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內有幾個主流伺服器提供商
國內主流服務提供商有:
目前主流的伺服器是X86架構的微機伺服器,賣得最好的是HP的DL系列,DL380,DL580。還有被聯想收購的IBM X系列,X3850,X3650。另外X86架構的刀片伺服器銷量也在上漲,HP的BL系列,IBM的pure flex刀片。稍微高端點的小型機伺服器因為政策與價格原因節節敗退,也還佔有一部分的市場,主要包括IBM 的power系列與Hp的superdome系列,作為信息中心維護與管理人員個人還是比較喜歡power系列,性能高穩定性好維護省心。
㈡ 伺服器的配置和PC機配置的區別
在如下幾個方面不同於PC:
在CPU處理能力方面
由於伺服器要將其數據、硬體提供給網路共享,在運行網路應用程序時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因此要求CPU要有很強的處理能力。大多數IA架構的伺服器採用多CPU對稱處理技術,多顆CPU共同進行數據運算,大大地提高了伺服器的計算能力,滿足學校的教學、多媒體應用方面的需求。而PC基本上都配置的是單顆CPU,所以PC在數據處理能力上比起伺服器當然要差許多了。如果用PC充當伺服器,在多媒體教學中會經常發生宕機、停滯或啟動很慢等現象。
在I/O性能方面
伺服器採用的冗餘電源
在安全可靠性方面
由於伺服器是網路中的核心設備,因此它必須具備高可靠性、安全性。伺服器採用專用的ECC內存、RAID技術、熱插拔技術、冗餘電源(如圖1所示)、冗餘風扇等方法使伺服器具備容錯能力、安全保護能力。
伺服器需保證長時間連續運行。多長的時間算長時間呢?不同的伺服器有不同的標准。一般來說,對工作組級伺服器的要求是在工作時間(每天8小時,每周5天)內沒有故障;對部門級伺服器的要求是每天24小時、每周5天內沒有故障;而對企業級伺服器的要求是最高的,要求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要保證沒有故障,也就是說,伺服器隨時可用。而PC是針對個人用戶而設計的,因此在安全、可靠性方面PC要遠遠低於伺服器。如果用PC作為伺服器,在教學應用中出現宕機或發生數據丟失的現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學校教學及校園網路應用中,經常有許多的用戶同時訪問伺服器,網路上存在著大量多媒體信息的傳輸,要求伺服器的I/O(輸入/輸出)性能要強大。伺服器上採用了SCSI卡、RAID卡、高速網卡、內存中繼器等設備,大大提高了伺服器I/O能力。因為PC是個人電腦,無需提供額外的網路服務,因此在PC上很少使用高性能的I/O技術,和伺服器相比其I/O性能自然相差甚遠。
在擴展性方面
隨著教育信息化應用的不斷成熟,學校必然會面臨網路設備的擴充和升級問題。伺服器具備較多的擴展插槽、較多的驅動器支架及較大的硬碟、內存擴展能力,使得用戶的網路擴充時,伺服器也能滿足新的需求,保護了學校的設備投資成本。如圖2所示的伺服器主板,具有數量高達8個之多的內存插槽,最高支持16GB的內存,這樣的擴充能力是PC無可比擬的。
伺服器主板上的8個內存插槽
在可管理性方面
從軟、硬體的設計上,伺服器具備較完善的管理能力。多數伺服器在主板上集成了各種感測器,用於檢測伺服器上的各種硬體設備,同時配合相應管理軟體,可以遠程監測伺服器,從而使網路管理員對伺服器系統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有的管理軟體可以遠程檢測伺服器主板上的感測器記錄的信號,對伺服器進行遠程的監測和資源分配。而PC由於其應用場合較為簡單,所以沒有較完善的硬體管理系統。對於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校來說,選用可管理性強的伺服器可以免去許多煩惱。
為了使您更好地理解伺服器和PC機的區別,請參見附表的對照。在校園網中,雖然高檔PC可以暫且充當低端工作組級伺服器進行工作,但是為了滿足學校應用需求、為了保障您的數據安全,您最好還是選擇專業伺服器。國內伺服器廠商浪潮、聯想、曙光、方正都有專為教育用戶量身定做的教育專用伺服器,這些產品的性價比很高,是教育用戶的理想選擇。
㈢ 我國近幾年來所取得的巨大科研成果
李國傑
一、 中國信息化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已確定為中國發展經濟的基本戰略之一。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已確定12項重點信息化工程,稱為「金字工程」,包括辦公業務資源、宏觀政策管理、稅收、海關、財政、金融監管、社會保障等信息系統,我國的信息化工程已取得明顯成效。近幾年來中國的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03年全球信息技術報告」統計,中國信息化綜合指標在全球被統計的83個國家中排名43位,比上一年上升21位,中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在全球排名35位。就信息基礎設施的規模而言,中國已居世界前列。2002年中國固定與行動電話用戶均超過2億戶,總用戶數達4.2億戶,居世界第一;聯網計算機達到2083萬台,上網用戶超過5910萬戶,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信息化起點較低,但發展速度很快。五年來全國電話普及率從1997年的8.1%提高到33.7%,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從1997年的18.6Mbps擴大到9.4Gbps。人民群眾從信息化建設中得到越來越多得實惠。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廣人多,按人均指標衡量,中國的信息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中國是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條件下實施信息化建設,所走的信息化道路不同於發達國家,我們特別重視信息化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與提升。為了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化指標體系,2002年成立了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並且公布了「中國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構成方案」,包括信息採集的信息化手段覆蓋率、網路營銷應用率、財務決算速度等21個基本指標以及若干評議指標和效能指標。這些指標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制定的,是一個面向直接效益與長遠效益的信息化指標,對指導我國信息化建設有重要意義。
二、 中國信息產業現狀
近五年,包括全球信息產業不景氣的近兩年內,中國信息產業保持了銷售收入每年增長25%以上的高速度蓬勃發展。2002年電子信息產品銷售收入達1.4萬億元,居全國工業部門之首,已成為我國第一支柱產業,其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電、程式控制交換機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目前營業額超過100億元的電子信息企業有11家,其中突破600億元的企業有兩家。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聚集帶。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品的重要加工基地。
中國的通信產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HDJ-04型大中容量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打破國外壟斷開始,被譽為「巨大中華」的多個通信企業實現了群體性突破。局用交換機的國產比重已達到85%以上。移動通信產品製造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突破,國產移動交換機、基站和手機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50%、70%和30%。華為公司已成為在全球有重要影響的通信設備供應商,亞太地區最大的光網路設備供應商,其產品已佔領一定的海外市場。中國的計算機產業以聯想公司位代表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漸進式創新的道路,即「貿、工、技」發展道路。目前國產微機已經占據國內年銷1000萬台以上市場的絕大部分。國產伺服器與筆記本的市場佔有率也有明顯提高。
