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微軟要把數據中心設在水下
是因為微軟公司為了減少散熱成本。大家都知道,數據中心的運轉會散發大量熱量,若不及時散熱就就極其可能燒毀伺服器。但是增加散熱設備又會加大電力使用,從而增加成本,於是微軟的工程師們想出了一些「奇特」的方法——將數據中心存放於水下。數據中心散熱量很大,尤其是數據高峰時,會加大伺服器的運行壓力,同時也會加速工作,產生熱量也較多,如果不能及時降溫,就會有燒壞的風險。
微軟公司表示,今後會將更多的數據中心建設在水下,並廣泛進行落實。不得不說,微軟真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科技創新型公司!微軟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每一位研發人員和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不過想到以後的海洋中,不僅有海底隧道,海底電纜、還會有數據中心,是不是會感覺很神奇。
⑵ 為什麼微軟非把伺服器沉在海底而華為卻放置在深山中,有什麼不同
二零一八年六月, 微軟將一個長度十二米,直徑約三米的數據中心沉入了蘇格蘭的海底 ,這個數據中心裝載著八百四十八台伺服器,准備進行長達五年的可靠性測試。但電器大都是特別怕水的,為什麼微軟還要將伺服器部署在海底呢?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給伺服器降溫 ,我們的個人電腦都要使用到風扇來給CPU散熱,更何況是無數台伺服器聚集在一起的溫度了。對此伺服器的各大廠商們也都想盡了降溫方法。
比如華為就在貴州的一座大山上建立了一個數據中心, 因為這里的氣候適宜,即便是在最炎熱的夏季溫度也只有二十度左右。 還有位於杭州千島湖的阿里巴巴,也利用了深層湖水的循環流動來給伺服器散熱 。 以及距離北極圈不過七十千米的facebook,更是利用了這里的冷空氣來給伺服器降溫。
而微軟公司將伺服器放入海底的這個想法則是利用了水的傳導性。
與其花費巨額代價買空調或者風扇降溫,不如直接將伺服器沉入海底,利用可再生能源給數據中心帶來足夠的能量。這個項目被稱為Natick。
微軟公司為了讓這個方案可行,也是下足了血本, 他們請來了法國的一個專門研究軍用潛艇密封性和防水性的專業團隊,並用一百五十天時間嘗試試驗才取得成功。
不過這個方法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部署在海里的伺服器無法進行正常維護, 只能持續幾年時間後重新取回,然後再用新的伺服器來代替。 所以微軟為了延長伺服器的使用壽命, 會用氮氣填充來防止內部的腐蝕。
其實早在二零一五年八月,微軟就曾在加州的海岸附近進行過為期四個月的試驗性嘗試,最後的結果跟預期相符,因此才將這個項目延續下來。
而 這個項目的好處除了降低成本之外,還值得一提的就是距離了 。延遲對於網路提供者來說簡直就是災難,而降低延遲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伺服器盡可能的靠近用戶。
目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距離海岸兩百公里以內的范圍,而將伺服器部署在這里,無疑是大大降低了延遲的問題。
因為現在雲計算逐漸成為了信息技術發展的戰略重點,它集合了眾多計算資源,讓每一位網民都可以隨時獲取資源,而這背後真正依賴的並不是高高在上的雲朵,是陸地上有無數台伺服器構成的數據中心。
那麼對於數據中心來說冷卻屬於數據中心的主要成本因素,所以怎麼解決冷卻降溫這個問題就是節約成本要考慮的最大的問題。
Facebook位於瑞典呂勒奧的數據中心,距離北極圈不到70km,這里常年低溫可以將冷空氣吸入散熱。阿里巴巴位於杭州千島湖的數據中心,這里年平均氣溫17 ,可以利用深層湖水的循環流動,幫助伺服器降溫。而騰訊位於貴州貴安的數據中心,這里有五條山洞,隧道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安全隱蔽且溫度較低。微軟更是腦洞大開,直接將伺服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卻能力,打造一個綠色節能的海底數據中心。
所以這沒有什麼是尖端技術。只是微軟為了節省維護伺服器(包括冷卻)的費用而已。就比如華為在大山深處建立數據中心一樣,他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⑶ 微軟為什麼建在海底是初中物理的題嗎
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中,電費開支差不多要佔70%,在設計的時候要降低電費開支,海冷技術減少散熱,有一點初中物理知識吧。
整個數據中心的唯慎運營成本中,電費開支差不多要佔70%。因此,數據中心在設計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能不能降低電費開支,微軟這次真水冷散熱技術,嚴格來說應該叫海冷技術,算的上是一個獨特的方式,微軟此次聘請了法國軍用艦艇和潛艇製造商NavalGroup,設計了這一水下數據中心,採用與潛艇相同的冷卻技術,通過將海水泵入每個伺服器機架背面的散熱器管道,然後又返回海洋中進行循環冷卻,同時為了避免氧氣和水汽帶來的腐蝕問題,研究人員將伺服器密封,並在其中充入氮氣,隔絕了氧氣、水汽,同時又遠離了人類干擾。
海底有潮汐渦輪機等裝置可以實現發電,海岸上還有高聳的風力發電機,以及布滿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數據中心可以通過水下電纜連接到岸指神敬邊的奧克尼島電網,而數據則通過微軟的光纖網路傳輸出去。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這是由於這些設備提供電力,其在滿負荷運行的瞎襪情況下功率低於250kW(千瓦)。
⑷ 騰訊伺服器為什麼在海里
因為把伺服器放到海里能實現自然降溫,冷卻伺服器,不會讓伺服器過熱,產生爆炸等危險。
要知道,騰訊支持著全國各種業務、軟體的使用,所需要用到的伺服器可想而知有多少,為了使這么多伺服器可以盡量節約成本的情況下冷卻,放在海里是最好的選擇。
2014年微軟開始著手將伺服器放置於水下的計劃,同年開始在海里做投放實驗,他們將300台電腦的伺服器,放置進一個重約十七噸的密封艙內,該密封艙是全鋼制的。而且密封艙內同時還裝載著100多個感測器。岸上的工作人員隨時可以通過這些感測器感知到水壓和溫度,便於及時發現並處理特殊情況。
一切就緒後微軟的團隊將這個密封艙投入加州海岸的近海區。第一次試驗結束後,為證明海底數據中心是可行的。2019年微軟又進行了第二次海底數據試驗,這次的實驗規模更大,裝載的電腦伺服器更多,一共有864台電腦伺服器,相比較第一次的鋼制密封罐。
這次試用的密封設備更像一艘小型潛艇,它的長度超過十米。而這次的實驗周期為期五年。同樣將伺服器放在水裡的還有阿里巴巴,阿里將自家伺服器藏在了千島湖裡面,去過旅遊的遊客應該有聽導游介紹過吧。伺服器在運行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熱氣,此時必須做好散熱,不然可能會有燒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