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刀片伺服器
刀片伺服器是一種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伺服器平台,是專門為特殊應用行業和高密度計算機環境設計的。其中每一塊"刀片"實際上就是一塊系統主板。它們可以通過本地硬碟啟動自己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 NT/2000、Linux、Solaris等等,類似於一個個獨立的伺服器。在這種模式下,每一個主板運行自己的系統,服務於指定的不同用戶群,相互之間沒有關聯。不過可以用系統軟體將這些主板集合成一個伺服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主板可以連接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可以共享資源,為相同的用戶群服務。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就可以提高整體性能。而由於每塊"刀片"都是熱插拔的,所以,系統可以輕松地進行替換,並且將維護時間減少到最小。值得一提的是,系統配置可以通過一套智能KVM和9個或10個帶硬碟的CPU板來實現。CPU可以配置成為不同的子系統。一個機架中的伺服器可以通過新型的智能KVM轉換板共享一套光碟機、軟碟機、鍵盤、顯示器和滑鼠,以訪問多台伺服器,從而便於進行升級、維護和訪問伺服器上的文件。
此伺服器是高度集成 速度快 友好度高 適合網路游戲等數據訪問量大且穩定性好的玩意~~~
這樣講可不可以明白?
Ⅱ 關於刀片伺服器
U是一個高度單位.1U是4.55厘米.
所謂刀片伺服器是指在標准高度的機架式機箱內可插裝多個卡式的伺服器單元,實現高可用和高密度。每一塊"刀片"實際上就是一塊系統主板。它們可以通過"板載"硬碟啟動自己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 NT/2000、Linux等,類似於一個個獨立的伺服器,在這種模式下,每一塊母板運行自己的系統,服務於指定的不同用戶群,相互之間沒有關聯。不過,管理員可以使用系統軟體將這些母板集合成一個伺服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連接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並同時共享資源,為相同的用戶群服務。在集群中插入新的
"刀片",就可以提高整體性能。而由於每塊"刀片"都是熱插拔的,所以,系統可以輕松地進行替換,並且將維護時間減少到最小。
這些刀片伺服器在設計之初都具有低功耗、空間小、單機售價低等特點,同時它還繼承發揚了傳統伺服器的一些技術指標,比如把熱插拔和冗餘運用到刀片伺服器之中,這些設計滿足了密集計算環境對伺服器性能的需求;有的還通過內置的負載均衡技術,有效地提高了伺服器的穩定性和核心網路性能。而從外表看,與傳統的機架/塔式伺服器相比,刀片伺服器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伺服器的使用空間和費用,並為用戶提供靈活、便捷的擴展升級手段。
刀片伺服器的特點
刀片伺服器公認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克服了晶元伺服器集群的缺點,被成為集群的終結者;另一個是實現了機櫃優化。
集群終結者
眾所周知,作為一種負載均衡技術,伺服器集群已經在有效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核心網路服務的性能方面被廣泛採用,在集群系統中,若要提供更高端的運算和服務性能,只需增加更多的單元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性能。更為重要的是,伺服器集群還可以為任何一台單獨的伺服器提供冗餘和容錯功能。
目前IT行業正在大力發展適應寬頻網路、功能強大可靠的計算機。在過去的幾年裡,寬頻技術極大地豐富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傳輸內容。伺服器集群和RAID技術的誕生為計算機和數據池的互聯網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而其成本卻遠遠低於傳統的高端專用伺服器和大型機。但是,伺服器集群的集成能力低,管理這樣的集群使很多管理員非常頭疼。尤其是集群擴展的需求越來越大,維護這些伺服器的工作量簡直不可想像,包括伺服器之間的內部連接和擺放空間的要求。這些物理因素都限制了集群的擴展。刀片伺服器的出現適時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集群模式下,刀片伺服器所有的主板可以連接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共享資源。同時每個刀片都可內置監視器和管理工具軟體, 配置一台高密度伺服器就可以解決一台到一百台伺服器的管理問題,如果需要增加或者刪除集群中的伺服器,只要插入或拔出一塊板即可,將維護時間減少到最小。就這個意義上來說,Blade Server從根本上克服了伺服器集群的缺點。
