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配伺服器 > 昆侖雲伺服器效果圖

昆侖雲伺服器效果圖

發布時間:2022-12-29 17:15:08

㈠ 東晉高僧、翻譯家釋道安簡介,是佛圖澄的弟子

簡介

釋道安, 東晉時高僧,翻譯家。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冀州)人。十二歲出家,受「具足戒」(僧侶的最高戒律)後,二十四歲至鄴城(河北臨彰縣),成為佛圖澄的弟子。佛圖澄死後,道安因避戰亂,顛沛流離於翼,晉,豫一帶,後在襄陽,長安等地總結了漢代以來流行的佛教學說,整理了新譯舊譯的經典,編纂目錄,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釋迦牟尼)為姓。培養了慧遠,慧持等高僧。

生平

釋道安,本姓衛氏,常山扶柳人。出身於世代英儒之家,早年父母雙亡,由外兄孔氏撫養。7歲開蒙讀書,

具有超強的記憶力,讀兩遍就能背誦,鄉鄰們都感嘆不已。12歲時出家為僧。神智聰明,但形貌卻非常醜陋,不被師父所看重,只能去幹些體力活,一直幹了3年。他吃苦耐勞,勤勤懇懇,毫無怨言,篤性精進,持齋戒精嚴。幾年之後,才請求師父給他經書讀。師父給他《辯意經》一卷,約有五千字。道安帶著經書下地幹活,利用中間休息的時間讀經。晚上回寺院後,將經書還給師父,並要求再換一部,師父說:「昨天給你的經書還沒有讀,怎麼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說:「昨天的那部經書我已經會背誦了。」師父感到很驚訝,卻並不相信。但還是給了他《成具光明經》一卷,有近一萬字。道安又是帶著經書下田幹活,利用休息時間閱讀,晚上回來時又還給師父,師父拿著經書,讓他背誦,他竟然背的一字不差,師父大為驚嘆,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道安受具足戒後,開始外出遊學。他來到鄴縣的中寺,遇到佛圖澄,佛圖澄見到道安後非常激動,倆人談了整整一天。寺院里的其他僧人見道安其貌不揚,都很輕視他,佛圖澄說:「此人有遠見卓識,你們這些人跟他不能相比。」由此道安事佛圖澄為師。佛圖澄講經時,道安作復述,眾僧人很不高興,都說:「往後走著瞧,要難殺昆侖子。」待道安復講時,眾僧人紛紛提出許多疑難問題,道安力挫群雄,行有餘力。因此,當時有一句很流行的話說:「漆道人,驚四鄰。」

當時學佛法的人,多是墨守成規,道安感嘆道:「為眾人所推崇的佛學大師們雖然已經去世了,但玄妙的義理還可追尋,應當窮究幽遠,探索微奧,使我們後人能夠理解佛學的真話。」於是道安開始遊方問學,訪學佛門經、律。

後來道安因避難,潛居於菠澤。高僧竺法濟、支曇講《陰持入經》,道安跟從他們學經。隨後與周門竺法汰遷居於飛龍山,這時僧先、道護等都已在飛龍山上,見面之後非常高興,他們共同研讀經文,妙出神情。

道安又來到太行恆山,創建寺院和佛塔,使河北人都得到了教化。當時武邑太守盧歆欲,聽說了道安的事跡,就派僧人敏見再三邀請道安,道安推辭不掉,乃前往講經說法,獲得極大成功,受到僧侶、士人和百姓的歡迎與欽慕。

道安45歲時,又回到冀部,住在受都寺,弟子有數百人,道安常常向弟子宣講佛經。當時,後趙石虎死了,彭城王石遵即位,石遵派竺昌蒲為使者,請道安到華林園居住,並且大興土木,修建了很多房舍。但是,道安認為後趙國運將危,石氏的皇位坐不了多長時間,於是他又西行,來到牽口山。這時正值冉閔之亂(冉閔,十六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奪取後趙政權,建立魏國,史稱冉魏,後為前燕所滅),世間蕭條。道安對其徒眾說:「現在天災旱蝗,寇賊縱橫,我們大家都聚集在這里不是辦法,散夥各奔東西也不行。」於是率領眾人進入王屋山、女休山。隨後又渡過黃河,來到陸渾,住在深山裡,食野果,飲溪水,還是堅持修學不已。沒過多久,前燕慕容俊逼進陸渾,道安只好又南下襄陽。當走到新野時,道安對徒眾說:「現今時逢凶年,若不依靠國家政權,則佛法難立,而我們又需要以佛法廣施教化。」眾弟子們都說:「願聽從法師的教導。」於是道安就讓法汰到揚州去,並說:「揚州有德行的人很多,而且好尚風流。」又讓法和到四川去,說那裡的山水可以休閑。道安帶領四百多名弟子繼續南下。一天夜裡趕路時,正值雷雨,他們借著雷電的光亮前進,看到前面有一戶人家,門前有兩個馬木昂,兩個馬木昂之間懸掛著一個馬篼,馬篼的容量可容一斛,道安便呼「林百升」。主人很吃驚地跑出來。主人果然姓林,名百升。主人視道安為神人,熱情款待。後來弟子們問道安怎麼知道主人的姓名,道安說:「兩木為林,馬篼可容百升。」

道安到襄陽後,繼續宣揚佛法。當時,在佛教剛傳人中國時翻譯的一批經書已流傳很久了,但這些譯本都有很多錯誤,致使道安感到這些經書中有許多內在的東西還沒有被人理解,每到他講經時,只是講解大概意思。道安鑽研佛典,鉤深致遠,他所注釋的《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經書,共22卷,他在注釋這些經書時,認真地對待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解決了很多疑難問題,挖掘出許多內在的含義,妙盡深旨,文理會通,使經書的內容更加明白、准確,具有開先河之功。

