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ll t320伺服器如何做RAID1
Ctrl+R進入raid配置界面,
選擇raid類型為raid1
按空格鍵選擇要作raid1的所有硬碟
初始化---確定---退出
OK
92cloud工程師--Wooyee
2. ibm伺服器 x3550 怎麼做raid 1
首先最好確認下是用的什麼陣列卡
以下我以3550M4做例子 2塊盤 做raid1
一、啟動機器,自檢過程中會有<CTRL>+<H>的提示(有的是<CTRL>+<A> 看屏幕提示),同時按下這兩個鍵再點擊START,就可以進入WEBBIOS的圖形設置界面。
二、點擊Configuration Wizard,進入陣列設置向導。
Clear Configuration(清除配置):清除已有的配置信息,注意會丟失所有的數據。
New Configuration(全新配置):清除已有的配置信息,並且全新創建新的配置。
Add Configuration(添加配置):保留原有配置信息,並且添加新的硬碟到原有的配置中。(該配置通常不會引起數據丟失,但該操作有風險,建議先備份數據!)
三 如果是首次配置 那麼選New Configuration(全新配置)
然後選擇 New Configuration,選擇手動配置Manual Configuration--選YES
在左側單擊選中磁碟,然後選擇addtoarray把它添加到右側diskgroups中,raid1一個組中添加兩塊磁碟,創建完後點擊accept dg
四: 出現Array with free space 選項裡面可以看到能做的raid種類,點「Add to SPAN
Next 然後在RAID Level里選raid1 點擊Accept。
五 然後依次點YES--YES--完成 然後點home就能看到成功了
最後退出記得保存 陣列做好並保存成功
3. dell r240 如何設置raid1
設置raid1方法:
啟動根據提示,比如有陣列卡的按F2進去,有三個選項,第三個裡面在最上面就是陣列卡配置,點回車進去按照提示走!如果是軟陣列,也有提示CTRL+I大多是,進去走找到配置陣列,設置就可以了。
RAID 1通過磁碟數據鏡像實現數據冗餘,在成對的獨立磁碟上產生互 為備份的數據。當原始數據繁忙時,可直接從鏡像拷貝中讀取數據,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讀取性能。
RAID 1是磁碟陣列中單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數據安全性和可用性。當一個磁碟失效時,系統可以自動切換到鏡像磁碟上讀寫,而不需要重組失效的數據。
工作原理:
RAID1是將一個兩塊硬碟所構成RAID磁碟陣列,其容量僅等於一塊硬碟的容量,因為另一塊只是當作數據「鏡像」。
RAID 1磁碟陣列顯然是最可靠的一種陣列,因為它總是保持一份完整的數據備份。它的性能自然沒有RAID 0磁碟陣列那樣好,但其數據讀取確實較單一硬碟來的快,因為數據會從兩塊硬碟中較快的一塊中讀出。
4. 怎麼配置RAID0
1、Intel晶元組和AMD晶元組都可以基本支持各種磁碟陣列模式的構建,因此設置RAID0磁碟陣列非常簡單。首先准備兩個硬碟驅動器,同時,首先將硬碟驅動器與主板上的操作系統拔下,以免替換設置,可惜破壞了以前的硬碟驅動器數據。
5. 華為RH2288 V3伺服器的RAID1設置
