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操作系統 > 單片機教學改革

單片機教學改革

發布時間:2022-06-16 15:09:59

A. 藍橋杯單片機是怎麼改卷的

改卷是秘密進行的,除了對板子各個模塊的熟悉外,還有一件事,那就是把它們綜合起來運用。

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全國性IT學科賽事。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全國1200餘所高校參賽,累計參賽人數超過40萬人。

2020年,藍橋杯大賽被列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競賽項目。

軟體和信息技術產業作為我國的核心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性、戰略性產業,軟體和信息技術產業在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轉變發展方式,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動軟體和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向軟體和信息技術行業輸送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全面推動行業發展及人才培養進程,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已成功舉辦十一屆藍橋杯大賽 。

對象:具有正式全日制學籍並且符合相關科目報名要求的研究生、本科及高職高專學生(以報名時狀態為准),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比賽。該專業方向設研究生組、大學A組、大學B組、大學C組。

說明:研究生只能報研究生組。985、211 本科生只能報大學 A 組及以上組別,其它院校本科生可自行選擇報大學 B 組及以上組別,高職高專院校可報大學 C 組或自行選擇任意組別。

B. 重慶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的學術研究

為加強產學研合作和國際交流,2011年,成立了重慶國際半導體學院。學院還與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四聯集團、重慶渝德科技公司、西南集成電路設計公司、重慶神州龍芯科技公司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生實習實訓基地。
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學院建設了數門各級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強化素質教育,各級各類的教改項目總數達到20項。重視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鍛煉培養,狠抓實習基地建設。學院現有專業實驗中心實驗教學單位,還有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光信息技術實驗室、微電子技術實驗室、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和射頻技術實驗室;此外,還先後與重慶普天通信設備有限公司、西南集成電路設計有限責任公司、重慶航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重慶萬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 科研項目
2007年至2012年,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66項,科研項目經費累計愈4039萬元。
截至2012年,主要承擔的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立項時間 主要完成人 1. 基於拓撲馬蹄的低維混沌不變集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9-01 李清都 2. 光脈沖驅動與全光纖檢測的哥氏振動微陀螺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1-08 劉宇 3. 基於正Davio判決圖的可逆邏輯綜合理論及其實現方法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1-08 龐宇 4. 不對稱體模迴旋管高效准光模式變換的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1-08 王斌 5. 基於異構計算的混合系統混沌判定及其轉變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1-08 李清都 6. 基於分形的MEMS動態測量理論及方法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0-12 羅元 7. 基於溫度效應的光學薄膜吸收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0-01 郝宏剛 8. 混合系統的若干動力學問題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0-01 李清都 9. 國家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項目——面向醫療物聯網應用的RFID和BAN共性關鍵技術研發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11-07 林金朝 10. 智能康復系統中混合Camshift和Kalman濾波的單目視頻跟蹤演算法研究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10-09 羅元 11. 血液凈化設備遠程監控系統研發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09-09 林金朝 12. DAB數字多媒體廣播接收機核心模塊開發和生產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09-07 王國裕 13.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TD-SCDMA增強型多媒體手機終端的研發和產業化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09-05 申敏 14. 國家支撐計劃——LTE TDD終端基帶科研樣片研究開發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09-01 申敏 15.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TD-SCDMA增強型多媒體終端基帶晶元的研發和產業化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09-01 申敏 16. 國家火炬計劃——TD-SCDMA(LCR)手機基帶晶元和無線模塊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06-09 申敏 17. 國家863計劃——TD-SCDMA終端射頻晶元開發 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2005-07 陳明 專利發明 序號 專利名稱 發明人 授權時間 1. 異構多機器人系統的任務分配方法 羅元(2) 2011-07 2. 一種產生多環繞線卷波的混沌電路及實現方法 羅小華(1) 2011-02 3. 基於微石英角速率感測器的隨鑽方位測量誤差補償方法 劉宇(1) 2010-09 4. 仿生機器魚無半徑轉彎的控制方法 羅元(2) 2010-07 5. Means for implementing a DAB receiver channel decoder 陸明瑩(1) 2010-04 6. LED通用驅動電路 吳貴能(1) 2010-03 7. HARQ技術數據緩存的設計方法及其電路 畢敏(1) 2009-12 8. 一種下行同步導頻時隙的搜索方法 申敏(2) 2009-12 9. 一種基於信息融合到無線定位多演算法增強方法 羅元(2) 2009-11 10. HSDPA中16QAM定點解調方法 王茜竹(1) 2009-09 11. 一種用戶終端小區初始搜索中實現碼片級精確同步的方法 譚舒(1) 2009-08 12. TD-SCDMA系統中小區初始搜索時的精準接入方法 沈靜(1) 2009-06 13. 一種復位值可控的數字電路設計方法 楊小勇(1) 2009-06 14. 一種降低大規模集成電路漏電功耗的設計方法 楊小勇(2) 2009-04 15. 移動通信系統中估計移動終端用戶數的方法 申敏(1) 2008-05 16. 一種手機基帶晶元的省電同步方法 楊小勇(1) 2007-10 17. 一種基於TD-SCDMA無線定位來波方向的估計方法 羅元(3) 2006-10 科技獎勵
1. 「血液凈化系統監測與控制系列關鍵技術及整機設備」,林金朝(2),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2-02
2.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刻蝕工藝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王巍、羅元等,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1-05
3. 「振動角速率感測器研製及在無線隨鑽導向定位中的應用」,劉宇,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1-05
4. 「血液凈化系統系列監控技術及整機設備」,林金朝(2),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05
5. 「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與應用」,林金朝,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9-03
6. 「非線性系統復雜行為分析與控制」,李清都,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9-03
7. 「TD-SCDMA終端核心晶元平台關鍵技術及應用」,申敏(2),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08-12
8. 「數字多媒體廣播DMB接收機和基帶晶元」,陸明瑩、王國裕、張紅升等,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8-03
9. 「TD-SCDMA手機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現」,申敏(2),重慶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07-03
10. 「硅基MEMS設計與加工技術研究」,潘武(2),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7-03
11. 「智能系統分析與控制中的關鍵問題研究」,李清都(6),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03
12. 「暗能量的研究」,龔雲貴、段昌奎等,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6-03
13. 「通信系統中光WDM與光傳輸機理的研究」,毛幼菊、黨明瑞等,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5-03
14. 「混沌控制及其在通信理論中的應用」,楊曉松、周平、李清都等,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4-03
15. 「通信-廣播電視共網傳輸實用技術的研究」,毛幼菊等,重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2-03
教材專著
專著 序號 專著名稱 作者 出版社名稱 出版時間 1. MIMO技術原理與應用 林雲(1)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11 2. 固態振動陀螺與導航技術 劉宇(1)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0-09 3. 半導體器件完全指南 李秋俊(1) 科學出版社 2009-07 4. 移動機器人技術及其應用 羅元(2)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7-09 5. 混沌系統與混沌電路 李清都(2) 科學出版社 2007-08 6. 計算機網路中的擁塞控制與流量控制 徐昌彪(1)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7-01 7. 藍牙協議及其源代碼分析 林金朝(2)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6-09 教材 序號 教材名稱 排名 出版社 出版時間 1.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習題指導 鄒虹(1)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09 2. 光纖通信系統與網路 張德民(2)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08 3. 射頻通信電路 林雲(1)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08 4. 數字信號處理 張德民(2)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2 5. AutoCAD 2008中文版機械制圖實用教程 王巍(2)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08 6.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 鄒虹(1)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8-03 7. 信號與系統 何豐(2) 科學出版社 2008-02 8. 信號與系統分析 張德民(1)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9 9. 現代通信系統與信息網 張德民(2)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8 10. 通信光纜與電纜工程 張德民(2)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5-02 11. 電信傳輸原理 張德民(3)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4-08 12. 現代通信系統 張德民(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02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本科,標准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收類別:理工類)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集成電路及各類電子信息系統設計能力為目標,培養掌握集成電路基本理論、集成電路設計基本方法,掌握集成電路設計的EDA工具,熟悉電路、計算機、信號處理、通信等相關系統知識,可從事集成電路及各類電子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教學、開發及應用,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半導體器件物理、微電子器件、模擬與數字集成電路設計原理、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及應用、現代通信系統、通信集成電路設計、數模混合集成電路設計、數字信號處理FPGA設計導論、片上系統設計、數字系統模擬與驗證等。
專業優勢和特色:專業方向選擇性大,從業口徑寬;高水平科研項目為基礎的專業實踐和創新平台;依託省級重點學科、重慶市微電子工程重點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微電子工程中心,與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實踐實習基地;
畢業去向:可從事數字集成電路系統設計與開發、片上系統(SoC)、嵌入式系統、計算機控制技術、通信、消費類電子等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究、教學、科研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科,標准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招生類別:理工類)
培養目標:培養同時具備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領域內寬廣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和專業知識的,能在包括信息的產生、獲取、存儲、處理、傳輸、控制、顯示等技術為主體的各類通信與電子信息系統從事相應研究、設計、教學、開發、應用、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且在信息理論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及片上系統(SoC)設計、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等方向形成鮮明特色的高級科學與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信息理論與編碼、數字信號處理、DSP原理及應用,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可編程邏輯器件與硬體描述語言、片上系統(SoC)設計、模擬及數字系統設計、感測器與檢測技術、無線通信原理、移動通信技術等。