實現機櫃優化
從某一角度而言,刀片伺服器實現了機櫃優化的自然飛躍。刀片伺服器將機櫃式伺服器所佔用的空間密度再一次提高了50%。資料顯示,在機櫃系統配置好的前提下,將1U機架優化伺服器系統移植到刀片伺服器上,所佔用的空間只是原來的1/3~1/2。而在一個標準的機櫃式環境里,刀片伺服器的處理密度要提高四到五倍。比如在處理1024節點的高密度計算伺服器環境里,1U配置需要24個機櫃,其中不包括乙太網交換集線器所佔用的機櫃空間,而採用插有8個"刀片"的刀片伺服器,只需要9個機櫃,卻包括了乙太網交換機的空間。在相同的面積內,數據中心可以通過部署刀片伺服器獲得8倍於機架式伺服器的伺服器租賃收益。
另外,刀片伺服器採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可以簡化伺服器的管理工作。在IT人員日益匱乏的今天,採用刀片伺服器的企業可以減少雇傭工資高昂的伺服器管理和維護人員,從而降低維護費用。還有,刀片伺服器的低功耗設計也會顯著減少能耗,節約能源的同時減少了費用。
作為一種新興的伺服器產品,讀者可能還缺乏對它的直觀認識。每台刀片伺服器一般由機櫃和刀片組成,因此刀片伺服器的標識由機櫃的型號和刀片的型號共同構成,而不像以往的伺服器那樣由一個單一的伺服器型號所代表。刀片通過機櫃背板上的CompacPCI介面與之相連接。伺服器機櫃一般可以容納8片至數十片刀片。刀片以伺服器刀片為主,而每個伺服器刀片都是一個功能完整的伺服器。
在此,我們以一款常見的一種刀片伺服器向大家介紹一下,以了解其基本構成。
根據所需要承擔的伺服器功能,刀片伺服器被分成伺服器刀片、網路刀片、存儲刀片、管理刀片、光纖通道SAN刀片、擴展I/O刀片等等不同功能的相應刀片伺服器。
目前最為常見的伺服器刀片一般採用1顆為的Intel Pentium Ⅲ處理器,並採用ServerWorks LC-E晶元組、Intel 815晶元組、Via Pro266晶元組,支持的內存容量和類型由晶元組決定,內存類型一般為具有ECC功能的SDRAM或DDR。由於刀片伺服器的散熱問題較為嚴重,在設計中也有廠商採用了低功耗的Transmeta 5600處理器。目前,HP、Sun也正致力於把它們的RISC處理器製作成伺服器刀片,只是尚未面世。
除連接機櫃背板的介面外,伺服器刀片上一般還具有一個PMC擴展介面,可以連接PMC介面的擴展卡,如SCSI卡、光纖存儲卡等,其功能相當於PCI擴展槽,只是相應介面的擴展卡價格略貴。 伺服器刀片採用與筆記本電腦相同規格的65mm(2.5英寸)硬碟,一般只安裝操作系統和簡單的應用軟體,性能較低。
網路刀片
網路刀片的功能相當於區域網交換機,從而提供良好的網路監控和管理功能。網路刀片普遍提供10/100Mbps埠,以雙絞線的方式連接伺服器刀片,對外提供高速上連通道(千兆埠)。採用NAS存儲方式的刀片伺服器經常會配備2個網路刀片,其中一個專門用於連接NAS設備。每個刀片支持10/100/1000M乙太網連接,並且可以在背板上安裝10/100/1000M的2-4層交換機,這樣就可以把系統中每個槽位上安裝的刀片與交換機連接起來,提供一個基於IP的交換網路。通過集成這種匯流排,刀片伺服器系統可以很好地集成IP業務和語音業務,提供各種不同的電信增值服務。
存儲刀片
存儲刀片可以被視為一個硬碟模塊,通過背板匯流排或者硬碟介面線向伺服器刀片提供存儲功能。存儲刀片上一般配備2塊性能較高90mm(3.5英寸)硬碟,介面類型有IDE、SCSI和光纖通道(Fiber Channel)介面。
管理刀片
第一代刀片伺服器的KVM(Keyboard、VGA、Mouse)刀片可以說是功能最為簡單的管理刀片,提供對所有伺服器刀片的管理控制。KVM刀片,提供鍵盤、滑鼠、顯示器介面,KVM刀片經常還包括軟碟機和光碟機,便於使用者直接操作伺服器刀片。KVM刀片上提供切換開關,用於在機櫃上的不同刀片之間或者不同機櫃之間進行切換。第二代刀片伺服器具備更加強大的管理功能,但是各家產品各不相同。管理刀片往往通過伺服器刀片上集成的監控管理晶元進行1台或多台刀片伺服器的集中監控和管理。管理刀片向伺服器機櫃內的其他刀片提供必要的配置信息,並在某些刀片發生故障時接收報警信息,並向監控程序發出報警。
CompactPCI :刀片伺服器的標准
