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貴州智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貴州智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08-22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金陽科技產業園創業大廈B318室。
貴州智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0115314292587T,企業法人尚華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貴州智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經營項目:電子商務平台搭建;網路工程;計算機軟硬體的技術開發與銷售;網路推廣及相關技術與咨詢服務;各類產品網路信息咨詢與服務;建築裝潢材料銷售;室內外裝飾工程;普通貨運信息咨詢;電子商務及相關網路知識咨詢服務。
通過愛企查查看貴州智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② 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的前景怎麼樣
智能製造工程專業就業前景非常廣闊,畢業生就業率非常高,畢業後可以從事智能產品設計及製造,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安裝、調試、維護和維修,智能化工廠系統集成、信息管理、應用研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
智能製造工程專業崗位需求量比較大,但是市場上智能製造工程專業已經供不應求,將來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發展一定會突飛猛進,另外智能製造工程專業以研發型人才為主,培養的是國家知識人才,相信很多人都會報考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的。
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立足「新工科」培養理念,該專業主要研究智能產品設計製造、智能裝備故障診斷、維護維修,智能工廠系統運行、管理及系統集成等,培養能夠勝任智能製造系統分析、設計、集成、運營的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及復合型、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課程體系:《人工智慧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計算機程序設計(Python、Java)》、《智能製造信息系》、《工業互聯網》、《資料庫技術》、《機械設計基礎》、《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等。
就業方向:智能製造行業:智能產品設計及製造、智能製造產品開發、智能產品管理、系統架構規劃。
③ 宜通世紀2020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宜通世紀(300310)2020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概述
1、公司經營概況
公司主營業務覆蓋通信網路技術服務(通信網路工程服務、通信網路維護服務、通信網路優化服務)、系統解決方案、通信網路設備銷售、物聯網平台及集成服務。
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536.11萬元,較上年同期117,620.35萬元減少18,084.24萬元,同比減少15.38%,營業收入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本報告期倍泰 健康 不再納入合並范圍所致。公司實現毛利額13,228.54萬元,較上年同期16,501.07萬元減少了3,272.53萬元,同比減少19.83%;毛利率為13.29%,同比減少了0.74個百分點,綜合毛利率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公司實現利潤總額1,974.75萬元,較上年同期2,871.07萬元減少896.31萬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825.61萬元,較上年同期2,703.46萬元減少了877.85萬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819.77萬元,較上年同期1,387.47萬元減少了567.70萬元,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子公司天河鴻城報告期凈利潤下降所致。
2、公司業務回顧
(1)主營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經營層根據董事會要求,堅持「服務+產品」的發展戰略,確保公司主營業務的穩健、可持續發展。在通信網路技術服務方面,公司綜合維護業務已經在中國移動13個省公司開展,同時疊加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和中國鐵塔維護業務。報告期內,保證了中國移動廣東、遼寧、貴州省綜合維護服務和中國鐵塔山東綜合維護新合同的延續,且擴大了市場份額;拓展了中國電信內蒙古的綜合代維服務項目。網路工程服務業務積極拓展運營商省市級傳輸管線施工、室內分布集成施工、設備安裝施工和寬頻及政企接入施工項目,保持業務的穩定增長;通信網路優化業務市場利用信令大數據技術推出高端網路優化服務平台,中標了中國移動卓望子公司、中國移動設計院9個省的網優項目等業務。
在系統解決方案方面,公司中標廣東移動電子評標室運營支撐項目、404精銷導航渠道建設項目、基於信令數據的用戶深度行為識別及標簽化項目、中山移動2020年視頻監控項目、廣東移動網路大數據能力開放平台項目、2020年5G運營與攜轉商機挖掘服務等項目。
廠家業務方面,公司目前與愛立信、華為、諾基亞、中興等主要的設備廠家都建立了技術服務業務合作,其中華為和中興的業務收入增長較快。
