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計算特點是什麼
1虛擬化技術。必須強調的是,虛擬化突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是雲計算最為顯著的特點,虛擬化技術包括應用虛擬和資源虛擬兩種。眾所周知,物理平台與應用部署的環境在空間上是沒有任何聯系的,正是通過虛擬平台對相應終端操作完成數據備份、遷移和擴展等。2動態可擴展。雲計算具有高效的運算能力,在原有伺服器基礎上增加雲計算功能能夠使計算速度迅速提高,最終實現動態擴展虛擬化的層次達到對應用進行擴展的目的。3按需部署。計算機包含了許多應用、程序軟體等,不同的應用對應的數據資源庫不同,所以用戶運行不同的應用需要較強的計算能力對資源進行部署,而雲計算平台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快速配備計算能力及資源。4靈活性高。目前市場上大多數IT資源、軟、硬體都支持虛擬化,比如存儲網路、操作系統和開發軟、硬體等。虛擬化要素統一放在雲系統資源虛擬池當中進行管理,可見雲計算的兼容性非常強,不僅可以兼容低配置機器、不同廠商的硬體產品,還能夠外設獲得更高性能計算。5可靠性高。倘若伺服器故障也不影響計算與應用的正常運行。因為單點伺服器出現故障可以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分布在不同物理伺服器上面的應用進行恢復或利用動態擴展功能部署新的伺服器進行計算。6性價比高。將資源放在虛擬資源池中統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物理資源,用戶不再需要昂貴、存儲空間大的主機,可以選擇相對廉價的PC組成雲,一方面減少費用,另一方面計算性能不遜於大型主機。7可擴展性。用戶可以利用應用軟體的快速部署條件來更為簡單快捷的將自身所需的已有業務以及新業務進行擴展。如,計算機雲計算系統中出現設備的故障,對於用戶來說,無論是在計算機層面上,亦或是在具體運用上均不會受到阻礙,可以利用計算機雲計算具有的動態擴展功能來對其他伺服器開展有效擴展。這樣一來就能夠確保任務得以有序完成。在對虛擬化資源進行動態擴展的情況下,同時能夠高效擴展應用,提高計算機雲計算的操作水平。
Ⅱ 2020年以後的未來十大新興科技
今天是2020年八月的最後一天,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基本上把上半年完全打亂。隨著新冠疫情繼續在全球范圍內肆虐,一些大型 科技 公司站在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技術和感測器等新興技術來研發疫苗和突破治療方法的最前沿,以幫助受冠狀病毒感染的人們。
2020年由於新冠病毒的「黑天鵝」事件,促進了人工智慧(AI)在醫療,金融和製造業等許多領域的廣泛應用。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轉折點,人工智慧將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年還剩下四個月,我們想看看這些新興技術迄今為止的發展情況。
以下列出了2020年以及之後將推動未來十年創新的十大新興技術。
1.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 AI和ML繼續保持頭把交椅。人工智慧不僅統治著信息技術領域,而且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管理著我們的電子設備和房屋,幫助我們導航,並建議我們觀看,閱讀,收聽和購買什麼。生物技術公司還將AI與其他技術集成在一起,以提供遠程醫療,預防,診斷,醫院護理,公共安全以及對行業,城市提供幫助的急需的解決方案。人工智慧是新興技術中的最大力量,其應用跨越其他領域,包括機器人技術,物聯網(IoT),雲計算,認知自動化,安全性,財務等等。今年,我們還看到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稱為格式AI。與生成AI不同,形成性AI可以隨著時間動態地適應並生成新穎的模型來解決特定問題。AI的其他新興用途包括自適應機器學習,邊緣AI,邊緣分析,可解釋的AI,AI平台即服務(PaaS),轉移學習,生成對抗網路和圖分析。
2.感測和移動性 –當今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在遠程工作,感測和移動性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的兩項技術。正如Gartner的布萊恩·伯克(Brian Burke)所描述的那樣,「感覺和移動性聽起來好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它感覺到了實現移動性的能力。」 感測和移動技術涉及例如3D感測攝像頭,AR雲,輕型貨運無人機,自動駕駛飛行器和自動駕駛的使用。
3.下一代認知計算 - 認知計算是我們列表中的新功能。它是一種神經形態技術,它使用計算機模型來模擬復雜的情況下的人類思維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答案可能是模稜兩可和不確定的。與人工智慧不同,認知計算是一系列技術平台的集合,從廣義上講,它們是基於人工智慧和信號處理的科學學科。不同於AI更加註重通過增強人類思維來解決復雜問題來提供准確的結果,而認知計算或思維則旨在模仿人類行為並適應人類推理,旨在以類似於人類解決問題的方式。
4. 5G – 5G是第五代移動網路,與4G相比提供了改進,例如低延遲,智能功耗和高設備密度。藉助5G,5G現在正被用於從遠在千里之外進行遠程手術,這可能會改變整個醫療保健行業。2019年,我國的醫生使用5G進行了遠程手術,將刺激設備插入了將近3000多公里之外的帕金森患者的大腦中。除了醫學之外,5G還將使增強現實,智慧城市和聯網車輛成為可能。
