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菱FX系列plc轉乙太網實現ModbusTCP通信伺服器
興達三菱轉乙太網模塊 之 三菱fx系列plc如何實現Modbus TCP伺服器
硬體:三菱fx 一個
興達易控三菱轉乙太網 CHNet-FX 一台
CHNet-FX模塊太網口它支持8個連接,那麼也就是說,當我們plc做ModbusTCP伺服器的時候可以有同時8個Modbus TCP客戶端。同時和他進行通訊,
我們所需要的一些軟體這個乙太網調試助手,用來調試這個調試這個plc這個伺服器,調試程序,然後我們還會用到這個Modbus poll可以來模擬,ModbusTCP伺服器,ModbusRTU主站,以及Modbus ASC主站,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一下這個三菱FX5U他實現Modbus TCP這個組態過程,下面就是我們做好的一個這個工程
要實現他這個Modbus TCP他這個過程呢,首先呢第一步用FX5U PLC 與CHNet-FX連接
新建 FX3U/FX3UC 工程,雙擊導航欄中的連接目標:Connection。
跳出的選項板後,在計算機側選擇雙擊「EthernetBoard」選項,隨後提醒中點擊「是」;在可編程控制器側雙擊「PLC Mole」;
在隨後的跳出的設置中,點擊「搜索網路上的 FXCPU(S)」後,會搜索到 CHNet-FX所連接的 FX3UC。
按圖中標號依次選擇後,最後點擊確認;
在上述中選擇好 IP 地址後,點擊「通信測試」,即可提示與 FX3UCCPU 連接
5.隨後即可「在線」選項欄中,進行 PLC 的讀取、寫入和監視等操作。
Modbus分配地址
PLC配置
口號就是502埠,作為伺服器需要設置的參數,
這個邏輯程序D0、D1、D2、D3分別付了初值是K0、K1、K2、K3在初始化的時候我們對D4、D5、D6、D7進行個清零操作設置的這個參數,通訊手段默認ModbusTCP,可編程IP地址就是前面設置的,192.168.1.161端
使用了一個特殊標志位,每一分鍾我們會對D0、D1、D2、D3作一個加一操作,看看能不能做一個加一操作,然後會實時的判斷,當D0、D1、D2、D3各自的值大於6000的時候分別各自清零,也就說d0d1d2d3的值他會每一分鍾都會發生改變,並且d0d1d23d3的紙最終它是會在零到6000之間發生一個變化,(包括0和6000)
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客戶端去讀取PLC的寄存器的時候,D0、D1、D2、D3是變化的方便我們觀察變化。這就是一小段邏輯程序
進入程序監視
此時D0、D1、D2、D3分別是0、1、2、3;過1分鍾就會進行一下+1操作下面就可以測PLC程序了
先用乙太網調試助手進行測試
適配器是PLC通過CHNet-FX網線連接到路由器,電腦通過無線網卡連接到路由器
協議模式:客戶端 Client
目標IP:CHNet-FX用戶自定義IP地址
B. 乙太網的伺服器是什麼來的
串口伺服器 乙太網,屬網路低層協議,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操作。它是匯流排型協議中最常見的,數據速率為10Mbps(兆比特/秒)的同軸電纜系統。該系統相對比較便宜且容易安裝,直接利用每個工作站網卡上的BNC-T型連接器,就可以將電纜從一個工作站連接到另一個工作站,完成網路傳輸控制任務
C. 怎麼在伺服器和主機上配置乙太網介面
建議:IP地址採用手動配置,或者將其中一台路由器開啟DHCP自動分配,通過指向不同網關就能實現兩條寬頻出口選擇,希望對你有用。
D. 教室乙太網怎麼連接
教室乙太網可以使用終端伺服器連接。終端伺服器將教室的中控系統連接至乙太網,校方通過編制相應的計算機軟體控制各個教室內的中控系統,使得管理人員能在監控中心就能夠遠程式控制制教室。
教室是教師向學生傳授課業的場所。它是一間由前面是講台、後面是座位的大房間構成。靠講台的牆上有黑板或白板,是教師講課、布置作業的地方。
乙太網的定義