在物聯網方面,公司堅持以物聯網平台為核心,深耕智能工業、智慧城市等行業應用。孫公司愛雲信息的物聯網業務通過與Jasper進行戰略合作,為中國聯通提供物聯網連接管理平台和行業運營解決方案、平台維護、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物聯網運營服務。公司推出智慧消防、智慧縫紉、智慧拍照抄表等標准化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公司與西安標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後,雙方在技術服務、產品提供、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聯手 探索 縫制設備+互聯網的最佳管理模式,推動物聯網解決方案在縫制產業的落地。隨著「智雲」智慧縫制生產線在徐州落地,項目發展良好,得到廠家的好評,業務拓展良好,目前在江蘇、浙江、貴州、江西等地相繼落地實施中,其他的項目也處於示範階段。報告期內,公司中標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多功能智能桿項目,多功能智能桿桿體通過搭載市政照明、5G微基站、監控攝像頭等多種硬體,集智能照明、智慧交通、智慧停車、智慧充電等功能為一體,公司主要提供桿體基礎、電力及通信管道、線纜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安裝工作;桿體、設備線纜等材料和設備的采購、運輸及現場施工、調試等工作。
(2)毛利率變化情況
2020年上半年,公司綜合毛利率為13.29%,與上年同期14.03%同比下降了0.74個百分點。綜合毛利率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各專業的毛利率有所變化:①通信網路技術服務業務,面對運營商招投標價格持續走低、嚴控成本預算以及年初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公司一方面在做好人員安全保障措施前提下,及時、有序安排復工,將疫情期間工作量的損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繼續嚴格執行《項目綜合評價體系管理方案》以及《KSF績效管理體系》,加強成本支出管控,實現降本增效。同時,國家紓解企業困難,給予了一定的社保減免優惠政策,因此網路維護服務業務毛利率有所上升。②物聯網業務,由於孫公司愛雲信息與中國聯通、Jasper簽訂的新一期的物聯網平台服務合同結算標准調整,毛利率有所下降。
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司將積極採取應對辦法,通過積極拓展業務、擴大市場規模、優化項目資源配置,通過加強IT系統支撐建設,提升公司精細化運營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打造低成本運營能力,為公司的未來發展夯實基礎,鞏固競爭優勢。
(3)重要研發項目的進展及影響
2020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研發項目情況如下:
二、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對公司未來經營產生不利影響的重要風險因素、公司經營存在的主要困難及公司擬採取的應對措施。 1、市場競爭風險:通信技術服務行業向集中化趨勢發展,市場競爭加劇,電信運營商對通信服務技術水平及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招投標條件越來越高,若公司不能及時跟進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未來將會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對策:公司將加強區域市場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緊跟運營商政策、規劃和產業鏈格局的變化,加強與運營商各專業公司的合作,通過服務加產品的戰略實施來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同時將努力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和市場,以降低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的風險。 2、管理風險:公司實施服務加產品的戰略以來,公司業務區域、業務類型和人員規模的持續擴大,對企業組織模式、管理手段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公司管理水平不能快速適應發展變化的需要,將導致效率降低,給公司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對策:公司將不斷引進管理人才,優化企業管理模式和組織架構,提升公司管理能力,促進企業業務的良性發展。 3、公司業務創新的風險:公司除了保持主營業務穩定持續發展外,積極向大數據、智慧醫療、物聯網等業務拓展。新的行業研發投入大、需求變化快、團隊建設和管理需要新的體系。如果公司不能持續投入、緊跟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及時將研發成果轉化為產品,將面臨投資損失的風險。 對策:公司積極跟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網路服務和產品升級的研究開發工作,在新的領域積極引入人才,採取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計劃等激勵措施,激發核心員工的創造力。 4、客戶降價風險:通信行業經過多年高速增長,目前收入增速持續放緩,通信運營商自身的市場競爭加劇。公司主要客戶存在縮減成本開支的壓力,通信運營商和設備商降低服務外包價格,減少服務項目,造成公司毛利率下降的風險。 對策:公司將通過區域運營支撐和本地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在同一區域拓展多家運營商項目,向規模要效益,另一方面加強系統和指標管控以提升成本控制力,提升人員綜合生產效率,整合上下游資源,控制好成本,降低客戶降價對毛利率的影響。 5.疫情造成的風險: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狀病毒疫情給公司維護、工程和系統解決業務帶來一定的影響,由於各地封閉社區、交通管制,導致工程工期延長,維護工單完成率較低,系統解決方案部署有所滯後,對公司半年度經營造成一定的影響。 對策:在黨和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公司全力以赴保障通信網路的暢通,克服重重困難,啟動復工復產工作,目前除個別項目有所影響外,其他大部分項目生產全部恢復。在疫情期間,公司的研發項目也為政府在疫情的動態控製做出了貢獻。 6、業績補償風險:根據立信出具的2018年度倍泰 健康 《專項審核報告》以及公司與倍泰 健康 原股東方炎林等簽署的《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協議》中關於業績補償的約定,業績補償承諾方應按照約定向公司支付補償。目前,方炎林、李培勇在交易中獲取的全部股票已被質押且被輪候凍結,公司業績補償款存在無法收回的風險。 對策:公司將根據相關約定要求業績補償承諾方切實履行業績補償承諾,就具體的償還業績補償款的方式、還款來源及償還時間進行溝通和督促;同時,公司將視最終業績補償承諾的履行情況,在刑事案件結束後,通過訴訟等方式來追償公司業績補償款。
