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賣管家功能
「外賣管家」的正確名稱應為「外賣雲管家」,其主要功能是:為商家提供從PC端到移動端的全平台的店鋪渠道覆蓋,藉助PC後台以及移動端為商家提供了多種管理方式,將線下業務與移動互聯網緊密結合在一起,隨時隨地使用無線列印機接單派送。
主要功能:
1、建立店鋪
可以快速地建立(手機拍照店面並填寫相應的店鋪信息)用戶的網上外賣店並預覽建立的外賣店進行體驗。
2、上傳商品
用手機拍下要上傳的商品並填寫相應的商品信息,一鍵上傳,客戶馬上就可以下單。
3、訂單管理
可以實時接收用戶的外賣單,並根據用戶的外賣進度快速改變外賣單狀態(待確定、發貨中、已完成、已關閉),讓消費者實時知道自己外賣單的進度。
4、顧客管理
可以方便快捷的查看自己的顧客列表,也可以查看具體的某個顧客的消費記錄並聯系此顧客,對顧客進行備注(比如:愛吃辣,急性子等等)。
5、數據分析
可以實時查看每個月每個外賣店或者所有外賣店的營業額、外賣單、顧客數等等。
(1)外賣雲伺服器視頻擴展閱讀:
平台不當「甩手掌櫃」:
「整治外賣亂象,必須線上線下一起發力,特別是要激活網路訂餐第三方平台的自律監管職責。」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規范網路餐飲服務,必須抓住外賣平台這個「牛鼻子」,通過平台監管入網商家。
比如在商家准入環節,外賣平台要落實審查責任,確保入網商傢具有實體經營門店的資格,消滅「黑作坊」。
在生產環節,平台要加強抽查檢測,確保線上線下餐飲服務同標同質,嚴查「雙重標准」。在配送環節,平台要確保送餐人員個人衛生,容器、餐具、包裝等無毒、清潔,嚴控「配送污染」。
「2018年1月1日悉差起實施的《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是國家針對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制定的專門性規章,對網路餐飲服務的監管、平台主體責任落實、入網餐飲商戶和配送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認為,《辦法》出台後,各地食品葯品監管部門落實起來更有抓手,效果顯著。
比如在北京,網路訂餐平台成立自律共建聯盟,推進「陽光餐飲」,已有幾千家餐飲企業在訂餐平台上啟動「後廚直播」,確保「所食即所見」;在武漢,外賣商家在食品包裝上貼出「食安封簽」,給外賣繫上「安全帶」,顧客收領前不得破損。
在南京,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和外賣平台會安排「神旦團秘買家」,隨機抽查商家的品質,一旦發現不合格模陸橘商家,立即停止合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賣雲管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關注外賣安全:外賣如何吃得更健康
⑵ 雲伺服器操作流程
你好.我來解答下你的問題.
雲伺服器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雲主機.它其實是一個虛擬的伺服器.有獨立的IP.操作系統.內存.硬碟等.在功能以及使用方法上與伺服器一模一樣.你在IDC公司開通以後會得到IP用戶和密碼.如果是用的WIN操作系統.只需要在本地用系統自帶的遠程工具就可以連接操作.遠程連接的方法是:在本地電腦點開始-程序-附件-通訊-遠程桌面連接.然後按提示輸入IP用戶和密碼.點連接.即可遠程登錄伺服器.登錄成功會進入到伺服器桌面.與我們平時操作自己電腦一樣.
海騰數據楊闖為你解答.若有雲主機問題需要幫忙的可以來找我.
