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內阿里雲伺服器為啥這么好
安全、便宜
② 阿里雲目前是我國最強大的雲科技之一,而他在全球有著怎樣的地位
BAT」代表中國互聯網的三巨頭,他們甚至左右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如今,其中的那個「A」又被賦予了更多意義。
日前,IDC 日前公布 2018 年上半年全球公有雲 IaaS 廠商市場份額數據。在過去5年中,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增長 12 倍,成功超越 IBM ,與亞馬遜 AWS 、微軟Azure 共同組成全球前三大公有雲廠商「3A」。
在大力投資之下,阿里雲的技術也在局部實現了領先。比如,阿里雲的雲資料庫 POLARDB 讀寫性能已經超越 AWS Aurora;圖像識別性能打破了亞馬遜保持的長達 8 個月的紀錄;語音AI技術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超過了谷歌……
③ 阿里雲和騰訊雲伺服器區別在哪相互優勢都是什麼
除了阿里雲和騰訊雲,別的主機沒用過。這個問題從多方面回答哪個好 哪個更適合入手。
從價格上看,騰訊雲低於阿里雲,不是性能差,是因為競爭的原因。阿里雲起步早好多年,騰訊雲是後起之秀,緊緊的咬住阿里雲。所以為了縮小差距採取了價格策略。
從性能上看,二者是相當的,沒有誰高誰低之分。騰訊雲在社交領域耕耘已久,經驗豐富;阿里雲在電商領域有多年深耕,也是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
從入門級主機來看,阿里雲入門級伺服器不是限制 CPU就是共享系統資源,存在爭搶;而騰訊雲全部都是獨享型主機,完全獨自享用系統全部資源。老魏寫過這兩家的評測內容,詳細介紹了這兩個雲服務面向新用戶的幾種優惠活動,還是很吸引人的。
如果不太明白,也可以問老魏參謀,幫你選擇合適的。
④ 阿里巴巴港股市值超過6萬億港元,阿里為什麼這么牛
阿里巴巴之所以牛的一個原因是這個公司很早就推出了電商的模式。其實在很久之前,雖然互聯網是特別發達和熱門的一個行業,是沒有人願意去互聯網上面買東西的。或者可以換種說法就是沒有人想到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購買產品。這個在我們中國20世紀初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情,但是誰知道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的現在,互聯網購物已經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甚至現在人過於依賴互聯網購物,是不會想要再去線下的實體店購物了。
⑤ 阿里雲伺服器怎麼樣
最好別買,沒售後服務,非要你打電話過去問,關鍵她不是400的電話,1天耗光你的話費不成問題。 雲伺服器啊按他說的方式設置ftp,還不成功,打電話過去問啊,就回答一句他不知道你怎麼設置的。 我們評價其他空間服務商 都是說客服態度不好,他這根本來客服,連態度都省了。
⑥ 阿里雲伺服器怎麼樣
穩定,快,價格不錯,就是備案有點麻煩費時間。總體來講還是不錯的。
你可以淘寶買個代金券
優惠券什麼的,再買阿里雲,會便宜很多
⑦ 阿里雲和騰訊雲伺服器區別在哪相互優勢都是什麼
騰訊雲相比阿里雲沒什麼優勢。阿里雲比騰訊雲完善些,功能更多可用性更強。但騰訊雲不是單純賣雲服務的,它是捆綁銷售的,凡是要接入騰訊的生態(比如微信、QQ空間等)必須得用騰訊雲伺服器,靠著這個強制條款騰訊迅速發展壯大。騰訊雲也在慢慢完善,大多數應用場景也都能滿足,但就是對很多新技術的支持總是比阿里雲慢一些,高級的配置定製也少一些。伺服器結構不是很復雜的話用阿里雲和騰訊雲都差不多,要是想接入騰訊生態的話恐怕是沒得選的只能用騰訊雲,還有就是阿里雲各種服務的費用比騰訊雲要稍微低一些。阿里雲溝通也比騰訊方便,路邊隨處可見代理,思朴科技。
⑧ 掏空大山、沉入海底互聯網大廠的伺服器為什麼要這么處理
全球的互聯網公司里最重要的莫過於它們的伺服器,一旦伺服器發生故障後果不堪設想,在我們的認知里這些公司的伺服器一定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方。但其實全球很多公司的伺服器存放的地方,可能令網友們大吃一驚, 例如微軟的伺服器是放在大海里,阿里巴巴將自家伺服器放在了著名景區千島湖的湖底,蘋果的伺服器則是放在了我國貴州,騰訊、華為同樣將伺服器放在貴州大山裡。