華為作為國產品牌,已成為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的驕傲,當然,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支持國產品牌,更因為骨子裡是對自己的信任,對未來前景的看好,雖然我不是華為人。前段時間,公司買了一台華為伺服器 RH2288 V3 ,是一個裸機。
作為一名伺服器小白,對伺服器的了解甚少,把伺服器的參數看了 N 遍,有些參數明白,比如內存 16G , 8 盤位,可以安裝 8 塊硬碟。還特別問了客服,硬碟是否可以擴容?客服回答,是可以的,你所選擇的伺服器目前只安裝了一塊硬碟。想一想公司里沒有什麼系統安裝軟體,自己對伺服器了解甚少,就拜託客服把系統安裝好了,再寄過來。
幾天後,伺服器寄過來了,打開一看,只有一個盤且剩餘容量只有 70G 了,這還沒有干什麼呢。先咨詢客服這款伺服器可以配置什麼樣子的硬碟,又和老闆商量再買一個固態硬碟,最後鎖定 華為( HUAWEI )伺服器硬碟 600GBSAS 2.5 英寸。客服又問我,伺服器有沒有在使用,我說還沒呢,客服說先不要用,要重裝系統的,喔,好吧。
硬碟郵寄過來了,重裝系統,重裝系統後就報了個錯,Missing operation system 什麼意思呢,錯誤的操作系統?我的英文也很蹩腳,如圖 -2 ,問了客服,客服猶豫了一下,回答說,需要一個引導盤,再寄個引導盤過來,好吧,我靜靜地等著。
過了一天半,引導盤寄過來了,還送了一個系統安裝盤,之前給過一個的。這兩張盤從北京發到蘇州,一天半就到了,速度沒得說,快。客服之前打過我的電話,聽我的聲音是女生,特意給我配置了一個技術人員,重新安裝系統。
第一次裝系統時,需要做 RAID ,也就是做陣列,首先啟動伺服器,在出現華為的 logo 後的第二個屏幕,當屏幕上出現 CTRL C 時, 如圖-3所示
按下CTRL+C後,進入CU界面,可以看到LSISAS2308的選項,只有這么一個選項,如圖-4所示
按下enter鍵,進入RAID屬性設置頁面,如圖-5所示
如果系統曾經安裝過,設置過raid,這里需要選擇delete raid properties,也就說需要刪除raid的痕跡,刪除過後,再重新來到這一步,按下enter鍵,選擇要設置raid的模式,我選擇的是raid1模式,如下圖-6所示
此時按下Enter鍵之後,出現如下圖-7所示
按下空格鍵,NO就會變成Yes,Yes的意思是表示加入當前的RAID,默認No未加入當前的RAID, 最後按下C鍵,進入保存設置的頁面,如圖-8所示
繼續按Enter,然後又會回到這個界面,這時,可以選擇第四個選項Exit the configuration utility and reboot,保存所做的設置並退出,按過Enter鍵盤之後,就可以直接按ESC直接退出了。
這時需要裝入系統引導盤,系統引導盤顧名思義是安裝系統之前的引導盤,這個安裝很簡單,選項都選默認的,語言選擇中國,地址選擇北京,再設置個電腦的用戶名及登錄密碼,其他的直接選擇下一步就可以了。
在安裝完系統引導盤,裝入系統盤後,出現了下面的錯誤,如圖-9所示
詢問了技術人員,技術人員說忽略這一步,於是叉掉了這個對話框,繼續下去,繼而又出現了一個錯誤,找不到指定的硬碟,這是什麼原因,再次像技術人員請教,技術人員有發給我一個壓縮包,拷貝到U盤進行安裝,又出現了一個錯誤,如圖-10所示
就這樣反反復復多次,系統依舊沒有安裝成功,技術人員為難了,這是為啥呢,為啥這個機器總是安裝不成功呢,我也是在他的視頻指導下安裝的,不行只能郵寄到北京了...