CompactPCI開放式標准架構很好地平衡了業界標准,包括硬體、操作系統、應用開發工具、能快速有效開發高利潤的電信增值服務,同時使傳統上以專有軟硬體架構為主的電信建設轉型,能享受開放系統帶來成本大幅降低及大眾化業界標准操作系統的好處。這一轉變讓設備及服務供應商找到了數以百萬計的開發者,並開始採用具高可靠性、高擴展性和高性能的CompactPCI寬頻通訊平台。
CompactPCI匯流排標準是建立刀片伺服器的基礎。它是惟一的標准,同時也是標准紛爭的起源。CompactPCI目前有2個主要的版本,即 1.0版和2.0版,它們在介面定義的完善程度上不盡相同。早期的刀片伺服器全部採用CompactPCI 1.0的標准,背板帶寬也限定在32位PCI之內,這些產品屬於第一代刀片伺服器。2002年最新推出的刀片伺服器部分採用CompactPCI 2.0標准,背板支持64位PCI通信,稱之為第二代刀片伺服器。由於標準的版本不同,兩代刀片伺服器之間不能完全兼容。
目前為止,只有HP一家聲稱完全按照CompactPCI標准設計刀片伺服器,而其他伺服器廠商只是在匯流排和介面標准方面遵循CompactPCI,在刀片的尺寸上沒有完全按照該標准去執行。
應用模式指南
刀片伺服器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對於計算密集型應用,比如天氣預報建模、數據採集、數據模擬、數字影象設計、空氣動力學建模等等。而對於行業應用,如電信、金融、 IDC/ASP/ISP應用、行動電話基站、視頻點播、Web主機操作及實驗室系統等,刀片伺服器依然能大顯身手。刀片伺服器的出現使其在2001年底的伺服器市場上占據一塊相對於機架式伺服器來說不算小的市場份額。而隨著2002年技術的發展尤其是InfiniBand技術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刀片伺服器將逐漸成為主流伺服器並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刀片伺服器的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下面我們列出兩個典型的應用模式進行簡單的介紹。
應用模式1:網站Web伺服器
這種方式可充分發揮刀片伺服器密度高、可群集以及可遠程管理的優勢。網站可以用刀片伺服器組成高密度的群集,用來實現高訪問量的Web伺服器,後端再連接中高端的伺服器或群集系統作為資料庫伺服器。存儲服務提供商可以採用同樣的前端方案,後端配合NAS設備來提供存儲服務。與普通機架伺服器相比,刀片伺服器在這類應用中的優勢在於佔用機位少,可有效節省託管費用。
應用模式2:中小企業網路伺服器
當前的企業網路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類型多樣的服務,其中有些服務可以安裝在一台機器上,而有些則需要使用至少一台備份機器或者群集。與之相對應,任何一個刀片系統既可以獨立運行,也可以與其他伺服器組成群集或互為備份。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進行搭配。這種方式可充分發揮刀片伺服器易管理、配置靈活和可擴展性好的優勢。 使用刀片伺服器進行群集並與存域網相結合,這可以勝任大數據量吞吐的資料庫並行處理。對於企業來說,這種高密度不僅節約了寶貴的機櫃空間,還節約了布線成本,並可節電,從而降低對UPS的要求。
Ⅲ 刀片伺服器誰發明的
不是香港人發明的,但是跟香港沾那麼哪州冊點邊。
刀片伺服器的發明人叫陳世卿 ,生在福建長在台灣,後到美國求學,是美國的兩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主攻超級計算機。回國後在香港蜆殼公司總裁翁國基的支持下,於深圳成立蜆殼星盈科跡此技有限公司,於2004年研製成功理論上運算速度可達李宏每秒100萬億次的超級刀片計算機。陳世卿被稱為「刀片計算機之父」。
因此確切講刀片伺服器是台灣人發明的,但是這個台灣人在的公司是香港人辦的,但是這個香港人辦的公司在深圳。
Ⅳ 關於刀片伺服器的理解
刀片指的是獨立伺服器。可以獨立運行服務的電腦。你所說的都插在一個大機櫃內是指刀片伺服器排列。可能因為集群需求或是多伺服器服務。每個刀片內會有1~8或更多磁碟。磁碟可以是raid模式也可能是其他模式。
Ⅳ 什麼叫刀片伺服器
由外形向DVD影碟機一樣薄的電腦,多台拼在一起,實現聯機工作,簡單又便捷的增減整台電腦的性能,多用於伺服器。
Ⅵ 誰知道AMD對CPU的發展史嗎
AMD發展歷史
自成立以來,AMD就不斷地開發新產品,並逐漸形成了一套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而眾多員工也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將簡單介紹AMD近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預見公司的燦爛前景。