三、核心競爭力分析 作為信息技術行業的專業公司,公司一直服務於運營商與設備商,為國內多個運營商提供通信網路工程建設、維護、優化、通信設備銷售和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等服務。近幾年,業務領域拓展通信設備的研發和製造,物聯網平台研發和運營,物聯網垂直領域的應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發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公司一直專注於通信網路技術的研究和通信軟硬體產品的開發工作,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0年1-6月,公司研發投入共計3,550.79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3.57%。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包含子公司)的知識產權數量如下:發明專利授權14項、正在申請發明專利47項;已取得實用新型專利14項、正在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項;已取得外觀設計專利3項、正在申請外觀設計專利1項;已注冊商標85項;軟體著作權授權299項。 2020年,公司重點啟動5G邊緣計算技術、5G網路架構、5G無線信令及核心網關鍵技術研究、5G軟硬採信令解碼平台及NFV數據採集產品研究、5G智能運維技術研究,人工智慧圖像識別研究、5G智能硬體研究。其中5G軟硬採信令解碼技術和業務識別能力的更新與迭代,為相關業務需求提供有力支撐。NFV數據網關已完成產品研發,功能測試、性能指標、功耗指標經過對標測試,均能滿足運營商指標要求,性能指標超過規范要求20%以上,功耗指標超過規范要求40%以上,為公司在5G信令解碼方面參加運營商的項目投標提供支撐。 物聯網研究院關於物聯網平台架構研究,正在進行DMP自研平台的相關功能的完善。目前平台V1.0、V1.5已經順利割接上線,平台的消息留存問題得到解決,平台南向接入能力(管理其他廠家網管或設備的介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平台V2版本的系統管理前端已在進行優化。同時,流媒體及直播服務集成及APP研發已完成,與海康威視(002415)、大華等主流平台的對接正在進行中。而AI圖像識別能力具備部分基礎的AI應用能力,有望通過AI技術為網關、平台進行賦能,提升具體場景的應用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價值。 在智能硬體方面研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功研發5G路由器,樣機測試穩定,下一步將繼續完成5G路由器的產品化,啟動5G網關的研發。同時,已經完成聯通devicewise網關樣機,並與聯通泰利特平台進行了對接;完成聯通運維定位巡線設備樣機並通過測試,完成聯通邊緣雲典型用例,視覺檢測在工業產品自動檢測上的應用研發並成功部署到聯通MEC實驗室。油機監控系統已在集團全國20多個地市成功部署超過500台油機監控終端,為宜通集團的安全生產工作保駕護航,進一步築牢安全防禦線,保障集團的安全生產。 在業務識別方面,物聯網研究院基於動態深度識別技術的網路流量識別的研究也完成了業務識別核心程序的優化,優化後處理性能提升25%,業務識別迭代能力較去年提升50%。業務識別能力獲得較大躍升,保持了行業領先優勢。 公司研發的縫制設備自動計件演算法、數據自動採集裝置、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在行業內取得領先地位。 2020年上半年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聯合申報的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2018-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 科技 專項項目《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智能預警高級機器學習技術與示範應用》在上半年已完成中期評價相關資料提交,並進行物聯網平台對接。2020年4月,公司申報廣州市促進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資金(高端軟體和信息技術)專項項目,成功獲得政府研發經費資助。2020年6月,公司完成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開展2018年度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的驗收評審資料系統提交,並於7月通過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驗收評審。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電力行業相關的產品銷售、工程建設及維護、物聯網平台集成項目達15個;在視頻監控、智慧飯堂解決方案項目達13個。 2、戰略和業務布局合理 公司的整體戰略布局是貫徹「服務+產品」的戰略,積極拓展新的區域和新興業務市場,堅持服務與產品並重,從通信產品和服務領域向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服務領域邁進,打造「宜通世紀」信息技術服務品牌。公司業務布局合理,業務方向、業務區域及市場空間得以迅速擴大,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圍繞著公司的戰略布局,公司也成立了產業投資基金,沿著5G產業鏈的設備、服務、應用等領域進行前期的投資。 3、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非常注重品牌和公司形象,保持服務和產品的質量,經過多年的努力,擁有優秀和穩定的客戶群。積極投入參與政府和民間 社會 舉辦的各項公益活動,誠信經營,注重信息披露,及時准確地回答投資者的各項問題。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公司堅定履行企業 社會 責任,優先考慮 社會 利益,全力支持國家打贏這一場硬仗。公司作為湖北移動、湖北聯通網路的維護單位,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中,承擔著異常重要的任務。為遏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擴散,湖北省鄂州市政府決定參照「小湯山」模式,在第三醫院老院區基礎上改造、擴建疫病防控病房。公司湖北分公司主動擔當,在政府統籌協調下,全力以赴投入到鄂州第三醫院通信設施建設任務中。公司鄂州項目團隊面對疫情,不畏困難,深入災區現場,積極配合鄂州「小湯山」醫院傳輸、4G/5G開通,全力保障重點區域、隔離醫院的通信網路暢通,為鄂州「小湯山」醫院展示了「鄂州移動速度」。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武漢地區,公司武漢項目團隊面對疫情不斷擴張、交通管制、社區封閉、心理壓力巨大等困難情況,他們堅守工作崗位,勇往直前,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難,全力保障移動網路運營的正常,特別是醫療重點地區的通信網路運營正常,用青春和熱血踐行著通信人的使命。 4、市場和渠道的優勢 公司通信服務業務原主要客戶是中國移動,近年來主營業務相繼進入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鐵塔等運營商的合作范疇,新進入市場的業務份額和地域不斷擴大;另外,公司與設備廠商的合作也從愛立信、諾基亞拓展到華為和中興。主要客戶覆蓋了目前國內主要運營商和國內外主設備商,公司業務范圍覆蓋了全國主要省市,具備較強市場和渠道優勢,有效提升公司的營銷效率和售後服務,為未來公司更多孵化產品進入市場奠定市場基礎。今年,公司積極拓展政企客戶,市政業務,和運營商一起拓展多個政企客戶,延伸了市場空間和渠道。
