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操作系統 > 單片機30初級

單片機30初級

發布時間:2022-07-13 11:19:46

❶ 有關單片機的初級問題

1.如果參數在調試的時候就確定了,不會因為每一個產品的特殊性而做修改,即統一的參數,那就直接固化在單片機的ROM,不用修改。

2.如果對於不同的產品,其參數各自不同,那就是上面各位網友的建議了:使用24CXX、28CXX系列的EEPROM來保存參數,這樣可以實時修改,在斷電後不會丟失;或者29CXX系列的Flash也可以;當然,如果單片機片內有EEPROM,那效果更好。

當然,對於第二點,還有簡單的,比如DS12C887有111位元組的RAM來保存參數,這些RAM的內容在斷電後不丟失(因為這晶元中有電池來維持時鍾運行和RAM的內容)。類似的還有PCF8583,I2C匯流排的時鍾晶元,有240位元組來保存數據;或者是DS1302,雖然只有31位元組,但是有防寫,能保證數據的安全。

❷ 單片機的初級問題。。。

P0=0;la=1;la=0;這個是先給鎖存器送數,再發一個鎖存信號,這樣控制不太規范,很容易出錯。

la=1;P0=0;la=0;這是正常的控制流程,先使能,送數,再給鎖存。

❸ 單片機編程初級問題

1.用循環計數延時可能出現按鍵不響應,改用游歷計數方式或者定時器
2.檢查LED管的陰陽極性,同時注意片選問題

❹ 單片機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可以把單片機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4年開始):單片機初級階段。因工藝限制,單片機採用雙片的形式,而且功能比較簡單,如仙童公司的F8實際上只包括了8位CPU、64位元組RAM和2個並行I/O口,因此,還需加一塊3851(由1K ROM、定時/計數器和2個並行I/O口構成)才能組成一台完整微型計算機。
第二階段(1976年開始):低性能單片機階段。以Intel 公司的MCS-48為列,採用了單片結構。即在一塊晶元內就含有8位CPU、並行I/O口、8位定時/計數器、RAM和ROM等,但無串列I/O口,中斷處理也比較簡單,片內RAM和ROM容量較小,且定址范圍有限,一般都不大於4K位元組。
第三階段(1978年開始):高性能單片機階段。這一類單片機帶有串列I/O,有多極中斷處理,定時/計數器為16位,片內的RAM和ROM相對增大,且定址范圍可達64K位元組,有的片內還帶有A/D轉換介面。這類單片機有Intel 公司的MCS-51,Motorola公司的6801和Zilog公司Z8等。由於這類單片機應用的領域較廣,目前還在不斷改進和發展著。
第四階段(1982年開始):16位單片機階段。16位單片機除了CPU位16位外,RAM和ROM容量進一步增大,實時處理的能力更強。如Intel 公司的MCS-96,其集成度已為120000管子/片,主振幅12MHZ,片內RAM為232位元組,ROM為8K位元組,中斷處理為8級,而且片內帶有多通道10位A/D轉換和高速輸入/輸出部件(HSIO),實時處理的能力很強。

❺ 單片機初級學習

從mcs51 學起把最好先去買個編程器,比較便宜可以自己焊個板子學習,如果經濟允許可以去買個模擬器玩玩,如果學c51,可以去買本馬忠梅編寫的單片機C語言第二版的書。

❻ 單片機的初級問題

不清楚你用的是什麼單片機,不過初學應該是51吧。

時間溢出和時間間隔是兩個類型的東東。
時間溢出是指定時器計數到達TOP值,這時候就有溢出這個事件(會有某標志位置位,告知發生溢出)。
時間間隔這個就沒什麼解釋了,不是單片機的專用語。就是時間的長度咯。

以定時器溢出為例,
中斷就是配置了相關寄存器之後,當定時器發生定時溢出(就是你上面說的時間溢出),程序的指針就會自動跳轉到相應的中斷向量,按你的設計執行某個子程序。這個是自動的。
查詢就是不斷靠自己在主程序上不斷查詢定時器的計數器大小,或者查詢溢出標志位來看看是否產生溢出,來確定是否執行溢出之後的子程序。這個是要靠程序自己不斷檢測。這是跟中斷的最大區別。因此查詢要佔用資源,不斷查詢,導致單片機執行其他命令的時間減少。實時性也較低。不過鍵盤的掃描等,一般都是用查詢。

