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單片機的上拉電阻是怎麼回事
當I/O口的驅動能力不夠 加上拉可以增加驅動能力 或者像51單片機P0口 和其他可以配置I/O口的單片機 配置成開漏輸出 這些口開漏輸出 就是指輸出「0」就是接地了,而輸出「1」就是不接地,要讓他真正輸出高電平,就需要上拉
2. 51單片機關於上拉電阻問題
51單片機的P0口在輸出1(高電平)時其實是高阻態,也就是輸出電阻無窮大,相當於斷開。高阻態顯然不能向外提供電流,所以加一個上拉電阻從Vcc取電流,此時單片不給LED提供電流,全部電流由Vcc提供。由於P0口輸出1時是高阻態,IO口的電位不會被鉗位(你可以把它理解成LED與IO沒有連接)。P0口輸出0時,Vcc通過上拉電阻往單片機灌電流,在電阻上有5V的壓降,與輸出的邏輯電平0沒有矛盾。
51單片機除P0外的其他IO口一般不需要接上拉電阻,但一定要在IO口和LED間接一個幾百歐到1k左右的限流電阻,在LED導通時,由於有電流流經電阻,電阻上有壓降,LED導通後壓降一般在1.6V到3V不等(不會是0.7V),加上電阻上的壓降,IO口上電壓就可以達到5V,這與單片機輸出的高電平沒有矛盾。(事實上限流電阻的大小就是這么確定的,LED電流一般是幾mA)
如果是其它單片機,如AVR或者PIC,IO口的結構可能不同,具體電路也就不同。但不管什麼單片機,一般是不用IO直接驅動功率器件的,而是另外加一個驅動晶元,由單片機提供邏輯電平(幾乎沒有電流),驅動晶元提供功率(較大電流)。
總的來說,你圖上畫的用於51單片機的P0口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接的是51單片機的其他IO口,沒有限流電阻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這種情況下分析你提的問題的話,LED導通後的電流是由Vcc通過外接的上拉電阻和這個埠內部的上拉電阻並聯提供的,此時埠的電位被鉗位在低電平,但單片機輸出是往鎖存器里寫0或1的邏輯,因為寫1指令使內部鎖存器始終為高,所以認為單片機輸出高電平。但如果執行一條讀指令,判斷的是引腳的狀態,因為被led嵌位那就是輸入為低了,那麼讀到的就是0。也就是說,輸出為高,輸入為低。
3. 請問單片機內部上拉電阻問題
單片機內部有上拉電阻,那是用來輸出高電平電流的。
如果單片機以輸出低電平的形式帶動像LED這樣的負載,就要加限流電阻了。
--------
最佳答案所說的:
51還加限流電阻我沒這樣用過,51一般都是需要接驅動晶元,如74系列的一些驅動,其實接三極體也可以,原理一樣。要是加限流也是在驅動晶元輸出引腳上加,比如驅動LED就需要在驅動後邊加個限流電阻。
--
有如下幾個錯誤:
1。51的引腳加上限流電阻的,很常見的,你也一定用過,只是你還不理解而已。
2。一般來說,現在的51單片機,本身就有驅動晶元所具有的驅動能力。可不用驅動晶元。
3。如果是接了三極體,使用基極電阻,那是不可避免的,這個基極電阻,也就是限流電阻。
4。用單片機引腳,即可驅動LED,並不需要另外的驅動晶元,限流電阻,就應該接在單片機引腳上。
--------
最佳答案還說:
51單片機引腳的輸出電流和輸入電流都是很小的(1MA左右)。
--
這就是明顯的錯誤。真不知道這是從哪裡搞來的數據,建議求知者好好看看各種品牌51單片機的PDF說明書,不要被這些隨意的瞎編誤導了。
--------
片內的上拉電阻,其阻值相當的大,所以IO引腳輸出高電平的時候,並沒有很強的驅動能力,容易被外部電路改變電平,那麼,輸出高電平時,並不能保證就是高電平。
4. 單片機上拉電阻的作用和接法
1.一般51單片機的P0口在作為地址/數據復用時不接上拉電阻。
2.作為一般的I/O口時用時,由於內部沒有上拉電阻,故要接上上拉電阻!!
