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linux中怎樣格式化硬碟
不兼容啊!linux沒有訪問windows卷的許可權,而且在已裝linux的狀況下會破壞引導菜單,所以直接裝是不行的。
你現在,用linux引導盤引導,用root登錄,在命令行輸入dd
if=/dev/hda6
of=BootSect.Inxbs=512count=1,輸出到bootsect。
將主分區掛載到linux
,將LILO文件復制到主分區根目錄下。
在WINDOWSXP中啟動Explore2fs,將文件復制到C盤。
在C分區中找到Boot.ini去掉只讀,在【operating
system】欄位下加上C:\BootSect.
Inx="Red
Hat
Linux"
重啟,在引導單選Red
Hat
Linux進入,後面自己看。
別輕易試,雖然我寫這么多,但據我所知這對XP有用,對2003有無用我就不知道了。
Ⅱ 怎麼把LINUX完全格式化
mkfs.xxxxx xxxxx 是目標文件系統的名字,比如你想格式化成 ext3 就是 mkfs.ext3 參數就是要格式化的設備比如 mkfs.ext3 /dev/sda2 注意需要管理員許可權。更詳細的附加參數你最好查一下 man 。
Ⅲ linux 強制硬碟格式化
強制……清空是么,那麼可以 dd if=/dev/NULL of=/dev/sdax bs=1G count=100,
你的分區是幾就寫x,多大的分區就用數字換100,
然後記得建立分區哈。也可以直接建立,然後文件也就沒了
Ⅳ Linux如何格式化磁碟啊
磁碟雖然分好區了,但是還不能用,還需要在這每一個分區上格式化,所謂格式化,其實就是安裝文件系統,Windows下的文件系統有Fat32、NTFS,CentOS使用的文件系統為ext,之前centOS5版本使用ext3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而CentOS6使用ext4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
當用man查詢這四個命令的幫助文檔時,你會發現我們看到了同一個幫助文檔,這說明四個命令是一樣的。
指定文件系統格式為ext4,該命令等同於mkfs ext4 /dev/sdb5,以後我們遇到餘姚格式磁碟分區的時候,直接指定格式化為ext4即可,也可以根據操作系統的版本來決定格式化什麼格式。
選項:-b:分區時設定每個數據塊佔用空間大小,目前支持1024、2048以及4096 bytes每個塊。-i:設定inode的大小。-N:設定inode數量,有時使用默認的inode數不夠用,所以要自定設定inode數量。-c:在格式化前先檢測一下磁碟是否有問題,加上這個選項後會非常慢。
-L:預設該分區的標簽label。-j:建立ext3格式的分區,如果使用mkfs.ext3就不用加這個選項了。-t:用來指定什麼類型的文件系統,可以是ext2、ext3也可以是ext4。-m:格式化時,指定預留給管理員的磁碟比例,是一個百分比,只針對mke2fs命令。
注意:可以使用-L來指定標簽,標簽會在掛載磁碟的時候使用,另外也可以寫到配置文件里,關於格式化的這一部分,我建議除非有需求,否則不需要指定塊的大小,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記住這兩個選項:-t和-L即可。
格式化的種類
碟片格式化牽涉兩個不同的程序:低級與高級格式化。前者處理碟片表面格式化賦與磁片扇區數的特質;低級格式化完成後,硬體碟片控制器(disk controller)即可看到並使用低級格式化的成果;後者處理「伴隨著操作系統所寫的特定信息」。
低級格式化
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又稱低層格式化或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對於部分硬碟製造廠商,它也被稱為初始化(initialization)。最早,伴隨著應用CHS編址方法、頻率調制(FM)、改進頻率調制(MFM)等編碼方案的磁碟的出現,低級格式化被用於指代對磁碟進行劃分柱面、磁軌、扇區的操作。
現今,隨著軟盤的逐漸退出日常應用,應用新的編址方法和介面的磁碟的出現,這個詞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含義,大多數的硬碟製造商將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定義為創建硬碟扇區(sector)使硬碟具備存儲能力的操作。現在,人們對低級格式化存在一定的誤解,多數情況下,提及低級格式化,往往是指硬碟的填零操作。
對於一張標準的1.44 MB軟盤,其低級格式化將在軟盤上創建160個磁軌(track)(每面80個),每磁軌18個扇區(sector),每扇區512位位組(byte);共計1,474,560位組。需要注意的是:軟盤的低級格式化通常是系統所內置支持的。通常情況下,對軟盤的格式化操作即包含了低級格式化操作和高級格式化操作兩個部分。
