『壹』 華為的歷史
2018年:
1、全年全球銷售收入首超千億美元。2018年度華為手機(含榮耀)全球發貨量突破2億,穩居全球前三。
2、211家世界500強企業、48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夥伴。
3、發布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Ascend(升騰)系列晶元以及基於Ascend(升騰)系列晶元的產品和雲服務。
4、發布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在全雲化網路基礎上引入全棧全場景AI能力,打造自動駕駛網路。
2017年:
1、運營商業務:從「投資驅動」走向「價值驅動」
2、物聯網戰略持續推進,NB-IoT技術日趨成熟,全球部署超過50萬個基站,商用連接突破1,000萬。華為與1,000多家生態合作夥伴共建生態,開啟物聯網黃金時代。
3、5G領域,在全球十餘個城市與30多家領先運營商進行5G預商用測試,性能全面超越國際電信聯盟(ITU)要求。
4、在雲計算、大數據、企業園區、數據中心、物聯網等領域,不斷強化產品與解決方案創新,並推動在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以及金融、能源、交通、製造等行業廣泛應用。
5、通過打造開放、靈活、安全的端管雲協同ICT基礎設施平台,做客戶和夥伴平台的平台;同時堅定不移地與生態夥伴「共生、共贏」,做生態的土壤,共同實現可持續增長。
6、華為與榮耀雙品牌並駕齊驅,用戶忠誠度不斷提升,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華為(含榮耀)智能手機全年發貨1.53億台,全球份額突破10%,穩居全球前三,在中國 市場持續保持領先。
2016年:
1、華為支持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張網路的穩定運行,服務全球1/3以上的人口。
2、華為已在全球部署了超過60張4.5G網路;華為無線家庭寬頻解決方案(WTTx),覆蓋全球3,000萬家庭;華為在超過100個國家累計部署190多張移動承載網路。
3、華為已在全球獲得了170多個雲化商用合同;VoLTE和VoWiFi解決方案累計服務於全球110張網路;數字業務雲服務平台累計引入超過4,000家合作夥伴,聚合超過60萬數字內容和應用。
4、華為聯合500多家合作夥伴為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雲計算解決方案,共部署了超過200萬台虛擬機和420個雲數據中心。
2015年:
1、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數據,2015年企業專利申請排名方面,華為以3898件連續第二年位居榜首。
2、發布了全球首個基於SDN架構的敏捷物聯解決方案。發布了全球首款32路x86開放架構小型機昆侖伺服器。
3、智能手機發貨超1億台。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穩居全球前三,在中國市場份額位居首位(GFK數據)。
2014年:
1、在全球9個國家建立5G創新研究中心;承建全球186個400G核心路由器商用網路;為全球客戶建設480多個數據中心,其中160多個雲數據中心;全球研發中心總數達到16個,聯合創新中心共28個。
2、在全球加入177個標准組織和開源組織,在其中擔任183個重要職位。
2013年:
1、全球財務風險控制中心在英國倫敦成立,監管華為全球財務運營風險,確保財經業務規范、高效、低風險地運行;歐洲物流中心在匈牙利正式投入運營,輻射歐洲、中亞、中東非洲國家。
2、400G路由器商用方案得到49個客戶的認可並規模投入商用;此外,華為還率先發布了骨幹路由器1T路由線卡,以及40T超大容量的波分樣機和全光交換網路AOSN新架構。
3、發布全球首個以業務和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敏捷網路架構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換機S12700,滿足雲計算、BYOD、SDN、物聯網、多業務以及大數據等新應用的需求。
2012年:
1、持續推進全球本地化經營,加強了在歐洲的投資,重點加大了對英國的投資,在芬蘭新建研發中心,並在法國和英國成立了本地董事會和咨詢委員會
2、發布業界首個400G DWDM光傳送系統,在IP領域發布業界容量最大的480G線路板;和全球33個國家的客戶開展雲計算合作,並建設了7萬人規模的全球最大的桌面雲
2011年:
發布GigaSite解決方案和泛在超寬頻網路架構 U2Net;建設了20個雲計算數據中心。
2010年:
全球部署超過80個SingleRAN商用網路,其中28個已商用發布或即將發布LTE/EPC業務;獲英國《經濟學人》雜志2010年度公司創新大獎。
2009年:
1、無線接入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二;成功交付全球首個LTE/EPC商用網路,獲得的LTE商用合同數居全球首位。
2、主要產品都實現資源消耗同比降低20%以上,在全球部署了3000多個新能源供電解決方案站點。
2008年:
1、首次在北美大規模商用UMTS/HSPA網路,為加拿大運營商Telus和Bell建設下一代無線網路。
2、全年共遞交1737件PCT專利申請,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在2008年專利申請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專利數佔全球10%以上。
2006年:
推出新的企業標識,新標識充分體現了我們聚焦客戶、創新、穩健增長和和諧的精神。
2005年:
與沃達豐簽署《全球框架協議》,正式成為沃達豐優選通信設備供應商;成為英國電信(簡稱BT)首選的21世紀網路供應商,為BT21世紀網路提供多業務網路接入(MSAN)部件和傳輸設備。
2004年:
與西門子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開發TD-SCDMA解決方案。
2003年:
與3Com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企業數據網路解決方案的研究。
2001年:
以7.5億美元的價格將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賣給愛默生。
1999年:
在印度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分別於2001年和2003年獲得CMM4級認證、CMM5級認證。
1990年:
開始自主研發面向酒店與小企業的PBX技術並進行商用。
1987年:
創立於深圳,成為一家生產用戶交換機(PBX)的香港公司的銷售代理。
(1)華為要超越美國什麼伺服器擴展閱讀:
華為在2019年的重大事件:
2019年3月,華為在深圳總部發布會上向外界透露,美國政府涉嫌攻擊華為的伺服器,竊取郵件和源代碼。稍早前,華為在深圳總部發布重要聲明:決定起訴美國政府。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68個附屬公司加入限制名單。
2019年5月20日,美國宣布對華為禁令推遲90天實施。
『貳』 華為海思的晶元是否能夠幫助華為擺脫美國的限制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心臟是最重要的,對於電信企業來說,晶元就是他們的心臟。華為作為中國甚至世界來說都算是電信業巨頭,所以晶元對他們來說,肯定是重中之重。
但就目前來說華為在晶元技術這塊還是它的短板,想在短期內超越高通的話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畢竟別人已經發展了那麼多年了技術成熟人才充足,如果想靠晶元度過這次難關的話,我估計夠懸,他肯定會從別的方面入手。
『叄』 伺服器先開始,華為率先實現了對intel、windows、oracle的替代