這樣反反復復的安裝,安裝步驟我都記在心裡了,額,有兩張系統盤,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又安裝了一次,換了一張系統盤。
過了半個小時,沒想到,安裝一直繼續中,莫非安裝要成功了,果真,安裝成功了。納尼,這是為什麼,迅速查看了新寄過來的系統盤,好吧,裡面空的耶。
系統完全安裝好之後,再確認一下,新裝的固態硬碟是否識別,雙擊我的電腦,一看,怎麼還是一個盤,還是只有剩餘的70個G,再次聯系了技術人員,技術人員電話視頻了我,把未識別的硬碟識別出來了。
事後我反思,如果一開始,就這樣按照技術人員的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把硬碟識別出來了,也就不用這么折騰的重新RAID,重新安裝系統引導盤,重新安裝系統了?這款硬碟可是支持熱插拔的,和U盤一樣,客服讓我重裝系統時,我心裡也有過疑問,加快硬碟也要重裝系統,不合常規呀,太不智能了吧,但是心裡沒底,也沒敢和客服說出自己的想法!這說明幾個問題,第一個我不懂,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第二個客服不懂,不懂硬碟的熱插拔;第三個技術人員也不了解事情的經過,技術人員懂熱插拔,肯定不了解事情的經過,不知道這個伺服器曾經安裝過系統。
當然這樣反反復復的安裝,讓我這個伺服器小白學到了怎麼做RAID,怎麼做系統,對RAID0、RAID1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技術人員問我要做RAID0還是RAID1時,我的心裡是茫然的,不知道這兩個的區別。網路之後,才知道其中的差異,RAID0存儲利用率高,但是沒有備份,RAID1存儲利用率不高,但是有備份。作為公司的測試伺服器,文檔和數據還是需要備份的,這點很重要。
做陣列並不難,關鍵在英文水平和理解能力,像我英文這么蹩腳的安裝幾次,也記住了其中的步驟。英文好一些的,知道安裝步驟里的英文意思,安裝起來改該選擇哪些選項,按照命令提示就可以完成的。看來,還是自個兒英文學的不咋地呀。
安裝伺服器系統並不難,難的是抗拒對未知的恐懼,還有就是英文有待提高呀,在做事情時,思考和執行同樣重要,執行出現問題時,一定要細細思考,查找原因,不懂原理更容易出現盲目執行、盲目試錯、盲目失敗呀,一定要牢記!
6. 做伺服器陣列raid 1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NVIDIA晶元組BIOS設置和RAID設置簡單介紹
nForce系列晶元組的BIOS里有關SATA和RAID的設置選項有兩處,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菜單內。
SATA的設置項:Serial-ATA,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這項的用途是開啟或關閉板載Serial-ATA控制器。使用SATA硬碟必須把此項設置為[Enabled]。如果不使用SATA硬碟可以將此項設置為[Disabled],可以減少佔用的中斷資源。
RAID的設置項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Onboard Device(板載設備)菜單內,游標移到Onboard Device,按進入如子菜單:RAID Config就是RAID配置選項,游標移到RAID Config,按就進入如RAID配置菜單:
第一項IDE RAID是確定是否設置RAID,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如果不做RAID,就保持預設值[Disabled],此時下面的選項是不可設置的灰色。
如果做RAID就選擇[Enabled],這時下面的選項才變成可以設置的黃色。IDE RAID下面是4個IDE(PATA)通道,再下面是SATA通道。nForce2晶元組是2個SATA通道,nForce3/4晶元組是4個SATA通道。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意圖設置,准備用哪個通道的硬碟做RAID,就把那個通道設置為[Enabled]。
設置完成就可退出保存BIOS設置,重新啟動。這里要說明的是,當你設置RAID後,該通道就由RAID控制器管理,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里看不到做RAID的硬碟了。
