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linux安裝was 8.5時,安裝完成後提示的錯誤,大神們幫我看看是什麼錯誤
etc/profile 這個裡面需要設置java環境變數.
❷ linux安裝was要先配置java環境嗎
純java開發的軟體在linux下面也可以應用自如。那麼首先就需要配置好linux下的java環境,具體說來,就是配置jdk環境變數。 介紹在linux下配置jdk環境變數的幾
❸ 如何在linux下給was打補丁
1,補丁報解開後有補丁安裝向導,一個叫update的可執行文件
2,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安裝RP2,安裝完畢後退出向導。刪除RP2的updateinstaller目錄,將FP21解壓到WebSphere/AppServer目錄下,進入updateinstaller目錄運行update
3,不建議用RP2的updateinstaller安裝FP21
4,WAS當然支持多CPU,而且不用做額外配置。
❹ 如何安裝linux系統 具體步驟
我也是暑假才裝的ubuntu 9.04,我裝的是vista與Ubuntu雙系統。一. .我推薦你下個UltraISO軟體,做一個U盤啟動,具體方法如下:在工具欄找到 啟動,下拉框中選 寫入硬碟映像 ,接下來選你的U盤盤符,寫入方式選USB-HDD,等完成後一個啟動U盤就做好了。安裝的時候,開機時,按F12,不過不同的電腦可能不同,選USB啟動。二. 分區問題 我幫你找了個很詳細的教程一.掛載點
在Linux系統裡面,「分區」,被稱作「掛載點」,簡單明了的說,「掛載點」意思就是:把一部分硬碟容量,「分」成一個文件夾的形式,用來干什麼事情。這個文件夾的名字,就叫做:「掛載點」。所以,和Windows有著本質上的超級大的區別,你在任何linux發行版系統裡面,絕對不會看到C盤,D盤,E盤這樣的,你能看到的,只有「文件夾」形式存在的「掛載點」。
在Linux 系統裡面,有一些已經定義好,用來干一些事情的掛載點,常見的「掛載點」有:
1. Boot
大家應該很常見這個英文,是引導的意思。對於Linux來講,一部分容量,用來「掛載」Boot,就是用於存儲系統的引導文件
2. / 或者 /ROOT
就一個符號,是Linux系統特有的,是「根目錄」的意思。根目錄,用來存儲用戶的一些基本配置文件,軟體設置文件等等很多
3. home
「家」的意思,在Linux系統裡面,它是用來存儲用戶的程序,文件,文檔等等所有資源。因此,進行「分區」操作的時候,它是要分的很大很大很大的。
4. SWAP
這個,是Linux和Windows最大的區別了。Windows沒這個東西,只有Linux才有。其實它也不是一個「掛載點」,為了菜鳥們理解方便,我這里姑且把它當作一種掛載點。SWAP分區,是讓「內存」臨時存儲文件的專用空間。
小知識:對於大部分常見的Linux核心的系統,上述的 2,4.有它們2個「掛載點」,就夠了。當然,Linux下還有其他很多「掛載點」,可以進行詳細的設置,我說的2和4,只是必須的,一定要有的,最最基礎的!沒有它們2個掛載點,根本不能繼續安裝系統的!