⑶ oppo怎樣設置雲服務查找鈴聲
如果您的手機丟失,建議您盡快向當地公安機關報警求助。
您也可以使用OPPO手機自帶的「查找手機」功能,來保護您的個人信息安全或嘗試找回手機。
查找手機使用條件
使用該功能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丟失手機必須登陸手機帳號並打開「查找手機」功能;
2、丟失手機處於開機狀態;
3、丟失手機處於數據網路或無線網狀態。
開啟查找手機功能
開啟路徑:進入手機「設置 > 雲服務 > 查找手機」中開啟。
定位您的設備
若您的手機之前開啟了「查找手機」開關,可以通過以下操作嘗試找回您的設備:
1、手機或電腦打開OPPO雲服務官網,登錄您的手機帳號,點擊「查找」,進入查找頁面(以移動端為例,電腦端操作一致);
2、進入查找頁面後,系統將開始嘗試定位您的設備;
3、定位成功後,點擊地圖上的設備名稱,可進行「播放鈴聲」、打開「丟失模式」、「抹除數據」等操作。
播放鈴聲
如果不小心忘記手機放在哪裡,不管是藏在房間哪個角落或放在另一個房間里,都可以通過「播放鈴聲」來找到它。
點擊「播放鈴聲」,您的手機將會以最大聲音播放嘀嘀嘀的聲音。響鈴持續兩分鍾後將自動停止,按音量鍵或解鎖手機也可使響鈴停止。
丟失模式
「鎖屏密碼解鎖」,您可以為手機設置一個數字鎖屏密碼,驗證鎖屏密碼才能解鎖你的設備,防止隱私泄露。
「顯示聯系方式」,您的鎖屏界面將出現「善良的好心人,此手機對我非常重要,希望您能歸還於我,給您添麻煩了,非常感謝!」的提示以及您的聯系方式,便於拾到者與您聯系。
抹除數據
點擊「抹除數據」,此設備接入網路時,將恢復出廠設置,設備上所有數據將被刪除手機。
被抹除後設備將不能再通過「查找手機」定位、響鈴、鎖定或抹除,但該設備重新激活時仍需要驗證您的帳號密碼才能激活使用。
溫馨提示
若您的手機在丟失之前未開啟查找手機開關或無法定位鎖定手機,建議及時報警處理並致電運營商掛失手機號碼,修改微信QQ等社交密碼,防止他人利用手機號對親朋好友實施詐騙。同時解綁/凍結支付寶、微信等相關支付帳號,避免個人財產的損失。
⑷ 請問雲伺服器怎麼使用
是這樣的,雲伺服器在功能上甩虛擬主機三十二條街,相當於一台遠程主機了,你需要對它進行遠程操作。如果需要放asp的網站,就要在上面配置IIS和FTP,然後上傳,解析,綁定,最後才能訪問的。伺服器的作用並不止放網站,你的電腦可以做的它基本都可以做。
⑸ 私服我買的掛機寶點為啥我設置好了!老是在哪裡點的掛機打完屏幕上的怪又跑回到原點了呢
如下配置:固定IP 兩核1g,硬碟11GB,內存1024M,帶寬10M,月流量無限 操作系統win7,2008r2,2012r2
掛機寶使用方法:
1、首頁在網路打開客服給的鏈接打開選擇雲主機登錄,點擊主機信息,記錄下賬號密碼。
2、自己電腦左下角點開始-運行,輸入mstsc點確定。
3、在主機頁面有個埠列表,在這里彈出頁面輸入埠列表頁面的IP地址,然後輸入主機賬號密碼。
4、輸入控制面板賬號密碼,打開系統後操作即可。
掛機寶這個概念簡單的說就是用來長期在線掛機的工具,它可以是程序或者軟體,也可以用你的個人電腦,還可以是在基礎服務商家買的vps伺服器,這些都可以稱為掛機寶,具體你需要什麼看你掛什麼,比如你掛QQ,需要多掛號,那網上有QQ多開的軟體如晨風,酷開等都也可以叫做掛機寶,如何你要長時間掛不同的軟體,那就需要vps掛機寶,vps伺服器說白了就是一台長時間在線的電腦,和自家電腦沒啥區別,就是性能比自己用電腦會弱些,主要是便宜省電,如東方數據的vps掛機寶就屬於這種類型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大家對於信息的接收成本越來越低,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所謂的掛機寶,那掛機寶到底是什麼呢?