眾所周知,在PC領域,尤其是伺服器領域,有一個「老三樣」的說法,那就是CPU,操作系統,資料庫,這三樣東西,牢牢的被美國壟斷著,CPU以intel的X86架構的晶元為主,操作系統以windows為主,而資料庫則以oracle為主。
後面國內的企業們不斷的去IOE,即去IBM的小型機,去oracle資料庫,去存儲化,尤其是隨著「雲」的出現,慢慢的這「老三樣」的壟斷地位確實被動搖了。
不過,隨著2019年過去,我們發現這老三樣其實不是被動搖,一定程度上甚至實現了被替代,尤其是華為,已推出自己的產品,率先實現了從晶元到系統,再到資料庫的替代。
晶元方面,華為採用的是ARM架構的處理器鯤鵬920,這顆處理器雖然單核性能不如X86架構的晶元,但勝在核心多,多核性能就不輸於intel的CPU了。
而在系統層面,目前有著眾多的國產系統,不管是各種麒麟linux,還是深度推出的基於華為海思晶元的linux,或者最近推出的UOS,都是支持華為鯤鵬920的。
而在資料庫上,華為有自研的高斯資料庫,數據顯示,高斯資料庫目前12年多了,已出貨3萬多套,用在了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以及一些電信運營商中。
而近日,浙江移動更是表示已經順利完成了基於華為鯤鵬處理器核心業務系統的大規模商用,這個業務系統採用的就是鯤鵬920晶元,華為高斯資料庫,以及國產系統。
可見,華為確實已經率先實現了從晶元到系統,再到資料庫的全面取代,甚至我們可預見,接下來的2020年,這種趨勢會更加明顯,甚至有可能成為「國產替代化」元年,在晶元、操作系統、軟體、泛 科技 等諸多核心產品技術,我們都將逐步實現「國產替代」了。
『肆』 華為雲手機是什麼手機能打破美國的封鎖嗎
華為雲手機是一台可以在雲端使用的手機,並且由於採用了鯤鵬920晶元。
華為雲鯤鵬雲手機,是基於華為雲鯤鵬裸金屬伺服器,虛擬出帶有原生安卓操作系統,具有虛擬手機功能的雲伺服器。
同時,作為一種新型應用,雲手機對物理手機起到了非常好的延伸和拓展作用,可以用在如雲手游、移動辦公等場景。
(4)華為要超越美國什麼伺服器擴展閱讀:
目前雲手機的主要應用場景:
1、面向游戲行業
雲手機可實現游戲免下載試玩、雲手游等,賦予游戲全新的互動體驗方式。
2、面向政企、金融行業
為企業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移動辦公解決方案,公私數據分離,信息安全更有保障。
『伍』 為何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海底,而華為挖空大山置放,誰更勝一籌
微軟和華為都是世界頂級的 科技 公司。
微軟是老牌PC軟體提供商,近幾年大刀闊斧業務整改,重點向雲服務方向發展。
華為是中國最值得驕傲的民族企業之一,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里,做到了世界通信領域的No.1。近幾年消費者業務更是增長迅猛,如果沒有美帝制裁,也許去年就已經把三星打趴在地。雖然受到了美帝的各種制裁,仍屹立不倒。
無論是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海底,還是華為挖空大山置放,其中一個主要因素都包含運維成本。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還有許多其他原因。而且這兩個項目性質其實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下面我們就先來詳細看下這兩個項目。
微軟伺服器沉入海底實驗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海底的項目叫納蒂克(Natick) ,取自美國一座小城市的名字。
該項目試驗最早始於2015年,最開始在加州數據中心進行灌水試驗,以驗證項目在水下的可行性。
後來於2018年,在蘇格蘭正式將一整個數據中心沉入35米深的海底,包含了864台伺服器和27.6PB的存儲設備。直到今年9月14日,微軟宣告了其最新實驗的成功,表明未來水下數據中心是一個可行的方案。那麼,微軟的這個實驗有什麼好處呢?
1.降低成本,同時結合可再生能源
伺服器維護的電力成本中,很大一部分都被伺服器的冷確過程所消耗。 將伺服器置於海底,冰冷的海水天然地為伺服器冷卻提供了幫助,與陸地相比會節約一大筆能源開銷。 微軟與Naval Group合作,該公司是一家有400年 歷史 的法國公司,在製造和維護軍用船舶和潛艇方面具有全球領先技術,為該項目應用了潛艇的熱交換技術。
同時 微軟還期望能與海洋中可再生能源比如潮汐能,海上風能結合,通過這些可再生能源,實現海底數據中心自給自足的運營。
還有一點, 在海底連租金都省了。
2.位置優勢、快速部署
微軟海底數據中心是模塊化概念的。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20公里以內,所以將數據中心分塊放置在沿海城市的海域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可以 大大降低數據傳輸上的時延,讓用戶上網體驗更好。
同時 快速部署,一個數據中心模塊從規劃到落地部署只需要90天 ,以目前技術來說比在陸地上建立數據中心要快很多。
3.低故障,免運維,可回收
因為在海底環境封閉,不會有人為因素影響。封閉容器中也會被填充惰性氣體,讓伺服器可以在一個恆溫恆濕的環境中運行。 微軟表示,水下數據中心的故障率僅為陸地數據中心的八分之一。 不過一旦出現了問題,水下數據中心的維護成本和難度要遠遠高於陸地。所以微軟期望一個數據中心模塊,可以在水下持續運行5年免維。當其使用壽命結束時,可以進行再次回收利用。
華為挖空大山置放伺服器接下來看華為挖空大山置放伺服器, 該項目是華為在貴州正在進行的七星湖數據存儲中心的建設。
1.政府優惠政策
之所以選擇在貴州,離不開國家各種優惠政策。
貴陽市是中國首個將大數據產業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發展的城市。華為也不是唯一一個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的公司。騰訊、阿里、蘋果等眾多公司也紛紛在貴州投資建設數據中心。電能消耗是數據中心運維成本中最大一筆開銷。 貴州有豐富電能,再加上當地政府大力優惠政策 ,最低電價0.35元/度,讓企業大大降低了運維成本。同時 政府還提供了大面積低價地皮,讓數據中心建設成本又降低了一成。
2.穩定的地質帶,適宜環境
貴州所處位置為穩定的地質帶,不會發生地震、火山或洪水等其他自然災害。同時貴州氣候適宜,常年溫度比較平均,不會過高過低,適宜伺服器運維。
華為採用挖山放置伺服器方法,不僅巧妙利用了山體結構充當建築,又利用了山體穩定和恆溫的特性,一舉兩得。
誰更勝一籌?了解了上面兩個項目,再回頭看誰更勝一籌呢?其實兩個項目並不是同等屬性和具可比性的。
微軟的納蒂克目前還是一項應用研究項目,還沒有完全轉成商用,而且其數據模塊的部署模式,主要是為了用戶提供更好的上網和雲服務體驗。
而華為選擇在貴州挖山,建立數據中心則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商業項目。並且華為建設的是IDC數據中心,我猜與之前蘋果的類似,是用來做為華為雲存儲中心來用的,如我們華為手機中雲空間的存儲數據,是一個冷數據存儲中心。
總結如果非要評判,我覺得微軟的海底模塊化數據服務中心,結合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很環保並有創意性的項目。並從消費者體驗角度出發,未來在更深入更廣泛的雲服務中,也許項目不一定能落地,至少也為大家提供了創造性思路。華為挖山建數據中心,腳踏實地跟隨時代的節奏,符合華為一貫作風,看準某一領域,勇敢的向前沖鋒,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近日華為車BU與消費者業務CBG進行整合,由余承東來帶隊,期待未來會為華為打開另一片天,也為中國企業塑造一個榜樣。華為,不僅僅是世界500強!同時也祝願從華為賣出的榮耀,雖然不再屬於華為,但仍能繼承來自華為的優良傳統,延續華為手機上的「榮耀」!