乙太網(Ethernet)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域網通訊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協議。乙太網協議定義了一系列軟體和硬體標准,從而將不同的計算機設備連接在一起。乙太網(Ethernet)設備組網的基本元素有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光纖和普通網線以及乙太網協議和通訊規則。乙太網中網路數據連接的埠就是乙太網介面。
E. 怎麼把一台電腦設置為區域網伺服器
在使用Windows 10工作時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比如需把一台電腦設置為區域網文件伺服器。那麼如何操作呢?下面我與你分享具體步驟和方法。
Windows 10操作系統
啟動Windows 10操作系統,如圖所示。點擊任務欄"開始"按鈕,彈出開始菜單選擇"設置"項。
喚出"Windows 設置"程序窗口,如圖所示。點擊"網路和Internet"圖標,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對系統進行設置。
如圖所示,喚出"網路和Internet"設置界面。選擇左側"狀態"項,點擊右側"更改網路設置→更改適配器選項"圖標。
彈出"網路連接"對話框,如圖所示。滑鼠右擊"乙太網"圖標,彈出快捷菜單選擇"屬性"項。
如圖所示,彈出"屬性"對話框。選擇"網路→此連接使用下列項目→Internet協議版本4"項,點擊"屬性"按鈕。
彈出"Internet協議版本4 屬性"對話框,如圖所示。勾選"使用下面的IP地址、使用下面的DNS伺服器地址"單選框,手動輸入IP地址、DNS伺服器地址。
打開"文件資源管理器"程序窗口,如圖所示。展開左側樹形目錄結構,選擇"此電腦→下載"文件夾。
如圖所示,滑鼠右擊"課程實驗"文件夾。彈出快捷菜單,選擇"屬性"項。
彈出"屬性"對話框,如圖所示。選擇"共享"標簽,點擊"網路文件和文件夾共享→共享..."按鈕。
如圖所示,彈出"網路訪問"對話框。"選擇要與其共享的用戶"文本框輸入"student",點擊"添加"按鈕。
完成把一台電腦設置為區域網文件伺服器的操作,如圖所示。本例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F. 急建立一個乙太網
乙太網技術
1、前言
計算機網路分為兩類:採用點到點連接的網路和採用廣播信道的網路。在所有廣播網路中,關鍵的問題是:當信道的使用產生競爭時,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權。用來決定廣播信道中信道分配的協議屬於數據鏈路層的子層,稱作介質訪問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層。由於幾乎所有的區域網都以多路復用信道作為通信的基礎,而廣域網中除衛星網以外,都採用點到點連接,所以MAC子層在區域網中尤其重要。
介質訪問子層的中心論題是相互競爭的用戶之間如何分配一個單獨的廣播信道。其分配方法有靜態分配和動態分配兩種。而所有傳統的信道靜態分配方法均不能有效地處理通信的突發性,所以我們必須採用信道動態分配。在各種多路訪問協議中,本文只介紹與乙太網密切相關的幾種載波偵聽協議。
2、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
在區域網中,站點可以檢測到其他站點在干什麼,從而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動作。網路站點偵聽載波是否存在(即有無傳輸)並相應動作的協議,被稱為載波偵聽協議(carrier sense protocol)。下面介紹幾種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協議。CSMA/CD協議是對ALOHA協議(一種基於地面無線廣播通信而創建、適用於無協調關系的多用戶競爭單信道使用權的系統)的改進,它保證在偵聽到信道忙時無新站開始發送;站點檢測到沖突就取消傳送,乙太網就是它的一個版本。
2.1、1-持續CSMA
當一個站點要傳送數據時,它首先偵聽信道,看是否有其他站點正在傳送。如果信道正忙,它就持續等待直到當它偵聽到信道空閑時,便將數據送出。若發生沖突,站點就等待一個隨機長的時間,然後重新開始。此協議被稱為1-持續CSMA,是因為站點一旦發現信道空閑,其發送數據的概率為1。
2.2、非持續CSMA