5.增強現實/虛擬現實 –今年年初,AR和VR排名第9位。隨著冠狀病毒和大流行後工作未來的永久轉變,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有可能極大地改善遠程工作並改變我們永遠的工作方式。今年年初,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之前,Facebook提出了使用增強和虛擬現實進行遠程工作的想法。長期以來,Facebook一直認為這些技術可以廣泛用於 娛樂 之外。Facebook的AR和VR負責人Andrew「 Boz」 Bosworth早在5月份表示,這家社交巨頭已經在投資使用AR和VR技術「增強遠程工作和生產力」。AR和VR還具有改變人類與機器,數據以及彼此互動的方式的潛力。
6.無伺服器計算的下一代雲計算 –如今,雲計算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日常語音通信中使用的大多數數據都是由阿里,騰訊,亞馬遜等 科技 公司存儲在雲中的。無伺服器計算是一種雲計算執行模型,其中提供商按使用情況提供後端服務。伺服器仍在使用,但是從無伺服器的供應商那裡獲得後端服務的公司是根據使用情況收費的,而不是固定數量的帶寬或伺服器數量。無伺服器計算也稱為功能即服務(FaaS),它使公司能夠構建可實時擴展的應用程序,以便它們能夠響應隨數量級而立即變化的需求。如上所述,
7.自然語言處理 – NLP是人工智慧領域,使計算機能夠分析和理解人類語言。NLP使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與人之間的交互。語音到文本將人類語言轉換為編程語言,文本到語音將計算機操作轉換為聲音響應。NLP被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設備。AI晶元(也稱為AI加速器)的出現將進一步加速NLP的發展。例如,Alexa和Siri等語音助手具有內置的NLP引擎,可將語音轉換為單詞,聲音和想法。不幸的是,當今的主流語音助手解決方案(Alexa,Siri和Google Home)並不是針對工業環境而設計的。下一代NLP現在正在工業IoT設備中使用。早在2019年,我們就Onvego進行了報道,這是一家位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AI技術創業公司,專注於智能語音,語音和語言處理以及下一代NLP和語言處理領域。使用NLP技術,Onvego使物聯網設備即使在離線狀態下也可以通過語音命令激活。
8.機器人技術 –機器人出現的時間比您想像的要長。我們今天所知的最早的機器人最早是由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發明家George C. Devol開發的。自從1950年代初期首次開發機器人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機器人技術是產生機器的科學,工程和技術的交集,稱為機器人。與十年前不同,機器人技術已經從工業用途轉變為服務和食品交付。機器人在物理上和虛擬上都在影響著家庭和企業。如上所述,隨著5G技術的到來,醫生現在正在使用機器人進行遠程手術。除了外科手術機器人以外,醫院和治療中心現在還使用機器人來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預後。
9.物聯網(IoT) –簡而言之,物聯網是將任何設備連接到Internet以及彼此連接的想法。該設備也稱為IoT設備,是一種帶有感測器的硬體,該感測器通過Internet將數據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物聯網設備包括無線感測器,軟體,執行器和計算機設備等等。與物聯網的早期不同,下一代物聯網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時代,也被稱為工業4.0。具體而言,工業4.0專注於依賴物聯網的智能工廠。它影響從製造業到物流和供應鏈的每個工業過程。物聯網是工業4.0的九大支柱或組成部分之一。
10.量子計算 –與使用以0或1表示的位存儲信息的常規計算機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或qubit將信息同時編碼為0、1或兩者。量子計算始於1980年代初,當時物理學家Paul Benioff提出了圖靈機的量子力學模型。從那時起,諸如Google和IBM之類的技術巨頭一直在努力將該技術引入主流。早在9月,該搜索巨頭成為第一家實現「量子至上」的公司。量子計算將開辟新的可能性領域,並有助於解決以前不可能的計算問題。
Ⅲ 雲計算的概念及特點
雲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通過網路雲,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後通過多部伺服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結果並返回給用戶。這項技術可在很短的時間(幾秒鍾),完成對數以萬計的數據的處理,從而達到強大的網路服務。演示機型:聯想天逸 510S 系統版本:win10
雲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通過網路雲,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後通過多部伺服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結果並返回給用戶。這項技術可在很短的時間(幾秒鍾),完成對數以萬計的數據的處理,從而達到強大的網路服務。