2000年國務院頒布了「鼓勵軟體產業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即18號文),有力地促進了軟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近兩年軟體營業額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2年軟體產業收入達1100億元。國家認定的軟體產業基地有11家,全國經認定的軟體企業超過6000家。中國的軟體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強的主要是財務、教育、殺病毒、中文處理等軟體,在稅務、鐵道、海關等許多應用領域也開發了大量應用軟體。2002年公布的「振興軟體產業行動綱領」確定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目標為:2005年軟體市場銷售額達到2500億元,國產軟體和服務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60%,軟體出口額達到50億元,形成若幹家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軟體企業,軟體專業人才達到80萬人。
近兩年國內已建成若干條0.18微米的集成電路生產線,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已從兩年前的100多家增加到400多家。2002年集成電路產量已從1997年的13億塊增加到85億塊。在北京、上海、深圳、無錫、西安、成都、杭州七個城市建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即集成電路產業的孵化器,我國集成電路的產業鏈已基本形成。美國、韓國及台灣地區的生產、封裝、測試和設計企業紛紛在中國建立獨資和合資企業,中國將逐步成為世界IC產業的設計加工中心。到200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量將達到200億塊。預計201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量為500億塊,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占國內市場50%,國際市場5%左右。
三、 中國信息高技術研究的主要成果
(1)863計劃在信息領域的布局
國家支持的高技術研究主要體現為1986年開始的863計劃。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2001年―2005年),863計劃在信息領域投入40多億元,設立計算機軟硬體、通信、信息獲取和信息安全技術四個主題。計算機主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下一代互聯網、計算機軟體、智能化中文信息處理和多模式人機介面以及重大示範應用等。通信主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一代信息網、光通信和個人通信技術等。信息獲取主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學對地觀測、微波對地觀測、先進地對空觀測、衛星導航定位、對地觀測數據處理分析與空間信息應用等。信息安全主題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安全監管、信息安全示範工程和信息安全新技術等。各個主題主要從事具有前瞻性的關鍵技術研究。
除以上四個主題外,863計劃信息領域一半以上的經費投入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機和高性能寬頻信息網等幾個重大專項。集成電路專項包括光刻機等關鍵設備研製、新型半導體材料和CPU及系統晶元(SoC)設計。軟體專項重點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統、桌面辦公系統、資料庫系統以及各種中間件。高性能計算機專項主要研製面向網格的超級伺服器、網格軟體,建立示範性的國家網格系統。高性能寬頻信息網專項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應Internet TV等流媒體實時傳輸的高性能、廣域寬頻演示驗證網路,稱為3Tnet,重點攻克T比特級智能光網路、T比特級WDM光傳輸,和T比特級路由器等系統設備的關鍵技術。目前,上述主題和專項研究正在順利進行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2)近幾年來通信高技術研究幾項主要成果
2.1 第三代移動通信標准TD-SCDMA
1998年6月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代表中國向ITU(國際電信聯盟)提出了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2000年5月被ITU批准為國際標准。2001年3月該標准又被3GPP(第三代移動通信夥伴計劃)接納,真正成為全球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建設的選擇方案之一。 為配合TD-SCDMA標准技術規范的提交,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及大唐集團做了大量的系統級與鏈路級模擬工作。
TD-SCDMA標準的成功,為世界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關鍵技術智能天線、軟體無線電等,已被ITU確定為超3G需要使用的技術。同時,TD-SCDMA作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方案,也將為我國移動通信產業扭轉專利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大唐集團等單位已就TD-SCDMA標准在二十多個國家申請了三十多項專利。與其它移動通信技術相比,TD-SCDMA具有頻譜利用率高,頻譜使用靈活、支持不對稱業務能力強、系統成本低、前瞻性強等突出優勢。預計大唐公司將於2003年底推出TD-SCDMA全套系統設備和終端產品。
2.2 高速互聯試驗網與3G系統
為了發展下一代互聯網技術,中國科技工作者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攻關,其中最有影響的是863計劃支持的中國高速信息示範網(CAINONET)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中國高速互聯研究試驗網(NSFCNET)。CAINONET的主要目標是利用自行研製的光交叉連接設備、光分扦復用設備、核心路由器和網管系統,建立一個連接北京地區部分重要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共13個試驗節點)的基於IP、DWDM的示範網。此項目總投入超過1.6億元,由大唐電信、巨龍通信、武漢郵電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40多家單位共同承擔任務。經過兩年多努力,於2001年9月底完成任務,通過驗收。CAINONET是目前全球為數不多的大型寬頻高速試驗示範網之一,主要用自己的技術研製成功全光通信網路、高速核心路由器等關鍵設備和網路管理系統,研製成功16(32)×10Gbps SDH波分復用系統。此項研究共申請了50多項專利,標志著我國已全面掌握高速信息網路的關鍵技術。另一個中國高速互聯研究試驗網NSFCNET由清華大學等單位承擔,於2000年9月開通試運行。NSFCNET傳速率為2.5-10Gbps,並實現了與國際下一代互聯網(Internet2)連接。
我國已於2000年6月成功開發了適應國內市場需求的實用化第三代移動通信(3G)現場實驗系統,包括符合國際標準的WCDMA、TD-SCDMA、CDMA2000三種無線入網、核心網與終端設備,此項目共申請了近百項國際國內專利。3G系統今後若干年將在中國得到推廣。近兩年基於乙太網技術的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AN)在我國迅速發展,已成為3G技術的主要競爭者。
2.3光電子器件
我國光電子技術具有較好基礎,中國科學院在光電子領域由五個研究所,現已形成光電子研究集團。武漢郵電科學院在光纖通信技術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力。在863等國家科研計劃支持下,我國光電子技術發展迅速,武漢、長春、廣州等城市都在建設「光谷」。
我國同步數字序列(SDH)光收發模塊已達到國際上同類產品技術指標;密集波分復用器、光環形器、光隔離器和CATV光發射/接收機已開始進入規模生產。2000年高性能量子阱GaInNAs/GaAs激光器等光電子器件研製成功,使我國進入國際上低維材料量子阱與量子點器件研究的先進行列。國產的DWDM系統已形成產業,廣東、浙江等幾個省已開始16×2.5Gb和32×2.5Gb DWDM系統的建設。我國已在北京、武漢、石家莊、深圳、長春和上海建立了6個光電子成果轉化產業基地,已批量生產10多種光通信器件,占國內市場30%,半導體激光器已進入國際市場。
(3) 近幾年來我國計算機與IC高技術研究的幾項主要成果。
3.1高性能計算機和網格研究