專業優勢和特色:(1)方向選擇性大,從業口徑寬。同時具備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知識。(2)師資力量雄厚。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及省部級優秀教學團隊,有中央地方共建實驗室、電工電子「省部級示範實驗中心」等基礎和專業實踐教學平台。(3)沿襲我校信息學科優勢,在信息理論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及片上系統(SoC)設計、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等方向上特色鮮明。(4)與全國電子信息類高科技企業有良好合作關系。
就業去向:電信設備製造商、通信運營商及廣播電視、遙控與遙測、雷達、聲納、電子對抗、測量、控制、導航、航空航天等領域相關企業,從事通信與電子信息系統相關研究、設計、開發、應用、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時也可在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等學科領域繼續深造或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本科,標准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收類別:理工類)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國內外行業發展,具有國際視野,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具備良好半導體器件分析能力,在集成電路製造工藝、封裝測試和模擬集成電路設計方面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人才。
主要課程:半導體器件物理、微電子器件、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射頻集成電路設計、現代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現代半導體工藝、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技術等。
專業優勢和特色:(1)國家級特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2)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省部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與多個知名半導體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3)採用全新的「國際半導體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經驗成熟。
就業去向:能在國內外半導體相關企業及科研院所從事半導體工藝研究、模擬集成電路設計、電子產品設計及半導體設備維護等方面的工作。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本科,標准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生類別:理工類)
培養目標: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能夠在無線傳播環境分析和電磁兼容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產品研發、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的「研究開發型」和「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數理基礎、電路與電子、計算機基礎與應用以及通信課程等系列課程,電磁場與電磁波技術、無線傳播分析以及電磁兼容技術系列課程等。
專業優勢和特色:(1)國家特設專業,依託電子科學與技術省級重點學科。(2)具有「電子工程大類實驗班」、「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專業科研訓練計劃」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3)側重無線傳播環境分析、電磁兼容技術、微波射頻系統等特色,注重厚基礎、強能力的研發型、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就業去向:通信、廣播電視、航空航天、儀器儀表等信息產業和電信設備製造商、通信運營商及天線系統製造等企業,從事無線傳播環境分析、電磁兼容等方面的研究、設計和開發等工作,也可在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等學科領域繼續深造或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電子科學與技術
本科(標准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生類別:理工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物理電子、光電子與微電子學領域內寬廣理論基礎、實驗能力和專業知識的,能從事各種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乃至集成電子系統和光電子系統設計、製造和相應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究、開發等方面工作,在電路理論與系統、電子技術及其應用等方向形成特色,並能在相關領域從事相應器件及系統研究、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數理基礎、電路理論、電子技術、計算機基礎與技術、通信基礎系列課程,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半導體物理及器件、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電磁場與電磁波、可編程邏輯器件、模擬及數字系統設計等。
專業優勢和特色:(1)校級品牌專業。依託電子科學與技術重點學科(截至2012年為博士點建設學科),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提供良好條件。(2)師資力量雄厚。以重慶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實驗中心、中央地方共建射頻實驗室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實驗中心等為基礎和專業實踐教學平台。(3)服務電子信息產業和地方經濟,在電路理論與系統、電子技術及其應用等領域特色鮮明。
就業去向:電信設備製造商、通信運營商及廣播電視、航空航天等企業,從事電路設計、電子元器件研製、測控儀器軟硬體設計和電子企業的生產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等學科領域繼續深造或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科,標准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生類別:理工類)
培養目標:培養德才兼備、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創新能力強,具備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強化「光機電算」結合。可從事光通信系統設計及開發、光電系統及工程、通信工程、光電器件及信息處理、顯示與照明及相關的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儀器儀表等領域的科研、開發、生產或管理工作的科學與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數理基礎、基礎光學、電路、計算機及通信系列課程,光電技術、光纖技術、光信息處理和顯示與照明等系列專業課程,光電領域前沿技術課程。
專業優勢和特色:(1)重慶市特色專業,重慶郵電大學品牌專業。(2)專業方向選擇性大,從業口徑寬,截至2012年,來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3)擁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師資力量雄厚。(4)依託市級光纖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專業實驗室,與全國電子信息類高科技企業等有良好的合作關系。
就業去向:通信設備製造商、通信營運商、光機電設備製造商、以及顯示與照明技術及相關領域內從事產品開發、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攻讀碩士學位或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本學科以電工理論為基礎,突出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相結合的前沿理論與技術研究。截至2012年,本學主要從事電子新技術及其應用、電工理論與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應用、智能電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截至2012年,本學科在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結合等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出版專著10部,發表高水平論文100餘篇,承擔十餘項國家、部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科學進步獎多項,特別是在通信電子新技術等研究方面成績顯著。本學科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現代電路理論及技術、現代信號處理、現代感測技術與系統、高等電磁場理論、現代電力電子技術、智能電網技術、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射頻識別原理與系統設計等。
集成電路工程
集成電路工程技術包含了當今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材料技術和精密加工等技術的最新發展。集成電路高密度、小尺度、高性能的特點,使得集成電路工程技術成為當今最具有滲透性和綜合性的工程技術領域之一。集成電路的應用涉及網路通信、計算系統、信息家電、汽車電子、控制儀表、生物電子等眾多方面。設計並製造集成電路作為應用產品的核心,是現代電子系統面向用戶、面向產品、面向應用贏得競爭力的要求,同時也是傳統產業升級和改造的關鍵。
我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4、44、26研究所、四聯集團、重郵信科公司、西南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等國內外許多科研院所、公司企業在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展開了廣泛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本專業聘請了具有豐富科研和實際工作經驗的科研院所及企業高級專家擔任兼職導師,為其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型支撐。
本專業的主要課程有:半導體器件物理、固體電子學、電子信息材料與技術、電路優化設計、數字集成電路、模擬集成電路、集成電路CAD、微處理器結構及設計、集成電路測試方法學、微電子封裝技術、微機電系統(MEMS)、VLSI數字信號處理等。
光學工程
「光學工程」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年輕的學科,是以光學為主的,並與信息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精密機械與製造、計算機科學及微電子學等學科交叉與滲透的學科,包括激光技術、光通信、光存儲與記錄、光學信息處理、光電顯示、全息和三維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學、光電子和光子技術、激光材料處理和加工、弱光與紅外成像技術、光電測量、光纖光學、現代光學和光電子儀器及器件、光學遙感技術及綜合光學工程技術等學科分支,成為現代光學產業和光電子產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本學科擁有一支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和講師組成的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依託工信部和重慶市光纖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微電子工程重點實驗室,在光電子技術及應用、光纖通信系統、光電材料與器件以及紅外成像與圖像處理技術等領域已經形成穩定的、特色鮮明的學術方向,2009年至2012年來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橫向項目等2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獎8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ISTP檢索50餘篇。
本學科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數學物理方法、隨機過程及其應用、激光物理與技術、光電子技術、光電材料與器件、光纖通信原理、高等光學、集成光學、數字成像技術、機器視覺、光纖感測與檢測技術、非線性光學、微機電系統技術、微弱信號檢測技術。
電子科學與技術
電子科學與技術是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本學科和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及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學科共同構成我校電子信息大類的主幹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本學科在學科方向、學術團隊、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發展。
本學科擁有重慶市重點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和微電子工程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光纖通信技術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截至2012年,本學科已經在微電子系統與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材料、器件與工藝、光電子技術及應用和通信與測控中的電路系統與電磁理論等方向上形成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初步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截至2012年,先後承擔省部級及其以上項目5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近五年發表論文52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149篇;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11項,特別是微電子系統與集成電路設計研究團隊參與的「TD-SCDMA終端核心晶元平台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半導體材料研究團隊完成的「稀土體系光譜的理論研究」項目獲得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同時,本學科還獲國家級和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6項。近五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99人,授予碩士學位156人,並與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本專業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數學物理方法、隨機過程及其應用、高等代數與矩陣分析、半導體器件物理、晶體管原理、高等電磁場理論、光波導理論、光通信新技術、微機電系統技術、非線性電路與系統、射頻集成電路設計、非線性系統的混沌與控制、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技術、微波電路等。 截至2014年,在職教職工9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講師42人;專業教師中,25人具有博士學位,46人具有碩士學位;博士生導師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2001年以來,教師共發表論文552篇,其中186篇被SCI收錄、EI、ISTP收錄;共承擔包括863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科研項目8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國家專利4項;教師中4人次獲省部級先進個人。圍繞「光纖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與「微電子工程重點實驗室」兩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省部級重點學科的建設,截至2014年已經在光纖通信技術、TD-SCDMA手機核心晶元的研發、DAB/DMB技術、納米光電子材料的理論研究等領域形成特色。