從漢、魏直到東晉,這幾百年來,從古印度傳來的經書漸漸多起來了,但是傳經人的姓名、年代,人們卻說不清楚,後人考證也很少有結果。於是道安開始編纂經書的總集名目,標明傳經人的情況,排列年代時

序,結集為《經錄》一書。使眾經有據,這都是道安的功勞。《經錄》一出,各地的學道者,紛紛前來拜師學習。

當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鎮守江陵,邀請道安到江陵暫住一時,後來朱序又邀請道安回到襄陽,以禮相待,結為知己。朱序常常感嘆道:「道安法師是佛門的棟梁啊!」

因為白馬寺地方狹小,道安又修建了一座寺院,名為「檀溪寺」,就是用的張殷的舊宅。當地有錢有地位的人,大加贊助,修建一座五層的佛塔,蓋起400間房屋。涼州刺史楊弘忠送了1萬斤銅,欲用此銅做承接甘露的承露盤,道安說:「承露盤已由法汰營造,我打算用這些銅鑄一尊佛像,您看可以嗎?」楊弘忠很高興地答應了。於是鑄成一尊佛像,高一丈六尺,每天晚上都放出光芒,照耀殿堂。後來佛像自己移動到萬山,吸引四方人士都來瞻仰禮拜。僧人又把佛像遷回寺院。道安覺得心願已滿足,大事已了,對弟子們說:「我就是今天晚上死了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前秦苻堅派人送來一尊外國金箔倚像,有七尺高,還有金坐像、結珠彌勒像、金縷綉像、織成像各一個。每逢有法事時,道安就把這些佛像羅列出來,布置幢幡,珠佩迭暉,煙華亂發。使得前來禮拜的信徒們莫不肅然起敬。有一尊外國銅像,製作的形狀古怪,當時的人們對它並不看重。道安卻說:「這尊佛像的造形極佳,只是發髻的形狀不對稱。」就讓弟子們將發髻回爐,重新冶造,隨即佛像光焰煥炳,照耀佛堂。仔細看看佛像的發髻,發現有一顆舍利,眾人都非常慚愧而嘆服。道安說:「既然佛像靈異,就不要再回爐冶造了。」當時目睹此事的人都說道安早就知道有舍利,故意用這個方法出示於眾人。

當時在襄陽有個叫習鑿齒的人,口舌鋒利,遠近知名。他早就聽說過道安的大名,曾寫信給道安問好,他說:「法師品德高尚,操行正直,既慈悲天下,又嚴格戒法,僧侶和百姓都得到法師的蔭護。自佛教傳來我國四百餘年,雖有很多信奉者,但象法師這樣任當洪範,化洽幽深,得到眾多僧人思慕的大師還是不多見的。降甘露於豐草,植檀香於江邊,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率波溢漾,重盪於一代啊!」待道安來到襄陽,習鑿齒立即前去拜訪。賓主坐定後,習鑿齒自稱:「四海習鑿齒。」道安回道:「彌天釋道安。」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這是很有名的答話。習鑿齒後來又來時帶來10枚梨子,正值眾僧人正在吃飯,習鑿齒隨手剖分,一人一瓣,不差分毫。名士郗超派人送來米千斛,並附一封長信,深致問候。道安回信說:「捐米更覺有待之為煩。」

習鑿齒給謝安寫信說:「我在這里見到釋道安,他決非一般法師,有徒眾數百人,齋講不倦。他沒有什麼變化之術,卻可以惑常人的耳目;他沒有什麼重大的權威和勢力,卻可以整群小之參差。師徒肅肅,自愛、自尊、自重,洋洋濟濟,這種情況是我從來都沒有見過的。道安法師博學多聞,世上的各種典籍,幾乎被他讀遍,甚至陰陽術數,他也能通曉,致於佛家經文,他更是游刃有餘。他的功力與高僧法蘭、法道相似。只恨您不能和我一起來見道安,道安也常常說起想跟您談一談。」道安被當世的名士賢人所推重,都是這一類的事情。

道安在襄樊、沔州一帶住了15年,每年都多次講說《放光波若經》,從沒有過廢缺。東晉孝武帝非常欽佩道安的德行,派使者前往問候,並下詔書,嘉獎道安的學識功跡,道德風范。還給與道安王公的待遇。

前秦苻堅也是早就聽說過道安的大名,常常說:「襄陽有個高僧道安,是個非凡的人物,我想讓他到我們這邊來,讓他輔佐朕。」

隨後苻堅派苻丕五領兵攻佔了襄陽,將道安和朱序等人都送到長安。苻堅對僕射權翼說:「我派出10萬之師攻取襄陽,只是為了得到一個半人。」權翼問:「為了得到誰?」苻堅說:「安公一個人,習鑿齒算半個。」待他們到長安後,住在五重寺,僧眾有數千人。道安在這里弘大佛法,教化民眾。

當初,魏晉的僧人都是依師父的姓為姓,所以姓名各不相同,道安認為就佛門弟子來說,尊莫過於釋迦牟尼,就以釋氏為姓。後來道安得到一本書,名叫《增一阿含》,書中說:「江河流入大海,就沒有江河了;無論任何人,一入佛門,皆稱釋種。」與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由此成為永遠固定的方式。

道安還廣泛獵涉佛經以外的書籍,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在長安,凡是寫詩作賦的讀書人,都依附在道安的

