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高性能伺服器並發量
消除瓶頸是提高伺服器性能和並發能力的唯一途徑。 如果你能夠消除所有的瓶頸,你就能夠最大的發揮硬體性能,讓系統的性能和並發數到達最佳。 採用多線程多核編程,使用事件驅動或非同步消息機制,盡量減少阻塞和等待操作(如I/O阻塞、同步等待或計時/超時等)。 原理: 1、多線程多核編程,消除cpu瓶頸。 2、採用IOCP或epoll,利用狀態監測和通知方式,消除網路I/O阻塞瓶頸。 3、採用事件驅動或非同步消息機制,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等待操作。 4、如果是Linux,可以採用AIO來消除磁碟I/O阻塞瓶頸。 5、在事件驅動框架或非同步消息中統一處理timer事件,變同步為非同步,而且可以在一個線程處理無數timer事件。 6、深入分析外部的阻塞來源,消除它。 比如資料庫查詢較慢,導致伺服器處理較慢,並發數上不去,這時就要優化資料庫性能。 7、如果與某個其他server通信量很大,導致性能下降較多。 可以考慮把這兩個server放在一個主機上,採用共享內存的方式來做IPC通信,可以大大提高性能。
② 老伺服器如何擴充硬碟
我記得能裝73G的大硬碟啊,你先找一塊插上去試試看,或者打HP的800電話問問
可以安裝ide硬碟(弄個120G的大硬碟),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物理損壞的,只是速度比scsi得慢些。
http://welcome.hp.com/country/cn/zh/support.html?pageDisplay=support
③ 伺服器硬碟怎麼擴容
完全可以,你把硬碟接入電腦到Windows的磁碟管理裡面,右鍵點擊中下方的 「磁碟0」 或 「磁碟1」 ,選擇 「轉換為動態磁碟」。
轉換完成後,在第一塊硬碟上右鍵選擇需要增加大小的卷,選 「擴展卷」 或 「跨區卷」,注意要擴展的目標必須是 「未分配空間」 ,因此第二塊磁碟上的目標位置的卷應該先刪除(該卷數據將丟失),擴展後將會將第二塊磁碟上這塊 「未分配空間」包含在內成為一個卷,格式化後即可使用。
注意在此情況下,兩塊磁碟的任一塊都不可以離線,否則將導致數據丟失。
另外提一下,MBR分區最大支持2T,如果超了就得做MBR轉GPT了比較復雜了
DiskGenius 專業版也可以
④ 怎樣將伺服器增加硬碟的容量調整到現有分區中
在控制面板=管理=計算機管理=存儲=磁碟管理,如想把新硬碟添加到已存在的D盤中,那麼你右擊現有的D添加鏡像即可,它會在D盤中創建一個新文件夾夾作為後添加硬碟的空間,也可在D盤中創建一新文件夾,將其它後來添加新盤分配一個盤符添加到該文件夾中,右擊更改驅動器及路徑=添加即可。但這種方法是快捷方式存在,你自己研究一下,多年前試過一次,有那麼一丁點印象。
⑤ 監控視頻存儲伺服器存儲容量不夠怎麼辦
換設備唄,以前的盤存儲容量都比較低。下面方法僅供參考:
(1)減少錄像存檔時間,例如本來保留半年的,現在保存1個月
(2)新加存儲設備,例如本來容量是500G,現在你換成1T的
我建議用第二種,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容量越來越啊,功耗越越小。存儲設備的性價比越來越高
⑥ 普通電腦怎麼改進成能存放域名空間的伺服器
看你想做什麼樣的服務了。其實做伺服器的話顯卡要求配置並不高,主要是主板內存和硬碟。
最簡單的伺服器做個2000Sever或者2003Sever,裝上相應的伺服器軟體就可以做服務來用了
最簡單的是你可以用系統自帶的IIS做
⑦ 怎樣升級伺服器
如何升級
總的來說,伺服器的升級主要圍繞著CPU、內存、存儲系統和網卡這四個方面。
CPU 許多升級伺服器的原因都是由於CPU處理能力不足,如CPU太慢、導致應用性能受限。一般來說,CPU升級有單處理器升級為多處理器及更換頻率更高或性能更強的CPU兩種方式。
在升級的過程中,要清楚伺服器採用的架構、CPU的介面及最大能夠支持的CPU數量等問題。目前應用廣泛的PC伺服器有Intel和AMD架構伺服器,以及一些採用台式電腦CPU的低端伺服器。這些伺服器所採用的CPU架構存在著差異,所以在升級CPU的時候需要先清楚企業伺服器採用的是哪一種架構的伺服器,然後再了解伺服器是否還有升級CPU的空間。但是在確定升級CPU之前,必須明確事務處理速度和並發處理性能兩個概念。如果伺服器訪問的客戶較少,但每位客戶都需要伺服器提供某種對CPU依賴很大的應用服務,那麼,一個高速的單CPU可能是最有用的。但是,如果存在很多個用戶同時對大批量的數據提出訪問請求,那麼在這些訪問均以獨立的進程或線程模式打開的情況下,即使是速度較低的多CPU系統也許更為管用。