BIOS設置後,僅僅是指定那些通道的硬碟作RAID,並沒有完成RAID的組建,前面說過做RAID的磁碟由RAID控制器管理,因此要由RAID控制器的RAID BIOS檢測硬碟,以及設置RAID模式。BIOS啟動自檢後,RAID BIOS啟動檢測做RAID的硬碟,檢測過程在顯示器上顯示,檢測到硬碟後留給用戶幾秒鍾時間,以便用戶按F 1 0 進入RAID BIOS Setup。
nForce晶元組提供的RAID(冗餘磁碟陣列)的模式共有下面四種:
RAID 0:硬碟串列方案,提高硬碟讀寫的速度。
RAID 1:鏡像數據的技術。
RAID 0+1:由RAID 0和RAID 1陣列組成的技術。
Spanning (JBOD):不同容量的硬碟組成為一個大硬碟。
操作系統安裝過程介紹
按F10進入RAID BIOS Setup,會出現NVIDIA RAID Utility -- Define a New Array(定義一個新陣列)。默認的設置是:RAID Mode(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 Block(串列塊)--Optimal(最佳)。
通過這個窗口可以定義一個新陣列,需要設置的項目有:選擇RAID Mode(RAID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串列)、Spanning(捆綁)、Stripe Mirroring(串列鏡像)。
設置Striping Block(串列塊):4 KB至128 KB/Optimal
指定RAID Array(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設置RAID模式,串列塊大小和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其中串列塊大小最好用默認的Optimal。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通過游標鍵→添加。
做RAID的硬碟可以是同一通道的主/從盤,也可以是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建議使用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因為不同通道的帶寬寬,速度快。Loc(位置)欄顯示出每個硬碟的通道/控制器(0-1)/主副狀態,其中通道0是PATA,1是SATA;控制器0是主,1是從;M是主盤,S是副盤。分配完RAID陣列磁碟後,按F7。出現清除磁碟數據的提示。按Y清除硬碟的數據,彈出Array List窗口:如果沒有問題,可以按Ctrl-X保存退出,也可以重建已經設置的RAID陣列。至此RAID建立完成,系統重啟,可以安裝OS了。
安裝Windows XP系統,安裝系統需要驅動軟盤,主板附帶的是XP用的,2000的需要自己製作。從光碟機啟動Windows XP系統安裝盤,在進入藍色的提示屏幕時按F6鍵,告訴系統安裝程序:需要另外的存儲設備驅動。當安裝程序拷貝一部分設備驅動後,停下來提示你敲S鍵,指定存儲設備驅動:
系統提示把驅動軟盤放入軟碟機,按提示放入軟盤後,敲回車。系統讀取軟盤後,提示你選擇驅動。nForce的RAID驅動與Intel和VIA的不同,有兩個: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都要安裝。
第一次選擇NVIDIA RAID CLASS DRIVER,敲回車系統讀入,再返回敲S鍵提示界面,此時再敲S鍵,然後選擇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敲回車,系統繼續拷貝文件,然後返回到下面界面。
在這個界面里顯示出系統已經找到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可以敲回車繼續。
系統從軟盤拷貝所需文件後重啟,開始檢測RAID盤,找到後提示設置硬碟。此時用戶可以建立一個主分區,並格式化,然後系統向硬碟拷貝文件。在系統安裝期間不要取出軟盤,直到安裝完成。
剩餘的磁碟分區等安裝完系統後,我們可以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格式化。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等於/小於20GB的邏輯盤可以格式化為FAT32格式。大於20GB的格式化為NTF格式
7. 如何製作raid1
1.RAID 0的創建
第一步
首先要備份好硬碟中的數據。很多用戶都沒有重視備份這一工作,特別是一些比較粗心的個人用戶。創建RAID對數據而言是一項比較危險的操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毀掉整塊硬碟的數據,我們首先介紹的RAID 0更是這種情況,在創建RAID 0時,所有陣列中磁碟上的數據都將被抹去,包括硬碟分區表在內。因此要先准備好一張帶Fdisk與Format命令的Windows 98啟動盤,這也是這一步要注意的重要事項。
