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6核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這個是指的伺服器所用處理器的核心數.16核就是指該伺服器的處理器是16個功能一樣的核心.處理器相當於伺服器的大腦.核心數越多就意味著處理的速度越快.越高效.目前常見的伺服器有雙核.四核.八核.16核等.16核算是高端配置的機器.
❷ CPU為什麼要發展多核
什麼叫做多核技術?
多核處理器技術是CPU設計中的一項先進技術。它把兩個以上的處理器核集成在一塊晶元上,以增強計算性能。CMP通過在多個CPU核上分配工作負荷,並且依靠到內存和輸入輸出(I/O)的高速片上互聯和高帶寬管道對系統性能進行提升。多核處理器,較之當前的單核處理器,能帶來更多的性能和生產力優勢,因而最終將成為一種廣泛普及的計算模式。處理器發展到如今,時鍾頻率已經接近現有生產工藝的極限,通過提高頻率提升處理器性能基本走到了盡頭,連提出摩爾定律的英特爾都放棄了攀登頻率高楓的努力,改而提升運行效率。
那麼,為什麼要發展多核呢?
一些晶元的廠商指出,當處理器的頻率達到某種程度後,處理器在工作量的要求會比速度的要求要大,且0.13微米所含的晶體管已很高,將來65納米和45納米,其1組光罩的成本會倍增。但是,這種成本成倍的增長並不會給廠商們帶來相應的收入增長。且發熱量和干擾的因素的介入使得集成度和處理器的頻率已經越來越趨近於一個極限。
因此,使摩爾定律失效的有可能是技術,有可能是經濟效益。
處理器實際性能是處理器在每個時鍾周期內所能處理器指令數的總量,因此增加一個內核,理論上處理器每個時鍾周期內可執行的單元數將增加一倍。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可以並行的執行指令,含有幾個內核,單位時間可以執行的指令數量上限就會增加幾倍。而在晶元內部多嵌入幾個內核的難度要遠遠比加大內核的集成度要簡單很多。於是,多核就能夠在不提高生產難度的前提下,用多個低頻率核心產生超過高頻率單核心的處理效能,特別是伺服器產品需要面對大量並行數據,多核心分配任務更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看作一種多處理器協作的微縮形式,並且達到更加的性能價格比,一套系統達到多套系統的性能。
多核的介入,使得摩爾定律在另一個層面的意義上,避免了尷尬的局面。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基辛格(Pat
Gelsinger)認為,從單核到雙核到多核的發展就證明了摩爾定律還是非常正確的。他說:"從單核到雙核再到多核的發展,可能是摩爾定律問世以來在晶元發展歷史上速度最快的性能提升過程。"
❸ 伺服器CPU的多核是什麼意思
就是核心數的意思,一般來說核心數越多處理器性能越好,你可以參考這款四十四核伺服器
產品型號:ZI22S6-229924RHKTV
產品類型:雙路四十四核機架式伺服器
處 理 器:Xeon
E5-2699 V4×2
內 存:32G DDR4 REG ECC
硬 盤:SSD PCIe
800G
機 構:2U機架式
產品地址:http://www.zrway.com/server/proct_param/1002/11530.html
❹ 伺服器不同cpu級別,二核四核六核八核有什麼區別
伺服器不同cpu級別,二核、四核、六核、八核的區別為:進程不同、啟動軟體不同、執行效率不同。
一、進程不同
1、cpu級別二核:cpu級別二核的處理核心數目只有2個,可以同時運行2條進程線。
2、cpu級別四核:cpu級別四核的處理核心數目有4個,可以同時運行4條進程線。
3、cpu級別六核:cpu級別六核的處理核心數目有6個,可以同時運行6條進程線。
4、cpu級別八核:cpu級別八核的處理核心數目有8個,可以同時運行8條進程線。
二、啟動軟體不同
1、cpu級別二核:cpu級別二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比CPU四核、六核、八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要少。
2、cpu級別四核:cpu級別四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比CPU二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要多,但比CPU六核、八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要少。
3、cpu級別六核:cpu級別六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比CPU二核、四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要多,但比CPU八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要少。