事務處理速度是指處理從許多不同用戶來的多個硬碟I/O操作,可能同時有很多用戶與硬碟打交道,迅速向硬碟寫入數據。
內存 伺服器能夠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一般都有一個限制,如果打算升級伺服器的內存,那麼需要先了解這台伺服器的相關技術參數,以避免升級時達不到要求。
存儲系統 伺服器的存儲系統升級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容量的擴充,另一個是組建RAID陣列以期獲得性能的翻倍或數據安全性的翻倍,甚至兩者兼有。如伺服器原來只使用了一塊SCSI硬碟,但現在為了提高安全性,需要為伺服器增加一塊硬碟來組建冗餘磁碟陣列RAID系統,這時就需要注意選擇相同容量的硬碟。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伺服器的SCSI控制器,目前較新的伺服器產品整合Ultra320 SCSI控制器的非常多,而稍早一些的伺服器則以整合Ultra160 SCSI居多,在對較早的伺服器升級時還需要考慮SCSI控制器對伺服器系統性能的影響。
網卡 網卡對於伺服器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件,網卡的吞吐量直接與伺服器的整體性能相關,如果伺服器的瓶頸出在網卡方面,那麼性能再好的CPU,再大的內存,再多的硬碟容量都等於是虛設,所以升級伺服器時還是需要注意網卡是否已經成為瓶頸問題。
升級的方式
伺服器升級一般分為在線升級和離線升級兩種情況。在線升級不需要關閉伺服器,如在PC伺服器上熱拔插硬碟升級和RAID級別的遷移可以不用重啟系統,離線升級需要關機,這類升級主要是升級CPU,內存等,特別是單CPU升級到多CPU,需要重新安裝多處理器內核,對於UNIX系統來說,系統內核需要重新編譯,內存升級之後一些資料庫應用參數也必須調整,此外升級前的數據備份也是非常重要的。
⑧ web伺服器優化的方法
在對Web伺服器進行優化時要根據真實的Web應用系統的情況和特徵來採取有針對性地優化方案。
1.根據不同的網路特性來看:
1.1區域網
在區域網中,降低M T U (最大傳輸單位)值對可以避免復制數據和要求校驗,而通過優化select系統調用或在Socket事件處理器中執行計算可以優化請求並發管理,利用HTTP1.1持續連接等都可以使系統性能得到相應的改善但在廣域網的環境下卻沒有什麼大的作用,有的甚至恰恰相反。
1.2廣域網
在廣域網中,終端用戶的請求的等待時間依賴於與網路延遲的程度,連接帶寬限制情況。對於廣域網,軟硬中斷在網路處理中佔有很大的分量,所以採用適應的中斷處理機制將會給伺服器的響應能力帶來很大的好處;將伺服器定位在內核和將基於進程設計改為基於事務處理也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伺服器的性能。
2.關於Web負載
除了對Web負載的特徵進行分析以便在評測時更好地再現真實負載之外,還要考慮Web伺服器所在的網路環境下負載的情況。人們不僅要求伺服器滿足正常的工作負載要求,而且在高峰時期依然要保持較高的吞吐量。但是,伺服器在高負載的情況下的性能表現往往低於人們的期望。
伺服器過載的情況分為兩種:
2.1瞬間過載
伺服器暫時的、短時間的超載,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伺服器負載的特點引起的。大量的研究表明,Web請求的網路通信量分布是自相似的,即Web請求的通信量可以在很大范圍內有顯著的變化。這就造成伺服器常常短時間的超載,但這樣情況持續的時間一般很短
2.2伺服器長時間的超載
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某一特殊事件引起的,例如伺服器受到拒絕服務攻擊或者發生了「活鎖」現象
第一種伺服器超載情況是不可避免的,但第二種情況則可以通過對伺服器改進來改善。拋開惡意的攻擊不算,仔細分析伺服器處理信息包的過程可以發現,造成系統在超載情況下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高優先順序處理階段對CPU的不公平搶占。
因此,如果限制高優先順序處理階段對CPU的佔用率,或者限制處理高優先順序的CPU個數,都可以減輕或者消除收包活鎖現象。
具體的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
2.2.1採用輪詢機制
為了減少中斷對系統性能的影響,在負載正常的情況下採用「下半處理」 的方法就非常有效,而在高負荷情況下,採用這個方法仍然會造成活鎖現象,這時可以採用輪詢機制。雖然這個方法在負載正常的情況下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響應速度降低,但在網路數據頻繁到達伺服器時就要比中斷驅動技術有效的多。