C. 藍橋杯單片機成績什麼時候出來

一周後出成績。
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全國性IT學科賽事。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全國1200餘所高校參賽,累計參賽人數超過40萬人。
2020年,藍橋杯大賽被列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競賽項目。藍橋杯Java軟體開發對象:具有正式全日制學籍並且符合相關科目報名要求的研究生、本科及高職高專學生,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比賽。該專業方向設研究生組、大學A組、大學B組、大學C組。說明:研究生只能報研究生組。985、211 本科生只能報大學 A 組及以上組別,其它院校本科生可自行選擇報大學 B 組及以上組別,高職高專院校可報大學 C 組或自行選擇任意組別。

D. 何為民的生平

1985年,東華理工學院新成立電子及計算機系,何為民即擔任電子及計算機系的電子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計算機研究室主任,1992年獲研究
員職稱(見附件4),1995年任華東地質學院電子及計算機研究所主任,1999年6月被海南省公安廳引進任電子及計算機總工程師(見附件5),2000
年任海南省公安廳「金盾辦」常務副主任。2003年6月31日按規定辦理了退休手續,但應廳黨委的要求繼續擔任海南省公安廳「金盾工程領導小組辦
公室」常務副主任一職,2004年8月1日辭去海南省公安廳「金盾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職務。
多年來,何為民同志一直從事核技術智能儀器、數據通信、網路測控技術的科研和教學。1993年起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指導培養核智能儀器、網
絡測控、數據通信專業的研究生。目前仍在指導六名碩士研究生。
多年來,何為民完成了省、部級科研項目十二項:《基於單片微機的測控網關的研製》(江西省重點科研課題)、《攜帶型IC卡讀寫器的研製》(
海南省重點科研課題)、《HF-91A攜帶型微機多道能譜儀的研製》(核工業部)、《通用核物探儀器數據採集器》(核工業部)、《218Po法找鈾礦
研究》(核工業部)、《綜合策測井儀的研製》《鈾礦普查勘探儀器檢修手冊》(江西省)等,其中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四項。正式出版《智能核
電子儀器(原子能出版社高校統編教材)》、《放射性物探儀器》(原子能出版社)、《低功耗單片微機系統的設計》(北航出版社)、《鈾礦普
查勘探儀器檢修手冊》(原子能出版社)、《計算機組成及嵌入式系統》(北航出版社)」等專著五本。
1999年何為民引進到海南省公安廳後,主要從事公安信息技術的研究和建設工作。兩項科研成果「攜帶型非接觸IC卡讀寫器的研製」、「基於單片
微機的乙太網測控網關的研製」通過了省部級的鑒定,並主持編寫了「海南金盾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海南金盾工程技術總體方案」、「海南
金盾工程初步設計」等重要技術文檔。
《計算機組成及嵌入式系統》專科生課程,課程學時72。
(2)近年來主持的科學研究課題
《計算機組成原理教改》院級課題,2006年,課題組長。
《多通信方式的遠程測控系統》院級課題,2005-2006年,課題組長。
《單片機實驗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院級課題,2005-2006年,課題組長。
《校園一卡通項目窗口機部分》院級課題,2004-2005年,課題組長。
(3)在國內外主要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P2P協議在嵌入式網關的實現》 微計算機信息 2006年 第26期
《實現基於TCP/IP的多串口轉換網關》單片機及嵌入式系統應用2006年3期
《VB中利用串列通信控制項實現數據採集》 科技廣場 2005年 第8期
《SF0020的乙太網接入設計》 科技廣場 2005年 第1期