AMD的歷史悠久,業績顯赫。這個傳統已經成為一股凝聚力,將AMD的全球員工緊密地團結在一起。AMD創辦於1969年,當時公司的規模很小,甚至總部就設在一位創始人的家中。但是從那時起到現在,AMD一直在不斷地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一家年收入高達24億美元的跨國公司。下面將介紹決定AMD發展方向的重要事件、推動AMD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並按時間順序回顧AMD各年大事。
1969-74 - 尋找機會
對Jerry Sanders來說,1969年5月1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在此之前的幾個月里,他與其它七個合作夥伴一直為創建一家新公司而埋頭苦幹。Jerry已經在上一年辭去了Fairchild Semiconctor公司全球行銷總監的職務。此刻,他正帶領一個團隊努力工作,這個團隊的目標非常明確--通過為生產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儀表等電子產品的廠商提供日益精密的構成模塊,創建一家成功的半導體公司。
雖然在公司剛成立時,所有員工只能在創始人之一的JohnCarey的起居室中辦公,但不久他們便遷往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鋪後面的兩個房間作為辦公地點。到當年9月份,AMD已經籌得所需的資金,可以開始生產,並遷往加州森尼韋爾的901 Thompson Place,這是AMD的第一個永久性辦公地點。
在創辦初期,AMD的主要業務是為其它公司重新設計產品,提高它們的速度和效率,並以"第二供應商"的方式向市場提供這些產品。AMD當時的褲仔簡口號是"更卓越的參數表現"。為了加強產品的銷售優勢,該公司提供了業內前所未有的品質保證--所有產品均按照嚴格的MIL-STD-883標准進行生產及測試,有關保證適用於所有客戶,並且不會加收任何費用。
在AMD創立五周年時,AMD已經擁有1500名員工,生產200多種不同的產品--其中很多都是AMD自行開發的,年銷售額將近2650萬美元。
歷史回顧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正式成立。
1969年9月--AMD公司遷往位於901 Thompson Place,Sunnyvale 的新總部。
1969年11月--Fab 1產出第一個優良晶元--Am9300,這是一款4位MSI移位寄存器。
1970年5月--AMD成立一周年。這時AMD已經擁有53名員工和18種產品,但是還沒有銷售額。
1970--推出一個自行開發的產品--Am2501。
1972年11月--開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廠房中生產晶圓。
1972年9月--AMD上市,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發行了52.5萬股。
1973年1月--AMD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設立了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以進行大批量生產。
1973--進行利潤分紅。
1974--AMD以2650萬美元的銷售額結束第五個財年。
1974-79 - 定義未來
AMD在第二個五年的發展讓全世界體會到了它最持久的優點--堅忍不拔。盡管美國經濟在1974到75年之間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衰退,AMD公司的銷售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仍然在此期間增長到了1.68億美元,這意味著平均年綜合增長率超過60%。
在AMD成立五周年之際,AMD舉辦了一項後來發展成為公司著名傳統的活動--它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胡褲慶祝會,即一個由員工及其親屬參加的游園會。
這也是AMD大幅度擴建生產設施的階段,這包括在森尼韋爾建造915 DeGuigne,在菲律賓馬尼拉設立一個組裝生產基地,以及擴建在馬來西亞檳榔嶼的廠房。
歷史回顧
1974年5月--為了慶祝公司創建五周年,AMD舉辦了一次員工游園會,向員工贈送了一台電視、多輛10速自行車和豐盛的燒烤野餐。
1974--位於森尼韋爾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4-75--經濟衰退迫使AMD規定專業人員每周工作44小時。
1975--AMD通過AM9102進入RAM市場。