周圍,道安在讀書人中享有盛譽。當時,在藍田縣出土一隻大鼎,能容27斛,邊上刻有篆銘文,人們都不認識,請道安來辨認。道安說:「這是古代篆書,說的是這只鼎為魯襄公所鑄。」又把篆書寫為隸書。

有個人拿著一個銅斛在市場上出賣,銅斛是正圓形的,斗向下,橫梁昂起的地方是斗,低的地方是合(量器單位),梁的一頭是個管子,管子連著鍾,能容半合,邊上寫有篆銘文。苻堅請教道安,道安說:「這是王莽時代製造的,上面的銘文說銅斛出自舜時代,用以全國一致律量,發布四方,使量器歸於平等,全國統一。」道安就是如此多聞廣識,博學多才。苻堅曾下令說:「讀書人凡有疑難問題,都要向道安請教。」所以在前秦京城有句很流行的話說:「讀書人若不以道安為師,就難以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當初,苻堅平息了後趙石氏之亂,使百姓殷富,四方安定,前秦的勢力范圍,東到滄海,西到龜茲,南到襄陽,北到沙漠,只有建業那一小塊地方,沒有臣伏歸降,苻堅常常在與侍臣們談話時說,他未嘗不想攻克江左,讓東晉皇帝來當他的僕射,東晉大臣謝安來當侍中。苻堅的弟弟平陽公苻融以及朝臣石越、原紹等人,都來勸諫,也沒有說動苻堅。眾人認為苻堅對道安最敬重、最信任,於是一同來請道安,說:「皇上將要攻打東南,您在這時候,何不為蒼生進一言呢!」

這天苻堅游東苑,讓道安同乘一輛車子,僕射權翼勸諫道:「臣聽說,天子的法駕,應由侍中陪乘。而道安形貌醜陋,怎麼能乘皇上的車子呢?」苻堅勃然大怒,厲聲說:「安公的道德令人尊敬,朕以天下不易,能與朕同車而乘的,只有安公。」即命權翼扶道安登車。苻堅對道安說:「朕將與公南遊吳、越地區,帶大軍前往巡狩,一直到會稽以觀滄海,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道安回答說:「陛下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世事,已據有廣大的地域,佔有八州之富,居中原而控制四方,宜應棲神而無為,可與聖君堯、舜相比美。現在您卻欲興百萬之師,去佔領那一點小小的地方,而且東南地區地卑氣厲。過去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適而不歸,以貧僧看這件事,不敢贊同陛下的觀點。而且平陽公等皇親國戚,石越等朝內重臣,也都認為不能這樣做,陛下卻未採納他們的意見。貧僧輕淺,所說的話您必定不允,我不過是受到您的優厚的待遇,盡我一片赤誠之心啊!

苻堅說:「出兵攻打江南,並不是因為我的地盤不廣,人民不多,而是要簡天心、明大運之所在。順應天時而巡狩,前代典籍中都有記載,若按剛才的說法,帝王就無所作為了。」

道安說:「若陛下一定要攻打江南,可先到洛陽,積蓄力量,傳檄文於江南,如若江南不服,再討伐也不晚。」

苻堅沒有聽從道安的意見,派平陽公苻融等率領精銳之師25萬為前鋒,苻堅親自帶領60萬大軍隨後。東晉派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領兵抗擊。結果前秦的先鋒部隊大敗於八公山,晉軍向北追遂了三十多里,前秦的軍隊死傷無數。苻融戰死沙場,苻堅單騎逃回,正如人們勸諫時所說。

道安注釋過很多佛教經書,惟恐注釋有錯,於是他發出誓言:「如果我的注釋沒有大的問題,望能見瑞相。」道安在睡夢中見到胡道人,頭發很白,眉毛很長,胡道人對道安說:「您所注釋的經文,都很符合經文原意。我不能入涅,住在西域,應當相助弘通,可時時擺設飯食。」後來《十誦律經》來後,高僧遠公知道師父道安所夢見的是賓頭盧羅漢。於是立座供飯,由此成為成例。

道安不僅品德操行是人們的宗范,而且對佛教的經、律、論都學有所長,所制《僧尼軌范》、《僧法 *** 》制定的條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講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法等。此制條一出,天下的寺院都跟從遵守。

道安常與弟子法遇等人,在彌勒菩薩像前立誓,望死後能登天界。到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正月二十七日,忽然有一個很奇怪的僧人,形貌醜陋,來寺院寄宿。因寺房狹窄,就安排他住在講經堂上。這天負責管理僧堂修持事務的維那當值,晚上他看見那位異僧從窗戶縫里出人,趕快把這事告訴道安,道安驚起,前往行禮問訊,問他的來意。異僧回答說:「為您而來。」道安說:「自知罪孽深重,不知還能否度脫?」異僧說:「甚可度脫,過一會兒浴聖僧,您的心願就可以實現了。」然後又告訴道安沐浴的方法。

道安又問自己來生在什麼地方,異僧用手向西北方向的天空中劃了一下,即見雲開,道安看到天界美妙的勝景。這天晚上,有幾十個人都看到了這番勝景。

道安按異僧的指點開始准備洗浴用具,看見一個非常小的小孩兒,由幾十個人陪伴著,來寺院戲耍。過了一會兒,道安開始沐浴,果然照應了異僧的話。這二年的二月八日,道安對弟子們說:「我該走了。」這天齋畢,無疾而終,安葬在城內五級寺中。這一年是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終年72歲。