掛機寶,顧名思義,就是一台掛載軟體的機器,通俗來說,掛機寶就是一台7*24小時不斷工作的機器,那擁有一台7*24小時的機器有什麼用呢?
視頻APP保證在線人數
隨著抖音、火山、花椒等各大視頻APP的出現,衍生了許多網紅,為了更好的增加直播在線人數,就可以藉助掛機寶,保證7*24小時在線,來有效的擴充人數,吸納更多的觀眾,關注直播間。
游戲、社交軟體
不少游戲玩家或者網民會選擇掛機寶掛載游戲/社交軟體來進行軟體升級。
如果選擇掛機寶只是7*24小時的在線,那為什麼不選擇雲伺服器呢?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從虛擬化角度來看:雲伺服器是一台機器劃分成N多個,供Apps使用。這裡面可能CPU內存都是共享的,有的時候一台機器上面可能會幾十、上百個雲伺服器。但是在雲伺服器上,內存這些都是獨享的,給你4G,你一定是得到4G,不會出現大家搶內存,誰都跑不動。
掛機寶VPS就是一些實際的硬體設備,通過虛擬化技術,可以大規模統一調度,並當成「一台」機器的技術。你根本看不到它在哪裡,看不到它的CPU、內存、硬碟,但是你可以輕松把它當成「一台」現實中的主機來操作,無論是配置軟體、測試性能、還是上傳文件都和傳統伺服器沒什麼區別,詳情扣扣:貳柒貳柒叄貳肆陸零貳。
當然如果只是純粹的掛載軟體,掛機寶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采購的成本要比雲伺服器低。若涉及到網站建設,需要選擇雲伺服器。
⑹ cpu做成一個性能超強的單核不行嗎這種技術可以實現嗎
CPU的的單核性能有多重要,這個不用再重復了,但是CPU的單核性能可以無限增加下去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小故事吧。很多年前VIA威盛還可以跟英特爾硬剛,那時候是Pentium 4時代,英特爾在CPU頻率不斷突破1GHz、2GHz、3GHz之後要做更高頻率的CPU,放言稱奔4頻率上4GHz,後來就有了英特爾前任CEO巴瑞特下跪的一幕,因為英特爾在奔4時代並沒有如承諾的那樣推出4GHz高頻的產品。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4GHz並不是英特爾當時的最終目標,2001年的IDF會議上英特爾曾經表示奔4處理器可以上10GHz頻率。如今18年過去了,這個目標一直都沒實現,(硅基時代)可能永遠都無法實現了。
這件事就能說明CPU頻率不是想提升就提升的,奔4時代過去這么多年了,其實CPU的主流頻率依然在4GHz左右,英特爾雖然在酷睿i7-8086K上首次實現官方5GHz頻率,但絕大多數處理器日常使用的頻率都沒這么高,高負載下頻率在4GHz出頭就不錯了。
制約單核性能超強的CPU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頻率無法大幅提升,而這個因素也跟現在的製程工藝有關,實質上是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了,這個影響了半導體行業50年的金科玉律隨著硅基晶元物理極限的到來已經失效了,從28nm節點之後其實就沒有帶來很大的性能改進了,而且功耗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大家都知道理論上製程工藝越先進(製程數字越小),CPU性能會更高,功耗、發熱會更低,但是實際上這個問題很復雜,CPU的功耗可以分為靜態功耗(Static Power)及動態功耗(Dynamic Power),前者主要是漏電流引起的,製程越先進,漏電流又有增加的趨勢,而動態功耗可以用1/2*CV2F這個公式來計算,F頻率越高,動態功耗就越高。
為了上更高的頻率,電壓增加不可避免,但電壓高了功耗也高了,總之靜態功耗、動態功耗的存在就決定了CPU頻率越高,功耗就會極速增加,將會嚴重影響處理器的性能表現,因為要降頻。