5. usr
用來存放系統自帶的,或者通過更新安裝的軟體的地方。
6. tmp
臨時文件存儲地方,大家可以理解為Windows下的: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 目錄。^_^
7. 自行設置「掛載點」
咱們在Windows裡面,可以通過「新建文件夾」來存儲一類東西,當然在Linux下也行。除了這個方法,你也可以在「分區」的時候,自己設置一個「掛載點」(其實功能就等於建立個專門的地方,存放專門的東西」)
其他,還有很多很多。我不一一細說了,下面有張圖,裡面有各個文件夾對應的功能,存貯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在「分區」的過程中,手動「掛載」,設置具體容量。
二.Linux系統下,硬碟光碟機等設備的命名規則
Linux 好像很喜歡「另類」,它對硬碟設備的命名方法,也和Windows有很大區別。在Linux系統裡面,你的硬碟設備信息,是專門存儲在「dev」這個掛載點裡面的。上面我沒有提到這個掛載點,大家知道就行了。後面會見到。它的硬碟命名方法是:
1. IDE 介面的硬碟,Linux下稱為(或者說是顯示為):HD
2. SATA 硬碟或者 SCSI硬碟,稱為: SD
3. 光碟機,就是 CDROM 了。如果有多個光碟機,是按數字命名排列的,比如:CDROM0,CDROM1,CDROM2
4. 硬碟裡面的 Windows下的分區
以Ubuntu 8.04以上為例,它已經很好很好的支持 Windows分區類型(FAT32,FAT,NTFS)的讀寫操作了。你系統安裝好後,它就能自動識別這些Windows分區。它們會以「該分區的容量大小+分區卷標」,來標明,比如: 22.5G GAME, 30G System^^^這樣。在你系統的「位置」裡面,就能看到的。
5. 如果你有多硬碟………………
剛才說了,在Linux裡面,硬碟被分為:HD 和 SD,那麼,根據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第一塊硬碟,就是 hda,那麼,這塊硬碟的第一個掛載點,就是 hda1,以此類推 hda2,hda3^^^
剛才說了,多塊硬碟,是根據26個字母順序排的,那麼, hdb就是第二塊硬碟了。這個應該很容易理解吧?它的「分區」,自然就是:hdb1,hdb2,hdb3……………………同樣道理,大家應該能知道, sdb3,是什麼意思了吧?
三.關於常見掛載點的容量設置
每個人的硬碟大小都不同,自然也沒有「定論」了,我大致說下,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酌情考慮
1. boot
Linux系統,它的引導文件很小很小,這個boot掛載點,大家分 100M,就足夠了(這個基本上能算是定論!不管你硬碟多大,就分這么多,足夠足夠了!等你安裝完了系統,去看看它,其實就占 45M——50M)
小知識:BOOT掛載點,並不是必須的。但是個人建議,如果你要做雙系統,最好是單獨分出來,等你安裝grub引導器的時候,把它安裝到boot上,就是雙系統了,這樣做,目的就是更明確,更方便。
2. / (有些linux發行版,這個也寫做:/root,功能道理是一樣的)
剛才說過了,得大點,至少5G以上
3. home
剛才也說了,是要求最大最大最大的。。。。。。你就盡量分吧。嘿嘿!網上常見的,80的硬碟,分給它 70G的都有………………
4. SWAP
有一個不成文的小規律: 電腦內存,小於 1G的,SWAP分 512M;內存大於 1G的,分 1G就行。
5. TMP
臨時存放些垃圾的,自己看著吧了。大不了用滿了清理唄。
小知識:linux和windows不一樣,垃圾很少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所以,在linux系統下,你完全不用考慮,系統垃圾文件的問題喔!所以,用linux,自然就不用天天吵著:我怎麼清理垃圾阿!
6. usr
占你整個容量的 15%差不多吧。呵呵,自己酌情考慮,其實你不「掛載」這個都行的。
Linux的分區,之所以讓大家頭疼,就是因為它並不是給每個分區,分配一個「字母盤符」,而是通過具體的文件夾名字,來進行「掛載」,進行功能的區分。其實,大家在潛意識里,明白這些掛載點的意思,就行了。別非想著Windows,分區就得有個盤符。。。。。。。^_^想用Linux,很多觀念都必須要改變滴~
四.實戰 Ubuntu 8.04.1 硬碟分區
基礎知識說完了,該進入正題了,以:Ubuntu 為例,來一步一步的圖文說明分區過程。
硬碟「分區」,是Ubuntu系統安裝過程的:第三步,前兩步我實在覺得沒必要說了。
1. 系統語言選擇—— 都知道選擇中文(簡體)吧?而且默認就是,直接回車即可!