Ⅳ 雲計算是什麼概念
雲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指的是通過網路「雲」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後通過多部伺服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並返回給用戶。
一、公有雲
公有雲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的能夠使用的雲,比如我們經常使用阿里雲即是一種公有雲。公有雲可通過internet使用,價格非常的低廉,核心的屬性是共享服務資源。公有雲被認為是雲計算的主要形態,目前市場上公有雲也是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的。
二、私有雲
私有雲是擁有基礎設施並可以控制在此設施上部署應用程序的方式,私有雲可以部署在企業數據中心的防火牆內,核心屬性是專有資源。私有雲是單獨構建的,因而在數據安全性以及服務質量上自己可以有效的管控,私有雲雖然數據安全性方面比公有雲高,但是維護的成本也相對較大,類似搭建一個M2M設備管理平台就沒有必要考慮私有雲,除非企業擁有私有雲,或者項目工程對安全數據要求極其高的才有必要考慮。
三、混合雲
混合雲是在成本和安全方面的一種折中方案。顧名思義,就是公有雲和私有雲的結合。數據依然是存到本地的機器上,但是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訪問或者計算時,就會把這部分計算的需求轉移到公有雲平台上,實現不同場景的切換。與此同時,在混合雲方案中,私有雲還常常把公有雲作為災難恢復和災難轉移的平台。混合雲在使用起來具有更高的靈活性,是企業在考慮成本效益下的首選方案。混合雲雖然兼有了私有雲的安全性,但是隨之帶來的卻是應由於API帶來的復雜網路配置使得傳統系統管理員的知識經驗及能力受到挑戰,隨之帶來的並是高昂的學習成本或者系統管理員能力不足帶來的額外風向。
Ⅳ 雲計算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1、數據在雲端
“雲計算”將大規模的計算機陣列連接成一個向全球用戶提供計算機服務的社會化機構,這將是信息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雲計算的發展將使互聯網的計算架構由“伺服器+客戶端”向“雲服務平台+客戶端”演變,“雲計算”將改變傳統以個人計算機為基礎的生產模式,同時將最終改變人們獲取信息、分享內容和互相溝通的方式,個人是否擁有計算機已不再重要,也不需要購買和在電腦中安裝大量套裝軟體,只需要接入到“雲服務”即可。
2、高可靠性和通用性
“雲“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同時雲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雲”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雲”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3、高可擴展性和按需服務
“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同時用戶也可按需購買,可以像自來水、電、煤氣等那樣計費。
4、低廉的價格和便捷性
由於“雲“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採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雲,“雲“的自動化集中式管理使用戶無需負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雲”的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較之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雲“的低成本優勢。同時雲計算對終端設備要求非常低,使用起來很方便,用戶無需購置昂貴的終端設備。
5、數據共享
雲計算可以輕松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與應用共享。
關於雲計算的工作原理是什麼,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大數據工程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數據分析師、大數據工程師的技巧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雲計算的工作原理是什麼?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Ⅵ 什麼是雲計算,雲計算有哪些優勢
雲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伺服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這可是一種革命性的舉措,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雲計算的藍圖已經呼之欲出:在未來,只需要一台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路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從這個角度而言,最終用戶才是雲計算的真正擁有者。