2014年微軟開始著手將伺服器放置於水下的計劃 ,同年開始在海里做投放實驗,他們將300台電腦的伺服器,放置進一個重約十七噸的密封艙內,該密封艙是全鋼制的。而且密封艙內同時還裝載著100多個感測器,岸上的工作人員隨時可以通過這些感測器感知到水壓和溫度,便於及時發現並處理特殊情況,一切就緒後微軟的團隊將這個密封艙投入加州海岸的近海區。
第一次試驗結束後,為證明海底數據中心是可行的, 2019年微軟又進行了第二次海底數據試驗, 這次的實驗規模更大,裝載的電腦伺服器更多,一共有864台電腦伺服器,相比較第一次的鋼制密封罐,這次試用的密封設備更像一艘小型潛艇,它的長度超過十米,而這次的實驗周期為期五年。
同樣將伺服器放在水裡的還有阿里巴巴,阿里將自家伺服器藏在了千島湖裡面,去過 旅遊 的遊客應該有聽導游介紹過吧。伺服器在運行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熱氣,此時必須做好散熱,不然可能會有燒壞的風險。而為了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阿里便將伺服器放在了湖底。千島湖地區平均溫度在18攝氏度左右,湖水更是能讓數據中心節省8成以上的製冷能源。如此以來一年便可減少1萬噸的碳排放
華為也有類似儲存伺服器的舉動,與微軟將伺服器放進海下不同的是, 華為是將伺服器存放在山洞裡 。2017年時候華為在貴州貴安新區的七星湖數據中心,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伺服器中心, 據悉,該數據中心第一期項目就已經有40萬平方米,可以存放伺服器約為60萬個,華為在這里共存放了170多個的伺服器。 這樣大規模的項目幾乎將一座山掏空,未來可能還會繼續擴大規模。
為什麼這些互聯網公司,會將這么重要的伺服器放在這些看似「不靠譜」的地方呢?特別伺服器還非常怕水,微軟不怕伺服器進水嗎?其實原因很簡單,伺服器怕水同樣怕熱,普通電腦機房的溫度就會讓人受不了,何況是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中心。所以散熱一直是讓這些 科技 公司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夏天,為這么龐大的伺服器組織冷散熱也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據相關數據表明,如華為微軟這種大型互聯網公司,每天為數據中心散熱所需要的電力成本,就占所有成本的20%以上,其中又有40%以上是用於製冷消耗。 全球的互聯網為公司的數據中心,每年用在為伺服器散熱的電量,是全球每年用電的2%。 這個數據已經非常龐大了,相當於一些國家一年的用電量了。所以如何更加節能減排為伺服器散熱,是許多互聯網公司都在積極尋求的,微軟使用的「水冷」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據微軟表示將水下數據中心放進海底105天後,他們發現這個密封艙的溫度會隨著海水的流動而消散,目前效果還算不錯,但密封艙附近的海水會有少許上升,約為正常海水溫度的千分之一。不過要是大規模使用這種方式可能還有些困難,畢竟微軟的數據中心可不止幾百台電腦,而且放進海底維護起來可能也有諸多不便。
像華為選擇把伺服器存放在山洞中的方案,維護起來就更方便一點,唯一問題就是前期挖隧道需要一些投入。而且貴州氣溫受山地影響,常年溫度都維持在20多度不冷不熱,而且夏天的夜晚山裡溫度非常低,山洞內的溫度就要更低一些。 另外,貴州的用電非常便宜,一度電僅0.35元左右,而且在貴州的水力發電非常成熟,可以減少火力發電的污染。
不僅是華為,例如蘋果,騰訊也在這個地區有自己的數據中心,就連國家大數據中心也是在這個地方。這里存放著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管理數據,同時貴州也是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另外,如亞馬遜,360等公司,他們將數據中心存放於寧夏地區,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利用當地的自然氣候達到為伺服器降溫的目的。
⑨ 阿里雲做雲計算那麼艱難,為什麼後面其他公司很輕松就擁有了雲計算
因為阿里雲和其他雲有本質不同,但都是現實選擇。