4、cpu級別八核:cpu級別八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比CPU二核、四核、六核能同時啟動的最大軟體數量要多。
三、執行效率不同
1、cpu級別二核:cpu級別二核的執行效率比CPU四核、六核、八核的執行效率要低。
2、cpu級別四核:cpu級別四核的執行效率比CPU二核的執行效率要高,但比CPU六核、八核的執行效率要低。
3、cpu級別六核:cpu級別六核的執行效率比CPU二核、四核的執行效率要高,但比CPU八核的執行效率要低。
4、cpu級別八核:cpu級別八核的執行效率比CPU二核、四核、六核的執行效率要高。
❺ 伺服器cpu多核是什麼意思
區別太大了。
多核cpu是單顆cpu里邊有多個核心,可以多線程工作。
多顆cpu是物理上就有多個,工作模式也不同,需要看操作系統與應用軟體如何分配。
❻ 伺服器百問百答:多核CPU對於伺服器性能有何作用,請舉例
構建伺服器方案的思路
構建伺服器應用方案,除了需要考慮方案在性價比、穩定性、擴展性、可靠性方面的方案自身技術問題外,應用環境、實際應用需求、方案的可實施性、方案的投入產出比、方案實施後的易於管理及維護問題、以及方案是否能夠得到目標用戶的接受等外圍問題也必須涉及到。如果不能充分考慮這些問題,做出來的方案很可能就沒有可應用的市場空間;從性價比上來看根本就不能實施,得不到用戶的認可和接受;或者方案本身的產品搭配和技術配合等不協調,達不到理想的應用要求。因此,如果沒能完整的考慮到方案應用的內部技術和外圍問題,那麼所構建的方案就一定不是一個合格的方案。可以說「應用解決方案是技術實力與管理智慧的高度融合」,是個很考察方案作者功力的習題。
從方案本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來看,主要從性價比、穩定性、擴展性、可靠性這幾個方面來考察。例如構建Web伺服器,他的應用特點是涉及到網路連接及數據存儲。因為Web伺服器還需考慮網路環境下負載的情況,因此在這個方案的構建上,必須考慮到良好的網路連通性和冗餘架構。而Mail伺服器則更多的突顯出一個信息並發數問題,因此,對構建Mail伺服器解決方案來說,需要充分考慮CPU及內存大小,以保證訪問速度。而作為DNS解析伺服器的構建方案,則需要考慮方案構建的穩定性及連通性。
從外圍因素具體來說,每一個伺服器應用解決方案,都是從解決企業用戶在具體應用中的某個或某些具體問題而提出的。從應用角度來說,這個方案是有市場的,是用戶所迫切需要的,這就是構建一個伺服器應用解決方案的首要考慮因素――方案是否有「用武之地」。
其次,方案還需要考慮實施成本、以及投入產出比。對於用戶來說,他們採用解決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藉助科技的力量帶來更大的企業效益。這個效益不僅包括利用搭建好的方案平台能夠有效促升企業的收益、提升企業知名度、加強企業競爭力,從而助力企業發展;而更直接增加效益的一個方面,就是方案實施的成本是否具有最高性價比優勢。所以,在構建方案時,必須在充分考慮搭建成本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利用方案平台產生的作用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只有這樣的方案,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得到更加廣泛的普及應用。再次,一個伺服器應用解決方案是否優秀,還要看他有沒有創新性和閃光點,這是直接展現方案作者在技術功力基礎之上的智慧體現。
總結:由此可見,一個好的伺服器應用方案,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綜合考慮。
可行性(Possibility)——該方案目前或者未來2、3年內是否有實現的可能;
實用性(Usefulness)——該方案能否為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幫助;
創新性(Innovation)——該方案是否具備新穎的思路和方法;
普及性(Popularization)——該方案的性價比能否為大部分企業所接受;
易用性(Easy-to-use)——該方案的使用和維護是否足夠簡便易行。
孔明說到這里,急性子的張飛大喊起來:「這些理論我們也知道,俺大哥請你來不是讓你講理論的,有本事拿出幾個方案來看看!」
孔明微微一笑,說道:「光說方案又有何難?天下英雄何其多也?最近舉辦的華碩伺服器方案大賽上有很多好的方案,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可是你們想過沒有?方案落實了以後,伺服器的運行維護工作還是我們來做,換句話說,伺服器方案是讓伺服器為單位更好的服務,而我們是要為伺服器作出服務。下面我就針對幾個常見的簡單方案來談一下方案建設以及運維注意事項。」
伺服器的穩定性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般的網路結構可以分為4層:內部應用層、核心數據層、外部訪問層以及網路管理層。每個層次中都需要有伺服器支持客戶端的持續訪問,它們可能包括:
◆內部應用層:DNS Server、Active Directory Server、Files Server、DHCP Server、Print Server等;
◆核心數據層:內部Web Server、ERP Server、Database Server、Files Backup Server等;
◆外部訪問層:Web Server、VPN Server、Mail Server、Ftp Server、軟體防火牆等;
◆網路管理層:Systems Management Server、Virus Scan Server、Update Services、Internet Authentication Server等;
當然,這些還不包括企業在分支機構中有可能部署的大量重復性服務設備,在網路業務繁忙的時候,這些伺服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可謂重中之重。很多系統工程師壓力非常之大,不論是公司高層還是業務人員都要求IT環境下的一切都能「正常運轉」。例如:隨時隨地訪問信息資料並收發電子郵件;與內部團隊成員及外部合作夥伴實現即時協作;開辟更多門戶,召開更多視頻會議,並提供其它協作工具,允許以自助方式調用基礎架構服務。雖然很多網管員已經算是盡職盡責,但服務無法訪問的現象普遍存在。
http://www.51cto.com/art/200707/51800_1.htm
http://www.doserv.com/n/t/2007-07-31/0017234794.shtml
❼ 為什麼現在cpu不再提高主頻而是走多核
如果你對2004年英特爾總裁貝瑞特當年當著6500人驚天一跪還記憶猶新的話,或許能更能理解這個問題,當年老貝這一跪是對「惟主頻論」失誤的真心懺悔。
當時NetBurst架構的Prescott(Pentium 4的核心),雖然已經是用了最先進的90nm工藝,但是3GHz主頻的CPU功耗就超過百瓦,如果頻率要超過4GHz,功耗將是何其了得。
所以,在這兒就可以回答題主, 正是因為功耗(散熱)制約了主頻的提升 。
登納德縮放定律的終結
相信你也聽過摩爾定律,它告訴我們,晶元中晶體管的尺寸正在不斷減小,因此晶元的晶體管數量可以不斷增加。雖然近些年,摩爾定律一直在修改,但它似乎尚未完全停止。
事實上,除了摩爾定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定律,稱登納德縮放定律(Dennard Scaling),大體說,隨著晶體管尺寸的減小,它的功耗也按面積大致按比例下降。
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定律這兩個好基友放在一起,就是要告訴我們,可以不斷縮小晶體管尺寸,並且在CPU中容納更多晶體管,而功耗基本不變。
但是,到了Pentium 4,基本上宣告了登納德縮放定律的終結,因為Pentium 4的性能只有486的6倍,但功耗卻是後者的23倍(6^1.75)!
好吧,看看上面的圖,隨著晶體管的面積密度上升(藍色線)16倍,功耗僅下降約4倍(紫色線),功耗降低已經不再與晶元面積密度上升成正比,Dennard Scaling is dead.
也就是說,繼續以提升頻率來提升性能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多核也能刷性能
到底CPU的性能是怎麼定義的?英特爾是這么說的:
其中f為頻率,提升f就能提升CPU性能,不過這條路已經不通了。
但是,我們還可以提升IPC呀,IPC(instruction per clock)是每時鍾周期內所執行的指令數,所以才有了多核,2個核心,IPC就是原來的2倍,4個核心,IPC就翻了4倍,CPU的性能也就得到提升。所以我們消費級的CPU才從2核變成了4核,再到8核,現在已經升到了16核。
反正呢,現在摩爾定律還能苟延殘喘,但Dennard Scaling已是過去式,雖然工藝越來越先進,CPU里可以裝進更多的晶體管,但由於功耗牆的原因,已經沒辦法提高單個內核的頻率,解決方法是在晶元上保留更多內核以提高CPU性能。當然並非所有程序都可以支持多核,因此這種潛在的性能增益並不總是能夠得以呈現,但肯定是越來越好了。
發動機的轉速再高,對速度的提升,也比不上氣缸多來的直接! V12 發動機不會搞9000轉,8000進紅線。
一個喇叭尺寸再大,音量再高,看電影的時候,也不可能比7.2聲道效果好。
目前限制CPU的不是技術工藝,而是散熱,Intel的CPU可以輕松6-7Ghz,前提是你得液氮散熱,考慮到目前大多數風冷散熱現實,限制主頻2-4之間,也是對市場妥協。如果將來某一天,普及微型液氮散熱器,說不定多核就沒那麼重要了
歡迎你的閱讀
首先,要說的是現在手機也不是不提高主頻了,只是提高的速度比以前更慢了。
歡迎關注作者,一起聊 科技 、數碼。
不要光用頻率衡量CPU的單核性能。舉個例子,里程碑1代的555Mhz主頻的德儀CPU,可以把HTC G7上面那顆1Ghz CPU從上到下秒一個遍。CPU單核心性能,可以用車輛的輪子計算。頻率只是轉速,代表轉多塊。影響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單核能效,對應的是輪子的直徑。輪子的直徑大,並不需要轉多快也能維持高度。但是直徑小的,必須提高轉速才能達到一樣的速度,帶來的結果就是功耗和發熱的提高。