E. 大學應用數學的論文題目有哪些謝謝

你好, 應用數學論文題目 找到了,給樓主粘貼出來:

小編准備了應用型教學畢業論文題目-11月24日給2013畢業生這篇文章,希望會幫到2013年數學專業畢業生和各位老師們!
高職園林技術專業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
試析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
基於應用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索——以園林建築設計課程為例
國際視野下高等工程教育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以鹽城工學院優集學院為例
應用型本科院校「課題引導/階梯推進教學摸式」淺探
「讀、議、練」教學模式:基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財政學課程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高校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應用型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重構與優化
構建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應用型本科的課程改革: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
應用型本科院校單片機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教育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方向—現代教學設計師—關於應用型本科院校初級教學設計師的培養
應用型園林本科專業觀賞植物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
建設合作教學基地培養應用型檔案專業人才
高校經管類應用型課程SBT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應用型人才培養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翻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基於項目驅動教學的應用型本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資源庫構建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改革成效及問題研究——以"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為例
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應用型工商管理類專業「多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創新
獨立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
基於嵌入式學習的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模式探析
應用型工科院校單片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構建應用型導向的管理會計雙語教學體系
基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化工原理課程立體化教學模式
構建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責任編輯:論文題目網)

F. 王洪波的學術論文信息

---------------------------代表性論文-----------------
[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
[2]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SCI)
[3]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
[4] 王洪波,齊政彥, 胡正偉, 黃 真,「並聯腿機構在四足/兩足可重組步行機器人中的應用,」 機械工程學報, 2009, 45 (8): 24-30.
[5]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設備的機電一體化設計和應用. 機 械 工 程 學 報, 45(8): 68-74, 2009.
[6]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
[7]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
[8]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
[9]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
-------------------------2012年-----------------
期刊論文
[1] Xiaohua Shi, Hongbo Wang, Lin Yuan, Zhen Xu, Hongwei Zhen,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90-495: 2236-2240.
[2] Hongbo Wang, Xue Yang, Xiaoqian Zheng, Ning Du, Hongwei Zhen,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2,8: 31-36.
國際會議
-------------------------2011年-----------------
期刊論文
[1]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Mo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Front. Mech. Eng. 2011, 6(2): 151–159.
[2]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
國際會議
[1] Xue Yang, Hongbo Wang, Lin Yuan, Ning Du, Zengguang Hou.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Beijing, pp.124-129.
[2] Hongbo Wang, Xue Yang, Guoqing Hu,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Catheter Intervention Manipulation System of Minimally Invasive Robotic Surgery,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 Zhengzhou, China, August 11-13, 2011, pp. 211-216.
-------------------------2010年-----------------
期刊論文:
[1]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
[2] Hongbo Wang and Zhengwei Hu, Road edge recognition for mobile robot using laser range finder, Int. J.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2(4): 236-245, 2010.
[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
[4] 王洪波, 史小華, 趙永生, 史艷國, 姚建濤, 基於CDIO教育理念的項目教學實踐與探索, 中國教育研究論壇, 2010,11(130):15-17.
[5] 王洪波,史小華, 張慶玲, 王志松, 趙玉琴基於項目的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踐教學改革,」 現代教育導引雜志, 2010,76:63-65.
[6] 趙永生, 姚建濤, 鄭魁敬, 王洪波, 李仕華, 史艷國, 五位一體式「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課程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10,(3):40-42.
[7] 王洪波, 徐桂玲, 張典範, 胡星, 助老助殘四足/兩足可重構並聯腿 步行機器人運動學建模與模擬,燕山大學學報,2010,34(6):508-515.
會議論文:
[1] Guoqing Hu;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Complete Coverage Path Planning for Road Cleaning Robot,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pril 10–12, 2010, Chicago, USA, 2010: 643-648.
[2] Zhengwei Hu and Hongbo Wang, Tian Zhang, Xiaoqian Zheng, and Xue Yang, Path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 Design for Cleaning Robot,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Harbin, China June 20-23, 2010: 2368-2373.
[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and Zhen Huang, Reconfiguration Plan Analysis of Quadruped/Bi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2010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Qing, China,July 15-17, 2010: 196-201.
[4] Guoqing Hu, Liang Li, Hongbo Wang and Yun Xiang, A Novel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Used for Elderly People,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CMIC 2010), Okayama, Japan, July 17-19, 2010: 688-691.
[5]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A Mo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4-7, 2010, Xi'an, China, 2010: 627-632.
-------------------2009年-----------------
期刊論文:
[1]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
[2] 王洪波,齊政彥, 胡正偉, 黃 真,「並聯腿機構在四足/兩足可重組步行機器人中的應用,」 機械工程學報, 2009, 45 (8): 24-30.
[3]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設備的機電一體化設計和應用. 機 械 工 程 學 報, 45(8): 68-74, 2009.
[4]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
[5] 張立麗, 王洪波. 基於PIC 單片機的直流電機控制器的設計[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2009, 2009, 30 (11): 2681-2683.
會議論文:
[1] Zhengyan Qi, Hongbo Wang, Zhen Huang, 「Kinematics of a Quadruped/Biped Reconfigurable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s,」 ASME/IFT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figurable Mechanisms and Robots (ReMAR 2009), June 2009, London, UK, pp. 558-564.
[2]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and Hongnian Yu. Sensor Based Road Boundary Recognition of Mobile Robot,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ICNSC2009),March 26-29, 2009, Okayama, Japan, pp. 210-215.
[3] Hongbo Wang, Hongtao Liu, Xiaohua Shi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Kinematic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17-19 October, 2009, Tianjin, China. pp. 1174-1177.
[4] Peng-Feng Li, Zeng-Guang Hou, Feng Zhang, Min Tan, Hong-Bo Wang, Yi Hong, Jun-Wei Zhang, An FES Cycling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CPG, 3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September 2-6, 2009, pp. 1569-1572.
[5] Wang Hongbo, Shi Xiaohua, Li Liang A New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for Aged People. 機械設計與研究, 2009年增刊(2009中國機構與機器科學應用國際會議), pp. 120-122
-------------------2008年-----------------
期刊論文:
[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