④ 我國智能製造的基本現狀和基本架構是什麼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迅速、發展戰略清晰。2016年12月8日,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頒布。根據《規劃》,2025年前,我國推進智能製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製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規劃》要求到2020年實現四個具體目標:
目標一:智能製造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研發一批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突破一批智能製造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支撐軟體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
目標二:發展基礎明顯增強。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基本完善,制(修)訂智能製造標准200項以上,面向製造業的工業互聯網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建立。
目標三:智能製造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基本建立。
目標四:重點領域發展成效顯著。製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運營成本、產品研製周期和產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宏觀地看,製造業是數字經濟的主戰場。近年來,製造企業數字化基礎能力穩步提升,製造業企業設備數字化率和數字化設備聯網率持續提升。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高質量發展新動能: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的數據,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分別達到47.1%、49.5%、41.0%,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9.3%。數字化率指標直接反映了我國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進展速度。
我國已經形成系列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根據賽迪研究院對我國先進製造業集群空間分布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形成以「一帶三核兩支撐」為特徵的先進製造業集群空間分布總體格局。環渤海核心地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和山東等省市,是國內重要的先進製造業研發、設計和製造基地。其中,北京以先進製造業高科技研發為主,天津以航天航空業為主,山東以智能製造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為主,遼寧則以智能製造和軌道交通為主。長三角核心地區以上海為中心,江蘇、浙江為兩翼,主要在航空製造、海洋工程、智能製造裝備領域較突出,形成較完整的研發、設計和製造產業鏈。珠三角核心地區的先進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和江門等地,集群以特種船、軌道交通、航空製造、數控系統技術及機器人為主。中部支撐地區主要由湖南、山西、江西和湖北組成,其航空裝備與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實力較為突出。西部支撐地區以川陝為中心,主要由陝西、四川和重慶組成,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
中國製造業主要領域發展情況:
以工業互聯網、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和半導體產業為例
(1)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製造的結合:工業互聯網發展迅速
工業互聯網發展迅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是推動製造業升級的重要引擎。其中,工業互聯網又是這個融合過程中的核心。工業互聯網與我國智能製造發展正相關。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2.13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分別為55.7%、47.3%,佔GDP比重分別為1.5%、2.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6.7%、9.9%。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帶動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分別為135萬個、206萬個。從這個數據來看,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形成全新的動能。