在發送之前,站點會偵聽信道的狀態,如果沒有其他站點在發送,它就開始發送。但如果信道正在使用之中,該站點將不再繼續偵聽信道,而是等待一個隨機的時間後,再重復上述過程。
2.3、p-持續CSMA
一個站點在發送之前,首先偵聽信道,如果信道空閑,便以概率p傳送,而以概率q=1-p把該次發送推遲到下一時隙。此過程一直重復,直到發送成功或者另外一站開始發送為止。在後一種情況下,該站的動作與發生沖突時一樣(即等待一隨機時間後重新開始)。若站點一開始就偵聽到信道忙,它就等到下一時隙,然後開始上述過程。 3、IEEE802.3
IEEE802標准已被ANSI採用未美國國家標准,被NIST採用未政府標准,並且被ISO作為國際標准,稱之為ISO 8802。這些標准在物理層和MAC子層上有所不同,但在數據鏈路層上是兼容的。
這些標准分成幾個部分。802.1標准對這組標准做了介紹並且定義了介面原語;802.2標准描述了數據鏈路層的上部,它使用了邏輯鏈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協議。802.3到802.5分別描述了3個區域網標准,分別是CSMA/CD、令牌匯流排和令牌環標准,每一標准均包括物理層和MAC子層協議,下面僅介紹802.3。
3.1 IEEE802.3標准及乙太網
IEEE802.3標准適用於1-持續CSMA/CD區域網。其工作原理是:當站點希望傳送時,它就等到線路空閑為止,否則就立即傳輸。如果兩個或多個站點同時在空閑的電纜上開始傳輸,它們就會沖突。於是所有沖突站點終止傳送,等待一個隨機的時間後,再重復上述過程。
已出版的802.3標准與乙太網的細微差別是:它描述了運行在各種介質上的從1Mb/s~10Mb/s的1-持續CSMA/CD系統的整個家族。另外,二者的一個頭部欄位也有所不同(802.3的長度欄位用作乙太網的分組類型)。
許多人(錯誤地)?quot;乙太網"作為CSMA/CD協議的總稱,盡管這一名詞只表示了實現802.3的某個特定產品。
3.2 802.3的電纜
3.2.1四種電纜
此處按歷史順序介紹。
第一種是10Base5電纜,它通常被稱為"粗乙太網(thick ethernet)"電纜,802.3標准建議為黃色,每隔2.5m一個標志,標明分接頭插入處,連接處通常採用插入式分接頭(vampire tap),將其觸針小心地插入到同軸電纜的內芯。名稱10Base5表示的意思是:工作速率為10Mb/s,採用基帶信號,最大支持段長為500m。
第二種電纜是10Base2,或稱為"細乙太網(thin ethernet)"電纜,與"粗乙太網"相對,並且很容易彎曲。其接頭處採用工業標準的BNC連接器組成T型插座,它使用靈活,可靠性高。"細乙太網"電纜價格低廉,安裝方便,但是使用范圍只有200m,並且每個電纜段內只能使用30台機器。
由於尋找電纜故障的麻煩,導致一種新的接線方式的產生,即所有站點均連接到一個中心集線器(hub)上。通常,這些連線是電話公司的雙絞線。這種方式被稱為10Base-T。這種結構使增添或移去站點變得十分簡單,並且很容易檢測到電纜故障。10Base-T的缺點是,其電纜的最大有效長度為距集線器100m,即使是高質量的雙絞線(5類線),最大長度可能也只有150m。另外,大集線器的價格也較高。盡管如此,由於其易於維護,10Base-T還是應用得越來越廣泛。
802.3中可用的第四種電纜連接方式是10Base-F,它採用了光纖。這種方式由於其連接器和終止器的費用而十分昂貴,但是它卻有極好的抗干擾性,常用於辦公大樓或相距較遠的集線器間的連接。
名稱 電纜 最大區間長度 節點數/段 優點
10Base5 粗同軸電纜 500m 100 用於主幹很好
10Base2 細同軸電纜 200m 30 最便宜的系統
10Base-T 雙絞線 100m 1024 易於維護
10Base-F 光纖 2000m 1024 最適於在樓間使用
3.2.2 拓撲
下圖給出了在建築物內的不同走線方式。在(a)中,單根電纜如蛇形地穿越各個房間,每個站點從最近處接上電纜。(b)中,垂直的的主幹線從地下室引向房頂,各層的水平電纜通過放大器(中繼器)連到主幹線上。在某些系統中,水平的電纜是細纜,主幹線是粗纜。最普通的拓撲結構是樹型,因為在網路上如果某些站點對間有兩條路徑,會造成兩個信號間的干擾。
3.2.3 中繼器