[2] 王洪波,田行斌,張海明,黃真,「差動機構在全方位移動機器人上的應用,」機械設計與研究,2008, (2)。
會議論文:
[1] Hongbo Wang. Path Planning Based on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for a Mobile Robot,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Sanya, China, April 6-8, 2008, pp.1593-1598(EI, STPT)
--------------------------2007年以前-----------------
--------------------------國際期刊-----------------
[1] Wang H.B., Huang Z., Kinemat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Method of Kin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0, 25(2): 167-173 (SCI)
[2] Huang Z, Wang H.B.,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n-DOF Multi-Loop Complex Spatial Mechanism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2, 27(1), 97-105 (SCI)
[3]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Self-Location for an Autonomous Wheel Chair, 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97, 40(3),pp. 433-438 (SCI)
[4] Wang .B., Ishimatus T.Schaerer C. Huang Z., Kinematics of a Five-Degrees-of-Freedom Prosthetic Arm,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1998, 33(7):895-908 (SCI)
[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 Chai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1998, 1(4), pp. 141-146
[6]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
--------------------------國際會議-----------------
[8]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Six-DOF Parallel Multi-Loop Robot Manipulator, ASME Paper 86-DET-68, October, 1986
[9] Wu Shengfu,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kspace and Construction Parameter of the Parallel Robot Manipulator, Proc. of Asian Conf. on 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Hongkong, April, 1991, pp. 425-428
[10] Uhrhan Christoph,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Inverse Kinematic and Simulation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Asian Control Conf., Tokyo, July, 1994, pp. 611-614
[11]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Uhrhan Christoph and Zhen Hu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The 3rd Int. Conf. on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Singapore November, 1994,pp. 682-686
[12]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Computer Control of Wheel Chair by Using Landmark,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388-391
[13]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Coordnation of Dual Arm Robot Using 3-D Vision Sensor,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400-403
[14] Chul-Ung Kang,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Wheel Chair Assisted with Laser Range Finder, Proc. SPIE Int. Conf. Machine Tool, In-Line, and Robot Sensor and Control, Philadelphia, October, 1995, Vol. 2595: pp. 92-99 (EI)
[1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chair, Proc. of Int. Symp. on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Oita, February 1996,pp. 199-202
[16]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Christof Schaerer. Position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the IASTED Int.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onolulu, Hawaii, August, 1996, pp. 287-290
[17]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Vision-guided Navigation for a Wheel chair,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awaii, USA, August, 1996,pp. 145-148
[18]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Path Planning for an Autonomous Wheelchair, Proc. of 2nd Int. Workshop on Advance Mechatronics, Nagasaki, Japan, December 1997, pp. 260-264
[19]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Tele-Operation of Coordinated Dual Arm Robot Using Delta Type Master Arm, Proc. of Int. Conf.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November, 1997,
[20] Hongbo W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robot with two arms, Sixth Int. Symposium on China Development in 21 Century, Tokyo, Japan, November, 2003
[21]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Masahiro Araya,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Development of robot to assist patient transfer, Proc. Int. Conf.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Hague, Netherlands, Oct. 2004, pp. 4383-4388 (EI)
[22]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S. Toshimitsu,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Patient transfer apparatus used in hospital, Proc. Int. Conf. Network, Sensing and Control, Arizona, USA, Mar. 2005, pp. 738-743 (EI)
[23]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Careful-Patient Mover Used for Patient Transfer in Hospital」, in 2007 IEEE/IC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 Medical Engineering-CME2007, Beijing, May 23-27, 2007, pp. 20-26 (EI)
[24]Hongbo wang, Lingfu Kong and Hongnian Yu,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Based Localization and Motion Control for a Mobile Robot,」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285-290 (EI).
[25]Hongbo Wang, 「Kinematics and Control for a Personal Robot with Five Degrees-of-freedom Arms,」 in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507-512 (EI).
[26]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Development of Motor Controller Based on PIC,」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orea, November 2007. 1102-1107(EI).
——————國內雜志——————
[1] 黃真,王洪波,「復雜多環空間機構動力分析的影響系數法」,機械工程學報,1988,24(3),74-80 (1A, EI)
[2] 王洪波, 黃真, 「螺旋理論在空間機構運動和動力分析上的應用」,機械工程學報,1992,28(2), pp. 98-102 (1A, EI)
[3] 王洪波, 趙永生, 黃真,「空間機構受力分析的螺旋法」, 力學與實踐,1992,No.4,pp. 39-42 (核心)
[4] 王洪波, 黃真,「YS-I 並聯機器人的運動和動力模型」,機械設計,1993,10(6),pp. 42-45 (1B)
[5] 澹凡忠,王洪波, 黃真,「6-SPS機器人的影響系數及其應用」,機器人,1989,89(5),20-24 (1B)
[6] 王洪波, 黃真,「六自由度並聯式機器人拉格朗日動力方程」,機器人,1990,12(1),pp. 23-26 (1B)
[7] 吳生富,王洪波, 黃真,「並聯機器人工作空間的研究」,機器人,1991,91(3),33-39
[8] 黃真,王洪波,「六自度並聯多迴路機器人動力分析的影響系數法」,機械科學與技術,1989,89(3),41-49 (核心)
[9] 王洪波,趙永生,黃真,「6-TPS並聯機器人的力傳遞矩陣」,機械科學與技術,1992,41(1),pp. 44-49 (核心)
[10] 楊傳岩,王洪波,黃真,「三角平台並聯機器人工作空間研究(一) 優化演算法」,機械科學與技術,1992,42(2),pp. 12-18 (核心)
[11] 楊傳岩,王洪波,黃真,「三角平台並聯機器人工作空間研究(二)結構參數的影響」, 機械科學與技術,1992,43(3),pp.32-36 (核心)
[12] 趙永生,王洪波,高峰,黃真,「應用旋量建立機械手的動力學模型」, 機械科學與技術,1993,46(2),pp. 30-32 (核心)
[13] 王洪波,黃真,「單環空間機構運動和動力分析的影響系數法」,東北重型機械學院,1987,11(4), pp.37-45
[14] 王洪波,「空間機構運動分析的正交螺旋法」,東北重型機械學院,1991,14(1), pp.32-38
[15] 王洪波,「5R和7R串聯機械手的運動分析」,河北機電學院學報,1989,(3), pp.130-133
[16] 澹凡忠,王洪波, 黃真,「並聯機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1)液壓缸的干涉」,1989,(2),pp.55-59
[17] 澹凡忠,王洪波, 黃真,「並聯機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2)虎克鉸的干涉」,1989,(3),pp.118-123
[18] 澹凡忠,王洪波, 黃真,「並聯機器人位姿相關空間的研究」,天津大學學報增刊,1990,,pp.63-66
[19] 王洪波, 齊波,孫健,劉樹軍,「影響系數在平面機構中的應用」,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1993, 17(3), pp. 199-205
[20] 王洪波, 黃真,「YS-I 並聯機器人的運動分析」,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1993, 17(1), pp. 9-16
[21] 陳超超,田行斌,王洪波,黃真,「一種用於移動機器人避障的模糊神經控制演算法」,機器人,2003 (1B)

G. 崔佳冬單片機上課用的PPT(06屆大三上學期)

2003/2004學年是我院成立後迎來的第一個完整的學年,是2005年本科評估前的關鍵性的一年,是第一屆本科畢業設計與本科就業的一年,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師資結構與科研水平的一年。一年來,以教學質量為中心,以創新為主線,通過督導制度與教研活動以及教學基本功比賽,教師培訓等,使得教師觀念更新,素質提高,科研意識增強了,學院的教學水平上了新的台階。