據國外博客網站報道,消息人士稱,微軟已開始向大型企業客戶透露,計劃將軟體業務納入「雲計算」,並有望在下星期或之後一周公布相關戰略。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並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許多跨國信息技術行業的公司如IBM、Yahoo和Google等正在使用雲計算的概念兜售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雲計算這個名詞可能是借用了量子物理中的「電子雲」(Electron Cloud),強調說明計算的彌漫性、無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會性特徵。量子物理上有「電子雲(electron cloud)」,在原子核周圍運動的電子不是一個經驗世界的軌道例如像天體一樣的運行軌道,而是彌漫空間的、雲狀的存在,描述電子的運動不是牛頓經典力學而是一個概率分布的密度函數,用薛定諤波動方程來描述,特定的時間內粒子位於某個位置的概率有多大,這跟經典力學的提法完全不同。電子雲有以下特性,概然性、彌漫性、同時性等等,雲計算可能的確是來自電子雲的概念,前今年就有所謂「無所不在的計算」,IBM有一個無所不在的計算叫「Ubiquitous 「,MS(Bill)不久也跟著提出一個無所不在的計算「Pervade「,現在人們對無所不在的計算又有了新的認識,現在說是」Omnipresent 「。但是,雲計算的確不是純粹的商業炒作,的確會改變信息產業的格局,現在許多人已經用上了Google Doc和Google Apps,用上了許多遠程軟體應用如Office字處理而不是用自己本地機器上安裝這些應用軟體,以後誰還會花錢買Office軟體哪?還有許多企業應用如電子商務應用,例如要寫一個交易程序,Google的企業方案就包含了現成的模板,一個銷售人員根本沒學習過Netbeanr也能做出來。這種計算和產業動向是符合開源精神的,符合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趨勢。現在有這樣的說法,當今世界只有五台計算機,一台是Google的,一台是IBM的,一台是Yahoo的,一台是Amazon的,一台是微軟的,因為這五個公司率先在分布式處理的商業應用上捷足先登引領潮流。Sun公司很早就提出說「網路就是計算機」是有先見之明的。
Ⅶ 雲計算具有哪些特點
1、虛擬化技術。虛擬化突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是雲計算最為顯著的特點,虛擬化技術包括應用虛擬和資源虛擬兩種。
2、動態可擴展。雲計算具有高效的運算能力,最終實現動態擴展虛擬化的層次達到對應用進行擴展的目的。
3、按需部署。計算機包含了許多應用、程序軟體等,不同的應用對應的數據資源庫不同。
4、靈活性高。虛擬化要素統一放在雲系統資源虛擬池當中進行管理,雲計算的兼容性非常強。
5、可靠性高。單點伺服器出現故障可以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分布在不同物理伺服器上面的應用進行恢復或利用動態擴展功能部署新的伺服器進行計算。
6、性價比高。一方面減少費用,另一方面計算性能不遜於大型主機。
7、可擴展性。用戶可以利用應用軟體的快速部署條件來更為簡單快捷的將自身所需的已有業務以及新業務進行擴展。
雲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指的是通過網路「雲」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後,通過多部伺服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並返回給用戶。
Ⅷ 雲計算特點是什麼
對很多人來說,雲計算最大的特點就是「按需付費」。
這種模式對很多用戶來說真的太友好了。用戶不再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在維護上,且還可以便捷進行網路訪問,進入可配置的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計算等資源共享池。
雲計算除了「按需付費」這個特點外,還有以下四個特點~~
用戶不需要擔心應用運行的具體位置,只需要一台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路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
「雲」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雲計算比使用本地計算機可靠。
雲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雲」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雲」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最後,雲計算也不是沒有缺點,它也潛在危險性。
當涉及到雲計算時,信息安全是大家重點關注的問題。通過遠程雲的基礎架構,這個過程會有泄露敏感且機密的私人數據和信息的風險。
其次,雲計算對提供的程序有一定依賴, 行業內稱「供應商鎖定」,這種一旦被供應商鎖定後,用戶就很難(有時甚至是不可能)從供應商那裡進行遷移。 就算用戶下定決心要遷移,把大量數據從舊提供者傳輸到新提供者,這個過程真的痛苦且麻煩。
Ⅸ 雲計算2020展望(技術篇):Serverless、K8s、服務網格、OSS、HPC
回顧2019年中國雲計算產業的發展,趁著「產業互聯網」火熱的東風,雲計算也一路高歌前行。阿里巴巴、騰訊、網路、華為等 科技 互聯網巨頭企業都在持續布局。