阿里雲,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雲計算品牌,全球領先的雲計算技術和服務提供商。創立於2009年,在杭州、北京、矽谷等地設有研發中心和運營機構。2010年,阿里雲對外開放其在雲計算領域的技術服務能力。用戶通過阿里雲,用互聯網的方式即可遠程獲取海量計算、存儲資源和大數據處理能力。截至2014年6月,阿里雲服務的客戶數超過140萬,遍布互聯網、移動APP、音視頻、游戲、電商等各個領域。根據IDC調研報告,阿里雲是國內最大的公共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基於新一代的雲平台遠程部署系統業務,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和開發者的首選。2013年以來,對風險最為敏感的金融機構也紛紛開始上雲。阿里雲專門搭建了面向銀行、保險公司、券商的金融雲。隨著雲計算的安全性、穩定性不斷地被實踐證明,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央企、大型民營企業紛紛開始擁抱雲計算和大數據。2014年12月,12306網站75%的余票查詢系統遷移至阿里雲計算平台,以分擔春運流量洪峰帶來的壓力。
兩種雲都是現實選擇。
兩種雲的現實選擇。阿里是要站在技術制高點,華為、騰訊看到雲計算的變現潛力,才紛紛入局。說實話,OpenStack不太適應公有雲,有版本混亂、功能不全、兼容協調不足等問題,但是從技術角度實現商業化、建設生態、滿足需求,是最快捷、最直接的選擇。從零起步,華為、騰訊時間耗不起、市場等不起,OpenStack很難用,但就像一個二手車,改造一下先開起來,服務自己的戰略。
拿來主義有硬傷。基於OpenStack的雲,缺乏核心技術支撐,難擴展、版本多、分支雜、穩定差、故障多,跨廠商遷移升級比較困難,軟體模塊出自多家,缺乏統一規劃和一致性,很多項目都成了「爛尾」。思科和 HP也拋棄OpenStack,退出公有雲或者自主研發。而華為雲、騰訊雲還是基於OpenStack建設公有雲,未來挑戰和機遇都很大。
⑩ 阿里的運營到底牛逼在哪
如果現在給運營狗們拋出一個問題:運營、營銷、策劃有什麼區別?相信90%的人一口答不上來,腦子飛速的轉個幾分鍾後,才能說幾句營銷偏資源啦,運營偏內容啦,策劃偏創意啦之類的區別。
互聯網三座大山,網路、騰訊、阿里巴巴,代表了行業最高水準;
坊間有言:技術看網路,產品看騰訊,運營看阿里;
我有幸能加入阿里做運營,最近工作不忙,居然能從加班狗變成准點下班,所以想記錄下在這里的感悟,讓自己總結出什麼是運營,阿里的運營又不同在哪裡;
當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逼自己擼出自己的思路,做個合格的運營狗,汪!
思考一下,什麼是運營?
這幾年跳了幾次槽,行業從廣告創意平台—媒體零售平台—互動電視渠道零售平台,崗位性質是一樣的,帶創意性質的策劃。
再總結一下,我做的事情,其實就是一件事:營造樂趣,創造買點,留下用戶。
問題來了,在我理解中,什麼是運營?我以上做的事,是否在運營的范疇里呢?
運營的本質是經營,找對人,節約成本,創造價值。
運營的本源是用戶,他是誰?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留下來相愛。
運營不能用宏大壯烈、大開大合這種詞來形容,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見微知著更合適。
所以,在我的認知里,運營一直是一個掐細節的工作崗位,細膩敏感抓熱點,勤勞快速有創意的女孩子做運營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好像把自己黑了?)
然後我來到了阿里。在這里,我對運營有了新的理解。
我在阿里做什麼
A、大環境是啥
我所在的事業部,是阿里在O2O上布局的一個從餐飲切入的垂直業務,意圖從餐飲行業出發,把「吃」有關的業務全面互聯網化;從餐飲切入有好處也有難度,好是因為餐飲是一個用戶有剛需和高頻的行業;難度是因為這是一個十分復雜,很難被互聯網化的傳統行業,一家餐廳的選址租房,廚師小工,原料采購,菜品口味都是極難被標准化的,同時還有強大的競對(x團、x評);
那麼我們從哪裡切入這個行業呢?餐廳的本質還是飲食的質量和服務的質量,在質量之外,商家最在意的是節約成本、提升效率。
所以數據+工具,是我們的切入點;
所有人都知道,阿里不缺流量,技術上雖然可能不如網路,但怎麼說也是三巨頭之一必須得服;
流量+工具=數據
工具+數據=營銷
數據+營銷=用戶
很厲害有沒有?運營閉環有沒有?