高級格式化
高級格式化又稱邏輯格式化,它是指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如FAT12、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在磁碟的特定區域寫入特定數據,以達到初始化磁碟或磁碟分區、清除原磁碟或磁碟分區中所有文件的一個操作。
高級格式化包括對主引導記錄中分區表相應區域的重寫、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在分區中劃出一片用於存放文件分配表、目錄表等用於文件管理的磁碟空間,以便用戶使用該分區管理文件。
格式化(format)是指對磁碟或磁碟中的分區(partition)進行初始化的一種操作,這種操作通常會導致現有的磁碟或分區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為低級格式化和高級格式化。如果沒有特別指明,對硬碟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級格式化,而對軟盤的格式化則通常同時包括這兩者。
Linux下添加新硬碟及分區格式化要點:在為主機添加硬碟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統下對硬碟和分區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對IDE的設備是以hd命名的,第一個ide設備是hda,第二個是hdb。依此類推。一般主板上有兩個IDE介面,一共可以安裝四個IDE設備。主IDE上的兩個設備分別對應hda和hdb,第二個IDE口上的兩個設備對應hdc和hdd。
一般硬碟安裝在主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a;光碟機一般安裝在第二個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c(應為hdb是用來命名主IDE上的從介面)。
SCSI介面設備是用sd命名的,第一個設備是sda,第二個是sdb。依此類推。分區是用設備名稱加數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這個硬碟設備上的第一個分區。
每個硬碟最多可以有四個主分區,作用是用1-4命名硬碟的主分區。邏輯分區是從5開始的,每多一個分區,數字加一就可以。
Ⅳ linux 磁碟分配後怎麼格式化
在Linux中可以用fdisk和parted來進行分區,然後使用mkfs來格式化硬碟。當然在安裝Linux的時候,系統提供了一個圖形化的界面來處理磁碟的分區。不過在本文中我們不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在許多資料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這個方法的使用說明。本文討論的是在安裝完Linux後的分區和格式化的處理。
一、通過fdisk進行硬碟的分區
1.首先使用「sfdisk -l」命令查看硬碟信息。在命令窗口中輸入該命令後,系統顯示了計算機中的所有硬碟的大小。當然除了這個命令外,我們還可使用「sfdisk -s」、「df」、「fdisk -l」等命令,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2.在命令行中輸入「fdisk /dev/hdX」後回車。(/dev/hdX是具體你想進行分區操作的硬碟編號,如「a」表示第一塊硬碟,依此類推)。
3.進入分區界面後,按M鍵可以看到相關的幫助。輸入N表示建立一個新的分區,之後根據提示選擇建立分區的類型,這里我們按下P建立一個主分區。
4.接下來是選中分區的區號,在這里有1~4可以選擇,本例中選1。然後輸入分區的大小,但是這里有一個麻煩的問題,就是在Linux中fdisk是使用柱面來顯示硬碟的總量,所以我們必須先輸入開始的柱面,然後再輸入結束的柱面。可用一個簡單的方法用來換算分區大小,如我們有一個80G的硬碟,可在系統要求我們輸入開始柱面的時候看到總的柱面是9729,此時可用下列公式來計算每個分區的柱面大小:「分區的大小/總磁碟容量×9729」。在得到這個柱面大小後,我們就可以通過「開始柱面+柱面大小」得到結束的柱面了。
5.完成分區大小的設置後我們只要輸入W,這樣整個分區操作就結束了。最後輸入Q退出分區程序。如果你要做多個分區或擴展分區只要重復這些步驟就可以了。
二、通過parted來建立分區
parted命令的使用方法並不復雜,也便於理解。
1.在命令窗口中輸入「parted /dev/hdX」後回車進入分區界面,我們可用print命令看到硬碟的分區情況和硬碟的大小。
2.使用mkpart命令來建立分區,命令如下:
mkpart primary ext3 1024 2048
其含義是從磁碟的1024M的位置開始到2048M的位置結束建立一個ext3格式的大小為1024M的主分區。
三、刪除分區