802.3的每種版本都有一個區間最大電纜長度。為了使網路范圍更大,可以用中繼器(repeater)連接多根電纜,如上圖(d)所示。中繼器是一個物理層設備,它雙向接收、放大並重發信號。對軟體而言,由中繼器連接起來的一系列電纜段同單根電纜並無區別(除了中繼器產生的一些延遲以外)。一個系統中可擁有多個電纜段和多個中繼器,但兩個收發器間不得超過2.5km,任意兩個收發器間的路徑上不得有4個以上的中繼器。
3.3 幀格式
802.3的幀結構以7位元組的先導欄位開頭,每位元組的內容為10101010。隨後是內容為10101011的一位元組,標志著幀本身的開始。接下來是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盡管標准允許2位元組和6位元組兩種地址,但是10Mb/s基帶網標准規定只使用6位元組地址(目的地址的最高位為0是普通地址,為1時是組播地址,全1時為廣播地址)。然後是2位元組長度欄位(值為0~1500)和數據部分,如果幀的數據部分少於46位元組,使用填充欄位以達到要求的最短長度。最後一個欄位是校驗和,採用的演算法是循環冗餘校驗。
3.4 交換式802.3區域網
交換式區域網的心臟是一個交換機,在其高速背板上插有4~32個插板,每個板上有1~8個連接器。大多數情況下,交換機都是通過一根10Base-T雙絞線與一台計算機相連。
當一個站點想發送一802.3幀時,它就向交換機輸出一標准幀。插板檢查該幀的目的地是否為連接在同一塊插板上的另一站點。如果是,就復制該幀。如果不是,該幀就通過高速背板被送向連有目的站點點插板。通常,背板通過採用適當的協議,速率高達1Gb/s。
如果一塊插板上連接的兩個站點同時發送一幀,會如何解決?這取決於插板的構造方式。
一種方式都是插板上的所有埠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插板上區域網。插板上區域網的沖突檢測與處理方式與CSMA/CD網路完全一樣,並採用二進制後退演算法進行重發。採用這種插板,任一時刻每塊板上只可能有一個幀發送,但所有插板的發送可以並行進行。通過使用這種方案,每個插板與其他插板獨立,屬於自己的沖突域(collision domain)。
另一種插板採用了緩沖方式,因此,當有幀到達時,它們首先被緩沖在插板上的RAM中。這種方案允許所有埠並行地接受和發送幀。一旦一幀被完全接受,插板就檢查接收幀的目的地是同一插板上的另一埠,還是其他插板上的埠。在前一種情況下,幀會被直接發送到目的埠,在後一種情況下,幀必須通過背板發送到正確的插板上。採用這種方案,每一個埠是一個獨立的沖突域,因此沖突不會發生。該系統的總吞吐量是10Base-5的倍數。
因為交換機只要求每個輸入埠接收的是標准802.3幀,所以可將它的埠用作集線器,如果所有埠連接的都是集線器,而不是單個站點,交換機就變成了802.3到802.3的網橋。
4、快速乙太網
FDDI曾被認為是下一代的LAN,但是除了主幹網市場外(在這方面FDDI一直很出色),它很少被使用。因為其站點管理過於復雜,從而導致晶元復雜和價格昂貴。FDDI的巨大費用使得工作站製造商不願讓它成為標准網路,因此從不大量生產,FDDI也就無法佔據大塊市場。1992年IEEE重新召集了802.3委員會,指示他們制訂一個快速的LAN。802.3委員會決定保持802.3原狀,只是提高其速率,IEEE在1995年6月正式採納了其成果802.3u。從技術角度上講,802.3u並不是一種新的標准,只是對現存802.3標準的追加,習慣上稱為快速乙太網。
其基本思想很簡單:保留所有的舊的分組格式,介面以及程序規則,只是將位時從100ns減少到10ns,並且所有的快速乙太網系統均使用集線器,不再使用帶有刺入式分接頭或BNC連接頭的多點電纜。下面介紹各種類型的連線。
(1)100Base-T4
即3類UTP,它採用的信號速度為25MHz,需要四對雙絞線,不使用曼徹斯特編碼,而是三元信號,每個周期發送4比特,這樣就獲得了所要求的100Mb/s,還有一個33.3Mb/s的保留信道。該方案即所謂的8B6T(8比特被映射為6個三進制位)。
(2)100Base-TX
即5類UTP,其設計比較簡單,因為它可以處理速率高達125MHz以上的時鍾信號,每個站點只需使用兩對雙絞線,一對連向集線器,另一對從集線器引出。它沒有採用直接的二進制編碼,而是採用了一種運行在125MHz下的被稱為4B5B的編碼方案。100Base-TX是全雙工的系統。
(3)100Base-FX
使用兩束多模光纖,每束都可用於兩個方向,因此它也是全雙工的,並且站點與集線器之間的最大距離高達2km。