❼ 單片機初級問題

P0、P1、P2、P3作I/0口使用時,如果要從外部讀取數據,讀取之前應先將埠置1。因初始化時,四個I/O均被初始化為0XFF,所以若埠在整個程序過程中無輸出時,即輸出鎖存器的狀態始終為1,則讀數據時可不用手動置1。(附:參考引腳內部結構圖可知,縱使鎖存器D口數據在變(內部數據線),只要時鍾觸發端clk沒有觸發信號,鎖存器中的內容永遠都不會改變,也就是說,不管外部引腳信號如何變,也不管執行過多少次讀引腳操作,埠鎖存器中的內容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那麼,埠內容何時變化?答曰:只要執行過一次輸出,埠內容必為輸出值,因為埠就是輸出的數據鎖存器。)

而當埠實際應用時要不停地同外部數據交換時,即又有輸出又有讀入時,如單片機與存儲器24C16通過I2C匯流排相連,SCL總是由單片機輸出可不用考慮,而SDA則可通過單片機向外發數據,又可以從外部讀數據,假若之前發送的最後一位數據為0時,此時若再讀數據,因為鎖存器的狀態仍為0,則之後立即讀數據時就有可能出錯。所以實際操作時,在發送數據代碼之後,總會有一個單片機主動將SDA拉高的指令,之後再讀數據時才不會出問題。(本人淺見,不一定正確)

而當P0與P2口作匯流排使用與外部並口連接時,應該就不會有上面的問題,因為從上圖可各,當作匯流排使用時,在控制信號的作用下,與門導通,同時多路開關通過反向器與「地址/數據匯流排」連接,此時V1與V2的驅動電路形成反相,形成推拉式電路。在這種情況下輸出時,可直接驅動電路,不需要接上拉電阻(因為V1導通)。而輸入時,直接讀引腳即可,不需置1。(因為輸入時,地址/數據線上沒有數據,V2應該截止(我認為的))

----------------------------------

P1_0=!P1_0在KEIL中編譯後的反匯編指令為CPL 1.0;從上面所述可知為讀埠指令,所以可以在C中直接使用,如用作看門狗的清除脈沖和LED燈的閃爍等。

讀埠指令似乎是要對內部的埠寄存器(P0~P4)進行改寫時才進行的,所有說要先讀埠鎖存器狀態,改寫完後同時有鎖存器輸出

而讀引腳指令沒有改寫寄存器

http://www.dzkfw.com.cn/Article/danpianji/805.html 參考文章

❽ 單片機的第30引腳在用C語言編程時怎麼寫,30引腳是ALE/PROG,要用到ALE,在C語言程序里怎麼定義呢

在C語言中設定數組,把數組設定在單片機的外部RAM或ROM空間。
之後,再對這些數組的內容,進行讀寫的時候,ALE即自動進行它應該做的工作。

❾ 單片機的發展歷程和應用

MCU也叫微控制單元,又稱作單片微型計算機或者單片機,是把中央處理器的頻率與規格做適當縮減,並將內存(memory)、計數器(Timer)、USB、A/D轉換、UART、PLC、DMA等周邊介面,甚至LCD驅動電路都整合在單一晶元上,形成晶元級的計算機,為不同的應用場合做不同組合控制。

單片機發展史及應用特點介紹

如手機、PC外圍、遙控器,至汽車電子、工業上的步進馬達、機器手臂的控制等,都可見到MCU的身影。本文將為大家講解單片機的發展史及在很多領域的運用。

單片機出現的歷史 並不長,但發展十分迅猛。 它的產生與發展和微處理器的產生與發展大體同步,自1971年美國Intel公司首先推出4位微處理器以來,它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下面以Intel公司的單片機發展為代表加以介紹。

1971-1976

單片機發展的初級階段。 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設計出集成度為2000隻晶體管/片的4位微處理器Intel 4004, 並配有RAM、 ROM和移位寄存器, 構成了第一台MCS—4微處理器, 而後又推出了8位微處理器Intel 8008, 以及其它各公司相繼推出的8位微處理器。

1976-1980

低性能單片機階段。 以1976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48系列為代表, 採用將8位CPU、 8位並行I/O介面、8位定時/計數器、RAM和ROM等集成於一塊半導體晶元上的單片結構, 雖然其定址范圍有限(不大於4 KB), 也沒有串列I/O, RAM、 ROM容量小, 中斷系統也較簡單, 但功能可滿足一般工業控制和智能化儀器、儀表等的需要。