沒錯,這3個公式可以跟商家講一個完整的精彩的故事,我們這個業務,等於再造一個餐飲淘寶,讓商家運用流量、工具、數據,自己在平台上開店做營銷,想像空間真是不可限量。
B、我的職責是啥
說到這里要收一收,事業部肩扛集團的戰略使命,業務邏輯優秀,那落到執行層面,我作為一個運營有哪些職責呢?
讓我做個分析規劃先,思路理清楚了才能確定目標和職責。
1.首先分析一下我的客戶是誰
我要為業務同事提供支持:
一線同事專業的是BD技巧,談判能力,線下資源整合,那麼對他們來說,如果有我們的商戶在整個城市的覆蓋率、品類結構怎麼樣,哪些品類、地段、客單價的商戶表現最佳等數據,是如虎添翼的;
我要為商戶提供服務:
比如shopping mall里的商戶,我可以策劃個活動,讓他們抱團打天下,共享資源服務消費者;
比如天氣熱了,我為小龍蝦品類的商戶策劃活動,給予資源,引爆熱點
比如有營銷意識的商家,新菜上架需要推廣,我為他們提供流量方案。
我要為用戶提供服務:
用戶有什麼理由在我們的App上進行消費?理由有很多,優惠大、找餐廳方便、推薦精準、有有意思的活動……,對用戶來說,能獲得有利+有趣的信息就夠了。
所以…我特么居然是被3P的?
2.然後分析一下我在許可權下能做些什麼
對夥伴:決策參考+風險預警
我的許可權能抓取到流量、商戶運營、用戶、品類、營銷活動效果等數據,能為他們提供決策上的數據支持,風險點的預警。
對商戶:資源整合+內容策劃
我能策劃活動,並申請push、App banner資源,能創作出讓他們驚喜的內容,能幫助他們整合營銷資源。
對用戶:決策參考+節約成本
我能根據數據申請補貼的力度,給他們愛的餐廳策劃線上線下的主題活動,對C端進行集中的補貼,給他們帶來更大優惠;
能根據需求和熱點做內容推薦,給他們決策的參考。
對資源:科學分配+投入產出
能根據數據推算出資源匹配的策略;時間線上資源的分配,ROI上資源產出要達標,對象上是扶持中小商家還是給大商家做爆點。
結論出來了,我在阿里做這些
1.數據運營:
我面對比較重要的數據欄位有動銷率、用戶數、單商家產出、轉化率等等等。
每天花30-40分鍾處理關鍵欄位,做日報表,每周出一份數據周報,看趨勢,看長短板進退步,給業務同事反映現象。
一個月左右思考一下本階段的數據,和競對的基礎數據對比、和兄弟城市的數據對比,往往能看出一些原因。
數據分析是量化的,客觀的,從內到外的,能幫助業務管理者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在數據運營上最大的感受是數據一定要自己採集自己處理,一定會比看現成的報表更有趨勢感。
2.內容運營:
做內容的目的是創造編輯組織主題內容,提高App的內容價值,從而增強用戶粘度和轉化,同時用內容配上資源,在恰當的節點推出,可以最大化內容的作用。
一個產品一定是要有內容來填充的,下面是我負責過或配合過的部分內容。
營銷活動:偏信息選擇,做過一些主題推薦類、熱點推薦類、優惠推薦類、shoppingmall推薦類的活動,「西風響,蟹腳癢,來一發大閘蟹?」「水游城餐廳招牌菜0元領」「啤酒和龍蝦」等。
內容推薦:
偏專欄,化身為一個編輯,用自己的舌頭和耳朵,寫出和吃有關的故事,讓用戶看到他們看不到的背後,如「有故事的人,大廚訪談錄」」獨一味的魚生,南京最有情懷推薦」等,這個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認識很多餐廳老闆、廚師,聽到了很多故事,也了解到一道菜背後他們付出的努力,常常讓人感動。
線下活動:在shoppingmall、高校、寫字樓做過一些簡單玩法,沒有玩出花樣,也是我認為能玩出很多很多花樣的有趣的維度。
異業合作:單打獨斗沒有出路,整合多方資源玩法才多元,和對方品牌找到一個合作切入點,達到雙贏是終極目標,比如成功合作的格瓦拉、王老吉、快的打車等等。
3.資源運營:
營銷資源是個很寶貴的東西,在互聯網行業有很多燒錢補貼大戰,燒的就是營銷資源,怎麼燒呢?除了業務管理者在戰略上會有思考外,運營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因為我們需要在策略下9把資源合理科學的燒掉,所以商戶分層+資源匹配策略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
怎麼做?