2003/2004學年10項重要工作:
1.第一屆本科畢業設計:
作為我院的第一屆本科畢業設計,我院經過反復討論與長期籌備,開展了歷時半年的本科畢業設計,取得良好成績,獲得外校專家的肯定。畢設領導小組妥善細致地策劃了畢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通過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該項工作得以圓滿完成。
2.本科學士點評估:
為接受教育廳的評估,我院在2002年省教育廳評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提煉成果,迎評促建,通過了專家的驗收。這也是我院對2005年教育部評估的一次預演。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批准:
這是我院,也是我校的第二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校科研水平進一步提升的標志性成果之一。 當時數學所的教師普遍參與該課題組,通過國家基金的資助,將有利於團隊的形成與發展。
4.「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成立和學術討論班的開展:
為了更好地推進寧波市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建設,以及我院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與穩定,我們建立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目前,我院開展了「物流」討論班,以及「分形」討論班,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預計「數理金融」討論班即將舉行。
5.「TMD-1模塊式單片機實驗系統」教學儀器在清華大會舉行發布會:
2004年6月,我院自主研製的TMD-1教學儀器的發布會在清華大學成功召開,受到國內專家的一致好評。該儀器不僅是教學設備,更是一種可編程的多介面多匯流排的開放平台,目前已投入量產並在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使用並獲得好評。該儀器的發布是我校產學研的標志性成果之一。
6.協辦「圖形與圖像處理」的國際會議:
為了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我院協辦了「圖形與圖像處理」的國際會議,派遣教師前往觀摩學習和交流,並安排了國外專家在我校的學術報告。部分教師開始從事圖形圖像學的學習和研究。
7.省級精品課程申報獲批;
如何培養有萬里特色的信心類學生,如何建設有萬里特色的精品課程? 這是我院的一項長期任務。以楊秀金教授為主的課程組作了有益的嘗試,她們申報的「數據結構」獲批准,正式立項為浙江省省級精品課程,這是我院教學改革的標志性成果之一。
8.改善辦公環境,建設「教工活動中心」
體現以人為本,以師立校的精神,為教師提供良好的辦公設施與環境,是我院始終貫徹的宗旨。 在2004年初,為了吸引人才,我院創建了高層次人才的辦公室;參考其裝修方案,我院領導班子積極籌措經費,克服困難,毅然進行了教師辦公室的裝修。同時,為了體現以師立校,尊重教師,服務教師的的精神,院級領導的辦公室搬遷至北面或西面。為了豐富教職工的文化活動,我院在實驗室緊張的情況下,仍然設立了「教工活動室」。
9.學科競賽成績優異
本學年,我院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競賽,美國國家半導體設計大賽,省多媒體競賽,電子設計競賽以及英語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英語競賽首次獲得全國特等獎),特別是數學建模取得全國一等獎2項,全國二等獎1項,繼續蟬聯專科組全國第一。
10.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
通過督導組的不懈努力,青年教師的積極參加,我院獲得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2名,三等獎1名,獲獎比例100%,是除基礎學院外獲獎人數最多的二級學院,這充分反映了我院青年教師的教學風貌。

五條工作主線概況:
1. 教學工作
「本科畢業設計」是2003/2004學年面臨的主要問題,我院在畢設指導過程中,體現了「領導重視,制度落實,管理到位,嚴以律己,以生為本,公平公正」 的精神。 順利完成了本科畢業設計。 有關的經驗包括:
1. 實行「院、系、教研室」三級管理。
2.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開展工作。
3. 充分協調好教學部門與學生工作部門的工作。
4. 指導教師全面實行指導記錄制度。
5. 嚴於律己,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在25位校內指導教師中,有21人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課程建設和教改項目,與他們的項目相關的課題在148個本科課題中佔了大多數。這樣的密切結合,一方面對於學生更有興趣,同時對於教師則會更加投入到設計指導工作。在最終的7篇優秀論文中,無一例外地都與這些課題相關。我院要求教師進行外文科技文獻的閱讀並在教研活動中宣講,以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這項舉措在畢設指導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 以生為本,無私奉獻,全力指導學生的設計工作。
7. 採取「嚴格考核、公開答辯」的辦法,做到「認真負責,公平公正」。

一年來,我院積極開展教學督導工作,督導組的同志首先以身作則,踏踏實實地從事教學,為全院的教師樹立起了榜樣。通過一年來的督導工作,我院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顯著提高。教學督導組推薦優秀教師,建議他們參加教學示範,目前部分的示範錄像已放在二級學院的網站上,隨時供大家觀摩學習。

H.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怎麼寫的問題講解

小學教育教學是以理論為主的,是我們在實踐的教學當中很難跟上的理論教學,教育論文的寫作是對教育工作的總結和探討,那麼小學教育教學論文怎麼寫呢?下面是千里馬論文網的小編整理的關於小學教育教學論文怎麼寫的問題及範例欣賞,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論文格式寫作要求:

1.論文題目為三號黑體加粗居中

2.一級標題應該設置為黑體三號加粗居中(即每一章節的標題如第一章)

3.二級標題應該設置為黑體四號加粗,對齊方式為左對齊(即每一章節的下一級標題如:1.1)

4.三級標題應該設置為黑體小四加粗,對齊方式為左對齊(二級標題下的小標題如1.1.1)

5.中文「摘要」兩個字應該是三號黑體加粗居中,應該設置為一級標題。

6.中文摘要內容字體應該為宋體小四,兩端對齊,行間距為1.5倍或是20磅。

7.英文摘要(abstract)應該是羅馬(TimesNewRoman)三號加粗居中,應該設置為一級標題

8.英文摘要內容字體應該是羅馬(TimesNewRoman)字型大小為小四,兩端對齊,行間距為1.5倍或是20磅。

9.「關鍵詞」三個字應該是黑體小四,其後為關鍵詞(宋體小四),關鍵詞數量為4~6個,每一個關鍵詞之間要用逗號分開,最後一個關鍵詞後不打標點符號

10.「目錄」兩個字應該設置為黑體三號加粗居中

11.文章正文應該是宋體小四

12.文章正文段落行間距應該是1.5倍行間距或是20磅,首行要空兩格。

13.文章正文段落格式應該設置為兩端對齊

14.文章中出現的圖片,其位置應該是居中,且圖片下方要有中英文對照的說明文字。其中中文說明文字應該為楷體五號,英文說明文字應該是羅馬(TimesNewRoman)五號字體,中英文說明文字位置均為居中。圖片及其中英文說明文字應該位於同一頁。

15.文章中出現的表格,其位置應該是居中,且表格上方要有中英文對照的說明文字。其中中文說明文字應該為楷體五號,英文說明文字應該是羅馬(TimesNewRoman)五號字體,中英文說明文字位置均為居中。且文中表格的風格要保持一致,表格內容的字體,字型大小設置要統一。表格的寬度不應該超過正文的寬度。表格如果轉頁的話,在隨後的頁面上應表明如:表一(續)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範例欣賞:

【摘要】隨著社會中各行各業的競爭力度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成為了社會重點難題。特別是計算機行業,近年來的計算機領域快速發展,各高校向社會輸送的計算機人才也日漸提升,同時也加大了就業競爭力度。所以,學生掌握一種制約晶元的電路設計,並且熟練使用一種編程語言,不僅能夠提高競爭實力,也可以增強自身的技術水平。本文中通過面向技能抽考的單片機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技能抽考單片機教學多元化單片機

單片機是一種微型計算機的分支,以體積小、功能全、性價比高等特點著稱,被運用到工業制約、通信設備、信息處理、電器等諸多領域。單片機技術在整個課程中處於核心位置,是電子信息、機電、自動化等專業學科必備技術,也是工科學生就業的一個基本保障。