說到這一點,英特爾的14nm工藝雖然被人調侃擠牙膏,但從技術上來說真的很牛了,從Skylake架構的第一代14nm到現在Coffee Lake的14nm++工藝,性能提升26%,或者功耗降低52%,在不改變基本結構的情況下這個成績很難得。
製程工藝的放緩導致CPU頻率不可能大幅提升,有很多人會想到那麼有沒有非常牛的CPU架構讓IPC性能大幅提升呢?理論上這種思路是可以的,但是現實很殘酷,CPU架構還是要服從半導體工藝物理定律的,沒有先進的工藝,再好的CPU架構也不可能實現。
此外,即便不考慮工藝對CPU架構的影響,單純說CPU架構的話,不論是X86還是ARM架構,在64位時代CPU單元不外乎就是ALU單元、緩存、I/O等子單元, 但是不論提升那部分單元,歸根到底還是要算到晶體管數量上來,還要考慮提升導致的成本——這個成本不只是錢的問題,比如提升L1/L2/L3緩存可以提高性能,但是緩存佔用的核心面積很大,而且還有命中率及命中懲罰的問題,不是隨便加加單元就行的。
此外,CPU的內部還可以分為整數部分、浮點部分,前者對日常使用很重要,浮點性能對計算更重要,但CPU的浮點性能並不是日常所需的,所以大家普遍感覺不到這部分的提升。
支持AVX512的酷睿i9-7900X浮點性能提升很大
公平地說,近年來CPU浮點單元的進步是符合題目所說的單核超強的要求的,因為從SSE到AVX到AVX2再到最新的AVX-512,CPU浮點性能是有大幅提升的。如英特爾所說:「藉助多達兩個512位融合乘加 (FMA) 單元,應用程序在512位矢量內的每個時鍾周期每秒可打包32次雙精度和64次單精度浮點運算,以及八個64位和十六個32位整數。因此,與英特爾高級矢量擴展 2.0(英特爾 AVX2)相比,數據寄存器的寬度、數量以及FMA單元的寬度都增加了一倍。」
但是前面也說了,CPU的浮點性能不是日常所需的,整數性能更加重要一些,但是整數單元性能提升就沒這么明顯了,導致很多人以為CPU架構多年來擠牙膏。
多核CPU就是因為如今的單核CPU已經難以大幅度提升性能才誕生的,像X86和ARM這類通用處理器架構,一旦進入成熟期想通過修改架構來提升性能難度非常大,相比為了單核性能而消耗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是相當不劃算的,可以參考下奔騰4當年為了提升單核性能而造成的失敗後果。
單核性能的提升除了架構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取決於頻率和緩存,而頻率限於CPU溫度和功耗不可能增長太快,緩存限於CPU面積和成本同樣不能快速增長,這樣頻率和緩存只能依靠半導體工藝的進步來逐步提升。
最無奈的是,如今半導體工藝進步的越來越緩慢,單單是英特爾從14nm到10nm就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工藝進步慢,CPU的單核性能和效率就難以大幅度提高,英特爾又不可能把X86架構大幅改動,即使ARM處理器工藝進化更快,但是受限於手機對續航和晶元面積的要求,CPU的單核性能仍然無法大幅提高。
相比之下,CPU通過增加核心數的方式來提升性能是效率最高的,因為CPU每個核心幾乎都是相同的,只要整體架構定型,設計製造起來相對容易得多,而應用程序通過多線程優化可以有效利用到多核CPU,最高甚至能達到翻倍的提升,這可不是單核簡單提升一下頻率和架構就可以達到的幅度,比純粹做單核的性價比高多了。
就這樣隨著多核CPU普及,支持多核的應用程序也越來越多,多核CPU也就越來越吃香,當然如果拿多核CPU的晶體管來做一顆超強單核也未必不可,但是這對製造商的良品率要求太高了,因為是單核CPU,一旦晶圓和晶元上有一點瑕疵就可能使CPU報廢,而多核CPU可以通過屏蔽核心來降級銷售,成本和利潤自然無法相比。
