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linux系統的基本配置要求是什麼
Linux系統最低配置:
CPU:700 MHz;
內存:384 MB;
硬碟:6 GB 剩餘空間;
顯卡:800x600以上解析度。
Linux系統是非常穩定和高效的,對電腦硬體配置要求很低,幾乎主流的配置都可以用。這正是Linux系統的優勢所在,不同的Linux系統版本要求略有不同,但是大體上在同一個配置等級內。
(1)linux組播配置擴展閱讀:
Linux不僅系統性能穩定,而且是開源軟體。其核心防火牆組件性能高效、配置簡單,保證了系統的安全。在很多企業網路中,為了追求速度和安全,Linux操作系統不僅僅是被網路運維人員當作伺服器使用,Linux既可以當作伺服器,又可以當作網路防火牆是Linux的 一大亮點。
Linux系統工具鏈完整,簡單操作就可以配置出合適的開發環境,可以簡化開發過程,減少開發中模擬工具的障礙,使系統具有較強的移植性。
linux系統完全兼容POSIX1.0標准。這使得可以在Linux下通過相應的模擬器運行常見的DOS、Windows的程序。這為用戶從Windows轉到Linux奠定了基礎。許多用戶在考慮使用Linux時,就想到以前在Windows下常見的程序是否能正常運行,這一點就消除了他們的疑慮。
Ⅱ linux 怎樣加入一個多播組
應用程序通過命令字IP_ADD_MEMBERSHIP把一個socket加入到一個多播組,IP_ADD_MEMBERSHIP是一個IP層的命令字,其調用使用的參數是結構體struct ip_mreq,其定義如下:
struct ip_mreq
{
struct in_addr imr_multiaddr;
struct in_addr imr_interface;
};
該結構體的兩個成員分別用於指定所加入的多播組的組IP地址,和所要加入組的那個本地介面的IP地址。該命令字沒有源過濾的功能,它相當於實現IGMPv1的多播加入服務介面。
ip_setsockopt實現了該命令字,它通過調用ip_mc_join_group把socket加入到多播組。
表示socket的結構體struct inet_sock有一個成員mc_list,它是一個結構體struct ip_mc_socklist的指針,實際上一個該結構體的鏈表,該結構體的定義如下:
struct ip_mc_socklist
{
struct ip_mc_socklist *next;
struct ip_mreqn multi;
unsigned int sfmode;
struct ip_sf_socklist *sflist;
};
next指向鏈表的下一個節點;multi表示組信息,即在哪一個本地介面上,加入到哪一個多播組;sfmode是過濾模式,取值為
MCAST_INCLUDE或MCAST_EXCLUDE,分別表示只接收sflist所列出的那些源的多播數據報,和不接收sflist所列出的那些源
的多播數據報;sflist是源列表,結構體struct ip_sf_socklist的定義如下:
struct ip_sf_socklist
{
unsigned int sl_max;
unsigned int sl_count;
__u32 sl_addr[0];
};
sl_addr是源地址列表,sl_count應該是源地址列表中源地址的數量,sl_max應該是當前sl_addr數組的最大可容納量(不確定)。對
於通過調用IP_ADD_MEMBERSHIP加入的多播組,它會在struct inet_sock的mc_list的鏈表頭添加如下一個節點:
struct ip_mc_socklist{
.next = 原來的鏈表頭;
.multi = 所加入的多播組,和介面信息;
.sfmode = MCAST_EXCLUDE;
.sflist = NULL; 即不排除任何源地址,也就是不存在源過濾。
}
另外,一個socket所允許加入的多播組的最大數量也是有限制的,mc_list中節點的數量不允許超過sysctl_igmp_max_memberships(預設為20)。
ip_mc_join_group還需要通過ip_mreq.imr_interface的指定值找到要加入多播組的那個介面,並為介面設置狀態(即該接