100Base-T4和100Base-FX可使用兩種類型(共享式、交換式)的集線器,它們統稱為100Base-T。在共享式集線器中,所有的輸入線(或者至少是所有連到同一塊卡上的接線)在邏輯上連在一起,形成了同一個沖突域。100Base-FX電纜與正常的乙太網沖突演算法來說顯得過長,所以它們必須與緩存的交換式集線器相連,每根電纜各為一個沖突域
5、千兆乙太網
5.1 綜述
乙太網標准由IEEE LAN-MAN標准委員會的802.3工作組創建並維護。近幾年,802.3z工作組致力於光纖和屏蔽跨接電纜集合("短距離銅線")的千兆乙太網解決方案。1997年春天,新的工作組802.3ab成立,研究基於4對5類纜線的"長距銅線"解決方案,其標准為4對5類UTP、最大長度100米的千兆乙太網連接,該標准為乙太網MAC層定義了一個介面GMII(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還定義了管理、中繼器操作、拓撲規則及四種物理層信令系統:1000Base-SX(短波長光纖)、1000Base-LX(長波長光纖)、1000Base-CX(短距離銅線)和1000Base-T(100米4對5類UTP)。
註:1000Base-CX為150歐姆、平衡屏蔽的特殊電纜集合,線速1.25Gbps,使用基於光通道的8B/10B編碼方式,其時間幀與光纖連接相同。
5.2 千兆乙太網產品
千兆乙太網也是乙太網,其產品沒多大變化,主要有:交換機、上連/下連模塊、網卡、千兆乙太網路由器,以及一種新設備,叫緩存式分配機(buffered distributor)。
緩存式分配機是一種全雙工、多埠的類似集線器的設備,將兩個或工作在1Gbps以上的802.3鏈路連接起來。緩存式分配機把分組轉發到除源鏈路外其它所有鏈路上,提供共享帶寬域(與802.3的沖突域相對),也被稱為"盒子中的CSMA/CD"。它與802.3的中繼器(repeater)不同,允許在轉發到達各鏈路的幀之前先加以緩沖。
作為共享帶寬設備,緩存式分配器應與路由器和交換機區分開。配有千兆乙太網介面的路由器可以有支持高於或低於千兆速率的背板,而連到千兆乙太網緩存式分配器背板的埠共享一千兆的帶寬,對於多埠的千兆乙太網交換機而言,其高性能背板可支持數千兆的帶寬。
5.3 升級到千兆乙太網
千兆乙太網最初的應用將是在路由器、交換機、集線器、中繼器和伺服器之間需要高帶寬的校園或建築物。下面舉出幾種升級方式的例子。
(1)升級交換機到交換機的連接
這是很直接的升級方案,將快速乙太網交換機或中繼器之間的100Mbps連接升級或100/1000交換機之間的1000Mbps連接,從而可支持更多的交換和共享快速乙太網段。
(2)升級交換機到伺服器的連接
最簡單的升級方案,將快速乙太網交換機升級成千兆乙太網交換機,與安裝了千兆乙太網卡的高性能伺服器組與1000Mbps的高速率相連,提供對應用和文件服務的高速訪問能力。
(3)升級交換式快速乙太網主幹
多個10/100交換機構成的快速乙太網主幹可以升級為支持多個100/1000交換機及其它含有千兆乙太網介面和上連模塊的路由器和集線器的千兆乙太網交換機。若需要也可安裝千兆集線器和/或緩存式分配器。
(4)升級共享FDDI主幹
方式為將FDDI集中器或集線器或者乙太網到FDDI的路由器升級為千兆乙太網交換機或緩存式分配器。
(5)升級到高性能桌面
隨著千兆乙太網發展,在連接快速乙太網或FDDI的桌面機仍缺乏帶寬時,千兆乙太網卡將用於升級高性能桌面機。高性能桌面機將直接連接到千兆乙太網交換機或緩存式分配器。
--------------------------------------------------------------------------------
交換式乙太網技術
交換式技術發展過程
乙太網交換機,英文為SWITCH,也有人翻譯為開關,交換器或稱交換式集線器。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區域網的發展過程。 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結合促進了計算機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從六十年代末ALOHA的出現到九十年代中期1000MBPS交換式乙太網的登台亮相,短短的三十年間經過了從單工到雙工,從共享到交換,從低速到高速, 從簡單到復雜,從昂貴到普及的飛躍。