工業互聯網發展存在三大痛點。我國工業互聯網仍處於發展初期,標准架構還在探索之中,商業模式尚不成熟,技術、人才、安全等方面存在瓶頸和短板,推廣應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並存,需要保持耐心、穩中求進。具體而言,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數據流動與融合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設備互聯互通信息孤島問題。例如,一條生產線涉及大量不同的設備底層通信和數據交互協議等,要實現設備之間有效的數據流動和融合,難度較大。其次,在目前的人工智慧發展階段,對依託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大數據進行智能化自動決策依然是有難度的。最後,工業互聯網設備的專用軟體難以通用也是當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一個較大瓶頸。
二是對成本和安全問題考慮不足。一方面,存在成本問題。例如,工業互聯網安全涉及專業人員、數據中心、雲計算等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存在安全挑戰。例如,工業互聯網的數據泄露和網路攻擊風險等。
三是工業互聯網的盈利模式依然需要摸索。工業互聯網行業標准多,涉及各個製造業的垂直領域,專業化程度高,難以找到通用的盈利和發展模式。
2020年6月30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就工業互聯網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水平。由此看來,從2020年開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工業互聯網會是智能製造最為關鍵的國家戰略。
(2)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迅速
政策方面,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支持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1959年,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與約翰·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標志著機器人技術進入製造業。我國在1972年開始工業機器人研究,與美國相差僅約10年。1982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工業機器人。20世紀80年代,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主要涉及噴塗、焊接等工業流水線上機械手的研發。「863計劃」啟動後,我國開始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技術發展。「十五」規劃(2001~2005年)期間,我國開始發展危險任務機器人、反恐軍械處理機器人、類人機器人和仿生機器人等。「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期間,開始重點關注智能控制和人機交互的關鍵技術。到「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智能製造」開始正式全面提上國家戰略。2016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發布,開始進一步完善機器人產業體系,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核心零部件生產能力,提升應用集成能力。
技術方面,我國機器人技術發展迅速,但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2011年至2020年,國內機器人技術相關的專利數量快速增加,年平均申請量為17009.2件,年平均增長率為39.53%,最高年增長率為79.67%(2016年),2018年的年度申請量最高,申請數量為37853件。我國機器人專利數量的快速增長,說明了2011年以來我國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但我國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技術國產化率依然較低,制約著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根據頭豹研究院的數據,我國工業機器人機械本體國產化率為30%、減速器國產化率為10%、控制器國產化率為13%、伺服系統國產化率為15%;而在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成本結構中,伺服系統、控制器與減速器這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佔比超過了70%。核心零部件因為技術壁壘高,國產化程度低,主要依賴進口,因而成本佔比較高。例如,中國工業機器人製造企業在采購減速器時,由於采購數量較少,難以產生規模效應,面臨國際供應商議價權過高問題,相同型號的減速器,中國企業采購價格是國際知名企業的兩倍。
需求方面,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智能製造加速升級,使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迅速增長。根據2019年8月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我國生產製造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工業機器人需求依然旺盛,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保持向好發展,約佔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另外,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在2017年達到97台/萬人,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並將在2021年突破130台/萬人,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如圖1所示,從長期來看,製造企業對工業機器人仍有巨大需求,機器人價格下行的態勢也將延續。在「量增價降」綜合因素作用下,工業機器人本體銷售額平穩增長,預計到2023年將達265.8億元。此外,隨著部分西方國家對華扼制戰略的推進,我國工業機器人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加快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部件的國產替代。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國產化,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銷售方面,從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情況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國產替代在加速,國際市場競爭力在加強。