無論是微軟的沉海還是華為的挖山,他們都是在為數據中心降低能耗尋找解決方案。而他們兩家找的解決方案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對數據中心進行冷卻,從而減少數據中心巨額的製冷費用。至於誰更勝一籌?不太好下定論,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對比一下:
1、從降溫效果來看2017年,華為選址在貴州貴安新區建設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直接將一座小山挖空,然後通過當地的天然的低溫環境來對數據中心進行降溫。貴州屬於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區,兼有高原性和季風性氣候特點,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貴陽全年平均氣溫才15.7 ,非常貼合數據中心運行要求的溫度18 -25 。
從上圖全年溫度曲線來看,華為數據中心選擇在貴州,全年只有2個月超過了25 。而且,在山洞裡的溫度相對恆定,就連夏天也可以穩定在25 左右。其他月份就更不必說了。所以,在這樣的山洞裡建數據中心,基本全年都可以採用風機自然冷切。非常少的時間需要用一下空調。 相比北上廣深、減少了大量的空調製冷。至少可以節約80%的製冷費用 。
在2018年,微軟將一個裝載了864台伺服器的Northern Isles數據中心沉入蘇格蘭北部的海域中。試驗海底數據中心,嘗試利用海水對數據中心進行降溫。根據數據顯示,世界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 ,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 5 。對微軟來說,完全可以在淺海中找到1個全年不用空調降溫的地方。 這個降溫效果和華為挖山的相差不大 。
2、從建設角度來看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和我們挖隧道建房子差不多。一次性基建工程投入比較大 。而微軟的沉海數據中心,則需要生產使用類似集裝箱一體化數據中心,然後再用圓形的潛水器將集裝箱一體化數據中心放置在裡面。並在這里部署海水換熱系統。從建設速度來看, 微軟沉海數據中心可以工廠規模化生產 ,而且海底位置非常廣闊,建設時間比較短,成本也會較低。而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基建時間比較長,但一次性建設好,可以放置較多伺服器。 從建設角度來看,微軟略勝一籌 。
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使用和我們平常的數據中心一樣,使用和維護都非常方便 。而微軟沉海數據中心就麻煩很多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而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就沒有這些問題。所以, 從使用維護上來看,華為略勝一籌 。
總結無論是微軟沉海數據中心,還是華為挖山數據中心。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降低數據中心製冷的能源消耗,做到節能環保。兩者的節能降溫效果是差不多的。建設上微軟的沉海數據中心似乎速度更快些,而使用維護上,則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更強很多。
微軟是美國互聯網的巨頭,伺服器的研究方面也是全球最先進的,所以他們設計把伺服器沉入海底是經過相關的科學原理。而中國的華為卻把伺服器安排在大山置放,這其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科學原理呢?兩國 科技 巨頭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散熱的問題一直是伺服器開發商最頭疼的問題,那麼華為和微軟這兩家大公司究竟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伺服器主要由硬碟、內存、CPU等系統組成,是一種比普通計算機運行更快,負載更高,價格更昂貴的物件。由於伺服器的負載比較高,所以經常出現熱量過高的問題,如果一旦散熱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將會影響到伺服器的運轉功能。
美國互聯網巨頭微軟公司採用了海水散熱法。海水散熱法顧名思義就是把伺服器放在海水的下面, 海水的質量密度比較大,流動性比較強,一旦伺服器沉入到海水下面,海里的水通過不斷地流動可以降低伺服器產生熱量的溫度,達到降溫散熱的效果 。但是另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是電器都是怕水的,一旦伺服器遇到大量的水侵入就會產生短路的現象,嚴重的話可造成電器報廢的結果。所以微軟公司刻意重金聘請了某國著名的專業團隊來解決這個難題。 這個專業團隊利用了潛艇的密閉性和防水性的功能原理設計了一個水下伺服器中心,經過多次的研究測試,終於成功了。
華為公司利用了地理散熱法。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南北方氣候相異巨大的國家。 在中國的貴州,一直以來是一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地方,地勢特點都是西高東低,地貌都是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這四種為主。光照條件比較差,降雨的天數也比較多,相對濕度比較大。 所以華為公司的科學家都是利用貴州獨特的涼爽氣候把散熱問題解決掉。
但是令華為科學家頭痛的問題是貴州都是大山,所以伺服器的安裝連接比較麻煩。 華為公司把伺服器置放在貴州大溶洞里,大大降低倉庫的成本。貴州的溶洞之間都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只要採用擴充連接網路體系,就可以解決伺服器連接的問題。再加上貴州獨一無二的喀斯特地貌,減少了地震,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發生而導致伺服器數據丟失的問題 。電器的核心就是電,那麼在大山裡高耗電的伺服器是如何解決電量運輸的問題? 貴州這地方有豐富的水電資源,所以華為科學家根據因地制宜很好的降低了華為公司伺服器的供電問題。
貴州洪家渡水電站
往往發展的代價都是以生態環境為犧牲,那麼伺服器放在海底或者放在大山裡究竟會不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呢?兩國的 科技 巨頭如何解決這個生態問題呢?
人造珊瑚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麼華為公司是如何解決在貴州大山裡的伺服器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呢?在貴州的貴安新區,國家大數據中心,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都紛紛落戶在這里,讓寧靜的貴州大山一下子成為全球最龐大的數據存放中心之一。 所以當地都會建立許多環境監測站,命名為環保雲(線下監測站線上APP),環保雲的建成改變了基層工作人員的以往的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的狀態。對全省的水文環境,空氣環境情況實施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監控,很好的把控了貴州整體環境的監督。這個環保雲APP功能中也有群眾投訴的功能,如果公眾一旦發現貴州深山裡有環境污染的事件,可以通過手機拍照,留下證據通過APP進行環境信訪投訴,相關的部門會根據群眾的投訴來展開調查 。所以貴州大山裡的華為伺服器都是經過防污染環境設備把污染環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總結相對散熱的處理方法,兩國的 科技 巨頭公司都不相上下。
相對於生態環保問題的處理方式,兩家 科技 巨頭公司的設計研究都十分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
相對伺服器供電處理方式,我比較認可華為公司的因地制宜降低電費成本和解決供電的方法,這一方面華為公司更勝一籌。
我在想,微軟公司的高層是不是經常手機發熱時用冰箱來來降溫、頭腦發熱時用冰塊來撫,然後一下子腦洞大開想到了解決伺服器發熱的問題,將自家的伺服器深入海底冷藏保存。
不過,微軟不是先例,早在1850年的時候,在英吉利海峽就鋪設了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通訊電纜,百來年後微軟也將自己的數據中心沉入海底。
據了解,微軟是將一個長約12米,直徑3米的鐵桶沉入了蘇格蘭水域內,這個鐵桶內一共裝有864台伺服器,而這個鐵桶將為蘇格蘭群島周圍海域提供雲計算能力和互聯網的鏈接。
根據微軟公司的解釋,將這巨大的伺服器沉入水中也是為了成本考慮,如果放在陸地上,將面臨這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水電等,十分讓人頭疼,而放在海里就十分的簡單了,海底就像是一個天然的冰箱一樣。
這里我得說一下,微軟為何會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肯定不僅僅是因為節約成本那麼簡單。微軟作為一個老牌且知名的互聯網 科技 公司,它的產品服務全世界,而且質量還很不錯,就說我們國內吧,幾乎我們每天都和微軟打交道,打開電腦你用到的就是微軟的系統,使用的辦公軟體也基本來自微軟的,可以說在國內微軟有很大的影響力。
伺服器作為電腦數據的心臟,發熱一個普遍的現象,那麼將數據沉入海底既能解決發熱的問題,也能使伺服器所在海域周邊的居民能夠及時體驗到互聯網。另外,除了解決發熱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環保。
那麼,既然微軟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有這么高的成效,華為為何不學微軟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而是在深山老林里放置呢?