口要加入哪個多播組,過濾哪些源,也就是為該介面增加一個組,如果要增加的組已存在,則增加該組的引用計數)。代表網路設備介面的結構體struct
in_device有一個成員mc_list,這是一個結構體struct ip_mc_list的鏈表,該結構體的定義如下:
struct ip_mc_list
{
struct in_device *interface;
unsigned long multiaddr;
struct ip_sf_list *sources;
struct ip_sf_list *tomb;
unsigned int sfmode;
unsigned long sfcount[2];
struct ip_mc_list *next;
struct timer_list timer;
int users;
atomic_t refcnt;
spinlock_t lock;
char tm_running;
char reporter;
char unsolicit_count;
char loaded;
unsigned char gsquery;
unsigned char crcount;
};
interface指向網路設備介面,multicast即為加入的組的多播地址,users記錄當前有幾個socket在該介面上加入了該多播組。
sfcount是一個有兩個元素的數組,分別記錄在該介面上加入多播組的socket的過濾模式為EXCLUDE和INCLUDE的數量,sfmode為
該介面本身的過濾模式。sources為源地址列表,該結構體具體內容稍後再分析。timer為主動報告定時器,當一個介面(注意:不是socket)新
加入到一個多播組,需要向多播路由器發送一個igmp報告,以通知多播路由器需要向本地網路轉發該組的數據報。tm_running是一個標志,如果
timer當前正在運行,則置1,否則置0。reporter也是一個標志,如果當前正要開始發送igmp報告,則置該標志為1,否則為0。
unsolicit_count是當一個介面新加入到一個多播組時,發送主動報告的次數,值賦為
IGMP_Unsolicited_Report_Count(預設值為2)。loaded也是一個標志,當該介面上的該多播組被加入時,需要通知硬體過
濾器,通知完成即置該標志為1,否則為0。
該結構體比較復雜,先看通過IP_ADD_MEMBERSHIP命令字把一個socket加入到一個新的多播組,會使struct in_device的mc_list中增加一個什麼樣的節點。下面是生成的節點的情況:
struct ip_mc_list{
.interface = in_dev;
.multiaddr = 多播組地址;
.source = NULL; //源過濾列表為空。
.tomb = NULL;
.sfmode = MCAST_EXCLUDE; //EXCLUDE模式,即不過濾任何源。
.sfcount[MCAST_EXCLUDE] = 1;
.sfcount[MCAST_INCLUDE] = 0;//即該節點上該多播組有一個socket加入,過濾模式為EXCLUDE。
.users = 1; //有一個用戶。
.refcnt = 1; //引用計數為1
.tm_running = 0;
.unsolicit_count = 2;
... ...
}
新生成的節點加入到mc_list鏈表中後,要通知網路設備介面的硬體,以使它的過濾機制可以接收進該多播組的數據報,同時也要通知多播路由器。
首先要把多播地址映射成乙太網地址,映射規則是把多播IP地址的低23位放到乙太網多播地址01-00-5E-00-00-00(16進制)的低23位。
因為一個IP組地址有28位有效位(除去高位的1110),所以有可能出現多個組地址被映射成同一個乙太網多播地址,具體實現見
ip_eth_mc_map。然後把這個mac地址加到硬體的過濾機制中。
具體的實現在函數dev_mc_add中。代表網路設備介面的結構體struct net_device也有一個成員mc_list,它是一個結構體struct dev_mc_list的鏈表,該結構體的定義如下:
struct dev_mc_list