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研製計算機,40多年來一直沒有間斷,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是我國最早研製大型通用計算機的單位,被譽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近幾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先後研製成功的曙光一號多處理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曙光2000和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已通過曙光公司的銷售到生物信息、石油、氣象、稅務、學校等許多行業,帶動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產業。曙光超級伺服器已累計銷售200多套,總計算能力已達每秒幾十萬億次。2001年初研製成功的每秒4000億次的曙光3000主要用於水稻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為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率先繪制水稻基因組框圖與精細圖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研製成功的曙光4000L海量信息處理系統,峰值速度超過每秒4萬億次,存儲容量超過200TB。除中科院計算所外,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中心、國防科技大學是我國研製高性能計算機的主力軍。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中心2000年研製的神威並行機分別安裝在國家氣象中心和上海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峰值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國防科技大學1997年研製成功的銀河-III並行巨型機採用可擴展分布式共享存儲並行處理結構,峰值速度已達到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這兩個單位科研與工程水平高,都有能力研製每秒10萬億次以上的並行機。
我國從上世紀末開始就啟動網格技術研究,863計劃支持的在北京、上海、長沙等地建立的國家高性能計算環境是網格計算的初級實驗,實現了遠程登陸與某些單一印象功能。近兩年網格計算越來越受到重視,863計劃啟動了一個網格專項,旨在建立聚合性能10萬億次左右的國家高性能計算網格示範系統,計劃在生物信息、國土資源、工業設計等部門建立幾個示範性的應用網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展的織女星網格研究在國內外已有一定影響。織女星網格不僅包括面向網格的超級伺服器、網格瀏覽器、幾種網格協議研究,還包括語義與知識網格研究,已率先在CACM等重要國際刊物上發表了十幾篇有關知識網格的論文,引起國際同行重視。
3.2漢字識別技術
不同於由26個字母組成的英文,用計算機輸入輸出和識別上萬個不同的漢字是在中國推廣計算機應用的難題。中文的印刷體識別(OCR)和手寫識別是編碼輸入以外的重要中文輸入技術,我國在中文OCR和漢字手寫體輸入方面已居國際領先水平。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1985年就開發成功國內首套聯機手寫識別軟體,隨後成立了專注漢字識別技術的漢王科技公司。十多年來該軟體已從1.0版升級到10.0版。目前推廣的10.0版能完全識別手寫行草體漢字和包含一萬多漢字的大字元集,使手寫輸入輕松自如,微軟、摩托羅拉等跨國達公司都採用了漢王科技的技術。印刷體漢字識別軟體在大規模錄入中差錯率低於萬分之一。
3.3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範工程
在科技部領導下,從1990年開始863計劃開展了智能化農業示範工程,以5個高水平的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為核心,在知識獲取、模型構建、知識表達、推理等關鍵技術突破的基礎上開發了156個「高產型」、「經濟型」、「優質型」實驗農業專家系統,涉及糧食、果樹、蔬菜、畜牧、水產等多個領域,先後在北京、吉林、安徽、雲南等20個示範區示範應用。據1998年-2000年兩個農業年度統計,示範面積3796萬畝,輻射推廣面積8504萬畝,增收節支達幾十億元,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特別在雲南等技術相對落後的地區效益十分明顯。在技術落後地區如何推廣高技術,我國的農業專家系統可能對第三世界國家有所借鑒。
3.4 CPU等核心技術研究
眾所周知,我國信息領域的核心技術如CPU晶元、操作系統長期控制在Intel、微軟等外國公司手裡。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開始向CPU等核心技術進軍,經過兩年努力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於2002年8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CPU――龍芯一號CPU晶元。此晶元與MIPS CPU兼容,具有64位浮點部件,性能達到國外90年代中後期通用CPU水平。在設計中申請了十多項專利,特別是有防惡意攻擊的硬體支持,在我國電子政務等領域有廣闊應用前景。峰值速度每秒20億次運算的龍芯2號CPU預計2004年初可研製成功。再經過幾年努力,我國在CPU設計核心技術上有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除龍芯CPU外,中芯微系統公司、北京大學已推出了方舟系列和眾志系列32位嵌入式系統晶元(SoC),有望在網路終端計算機等方面佔領市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曾開發過有自主知識產權的UNIX操作系統COSIX,但在市場推廣上並不成功。近幾年來,Linux的興起為我國發展操作系統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科技部已支持一些企業開發基於Linux的桌面辦公系統。一些企業和科研機構已開發了適合不同應用的嵌入式Linux或其他嵌入式操作系統,與Linux應用兼容的高安全性伺服器操作系統也正在開發之中。幾年後我國缺乏自主操作系統的局面將有所改觀。
四、信息科學基礎研究的某些成果
我國的基礎研究主要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支持。從1998年開始,先後有17項信息科學基礎研究列入973計劃,包括高性能演算法,圖象、語音、自然語言理解與知識挖掘,數學機械化與自動推理平台、網路環境下海量信息組織與處理,大規模科學計算,超高密度快速光信息存儲,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基於Agent的軟體中間件、虛擬現實等。近幾年來我國信息科學基礎研究已取得不少有重大影響的成果。
(1)軟體理論研究
中國最早從事軟體研究的學者多數是數學家,在軟體基礎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
1.1可執行的時序邏輯語言與XYZ系統
容易編程的軟體往往執行效率不高,曾經風行一時的函數型語言由於效率不高在市場上未取得成功。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20世紀90年代初開創性地提出並實現了可執行的時序邏輯語言與XYZ系統,較好地解決了易編程和執行效率的矛盾。近年來XYZ系統在實時控制、多媒體等領域的應用以及軟體體系結構設計的可視化工具等方面有新的進展。XYZ系統是計算機編程理論的重大突破,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譽。
1.2 區段演算理論
實時系統的形式化是軟體理論的一大難題。1991年,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人員和C.A.R. Hoare等教授提出並發表了關於作為實時系統邏輯方法的區段演算的論文,在國際上引起較大反響。區段演算是描述和推理動態系統實時行為的一種模態邏輯,它是區間時態邏輯在連續時間條件下的一種擴展,現已成為實時系統設計、應用及數學支持工具的新模型,得到國際同行的公認,已帶動了國際上十幾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這一方面的研究.
1.3形式語義學