2.2.2減少上下文切換
這種方法不管伺服器在什麼情況下對性能改善都很有效,這時可以採用引入核心級(kerne1—leve1)或硬體級數據流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核心級數據流是將數據從源通過系統匯流排進行轉發而不需要使數據經過應用程序進程,這個過程中因為數據在內存中,因此需要CPU操作數據。
硬體級數據流則是將數據從源通過私有數據匯流排或是雖等DMA通過系統匯流排進行轉發而不需要使數據經過應用程序進程,這個過程不需要CPU操作數據。這樣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不需要用戶線程的介入,減少了數據被拷貝的次數,減少了上下文切換的開銷。
2.2.3減低中斷的頻率(主要是針對高負荷情況的方法)
這里主要有兩種方法:批中斷和暫時關閉中斷。批中斷可以在超載時有效的抑制活鎖現象,但對伺服器的性能沒有什麼根本性的改進;當系統出現接收活鎖跡象時,可以採用暫時關閉中斷的方法來緩和系統的負擔,當系統緩存再次可用時可以再打開中斷,但這種方法在接收緩存不夠大的情況下會造成數據包丟失。
四.Web伺服器優化總結
Web伺服器性能是整個Web系統的關鍵環節,提高Web伺服器的性能也是長久以來人們一直關注的課題。這里通過對Web伺服器的工作原理和現有的優化方法和技術的分析,得出了對待Web伺服器性能的提高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在具體的應用環境中,根據其特點來採取相應的優化措施。
⑨ 為保證伺服器高可靠性,高可用性,應採取哪些技術
1,從伺服器硬體系統的匯流排和處理器的處理能力入手。伺服器的系統匯流排已經從過去的16位、32位發展到現在的64位;局部I/O匯流排技術(例如AGP、PCI-Express)在不斷改進;SMP(對稱多處理器)技術和DP(雙處理器)技術的應用,硬體冗餘和負載均衡技術的發展,大容量內存校驗、糾錯和專用內存技術的進步。 2,伺服器硬體設計改進。硬體設計高度模塊化,便於故障診斷與維修。硬體冗餘,例如雙電源、雙CPU(雙CPU還能提高性能)。大功率的冷卻系統。指示燈故障示警。 3,高速、多個數、大容量磁碟的應用。支持 SCSI 高速硬碟及 Raid 技術,支持陣列卡以及光通訊設備。外接磁碟擴展陣列櫃滿足了大容量存儲和提高了存儲的I/O性能,高智能的陣列可以保證數據的安全和完整。本地Raid1雙硬碟基本杜絕了由於磁碟損壞而破壞OS的可能性。 4,支持集群、熱備和均衡技術。集群和均衡技術的使用,使伺服器系統具備了整體的容錯功能和承載能力,我們不必擔心由於伺服器的意外故障和突發訪問而引起的服務關閉甚至系統崩潰。 5,系統備份和容災。高性能的備份軟體可以對系統進行備份,便於軟體系統(OS、資料庫系統、郵件系統、財務軟體等)的及時恢復。異地容災、應用級容災降低了軟體系統遭受數據丟失的災難,和提高了災難恢復的效率。 本文來自「十萬個為什麼」電腦學習網 http://www.why100000.com
希望採納
⑩ centos伺服器怎麼內存優化
作為一名Linux系統管理員,最主要的工作是優化系統配置,使應用在系統上以最優的狀態運行,但硬體問題、軟體問題、網路環境等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導致了對系統的優化變得異常復雜,如何定位性能問題出在哪個方面,是性能優化的一大難題。 本文從系統入手,重點講述由於系統軟、硬體配置不當造成的性能問題,並且給出了檢測系統故障和優化性能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一、 系統性能分析的目的
1.1 找到系統性能的瓶頸
系統的性能是指操作系統完成任務的有效性、穩定性和響應速度。Linux系統管理員可能經常會遇到系統不穩定、響應速度慢等問題,例如在Linux上搭建了一個Web服務,經常出現網頁無法打開、打開速度慢等現象。遇到這些問題,就有人會抱怨Linux系統不好,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操作系統完成一個任務是與系統自身設置、網路拓樸結構、路由設備、路由策略、接入設備、物理線路等多個方面都密切相關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性能。因此,當Linux應用出現問題時,應當從應用程序、操作系統、伺服器硬體、網路環境等方面綜合排查,定位問題出現在哪個部分,然後集中解決。
1.2 提供性能優化方案