{
struct dev_mc_list *next;
__u8 dmi_addr[MAX_ADDR_LEN];
unsigned char dmi_addrlen;
int dmi_users;
int dmi_gusers;
};
next指向鏈表下一個節點,dmi_addr是多播mac地址,dmi_addrlen為多播mac地址的長度,dmi_users是在節點被重復到加
入到設備上的次數,struct
net_device還有一個成員mc_count,用於記錄鏈表中節點的數量。dev_mc_add創建一個新的struct
dev_mc_list節點,加入到鏈表中,並通過調用網路設備介面的成員函數set_multicast_list來啟用設備的過濾機制。
最後一步發送主動成員報告,這里,首先忽略IGMPv1和IGMPv2存在的情況。如果要加入的多播組是
IGMP_ALL_HOSTS(224.0.0.1),則不需要發送成員報告。否則啟用定時器struct
in_device->mr_ifc_timer(介面狀態改變定時器),該定時器在設備初始化的時候被建立,其超時處理函數是
igmp_ifc_timer_expire,它發送一個IGMPv3的報告,然後再次啟用定時器。也就是說,第一個主動成員報告立即發出,然後在一個0
到IGMP_Unsolicited_Report_Interval(預設為10秒)之間的一個時間後,發出第二個主動成員報告,連續發出
IGMP_Unsolicited_Report_Count(預設值為2)個。
測試環境中要加入的多播組是224.0.1.1,發出的IGMPv3報告如下:
數據 含義
22 第3版成員關系報告
00 8bit保留,必須為0
f8 fc 校驗和
00 00 16bit保留,必須為0
00 01 組記錄的數量,為1
下面為一條組記錄:
04 類型為CHANGE_TO_EXCLUDE_MODE,改變到EXCLUDE過濾模式
00 輔助數據長度
00 00 源地址的數量
e0 00 01 01 組地址224.0.1.1
Ⅲ 如何把LINUX配置成支持IPV6組播的路由
1、配置IPv6地址 vi /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修改以下三個地方 IPV6INIT=」yes」 IPV6ADDR=2400:A480:AAAA:200::159 IPV6_DEFAULTGW=2400:A480:AAAA:200::1 2、重啟網路服務PING外網測試連通性 service netowork restart ping ipv6 3、在客戶端面遠程測試 打開遠程連接工具:SecureCRT 4、經過如上幾個步驟我們就完成了在linux操作系統下對IPv6地址的配置。
Ⅳ linux多播路由器設置如何生效
你好!linux多播路由器設置的簡介如下:
1、首先,接好無線路由器之後需要檢查是否通電,無線路由器是否正常亮燈運行。
2、檢查無誤後,打開瀏覽器輸入:192.168.1.1後按ENTER進入,這個時候彈出一個對話框,需要輸入帳戶名和密碼,這個不用操心,在路由器的後面會有的,你找著打上去就能登陸了,一般情況下都是:帳戶名:admin 密碼:admin
3、按照路由器背後的賬戶密碼輸入登錄後,就可以登陸到路由器的設置頁面了。
4、點擊頁面的設置向導,會出現一個帶領你設置好路由器的框框,按照它的要求一步步走下去。
5、點擊下一步,進入到賬號密碼設置,這個賬號密碼是你當前網路上網的賬號密碼,如果不知道,可以咨詢你的運營商。
6、設置好上網的賬號密碼之後就是無線上網的功能設置了,設置你的WIFI名稱和WIFI密碼,建議密碼不要設置過於簡單,容易被人破解,並且加密方式採用系統推薦就可以。
7、點擊完成,你的路由器設置已經成功了。
Ⅳ linux netlink socket 怎樣設置組播
Multicast Programming Sample
The following sample code illustrates how to include multicast functionality to a Windows Sockets application using socket options.