進程代數是研究計算機網路、遠程通信等並發現象的形式化方法,現已成為計算機科學基礎研究的一個熱點。科學院軟體所設計並實現了通用進程代數驗證工具PAM,1993年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迄今世界上唯一能直接對消息傳送進程進行推理的工具VPAM,在十幾個國家得到應用。該所與英國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並獨立發展了「符號互模擬理論」推動了模態邏輯和實時進程的研究。清華大學利用拓撲學工具,引入近似互模擬與互模擬極限的概念,初步建立了並發程序的近似正確性與無限進化的理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並發計算模型的翻譯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提出並開發了基於語法制導的翻譯技術和證明翻譯程序正確性的方法,還提出了關於形式系統序列、序列的極限以及過程模式的理論,建立了軟體規約的修正演算技術。
(2)人工智慧研究
2.1問題求解與人工神經網路理論
清華大學在人工智慧問題求解理論中,在傳統符號主義建模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粒度的商空間求解模型和分層遞階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同層次信息的合成技術;根據神經網路學習新的幾何表示,提出一種從上而下的構造性學習方法,與多粒度計算的商空間理論結合,能有效地處理大數據量、復雜問題的學習與分類。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獨辟蹊徑,創造了採用高維幾何學來描述和設計人工神經網路,在神經網路計算機理論研究、設計和轉化等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很大成功。北京系統工程研究所近幾年在計算智能(包括模糊邏輯、進化計算和神經計算)研究方面獲得了較大進展,提出了「過程神經元網路」概念,理論和應用都取得了較出色成果
2.2知識處理理論
自然語言理解是是人工智慧的主要困難之一。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知識工程和基於知識的軟體工程方面作了系統的、原創性的工作,設計並主持研製了知識工程語言TUILI系統和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 並首次把異構型分布式人工智慧和機器辯論引進人工智慧領域;研製出基於類自然語言理解的知識自動獲取方法,在只對書本語言作很少改動的情況下由計算機自動獲取並整理含於資料中的知識,最後自動生成所需的應用軟體,從而形成了一條基於知識自動獲取的軟體快速生成新技術路線;另一個有趣的成果是研究出能把中文童話故事自動轉換成動畫片的計算機動畫全過程自動生成技術,在藝術創造領域內推進了人工智慧。總參61研究所開展了「知識發現的機理研究」,提出了「控制流/數據流圖對」方法和能夠統一表示、處理隨機不定性和模糊不定性的「雲模型」,並把這一創新的模型應用於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等新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效果。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率先提出建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並已構建包含300多萬條知識的多領域專業知識庫,在自然語言處理、農業信息系統等方面開始應用。
(3)演算法研究
演算法和計算復雜性是計算機科學的核心。國內有一批學者為尋求NP困難問題(計算時間隨問題規模按指數函數增長的一類難解問題)的有效演算法(包括近似演算法)付出了艱苦努力。高性能演算法973項目在集成電路設計、電力調度、交通、證券和信息查詢等多個領域,提出一批既有世界先進水平又有較高實用價值的高性能演算法,其研究成果正在一些重點工程領域推廣應用。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先後投入約400人年的科研力量,歷時六年,在數字視頻廣播關鍵技術上取得了全面的突破性進展。該研究組提出的"快速魯棒的靜態Sprite生成演算法"被國際MPEG-4標准採納,2002年7月該研究組提出的"結合率失真優化理論的碼率控制演算法又被國際JVT(Joint Video Team)標准接受;在中國手語識別方面,該研究組首次研究了大詞彙表(達1000以上的漢語詞彙)的手語識別問題,正確識別率達92%-95%。在手語合成方面,利用虛擬人合成技術合成了3163個基本中國手語詞彙的手勢,在全世界首次實現正常人與聾啞人的實時交流系統。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開發成功並行數學軟體庫、廣義本徵值問題並行解法包PQR等,這些軟體產品已在美國、歐洲、日本等20家大學和科研機構應用。他們還開發了大型油藏數值模擬並行解法器及並行軟體PRIS,在國產高性能計算機上研製了百萬結點精細油藏模擬等分布式並行數值軟體,具有重大經濟效益
(4)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研究
量子信息技術可實現經典信息技術無法做到的新信息功能,是當代信息科學的前沿。中國科技大學在解決量子信息技術的若干關鍵性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該校科研人員首創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即以某概率精確地克隆線性無關的量子態集,推導出最大克隆概率,為有效提取量子信息提供新途徑,並採用線性光學方法在實驗上研製成功量子普適克隆機。他們還首創量子避錯編碼,其原理已被美國學者在實驗上證實,為克服量子信息技術實際應用的主要障礙――消相干問題開辟了新的方法;提出新的量子信息處理器,有希望成為實用量子處理器。清華大學的學者提出了基於量子邏輯的自動機理論,證明了自動機的一些基本性質依賴於所基於的邏輯的分配律,從而揭示了基於量子邏輯的自動機理論與經典自動機理論之間的一些本質區別。
(5)信息安全理論研究
我國科技工作者完全自主地研究實現了我國的信息密碼演算法與體系,密碼學研究已進入國際前列。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在信息安全、密碼學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代數方法是研究現代密碼系統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國學者主要利用代數方法對密碼問題進行了深刻刻畫,這些成果對認證碼、序列密碼和公鑰的設計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我國在網路入侵檢測、防病毒軟
㈣ 中科曙光服務系統管理平台怎麼登陸
要接通伺服器電源,請按‚開機/關機‛按鈕。 斷開伺服器電源 1. 備仹伺服器數據。
2. 按照操作系統文檔的說明關閉操作系統。
(如果操作系統自動將伺服器置於待機模式,則忽略下一步。)
3. 按開機/關機按鈕,將伺服器置於待機模式。當伺服器激活等待電源模式時,系統電源 LED 指示燈將變為紅色。 4. 拔下所有電源線揑頭。系統現在即處於斷電狀態。
電源要求
安裝本設備時,必須遵守當地或區域有關安裝信息技術設備的電氣法覎,而且必須由經過認可的電氣工程師來完成安裝操作。本設備經過精心設計,可在符合國家供電覎范的安裝環境中運行。有關選件的電源額定值,請參閱產品額定值標簽或隨該選件提供的用戶文檔。
安裝多台伺服器時,可能需要使用其它配電設備來為所有設備安全供電。請遵守以下准則: ·平衡可用交流電源分支電路乊間的伺服器電源負荷。
·不允許系統總的交流電流負荷超過分支電路交流電流額定值的80%。 ·請勿使用普通的電源接線板來連接本設備。 ·通過單獨的電路為伺服器供電。
電氣接地要求
伺服器必須正確接地,以使其正常運行開確保安全。必須遵照以下要求安裝本設備:仸何區域性或國家/地區的電氣連線覎程,如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 覎程 364 第 1 至7 部分。此外,您必須確保安裝過程中使用的所有配電設備(如分支連線和揑座)均為已列出的或經過認證的接地型設備。
由於連在同一電源上的多台伺服器需要將大量電流導入地下,因此曙先公司建議所用的 PDU 要麼固定地連到建築物的分支電路上,要麼配裝一根連接工業揑頭的不可拆卸的電線。那些符合IEC 60309 標準的揑頭均視為適用揑頭。建議不要使用普通的電源接線板來連接本伺服器。
靜電釋放 防止靜電釋放
為避免損壞系統,在安裝系統或取放部件時應注意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手指或其它導體所釋放的靜電可能損壞主板或其它對靜電敏感的設備。由靜電造成的損壞會縮短上述設備的預期使用時間。要避免靜電損害,請注意以下事項:
·將產品裝入防靜電包裝中,以免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直接用手接觸產品。
·在將靜電敏感部件運抵不受靜電影響的工作區乊前,請將它們放在各自的包裝中迚行保管。
iv
4/76頁
天闊A620r-G伺服器用戶手冊
·將設備仍包中取出,不要放下,直接安裝到伺服器中。如果需要放下設備,請將它放回防靜電包中。請勿將設備放在伺服器外蓋或金屬表面上。
·當設備仌然在防靜電包中時,將它與伺服器外部未上漆的金屬表面接觸至少2秒。這樣可以釋放防靜電包和您身體上的靜電。