2. 選擇時區 —— 默認就是 (SHANGHAI),會拼音的都明白。中國上海。直接回車
3. 開始頭疼的硬碟分區
首先出現的是這個界面,我們選擇「手動」
⑴ 這里,就是Ubuntu系統的「分區」軟體界面了。每種Linux系統,都自帶分區軟體,他們的界面和使用方法,也大致相同,菜鳥們學會一種,就完全可以應付所有的了。雖然網上也有很多專門給Linux系統「分區」的第三方軟體,但我個人還是推薦大家用系統自帶的,方便,直接,快捷~
如圖,下面列出了我的硬碟設備:dev/sda ,還用解釋么?sda:「sata介面第一塊硬碟」
⑵我們選中下面的「空閑空間」行,就能點擊「新的分區」了。
⑶點擊「新的分區」,我們來創建掛載點。界面如圖,我逐個解釋
★新分區的類型
boot 和 swap(交換分區)是主,其他的掛載點,都是邏輯。這個不解釋了。當然不是定論
★新建分區容量: 自己填寫吧
★新分區位置: 默認就行,選擇「開始」
★用於
Linux的「分區」,也有很多種類,就像是Windows包括NTFS,FAT32。 現在這個時代,建議大家選擇 Ext3 日誌文件系統就行了。還有一種 R...FS,具體名字忘了,^_^,也可以。不過我都用Ext3,實質存放檔案的分割區。事實上除了ext3外,GNU/Linux可以使用ext2、xfs、reiser及jfs等檔案系統存放檔案,每個檔案系統都有其長短處,不過初學者先使用ext3。
一會兒要建立SWAP掛載點,就是在這里選擇!別忘了!
★ 掛載點
不解釋了,前面開始時候就介紹了,「分區」軟體裡面羅列了常見的:boot, /, home,usr,temp
看看,這裡面已經提供了如下這些掛載點,大家直接選擇就行了:
⑷第一步,建立 BOOT 掛載點的「分區」,看圖吧,最直接
⑸第二步:建立 SWAP ,交換空間
⑹建立 /,根目錄掛載點
⑺建立 HOME,用戶掛載點
⑻到這里,最基本的,就建立忘了,教程裡面,我就建立這幾個,其他的,大家想建立,可以照貓畫虎就行了,應該這個本事都具備吧?^_^ 看下面的圖,是已經都掛載好的硬碟了。
4. 填寫個人信息:用戶名,密碼(輸入2遍),填寫計算機名稱
5. 開始「全自動」安裝。。。。。。。。。
6. 最後重啟,就裝完系統拉!
其實我裝的時候就分了/root boot swap home,總共我是分了20G。(Linux下可以打開FAT32,ntfs的盤就是xp下的盤,在xp下不能打開ext格式的盤) 三 關於怎麼切換系統,開機的時候有操作系統的選擇,你可以選擇windows或Linux。四 按步驟來的話一般是不會使文件丟失的,不要擔心。當然可以用GHOST備份。五 分區的話可以用分區魔法師,文件不會丟失的。分區最好是空出一部分。(圖傳不上去,很抱歉,可以自己到網上搜索)
❺ linux要用什麼用戶安裝was
一準備
1. 登錄到系統,是否使用root用戶都可以(推薦使用root用戶安裝,以減少安裝復雜度)。檢查umask設置:對root用戶,推薦使用0022;對非root用戶,推薦使用0002
2. 安裝FireFox瀏覽器(一般預設都會安裝),用來在安裝時運行Launchpad程序,以及在安裝後,使用Gnome或者KDE中的為Linux WAS創建的快捷菜單
3. 如果以前在系統中安裝過Linux WAS,要停止所有相關的Java進程,以及IBM HTTP Server進程
4. 確保足夠的硬碟空間。基本的安裝(不包括HTTP Server)大概需要以下大小的硬碟空間:
/opt/IBM/WebSphere ~ 930M
/tmp ~ 100M
包含例子的WAS profile ~ 200M,一般也在/opt/IBM/WebSphere目錄下
5. 增加ulimit值,以免在addNode和importWasprofile的時候出問題:在用戶的bash登錄腳本(~/.bashrc)的最後加入一行:ulimit -n 8192
6. 如果安裝了帶有cp命令的軟體,要確保把這些軟體的路徑從PATH環境變數中去掉,以保證使用shell的cp命令。在安裝完Linux WAS以後,再恢復PATH設置即可。
二 安裝Linux WAS
1. 以root用戶運行安裝包根目錄下的launchpad.sh命令啟動Launchpad
2. 在打開的頁面中,點擊"Launch the installation wizard for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彈出Linux WAS安裝向導歡迎界面
3. 在System Prerequisite Check頁會有警告說 沒有檢測到支持的操作系統,點擊Next忽略即可
4. 在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Environments頁面,選擇"Application Server"