第二步
將兩塊硬碟的跳線設置為Master,分別接上升技KT7A-RAID的IDE3、IDE4口(它們由主板上的HighPoint370晶元控制)。由於RAID 0會重建兩塊硬碟的分區表,我們就無需考慮硬碟連接的順序(下文中我們會看到在創建RAID 1時這個順序很重要)。
第三步
對BIOS進行設置,打開ATA RAID CONTROLLER。我們在升技KT7A-RAID主板的BIOS中進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選項並開啟ATA100 RAID IDE CONTROLLER。升技建議將開機順序全部改為ATA 100 RAID,實際我們發現這在系統安裝過程中並不可行,難道沒有分區的硬碟可以啟動嗎?因此我們仍然設置軟碟機作為首選項。
第四步
接下來的設置步驟是創建RAID 0的核心內容,我們以圖解方式向大家詳細介紹:
1.系統BIOS設置完成以後重啟電腦,開機檢測時將不會再報告發現硬碟。
2.磁碟的管理將由HighPoint 370晶元接管。
3.下面是非常關鍵的HighPoint 370 BIOS設置,在HighPoint 370磁碟掃描界面同時按下「Ctrl」和「H」。
4.進入HighPoint 370 BIOS設置界面後第一個要做的工作就是選擇「Create RAID」創建RAID。
5.在「Array Mode(陣列模式)」中進行RAID模式選擇,這里能夠看到RAID 0、RAID 1、RAID 0+1和Span的選項,在此我們選擇了RAID 0項。
6.RAID模式選擇完成會自動退出到上一級菜單進行「Disk Drives(磁碟驅動器)」選擇,一般來說直接回車就行了。
7.下一項設置是條帶單位大小,預設值為64kB,沒有特殊要求可以不予理睬。
8.接著是「Start Create(開始創建)」的選項,在你按下「Y」之前,請認真想想是否還有重要的數據留在硬碟上,這是你最後的機會!一旦開始創建RAID,硬碟上的所有數據都會被清除。
9.創建完成以後是指定BOOT啟動盤,任選一個吧。
按「Esc」鍵退出,當然少不了按下「Y」來確認一下。
HighPoint 370 BIOS沒有提供類似「Exit Without Save」的功能,修改設置後是不可逆轉的
第五步
再次重啟電腦以後,我們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Striping(RAID 0)for Array #0」字樣了。插入先前製作的啟動盤,啟動DOS。打開Fdisk程序,咦?怎麼就一個硬碟可見?是的,RAID陣列已經整個被看作了一塊硬碟,對於操作系統而言,RAID完全透明,我們大可不必費心RAID磁碟的管理,這些都由控制晶元完成。接下來按照普通單硬碟方法進行分區,你會發現「這個」硬碟的容量「變」大了,仔細算算,對,總容量就是兩塊硬碟相加的容量!我們可以把RAID 0的讀寫比喻成拉鏈,它把數據分開在兩個硬碟上,讀取數據會變得更快,而且不會浪費磁碟空間。在分區和格式化後千萬別忘了激活主分區。
第六步
選擇操作系統讓我們頗費周折,HighPoint370晶元提供對Windows 98/NT/2000/XP的驅動支持,考慮到使RAID功能面向的是相對高級的用戶,所以我們選擇了對新硬體支持更好的Windows XP Professional英文版(採用英文版系統主要是為了方便後面的Winbench測試,大家自己使用RAID完全可以用中文版的操作系統),Windows 2000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硬體支持方面顯然不如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第七步
對於採用RAID的電腦,操作系統的安裝和普通情況下不一樣,讓我們看看圖示,這是在Windows XP完成第一步「文件復制」重啟以後出現的畫面,安裝程序會以英文提示「按下F6安裝SCSI設備或RAID磁碟」,這一過程很短,而且用戶往往會忽視屏幕下方的提示。
按下F6後出現安裝選擇,選擇「S」將安裝RAID控制晶元驅動,選擇「Enter」則不安裝。
按下「S」鍵會提示插入RAID晶元驅動盤。
鍵入回車,安裝程序自動搜索驅動盤上的程序,選擇「WinXP」那一個並回車。
如果所提供的版本和Windows XP Profesional內置的驅動版本不一致,安裝程序會給出提示讓用戶進行選擇。
按下「S」會安裝軟盤所提供的而按下「Enter」則安裝Windows XP Professional自帶的驅動。按下「S」後又需要確認,這次是按「Enter」(這個……確認太多了,呵呵)。接下來是正常的系統安裝,和普通安裝沒有任何區別。