不要看核心頻率來定量CPU性能,要看核心架構在看頻率,一般同一架構頻率越高性能越好,像3.2gHz的八核推土機性能還不如四核八線程的酷睿i5性能好。四核四線程奔騰N4200還沒有雙核四線程M5性能好。目前CPU領域性能最好的是酷睿了,像主機CPU美洲豹架構只能和打樁機差不多,和酷睿i差遠了,有人推測八核美洲豹性能居然只有比雙核酷睿i5好一點。
一個CPU中含有數十億個晶體管,比如英特爾的主流CPU擁有20億個晶體管,在某些高端產品中晶體管數量高達60億個。晶體管在做模擬信號的相互轉換時會根據CPU主頻的高低產生動態功耗,因而CPU的主頻越高,發熱量就越大。
當然晶元的製造工藝一直是在不斷發展,根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一年半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2000年的奔騰4處理器,製作工藝是180nm;
2010年的酷睿i7-980X,製作工藝32nm;
2013年的酷睿i7 4960X,製作工藝是22nm;
現如今酷睿i7 9700k的製造工藝更是達到了10nm級別。晶體管做得越小,導通電壓更低,就可以補償了CPU主頻升高帶來功耗的增加。
但是,CPU的製造工藝是不會無休止地提升,越往後技術難度越大, 因而製造工藝是限制目前CPU主頻提升的最大障礙 。 而且晶體管尺寸是減小了,但數量的增加會使晶體管之間的積熱問題凸顯出來,因此總的發熱量並不會有太多減少。
況且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CPU的性能參數還有二級緩存、三級緩存、指令集、前端匯流排等方面。一味地升高CPU的主頻,會使CPU的發熱量成倍增加,最後為了給CPU降溫就要在散熱裝置上花費極大的功夫,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為了增加CPU的速度,半導體的工程師們就給CPU設計多個核心,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就好比有100道算術題要計算,單核CPU就是讓一位速算高手來完成,而多核CPU就是請了四位速算能力一般的人,但最後還是四個人完成100道題所用的時間短,畢竟人多力量大嘛。
現在cpu並沒有在核心數上突飛猛進,多核已經是十年前的技術了。現在普遍仍然停留在8核,伺服器16核,多的32核,無法進一步提高。為啥,因為多核在訪問緩存和內存上需要一定的同步機制。簡單講,核越多,協調它們越困難,訪問緩存和內存越慢,制約了核心數的進一步提高。計算機體系結構是一個整體,cpu架構也是一個整體,不是單單某一方面決定的。比如就現在的計算機結構而言,制約其速度的根本不是cpu主頻,而是內存訪問速度,一級緩存,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內存訪問速度太慢。現在cpu的發展更多的是屬於設計,優化范疇,而非技術突破,相對已經進入瓶頸期,單看主頻和核數已經意義不大。
其實最主要的是半導體CPU再提升主頻非常難,投資非常大,但獲得的收益很低,很虧。所以想在半導體CPU沒有被替代的時候通過堆核的方法再坑你點錢,想想,8核十六線程,用的到么。當然,里量子計算機普及還需要很長時間,即使普及也不穩定。目前也就i7 七代八代(AMD很少關注,所以不太了解,就不妄加評論)適合攢機,主頻基本都在4.0GHz以上(睿頻),普通不超頻一體式水冷壓的住。功耗也比較低,4核8線程也適合普通玩家使用,邊打 游戲 邊聽歌,爽的。買牙膏廠的u得先看看紅色陣營有什麼動靜。說實話牙膏廠的坑錢套路真的很煩。
因為Intel在2004年的時候曾經在提高CPU主頻的事情上吃過大虧,於是轉戰多核心的路線。而多年以後的今天CPU已經是多核心+高頻率的組合了。
Intel在奔騰Pentium 4的時代開始研發超長流水線設計的CPU,為了使超長流水線能夠發揮它的設計功效,Intel開始在提高CPU主頻上下功夫,一度達到3.4GHz。
但那是十幾年前的2004年,CPU的工藝只有90nm, 超高主頻帶來的後果就是巨大的發熱量和耗電量,3.4GHz CPU的功率可以超過100瓦,而當時Intel正在研發的4GHz CPU的功耗更是無法想像了。
再加上當年Intel 820 + Rambus的風波,直接導致了Pentium 4新一代晶元取消上市,於是就有了非常著名的 Intel CEO「下跪道歉」事件 。
在這之後,Intel痛定思痛,決定從「高頻率」轉向「多核心」,開始了雙核、4核、6核研發,通過多核心的「人海戰術」來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十幾年過去了,CPU的製造工藝也在不停進步,慢慢的主頻又開始逐漸提升。比如第八代14nm的的Core i7處理器主頻就達到了3.7GHz(睿頻4.7GHz),同時也採用了6核心的架構。
所以CPU的主頻是和製造工藝密切相關的,製造工藝越高,CPU的頻率也能夠進一步的提高,否則只能靠堆核心的辦法提高運算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