首先,華為的數據中心與微軟的數據中心不一樣,微軟能用一個幾米寬十二米長的箱子裝下伺服器沉入海底,但是華為不行,華為的數據中心很大,如果沉入海底工程量和成本費用就會很高,越大的數據中心放入海底越不安全。
華為選擇在貴州大山裡建數據中心,而不是在國內其他地方,首先就是成本問題,再者就是環境和就業問題。
貴州地勢相對偏高,土地資源有待開發,又有國家政府對貴州地區的扶持,貴州也在大面積推廣和招商引資,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的優惠。
另外貴州這個地區高原山地多,個別地帶氣溫相對較低,環境上比較適合數據中心的建設。華為在貴州建數據中心而不是在海底,其實華為並不少只在考慮自己,也在為國家考慮,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了就業。
大型 科技 公司每天產生的數據越來越多,如何存放這些數據成為了難題,不少公司選擇興建自己的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的位置特別重要,需要的因素比較多,比如防震、安全、節能以及方便維護等。
存儲數據的伺服器運營時,會消耗大量的電力,尤其是數千台伺服器同時運轉,整個機房產生的電量堪稱恐怖。而CPU等零部件運行時,伺服器又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還需要設專門的散熱系統。
所以不同廠商對於伺服器存放的位置會有不同的方案。微軟與華為選擇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微軟選擇將部分伺服器放到海底,而華為卻選擇將伺服器放到貴州的大山裡面。後者的做法是目前國內很多 科技 公司通用的做法。
那麼兩種方案誰更勝一籌呢?
經濟成本華為一次性將山洞掏空,需要付出巨大的建設成本,但是除了拿地與建設成本外,幾乎不再有其他的費用。而微軟只需要選擇一個地質條件較好的海底就行。
當然,微軟的伺服器需要用鋼制密封艙包裹起來。華為的建設成本要更高一些。不過華為存放的伺服器數量要更多,目前華為在七星湖數據中心存儲了60萬台伺服器,而蘋果存放到海底的伺服器數量有限,目前只有數百台試驗性質的伺服器存放在海底。
維護成本貴州的電力資源豐富,電費價格相對便宜,而存放在山洞的伺服器可以隨時進行人工維修,反而微軟的伺服器一旦出現故障,維修時會相當麻煩,不僅需要用吊船將伺服器打撈出來,也需要將伺服器從密封艙中取出來,同時連接伺服器的光纜也有可能被海洋動物破壞 。所以微軟的維修成本比較高。
安全性貴州喀斯特地貌地質比較穩定,泥石流與地震發生的概率特別小,華為的伺服器基本上能夠保證穩定運行,而海洋生態環境比較復雜,洋流、海嘯、地震頻發,哪怕選擇的位置特別好,也不能夠保證無憂。當然,密封艙外殼也許不怕海洋生物 ,但是也難免會出現疏漏,總之,海底存放伺服器安全性不如陸上。
散熱效果貴州海拔高,氣候條件好,而貴州的山洞裡面氣溫恆定,通風條件好,堪稱天然的空調,企業無需付出額外的空調費用,而海底的溫度同樣比較穩定,海洋溫度常年保持在17攝氏度,海底的溫度更低一些,同時海水流動會帶走熱量。從散熱效果來看,兩者基本上半斤八兩。
那麼誰更勝一籌呢?我個人覺得建在山洞裡面比較好。 微軟將伺服器投放到海底,只是做了個試驗,實際上並沒有大規模採用,而目前已經有數百家大型 科技 公司將數據中心建設到貴州,貴州的優勢十分明顯。另一方面,伺服器建設到地面,也能夠被當地帶來崗位與稅收,本身也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肯定挖山的優勢大!降溫只是一方面,挖山加固就是一個天然的防空洞!出現戰爭是,數據中心被毀的後果,大家想想都明白
幾大互聯網企業都把數據中心建設在貴州,主要基於以下考慮:1、從安全考慮,山高林密地理位置偏僻,遠離沿海,戰略位置偏後,有足夠的戰略縱深,
2、氣候偏低,有利於設備散熱,
3、存儲設備巨耗電,貴州電力充裕,電價有優勢,
4、遠離重工業基地,電磁環境好,
5、數據中心集中建設,便於大數據相互交換,
6、地方政府支持,稅收優惠幅度大。
顯然挖空大山,可能更靠譜一些。
現在為了給伺服器降溫,節省電費,確保伺服器穩定運轉,可以說各個公司都是想方設法,採取各種措施。其中微軟公司將伺服器沉入海底,而華為在貴州挖空了大山,這兩個方法都相當好,但是相對來說,華為公司挖空大山可能更勝一籌。
1、挖空大山更好一些華為為了節省能源,節省費用,能夠有足夠的空間放置大量伺服器,採取的措施就是在貴州挖空大山。在貴州,常年溫度可能也就是12-19度左右,而在大山的山洞裡面,可能溫度就穩定一些了,可能溫度會維持在十二三度甚至更低的樣子。這樣伺服器在運行的時候,可能發熱就會更低一些,而且散熱損耗等能源也會更少一些。
而且在山洞裡面,如果發生一些情況,能夠隨時進行解決,而且在山洞裡面,地質結構也更穩定,可能長期來看,成本會更低一些。
因此,感覺華為挖空大山放置伺服器更勝一籌。
2、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水底,稍微差一些微軟公司將伺服器沉入水底,也是為了降低能耗,保障伺服器穩定運轉。在大洋底部區域,很多地方常年的溫度也不高,在1000米深度的海洋底部,大概水溫在四五度的樣子。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微軟可能沉入水底大概也就是三四十米左右的深度,可能溫度也在十四五度的樣子,因為再深的話,可能伺服器殼體成本會大幅度上升。
而且相對來說,把伺服器沉入水底的成本可能會更大一些,而且可能還會受到海浪,侵蝕等影響,而且以後運行維護也不是很方便。
因此,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水底,感覺上就稍微差一些了,可能成本更高,而且運行維護也不是很方便。
3、結論綜上所述,感覺上華為挖空大山更勝一籌,運行維護方便,而且長期成本可能更低。
絕對是在大山裡更方便。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誰更勝一籌?一目瞭然。
單說降溫的效率,肯定是沉入海底見效更快。華為把伺服器放在貴州大山裡,雖然環境溫度也低,畢竟沒有海水的低溫和全包裹覆蓋。
但是,伺服器不是永動機,用到一定的年限一定會出問題,不管是系統問題還是硬體問題,需要維修的時候,在大山裡,可以人進去,或者取出來。
在大海里,維護伺服器還需要專門打撈,也不太可能讓工程師潛入海底,還涉及到安全問題,萬一進水也是大麻煩。
綜上所述,從後續維護成本來看,還是放在大山裡比較好。
『陸』 華為應該怎麼應對接下來的斷供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晶元
我個人覺得,首先,華為要實行戰略性的收縮,保住核心業務。晶元斷供,特別是高性能晶元斷供,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所以,華為在消費者業務這一塊,要實行戰略收縮。像7納米、5納米製程的晶元,目前只有台積電能造,而台積電受制於美國,不能為華為代工。中芯國際也因為使用到了美國的技術,也無法為華為代工,所以,華為在消費者業務方面,必需要放棄手機和平板這兩塊了。但好消息是上海微電子明年可以生產28納米製程晶元光刻機,可以擺脫美國的限制。28納米製程的晶元用在手機、平板電腦上當然不行,但用在台式電腦和手提電腦上沒問題,用在智能電視上也可以,用在華為核心業務和基站設備、大型存儲器、交換機上都沒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很遺憾的暫時跟華為平板電腦和手機說再見了。
第二,華為不能老是被動挨打,要主動出擊。華為掌握著大量的專利技術,比方說5G技術,H265編碼解碼技術,藍牙技術等等,這些技術有不少美國的政府、企業都在用,華為要向他們收取專利費。比方說H265編碼解碼技術,沒有它大夥就無法在網上看視頻。你美國不是整天嚷著要尊重知識產權嗎?OK,交錢吧!