Salesforce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巴巴推出政務釘釘,網路雲升級為網路智能雲,網路推出愛番番CRM開放平台,銷售易獲騰訊獨家1.2億美元E輪融資,騰訊雲全面升級彈性計算產品序列,計算性能提升30%;金山辦公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華為新成立「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 ……這些「新鮮「的雲計算故事,也都曾轟動一時,甚至時至今日,仍對雲計算領域影響至深。
2020年剛起步,中國雲計算「第一股」——UCloud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眾多業內人士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前,最關注的"熱點」之一。
展望2020年,億歐智庫堅定看好雲計算領域的發展機會,並將持續輸出雲計算產業細分領域,如PaaS、SaaS、雲安全等領域的研究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億歐智庫此前發布的《2019年中國雲計算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所總結的六條雲計算產業發展趨勢依舊具備長期預判價值。以下列出概括性的內容,具體詳見報告正文:
基於此,億歐智庫進一步總結雲計算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幫助業內人士更加及時把握雲計算產業最新發展機遇。本篇將重點介紹五條雲計算產業有希望快速落地或爆發的主流技術:
無伺服器計算(Severless Computing,以下簡稱Serverless)是一種包含第三方BaaS(後端即服務)服務的應用程序設計方式,與包括FaaS(函數即服務)平台上的託管臨時容器中運行的自定義代碼。與很多技術趨勢一樣,Serverless至今還沒有明確且清晰的定義,對於開發人員來說,其重點代表兩個截然不同但有重合的概念:
Serverless相比IaaS和SaaS,可以更好更快的在雲服務商平台上部署應用,完全不用提前測算資源需求,所有功能根據事件驅動,按需載入,執行完畢,資源釋放,真正實現了用多少付費多少,降低成本的同時,還提高了開發人員的生產力。
Serverless主要適合於新興的、事件驅動性的,類似於IoT等感測設備、金融交易類型等場景。
Serverless興起於2017年,在最近兩年伴隨雲原生概念的推廣逐漸火熱。
目前 Serverless 在國內的發展和採用依然處於初期階段,業務實踐偏少,仍在不斷 探索 之中。相比之下,國外整體要領先 1-2 年,國外幾大雲廠商前期對整個研發生態的教育和布局較多,應用較早。
現在國外也已經出現不少 Serverless 框架,比較知名包括 Serverless.com 和 Zeit.com。
根據RightScale的2018年雲狀態報告,無伺服器是當今增長速度很快的雲服務模型,年增塑達75%,並有望於2020年超越該增速。億歐智庫也對Serverless的增長速度和市場規模持樂觀態度。
Kubernetes(以下簡稱K8s) 是一個針對容器應用,進行自動部署,彈性伸縮,和管理的開源系統。主要負責在大規模伺服器環境中管理容器組(pod)的擴展、復制、 健康 ,並解決 pod 的啟動、負載均衡等問題。
K8s 能在實體機或虛擬機集群上調度和運行程序容器。K8s 也能讓開發者斬斷聯系著實體機或虛擬機的「鎖鏈」,從以主機為中心的架構躍至以容器為中心的架構。該架構最終提供給開發者諸多內在的優勢,例如可移動、可擴展、自修復等。
K8s 也能兼容各種雲服務提供商,例如 Google Cloud、Amazon、Microsoft Azure,還可以工作在 CloudStack、OpenStack、OVirt、Photon、VSphere。
K8s 源於 Google 內部的 Borg 項目,經 Google 使用 Go 語言重寫後,被命名為Kubernetes,並於 2014 年 6 月開源。目前已有多家大公司,例如 Microsoft、 RedHat、 IBM、Docker,都支持K8s。
從近年來國外K8s發展來看, 巨頭公司為自有K8s部門增添活力或構建全新產品的有效手段之一為收購 。
隨著專注於容器初創公司逐漸增加,預計2020年各大雲服務商將繼續收購表現優秀的容器初創公司,以進軍K8s市場,完善其產品體系。
不可否認,K8s作為一項新興技術距全球普及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很明顯,K8s已經是,並且將繼續是軟體世界中的主導力量。
服務網格(Service Mesh)是用於控制和監視微服務應用程序中的內部服務到服務流量的軟體基礎結構層。服務網格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為適應分布式微服務環境而構建的。
服務網格的興起主要是為了解決Docker和Kubernetes無法解決的運行問題。因為諸如Docker和Kubernetes這樣的工具主要解決的是部署的問題。但部署不是生產的最後一步,部署完之後,應用程序還必須運行,服務網格因解決運行問題應運而生。
2016年服務網格提出之後,以Linkerd和Envoy為代表的框架開始嶄露頭角。目前市面上沒有現成的商業產品,大多數服務網格都是開源項目,需要一些技巧才能實現。最著名的有:
關於服務網格技術的並購目前也逐漸升溫,著名的並購案有VMware在2019年7月以4.2億美元收購了Avi Networks以及F5 Networks在2019年5月斥資2.5億美元收購了NGINX。
2019年是被確定是適合解決服務網格問題的一年,2020年將會是核心服務網格用例出現的一年。
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以下簡稱OSS)被定義為描述其源碼可以被公眾使用的軟體,並且此軟體的使用,修改和分發也不受許可證的限制。