5. 在Enable Administrative Security頁面,取消選中(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在安裝以後啟用)
6. 安裝結束後,點擊Finish按鈕,接著彈出First Steps Console
7. 可選步驟:點擊Installation verification,驗證安裝,然後可以點擊Administrative console,打開管理控制台頁面(http://servername:9060/ibm/console)查看Linux WAS的相關配置信息。最後點擊Stop the server,停止Linux WAS。
8. 可選: 安裝補丁包將補丁包安裝程序(UpdateInstaller)7.0.0.0-WS-UPDI-LinuxIA32.zip,解壓縮,然後cd到解開的目錄下面,以root運行java -jar setup.jar,預設安裝到/opt/IBM/WebSphere/UpdateaInstaller安裝結束後,UpdateInstaller會自動運行,(手動將下載的補丁包,如7.0.0-WS-WAS-LinuxX32-FP0000005.pak放到/opt/IBM/WebSphere/UpdateaInstaller/maintenance下面),一路Next即可。
9. 如果啟用了SELinux,需要更改Linux WAS相關的java命令程序以及相關鏈接庫和jar包的security context, 不然在用startServer.sh啟動Linux WAS的時候會碰到類似如下的錯誤信息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bin/startServer.sh: line 145: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java/bin/java: Permission denied Linux WAS本身提供了現成的腳本(/opt/IBM/WebSphere/AppServer/properties/version/nif/config/script/relabel_was.sh)來自動完成這些修改。不過這個腳本是為RHEL 5量身定做的,會檢查系統是不是RHEL5. 所以我們要做一下簡單的修改,注釋掉腳本最後的檢查語句,如下所示:
view plain to clipboardprint?
#if [ -r /etc/redhat-release ]; then
# release=`cat /etc/redhat-release | awk '{print $7}'`
# version=${release%%\.*}
# if [ $version -ge 5 ]; then
if [ -x /usr/sbin/selinuxenabled ] && /usr/sbin/selinuxenabled; then
INSTALL_PATH=$1
JAVA_PATH=$INSTALL_PATH/java/jre
set_java_contexts
set_lib_contexts
fi
# fi
#fi
exit $rc
#if [ -r /etc/redhat-release ]; then
# release=`cat /etc/redhat-release | awk '{print $7}'`
# version=${release%%\.*}
#if [ $version -ge 5 ]; then
if [ -x /usr/sbin/selinuxenabled ] && /usr/sbin/selinuxenabled; then
INSTALL_PATH=$1
JAVA_PATH=$INSTALL_PATH/java/jre
set_java_contexts
set_lib_contexts
fi
#fi
#fi
exit $rc
把修改後的腳本存為relabel_was_fedora.sh,然後執行:
sudo setenforce 0
sudo ./relabel_was_fedora.sh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
sudo setenforce 1
10. 如果啟用了防火牆,要打開Linux WAS相關的埠,比如9080,9060等
11. 運行sudo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profiles/AppSrv01/bin/startServer.sh server1 啟動Linux WAS,檢查一切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