·減少移動。移動會導致您身體周圍的靜電積累。 ·握住設備的邊緣或框架,小心操作設備。 ·請勿觸摸焊接點.引腳或裸露的電路。
·請勿將設備放在其他人可以接觸和損壞它的地方。
·在觸摸靜電敏感元件或裝置時,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接地措施。
·在寒冷的天氣操作設備時應栺外小心。供暖系統會降低室內濕度開增加靜電。
防止靜電釋放的接地方法
接地的方法有幾種。在取放或安裝靜電敏感部件時,您可以使用以下一種或多種接地方法:
·您可以使用腕帶,該腕帶利用接地線與接地的工作區或計算機機箱相連。腕帶必須能夠灱活伸縮,而且接地線的電阻至少為1兆歐姆10%。要達到接地目的,佩戴時請將腕帶緊貼皮膚。
·在立式工作區內,請使用腳跟帶.腳趾帶或靴帶。當您站在導電地板或耗散靜電的地板墊上時,請在雙腳上繫上帶子。
·請使用導電的現場維修工具。
·配合使用耗散靜電的折疊工具墊和攜帶型現場維修工具包。
㈤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怎麼樣
很牛逼。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簡稱ICT)創建於1956年,總部坐落於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科學院南路六號。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計算所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並形成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中國首枚通用CPU晶元也誕生在這里。
計算所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隨著學科與技術發展,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計算中心、軟體研究所和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及聯想、曙光等高技術企業。計算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
計算所擁有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網路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 依託科研基地,計算所加強了原始創新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共性技術研究,以解決計算機學科中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提供長期的、戰略性的技術儲備和基礎,並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與學術團隊。計算所正在發展成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洛陽、蘇州、寧波、東莞等地的若干個分部組成的網路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致力於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為中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努力成為社會公認的引領我國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計算技術主要源頭。目前設立了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網路研究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三個研究部下設十三個研究中心或實驗室。[2]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高端計算體系結構、微體系結構、編譯和編程、VLSI與容錯計算、非傳統體系結構、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應用環境、高性能計算應用、高性能處理器體系結構、IP及系統晶元(SoC)設計技術、低功耗處理器設計技術、處理器驗證與測試技術、納米級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高速信號傳輸技術、存儲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網路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雲計算系統與基礎設施、網路搜索與挖掘、輿情計算與內容安全服務、網路模擬與安全應用、網路科學與社會計算基礎理論、移動互聯網、可信互聯網、感測器網路、低耗能無線通信基帶晶元、協同無線通信與軟體無線電技術、高速寬頻移動通信技術、復雜異構移動通信網路控制、無線資源管理技術和新一代低功耗無線網路系統架構等;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知識網格、智能科學、大規模知識處理、自然語言理解和翻譯、基於圖像的人機交互、多媒體信息的編碼與理解、大規模高維數據可視化、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情境計算、嵌入式與先進終端技術、高速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無線傳輸技術、數字內容處理技術、基於「龍芯」的低成本信息化應用集成技術、生物信息處理、跨媒體計算、虛擬現實、網格操作系統等。[1]
截至2013年底,計算所獲得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6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4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6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1]
現任領導編輯
孫凝暉
男,博士,研究員。1968年3月出生,籍貫安徽壽縣,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隨後進入中科院計算所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碩士畢業後留所工作,1995年攻讀在職博士,1999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先後擔任計算所智能中心研發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2005年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2005年至2009年先後擔任計算所系統結構研究部主任、計算機系統結構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所副總工程師(兼),所長助理(兼)等職務,2009年7月起任中科院計算所常務副所長,2011年7月起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
孫凝暉研究員先後參加並領導了曙光一號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曙光5000A高效能計算機、曙光6000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其中提出了一系列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系統設計方法,並行演算法和應用的優化方法,多次獲得國家和科學院科技進步獎,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2001、2003、2006年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06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稱號。
孫凝暉研究員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現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高性能計算機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客座教授,計算機學報主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領域編委,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編委。
李錦濤