第三,經過美國政府的多輪絞殺,大家也看到了,美國今天能絞殺華為,明天也有可能絞殺小米、步步高、阿里巴巴、騰訊等其他企業。今天能絞殺中國企業,明天也有可能絞殺外國的企業,所以,我們與其等著將來被美國各個擊破,不如現在就聯合起來,開始打造去美國化的備胎。華為的南泥灣計劃和塔山計劃,正是奔著去美國化去的。另外,政府也發力,支持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打造獨立完善的半導體產業鏈。華為只要挺過未來的兩三年的艱苦時期,必將王者歸來。
最後,美國絞殺華為,是一個超級大國動用除了軍事以外的全部力量並聯合了不少盟友一塊乾的,光靠華為自己肯定是很難抵抗的。所以,中國的各行各業,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必需要統一起來,行動起來,才能和美國及其走狗對抗。如今,國家遲遲沒有對美國出手,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正值大選期間,我們不想被美國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是要團結更多的盟友,還有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做好各種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當美國欺人太甚,將我們逼到牆角,我們忍無可忍出手反擊時,既能獲得全國人民最大的支持,也能獲得國際 社會 最大的理解。畢竟美國的舉措也同樣傷害到了國際 社會 的利益。
面對美國不斷加碼的對華為供應鏈的打擊,華為自己已經給出了很多應對方案:
1、傳聞的"塔山計劃" ,自建晶元生產線,當然這需要時間。
2、與聯發科合作 ,據傳華為向聯發科采購的訂單規模超過1.2億顆晶元,問題是聯發科的晶元也是由台積電代工生產的,美國很可能也會出台措施限制聯發科向華為供晶元。
3、華為向美國高通支付了高達18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 ,高通向美國政府游說是否解除其向華為供應晶元的限制。
4、華為的麒麟晶元 生產遇到了麻煩,但華為會 繼續加大投入研發 ,會和國內機構和廠家進行合作,以求早日解決生產問題。
我認為,華為已經做得很好了,和之前的中興通訊對比,更顯華為的真實力:1、之前美國兩次重罰中興通訊 ,因為中興通訊沒有自主研發的晶元,立馬停工,然後就是盡量達到美國的條件才復工的。現在美國對華為的打擊力度可是遠超對中興通訊的手段,又扣人,又全球斷華為晶元,華為還是屹立不倒,真乃國之棟梁企業!
2、美國對日本晶元等高 科技 領域就有過類似的打擊先例 ,到是成全了韓國三星在世界晶元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三星與華為有競爭關系,三星對華為供晶元的可能不大,少量合作到是有可能,也解決不了大問題。
晶元問題不只是華為的問題:1、美國斷華為的晶元 ,是因為華為觸及了美國的高 科技 實力,美國以美元、高 科技 、軍事三大法寶在全球行霸權主義。華為在通訊領域做到了世界第一,5G的先進程度已經讓美國很忌憚了,自研麒麟晶元,自研操作系統。這讓美國蘋果、高通、英特爾、谷歌這些高 科技 企業很是心驚肉跳,美國不允許別的國家在核心技術上超過美國,才用國家力量來打壓華為,其實質是打壓中國崛起!
2、我國政府從外交、稅收財政、市場、科研上全方面的支持華為 。全國人民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支持華為,比如買華為手機,華為的筆記本電腦銷量在中國倍數增加,成為國人筆記本電腦的首選產品。
3、光刻機也好,晶元也好,不管是多高深的技術,只要是人研發出來的 ,我們國家也會搞出來,只是需要時間和決心。華為也在爭取時間,我們國家的發展也在爭取時間。
在美國在晶元問題上卡脖子、霸權打壓下,華為不會倒下,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自主可控的高端光刻機、高端晶元都會有的。美國還是應該好好管控一下自己國內的疫情,管一下自己人民的死活吧!
面對美國新一輪的斷供,華為以前的方法都被堵死了。自研晶元無法生產,自家公司外購晶元也被掐斷,自建生產線吧,技術落後無法供應手機不說,時間上也等不起。這樣下去,要麼無芯可用,要麼走別的迂迴戰略。
1、最壞影響,無芯可用
按照華為的思路,凡事先往最壞里想。如果最壞的情況都能應對,其他情況自然也就沒啥問題。回到晶元問題,美國如果掐得足夠死,華為手機可能真的會陷入無芯可用的境地。塔山計劃又還不成氣候,那該如何應對呢?
①、深度迂迴購買,行不行?
有朋友說,既然華為自己公司和子公司不能對外采購晶元,那就多套幾層馬甲,深度迂迴購買不就行了。事實上,沒那麼簡單。美國也不是傻子,他直接從你銷售的手機查起就可以了,查到了再追根溯源,把所有馬甲都封禁。這是很危險的,相當於會把華為的朋友圈都套進去。 所以,這種辦法顯然不行。
②、整體產業迂迴,行不行?