一、單片機教學目前狀況

單片機教學中,教師以匯編語言版本和C語言版本為編程工具的單片機為學習對象,這種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單片機指令系統的操作,也可以對單片機軟、硬結合的特點做深一步的單片機原理理解[1]。

「單片機」是一門專業課程,基於電工學、電子學、計算機組成原理學、介面原理及匯編語言學基礎上的一門課程。以上課程是單片機課程的基礎,對單片機的學習能夠起到推動作用,加強學生對相關課程的理解。對於學生而言,單獨的學習單片機課程,沒有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因素影響,將會很難入門[2]。

二、單片機教學的理由

2.1單片機教學的實驗設備單一

教學中使用的實驗設備通常是學校為學生准備好的包含十幾種實驗內容的實驗包,學生對實驗包里的設備進行試驗並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是,通過這種實驗包學習產生的理由是無法提供更高層次的動手實驗,實驗包里的實驗項目硬體已經連接完畢,學生只需要通過簡單的連線就可以使用,導致了學生動手和動腦的機會少,線路已經固定,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設計轉變線路,在實驗中產生一定的局限性。

2.2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不符

學校的教學策略中,基本以理論為主,造成設計效率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大、理論性過強、語句不易理解等理由,另外由於編程的代碼結構復雜,學生對硬體結構的依賴性比較大,不能夠完全在不同種類之間相互移植。

三、技能抽考在單片機教學中的作用

3.1技能抽考的理論

技能抽考是根據教育學的要求,依照專業特點對學生掌握的專業技能進行標准化的考核,需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考核。具體做法分為三種:制定統一的抽考標准;製作抽考標準的試題庫;根據專業學習的人數,採取隨機籌錢的方式進行學生的獨立抽考。

這種技能上的抽考相當於一種技能競賽,專業技能競賽相比職業技能競賽的方面更為廣闊、參與的學生也比較多、比賽的內容全面,抵制了一直以來的「重技能輕綜合」的不足[5]。

3.2技能抽考在單片機教學中的作用

技能抽考運用到教學模式中,能夠重新建構教學模式,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等,使學習中實現車間與教室、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學徒、作業與產品、理論與實踐、教學與比賽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改革,推動學校教育水平的發展。

3.3技能抽考重建教學模式

技能抽考是以學生的綜合實力為評價標准,在學習范圍的完成情況來進行對專業能力的衡量,對能力、策略等進行務實、高效的教學目標。因此,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從原有的教學方式轉向行動教學方式,讓課堂從理論性教學轉向實踐性教學,以「教學工廠」為實訓教學模式,使車間和教室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

四、結論

單片機原理和教學中的自主研發、開放性和創新性,比較容易符合新世紀人才的培養,符合高校的教育規律。在教學中加快改革步伐,加強基礎、培養能力、開拓思維、注重創新、提高素質為教學中心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素質和動手能里為教學目標,將教學層次加深,全面展開單片機教學的最新模式,為電子信息行業培養大批量專業知識強又掌握應用技術的應用型人才。

I. 我是電子專業的,單片機和微機原理是不是很重要啊

「微型計算機原理
本文通過作者多年來對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教學研究體
會、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 還有微型計算機應用系統科研開發經歷, 大膽嘗試、探索了微型
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特別是學生自學
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力圖使學生專業綜合素質, 特別是學生動手實
踐能力和主動思維能力的培養能更上一層樓。

通過十多年對電子與信息學科系列課程的教學, 深感電子與信息科學的飛速發展和現有課程
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之間差距的日益加大和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和缺點。信息激增、知識
爆炸, 要求教師不斷「充電」、學生不斷自學, 為此我們希望結合高等教育學原理和電子與信息科
學的發展特點, 不斷增加新知識, 更新課程內容, 調整教學大綱, 出版新教材, 利用信息技術最
新成果和新型電子設計EDA 軟體, 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製作多媒體網路課件, 逐步培養和
建設了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團隊, 在實現「一支好隊伍、一個好大綱、一套好教材、
一套好題庫」的基本要求下, 通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教學科研的結合在學生自學能力、實踐
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方面進行大膽嘗試與研究, 努力使我們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 特
別是動手實踐能力、讀解電路圖能力、自學能力和主動思維能力的培養上能有更進一步收獲。
具體地, 我們從「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與科研團隊建設、教材編寫、大綱調
整、多媒體網路課件製作、配套例題與習題指導書的編寫、考試與模擬考試題庫建設、該課程教
學與科學研究、該課程實驗教學等方面進行了立體化的教學手段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進, 進行了與
該課程有關的多項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項目, 初步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
一、教學方面
1. 教材編寫和大綱調整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是電子與信息學科有關計算機方面課程教學的重點和核心內
容之一, 隨著計算機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 微型計算機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國國
民經濟建設的各個行業。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已成為工科院校相關專業必修課, 特別是
信息學科相關專業重點主幹課程, 是信息學科相關專業後繼課程學習的紐帶和橋梁。
根據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綜合型大學和理科大學中電子與信息學科的相關專業要從原來的
理科辦學思想逐步過渡到工科辦學, 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科
研能力。為此, 從1997 年我們講授「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以來, 教材更換多次, 但沒
185
高等理科教育

有一個版本能滿足綜合型大學和理科大學中電子與信息科學專業、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無線電通
信專業、通信工程專業、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等學生的這種教學需求。
顯然, 我們開設的「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作為蘭州大學名牌課程和蘭州大學21 世
紀信息學科重點主幹課程, 在當前形勢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應該是從素質教育出發, 為培養
理論聯系實際、既懂基本原理、又有很強動手實踐能力、開發應用能力等綜合科研能力的21 世紀
信息科學的高水平人才作為其首要任務。但作為老牌綜合性大學和理科大學, 我們沒有工科院校
那樣充足的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綜合科研能力的各種實驗、實習環境, 如何結合我們自身的
特點, 尋找學生素質培養最佳途徑成為我們當務之急。經過各種嘗試, 還是認為合適教材選擇和
大綱制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盡管目前國內有很多相關教材, 但沒有一本從硬體晶元電路
引腳實際連接關系出發, 直接講解微型計算機硬體電路原理及應用、微型計算機介面技術的合適
教材。為此, 我們根據現有各種教材的特點, 結合我們的使用環境, 花了近4 年的時間完成了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和該課程講義的編寫, 並於2001 年在蘭州大學出
版社出版了該教材的第一版, 我們編寫的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對於每一個電路連接圖, 在國內首次
直接用EDA 軟體PRO TEL 99 完整繪制, 電路連接全部採用晶元引腳實際連接標準直接給出, 書
中所講的例子的每個晶元都按照實際晶元的硬體電路直接繪出, 增強了學生對微型計算機及應用
電路、微型計算機介面電路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利於學生實驗中直接使用, 更重要的
是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逐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 同時, 緊密聯系該課程囊括技術的最新進
展, 不斷補充各種新知識、新技術。