道安在臨終之前,隱士王嘉來看望他,道安說:「世事已如此,行將及人,我們一起去吧。」王嘉說:「誠如法師所言,法師先走一步,我還有些小債未了,不能跟法師一起去了。」

待後秦姚萇進入長安,當時王嘉因故留在長安城內,姚萇與前秦的苻登正相持不下,姚萇問王嘉:「朕能否當得苻登?」王嘉回答說:「略得。」姚萇大怒,說:「得當就是得當,『略得』是什麼意思?」於是殺了王嘉。這就是王嘉所說的「小債未了」。待姚萇死後,其子姚興殺了苻登。姚興字子略,這就是王嘉所說的「略得」。

王嘉字子年,是洛陽人氏,形貌鄙陋,似若不足。而且他很滑稽,好說笑話,然而他卻不吃五穀糧食,清虛服氣,受到世人的敬重。凡是有人找他問吉凶的,他隨口而答,說的話很可笑,好像是在開玩笑,有些話像是讖語,不可理解,但事後多能應驗。當初,王嘉住在加胥谷中,苻堅派大鴻臚前去請他進京,王嘉堅辭不就。待苻堅將要南征江南時,曾派使者前去問他,此行能否獲勝,王嘉一句話也沒有說,卻騎著使者的馬,向東走了幾百步遠一路上掉落靴子、帽子,還解掉衣服,然後奔馬而回。以此暗示苻堅此行必敗。王嘉竟有如此先見之明。在姚萇殺害王嘉的那天,有人在壠上看見王嘉,留了一封遺書給姚萇。道安的好朋友們,都是象王嘉這樣的不凡之人。

先前,道安就聽說高僧羅什在西域,很想和羅什一起講析經文,多次勸苻堅請羅什來前秦。羅什對道安的風范也有所耳聞,稱道安為東方的聖人,常常遙向禮拜。當初,道安出生時,左臂上有一塊皮,有一寸見方,掛在臂上,用手持一下,可以上下活動。肘的外部,有一塊方形的肉,上有通文,當時的人們稱道安為「印手菩薩」。

道安死後16年,羅什才來到長安,兩人沒能見面,羅什悲痛之極。

道安篤好佛家經典,志在宣揚佛法,他所請來的外國僧人,如僧加提婆、縣摩難提以及僧伽跋澄等人,翻譯了很多佛教經書,達百萬余字。道安還和僧人法和一起詮定音字,詳核文旨,使這些新譯出的經書,准確無誤。孫綽在《名德沙門論》中說:「釋道安,博學多才,通經名理。」