既然手機業務晶元卡的非常死,那就乾脆放慢一下手機業務。 重心迂迴到別的領域,比如物聯網,智能家居等等對晶元要求不那麼高得場景中來 。因為這些領域的設備外形可以做大一點,晶元自然也可以做大一點,這樣對晶元工藝要求就低很多。在工藝要求比較低的領域,還是可以不依賴美國技術來實現的。所以,這條路應該是華為不錯的選擇。
③、轉移到雲端,減輕對終端的技術要求
既然終端晶元要求高,而且美國卡得死。 華為可以嘗試將原本終端需要的算力全部轉移到雲端。利用雲計算和5G的技術,將手機也虛擬到雲端 。這樣,手機終端就變只需要很小的算力,這樣就不需要太高端的晶元。華為也就可以輕松用工藝要求不高的晶元來做了。
至於雲端後台伺服器需要的晶元,華為可以用自己的鯤鵬伺服器。如果,自己的鯤鵬晶元也被美國卡死了,那還可以租用其他家的雲服務。比如:阿里雲,騰訊雲也是可以的。所以,這個辦法或許對華為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2、較好的情況,美國為了利益放寬限制
美國目前雖然卡華為卡得很死,但除了卡 科技 ,還有一塊是希望美國獲利。如果美國能獲利,或許美國就放寬一點了。比如,華為要用到的晶元分類限制:
當然, 美國很可能不會那麼仁慈,這最好的情況發生概率不高,所以華為還是得做最壞的打算。
總之,如果美國持續高壓,華為真的會面臨無芯可用,最好的策略還是產業迂迴,當迂迴一定時間後,我們再殺回來也是沒有問題。
華為的晶元還有一定存貨
這算是目前最好的消息之一,根據一些小道消息華為目前還有4000萬的聯發科晶元成品,再加上制裁之前從台積電拿到了部分麒麟系列以及以前的零散存貨,目前華為手中的晶元還有將近九千萬。
雖然這些晶元看起來數量極多,但是按照華為在2019年手機出貨量2.4億部來說,這些晶元也就是將近四個月多點的量。現在已經到了八月底華為的新機發布也開始暫緩,目測這些晶元完全能夠支撐到春節之前。
現在值得期待的一點是華為在聯發科那邊下了1.2億的訂單,還有大量的成品晶元還沒有到手。如果這批晶元全部到位,華為又能多支撐半年左右。最壞的情況無疑是華為存貨用完但是又拿不到聯發科的成品,那事情就變得相當麻煩了。
聯發科依舊是突破口大家估計都知道聯發科最近也收到了美國的警告,態度也開始變得搖擺不定,但是它依舊是華為晶元最可靠的來源。
為什麼說聯發科依舊是突破口呢?因為聯發科今年對5G晶元市場充滿了野心。一旦他們能成為華為穩定的供應商,那麼他們就有了和高通一較高下的底氣。
一直以來聯發科在國內手機行業中都是低端的代名詞,高端晶元市場基本上全部都被高通壟斷,唯一一個不使用高通的還用的是自家更好的麒麟,這讓聯發科很難在高端晶元市場取得突破。
好不容易華為麒麟系列遭到了美國的封殺,聯發科也推出了一些列最新的產品,於是華為就成了聯發科最好的跳板。雖說現在美國對聯發科施加壓力,但是聯發科肯定也不想放過華為這個大客戶,它勢必會努力進行周旋。
盡管最終結果可能是無法繼續為華為供貨,但是聯發科只要爭取到足夠的緩沖期,能把這1.2億晶元交到華為手裡,那麼華為還有繼續創造奇跡的可能性。
期待美國國內發生變數現在由於美國流氓式的釜底抽薪,華為作為一個小小的企業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對抗,那麼只能寄希望於美國可能發生的變數。
其次我還希望美國的企業也能對上面施加一定壓力,就像前段時間美國十個巨頭聯名要求美國政府不要封禁微信一樣;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他們就敢和上頭對著干。如果華為真的能付出讓他們心動的代價,那麼他們徹底的倒向華為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我現在還是期待聽到華為和聯發科能繼續保持合作的消息,那麼華為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創造無限的可能性。現在希望華為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吧,只要能得到大家和國家的幫助,華為一定可以走得更遠!
華為現在確實是最困難的時期,面對美國的兩次制裁,讓華為徹底失去了晶元來源!面對這樣的情況,華為應該怎麼應對接下來的斷供帶來的影響呢?
美國對於華為的第一次制裁,僅僅讓華為失去了代工晶元的渠道,讓華為麒麟晶元成為絕版,然而利用美國制裁的漏洞,華為還可以進口聯發科的天璣晶元和高通的驍龍晶元,來暫時代替麒麟晶元裝載在華為手機上!
隨著美國第二次制裁的補充,美國徹底將這一漏洞補上了,讓華為失去了進口聯發科、高通晶元的可能,讓華為徹底沒有了晶元可用!
華為面對晶元斷供的影響,唯有背水一戰才能走出困境!目前華為庫存晶元只能支持到明年第一季度,這也就意味著留給華為的時間只有一年時間,目前華為已經在整合技術資源,招募高 科技 人才,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繞開美國技術,研製出屬於自己的晶元生產線,徹底打破美國的制裁,讓麒麟晶元再一次王者歸來!
面對晶元斷供帶來影響,華為也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一年的時間太短了,短到讓大家都沒有信心,希望華為可以創造一次奇跡!徹底打破美國的封鎖,徹底解決晶元帶來的影響!華為加油!
華為晶元被斷供,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想要對應困境,減少損失,只能尋找替代品和自研生產。
禁令下,台積電顯然已經向美國投懷送抱,不再接受華為代工的訂單,麒麟晶元沒有辦法,只能停產,那麼庫存又不足,只能找聯發科和中芯國際緩解燃眉之急,不過現在看來,在美國新一輪的禁令下也已經流產了。
受禁令影響,華為今年的出貨量要比去年還要少很多,特別是在中高端產品上很有可能面臨停產的危機。
有一些網友說,華為海思不是全球十大晶元研發中心嗎,為何不能滿足華為的晶元需求呢?