1998年2月,「開源」一詞首先被運用於軟體。最初的開源軟體項目並不是真正的企業,而是一些頂級程序員針對Microsoft、Oracle、SAP等老牌閉源公司對軟體收費較高的一場革命。頂級開發人員通常以非同步方式協同編寫一些出色的軟體。每個人不僅可以查看公開的軟體,而且通過一種鬆散的治理模型,他們可以添加,改進和增強它。這是第一代的開源軟體項目。
而經過10多年的發展,Linux、MySQL的成功為第二代開源軟體公司奠定基礎,比如Cloudera和Hortonworks。但第二代開源軟體公司中,沒有一家公司對軟體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對手經常通過免費提供軟體來進行競爭。
之後出現了像Elastic、Mongo和Confluent等第三代開源軟體公司提供的Elastic Cloud,Confluent Cloud和MongoDB Atlas這樣的服務,這種進化代表著開源軟體公司這種模式有機會成為軟體基礎設施的主要商業模式。
經過22年的發展,如今OSS已經無處不在。OSS領域也發聲了一些「大事件」:IBM以3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Redhat(是2014年市值的3倍);Mulesoft在上市後以65億美金的價格被Salesforce收購;MongoDB現在市值超過40億美元;Elastic則為60億美元;並且,通過Cloudera和Hortonworks的合並,將出現一個市值超過40億美元的新公司……
當然還有很多OSS的公司在路上,例如Confluent、HashiCorp、DataBricks、Kong、Cockroach Labs等。
展望2020年,OSS的理念將與雲計算SaaS(軟體即服務)的理念更加契合,將大大推動軟體產業的創新,並有機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
高性能計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以下簡稱HPC)指能夠執行一般個人電腦無法處理的大資料量與高速運算的電腦,其基本組成組件與個人電腦的概念無太大差異,但規格與性能則強大許多。
HPC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執行大量計算,正從過去主要傳統科研領域計算密集型為主,逐漸向新興的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深度學習等方向進行融合和演進。
從應用領域來看,HPC是不同行業中非常專業的領域,可以用於預報天氣,也可以是分析風險,還可以分析農場數據,以根據不斷變化的天氣條件找到最佳的農作物種植地點。
在中國市場當中,主要有聯想、浪潮和曙光三家公司處於領先的地位,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這三家公司作為中國HPC市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共同將中國HPC推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其中,聯想連續五年蟬聯「HPC China TOP100榜單」第一名,並於2019年11月8日發布「深騰X9000」高性能融合計算平台,該平台在兼顧算的更快、更准、更全面的同時,也使聯想成為HPC綠色數據中心的積極倡導者,繼續領跑HPC水冷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聯想還在全球160多個國家開展眾多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這些領域包括癌症、大腦研究、天體物理學、人工智慧、氣候科學、化學、生物學、 汽車 和航空等。
公開調研資料顯示,2018年企業中使用了HPC的比例是36%。隨著雲計算領域的基礎設施完備、資源和數據的增加,HPC的需求也將在2020年有所增加,雲服務商有望對HPC進行投資。
眾所周知,技術的進步對產業發展和創新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正如近年來區塊鏈、5G、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的轉型促進一樣,Serverless、Service Mesh、K8s、OSS、HPC這些雲技術也必將提升IaaS、PaaS、SaaS等傳統雲計算模式的彈性、靈活性、計算能力等,並與傳統模式融合互補,協同助推各產業轉型升級。
推薦閱讀:
千淘萬漉,吹盡黃沙,中國智能製造哨聲洪亮 | 預見2020
2020銀行業展望:對外開放加快,理財轉型提速, 科技 深度賦能……
2020物流業新態勢:巨頭效應顯著、 科技 賦能、智慧物流建設加快……
撥雲見日,始得真金,產業互聯網迎來高光時刻丨預見2020
預見2020:日新月異的中國保險業
Ⅹ 雲計算的優勢有哪些
1.彈性服務。服務的規模可快速伸縮,以自動適應業務負載的動態變化。用戶使用的資源同業務的需求相一致,避免了因為伺服器性能過載或冗餘而導致的服務質量下降或資源浪費。
2.資源池化。資源以共享資源池的方式統一管理。利用虛擬化技術,將資源分享給不同用戶,資源的放置、管理與分配策略對用戶透明。
3.按需服務。以服務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應用程序、數據存儲、基礎設施等資源,並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自動分配資源,而不需要系統管理員干預。
4服務可計費。監控用戶的資源使用量,並根據資源的使用情況對服務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