在另外一本書上有記錄說:河北另有棗個竺道安,與釋道安齊名,說習鑿齒致信竺道安。道安本隨師姓「竺」,後改為「釋」。世人見有兩個姓,就說這是兩個人。這是錯誤的。

軼事

釋道安本姓魏,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家裡世代都是讀書人,早年父母雙亡,自小由外兄孔氏撫養,七歲開始讀書,能夠過目不忘,立即背誦,為鄰人贊嘆稱奇。十二歲剃度出家,雖然神性聰敏,但因形貌又黑又丑,不為師父所看重,幾年之後才開始要經書學習,師父給一卷《辯意經》,約五千餘字。道安帶上經書下地幹活,休息的時候就看經書。晚上收工回來,把經書退還師父,再借別的經書看。師父說:「昨天給你的那本經書還沒讀完。怎麼又要別的呢?」道安答道:「昨天那書已能默誦了。」師父對此雖然感到驚異,但也沒說什麼,又給他一卷《成具光明經》不少於一萬字。他拿到手後,還像讀上一本一樣。第二天晚上收工回來又還給師父。師父拿著經書讓他背誦,結果一字不差。師父甚為驚訝,敬重他的才華,改變了原來對他的態度。後來為他受具足戒,還特意允許他可以任意出外游學。道安到了鄴都,遇見佛圖澄,便師事佛圖澄。後來石氏政權要發生內亂,道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餘人,渡過黃河南下,一天晚上趕路時遇上了雷雨,他們借著閃電的光亮行進。走著走著,面前出現了一戶人家,只見大門裡面有個栓馬樁,兩樁之間掛著個馬兜,能盛一斛(一百升為一斛)東西。道安讓別人呼喚林百升,林百升說道安是個神人,所以厚禮接待了他們。後來弟子問他怎麼能知道那個人的姓名,道安說:「因為那兩根樁二木為『林』字,那個馬兜可以盛下『百升』。」到達襄陽後,道安就在那裡宣講佛法。當時襄陽有個習鑿齒,能言善辯,名噪一時。原先他是因道安而使自己出了名,聽說道安到了襄陽,便去拜訪他。敘座之後,習鑿齒自己炫耀說:「四海習鑿齒」,意思是說,自己的名聲搖揚四海之間;道安則說:「彌天釋道安」意思是說,普天之下無人不知道釋道安的名字。這次對話在當時很有名氣,尤其是道安的對答,成為一時的名對。苻堅素聞釋道安的名氣,常跟人說道:「襄陽有個釋道安,是神才,正想把他召致來,讓他輔佐我。」後來他派苻丕南下攻打襄陽,道安與朱序都被抓獲送給了苻堅。苻堅對僕射權翼說:「朕以十萬大軍攻取襄陽,只為得到一個半人。」權翼問道:「這一個半人是誰?」苻堅說:「道安是一個人,習鑿齒是半個人。」道安到了長後,住在長安五重寺。苻堅當初接受了石氏的混亂江山。到現在已經人口興旺生活富裕。周圍邦國基本被平定。唯獨建業一方面,未能克服。他常與大臣們談論,時時刻刻都想平息江東一帶。苻堅的弟弟平陽公苻融與朝廷大臣石越、原紹等,一起懇切地勸阻他,但他一直不能改變自己的主意。他們以為道安是苻堅最為信服敬重的人,便共同請求他道:「我主要向東南出兵,您怎麼能不為了蒼生而勸他一句呢!」正趕上苻堅從東苑裡出來,命道安坐在自己車的一邊。僕射權翼勸諫道:「臣聞天子的車駕,只能由侍中陪坐。道安剃度毀形,哪能坐在您旁邊。」苻堅厲聲斥道:「道安公的道德令人尊重,朕以天下都換不過他,讓他與我同車的榮譽,也不能與他的道德相稱。」當即敕令僕射扶著道安上車。不一會兒,苻堅看著道安對他說:「朕將要與你南遊吳越,統領六軍南下巡視,登上會稽以觀滄海,不也是件很愜意的事嗎?」道安說:「陛下順應天命而管領天下,今有八州之多的疆土,居於中原而統治四方,應當息神無元為而休養生息,與堯舜二世比賽昌盛。現在想以百萬之師,要爭奪的不過是那塊不毛之地,況且這東南一帶地處偏僻氣候惡劣,大軍行動極為不利,當年禹帝巡遊到那裡就不能前進,舜帝巡狩死在那裡,秦王到了那裡也沒有回來。以貧道之見,不同意出兵吳越。平陽公是至親,吳越是重臣,他們一致說不可以,尚且被拒絕,貧道如此輕淺,我的話肯定不能應允;但因既蒙陛下厚遇,所以理當竭盡赤誠而已。」苻堅說:「不是因為地盤不大,人口不多,不足以治理。為的是要擴大天意的影響,彰明天運無處不在罷了。朕應天時而巡狩四方,也符合前人的法則。如果像大師所說的那樣。那麼先前的帝王豈不沒有視察四方的舉動和文字記載了嗎?」道安說:「如果鑾駕一定要出巡,可以先到洛陽,在那裡抗禦強敵的威脅,積蓄自己的力量,向江南下一道征討的文書,如果他們不順服,然後興兵討伐也不算晚。」苻堅沒有聽從。派遣平陽公苻融等精銳部隊二十五萬為前鋒,苻堅親率步騎六十萬,揮師南下,到了須城。東晉派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統兵迎戰。苻堅的前鋒部隊大敗於八公山,晉軍便向北推進了三十餘里,苻堅單人獨騎落荒而逃,正像道安所勸諫他說的那樣。道安注釋了許多佛經,唯恐自己的註解不合於教義,便發誓說:「如果所說的與佛理相差不大,祈願佛祖顯示吉祥之象。」於是夢見一位道人,滿頭白發,長長的眉毛,告訴道安:「你所注釋的經書,非常符合佛理。我不能入泥淖世俗,住在西域會幫助你通達的,你可時時擺設供食。」後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尚所夢賓的頭顱了。到了前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然有個異僧,形貌很臟很醜,來到寺廟寄宿。因為寺房狹窄,便把他安置在講經堂上。當時維那值班守殿,夜裡看見此僧從窗口出入,立即報告了道安。道安慌忙起床,按照禮節去詢問他,問及他的來意時,答道:「特意為你而來。」道安說:「自覺罪孽深重,怎麼可以度脫。」答道:「完全可以超度了。」道安請問來生生在什麼地方,他便用手在空中撥了撥西北方向的天,頓見那邊雲霧散開,清清楚楚地看見兜率妙勝之極。道安於這年二月八日突然告訴大家說:「我要離去了!」這一天齋戒完畢後,他沒有任何疾病就去世了,安葬在城內五極寺中。這一年是晉太元元年。

㈡ 鳳凰-鳥中之王,是民族崇拜的圖騰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御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徵。
《易·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㈢ IDC公司排名是怎樣得

排名: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

1、阿里雲

IDC是互聯網數據中心。指擁有完善的設備、專業化的管理、完善的應用的服務平台。IDC平台為客戶提供互聯網基礎的平台服務:比如伺服器託管、虛擬主機、郵件緩存、虛擬郵件、租用服務等。阿里雲創立於2009年,是全球領先的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科技公司,它是業界數一數二的互聯網數據中心,能滿足大眾的需求。

當然,市面上還有華為雲、浪潮雲、曙光雲等科技派的互聯網數據中心。

㈣ 仙劍4昆侖紫鴉烏在哪得到

就在壽陽那鐵匠那裡有賣的啊。

名稱 價錢 出處

赤鐵石 150 壽陽 陳州 播仙鎮 昆侖 即墨 播仙鎮後

黃銅礦 150 壽陽 陳州 播仙鎮 昆侖 播仙鎮後

輝銅礦 150 播仙鎮 昆侖 即墨 播仙鎮後

紫晶 300 月牙村(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播仙鎮後

雲晶 300 陳州

玄武鐵岩 300 陳州 播仙鎮 月牙村 酆都 酆都 播仙鎮後

霜露晶 300 壽陽(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虎晴石 300 播仙鎮 昆侖 播仙鎮後

岩鐵地魄 300 播仙鎮 月牙村 鬼界 播仙鎮後

雲晶石 300 播仙鎮 昆侖 居巢 播仙鎮後

斑銅礦 300 昆侖 酆都 播仙鎮後

緋雲火石 300 昆侖 鬼界 酆都 播仙鎮後

虹光琥珀 300 昆侖 播仙鎮後

自然金 600 壽陽 陳州 即墨 播仙鎮後

火紋玉 600 壽陽(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昆侖紫鴉烏 600 壽陽 陳州 播仙鎮 昆侖 鬼界 酆都 播仙鎮後