1975--Jerry Sanders提出:"以人為本,產品和利潤將會隨戚絕之而來。"
1975--AMD的產品線加入8080A標准處理器和AM2900系列。
1976--AMD在位於帕洛阿爾托的Rickey's Hyatt House 舉辦了第一次盛大的聖誕節聚會。
1976--AMD和Intel簽署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77--西門子和AMD創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 公司。
1978--AMD在馬尼拉設立一個組裝生產基地。
1978--AMD的銷售額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年度總營業額達到1億美元。
1978--奧斯丁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79--奧斯丁生產基地投入使用。
1979--AMD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0 - 1983 - 尋求卓越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兩個著名的標志代表了AMD的處境。第一個是所謂的"蘆筍時代",它代表了該公司力求增加它向市場提供的專利產品數量的決心。與這種高利潤的農作物一樣,專利產品的開發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最終會給前期投資帶來滿意的回報。第二個標志是一個巨大的海浪。AMD將它作為"追趕潮流"招募活動的核心標志,並用這股浪潮表示集成電路領域的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
我們的確是不可阻擋的。AMD的研發投資一直領先於業內其他廠商。在1981財年結束時,該公司的銷售額比1979財年增長了一倍以上。在此期間,AMD擴建了它的廠房和生產基地,並著重在得克薩斯州建造新的生產設施。AMD在聖安東尼奧建起了新的生產基地,並擴建了奧斯丁的廠房。AMD迅速地成為了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競爭者。
歷史回顧
1980--Josie Lleno在AMD在聖何塞會議中心舉辦的"五月聖誕節"聚會中贏得了連續20年、每月1000美元的獎勵。
1981--AMD的晶元被用於建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1981--聖安東尼奧生產基地建成。
1981--AMD和Intel決定延續並擴大他們原先的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82--奧斯丁的第一條只需4名員工的生產線(MMP)開始投入使用。
1982--AMD和Intel簽署圍繞iAPX86微處理器和周邊設備的技術交換協議。
1983--AMD推出當時業內最高的質量標准INT.STD.1000。
1983--AMD新加坡分公司成立。
1984-1989 --經受嚴峻考驗
AMD以公司有史以來最佳的年度銷售業績迎來了它的第十五周年。在AMD慶祝完周年紀念之後的幾個月里,員工們收到了創紀錄的利潤分紅支票,並與來自洛杉磯的Chicago樂隊和來自得克薩斯州的Joe King Carrasco 、Crowns等樂隊一同歡慶聖誕節。
但是在1986年,變革大潮開始席捲整個行業。日本半導體廠商逐漸在內存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這個市場一直是AMD業務的主要支柱。同時,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沖擊了整個計算機市場,限制了人們對於各種晶元的需求。AMD和半導體行業的其他公司都致力於在日益艱難的市場環境中尋找新的競爭手段。
到了1989,Jerry Sanders開始考慮改革:改組整個公司,以求在新的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AMD開始通過設立亞微米研發中心,加強自己的亞微米製造能力。
歷史回顧
1984--曼谷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84--奧斯丁的第二個廠房開始動工。
1984--AMD被列入《美國100家最適宜工作的公司》一書。
1985--AMD首次進入財富500強。
1985--位於奧斯丁的Fabs 14 和15投入使用。
1985--AMD啟動自由晶元計劃。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晶元。