英特爾、高通、聯發科都是企業,必須要權衡成本和利潤,綜合來看,做多核CPU的好處自然更符合它們的利益,即使是蘋果,也是在不斷增加A晶元的核心數,所以多核CPU是大勢所趨。
技術路線的選擇要考慮可行性,所謂可行性不僅僅包括能否實現,還包括實現難度是不是在可接受的范圍,實現的成本是不是可以承擔。而題主說的把CPU做成一個性能超強的單核,技術難度大,成本也高,並不實用。 CPU之所以選擇了多核心發展,就是因為單核心很難繼續做下去,無法持續穩定提高性能,廠商才做的多核心。
單核性能的提高遇到了瓶頸,多核處理器技術的成熟共同決定了多核處理器成為技術發展的主流選擇,而單核處理器被拋棄。
我們看看當年的幾代入門級處理器的性能,就會發現,單核性能的提升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第四代入門級的 i3 4130 CPU,單核性能成績為 1982。上一代入門級的 i3 3220 CPU,單核性能成績為 1759。再上一代入門級的 i3 2130 CPU,其單核性能成績為 1744。經歷三代升級,性能的提繩微乎其微。一般認為,只有性能提升五成以上才會有比較直觀的感受。因此,單核性能的突破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困難,不一定說完全不能實現,但至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從理論上來說,從1990年左右開始,提高晶元的性能主要方法有兩種:
1.在有限面積內加入更多的場效應管。
2.提高時鍾。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之後,我們已經幾乎把這兩種方法應用得爐火純青,單核CPU想要繼續突破面臨著難以克服的功耗和發熱問題,而時鍾也會受到限制。相比之下,多核CPU可以通過並行計算實現降低時鍾的目的,與此同時維持原有的計算能力。而多核處理器的協同能力則隨著技術成熟而變得穩定高效,在這個情況下,回歸單核路線,嘗試做一個超強的單核處理器是不符合現實需求的做法。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算我們繼續發展單核技術,不計代價投入,不計成本生產出來。但是,理論來說,單核處理器的性能是會有上限的,這個上限一定會比多核處理器低。 這就好比一個人可以通過鍛煉提高身體力量,但是你再能打,來十個二十個人,你也夠嗆能對付吧?所以,個體的提高很重要,但是多人合作,良好的協作才是提高戰鬥力更有效更現實的選擇。同樣的道理,當多核處理器可以良好協作的時候,取代單核處理器成為技術選擇的主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超強單核的技術構想則不實用,太昂貴,並不存在實際可行性。
2004年64歲的英特爾CEO貝瑞特當著6500多技術員為奔騰4的時鍾頻率不能突破4GHz而當眾下跪道歉,並決定放棄4GHz主頻的奔騰4的時候,其實有已經間接的宣告了單核不可能一條道走到黑。
隨後英特爾就轉向了多核之路,2005年英特爾發布了雙核CPU,標志著CPU從單核到多核的一大轉折。在這之前多核的CPU早已經出現,比如IBM在2000年發布的POWER4就是一個雙核CPU,但畢竟電腦CPU的天下還是X86的,要說英特爾引領AMD、Sun、IBM走向多核也不為過,但也可以說英特爾是第一個在單核之路上走不下去的人,誰叫英特爾有那麼龐大的市場份額呢。
超頻能用來幹嘛?電腦愛好者都知道超頻可以發揮CPU的最強能效。超頻的原理就好像你完成舉手這個動作,本來你舉一次手需要2秒鍾,讓你1秒鍾完成一次舉手動作,再讓你1秒鍾完成10次舉手動作,再讓你1秒鍾完成100次舉手動作。CPU的性能就是這樣被提高的。如果讓時鍾的周期提高到4GHz,那麼CPU每秒就會執行40億個周期。