int /* OUT: whatever setsockopt() returns */
join_source_group(int sd, u_int32 grpaddr,
u_int32 srcaddr, u_int32 iaddr)
{
struct ip_mreq_source imr;
imr.imr_multiaddr.s_addr = grpaddr;
imr.imr_sourceaddr.s_addr = srcaddr;
imr.imr_interface.s_addr = iaddr;
return setsockopt(sd, IPPROTO_IP, IP_ADD_SOURCE_MEMBERSHIP, &imr, sizeof(imr));
}
int
leave_source_group(int sd, u_int32 grpaddr,
u_int32 srcaddr, u_int32 iaddr)
{
struct ip_mreq_source imr;
imr.imr_multiaddr.s_addr = grpaddr;
imr.imr_sourceaddr.s_addr = srcaddr;
imr.imr_interface.s_addr = iaddr;
return setsockopt(sd, IPPROTO_IP, IP_DROP_SOURCE_MEMBERSHIP, &imr, sizeof(imr));
}
Send comments about this topic to Microsoft
Ⅵ 怎樣用Linux實現組播路由轉發
這就要有PI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協議無關組播組)協議的支持,就必須在Linux環境下安裝Pimd軟體協議包。 安裝補丁文件 安裝Pimd軟體協議包需要兩個補丁文件:pimkern-freebsd-4.6.patch和netstat-freebsd-4.6.patch。安裝步驟如下: 首先將兩個補丁文件拷貝到/usr/src/目錄下,並執行以下命令:#patch -p2 < netstat-freebsd-4.6.patch #patch -p2 < pimkern-freebsd-4.6.patch 執行以下命令,編譯並安裝netstat:#cd /usr/src/usr.bin/netstat #make #make install 重新編譯內核 執行以下命令,修改multi配置文件:#cd /usr/src/sys/i386/conf/ #cp GENRIC multi #vi multi 在multi配置文件中,加入下列兩行代碼:options MROUTING options PIM 保存並退出vi編輯器。 在當前multi配置文件所在的目錄執行以下命令:#config multi #cd /usr/src/sys/compile/multi/ #make depend #make #make install 至此,新內核編譯完畢。 備份Kernel文件 新內核編譯完畢後,在重新啟動前,要先將根目錄下原有的Kernel文件進行備份。#cd / #mv kernel kernel.old 若提示「operation not permitted」,則需要先執行以下命令:#chflags noschg /kernel 備份Kernel文件後執行以下命令:#cp /usr/src/sys/compile/multi/kernel /kernel 在系統重新啟動後,默認選擇的便是新編譯的內核。 安裝Pimd軟體協議包 Linux下Pimd軟體協議包代碼的起源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日本的KAME項目組,另一個是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學院。到這兩個組織的主頁上都可以下載所需要的pimd-current.tar.gz 協議包和上面提到的兩個補丁。 用以下命令解壓縮 pimd-current.tar.gz 軟體包,並安裝:#tar zxf pimd-current.tar.gz #cd pimd-2.1.0-alpha29.16 #make #make install 以上命令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需要手工將其完成,拷貝當前目錄下的pimd文件:#cp pimd /usr/local/bin/ #chmod 755 pimd #cp pimd.conf /etc/ 至此,Pimd軟體協議包安裝完畢。還需要打開Linux系統的路由轉發功能,才能實現組播包的轉發,即在配置文件rc.conf中增加以下代碼,重啟後生效。作者:龍宇翔 苑慶國
Ⅶ 如何查看linux網口配置
通常需要以root身份登錄或使用sudo以便在Linux機器上使用ifconfig工具。依賴於ifconfig命令中使用一些選項屬性,ifconfig工具不僅可以被用來簡單地獲取網路介面配置信息,還可以修改這些配置。
1.命令格式:
ifconfig [網路設備] [參數]
2.命令功能:
ifconfig 命令用來查看和配置網路設備。當網路環境發生改變時可通過此命令對網路進行相應的配置。
3.命令參數:
up 啟動指定網路設備/網卡。
down 關閉指定網路設備/網卡。該參數可以有效地阻止通過指定介面的IP信息流,如果想永久地關閉一個介面,我們還需要從核心路由表中將該介面的路由信息全部刪除。