1986--AMD推出業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1986年10月--由於長時間的經濟衰退,AMD宣布了10多年來的首次裁員計劃。
1986年9月--Tony Holbrook被任命為公司總裁。
1987--AMD與Sony公司共同設立了一家CMOS技術公司。
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提起法律訴訟。
1987年4月--AMD和 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達成並購協議。
1988年10月--SDC開始動工。
1989-94 - 展開變革
為了尋找新的競爭手段,AMD提出了"影響范圍"的概念。對於改革AMD而言,這些范圍指的是兼容IBM計算機的微處理器、網路和通信晶元、可編程邏輯設備和高性能內存。此外,該公司的持久生命力還來自於它在亞微米處理技術開發方面取得的成功。這種技術將可以滿足該公司在下一個世紀的生產需求。
在AMD創立25周年時,AMD已經動用了它所擁有的所有優勢來實現這些目標。目前,AMD在它所參與的所有市場中都名列第一或者第二,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兼容市場。該公司在這方面已經成功地克服了法律障礙,可以生產自行開發的、被廣泛採用的Am386? 和 Am486? 微處理器。AMD已經成為快閃記憶體、EPROM、網路、電信和可編程邏輯晶元的重要供應商,而且正在致力於建立另外一個專門生產亞微米設備的大批量生產基地。在過去三年中,該公司獲得了創紀錄的銷售額和運營收入。
盡管AMD的形象與25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仍然像過去一樣,是一個頑強、堅決的競爭對手,並可以通過它的員工的不懈努力,戰勝任何挑戰。
歷史回顧
1989年5月--AMD設立高層領導辦公室,其中包括公司的三位高層主管。
1990年5月--Rich Previte成為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ony Holbrook繼續擔任首席技術官,並成為董事會主席。
1990年9月--SDC開始使用硅技術。
1991年3月--AMD推出AM386微處理器系列,成功打破了Intel對市場的壟斷。
1991年10月--AMD售出它的第一百萬個Am386。
1992年2月--AMD對Intel的長達五年的法律訴訟結束,AMD獲得了製造和銷售全部Am386系列處理器的權力。
1993年4月--AMD和富士建立合資公司,共同生產快閃記憶體產品。
1993年4月--AMD推出Am486微處理器系列的第一批成員。
1993年7月--Fab 25在奧斯丁開始動工。
1993--AMD宣布AMD-K5項目開發計劃。
1994年1月--康柏計算機公司和AMD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根據合作協議,康柏計算機將採用Am485微處理器。
1994年2月--AMD員工開始遷往AMD在森尼韋爾的另外一個辦公地點。
1994年2月--Digital Equipment 公司成為Am486微處理器的組裝合作夥伴。
1994年3月10日--聯邦法院陪審團裁決AMD擁有對287數學協處理器中的Intel微碼的所有權。
1994年5月1日--AMD慶祝創立25周年,並在森尼韋爾和奧斯丁分別邀請了Rod Stewart和Bruce Hornsby獻藝。
1995-1999 --從變革到超越
AMD在這段時期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提供越來越具競爭力的產品,不斷地開發出對於大批量生產至關重要的製造和處理技術,以及加強與戰略性合作夥伴的合作關系而實現的。在這段時期,與基礎設施、軟體、技術和OEM合作夥伴的合作關系非常重要,它使得AMD能夠帶領整個行業向創新的平台和產品發展,在市場中再次引入競爭。
1995年,AMD和NexGen兩家公司的高層主管首次會面,探討了一個共同的夢想:創建一種能夠在市場中再次引入競爭的微處理器系列。這些會談促使AMD在1996年收購了NexGen公司,並成功地推出了AMD-K6? 處理器。AMD-K6處理器不僅實現了這些起點很高的目標, 而且可以充當一座橋梁,幫助AMD推出它的下一代AMD 速龍? 處理器系列。這標志著該公司的真正成功。
AMD速龍 處理器在1999年的成功推出標志著AMD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設計和生產一款業界領先、自行開發、兼容Microsoft Windows的處理器。AMD首次推出了一款能夠採用針對AMD處理器進行了專門優化的晶元組和主板、業界領先的處理器。AMD速龍 處理器將繼續為該公司和整個行業創造很多新的記錄,其中包括第一款達到歷史性的1GHz(1000MHz)主頻的處理器,這使得它成為了行業發展歷史上最著名的處理器產品之一。AMD速龍 處理器和基於AMD速龍 處理器的系統已經獲得了全球很多獨立刊物和組織頒發的100多項著名大獎。