男,博士,研究員,
李錦濤
1962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兼)、前瞻研究實驗室主任(兼),計算所職代會和工會主席。李錦濤研究員於1986年考入計算技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於1989年獲得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並於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做訪問學者。李錦濤研究員在工作期間,先後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會長等。李錦濤研究員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普適計算技術領域的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等項目,已申請40餘項專利,出版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他主持的智能化網路訪問終端系統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全國10多個行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隋雪青
男,研究員級高工,1964年出生,
隋雪青
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在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工作,參加曙光1號的應用開發,1995年進入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從事國產曙光伺服器的產業化推廣工作。2001年調回計算所工作,歷任技術發展處處長、所長助理,主要從事技術轉移工作。先後以成立合資企業、建立孵化器進行技術入資,以成立計算所分部進行技術輻射,以技術拆分專利許可進行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技術轉移與輻射。
陳熙霖
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5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91年和94年分別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1994)、副教授(1996)、教授(1999)。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訪問。回國後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先後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副總工兼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主任、所長助理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多媒體技術以及多模式人機介面。先後主持過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計劃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四項,合作出版專著1本,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在內的國內外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擔任過十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
張光輝
男,博士,高級工程師。1964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紀委書記兼黨委副書記。198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總參某部從事通信系統的國防科研與管理工作。多次參與國家和軍隊大型通信系統科研項目,涉及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的DSP軟硬體實現、通信裝備的嵌入式系統設計、信源的編解碼演算法、信道糾錯的軟硬體實現、各類多址信號的調制與解調、寬頻模擬信號與高數據率數字信號的實時採集與存貯、電子設備在線測試診斷技術等。作為主要貢獻者,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學術委員會編輯
學術委員會是計算所的最高學術管理組織。[3]
名譽主任:夏培肅汪成為
主任委員:徐志偉
副主任委員:孫凝暉
委 員: (按姓氏音序排序)
陳熙霖 程學旗 方濱興 高慶獅 胡偉武 李德毅 李國傑
李錦濤 李凱 李曉明 李忠誠 陸汝鈐 孟丹 倪光南
倪明選 孫凝暉 王兆其 徐志偉 許魯 趙偉 諸葛海
秘 書
研究實體編輯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成立於2005年11月,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相關領域的研究。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下設: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處理器研究中心
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中科院計算所-華為聯合實驗室)
數據存儲技術研究中心
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4]
研究方向:
●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系統
●高性能計算機
●伺服器技術
●處理器技術
●編譯技術
●並行演算法和應用
●存儲技術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操作系統
●高性能嵌入式計算機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信息服務支撐技術
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
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下設:
網路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網路技術研究中心
無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專項技術研究中心[2]
信息科學技術正面臨著系統化、跨越式發展新的臨界點。網路科學所關注基本問題正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針對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平台、網路服務和網路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層次實際需求,研究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新一代網路通信互連標准與關鍵技術、網路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平台、惠及大眾的低成本網路服務軟體以及網路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與系統。 研究部下設科研實體包括: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中心、信息智能與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網格與服務計算研究中心、感測器網路實驗室與網路管理技術課題組。