奇異石 600 播仙鎮 昆侖 播仙鎮後

幽冥魂晶 600 昆侖 鬼界 酆都 播仙鎮後

雲母 600 昆侖 播仙鎮後

雷魄晶 600 昆侖 播仙鎮後

銀星晶魄 600 昆侖 即墨 鬼界 酆都 幻暝界 播仙鎮後

青琅玕 750 月牙村(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播仙鎮後

尖晶石 900 昆侖 鬼界 酆都 幻暝界 播仙鎮後

昆吾砂 900 昆侖 播仙鎮後

浩英石 900 壽陽(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黝碧石 900 壽陽(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寒月冰魄 900 陳州 播仙鎮 居巢 鬼界 酆都 幻暝界 播仙鎮後

烈火岩 1200 月牙村(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播仙鎮後

天河石 1200 月牙村(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播仙鎮後

天青石 1200 居巢(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冰晶石 1200 居巢(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蛇紋石 1200 居巢(完成老闆委託才開放)

黑曜石 1200 幻暝界 播仙鎮後

日輝晶魄 1200 昆侖 即墨 鬼界 酆都 幻暝界 播仙鎮後

琅環碧玉 1200 昆侖 鬼界 酆都 播仙鎮後

金紅石 1200 昆侖 酆都 幻暝界 播仙鎮後

耀金石 1200 播仙鎮 昆侖 酆都 播仙鎮後

羊脂白玉 1200 播仙鎮 昆侖 播仙鎮後

蟠龍瑪瑙 1200 播仙鎮 昆侖 即墨 鬼界 酆都 播仙鎮後

紫金土 1200 陳州 播仙鎮 即墨 播仙鎮後

軟星 10000 月牙村後

㈤ 「鳳鳥至」、「河出圖」是什麼時代與教育有關嗎

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據傳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曾出現過,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預示著時代的興盛、事業的成功。河不出圖:據記載,伏羲氏時代曾在黃河中出現過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這就是後來伏羲氏畫八卦時所根據的「河圖」,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面世。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辛苦奔波了一生,晚年回到魯國,看到理想的實現似乎已經化為泡影,於是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據《周易•說卦》上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對於聖世的期許是用「鳳鳥」、「河圖」等符號的出現來表徵的。孔子的感嘆,一方面說明他對太平盛世、理想 社會 的渴望,以及對於這種渴望不能實現的痛苦和哀嘆;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對時局的深刻見解,孔子通過觀察當時 社會 的現象,深切地覺察到,要出現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想到,孔子一語中的,他去世後幾百年,仍然是戰亂頻仍、干戈不息,天下一片混亂,直到秦滅六國,才出現天下一統的局面。「吾已矣夫」,表達了孔子對當時 社會 深深的失望。

透過孔子的感嘆,我們還可以看到作為教育家的孔子那種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懷。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似乎與政治沒有太大聯系,但在國家危難之時,教師既要關心國家大事,又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政治立場,不可能只顧埋頭教書,不問政治,否則就會在處理各種事務時陷入迷茫。生當亂世的孔子,一生抱定自己的德政的理想,雖到晚年明知道這一目標不能實現,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為時代培養人才,並把希望寄託在他的學生身上,這是一個真正教育家的情懷。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謝謝題主。我來試著回答。

其一,「鳳鳥至」、「河出圖」是什麼時代?

《易·系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上古伏羲氏時,黃河出龍馬,馬背有圖符,稱龍圖,即「河圖」,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之源。

伏羲為中國上古三皇之一,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伏羲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即距今約5000左右。

其二,「鳳鳥至」、「河出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教育無關

鳳鳥指鳳凰,上古時代傳說的神鳥,是吉祥如意、繁榮昌達的象徵,也象徵著著時代的繁榮興盛。《論語•子罕》雲:「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出自。大意是鳳鳥不來,黃河中不出卦圖,我這一輩子就什麼都沒有了。《皇帝錄》載:「黃帝坐於元扈之閣,鳳銜圖至。」元扈即元扈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地,說文字就是這個「鳳」銜來的。

「河圖」「洛書」一直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濫觴,亦即「河洛文化」。河,黃河;洛,洛河。洛河發源於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鎮,流經近800公里於河南省鞏義市匯入黃河。

《易·系辭上》所載「河出圖,洛出書」,「洛出書」,即傳說夏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河,龜背上有裂紋,形如文字,大禹便取法而作《尚書·洪範》「九疇」。

在《漢書·翟義傳》中,是這樣來記載河圖洛書的:「河圖雒書遠自昆侖,出於 重壄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

河圖洛書是中國個陰陽五行術數的源頭。由河圖而衍生的《周易》、由洛書而衍生的《洪範》兩書,神秘、神奇、博大精深,直到現在人們都在解讀其奧秘,它們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獨有的、極為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還是在數學、美學、文學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更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力,是無可辯駁的中國文化的淵源,其功大焉,獨一無二。

因此,河圖洛書與中國文化有關,與教育無關。

再次感謝。

「鳳鳥至」,「河圖出」是說明時代?與教育有關嗎?