在推出這款創新的產品系列的同時,該公司還具備了足夠的生產能力,可以滿足市場對於其產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1995年,位於得克薩斯州奧斯丁的Fab 25順利建成。在Fab 25建成之前,AMD已經為在德國德累斯頓建設它的下一個大型生產基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備。與Motorola的戰略性合作讓AMD可以開發出基於銅互連、面向未來的處理器技術,從而讓AMD成為了第一個能夠利用銅互連技術開發兼容Microsoft Windows的處理器的公司。這種共同開發的處理技術將能夠幫助AMD在Fab 30穩定地生產大批的AMD速龍 處理器。
通過提供針對雙運行快閃記憶體設備的行業標准,AMD繼續保持著它在快閃記憶體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快閃記憶體已經成為推動當時的技術繁榮的眾多技術的重要組件。手提電話和互聯網加大了市場對於快閃記憶體的需求,而且它的應用正在變得日益普遍。AMD范圍廣泛的快閃記憶體設備產品線當時已經能夠滿足手提電話、汽車導航系統、互聯網設備、有線電視機頂盒、有線電纜數據機和很多其他應用的內存要求。
通過多種可以為客戶提供顯著競爭優勢的快閃記憶體和微處理器產品,能穩定生產大量產品、業界領先的全球性生產基地,以及面向未來、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和製造計劃,AMD得以在成功地渡過一個繁榮時期之後,順利地進入新世紀。
歷史回顧
1995--富士-AMD半導體有限公司(FASL)的聯合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95--Fab 25建成。
1996--AMD收購NexGen。
1996--AMD在德累斯頓動工修建Fab 30。
1997--AMD推出AMD-K6處理器。
1998--AMD在微處理器論壇上發布AMD速龍處理器(以前的代號為K7)。
1998--AMD和Motorola宣布就開發銅互連技術的開發建立長期的夥伴關系。
1999--AMD慶祝創立30周年。
1999--AMD推出AMD速龍處理器,它是業界第一款支持Microsoft Windows計算的第七代處理器。
2000---
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AMD將會繼續秉持它過去所堅持的理念:來自競爭的驅動力,對客戶的關注,創新的產品,以及了解和適應變革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該公司的未來將由AMD員工塑造。他們的長期努力已經讓AMD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傳奇性的公司。
2000--AMD宣布Hector Ruiz被任命為公司總裁兼COO。
2000--AMD日本分公司慶祝成立25周年。
2000--AMD在第一季度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10億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銷售記錄。
2000--AMD的Dresden Fab 30開始首次供貨。
2001--AMD推出AMD 速龍? XP處理器。
2001--AMD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龍 MP 雙處理器。
2002--AMD 和 UMC宣布建立全面的夥伴關系,共同擁有和管理一個位於新加坡的300-mm晶圓製造中心,並合作開發先進的處理技術設備。
2002--AMD收購Alchemy Semiconctor,建立個人連接解決方案業務部門。
2002--Hector Ruiz接替Jerry Sanders,擔任AMD的首席執行官。
2002--AMD推出第一款基於MirrorBit™ 架構的快閃記憶體設備。
2003-AMD 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皓龍) 處理器
2003-AMD 推出面向台式電腦 和筆記簿電腦的AMD 速龍™ 64處理器
2003-AMD推出 AMD 速龍™ 64 FX處理器. 使基於AMD 速龍™ 64 FX處理器的系統能提供影院級計算性能.