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下一代網路通信、接入、互聯研究。包括核心關鍵技術與標準的研究以及相應的實驗網建設;2、面向服務和計算共享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研究。包括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共享基礎理論、系統軟體平台與行業應用軟體;3、新型網路環境下的網路與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網路信息內容安全、網路安全管理、可控可管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4、網路科學基礎理論及新一代網路服務基礎理論與系統研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研究部的主要目標包括:1、面向科學問題,形成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國際著名團隊,在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網路系統的專利標准等方面有一定的國際話語權;2、面向國家需求,承擔國家網路信息安全保障、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平台以及國家級網格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任務,建設完成一系列重大系統;3、面向廣大的社會信息網路終端用戶需求,研製惠及億萬網路群體的網路服務軟體,提供低成本、社會化、智能化的網路信息服務。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下設:
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
前瞻研究實驗室[2]
為我國信息技術的長期發展積累知識、創新技術和培養人才。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識網格,涉及Internet上實現分布知識的共享、集成、運用和知識管理的模型、理論、方法體系以及平台和機制;海量知識庫,涉及大規模知識獲取與組織、基於知識的計算機藝術和自然語言處理、並行地理圖象知識處理系統、NKI支撐下的應用研究;圖像理解與識別,涉及人臉識別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以及人體行為分析技術;可視化與復雜數據展示,涉及大規模虛擬人與環境的建模與合成技術;多媒體分析與處理,涉及音視頻數據的編碼、分析理論與應用;多語言與多模態人機交互,涉及自然語言處理、評測與交互技術以及手語識別與合成等技術。
前瞻研究實驗室創立於2005年11月,其目標聚焦在基礎性、前瞻性和交叉學科研究,與國內外研究團隊的合作研究,推動計算所在信息技術領域和交叉學科研究的持續發展;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前瞻研究中心實行「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公平競爭、擇優支持、鼓勵創新」的運行機制,旨在營造一個「創新、求實、高效、和諧」的研究氛圍,倡導敢為天下先、勇於開拓、容忍失敗的創新理念,努力把中心建成知識創新骨幹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基礎性、前瞻性計算技術研究的樂園。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首批進入前瞻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實體包括信息檢索課題組和影視動漫關鍵技術課題組等。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創立於2007年3月,其目標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關先進技術研發上。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為所直屬研究中心,由普適研究中心所級領導小組具體指導中心的工作。中心堅持「團結進取、務實創新」的原則,協調並集中網路終端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緊密結合應用需求,努力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爭取成為國家級先進普適終端方向的工程技術中心。
首批進入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實體包括媒體計算課題組、網路終端課題組以及實時信號處理課題組。
管理部門編輯
綜合處
綜合處是計算所的中心樞紐,它對外代表計算所的形象,對內是聯系工作的窗口,肩負著綜合、協調、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職能。
行政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印章管理、公文管理、辦公用房的管理、職工宿舍的管理、房產管理、住房補貼的發放、職工體檢安全保衛、科研環後勤境的支撐保障等工作。
黨務工作:主要負責黨務、紀檢監察、統戰和群眾等工作。
基建園區建設:主要負責計算所新園區的建設。
宣傳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政務信息、宣傳、科普、網站等工作,同時承擔所刊《創新·求實》編制、所中文網站的內容建設和系統管理等工作。
所務工作:所務會、所長辦公會相關工作;所內外重要聯絡工作。[5]
人力資源處
本著「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為計算所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及加強科技創新隊伍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組織保證。主要工作有:人員的招聘與配置工作;崗位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薪酬管理;員工福利和社會保險的管理;員工的績效考核的管理;人力資源信息系統的管理;人事檔案的管理;各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百星計劃」、「定向培養制度」「人力資源基金」、「出國留學基金」等);「百人計劃」的招聘工作;科技副職的選派和管理;「西部之光」人才項目的引進與管理;外國專家的引進工作;王寬誠項目的申請與管理;各類公派留學的申請與管理;人事印章管理等。[6]
科研處
科研處是所務會領導下的一個執行機構,是所務會有關科研工作決議的執行者和推動者,代表所務會對計算所與科研相關的重大活動進行必要的策劃、組織、協調和管理,為科研人員工作的開展提供所需的服務和支撐,規范計算所的科研工作。
科研處下設機構包括:學術規劃辦公室、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科研管理辦公室(含保密辦公室、綜合檔案室、質量管理辦公室)
學術規劃辦公室職責:負責全所科研與學術戰略與規劃的研究、制定與調整,組織全所春秋兩季戰略規劃會的舉辦;承擔所學術委員會日常工作事務,負責全所所級學術報告的發布、組織與管理;承擔全所科技論文和專著的統計、優秀學術論文的評選;負責國際合作和外事管理,包括辦理因公出國的手續、國際會議的舉辦以及其他與國際合作有關的事宜;與科研管理辦共同負責每年科學院組織的研究所評估工作等。
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職責: 圍繞計算所的科學發展戰略及科研規劃,負責全所科研項目(含軍工)的策劃、爭取以及軍工產品生產的組織管理、產品交付及交付後的跟蹤等;負責裝備承製單位資格、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的申請、自查、整改等。
科研管理辦公室職責:負責科研項目立項到結題的全過程管理;負責全所縱向課題(國家基金委、科技部(含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科學院、國家其它部委、地方政府等)的申報組織工作;負責課題的合同評審工作;負責除知識產權外的科技成果的管理(包括成果的驗收、鑒定、登記、獎勵申報等);負責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國家工程中心的管理;與學術規劃辦共同負責研究所評估;負責科技部和科學院的綜合統計等。
保密辦公室職責:負責組織宣傳貫徹上級有關保密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和組織落實保密委員會工作計劃;開展全所保密日常管理;監督、指導和檢查各單位(部門)保密管理工作情況;提出年度保密培訓計劃和協同人力資源處開展保密教育;監督全所實施各項保密審查審批;完成全所保密檔案。
綜合檔案室職責:負責全所綜合檔案管理,監督、指導實體(部門)各類檔案預立卷工作,督促全所各類檔案材料歸檔,完成全所各類檔案分類、整理、裝訂、立卷和數據錄入、編目、上架等工作,實現對全所各類檔案的規范管理,為全所各項工作提供檔案查詢、利用服務。
質量管理辦公室職責:歸口管理計算所質量和標准化相關工作。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運行和持續改進,組織質量管理相關文件的制定與修改,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內外部審核,監督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狀況;負責重點項目的質量監控與跟蹤,組織質量問題的歸零處理;負責出所檢驗、合格證簽發及質量證明文件提供;負責重點項目的標准化審查、組織企業標准制定及國家、行業標準的推廣應用工作;負責全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宣傳與培訓;計算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外部聯絡。[7]