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森嶼嶼,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問題我認為提問者是想問「鳳鳥至」,「河圖出」這句話最早出自何處。

「鳳鳥至」,「河圖出」的出處

鳳鳥是中國傳說的神鳥,也被稱作鳳皇。鳳凰最在是在孔子時期的《尚書·益稷》中:「《蕭韶》九成,鳳皇來儀。」鳳鳥在戰國時期現在《山海經》南次三經:「五采而文,名曰鳳皇。」《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按此記載,我們可以把五采鳥都可認為是鳳凰屬之鳥)其次在《山海經·海內西經》中也有記載:「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另外,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為鳥青,赤尾。」上述文獻中記載的皆為鳳鳥的早期出處。

河圖最早是出自先秦文獻中的神話傳說「河圖洛書」。而河圖洛書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被國人認為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稱其為「宇宙魔方」,也被人們認為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的起源。其中河圖本意是指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河圖中的河實質「星河」也即為銀河,宇宙等。這也足以說明河圖其寓意極多極廣,炫妙無窮,深奧無盡。而洛書主要指天地空間變化的脈絡圖案。

河圖洛書相傳最早收錄於《尚書》中,隨後在《易傳》中,以及諸子百家也多有論述,但實際考證卻很難找出具體時間。

由此我們可知,鳳鳥與河圖在夏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且二者所代表的意向皆為祥瑞的徵兆,

考究其出處,我們不難發現孔子說的「鳳鳥至」,「河圖出」其實是與教育無關的

而「鳳鳥至」,「河圖出」二者一起出現則是因孔子在其《論語·子罕》中提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孔子的話大意為:鳳凰不出現,黃河中也未曾出現八卦圖,我已經沒有希望了。

根據語義理解,孔夫子說的鳳鳥即鳳凰,帝舜時和周文王時都出現過,鳳凰預示時代的興盛和事業的成功。河圖據傳為伏羲氏時期曾在黃河中出現的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後被伏羲氏畫八卦時用的即為此圖,在古代這也被隱喻為聖明君主出現的徵兆。由此我們可知,孔子的這句話是在感嘆政治,盡管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但此言論與教育並無關聯,是孔子對時局的失望亦是對自己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的慨嘆。

這也說出孔子在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道心卻未完成的無力感,讓人不禁感嘆孔子的聖人之仁,一生都在周遊列國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未果才投身教育。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翻閱了很多古籍資料,究竟"鳳鳥至"、"河出圖"產生於什麼時代?但遺憾的是,目前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記載,只是停留在許多的猜測階段。

"河圖" 、"洛書"的名稱,最早見於巜尚書.顧命》。日:"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又見於《論語.子罕》、《管子.小匡》、《墨子.非攻》 、《禮記.禮運》以及《周易.系辭傳》等先秦古籍中。

從這些典藉的記載中有一個最大的收獲就是無論什麼時代,只要"鳳鳥至"、"河出圖"便會有一位聖人出現。

比如伏羲、黃帝、帝堯、大禹、文王等時代都曾出現"鳳鳥"、"河圖",而這幾位都是 歷史 上的聖人。他們的出現預示著一種天命,總會在他們那個時代出現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祥瑞景象。

而在《論語.子罕》中載:"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說這話的時候正處亂世,他急切的希望能出現一位聖人以安定天下大亂,能有一個太平盛世。這也反映了孔子作為一代教育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所以從這些 歷史 典藉中我們也可以推斷:"鳳鳥至"、"河出圖"代表的是一種天命,或者說是一種使命與責任。對國家來說是一種祥瑞、太平和安定。至於和教育方面好象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教育工作者具有孔子先生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卻是要提倡的。

《尚書•顧命》篇中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鳳鳥至,河出圖,古人謂乃聖人受命而王之兆。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鳳鳥:指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神鳥,祥瑞的象徵。傳說舜帝時和周文王時都曾出現,出現就是表示天下太平,預示著時代的興盛、事業的成功。

河圖:傳說伏羲氏時代曾在黃河中出現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就是後來伏羲氏畫八卦時所根據的河圖。黃河就出現圖畫,是聖明君王出現的一種徵兆。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圖象,象徵意義同河圖。傳說後來大禹治水,河伯獻河圖,宓妃獻洛書,使得大禹終於戰勝了洪水。

孔子發出「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的千古慨嘆。

他是將鳳鳥與河圖的再現看做是聖王出現的象徵。然而,孔子的思想主張亦難以實現。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孔子的這一聲感嘆,發生在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此時孔子年七十有一,回到魯國也已經三年了。

這三年,孔子序書傳禮記、刪詩正樂、作春秋、序易彖、系、象、說卦、文言等,一心整理文化。

孔子已知其心中王道理想不能實現,故托求在文化教育事業上,接續傳統文化,教育弟子,以待後人開創新的局面。

據《左傳》記載: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

意思是:魯國西狩於大野時,叔孫氏的駕車人子鉏商捕獲到了一隻麒麟,由於不識麒麟,居然認為其很不吉利。

《孔子家語》記載說,「折其前左足」,看來是傷害了這只瑞獸,可能還致其死亡。孔子聽說後,前去觀之,一眼就認出這是麒麟。

麒麟來的不是時候,又凄慘死去。

這使孔子更加哀嘆「吾道窮矣」,這一聲感嘆,正是孔子當時這種心緒之體現。

當時,諸侯爭霸,連年征戰,致使民不聊生。對於孔子這樣一個堅持了一生夢想的垂暮老人的打擊是無比殘酷的。

終其一生,孔子的思想未能得到當時 社會 統治階層的採納,致使孔夫子在感嘆和傷痛中逝去。

但後世卻沿用其思想長達二千餘年,孔夫子知道後,也許會甚感欣慰吧。

孔子為了恢復禮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復似乎已經成為泡影,於是發出了以上的哀嘆。

