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單片機常用的輸入,輸出介面電路有哪些
有8155,8255I/O擴展,74LS245,74LS138等數字電路,此外還有A/D,D/A類的轉換電路。
㈡ 怎樣在單片機的原理圖,電路圖上找輸入輸出管腳
單片機的IO可以同時做輸入或者輸出
如果有電路圖,你可以看外部電路。一般單片機是不能直接帶負載,如果所接的是光耦或者放大器之類的信號輸入端,那麼這個腳基本是用來做輸出的
㈢ 單片機系統輸入和輸出電路工作原理
單片機輸入:晶振提供時鍾同步
復位電路:系統復位,
外置自動復位電路:程序跑飛時自動復位。繼續運行。
電源:系統供電
這是組成最小系統的基本電路。
輸出電路:32個I/o口。提供控制輸出,程序寫入。
㈣ 單片機內部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電路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綜述:單片微型計算機是製作在一塊集成電路晶元上的計算機,簡稱單片機。它包括微處理器(CPU),用RAM構成的數據存儲器,用ROM構成的程序存儲器,定時/計數器,各種輸入/輸出(I/O)介面和功能單元。可獨立地進行工作。其中微處理器作用讀入和分析每一條指令,根據指令的功能控制單片機的各功能不剪執行指定的運算和操作。
單片機又稱單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個邏輯功能的晶元,而是把一個計算機系統集成到一個晶元上。相當於一個微型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相比,單片機只缺少了I/O設備。概括的講:一塊晶元就成了一台計算機。它的體積小、質量輕、價格便宜、為學習、應用和開發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學習使用單片機是了解計算機原理與結構的最佳選擇。
歷史沿襲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單片機技術就已經發展起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目前該技術的實踐應用日漸成熟,單片機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單片機在智能電子技術方面的開發和應用,單片機的發展進入到新的時期,無論是自動測量還是智能儀表的實踐,都能看到單片機技術的身影。
㈤ 關於51單片機輸入/輸出口電壓和電流以及加驅動電路的問題
作為輸出埠:P0可吸收可輸出電流,多大不是很清楚,驅動LED沒問題,驅動NPN、PNP三極體都沒有問題。
P1P2P3隻能吸收電流,不能輸出電流(如第一種說法中提的「這個電流比較小」,而第二種說法里的「驅動NPN三極體也沒有問題」就需要實驗證明一下了,因為這個電流實在太小了),如特別需要,可外接上拉電阻。
輸出電流指得是輸出1時帶負載,吸收電流指得是輸出0時帶負載。
另外不同廠家的51單片機具體參數可能不同,不同型號的也不同。
我說的指的是ATMEL的AT89S51,至於Intel的MCS51早停產了,估計要找也不到了。
第三種說法:輸入指的是埠做輸入埠,比如P0.1做輸入,你會給它一個電壓,它根據你給的電壓是大於2.4V還是小於0.4V來判斷你給的是1還是0信號。而輸出指的是你將P0.1口作為輸出口時:輸出1,P0.1引腳的電壓接近於這個單片機的電源電壓,輸出0,P0.1電壓接近於0V。
㈥ 單片機輸入輸出有什麼區別
鍵盤是輸入,MCU要掃描你按的哪個鍵,讀取其對應的鍵值,然後再作處理。單片機的狀態就是,一直等按鍵是不是有按下,也就處於接收外部數據的狀態。
單片機控制二極體要發亮,需要通過IO口輸出高或者低電平,才可以。比如,如果你把LED一端接電源正,一端接地,那麼它是會亮,但這樣就不受單片機控制了。若要受控制,LED正極接5V的時候,你需要單片機IO輸出個低電平,它才會發光。當然你要在電路中接上電阻,要不然電流太大,LED會燒壞。
㈦ 關於51單片機輸入輸出的疑問
希望你能有IO的邏輯電路圖,不然想要理解這個問題是真的不容易了
IO做輸入時,非門關閉,讀入引腳值通過緩沖器讀入,其中非門關閉必須要通過輸出高電平來實現
不是說輸出高電平就叫輸入,而輸出低電平就叫輸入,而是要時IO口讀取輸入值正確必須通過輸出1將非門關閉,否則當非門打開時,直接將IO引腳拉低而為定值,外部的電平就無法影響IO引腳電平了。