技術發展處
技術發展處是計算所為實現技術轉移和孵化所設立的專門機構,是技術轉移工作的規劃者、監督者、協調者和服務者。技術發展處下設知識產權辦、技術轉移辦,分別擔負計算所技術轉移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職責。
技術發展處通過產業關鍵技術、技術入股、專利許可、技術孵化和院地合作等不同方式與社會各界進行了泛合作。在技術發展處的推動下,計算所在科研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例如:通過大力開展院地合作,從2002年開始,先後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蘇州分部、上海分部、肇慶分部、寧波分部、台州分部和東莞等分部,共計吸引當地政府與企業資金2.2億元,這些分部不僅推動了計算所的成果輻射面,也成為當地科技建設的中堅力量;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參股創立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脈網路計算機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公司,為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貢獻力量;同時,在對外合作中還承擔了Intel、Nokia、聯想等知名企業委託的許多高科技研究開發課題。
技術發展處各辦公室主要職能設置介紹如下:
技術轉移辦:技術轉移辦主要負責計算所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執行層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業務兩方面的職能,負責包括融資與企業孵化、技術許可與轉讓、分部管理、參股公司管理和企業聯合實驗室管理、企業合作的橫向實驗室管理等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各項工作。計算所分部的管理和計算所科研成果在分部所在區域的成果輻射與轉化。
知識產權辦:主要負責工作包括專利分析與專利策略、知識產權管理、專利技術許可政策、標准策略與推進及與知識產權密切相關的合同審查和法律事務等工作,其職能貫穿科研選題立項-研發中期-形成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全過程。[8]
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是所務會和所黨委領導下的、執行所學位評定委員會和教育工作指導小組有關研究生教育工作決議的教育管理職能部門。本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1.貫徹落實中科院研究生院關於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的方針、政策;
2.緊密配合本所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以培養具有「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精神的IT領域領軍型人才和創業者為特色,開展計算所教育品牌建設;
3.規范教育管理工作,內容包括: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生住宿、學籍及檔案管理、課程建設、助學金/獎學金、論文答辯、導師遴選與培訓上崗、學生社團、就業指導、博士後進出站、受理同等學力人員申請學位、客座學生、同學會、教育基金會管理等;
4.開展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研究。[9]
財務資產處
財務資產處是按照國家財經政策,負責做好全所經濟事項的會計核算、執行財務、資產管理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合理用好用活各項資金、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能部門。
其工作職責為: [10] (1)根據計算所戰略發展規劃制定財務工作規劃,根據研究所年度計劃,在所長授權范圍內,匯總並調整各部門預算,編制年、季度財務預、決算並監督執行;
(2)合理配置財務機構和人員,確保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務;
(3)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並完善全處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並監督執行;
(4)負責研究所資金的運籌、調配、核算等工作;
(5)定期進行研究所財務狀況分析,及時、准確地報告重大財務風險並提出解決方案;
(6)負責研究所各類項目的預算評估、成本核算和控制,並且對項目的財務風險實施監控;
(7)建立規范的核算體系,及時、准確、完整地提供財務、資產信息;
(8)負責國有資產年報、年檢、產權變動登記;
(9)負責對分部和下屬企業以及基建項目有關財務的監督管理。
(10)負責全所屬固定資產(儀器、設備、傢具)的管理。
(11)組織和配合科研項目等各類審計工作;
支撐部門編輯
科研支撐中心
科研支撐中心是在所務會領導下的執行機構,於2009年11月成立,是進一步加強我所科技創新基礎平台建設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負責全所科研支撐體系的建設。
科研支撐中心的主要職責包括:全所公共科研支撐平台建設、運維服務和管理工作;全所網路環境建設規劃、實施與日常維護、技術支持;全所信息化工作規劃與實施推進管理(包括網路信息安全日常管理與定期檢查);圖書期刊的購入管理與借閱服務;圖書、資料數字資源建設與管理維護;文獻檢索與全文傳遞服務;公共EDA設計平台建設與運行管理;集成電路相關公共資源庫的建立、使用服務與管理;EDA 相關渠道管理;集成電路設計服務等;負責《計算機研究與發展》、《計算機學報》、《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四個學術期刊的出版工作等。
中心擁有一套13萬億次計算能力、270TB共享存儲空間的共享計算平台和20多台高速信號傳輸、集成電路驗證加速、硬體調試測試實驗室設備和防靜電實驗環境,提供基於虛擬化和雲技術的統一IT支撐服務、同構千核實驗環境和全流程EDA設計技術服務。圖書情報方面能夠提供多元化的圖書情報服務,包括圖書資料查閱、項目查新、影響力分析等知識化服務,定期出版的《信息技術快報》為計算機界同行及企業和政府的決策者了解計算所科研工作的窗口。四個學術刊物多年來一直排名國內計算機專業前列,多次獲得國家科技期刊獎項和基金資助。
成果介紹編輯
到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項,共獲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3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33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45項。
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和信息主動推送的集成系統
基於龍芯CPU的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
基於龍芯的SMP晶元組及其相關系統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虛擬計算環境的關鍵技術研究
動態容災模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語義與知識網格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蛋白質質譜鑒定中的優化問題
支持移動、漫遊的多媒體會晤業務系統
基於三維人體運動模擬與視頻分析的計算機輔助運動系統及示範應用
基於IPv6移動話音業務關鍵技術試驗
新一代機群關鍵技術研究
中科SoC晶元系列化關鍵技術研究
可互操作空間數據引擎的高速通道研究
能力伺服器——低成本信息化技術
網路化內存關鍵技術及原型系統研究
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級關鍵技術研究及兩個典型示範應用
新型結構龍芯CPU研究
藍鯨網路存儲技術成果轉化
生物運行機制的形式化描述探索
車載綜合信息處理與紅外安全系統的研製和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