1980-1983

高性能單片機階段。 這一階段推出的高性能8位單片機普遍帶有串列口, 有多級中斷處理系統, 多個16位定時器/計數器。片內RAM、 ROM的容量加大,且定址范圍可達64 KB,個別片內還帶有A/D轉換介面。

1983-80年代末

16位單片機階段。 1983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高性能的16位單片機MCS-96系列, 由於其採用了最新的製造工藝, 使晶元集成度高達12萬只晶體管/片。

1990年代

單片機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應用領域等全方位向更高水平發展。

單片機的應用特點分析

單片機發展史及應用特點介紹

按照單片機的特點,單片機的應用分為單機應用與多機應用。在一個應用系統中,只使用一片單片機稱為單機應用。

(1) 測控系統。 用單片機可以構成各種不太復雜的工業控制系統、自適應控制系統、數據採集系統等, 達到測量與控制的目的。

(2) 智能儀表。 用單片機改造原有的測量、控制儀表, 促進儀表向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綜合化、柔性化方向發展。

(3) 機電一體化產品。單片機與傳統的機械產品相結合, 使傳統機械產品結構簡化, 控制智能化。

(4) 智能介面。 在計算機控制系統, 特別是在較大型的工業測、控系統中, 用單片機進行介面的控制與管理, 加之單片機與主機的並行工作, 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運行速度。

(5) 智能民用產品。 如在家用電器、玩具、游戲機、聲像設備、電子秤、收銀機、辦公設備、廚房設備等許多產品中, 單片機控制器的引入, 不僅使產品的功能大大增強, 性能得到提高, 而且獲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1) 功能集散系統。 多功能集散系統是為了滿足工程系統多種外圍功能的要求而設置的多機系統。

(2) 並行多機控制系統。 並行多機控制系統主要解決工程應用系統的快速性問題, 以便構成大型實時工程應用系統。

(3) 局部網路系統。

單片機按應用范圍又可分成通用型和專用型。專用型是針對某種特定產品而設計的,例如用於體溫計的單片機、用於洗衣機的單片機等等。在通用型的單片機中,又可按字長分為4位、8位、16/32位,雖然計算機的微處理器現在幾乎是32/64位的天下,8位、16位的微處理器已趨於萎縮,但單片機情況卻不同,8位單片機成本低,價格廉,便於開發,其性能能滿足大部分的需要,只有在航天、汽車、機器人等高技術領域,需要高速處理大量數據時,才需要選用16/32位,而在一般工業領域,8位通用型單片機,仍然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單片機。

單片機發展史及應用特點介紹

總結: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單片機應用和嵌入式系統開發走過了二十餘年的歷程,隨著嵌入式系統逐漸深入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單片機課程的教學也有從傳統的8位處理器平台向32位高級RISC處理器平台轉變的趨勢,但8位機依然難以被取代。國民經濟建設、軍事及家用電器等各個領域,尤其是手機、汽車自動導航設備、PDA、智能玩具、智能家電、醫療設備等行業都是國內急需單片機人才的行業。

❿ 單片機的功能

嵌入式 USB介面前沿技術

閱讀全文

與單片機30初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67除以98的簡便演算法 瀏覽:338
pdf手機如何解壓 瀏覽:15
python描述器 瀏覽:60
戰地聯盟3解壓密碼 瀏覽:805
s型命令 瀏覽:25
php年薪5年 瀏覽:71
如何上網上設個人加密賬戶 瀏覽:44
linux打開ssh服務 瀏覽:78
微信位置可以加密嗎 瀏覽:470
演算法蠻力法 瀏覽:438
隨機排練命令 瀏覽:147
python多進程並發 瀏覽:41
安卓軟體安裝如何躲避安全檢測 瀏覽:647
奇幻潮翡翠台源碼百度雲盤 瀏覽:187
什麼軟體可以免費pdf轉word 瀏覽:15
php正則表達式大全 瀏覽:394
androidntp時間 瀏覽:299
輪機長命令簿英文 瀏覽:148
oppo鈴聲設置被加密怎麼處理 瀏覽:548
粵苗app圖形驗證碼怎麼填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