2.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網路課件製作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發揮網路課件的直觀性、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協作性、自
主性等優點, 注重學生主動思維和理論聯系實際、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加速知識的傳遞和轉
化、為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積極申請了蘭州大學網路課件建設計劃項目, 製作了「微型計算
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網路課件。
1999 年以後, 為了適合全國網路教學建設和加速蘭州大學多媒體網路教學, 我們著手准備多
媒體課件製作時素材積累, 開始了插圖的PRO TEL 99 軟體描繪工作, 同時加快了課件製作前腳本
的寫作過程。2000 年5 月進入大量計算機錄入階段。同年10 月初用[課件大師] 系統製作了本教
材第三章。同年11 月因為[課件大師] 製作軟體系統本身的不足, 不能滿足網路教學的要求, 我
們又開始採用FLA SH3. 0、F IREWORK、PHO TO SHO P、FRON TPA PGE、PRO TEL 99FORW INX
等系列軟體研製本教材的第二章、第四章課件。2000 年12 月整個課件製作前提准備工作基本結
束。2001 年結合我們出版的第一版教材, 進入了各個章節課件的詳細製作階段。同年年底, 經過
我們40 多個人的辛勤勞動和日夜加班加點的努力, 終於完成本課件的第一版並已投入使用, 先經
過近3 年教學實踐, 發現不足和錯誤, 進一步修訂和補充, 目前正在進行該課件的修改和增補工
作。
3.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課程例題講解與習題指導書和題庫建設
為了落實「一支好隊伍、一個好大綱、一套好教材、一套好題庫」的基本要求, 方便教學, 方
便學生學習, 我們經過近7 年的積累和努力, 編寫了與此教材配套的例題講解與習題指導書, 建
186
高等理科教育 教育教學研究專輯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設了該課程的考試題庫和模擬考試題庫, 同時例題講解已編寫進「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多
媒體教學網路課件中。研究採用多種形式的考核、考試方法, 促進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轉化, 積
極編寫考試題庫和模擬考試題庫, 努力進行「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的立體化建設, 必須
讓學生掌握本課程的知識重點和基本教學內容。
4. 近年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中, 研究更新課程內容, 改進教學方法, 不斷完善
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學大綱。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 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運用所學知識設計電路, 軟
件模擬, 硬體實現, 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 受到學生好評和歡迎。特別是注重
教學內容的基礎性、應用性和最新知識的擴充, 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技能培養緊密結合。針對國
內眾多綜合性大學、理科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相關專業由原來理科教學轉向工科適用型專業特點,
如前所述, 我們在國內首次採用硬體晶元實際引腳連接關系來解剖分析每幅電路原理圖, 同時介
紹與其有關的擴充系統設計方法, 體現本課程的系統性和各個部件之間的銜接關系及系統的完整
性, 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微型計算機應用系統綜合知識體系和微型計算機綜合應用開發知識, 利於
培養學生「厚基礎、寬專業、強能力、重動手、善創新」的綜合科研素質。
5. 近年來教學手段的改進及應用情況
在「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中, 我們用近4 年時間編寫了該課程教材, 同時配
合全國網路教學改革, 編寫了該課程網路課件, 強化了微處理器及其構成系統原理的動態演示、有
效表達微處理器內部結構、系統匯流排結構和整個微機系統的工作原理, 誘導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
思維的緊密結合。經過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實踐, 目前該教材和配套課件已應用到相關兄弟院校
的教學實踐活動中, 並已列入蘭州大學名牌課程建設計劃和信息學科重點課程建設計劃, 特別是
已列入教育部全國百門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出版計劃。我們探討了傳統教學方法和網路教學的有機
結合問題, 進一步思考和研究多媒體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問題。採用這些改革方法, 直觀生
動、通俗易懂, 減輕了教師勞動強度, 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6. 建設了「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團隊
經過多年「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 我們已基本形成教授牽頭、老中青結合的
該課程建設體系教學團隊, 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教學隊伍。留校師資研究生隊伍逐步進入了該課
程的教學建設, 達到了「一支好隊伍、一個好大綱、一套好教材、一套好題庫」的基本要求, 目
前蘭州大學「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團隊詳細情況如下表:
「微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隊伍建設情況一覽表
任課教師職稱任課名稱任課對象學歷
馬義德教授「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電信本科博士
劉映傑副教授「單片機原理及其應用」 電信本科碩士
李柏年高工「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實驗電信本科大學
張新國高工「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高職學士
梅中磊講師「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電信本科碩士
張在峰助教「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本科、成教院碩士
陸福相助教「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
楊淼師資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生
187
高等理科教育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教學實踐和研發體系建設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袁敏師資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生
嚴春滿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生
劉瑋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生
侯志榮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介面技術」 成教院碩士生
謝利亞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生
徐光柱研究生「匯編語言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生
吳承虎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介面技術」 成教院碩士生
錢志柏研究生「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 成教院碩士生
7. 注重理論講授和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
注重研究理論講授和實驗的有機結合, 改進「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其應用實驗」教學實驗題目
和內容, 引入新型元器件, 增大綜合開放性設計型實驗題目的比例。提出課堂教學要理論聯系實
際、與實踐和市場需要結合,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大膽分析、設計各種實際應用電路系統試驗方
案, 藉助微型計算機, 利用軟體電子學實驗進行模擬和實踐練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鼓勵學生
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組織優秀學生參加新型實驗的構思、設計和實現。計算機技術是
依賴實驗發展的技術, 我們特別強調實驗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著重訓練學生進行系統的綜
合設計實驗和帶有開發性設計的實驗。經過實驗鍛煉, 學生不僅對課程理論有更深刻理解, 而且
善於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問題解決。經過這樣訓練, 學生概念清晰, 動手能力強, 接觸新事物
新知識多。在1999 年, 2001 年和2003 年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參賽學生獲得一項全
國一等獎、一項全國二等獎、獲得甘肅省特等獎三項、甘肅省一等獎等多項, 我們的學生還參加
了 政學者計劃, 還指導了來自台灣清華大學 政學者, 並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

J. 對專業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於單片機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教案編寫應明確的幾個概念 1、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培養計劃,以系統和連貫的形式,按章、節提綱挈領地敘述有關教學內容的綱領性文件。 2、授課計劃 授課計劃是集體研究的結果,由所有任課教師,有關人員集體研討確定

閱讀全文

與單片機教學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robinhood加密交易條件 瀏覽:310
衛生間解壓方法 瀏覽:450
u盤如何做加密文件放照片 瀏覽:327
文件夾自己加了exe 瀏覽:256
小豬cms直播系統源碼 瀏覽:876
山東廣電雲伺服器 瀏覽:349
javadate與mysqldate 瀏覽:242
javalong比較 瀏覽:9
加密大師看不見加密文件 瀏覽:305
想做一個業余程序員 瀏覽:791
python選出行 瀏覽:247
cat命令windows 瀏覽:908
python算術游戲 瀏覽:530
常微分方程第二版pdf 瀏覽:23
phpJava學多久 瀏覽:722
php博客畢業設計 瀏覽:794
資料庫編程pdf 瀏覽:905
靜態文件伺服器騰訊雲 瀏覽:848
怎麼讓安卓手機運行蘋果軟體 瀏覽:116
共同好友的演算法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