鳳鳥至河出,是三皇時代舞鋼,一元開起頭,不信到舞鋼市,你管你滿意

此話出自孔子的《論語》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意思是:孔子說:「鳳凰鳥不飛出來,黃河裡不出現祥瑞圖,看來我是沒有辦法了!」

這話屬於個人牢騷,但這也是孔子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時代發出的感嘆。

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據傳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曾出現過,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預示著時代的興盛、事業的成功。

河不出圖代表「無賢無聖」。

據記載,伏羲氏時代曾在黃河中出現過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這就是後來伏羲氏畫八卦時所根據的「河圖」,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面世。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辛苦奔波了一生,晚年回到魯國,看到理想的實現似乎已經化為泡影,於是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周易·說卦》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孔子對於聖世的期許是用「鳳鳥」、「河圖」等符號的出現來表徵的。

孔子的感嘆,一方面是對於他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感到傷心,一方面也說明他對太平盛世、理想 社會 的渴望,以及對於這種渴望不能實現的痛苦和哀嘆;最後一方面也表明他對時局的深刻見解,孔子通過觀察當時 社會 的現象,深切地覺察到,要出現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真的有「聖人」降世。

沒想到,孔子一語中的,他去世後幾百年,仍然是逞戰亂頻仍、干戈不息,天下一片混亂,直到秦滅六國;「聖人出」,才出現天下一統的局面。

「吾已矣夫」,表達了孔子對當時 社會 深深的失望。

透過孔子的感嘆,可以看到作為教育家的孔子那種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懷。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似乎與政治沒有太大聯系,但在國家危難之時,教師既要關心國家大事,又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政治立場,不可能只顧埋頭教書,不問政治,否則就會在處理各種事務時陷入迷茫。生當亂世的孔子,一生抱定自己的德政的理想,雖到晚年明知道這一目標不能實現,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為時代培養人才,並把希望寄託在他的學生身上,這是一個真正教育家的情懷。

原文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講的是

舜在世時有鳳凰飛到宮廷里,周文王時鳳凰在岐山鳴叫,伏羲時龍馬背負「河圖」從黃河中出現,伏羲根據圖上從一至十的數字畫出了八卦圖。如果國家有聖明的君王,那麼天地間就會變得平和安詳,所以祥瑞才會像這樣響應。春秋時期,沒有聖明的君王,孔子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感慨說:「我聽說有聖賢君王的朝代,鳳凰和河圖都會出現,如今鳳凰不飛來了,就不是舜和文王那樣的時代。黃河中不出現八卦圖,就不是伏羲那樣的時代。沒有聖明的君王,誰會重用我呢?完了,我的抱負不能夠實行了啊!」從這可以看出,聖人的進退關繫到國家的盛衰。春秋時期,有孔子這樣的聖人,卻沒有被重用,這就是周朝衰弱並且難以振作的原因啊!

風烏至,河出圖,不僅僅是教育,而是直接與天下國家的命運有關。

風烏,河圖,吉祥物。風烏、河圖出現,國家興旺,風烏、河圖不出現,天下國家衰亡。如《中庸》所曰;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之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故《論語.子罕篇》孔子很失望,曰;「鳳烏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不過,《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曰的不同:「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

《論語》里有「風烏」無「洛書」,《史記》里有「洛書」無「鳳鳥」。也不知哪一句是孔子曰的真話。

不管孔子怎麼曰的,風烏,河圖,洛書,都是吉祥物,直接關繫到天下國家命運。

鳳烏沒出現過。河圖、洛書,宋代出現了:黃河裡跳出一匹背上刻著符的馬,河圖。洛水裡爬出一隻殼上刻著符的龜,洛書。道教畫的,驅邪鎮妖的符籙。

可惜,孔子死的早,沒見到宋代的河圖洛書,辨別一下真偽。

鳳鳥,鳳凰。其實與龍一樣,子無虛有。不過,鳳,鵬,同韻,鳳鳥即鵬鳥。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朋通假鵬,說通假悅。朋,不是朋友之朋,而是鵬烏,有鵬鳥從遠方飛來,孔子才高興。古代交通不便,書上也沒有孔子在遠方結交過什麼朋友。

「鳳鳥至」,「河出圖」是指古代帝舜時和周文王時。該詞語原出自《論語•子罕》,原文為: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以矣夫。白話譯為:孔子說,』鳳凰不飛來了,黃河中沒有出現圖畫,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隱語是講,當下缺少象舜、文王這樣的聖君明主,我生不逢時,無人賞識,沒有用武之地。

閱讀全文

與昆侖雲伺服器效果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健康青島App掛號怎麼查詢 瀏覽:269
普通人上網用的是什麼伺服器 瀏覽:453
python安裝了找不著 瀏覽:181
常微分第三版答案pdf 瀏覽:264
安卓機qq怎麼開懸浮窗 瀏覽:63
備孕三年了怎麼緩解壓力大 瀏覽:743
登錄阿里雲伺服器黑屏 瀏覽:336
匿名元組Python 瀏覽:725
華為運動健康存儲的文件夾 瀏覽:522
cad正多邊形命令 瀏覽:461
壓縮比150能加97油嗎 瀏覽:399
linux新建群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794
韻達快運app在哪裡簽收 瀏覽:338
阿里雲伺服器如何綁定備案域名 瀏覽:273
單片機用什麼鍵盤好 瀏覽:25
android動畫面試 瀏覽:309
pdf無法刪除 瀏覽:90
ftp刪除文件java 瀏覽:89
裂變棋牌源碼 瀏覽:87
邀月命令江別鶴退婚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