超頻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超頻愛好者會通過升高CPU的電壓、調教DRAM的CL等,這就意味著CPU會產生更多的熱量。所以超頻也需要更有效地散熱裝置,這才有了水冷、壓縮機散熱裝置。CPU烤肉、煮火鍋、液氮降溫的確有其事,這些事情也間接的告訴了我們單核的會有極限。
超頻愛好者會告訴你超頻一定要有干廢CPU、主板等硬體的心理准備。一件事情一個人干很累,那麼就分擔給多個人干。多核CPU就是將多個核心全部做到一個大的Die上,再加上一些外圍電路封裝成一個單獨的CPU。
但其實這種封裝技術還是屬於傳統的多核心封裝技術,多個核心需要極度地依賴PCB基板上布置的電路來完成相互通信,而PCB板限制了電路的密度,所以很難形成大規模集成IP核心的個數。
於是就有了硅中介和EMIB的解決方案,硅中介就相當於地鐵挖空建一個換乘大廳,而EMIB就好比地下隧道。至於換乘大廳好還是地下隧道好還是得看區域的用途。
從CPU這個東西發明以來曾試了無數種方法來提升性能,但除了提高頻率一直很好用之外,其他方法都很快被pass掉,因為提升的並不是很明顯。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英特爾、AMD會樂此不疲地在提升主頻的路上,直到有一天提升主頻翻車了才走向了多核之路。
CPU的性能=時鍾頻率*IPC,IPC就是一個時鍾周期內完成的指令數,從上面的每秒鍾舉手的次數這個例子就能很好地理解。增加IPC僅會線性的增加CPU的功耗,但增加主頻就有可能以指數級的增加CPU的功耗。多核可以增加IPC來提升CPU的性能,也可以壓住頻率的提升,於是同時CPU的性能也一樣提高了。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我給你解釋一下...你使勁理解一下...
...
計算機處理器有個參數叫頻率...什麼2.4G 4.5G啊...這個是指一秒鍾有多少個時鍾周期...不是指令周期...指令周期一般為1-12個時鍾周期甚至更多...一般只有內部寄存器讀寫指令.加減乘指令能做到1時鍾周期...而內存存取指令的周期數很高...所有數據都在內存...根本無法有效減少內存讀寫指令...需要注意的是內存讀寫速度基本是恆定的...也就是CPU快沒用...比如假如在2.4G的處理器中讀內存中的數據為6個時鍾周期.那麼在4.8G的處理器就需要12個時鍾周期.也就是說在0.4G的處理器里是一周期...所以單純提高頻率提高性能微乎其微...
...
最先想到的就是利用CPU在等待讀內存數據的周期中提前讀下一個內存中的數據...這一系列技術最早叫預讀.但代碼有條件跳轉.能判斷條件跳轉的預讀叫分支預測.預讀的層深叫流水線...
...
流水線並不完美...在多任務操作系統中..操作系統的時間片是通過保存和恢復整個寄存器實現的.術語叫保存恢復現場...這樣切換會嚴重破壞預讀的成功率...影響預讀命中率...導致CPU仍然需要等待讀取數據...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兩個處理器核心分別處理兩個進程...當進程為3-4個的時候...在單核處理器上程序一定會正常運行...但破壞預讀性能...運行效率很低...也就是說1個4G的核跑4線速度不如4個1G的核跑4線....
...
所以提高頻率完全不會顯著提高處理器性能...而提高核數會提高性能很明顯...
理論上工廠建一個超級大的生產線就可以,那為什麼要修好多廠房和生產車間呢?
一條生產線建的再大,也只能保證用最快的速度生產完一個批次的產品。如果要同時生產好幾個批次和品種的產品呢?那是選擇用這個超大生產線一個一個批次生產,還是建幾個生產線同時生產更好呢?
同樣的,做一個超級大核只能保證用最快的時間完成一個任務。但是,如果你的電腦要同時完成幾個任務呢?你是選擇讓這個超級大核一個個任務去做,還是選擇做幾個小核分別去做?