不管是fdisk還是parted建立的分區,都可以刪除。篇幅所限我們就只說在parted中刪除分區的方法了。在圖2中每個分區的前面都有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就是分區的編號。找到想要刪除的分區後輸入「rm X」就可以了,其中X就是分區的編號。
四、格式化分區
格式化分區使用mkfs命令,如「/sbin/mkfs -t ext3 /dev/hdb3」,其含義就是將分區hdb3格式化為EXT3的格式。當然除了EXT格式,還可以格式化為FAT的格式,具體命令如下:
/sbin/mkfs -t msdos /dev/hdb3
當然如果你安裝了多操作系統,那麼就可以在Windows中看到這個在Linux中建立的DOS分區了,不過筆者發現在Red Hat Linux中不可以將分區格式化為FAT32,在以後的版本中應該是可以的吧。
五、讓硬碟啟動自動掛載
例如掛載/dev/hdb1分區到/mnt/hd目錄下
用vi編輯/etc/fstab文件,加入如下內容
/dev/dhb1 /mnt/hd reiserfs defaults
Ⅵ 用linux格式化u盤的命令是什麼
在Linux上使用mkfs命令來格式化U盤。
該命令詳細參數
:
device
:
預備檢查的硬碟分區,例如:/dev/sda1
-V
:
詳細顯示模式
-t
:
給定檔案系統的型式,Linux
的預設值為
ext2
-c
:
在製做檔案系統前,檢查該partition
是否有壞軌
-l
bad_blocks_file
:
將有壞軌的block資料加到
bad_blocks_file
裡面
block
:
給定
block
的大小
實例:
在
/dev/hda5
上建一個
msdos
的檔案系統,同時檢查是否有壞軌存在,並且將過程詳細列出來
:
mkfs
-V
-t
msdos
-c
/dev/hda5
將sda6分區格式化為ext3格式
mfks
-t
ext3
/dev/sda6
注意:這里的文件系統是要指定的,比如
ext3
;reiserfs
;ext2
;fat32
;msdos
等。
Ⅶ 格式化的Linux
Linux 下有圖形界面的格式化工具:
Gparted,推薦新手使用,界面直觀,操作方便
Ubuntu/Debian 用戶可以用:
apt-get install gparted
來安裝它
另外,Linux 下的格式化命令是 mkfs.[文件系統]
比如
mkfs.ext3
mkfs.vfat
mkfs.ntfs
mkfs.xfs
等等
如果要把 /dev/sda1 格式化為 Ext3 文件系統,就輸入
mkfs.ext3 /dev/sda1
即可完成格式化。其他操作與此相似,都是
mkfs.[文件系統] [分區]
Linux下添加新硬碟及分區格式化要點
在為主機添加硬碟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統下對硬碟和分區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對IDE的設備是以hd命名的,第一個ide設備是hda,第二個是hdb。依此類推
一般主板上有兩個IDE介面,一共可以安裝四個IDE設備。主IDE上的兩個設備分別對應hda和hdb,第二個IDE口上的兩個設備對應hdc和hdd。
一般硬碟安裝在主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a;光碟機一般安裝在第二個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c(應為hdb是用來命名主IDE上的從介面)
SCSI介面設備是用sd命名的,第一個設備是sda,第二個是sdb。依此類推
分區是用設備名稱加數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這個硬碟設備上的第一個分區。
每個硬碟最多可以有四個主分區,作用是用1-4命名硬碟的主分區。邏輯分區是從5開始的,每多一個分區,數字加一就可以。
比如一般的系統都有一個主分區用來引導系統,這個分區對應大家常說的C區,在linux下命名是hda1。後面我們分三個邏輯分區對應常說的D、E、F,在linux下命名是hda5、hda6、hda7
給硬碟分區
在slackware下有兩個分區軟體fdisk和cfdisk
例如現已經有一個硬碟了,添加另一個硬碟到系統
那麼根據命名規則知道這個新添加的硬碟應該是hdb。可用下面命令給硬碟分區
fdisk /dev/hdb
你也可以用cfdisk來分區,命令如下
cfdisk/dev/hdb
格式化硬碟
格式化成ext3格式
mkfs.ext3 /dev/hdb1
格式化成reiserfs的格式
mkfs.reiserfs /dev/hdb1
讓硬碟啟動自動掛載
例如掛載/dev/hdb1分區到/mnt/hd目錄下
用vi編輯/etc/fstab文件,加入如下內容
/dev/dhb1 /mnt/hd reiserfs defaults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