3.當p0口用來驅動PNP時,需接上上拉電阻 接法:一端接電源,一端接單片機輸出
5. 為什麼說單片機加上拉電阻能增大驅動
你在追問里寫到:「如果是輸出低電平,那麼經過上拉電阻的電流也會流入單片機埠,那麼單片機的吸收電流比不接時不是反而更小」,這句話我認為是正確的。
首先明確一下兩個名詞:拉電流、吸收電流。
拉電流:高電平時從單片機里流向負載的最大電流。暫且稱之為高電平驅動能力。
吸收電流:低電平時從負載流向單片機的最大電流。暫且稱之為低電平驅動能力。
單片機提供拉電流的大小主要取決於I/O口的晶體管導通電阻的大小和晶體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這兩樣都是不變的,增加上拉電阻能增加拉電流(把電阻也看作單片機的一部分),也就是增加了驅動能力。驅動能力能增加多少取決於上拉電阻的大小和上拉電阻所接的電壓大小。但上拉電阻不但不能增加吸收電流,反而會減小灌電流,原因跟你寫的一致。不過單片機的拉電流要比吸收電流大的多,增加上拉電阻對吸收電流影響不是很大,除非電阻阻值非常小。
所以,准確的說法是:上拉電阻能增加高電平時的驅動能力,但會減小低電平時的驅動能力。
6. 單片機引腳為何接上拉電阻
上拉電阻下拉電阻的總結
作者:佚名
轉貼自:網路
點擊數:68
文章錄入:admin
上拉電阻:
1、當TTL電路驅動COMS電路時,如果TTL電路輸出的高電平低於COMS電路的最低高電平(一般為3.5V),這時就需要在TTL的輸出端接上拉電阻,以提高輸出高電平的值。
2、OC門電路必須加上拉電阻,才能使用。
3、為加大輸出引腳的驅動能力,有的單片機管腳上也常使用上拉電阻。
4、在COMS晶元上,為了防止靜電造成損壞,不用的管腳不能懸空,一般接上拉電阻產生降低輸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晶元的管腳加上拉電阻來提高輸出電平,從而提高晶元輸入信號的雜訊容限增強抗干擾能力。
6、提高匯流排的抗電磁干擾能力。管腳懸空就比較容易接受外界的電磁干擾。
7、長線傳輸中電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擾,加上下拉電阻是電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擾。
上拉電阻阻值的選擇原則包括:
1、從節約功耗及晶元的灌電流能力考慮應當足夠大;電阻大,電流小。
2、從確保足夠的驅動電流考慮應當足夠小;電阻小,電流大。
3、對於高速電路,過大的上拉電阻可能邊沿變平緩。綜合考慮
以上三點,通常在1k到10k之間選取。對下拉電阻也有類似道理。
對上拉電阻和下拉電阻的選擇應結合開關管特性和下級電路的輸入特性進行設定,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驅動能力與功耗的平衡。以上拉電阻為例,一般地說,上拉電阻越小,驅動能力越強,但功耗越大,設計是應注意兩者之間的均衡。
2.
下級電路的驅動需求。同樣以上拉電阻為例,當輸出高電平時,開關管斷開,上拉電阻應適當選擇以能夠向下級電路提供足夠的電流。
3.
高低電平的設定。不同電路的高低電平的門檻電平會有不同,電阻應適當設定以確保能輸出正確的電平。以上拉電阻為例,當輸出低電平時,開關管導通,上拉電阻和開關管導通電阻分壓值應確保在零電平門檻之下。
4.
頻率特性。以上拉電阻為例,上拉電阻和開關管漏源級之間的電容和下級電路之間的輸入電容會形成RC延遲,電阻越大,延遲越大。上拉電阻的設定應考慮電路在這方面的需求。
下拉電阻的設定的原則和上拉電阻是一樣的。
OC門輸出高電平時是一個高阻態,其上拉電流要由上拉電阻來提供,設輸入端每埠不大於100uA,設輸出口驅動電流約500uA,標准工作電壓是5V,輸入口的高低電平門限為0.8V(低於此值為低電平);2V(高電平門限值)。
選上拉電阻時:
500uA
x
8.4K=
4.2即選大於8.4K時輸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來了。如果輸出口驅動電流較大,則阻值可減小,保證下拉時能低於0.8V即可。
當輸出高電平時,忽略管子的漏電流,兩輸入口需200uA
200uA
x15K=3V即上拉電阻壓降為3V,輸出口可達到2V,此阻值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選10K可用。COMS門的可參考74HC系列
設計時管子的漏電流不可忽略,IO口實際電流在不同電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僅僅是原理,一句話概括為:輸出高電平時要喂飽後面的輸入口,輸出低電平不要把輸出口喂撐了(否則多餘的電流喂給了級聯的輸入口,高於低電平門限值就不可靠了)。
7. 單片機中上拉電阻的作用
上拉就是將不確定的信號通過一個電阻嵌位在高電平,電阻同時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上拉是對器件注入電流,下拉是輸出電流,弱強只是上拉電阻的阻值不同,沒有什麼嚴格區分,對於非集電極(或漏極)開路輸出型電路(如普通門電路)提升電流和電壓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電阻的功能主要是為集電極開路輸出型電路輸出電流通道。
8. C51單片機中 上拉電阻、下拉電阻的原理和作用
上拉電阻就是將不確定的信號端通過對正電源接一個電阻使該信號端暫時維持在高電平,下拉電阻就是將不確定的信號端通過對負電源電源接一個電阻使該信號端暫時維持在低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