八十年代中後期,由於通信量的急劇增加,促使技術的發展,使區域網的性能越來越高,最早的1MBPS的速率已廣泛地被今天的100BASE-T和100CG-ANYLAN替代,但是,傳統的媒體訪問方法都局限於使大量的站點共享對一個公共傳輸媒體的訪問, 既CSMA/CD。
九十年代初,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及通信量的聚增,傳統區域網已經愈來愈超出了自身的負荷,交換式乙太網技術應運而生,大大提高了區域網的性能。與現在基於網橋和路由器的共享媒體的區域網拓撲結構相比,網路交換機能顯著的增加帶寬。交換技術的加入,就可以建立地理位置相對分散的網路,使區域網交換機的每個埠可平行、安全、同時的互相傳輸信息,而且使區域網可以高度擴充。
從網橋、多埠網橋到交換機
區域網交換技術的發展要追溯到兩埠網橋。橋是一種存儲轉發設備,用來連接相似的區域網。從互聯網路的結構看,橋是屬於DCE級的端到端的連接;從協議層次看,橋是在邏輯鏈路層對數據幀進行存儲轉發;與中繼器在第一層、路由器在第三層的功能相似。兩埠網橋幾乎是和乙太網同時發展的。
乙太網交換技術(SWITCH)是在多埠網橋的基礎上與九十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實現OSI模型的下兩層協議,與網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被業界人士稱為"許多聯系在一起的網橋",因此現在的交換式技術並不是什麼新的標准,而是現有技術的新應用而已,是一種改進了的區域網橋,與傳統的網橋相比,它能提供更多的埠(4~88)、更好的性能、更強的管理功能以及更便宜的價格。現在某些區域網交換機也實現了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協議,實現簡單的路由選擇功能,目前很熱的第三層交換就是指此。乙太網交換機又與電話交換機相似,除了提供存儲轉發(STORE ANG FORWORD)方式外還提供了其它的橋接技術,如:直通方式(CUT THROUGH)。
交換式乙太網的工作原理
乙太網交換機的原理很簡單,它檢測從以太埠來的數據包的源和目的地的MAC(介質訪問層)地址,然後與系統內部的動態查找表進行比較,若數據包的MAC層地址不在查找表中,則將該地址加入查找表中,並將數據包發送給相應的目的埠。
交換式乙太網技術的優點 交換式乙太網不需要改變網路其它硬體,包括電纜和用戶的網卡,僅需要用交換式交換機改變共享式HUB,節省用戶網路升級的費用。
可在高速與低速網路間轉換,實現不同網路的協同。目前大多數交換式乙太網都具有100MBPS的埠,通過與之相對應的100MBPS的網卡接入到伺服器上,暫時解決了10MBPS的瓶頸,成為網路區域網升級時首選的方案。
它同時提供多個通道,比傳統的共享式集線器提供更多的帶寬,傳統的共享式10MBPS/100MPS乙太網採用廣播式通信方式,每次只能在一對用戶間進行通信,如果發生碰撞還得重試,而交換式乙太網允許不同用戶間進行傳送,比如,一個16埠的乙太網交換機允許16個站點在8條鏈路間通信。
特別是在時間響應方面的優點,使的區域網交換機倍受青睞。它以比路由器低的成本卻提供了比路由器寬的帶寬、高的速度,除非有上廣域網(WAN)的要求,否則,交換機有替代路由器的趨勢。
直通式(cut throuth),存儲轉發(store-and-forward)的比較
直通方式的乙太網絡交換機可以理解為在各埠間是縱橫交叉的線路矩陣電話交換機。它在輸入埠檢測到一個數據包時,檢查該包的包頭,獲取包的目的地址,啟動內部的動態查找表轉換成相應的輸出埠,在輸入與輸出交叉處接通,把數據包直通到相應的埠,實現交換功能。由於不需要存儲,延遲(LATENCY)非常小、交換非常快,這是它的優點;它的缺點是:因為數據包的內容並沒有被乙太網交換機保存下來,所以無法檢查所傳送的數據包是否有誤,不能提供錯誤檢測能力,由於沒有緩存,不能將具有不同速率的輸入/輸出埠直接接通,而且,當乙太網絡交換機的埠增加時,交換矩陣變的越來越復雜,實現起來相當困難。
存儲轉發方式是計算機網路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方式,它把輸入埠的數據包先存儲起來,然後進行CRC檢查,在對錯誤包處理後才取出數據包的目的地址,通過查找表轉換成輸出埠送出包。正因如此,存儲轉發方式在數據處理時延時大,這是它的不足,單是它可以對進入交換機的數據包進行錯誤檢測,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支持不同速度的輸入輸出埠間的轉換,保持高速埠與低速埠間的協同工作。