RAID 0的安裝設置我們就介紹到這里,下面我們會談談RAID 1的安裝。與RAID 0相比,RAID 1的安裝過程要簡單許多,在正確操作的情況下不具破壞性。
2.RAID 1的創建
雖然在原理上和RAID 0完全不一樣,但RAID 1的安裝設置過程卻與RAID 0相差不多,主要區別在於HighPoint 370 BIOS里的設置。為了避免重復,我們只向大家重點介紹這部分設置:
進入HighPoint 370 BIOS後選擇「Create RAID」進行創建:
1.在「Array Mode」上點擊回車,在RAID模式選擇中選擇第二項「Mirror(RAID 1)for Data Security(為數據源盤創建鏡像)」。
2.接著是源盤的選擇,我們再次提醒用戶:務必小心,不要選錯。
3.然後是目標盤的選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像盤或備份盤。
4.然後開始創建。
5.創建完成以後BIOS會提示進行鏡像的製作,這一過程相當漫長。
6.我們用了大約45分鍾才完成60GB的鏡像製作,至此RAID 1創建完成。
RAID 1會將主盤的數據復制到鏡像盤,因此在構建RAID 1時需要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把主盤和鏡像盤弄混,否則結果將是悲劇性的。RAID 1既可在兩塊無數據的硬碟上創建,也能夠在一塊已經安裝操作系統的硬碟上添加,比RAID 0方便多了(除了漫長的鏡像製作過程)。創建完成以後我們試著將其中一塊硬碟拔下,HighPoint370 BIOS給出了警告,按下「Esc」,另一塊硬碟承擔起了源盤的重任,所有數據完好無損。
對於在一塊已經安裝操作系統的硬碟上添加RAID 1,我們建議的步驟是:打開BIOS中的控制晶元→啟動操作系統安裝HighPoint 370驅動→關機將源盤和鏡像盤接在IDE3、4口→進入HighPoint 370 BIOS設置RAID 1(步驟見上文介紹)→重啟系統完成創建。
我們對兩種RAID進行了簡單的測試,雖然RAID 0的測試成績讓人有些不解,但是實際使用中仍然感覺比單硬碟快了很多,特別是Windows XP Professional的啟動異常迅速,進度條一閃而過。至於傳輸率曲線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我們估計和平台選擇有一些關系,畢竟集成晶元在進行這種高數據吞吐量的工作時非常容易被干擾。不過即使是這樣,我們也看到RAID 0系統的數據傳輸率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一度接近60MB/s。與RAID 0相比,RAID 1系統的性能雖然相對單磁碟系統沒有什麼明顯的改善,但測試中我們發現RAID 1的工作曲線顯得非常穩定,很少出現波動的情況。
再看看Winbench99 2.0中的磁碟測試成績,一目瞭然。
對用戶和操作系統而言,RAID 0和1是透明不影響任何操作的,我們就像使用一塊硬碟一樣。
三、用軟體方法實現RAID
除了使用RAID卡或者主板所帶的晶元實現磁碟陣列外,我們在一些操作系統中可以直接利用軟體方式實現RAID功能,例如Windows 2000/XP中就內置了RAID功能。
在了解Windows 2000/XP的軟體RAID功能之前,我們首先來看看Windows 2000中的一項功能——動態磁碟管理。
動態磁碟與基本磁碟相比,不再採用以前的分區方式,而是叫卷集,它的作用其實和分區相一致,但是具有以下區別:
1.可以任意更改磁碟容量
動態磁碟在不重新啟動計算機的情況下可更改磁碟容量大小,而且不會丟失數據,而基本磁碟如果要改變分區容量就會丟失全部數據(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磁碟工具軟體可以改變分區而不會破壞數據,如PQMagic等)。
2.磁碟空間的限制
動態磁碟可被擴展到磁碟中不連續的磁碟空間,還可以創建跨磁碟的卷集,將幾個磁碟合為一個大卷集。而基本磁碟的分區必須是同一磁碟上的連續空間,分區的最大容量當然也就是磁碟的容量。
3.卷集或分區個數
動態磁碟在一個磁碟上可創建的卷集個數沒有限制,相對的基本磁碟在一個磁碟上最多隻能分4個區,而且使用DOS或Windows 9X時只能分一個主分區和擴展分區。
*這里一定要注意,動態磁碟只能在Windows NT/2000/XP系統中使用,其他的操作系統無法識別動態磁碟。