查找系統性能瓶頸是個復雜而耗時的過程,需要在應用程序、操作系統、伺服器硬體、網路環境等方面進行查找和定位,影響性能最大的是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兩個方面,因為這兩個方面出現的問題不易察覺,隱蔽性很強。而硬體、網路方面出現的問題,一般都能馬上定位。一旦找到了系統性能問題,解決起來就非常迅速和容易,例如發現系統硬體存在問題,如果是物理故障,那麼更換硬體就可以了,如果是硬體性能不能滿足需求,升級硬體就可以了;如果發現是網路問題,比如帶寬不夠、網路不穩定,只需優化和升級網路即可;如果發現是應用程序問題,修改或優化軟體系統即可;而如果是操作系統配置問題,修改系統參數、修改系統配置即可。
可見,只要找到了性能瓶頸,就可以提供性能優化方案,有標准、有目的地進行系統優化。
1.3 使系統硬體和軟體資源的使用達到平衡
Linux操作系統是一個開源產品,也是一個開源軟體的實踐和應用平台,在這個平台下由無數的開源軟體支撐,常見的有Apache、Tomcat、MySQL、PHP等。開源軟體的最大理念是自由、開放,那麼Linux作為一個開源平台,最終要實現的是通過這些開源軟體的支持,以最低廉的成本,達到應用性能的最優化。但是,系統的性能問題並非是孤立的,解決了一個性能瓶頸,可能會出現另一個性能瓶頸,所以說性能優化的最終目的是:在一定范圍內使系統的各項資源使用趨於合理並保持一定的平衡,即系統運行良好的時候恰恰就是系統資源達到了一個平衡狀態的時候。而在操作系統中,任何一項資源的過度使用都會破壞這種平衡狀態,從而導致系統響應緩慢或者負載過高。例如,CPU資源的過度使用會造成系統中出現大量的等待進程,導致應用程序響應緩慢,而進程的大量增加又會導致系統內存資源的增加,當物理內存耗盡時,系統就會使用虛擬內存,而虛擬內存的使用又會造成磁碟I/O的增加並加大CPU的開銷。因此,系統性能的優化就是在硬體、操作系統、應用軟體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二、 分析系統性能涉及的人員
2.1 Linux系統管理人員
在做性能優化過程中,系統管理人員承擔著很重要的任務,首先,系統管理人員要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統的當前運行狀態,例如系統負載、內存狀態、進程狀態、CPU負荷等信息,這些信息是檢測和判斷系統性能的基礎和依據;其次,系統管理人員還有掌握系統的硬體信息,例如磁碟I/O、CPU型號、內存大小、網卡帶寬等參數信息,然後根據這些信息綜合評估系統資源的使用情況;第三,作為一名系統管理人員,還要掌握應用程序對系統資源的使用情況,更深入的一點就是要了解應用程序的運行效率,例如是否有程序BUG、內存溢出等問題,通過對系統資源的監控,就能發現應用程序是否存在異常,如果確實是應用程序存在問題,需要把問題立刻反映給程序開發人員,進而改進或升級程序。
性能優化本身就是一個復雜和繁瑣的過程,系統管理人員只有了解了系統硬體信息、網路信息、操作系統配置信息和應用程序信息才能有針對性地的展開對伺服器性能優化,這就要求系統管理員有充足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戰經驗以及縝密分析問題的頭腦。
2.2 系統架構設計人員
系統性能優化涉及的第二類人員就是應用程序的架構設計人員。如果系統管理人員在經過綜合判斷後,發現影響性能的是應用程序的執行效率,那麼程序架構設計人員就要及時介入,深入了解程序運行狀態。首先,系統架構設計人員要跟蹤了解程序的執行效率,如果執行效率存在問題,要找出哪裡出現了問題;其次,如果真的是架構設計出現了問題,那麼就要馬上優化或改進系統架構,設計更好的應用系統架構。
2.3 軟體開發人員
系統性能優化最後一個環節涉及的是程序開發人員,在系統管理員或架構設計人員找到程序或結構瓶頸後,程序開發人員要馬上介入進行相應的程序修改。修改程序要以程序的執行效率為基準,改進程序的邏輯,有針對性地進行代碼優化。例如,系統管理人員在系統中發現有條SQL語句耗費大量的系統資源,抓取這條執行的SQL語句,發現此SQL語句的執行效率太差,是開發人員編寫的代碼執行效率低造成的,這就需要把這個信息反饋給開發人員,開發人員在收到這個問題後,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SQL優化,進而實現程序代碼的優化。
從上面這個過程可以看出,系統性能優化一般遵循的流程是:首先系統管理人員查看系統的整體狀況,主要從系統硬體、網路設備、操作系統配置、應用程序架構和程序代碼五個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如果發現是系統硬體、網路設備或者操作系統配置問題,系統管理員可以根據情況自主解決;如果發現是程序結構問題,就需要提交給程序架構設計人員;如果發現是程序代碼執行問題,就交給開發人員進行代碼優化。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系統性能優化的過程。