一是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逐步增長,國產替代加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隨著我國機器人領域的快速發展,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升,與外資品牌機器人的差距在逐步縮小。例如,2019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31.25%,比2018年提高3.37個百分點。另據民生證券研究的研究報告,「2011~2020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速達25.1%;其中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由約800台增加至約5萬台,復合年均增長率達58.3%,高於國內整體銷量增速約33個百分點;同期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滲透率上升約26個百分點。」二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出口增長迅速,國際市場份額在提升。2015~2020年,我國國內工業機器人出口量由2015年的1.2萬台提升至2020年的8.1萬台,復合年均增長率達46.5%;出口量在全球佔比由4.6%提升至20.4%,增長約16個百分點。
(3)高端數控機床依然是我國的短板
高端數控機床與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密切相關,但目前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發展依然相對落後,這也是制約我國智能製造業發展的重要短板。有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排名前10的數控機床企業中,來自日本的山崎馬扎克公司以52.8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一,德國通快公司以42.4億美元排名第二,德日合資公司德瑪吉森精機以38.2億美元排名第三,其後分別為馬格、天田、大隈、牧野、格勞博、哈斯、埃瑪克,這10家高端機床企業沒有一家是中國的。
我國對進口機床有著較大的需求。根據海關總署披露的數據,2015年至2019年,我國進口的數控機床合計達29914台,進口總額達978億元。此外,我國高端機床及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截至2021年,國產高端數控機床系統市場佔有率不足30%。國產精密機床加工精度目前僅能達到亞微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1~2個數量級。因此,在供需矛盾之下,我國高端機床的自主化、國產替代任務依然艱巨。
具體而言,我國高端數控機床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端機床的精密數控系統主要來源於日本、德國,國產數控系統主要應用於中低端機床,國產高端機床精密數控系統自主供給依然缺乏;二是主軸主要來源於德國、瑞士、英國等國,國產企業已具備一定生產能力,但技術仍需迭代提升;三是絲杠主要來源於日本,國內相關技術較多,但技術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刀具主要來源於瑞典、美國、日本等國,國產刀具材料落後,壽命和穩定性不高,平均壽命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3~1/2。
(4)半導體發展進展
半導體市場需求佔全球第一,但國內供給能力有限。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非常迅速,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根據Statista全球統計資料庫的數據,截至2012年,我國半導體市場需求份額首次過半——佔全球半導體總需求的52.5%。根據賽迪顧問2021年6月1日公布的《2021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趨勢白皮書》的數據:「從區域結構來看,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2020年,中國市場佔比最高達到34.4%。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市場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1.7%、8.5%、8.3%和27.1%。」
但是,同時我國半導體自給自足能力嚴重不足。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公布的可查數據,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度達2271億美元,而同年我國石油進口原油38101萬噸,金額為1164.69億美元,集成電路進口額遠超石油進口額。中國半導體生產一直不能滿足國內半導體消費需求。根據法資知名市場調查公司博聖軒(Daxue Consulting)2020年10月的數據,「自200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半導體的最大市場。然而,在2018年,中國的半導體消費總量中,只有略多於15%是由中國的生產提供的」。根據彭博社的數據,2020年中國晶元的進口額攀升至近3800億美元,約占我國國內進口總額的18%。到2021年上半年,國內半導體領域的供應缺口依然未縮小。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1月至5月,我國進口集成電路2603.5億個,同比增加30%。由此看來,截至2021年上半年,國內半導體供給能力依然有限。
我國部分半導體產業領域已具備國際競爭力,但缺乏高端晶元生產能力。半導體產業的整個生產製造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布式設計、製造和封測。2021年3月1日,國新辦舉行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十三五』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總體是非常驕人的,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據測算,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20%,為同期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增速的3倍。技術創新上也不斷取得突破,製造工藝、封裝技術、關鍵設備材料都有明顯大幅提升。」