1)分層
時間分層:資源預算這種東西一定是不夠花的,根據數據運營的結論,我會很清楚每個月的自然峰谷節點,根據內容運營的結論,我會很清楚每個月的活動峰谷節點,根據城市的指標壓力,資源要有側重的分配到時間點,要能沖鋒的時候沖起來,並且要平穩的度過整個月,這個道理很簡單(一開始經常月底找別的城市借預算這種事我會說?)
商戶分層:根據商戶的線下流水和在我們平台上的流水,消費者的復購率等數據給出一個標准,把商戶分層,ABC不同的商戶匹配不同的資源;
A類商戶適合放放手,因為能教他給他的都已經給過了,他自己已經可以在規則下跳舞(腦補一下淘寶的大賣家);
B類商戶是重點扶持對象,因為他們有動力有沖勁,可是方法不足資源不足,用資源引導他們成長(腦補讀書時20名上下的同學現在都很牛X有沒有?);
C類商戶就復雜了,他們基數大,無方法,甚至沒有動力,這時候我們的業務同事擅長的就來了,復盤會、培訓會,用線下的方式聚集商家,用一個個方案和案例讓他們明白思路決定出路,在此基礎上,把資源投想他們,幫扶上路!
區域分層:資源向高產出的區域傾斜,比如shoppingmall、熱點街區、餐飲消費習慣高的社區。
2)賽馬
賽馬是阿里內部的一句土話,意思是在同一規則下的資源競賽,優秀者得。
分層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商戶,但資源永遠是狼多肉少,所以有一個賽馬規則很重要,同一規則下,運用的更好的商戶得到資源,進入良性循環。
一般會根據核心指標的排名、增長率排名等數據制定,會權衡發展和健康的比例,激發動力又不要偃苗助長最佳。
看吧,資源運營的依據也是數據,如果沒有數據我簡直就是個瞎子啊啊啊。
4.還有在以上脈絡之外的2點,創意和溝通:
先加2個定語:科學的創意和周密的溝通
1)創意
創意一定是建立在用戶洞察身上的,用戶洞察是什麼呢?不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最終的呈現:文案、設計、玩法。
這幾點沒啥心得,全憑自己的感覺,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我給用戶看的,不是一個藝術品,因為用戶不會花心思是體會我精心設計的玄妙,他們只想在最短的時間里明白「這是什麼鬼?關我P事?簡單還是麻煩」舉個栗子:抽獎不是創意,創意是怎麼抽獎。
插播一個思維工具:大名鼎鼎的六頂思考帽,多多拷問自己的創意。
2)溝通
內部溝通——創意不走調,信息不流失。
外部溝通——在點子上客戶永遠比我想像的聰明,在執行上客戶永遠么有我想像的那麼聰明。
執行是需要我的控制的!!!不要覺得不合適,我不控制,效果永遠達不到我想要的(這話說的很沒底氣,因為自己做的也不到位哈哈哈)。
臭表臉的放上幾張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見最後),高手如雲,獻丑了。
5.除此以外
還有物料設計、印刷的跟進,H5的搭建,營銷活動後台系統的上下線等人肉工作,不贅述了。
6.寫到這里再回頭看看
我以前做的是什麼:營造樂趣,創造買點,留下用戶。
我在阿里做的是什麼:數據至上,創造錨點,用好工具,服務客戶。
我領悟到什麼呢?
想清楚我的客戶是誰,也許不只是用戶呢?
一切的想法和創意都要有根源,不為了解決問題我費個啥神?
創造錨點而不僅僅是買點,錨點是HTML中超鏈接的一種,在我這里,意思是我的客戶看到我精心設計的錨點,就能像點開超鏈接一樣在自己的腦海里迸發出更多的信息。
全情投入,不投入不足以說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