arp 設置指定網卡是否支持ARP協議。
-promisc 設置是否支持網卡的promiscuous模式,如果選擇此參數,網卡將接收網路中發給它所有的數據包
-allmulti 設置是否支持多播模式,如果選擇此參數,網卡將接收網路中所有的多播數據包
-a 顯示全部介面信息
-s 顯示摘要信息(類似於 netstat -i)
add 給指定網卡配置IPv6地址
del 刪除指定網卡的IPv6地址
<硬體地址> 配置網卡最大的傳輸單元
mtu<位元組數> 設置網卡的最大傳輸單元 (bytes)
netmask<子網掩碼> 設置網卡的子網掩碼。掩碼可以是有前綴0x的32位十六進制數,也可以是用點分開的4個十進制數。如果不打算將網路分成子網,可以不管這一選項;如果要使用子網,那麼請記住,網路中每一個系統必須有相同子網掩碼。
tunel 建立隧道
dstaddr 設定一個遠端地址,建立點對點通信
-broadcast<地址> 為指定網卡設置廣播協議
-pointtopoint<地址> 為網卡設置點對點通訊協議
multicast 為網卡設置組播標志
address 為網卡設置IPv4地址
txqueuelen<長度> 為網卡設置傳輸列隊的長度
Ⅷ linux下如何開啟multicast
socket創建UDP通信描述符後,setsockopt加入多播組,再bind綁定到該網卡上
//在指定的IP和埠上接收多播組的報文
intrecv_msg(char*ip,unsignedshortport,char*mult_ip)
{
//建立通訊套接字
intfd=socket(PF_INET,SOCK_DGRAM,0);
if(-1==fd)
{
perror("socketfailed");
return-1;
}
//設置地址重用和接收多播
{
intreuse=1;
structip_mreqnmult_addr={0};
mult_addr.imr_multiaddr.s_addr=inet_addr(mult_ip);
mult_addr.imr_address.s_addr=inet_addr(ip);
if(-1==setsockopt(fd,IPPROTO_IP,IP_ADD_MEMBERSHIP,
&mult_addr,sizeof(mult_addr)))
{
perror("setsockoptaddfailed");
goto_out;
}
if(-1==setsockopt(fd,SOL_SOCKET,SO_REUSEADDR,
&reuse,sizeof(reuse)))
{
perror("setsockoptreusefailed");
}
}
//綁定地址和埠
{
structsockaddr_inaddr={0};
addr.sin_family=PF_INET;
addr.sin_port=htons(port);
addr.sin_addr.s_addr=INADDR_ANY;
if(-1==bind(fd,(structsockaddr*)&addr,
sizeof(addr)))
{
perror("bindfailed");
goto_out;
}
}
//接收信息
while(1)
{
charbuf[128]={0};
intret=0;
structsockaddr_inclient_addr={0};
intlen=sizeof(client_addr);
ret=recvfrom(fd,buf,sizeof(buf),0,
(structsockaddr*)&client_addr,
&len);
//被信號中斷則重啟
if((-1==ret)&&(EINTR==errno))
{
continue;
}
elseif(-1==ret)
{
perror("recvfromfailed");
goto_out;
}
elseif(ret>0)
{
printf("%s ",buf);
}
usleep(100*1000);
}
_out:
if(fd>=0)
{
close(fd);
}
return0;
}
Ⅸ linux下配置多網卡組播地址,能正常使用,但重啟後顯示「no such device」,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解決
因為你用route命令添加的路由表不會保存到一次重啟,雖然你查看得到,你可以寫到啟動腳本里去。
編輯/etc/init.d/network,在未尾加上下面幾行:
# Add non interface-specific static-routes.
if [ -f /etc/sysconfig/static-routes ]; then
grep "^any" /etc/sysconfig/static-routes | while read ignore args ; do
/sbin/route add -$args
done
fi
編輯/etc/sysconfig/static-routes:
any net 224.0.0.101 netmask 255.255.255.255 dev eth0
any net 224.0.0.110 netmask 255.255.255.255 dev eth1
any net 244.0.0.111 netmask 255.255.255.255 dev eth3
any net 244.14.0.112 netmask 255.255.255.255 dev et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