Ⅶ 刀片伺服器的定義
所謂刀片伺服器(准確的說應叫做刀片式伺服器 blade server)是指在標准高度的機架式機箱內可插裝多個卡式的伺服器單元,實現高可用和高密度。是一種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伺服器平台,是專門為特殊應用行業和高密度計算機環境設計的,其主要結構為一大型主體機箱,內部可插上許多「刀片」,其中每一塊刀片實際上就是一塊系統主板。它們可以通過板載硬碟啟動自己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 NT/2000、Linux等,類似於一個個獨立的伺服器,在這種模式下,每一塊母板運行自己的系統,服務於指定的不同用戶群,相互之間沒有關聯。不過,管理員可以使用系統軟體將這些母板集合成一個伺服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連接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並同時共享資源,為相同的用戶群服務。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就可以提高整體性能。而由於每塊刀片都是熱插拔的,所以,系統可以輕松地進行替換,並且將維護時間減少到最小。
這些刀片伺服器在設計之初都具有低功耗、空間小、單機售價低等特點,同時它還繼承發揚了傳統伺服器的一些技術指標,比如把熱插拔和冗餘運用到刀片伺服器之中,這些設計滿足了密集計算環境對伺服器性能的需求;有的還通過內置的負載均衡技術,有效地提高了伺服器的穩定性和核心網路性能。而從外表看,與傳統的機架式伺服器/塔式伺服器相比,刀片伺服器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伺服器的使用空間和費用,並為用戶提供靈活、便捷的擴展升級手段。
刀片伺服器比機架式伺服器更節省空間,同時,散熱問題也更突出,往往要在機箱內裝上大型強力風扇來散熱。此型伺服器雖然空間較節省,但是其機櫃與刀片價格都不低,一般應用於大型的數據中心或者需要大規模計算的領域,如銀行電信金融行宏悔業以及互聯網數據中心等。
刀片式伺服器已經成為高性能計算集群的主流,在全球超級500 強和國內100 強超級計算機中,許多新增的集群系統都採用了刀片架構。由於採用刀片伺服器可以極大減少蔽拿正所需外部線纜的數量,可以大大降低由於線纜連接故障帶來的隱患,提敏悔高系統可靠性。
Ⅷ 什麼是刀片式伺服器
刀片伺服器的設計特點,使其具有很多優點。刀片伺服器的低功耗設計,能節省大量能源,減少能耗。佔用空間小,高密度計算的方式有效地節約了空間,對於機房空間緊張或者伺服器託管的企業來說無疑節約了很多的空間成本。刀片伺服器採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可以簡化伺服器的管理工作,減少維護費用。
Ⅸ 什麼是刀片伺服器
刀片伺服器是一種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伺服器平台,是專門為特殊應用行業和高密度計算機環境設計的。其中每一塊"刀片"實際上就是一塊系統主板。它們可以通過本地硬碟啟動自己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 NT/2000、Linux、Solaris等等,類似於一個個獨立的伺服器。在這種模式下,每一個主板運行自己的系統,服務於指定的不同用戶群,相互之間沒有關聯。不過可以用系統軟體將這些主板集合成一個伺服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主板可以連接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可以共享資源,為相同的用戶群服務。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就可以提高整體性能。而由於每塊"刀片"都是熱插拔的,所以,系統可以輕松地進行替換,並且將維護時間減少到最小。值得一提的是,系統配置可以通過一套智能KVM和9個或10個帶硬碟的CPU板來實現。CPU可以配置成為不同的子系統。一個機架中的伺服器可以通過新型的智能KVM轉換板共享一套光碟機、軟碟機、鍵盤、顯示器和滑鼠,以訪問多台伺服器,從而便於進行升級、維護和訪問伺服器上的文件。
Ⅹ 什麼是刀片式伺服器
顧名思義,其實就是指的單台伺服器的厚度很薄。
就如家用電腦一般都叫台式機、筆記本都叫便攜電腦一個意思。
刀片伺服器其實就是壓縮伺服器佔用空間,從而節省託管或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