是啊,這也是華為的痛。海思的確是在全球晶元廠商中排名第十位,但是海思主修的重心在於晶元設計,卻沒有製造成體晶元的能力,因此海思晶元一直都是由台積電代工。
現在已經很明顯了,美國就是要將華為置之死地,不過華為作為一家大型通訊 科技 公司,在九幾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都能挺過來了,現在屈屈制裁怎麼能讓華為屈服?俗話說,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
華為已經知道自己的痛在哪裡,目前也已經在這方面吸納人才,培養人才,大力投入資金支持,要有晶元自研自產的路線。華為是有這個實力的,在不久就會有好消息公布出來。
美國對華為晶元的斷供,我個人還是比較悲觀的,只要美國嚴格執行現有禁令,短期內華為手機業務可能真的難以為繼,現有華為的一些舉措並不能快速打破這種局面。
1、晶元斷供對華為的沖擊巨大
這次美國是真的徹底斷了華為晶元,不僅是代工廠不允許生產,就連直接采購第三方的晶元也被掐斷了,如果美國未來沒有向相關的廠商發放許可,那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給華為供應晶元。
而整個華為的業務體系中,晶元也不僅僅只是應用在手機上,其他通信設備,智能終端等等都將面臨無芯可用的局面。當然不同業務體系下,受到的具體影響略有不同,手機業務受到的沖擊是最大的。
猶如題主描述的一樣,現有麒麟晶元、聯發科晶元庫存用完後,明年將無法繼續生產手機。
2、華為現有應對措施短期無效
隨著8月新的禁令下來,華為部分應對措施逐步被曝光,小規模自建IDM體系,南泥灣項目上馬,甚至還有傳言塔山計劃。
以上這些措施或者說應對方式充分表達了華為未來將走的道路,就是基於我國現有半導體產業技術打造自己的晶元產業鏈,同時利用自己的優勢來推動國產半導體進一步發展,從而徹底擺脫當前晶元斷供困境。
但是,這條路並非能在短期能出效果,想要看看正真的效果短則5年,長則10年甚至更久。我國現有晶元產業核心技術雖然都有掌握,但僅限於低端領域,EDA軟體、光刻機、晶元架構,代工技術,包括晶元生產涉及的材料、製造設備等都遠不如海外廠商。
這裡面的差距,靠華為一家無法解決,同時也不是1年、2年就能解決,需要長久的動用舉國之力才能正真完成。
3、華為怎樣才能度過現有難關
在華為幾大業務體系中,手機業務受到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如果未來沒有晶元可用將直接停擺,這條線甚至都可能不存在。未來只能等待晶元代工廠商和聯發科、高通這些廠商和美國進行利益博弈,或許能會獲得部分晶元的生產、采購許可,從而保持一定的延續。目前有消息稱台積電正在謀求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將部分晶元列為標准產品,從而避開禁令為華為供貨。
至於其他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晶元的需求量本身不大(完全可以事先備足庫存),同時對晶元製程要求也不高(28nm甚至是45nm晶元就行),如果華為能在短期內(3~5年)搞定IMD,那這部分晶元或許能自行生產。
5G通信領域現有禁令的影響理論上並不大,因為全球對基站晶元的需求量雖然規模也很大,但是從絕對數量上來說遠不如手機晶元。華為手機晶元使用量1年就得過億,但基站晶元幾年也就是千萬級。因此,如果華為早前囤積了一批基站晶元,那足以讓華為支撐上好幾年。
Lscssh 科技 官觀點:
綜合以上內容來說,華為應對方式其實很有限,一是提前備貨存儲一定量的晶元;其次從長遠角度出發建設自己的晶元產體系;而當前最緊要的是華為和廠商之間,以及第三方廠商和美國這邊進行利益博弈,爭取獲得部分生產或售賣許可來維持部分業務。
最後再用簡短的話來說,首先是靠自己(儲備晶元、自建IDM等),其次靠國家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EDA、光刻機、代工、材料設備等),第三是充分利用第三方廠商(高通、聯發科、台積電等)的利益需求。
華為是中國 科技 含量最高的民營企業,但面對美國這樣的龐然大物,華為就顯得弱不禁風。美國先是制裁華為的5G通信設備,後是制裁華為的晶元供應,所以華為該怎麼應對呢?很遺憾,我覺得華為只能靠聯發科和美國選舉了。
華為固然強大,但它還不能獨自生產晶元,中芯國際實力偏弱,撐不起華為的高端之路
華為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晶元設計商,他的麒麟晶元在高端領域可以和高通、蘋果媲美。遺憾的是華為的晶元設計工具來源於美國,晶元生產是台積電,而台積電的生產技術也受制於美國,可以說華為的麒麟晶元是被美國牽著鼻子走,因此美國下定決心制裁華為,我們就看到現在華為的窘境。
沒有台積電,我們就不能依靠中芯國際生產麒麟晶元嗎?很遺憾,中芯國際的極限工藝是14nm製程,14nm是什麼概念呢?百元手機的體驗。換言之,中芯國際幫助華為生產的晶元完全撐不起中高端市場。更何況中芯國際的技術也受制於美國,所以中芯國際表示跟隨國際廠商的腳步,其結果也不言而喻。
天璣1000系列晶元獲得市場認可,聯發科能助力華為站穩中高端市場嗎?
聯發科在國人的的心中口碑不太好,一聽到聯發科的晶元大家都會想到低端,山寨機,一核有難、八核圍觀。但這幾年聯發科的的晶元表現也較為出色,比如g80和g90在紅米手機受到認可。最近聯發科發布天璣1000系列晶元也廣受好評,A77架構,雙卡雙待雙5G,綜合跑分達到54萬,其性能還在麒麟990 5g之上。如果華為採用了天璣1000系列晶元,那麼華為的中高端之路也沒多大問題。
華為在前一段時間向聯發科下達了1.2億片晶元,這可以滿足華為半年的手機用量。遺憾的是美國對華為進行第二輪制裁,凡是使用美國技術的廠商不得出售晶元給華為。從停止代工生產到停止出售晶元,美國可謂壞到骨子裡了。那麼聯發科真的不能出售晶元給華為嗎?在此,我覺得出售的可能性很大,畢竟三星、高通、蘋果都有自己的晶元,而國產其他廠商也不會像華為那樣的巨額訂單,因此聯發科應該會想方設法的賣晶元給華為。
雖然不能把希望放在美國大選上,但這是目前最快的解決方法
美國將在11月份進行大選,川普很有可能會下台,他的競爭對手錶示:如果他當選,他將務實合作,不會關閉中美雙方的經濟往來。這句話很明顯,如果換了一位新領導,美國對華為的措施就會改變,華為目前的困境就迎刃而解。
雖然不想承認這個觀點,但不得不說這是目前最快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只能說我國在 科技 領域和美國相差甚遠,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總結:和聯發科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不斷的創新研發,打造優越的科研環境,這樣華為才能長遠的發展。老話講的好:打鐵還需自身硬,靠別人始終要受制於人。
感謝您可以看到這個回答!
老實說,華為晶元現在的情況稍微嚴重了那麼一點,以前是擔心麒麟的晶元用完了怎麼辦, 現在要擔心的事情是晶元用完了,不只是麒麟晶元都沒有了,其他的晶元也可能都沒有了。
之所以說是可能,因為事情或許有轉機。不過我們就以一個最壞的結果打算,那就是華為以後沒有晶元可以用了。 那麼這個時候,華為怎麼辦?