結論:
大多數時候手機和電腦要同時處理的是很多個任務,這時候讓多個小核分別處理比讓一個大核排隊處理更高效。而一個大核的製造工藝更麻煩,發熱功耗比幾個小核更難散熱。
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要從北京送一個火箭去西昌,只能用火車拉,但是你要從食堂送幾份盒飯到宿舍樓,最好還是叫幾個快遞小哥騎電動車給你送吧。我們日常使用手機和電腦遇到很多小任務的場景遠比需要處理大任務的場景多,所以做很多小核遠比做一個大核更實用。畢竟不是每個人一天到晚都有火箭需要送到西昌。但是幾乎每天都有人需要訂外賣。
這么說吧,一個加工中心,有個分開的原料倉庫,用一輛10噸大卡車運材料,運一次可以滿足一天生產。後來產能提升,品種有多了,又在不同地點造了幾個倉庫,這時要滿足生產要麼原來的車加快速度不停的運(加快頻率),要麼買個50噸的車,每個原料還是每天運一次,運一次管幾天(加強單核運算能力),還要麼換幾台5噸的,分開運不同倉庫(多核)。
那麼問題來了,在同時生產多個產品,且產量都不高,而且生產倉庫分散的情況下是用一個50噸的車來運,還是用幾個5噸的車來運合算?
所以單核強勁固然好,但往往運用時更多時候要同時處理幾個任務,這樣多核更適用。
蘋果單核強勁,那是因為蘋果都是單線程處理的,不像安卓後台會掛一大堆進程
cpu做成一個強勁單核心是可行,只要頻率夠高,製作工藝夠先進,高速緩存l1 l2 l3參數不低於 l1不低於8way 64k,不過單核心效率就算夠高,都只能處理一件任務事情,而且達不到節能效果,發熱方面高頻u會比低頻多核心cpu高,這是其一,其二因為單核心物理核心很容易使用達到百分之99,那麼你要是多開個qq很容易造成系統未響應卡頓,相反你使用2個核心或者以上,因為其核心數量多,在處理器佔用方面隨之減少,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下載之類任務,或者網游多開更多窗口,同時登陸多個帳號,這是為何處理器不向單核心高頻率發展,而走向更多核心路線發展的原因,現在不管是amd 還是英特爾公司都往核心數量不斷增多 就是有用戶覺得以前處理器處理數據效率太低,不如現在多核心,所以2家公司都把核心數量推上8核心或者以上,處理器分為民用,商業用,國家監測國防部用,微軟雲端伺服器,為了節能環保,達到低碳,2家公司都往多核心發展,而不是一直走高頻路線就可以,線程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超線程效率比單線程效率高,何必只做1核心1處理器線程,給你研發個6ghz單核,它能使用范圍也是很窄,要來什麼用,所以不是單核心技術達不到超強效率,也不是技術做不到,而是無那個必要去實現浪費時間得益不明顯。
後面我們來說說關於多核心存在的意義,存在即合理,那麼為何要做那麼多核心,而不是4核心呢,這個要從網游時代 游戲 多開說起,就我自己玩的網游劍靈,雙開把amd fx8320 關閉核心到4個核心4個線程,此時處理器佔用使用為89%,其次像一些使用格式化工廠轉碼類軟體hd 1920x1080高解析度轉換下都會占滿100% cpu及線程,日常4k視頻轉碼
不在話下,雖然說當年snb處理器雙核心4線程i3就能幹翻fx 4300跟6300差不多持平這樣的處境,問題是2160p硬解一個已經爆占滿了佔用100開始卡頓,fx 6300則沒有,處理器多核心戰未來,雖然路漫長但是已經是 如今的趨勢, 不然英特爾不會把堆核心到10核心出現了i7 6950x,i9 9900k ,頻率再高單核心再強,cpu資源搶奪厲害核心數小不足的地方,不利於大數據流處理,最終導致結果必然為以卡頓告終或處理器造成程序無響應,所以多核心發展出來意義非常之重大,尤其是伺服器它的核心數量一般是民用2倍或者8倍多的核心,電腦真的不是只是用來玩 游戲 這一用途,你要明白,計算機它的用途很廣,計算機主要工作還是以計算速度快慢為主要,32多核心處理器不但是跑分高那麼簡單,它的渲染速度都不是8核心能比較的因為它的核心數量多,速度是比8核心快4倍,再舉個列子fx8跟翼龍x6 跑分差不多,核心數量只差2個,線程也是2個,但是跑r15浮點運算軟體速度比較慢,x6可以花費1分鍾才跑完,而fx8隻需要45秒,這個時候就體現出多核心的價值了,現在銳龍8核心16線程比8核心8線程推土機渲染快2倍那麼多,道理也是一樣。