其實你觀察IO口的邏輯電路就可以發現它是通過鎖存器輸出而通過一個緩沖器讀入的,鎖存器反相輸出端與緩沖器的輸出是用一個CMOS非門電路相連的,當CPU輸出為1,鎖存器反相輸出端為0,從而將非門關閉使得引腳為高電平,既輸出與CPU輸出一致;而當將其作為 輸入引腳時必須先將非門關閉,所以CPU要先輸出1。這時候IO電平為高電平,即IO引腳為高電平。顯然IO的輸入是通過緩沖器進入的,且非門關閉的。
㈧ 單片機輸入口和輸出口的特點是什麼
輸入/出口的驅動能力,驅動電流大的單片機可以簡化外圍電路。
51等系列的單片機下拉(輸出低電平)時驅動電流大,但上拉(輸出高電平)時驅動電流很小。
而PIC和AVR系列的單片機每個輸入/出口都可以設置方向,輸出口以推挽驅動的方式輸出高、低電平,驅動能力強,使得輸入/出口資源靈活、功能強大、可充分利用。
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輸入/出口的功能來設計外圍電路,例如用51單片機驅動數碼管,我們選用共陽極數碼管就是利用輸出口下拉驅動電流大的特點。
㈨ 單片機基本結構
單片機,全稱單片微型計算機,又稱微控制器,是把中央處理器、存儲器、定時/計數器、各種輸入輸出介面等都集成在一塊集成電路晶元上的微型計算機。 單片機的使用領域已十分廣泛,如智能儀表、實時工控、通訊設備、導航系統、家用電器等。
基本結構
1.運算器
運算器由運算部件——算術邏輯單元(Arithmetic&Logical Unit,簡稱ALU)、累加器和寄存器等幾部分組成。ALU的作用是把傳來的數據進行算術或邏輯運算,輸入來源為兩個8位數據,分別來自累加器和數據寄存器。ALU能完成對這兩個數據進行加、減、與、或、比較大小等操作,最後將結果存入累加器。例如,兩個數6和7相加,在相加之前,操作數6放在累加器中,7放在數據寄存器中,當執行加法指令時,ALU即把兩個數相加並把結果13存入累加器,取代累加器原來的內容6。
運算器有兩個功能:
(1) 執行各種算術運算。
(2) 執行各種邏輯運算,並進行邏輯測試,如零值測試或兩個值的比較。
運算器所執行全部操作都是由控制器發出的控制信號來指揮的,並且,一個算術操作產生一個運算結果,一個邏輯操作產生一個判決。
2.控制器
控制器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時序發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組成,是發布命令的「決策機構」,即協調和指揮整個微機系統的操作。其主要功能有:
(1) 從內存中取出一條指令,並指出下一條指令在內存中的位置。
(2) 對指令進行解碼和測試,並產生相應的操作控制信號,以便於執行規定的動作。
(3) 指揮並控制CPU、內存和輸入輸出設備之間數據流動的方向。
微處理器內通過內部匯流排把ALU、計數器、寄存器和控制部分互聯,並通過外部匯流排與外部的存儲器、輸入輸出介面電路聯接。外部匯流排又稱為系統匯流排,分為數據匯流排DB、地址匯流排AB和控制匯流排CB。通過輸入輸出介面電路,實現與各種外圍設備連接。
3.主要寄存器
(1)累加器A
圖1-2 單片機組成框圖
累加器A是微處理器中使用最頻繁的寄存器。在算術和邏輯運算時它有雙功能:運算前,用於保存一個操作數;運算後,用於保存所得的和、差或邏輯運算結果。
(2)數據寄存器DR
數據寄存器通過數據匯流排向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送(寫)或取(讀)數據的暫存單元。它可以保存一條正在解碼的指令,也可以保存正在送往存儲器中存儲的一個數據位元組等等。
(3)指令寄存器IR和指令解碼器ID
指令包括操作碼和操作數。
指令寄存器是用來保存當前正在執行的一條指令。當執行一條指令時,先把它從內存中取到數據寄存器中,然後再傳送到指令寄存器。當系統執行給定的指令時,必須對操作碼進行解碼,以確定所要求的操作,指令解碼器就是負責這項工作的。其中,指令寄存器中操作碼欄位的輸出就是指令解碼器的輸入。
(4)程序計數器PC
PC用於確定下一條指令的地址,以保證程序能夠連續地執行下去,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指令地址計數器。在程序開始執行前必須將程序的第一條指令的內存單元地址(即程序的首地址)送入PC,使它總是指向下一條要執行指令的地址。
(5)地址寄存器AR
地址寄存器用於保存當前CPU所要訪問的內存單元或I/O設備的地址。由於內存與CPU之間存在著速度上的差異,所以必須使用地址寄存器來保持地址信息,直到內存讀/寫操作完成為止。
顯然,當CPU向存儲器存數據、CPU從內存取數據和CPU從內存讀出指令時,都要用到地址寄存器和數據寄存器。同樣,如果把外圍設備的地址作為內存地址單元來看的話,那麼當CPU和外圍設備交換信息時,也需要用到地址寄存器和數據寄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