其實如果看過余承東在百人會峰會上講話,就知道其實華為早就有了新的方案,他們要實現基礎創新。
什麼叫做實現基礎創新,晶元的基礎是什麼?是生產和製造,不難看出華為是要自己走這一條路了。
值得一說的是,華為要走的還不僅僅只是晶元,除了晶元之外,還有操作系統的新生態,還有終端的元器件,比如說手機要用的的屏幕驅動晶元,攝像頭的模塊,5G的元器件等等方面都要自己生產製造。
其中,屏幕的驅動晶元上,之前就得到了華為官方的證實,那就是華為確實新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來做屏幕驅動晶元,因為這一塊國內還比較依賴進口,華為想把這一項技術握在國內企業的手中。
而在元器件這一塊,「南泥灣」的計劃也在實施過程中, 就是從華為的各種設備中,盡可能的全面使用自己的設備生產和製造的零件,不去藉助外來的力量。
至於其他的暫時沒有更多的信息爆出,不過,其實就這些就足夠像我們表示,華為走的是IDM模式,跟三星一樣,想要去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企業。
而要走這一條路,靠著華為一個企業是不夠的。所以, 在這個時候,國家也表態了,要在2025年將晶元的自給率提到70%。而在去年,我們只有30%。
那麼在國家和各個企業共同出手的情況之下,我們自主化的進程會進步的更快,到時候晶元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可能很多的網友會說,現在說的這一切都是空談,畢竟暫時性也解決不了華為目前的晶元問題。是的,這個我承認,如果說真的以後一顆晶元都不賣給華為了,華為在暫時性上手機業務可能會因為手機晶元的缺失而面臨更大的難題。
不過,這並不代表說,反正現在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去做了。恰好就是因為種種的難題我們才更應該具備自己的技術,只有具備自己的技術,在之後就不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總而言之,就我認為,現在的晶元缺失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華為的晶元會重新回到我們大眾的眼前,以一個自主的新模式,帶動不一樣的新市場!
華為是否會直接放棄手機業務?
我們必須要承認華為目前所遇到的困難非常艱巨,甚至我們可能會擔憂華為是否會放棄消費者業務。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手機業務。
余承東在演講中提到,華為可能會沒有晶元。如果華為真的缺乏了麒麟處理器高端處理器,那麼對華為在手機業務中的開拓,實際上充滿了挑戰。
在前期,華為通過和高通進行和解,交付了18億美元的專利費用。試圖來獲得高通處理器,提供晶元;但是美國的禁令似乎對於高通處理器提供給華為晶元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華為同樣像聯發科尋求晶元,聯發科本來是可以依靠華為重新踏上它的高端之路。但是美國再一次通過禁令,讓華為再一次受到了聯發科晶元的斷供可能。
沒有了高通處理器,沒有了聯發科處理器,同樣在麒麟處理器上有可能會被斷供。華為該如何去解決晶元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
我們確實會猜測,華為可能會通過自研晶元之路,走自己生產晶元的方式,但是光刻機一直被束縛,我國目前最強的光刻機是上海微電子的90納米工藝,想要達到國際市場中ASML的7nm EUV工藝實際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而台積電的斷供可謂是雪上加霜。那麼華為該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我覺得一方面可能還是積極的開拓和台積電的合作;另外一方面可能會積極打造南泥灣計劃,也就是集中打造在筆記本和智慧屏方面,華為的手機業務可能會有一定的緊縮。當然,具體怎麼樣,我們只是猜測。我們自然不希望華為放棄手機業務,更希望華為能夠在手機業務中能夠一舉突破,能夠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柒』 美國意圖把華為扼殺在搖籃里,為什麼華為讓外國人感到害怕
這是因為華為現在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非常恐怖,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侵略如火」。
當初中興的事件,讓許多國內廠商看到了自主晶元的重要性,紛紛開始布局晶元設計。然而,華為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並開始布局發展了。也正因為華為是通訊行業起家的公司,所以在發展眼光與發展路線上面,比其他國產手機廠商更加長遠。
海思半導體剛開始設計的晶元,不管是能耗比還是設計工藝,都要比同期的友商差很多。直到2014年,搭載麒麟925的mate 7上市,由於同期驍龍810的溫控過於拉胯,直接讓麒麟925晶元在能耗比和口碑上面超過了高通驍龍,mate 7也成功站穩了高端市場,拿下了不少市場份額。
華為現在是打算用arm架構的產品,去搶佔美國x86架構的產品市場。從這件事上面,我們就能看出華為公司的「野心」。雖然有蘋果m1系列晶元開這個先河,但畢竟蘋果自家是閉環的生態,有一定的buff加持。
如果華為能在開放生態的前提下,用基於arm架構的晶元在設計水平上面比肩美國x86架構的產品,那麼到時候華為在晶元設計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將會被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層面,可以跟歐美國家相互制衡了。
『捌』 華為計劃今年打入GPU伺服器市場,這意味著什麼
關於“華為計劃今年打入GPU伺服器市場”的消息,在國內暫時不見有權威媒體報道。目前這個的消息,主要出現在各種自媒體上面。自媒體上面的文章顯示的都“據韓國媒體The Elec報道,華為技術今年將在韓國設立雲和AI事業群,希望進軍目前由NVIDIA主導的GPU伺服器市場。”如果這個消息是真正的,意味著NVIDIA將會增加一個強大的對手,意味著國內晶元產業,又有了新的進步。
不過,我估計華為短時間內,應該不會進入GPU市場,因為華為現在面臨巨大的壓力,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華為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不宜進行擴張,開拓新的戰場。華為現在面臨美國越來越嚴酷的制裁,在晶元領域面臨困境。華為在這個時候進入GPU伺服器領域,不是最好的時機——晶元供應是個問題。不過,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還真有可能可以看到華為進入GPU伺服器市場,大展宏圖。
『玖』 華為的晶元技術在世界上出於什麼水平
華為作為電信業大公司,對於自身技術儲備來說肯定早有打算,而且華為公司更注重人才的培養,多年來雖然一直進口美國的晶元,可是對於自身晶元的研發一直沒有停止過,華為每年都投資很多錢為了晶元研發,那麼發展至今華為晶元技術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呢?
對於現在來說整個安卓手機晶元市場主要被高通、聯發科、三星和華為海思四家瓜分。其中,高通驍龍晶元數量總佔比最高,超過了50%,華為晶元雖然一時只能在美國高通和聯發科等老品牌後面,總體來說華為晶元在全世界處於中等偏上水平,但以華為的潛力來說趕上他們甚至超越他們也是很有可能的。
『拾』 華為的5G技術與美國的5G技術相比如何
你好,華為5G走在美國的前面是毋庸置疑的,專業性比較估計很多人也看不懂,我就來講講美國通訊設備企業的作死過程吧。
很多人都有個疑問:華為再怎麼厲害,美國高新技術企業那麼多,難道就不能自己研發而超過華為嗎?事實上,目前美國想要反超華為已經很難了,這裡面的原因其實就是美國曾經的幾大通訊行業巨頭都「陣亡」了。
一、曾經的通訊行業老大哥:AT&T
很多人也許會知道,這不就是美國的通訊運營商嗎?
2011年,英特爾宣布進行4G設備的研發,然後雷聲大雨點小,後面就一直都沒有消息了。
直到2019年,英特爾又宣布放棄退出5G,關鍵是,這8年來,英特爾都沒有能夠拿出4G設備的產品。
至此,美國的通訊設備廠商再也無法和其他國家的廠商抗衡了,更別說中國的華為比了。
總之,老美在5G方面如今處於落後的局面,你說能怪華為的技術太強嗎?肯定不是的,美國的5G不行其實都是自作自受,就連2G、3G、4G都沒有走在世界的前沿。如今美國就是相當於「自己考得差還不許別人考得好」,這就是我的觀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