三、影響Linux性能的各種因素
3.1 系統硬體資源
1.CPU
CPU是操作系統穩定運行的根本,CPU的速度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系統整體的性能,因此,CPU數量越多、主頻越高,伺服器性能也就相對越好。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目前大部分CPU在同一時間內只能運行一個線程,超線程的處理器可以在同一時間運行多個線程,因此,可以利用處理器的超線程特性提高系統性能。在Linux系統下,只有運行SMP內核才能支持超線程,但是,安裝的CPU數量越多,從超線程獲得的性能方面的提高就越少。另外,Linux內核會把多核的處理器當作多個單獨的CPU來識別,例如兩個4核的CPU,在Lnux系統下會被當作8個單核CPU。但是從性能角度來講,兩個4核的CPU和8個單核的CPU並不完全等價,根據權威部門得出的測試結論,前者的整體性能要比後者低25%~30%。
可能出現CPU瓶頸的應用有郵件伺服器、動態Web伺服器等,對於這類應用,要把CPU的配置和性能放在主要位置。
2.內存
內存的大小也是影響Linux性能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內存太小,系統進程將被阻塞,應用也將變得緩慢,甚至失去響應;內存太大,導致資源浪費。Linux系統採用了物理內存和虛擬內存兩種方式,虛擬內存雖然可以緩解物理內存的不足,但是佔用過多的虛擬內存,應用程序的性能將明顯下降,要保證應用程序的高性能運行,物理內存一定要足夠大;但是過大的物理內存,會造成內存資源浪費,例如,在一個32位處理器的Linux操作系統上,超過8GB的物理內存都將被浪費。因此,要使用更大的內存,建議安裝64位的操作系統,同時開啟Linux的大內存內核支持。
由於處理器定址范圍的限制,在32位Linux操作系統上,應用程序單個進程最大隻能使用2GB的內存,這樣以來,即使系統有更大的內存,應用程序也無法「享」用,解決的辦法就是使用64位處理器,安裝64位操作系統。在64位操作系統下,可以滿足所有應用程序對內存的使用需求 ,幾乎沒有限制。
可能出現內存性能瓶頸的應用有列印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靜態Web伺服器等,對於這類應用要把內存大小放在主要位置。
3.磁碟I/O性能
磁碟的I/O性能直接影響應用程序的性能,在一個有頻繁讀寫的應用中,如果磁碟I/O性能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應用停滯。好在現今的磁碟都採用了很多方法來提高I/O性能,比如常見的磁碟RAID技術。
RAID的英文全稱為:Re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即獨立磁碟冗餘陣列,簡稱磁碟陣列。RAID通過將多塊獨立的磁碟(物理硬碟)按不同方式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磁碟組(邏輯硬碟),從而提供比單個硬碟更高的I/O性能和數據冗餘。
通過RAID技術組成的磁碟組,就相當於一個大硬碟,用戶可以對它進行分區格式化、建立文件系統等操作,跟單個物理硬碟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RAID磁碟組的I/O性能比單個硬碟要高很多,同時在數據的安全性也有很大提升。
根據磁碟組合方式的不同,RAID可以分為RAID0,RAID1、RAID2、RAID3、RAID4、RAID5、RAID6、RAID7、RAID0+1、RAID10等級別,常用的RAID級別有RAID0、RAID1、RAID5、RAID0+1,這里進行簡單介紹。
RAID 0:通過把多塊硬碟粘合成一個容量更大的硬碟組,提高了磁碟的性能和吞吐量。這種方式成本低,要求至少兩個磁碟,但是沒有容錯和數據修復功能,因而只能用在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環境中。
RAID 1:也就是磁碟鏡像,通過把一個磁碟的數據鏡像到另一個磁碟上,最大限度地保證磁碟數據的可靠性和可修復性,具有很高的數據冗餘能力,但磁碟利用率只有50%,因而,成本最高,多用在保存重要數據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