在半導體產業製造領域,國產自主創新替代在全面加速。根據國盛證券2020年6月的報告,我國國內半導體製造已基本完成從無到有的建設工作。例如,中微公司介質刻蝕機已經打入5nm製程;北方華創硅刻蝕進入SMIC28nm生產線量產;屹唐半導體(Mattson)在去膠設備市場的佔有率居全球第二;盛美半導體單片清洗機在海力士、長存、SMIC等產線量產;沈陽拓荊PECVD打入SMIC、華力微28nm生產線量產;2018年ALD通過客戶14nm工藝驗證;精測電子、上海睿勵在測量領域突破國外壟斷等。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缺乏7nm及以下的高端晶元的穩定、規模化生產能力,華為當前遇到的困境也很大程度上根源於此,我國距離實現高端晶元的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國晶圓生產能力發展迅速,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但產業結構失衡。我國在半導體生產材料——晶圓製造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大陸晶圓產能佔全球晶圓產能15.3%的份額,已超越北美(北美佔全球晶圓產能的12.6%),成為全球第四大晶圓製造地區(第一名為中國台灣,佔21.4%;第二名為韓國,佔20.4%;第三名為日本,佔15.8%)。
半導體材料製造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海思半導體是我國IC設計企業龍頭,2016年銷售額達260億,是國內最大的無晶圓廠晶元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的業務包括消費電子、通信、光器件等領域的晶元及解決方案,代表產品為麒麟系列處理器等。2020年10月22日,華為在HUAWEI Mate 40系列全球線上發布會上發布的麒麟9000晶元,採用了5nm工藝製程。據報道,麒麟9000在多個參數上超越驍龍865、蘋果A14等競爭對手。但是,麒麟的加工生產仍然需要海外公司代工,因此麒麟晶元的供應會受到「美國的晶元禁令」等國際因素的影響。我國在半導體產業結構上還存在發展
均衡的問題,難以完全自給自足。
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細分趨勢非常明顯。較諸之前設計、製造和封測在同一公司完成的IDM模式,這三個環節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專業企業分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走向分工的過程也是半導體產業鏈全球化的過程。以1996年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半導體產業受制於國際和國內政治因素,與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摩爾定律」速度完全脫節。但在1996年之後,通過「908」「909」工程等系列戰略推動,加上進入21世紀以來全產業鏈的系列配套發展,我國半導體產業體系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當前中國已躍升為晶圓代工產業全球第二大國。從中國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進程看,中國半導體製造工藝從落後3代以上,縮小為僅落後1~2代。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晶元製造環節,雖然有「908」「909」工程以及最近十餘年來國家的大力推動,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落後依然不容置疑。必須承認,整體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設計企業少而弱,製造方面雖有半導體巨頭紛紛設廠,但以封裝測試為主,而且由於國外政策的限制,製造工藝均落後於國外。至於製造設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些問題我們依然要面對,而且還需要深入分析和挖掘原因。
04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智能製造業人才緊缺,需加快培養相關人才。我國智能製造面臨人才缺口大、培養機制跟不上、現有製造業人員適應智能製造要求的轉型難度較大等問題。
一是整體人才缺口大。我國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有關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才需求量也必定會在智能製造不斷深化中變得更大。
二是人員流動性大,且劉易斯拐點後人口紅利在縮小。不僅是人才缺口大,製造業人員流動性也很大。根據中金公司的調研,在跨過劉易斯拐點後,製造業勞動力市場中需求方的議價能力下降。例如,有紡織企業反映2012年以來企業在國內就面臨基層員工招不進來、大專生留不下來的情況;另外,有些汽車配件企業希望可以留住熟練工人,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部分四川、重慶的工人可能選擇不再回來,過去幾年的產業內遷也使很多中西部勞動力選擇就近就業。
三是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創造的新職位需要新型技術人才,但傳統就業人員並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轉型並適應新職位需求。以工業互聯網為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工業互聯網相關職業在不斷涌現。2019年、2020年國家發布的29個新職業中,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達到13個,如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佔新增職業的44.8%。要勝任這些新職位需要較高、較新的知識儲備,原有傳統製造業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要滿足這些新崗位的技能需求,需要時間培養。
以上都是智能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建立更為健全的在職教育體系、提供在職教育的認可度和含金量。製造業是就業的重要領域,相關人員的轉型升級是邁向智能製造的前提。在人才缺口較大的情況下,在職人員「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製造業智能化人才培養比較務實的路徑。同時,用人單位也要拋棄對在職學習的成見和歧視,避免「唯學歷論」,要根據製造業實際需求和個人能力來選用人才。