第二層和第三層交換及其與路由器方案的競爭
如前所述,區域網交換機是工作在OSI第二層的,可以理解為一個多埠網橋,因此傳統上稱為第二層交換;目前,交換技術已經延伸到OSI第三層的部分功能,既所謂第三層交換,第三層交換可以不將廣播封包擴散,直接利用動態建立的MAC地址來通信,似乎可以看懂第三層的信息,如IP地址、ARP等, 具有多路廣播和虛擬網間基於IP、IPX等協議的路由功能,這方面功能的順利實現得力於專用集成電路(ASIC)的加入,把傳統的由軟體處理的指令改為ASIC晶元的嵌入式指令,從而加速了對包的轉發和過濾,使得高速下的線性路由和服務質量都有了可靠的保證。目前,如果沒有上廣域網的需要,在建網方案中一般不再應用價格昂貴、帶寬有限的路由器。
虛擬區域網技術
交換技術的發展,允許區域分散的組織在邏輯上成為一個新的工作組,而且同一工作組的成員能夠改變其物理地址而不必重新配置節點,這就是用到所謂的虛擬區域網技術(VLAN)。用交換機建立虛擬網就是使原來的一個大廣播區(交換機的所有埠)邏輯的分為若干個"子廣播區",在子廣播區里的廣播封包只會在該廣播區內傳送,其它的廣播區是收不到的。VLAN通過交換技術將通信量進行有效分離,從而更好地利用帶寬,並可從邏輯的角度出發將實際的LAN基礎設施分割成多個子網,它允許各個區域網運行不同的應用協議和拓撲結構,對這部分詳細內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IEEE802.10規定。
網路標准介紹
IEEE 802.1、802.2(LLC) 關於乙太網介面標准
IEEE 802.3 CSMA/CD
IEEE 802.3z 千兆乙太網
IEEE 802.4 令牌匯流排
IEEE 802.5 令牌環
IEEE 802.6 MAN
IEEE 802.7 FDDI
ITU-T I.432.2 155.52Mbps UNI介面
ITU-T G.707 155.52Mbps NNI介面
ITU-T G.957 155.52Mbps光介面
ITU-T I.361 ATM層UNI/NNI介面
ITU-T I.365.5 SAR、CPCS子層
ITU-T Q.2110 SSCOP子層
ITU-T Q.2130/Q.2140 SSCF關於UNI/NNI子層
ITU-T Q.2931、Q.2971 UNI介面信令
ITU-T Q.704及Q.2761-2764 NNI介面信令
ITU-T G.703/704 E1介面及楨結構標准
RFC 193 TCP
RFC768 UDP
RFC1577 CLIP over ATM
RFC1483 NSAP encapsulation(bridged PVC)
CCITT建議:
G.702 數字系列比特率
G.703 數字系列介面的物理/電氣特性
G.704 用於一次群和二次群等級的同步幀結構
G.706 關於G.704建議中基本幀同步和循環冗餘檢驗(CRC)過程
G.707 同步數字系列比特率
G.708 同步數字系列的網路節點介面
G.709 同步復用結構
I. 113 ISDN寬頻方面的術語詞彙
I.121 寬頻ISDN概貌
I.150 BISDN的ATM功能特性
I.211 BISDN的業務概貌
I.311 BISDN的一般網路概貌
I.321 BISDN的協議參考模型及其應用
I.327 BISDN的網路功能體系
I.361 BISDN的ATM層規范
I.362 BISDN的ATM適配層(AAL)功能描述
I.363 BISDN的ATM適配層(AAL)規范
I.364 BISDN中對寬頻無連接數據業務的支持
I.371 BISDN中的流量和擁塞控制
I.413 BISDN用戶-網路介面
I.414 ISDN和BISDN用戶接入的第1層建議概貌
I.430 一次群速率用戶-網路介面的第1層規范
I.431 BISDN用戶-網路介面物理層規范
I.441 ISDN用戶-網路介面數據鏈路層規范
I.600 維護原理在ISDN用戶接入和用戶安裝上的應用
I.610 BISDN接入的OAM原理
M.20 電信網的維護原理
M.30 電信管理網的原理
M.36 ISDN的維護原理
--------------------------------------------------------------------------------