因為大部分用戶的磁碟都是基本磁碟類型,為了使用軟體RAID功能,我們必須將其轉換為動態磁碟: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計算機管理→磁碟管理,在查看菜單中將其中的一個窗口切換為磁碟列表。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右鍵菜單將選擇磁碟轉換為動態磁碟。
在劃分動態卷時會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類型的動態卷。
1.簡單卷:包含單一磁碟上的磁碟空間,和分區功能一樣。
(當系統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態磁碟並且兩個磁碟上都有未分配的空間時,我們能夠選擇如下的兩種分卷方式)
2.跨區卷:跨區卷將來自多個磁碟的未分配空間合並到一個邏輯卷中。
3.帶區卷:組合多個(2到32個)磁碟上的未分配空間到一個卷。
(如果如上所述系統中的兩個動態磁碟容量一致時,我們會看到另一個分區方式)
4.鏡像卷:單一卷兩份相同的拷貝,每一份在一個硬碟上。即我們常說的RAID 1。
當我們擁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動態磁碟時,我們就可以使用更加復雜的RAID方式——RAID 5,此時在分卷界面中會出現新的分卷形式。
5.RAID 5卷:相當於帶奇偶校驗的帶區卷,即RAID 5方式。
對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用戶來說,構建RAID 0是最經濟實用的陣列形式,因此我們在這里僅就軟體RAID 0的構建進行講解:
要在Windows 2000/XP中使用軟體RAID 0,首先必須將准備納入陣列的磁碟轉換為上文所述的動態磁碟(這里要注意的是,Windows 2000/XP的默認磁碟管理界面中不能轉換基本磁碟和動態磁碟,請參考上文中的描述),我們在這里嘗試使用分區的條帶化,這也正是軟體RAID和使用RAID晶元構建磁碟陣列的區別。我們選取了一個29GB的分區進行劃分帶區卷,在劃分帶區卷區時,系統會要求一個對應的分區,也就是說這時其他的動態磁碟上必須要有同樣29GB或更大的未分配空間,帶區卷分配完成後,兩個同樣大小的分卷將被系統合並,此時我們的格式化等操作也是同時在兩個磁碟上進行。
在構建RAID 0完成後,我們決定測試其硬碟傳輸率以確定這種軟體RAID對性能的提升程度,我們構建軟體RAID的平台和前文中的硬體RAID平台並不相同,為了保證CPU的性能以確保我們軟體RAID的實現,我們採用了較高端的系統:Athlon XP 1700+,三星 256MB DDR內存,華碩A7V266-E主板,由於軟體RAID對硬碟規格的要求比較低,所以硬碟系統我們選用了不同規格的硬碟,希捷酷魚Ⅳ 60GB和西部數據1200BB 120GB兩塊硬碟。
在傳輸曲線的後半段,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軟體RAID 0的硬碟傳輸率達到了60MB/s,完全超越了陣列中任意一個硬碟的傳輸率,RAID 0的優勢開始體現出來。對於追求高性能的用戶來說,這應該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這里應該說明的是,在Linux環境下,我們同樣可以利用Raidtools工具來實現軟體RAID功能。這個工具可以製作軟RAID 0、RAID 1、RAID 4、RAID 5等多種磁碟陣列。在使用Raidtools之前,首先要確定目前正在使用的Linux核心是否支持Md。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核心是2.0.X,並且不是自己編譯過,大多數情況下支持軟RAID。如果不能確定,則需要自己編譯核心。
雖然RAID功能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速度體驗和數據安全性,但是應該指出的是,現在市面上的大部分廉價IDE-RAID解決方案本質上仍然是「半軟」的RAID,只是將RAID控制信息集成在RAID晶元當中,因此其CPU佔用率比較大,而且性能並不是非常穩定。這也是在高端系統中軟體RAID 0的性能有時可以超過「硬體」RAID 0方案的原因。
對於用戶來說,高性能的IDE-RAID存儲系統,或者需要比較強勁的CPU運算能力,或者需要比較昂貴的RAID卡,因此,磁碟陣列仍然應該算是比較高端的應用。不過對於初級用戶來說,使用簡單而廉價的磁碟陣列來提高計算機數據的可用性或提升一下存儲速度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當然其性能還遠不能和高端系統相比。
祝你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