另一方面,製造業人才使用面臨「Z世代」挑戰。「Z世代」是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意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又稱網路世代、互聯網世代,統指受互聯網、即時通信、簡訊、MP3、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面對時代變化,製造業傳統的用人管人方式需要轉變,使年輕一代能夠留得下來、幹得下去,能夠越干越有希望。
工業互聯網的安全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進一步細化明確責任體系。工業互聯網作為智能製造的「血脈」,其安全性直接關繫到智能製造的安全。工業互聯網和製造系統具有高度集成的特徵,而這些集成使智能製造系統更容易受到網路威脅的攻擊。2019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兩大總體目標:一是到2020年年底,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二是到2025年,制度機制健全完善,技術手段能力顯著提升,安全產業形成規模,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備可靠的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面臨的威脅較為嚴峻。2020年1月至6月,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與風險預警平台持續對136個主要互聯網平台、10萬多家工業企業、900多萬台聯網設備安全監測,累計監測發現惡意網路行為1356.3萬次、涉及2039家企業。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工業互聯網雖然總體安全態勢平穩,未發現重大工業互聯網安全問題,但對工業互聯網基礎性設備和系統的攻擊正在增多,攻擊范圍、深度都在擴張,未來工業互聯網面臨嚴峻安全挑戰。
工業互聯網安全問題難以避免地會隨著智能製造升級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相關的防範體制機制是關鍵所在。《指導意見》特別強調,到2020年年底,「制度機制方面,建立監督檢查、信息共享和通報、應急處置等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制度,構建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制,制定設備、平台、數據等至少20項亟需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標准,探索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評估體系」。由此可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我國相關主管部門對工業互聯網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和多部門協同聯防聯控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而細化工業互聯網各領域、各環節的責任體系,是多部門合作防控的首要問題。因此,在加強相關標准建設的同時,也要進一步細化相關安全體系的職責,需要將防範工作落實到具體的主管部門。
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的國產替代需要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議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加強科研機構與產業界的聯動,通過提高國家系統自主創新能力來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瓶頸突破。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這些領域在技術路徑上是密切相關的。例如,這三個領域在感測器、控制系統、各種智能晶元模塊方面均有相似或共同的技術棧。我國要提高這些領域的國產替代率,不是依靠個別技術突破能夠實現的。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替代突破需要依託國家系統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國家層面,目前這幾大領域主要依靠相關部委和地方產業政策支持,但缺乏中央的統一戰略。建議立足於國家整體系統創新能力的提高,從中央層面明確具體的責任人,統籌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領域自主創新問題。通過中央層次的統籌,在不斷改革中建立與解決當前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相適應的國家系統自主創新機制,建立制度化的創新突破能力,推動我國智能製造邁上新的台階。
加快智能製造升級發展,需進一步激活民營企業活力,完善相關市場競爭和退出機制。一方面,未來我國企業的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在國企做大做強的同時,民營製造業發展的動能不容忽視。2018年以來,我國對於行政性政策對民營企業的影響問題已有較深入的認知,特別是政策剛性對民營企業生命力的影響問題,需要長期警醒。此外,我國智能製造同時也要為「小微民營企業」預留發展空間,引導和促進小微企業形成或者融入產業鏈。
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製造業領域已經不是幼稚產業,保護與競爭、政策支持和市場退出機制等需要並行推進。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我國半導體晶元需求當前已經占據全球第一,除了晶元製造還與國際發展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在晶圓材料生產、封測和電子產品製造方面的全球競爭中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結合美國的半導體產業經驗,在行業發展早期是需要產業政策扶持的,但是隨著產業自身發展的不斷成熟,要逐步從產業政策推進向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相結合的方式過渡,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淘汰落後產能,為有競爭力的企業提供更好的創新空間。因此,我國半導體行業最終仍需面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全球的較量,長期的競爭與較量將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