路由器技術綜述
在當今信息化社會中,人們對數據通信的要求日益增加。路由器作為IP網的核心設備,其技術已成為當前信息產業的關鍵技術。
什麼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三層--網路層的數據包轉發設備。路由器通過轉發數據包來實現網路互連。雖然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種協議(例如TCP/IP、IPX/SPX、AppleTalk等協議),但是在我國絕大多數路由器運行TCP/IP協議。
路由器通常連接兩個或多個由IP子網或點到點協議標識的邏輯埠,至少擁有1個物理埠。路由器根據收到數據包中的網路層地址以及路由器內部維護的路由表決定輸出埠以及下一跳地址,並且重寫鏈路層數據包頭實現轉發數據包。
路由器通常動態維護路由表來反映當前的網路拓撲。路由器通過與網路上其他路由器交換路由和鏈路信息來維護路由表。
路由器是連接IP網的核心設備。
路由器的分類
當前路由器分類方法各異。各種分類方法有一定的關聯,但是並不完全一致。
從能力上分,路由器可分高端路由器和中低端路由器。各廠家劃分並不完全一致。通常將背板交換能力大於40G的路由器稱為高端路由器,背板交換能力40G以下的路由器稱為中低端路由器。以市場佔有率最大的Cisco公司為例,12000系列為高端路由器,7500以下系列路由器為中低端路由器。
從結構上分,路由器可分為模塊化結構與非模塊化結構。通常中高端路由器為模塊化結構,低端路由器為非模塊化結構。
從網路位置劃分,路由器可分為核心路由器與接入路由器。核心路由器位於網路中心,通常是使用高端路由器。要求快速的包交換能力與高速的網路介面,通常是模塊化結構。接入路由器位於網路邊緣,通常使用中低端路由器。要求相對低速的埠以及較強的接入控制能力。
從功能分,路由器可分為通用路由器與專用路由器。一般所說的路由器為通用路由器。專用路由器通常為實現某種特定功能對路由器介面、硬體等作專門優化。例如接入伺服器用作接入撥號用戶,增強PSTN介面以及信令能力;VPN路由器增強隧道處理能力以及硬體加密;寬頻接入路由器強調寬頻介面數量及種類。
從性能上分,路由器可分為線速路由器以及非線速路由器。通常線速路由器是高端路由器,能以媒體速率轉發數據包;中低端路由器是非線速路由器。但是一些新的寬頻接入路由器也有線速轉發能力。
路由器分類方法還有很多,並且隨著路由器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分類方法。
路由器功能
路由器通常實現下列基本功能:
實現IP、TCP、UDP、ICMP等互聯網協議。
連接到兩個或多個數據包交換的網路。對每個連接到的網路,實現該網路所要求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
IP數據包封裝到鏈路層幀或從鏈路層幀中取出IP數據包。
按照該網路所支持的最大數據包大小發送或接收IP數據報。該大小是網路最大傳輸單元(MTU)。
將IP地址與相應網路的鏈路層地址相互轉換。例如將I
G. 構建一個100base-t乙太網實操步驟和設置方法辦公室有四台計算機,一台伺服器
一共才5太機器,找台埠是100Mbps以上的交換機,這個100M的交換機目前便宜的很,推薦H3C,TPlink,思科啥的吧,隨意以太就行,你的機器都用網線練上去,然後設置成192.168.1.x的ip地址就行了
H. 乙太網交換機用在筆記本上怎麼使用怎麼用
筆記本使用交換機方法和台式機使用方法一樣。
交換機操作步驟:
第一步:將ADSL貓的網線連接到乙太網交換機任意一個口;
第二步:設置筆記本的其中一台,IP為192.168.1.2(也可以是其他的),然後設置子網掩碼,默認即可,其他信息一概不填;
第三步:用系統自帶的寬頻連接建立好鏈接後,右鍵單擊該鏈接,選高級共享。接著撥號,此時這台電腦已可以鏈接網路;
第四步:第二台電腦上網設置:IP設置為192.168.1.3,子網掩碼默認,網關為192.168.1.2,用第一台運行cmd輸入IPCONFIG /ALL查看DNS。填寫到第二台的dns上。
I. 怎麼建立區域網伺服器
1、首先開啟apache服務,在終端輸入sudo apachectl start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