首先我們要清楚如何衡量單核CPU的性能,首先自然是頻率,頻率更高意味著一個時間周期內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不過光有頻率還不行,其次還要看架構等方面,這方面的表現可以通過IPC性能來進行衡量,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頻率下面,誰的單核心性能表現越好,IPC性能越強,所以提升單核性能可以通過提升IPC性能和頻率來實現。
而這些年以來,晶元廠家為了提升性能,在單核性能上就是通過頻率和架構的進步來實現的,頻率方面,1981年IBM電腦CPU頻率4.77Mhz, 1995年intel CPU頻率100Mhz,2000年AMD率先突破1Ghz,2003年intel CPU頻率達到了3.7Ghz,而目前最高的單核頻率才5.3GHz,可以看到 歷史 上的一段時間裡面,頻率的增長是很猛的,而這自然帶來了性能的提升,但是可以看到2003年到現在,頻率提升已經無法和以前相比了。
至於架構方面,PC那邊大家比較熟悉的AMD Zen1,Zen2,Zen2+,Zen3的架構,每次都會帶來性能的提升,Intel那邊也是如此,ARM處理器也是如此,從Arm V4到V9版本升級,而且在每個版本內部,還可以進行細分,實際上隨著頻率提升的變慢,通過架構升級來實現性能提升已經是目前最常見的手段之一了,不過這個地方的升級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一般來說一個全新的架構出來後,這個架構會使用較長的一段時間,會在這個架構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迭代,這方面Intel的Skylake就是典型。
頻率提升基本上遇到瓶頸了,架構的升級也不是那麼隨隨便便的,而用戶對性能的追求又是沒有止境的,所以單核的確是不夠用了,這種情況下廠家就想到了超線程,多核心等技術來提升CPU的性能,因此現在市面上的處理器基本上都是多核心的了,所以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可以做出超強的單核,自然不需要多核心了,但問題是很難做出這樣的單核產品。
技術方面主要是CPU頻率提升遇到了能耗這個瓶頸。因為CPU的能耗和時鍾頻率的三次方成近似正比關系,CPU頻率在3Ghz之後, 繼續提高頻率會使CPU面臨發熱燒毀的危險,而且隨著工藝的提升,晶體管密度的增加,積熱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會加劇燒毀的可能,所以頻率這個路子的確是很難走下去了,而架構升級,說白了就是PPA的取捨,存在能耗和晶元面積的制約。
總之單核性能當然是越高越好,但是目前的技術而言,就算是做出一個很強的單核處理器,其整體性能也不會超過那些高階的多核處理器,而且目前的操作系統是多任務的,這也讓多核處理器有了用武之地。
1.單核性能提升幅度有限,頻率有5G瓶頸,再高頻率有電子隧道效應,功耗直線上升,穩定性下降;
2.單核在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情,沒辦法讓任務流起來,即使有指令流水線,也只是縮短了指令的平均執行周期,一個時刻仍舊最多隻有一個指令被執行;
3.多核CPU可以讓多個任務同時執行,軟體優化後還可以讓一個任務拆解在多個核心上運行,大大提高執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