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於arm+linux平台做項目。如對於從感測器收集數據這塊,我應該用什麼語言編寫什麼程序,驅動還是應用
用C語言!主攻方向底層驅動開發!我在西安西嵌培訓的,當時考了一個底層驅動開發工程師中級證,驅動這塊兒確實挺難的,加油!
Ⅱ linux與arm平台
年輕人,嵌入式門檻確實高了點,你可以先從事相關行業積累經驗,例如單片機程序開發,工控系統集成,等積累了一定經驗後,再對ARM 和嵌入式操作系統進行深入學習,切忌貪多求全,應該對一個方向進行深入研究,不要一會學習
linux 一會學習wince ,要對一個方向進行深入學習與實踐,最後祝你好運,嵌入式確實吸引人,但是需要長久的努力與投入,先買一塊開發板吧。
Ⅲ 如何在Windows下構建ARM Linux QT開發環境
在PC上,需要得到兩個版本的Qt,分別是:Qt-4.5.2和QtEmbedded-4.5.2-arm。前者包括了QtDesigner等基本工具,用於在PC上對程序的開發調試,使能確保程序放到板子上之前就符合設計的要求;然後用後者的庫將調試好的程序編譯成能在arm-linux平台上運行的程序。
Qt-4.5.2用從網上下載到的qt-x11-opensource-src-4.5.2.tar.gz編譯後安裝得到;QtEmbedded-4.5.2-arm用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4.5.2.tar.gz編譯後安裝得到,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4.5.2.tar.gz還可以編譯成QtEmbedded-4.5.2-X86,但不需要。在編譯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4.5.2.tar.gz之前,必須准備好arm-linux-gcc交叉編譯工具,用的是arm-linux-gcc-3.4.1。
所以先要准備好的軟體包有:
Pc的操作系統是:LINUX-ubuntu8.04。
下面是具體編譯安裝過程:
1、Qt-4.5.2的獲得將qt-x11-opensource-src-4.5.2.tar.gz復制到目錄:/home/chh/Project/qt,
2、然後解壓:
#tarzxvfqt-x11-opensource-src-4.5.2.tar.gz
得到一個新目錄:qt-x11-opensource-src-4.5.2
cd進入這個目錄,准備開始編譯。
3、在終端中這樣操作:
#./configure–qvfb//編譯配置,此過程大概歷時幾分鍾;#make//正式編譯,過程漫長,大概2個多小時;#cdtools/qvfb//進入此目錄,准備對它進行編譯#make//編譯,幾分鍾#cd../..//回到qt-x11-opensource-src-4.5.2主目錄,准備安裝#makeinstall//安裝,十幾分鍾吧;
4、此步必須以root身份完成,否則無法建立目錄
5、可以在/usr/local/下看到一個Trolltech目錄,進入該目錄發現Qt-4.5.2目錄已經出現,進入裡面的bin目錄,Designer等工具已經可以使用了。
6、編譯過程相當費時,所以可以直接拷貝已經編譯過的源碼,直接makeinstall。
7、至此,Qt-4.5.2的安裝已經順利完成。
QtEmbedded-4.5.2-arm的獲得
在編譯安裝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4.5.2之前,必須先配置好arm-linux-gcc,將arm-linux-gcc-3.4.1.tar.bz2解壓到目錄:/usr/local下,此時local下出現一個名為arm的目錄,然後配置好環境變數:在/etc/profile添加一句:exportPATH=$PATH:/usr/local/arm/3.4.1/bin,保存後#source/etc/profile一下,讓它即時生效。否則下面的編譯過程會提示找不到arm-linux-gcc命令。現在可以開始編譯了:
將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4.5.2.tar.gz復制到目錄:/home/chh/Project/qt,然後解壓:#tarzxvf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tar.gz,得到新目錄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4.5.2。
進入qt-embedded-linux-opensource-src-4.5.2目錄,首先進行configure。這里的參數很重要,必不可少的是-embeddedarm,所以最簡單的配置信息可以這樣:
./configure-embeddedarm
然後回車,就開始configure了,參數設置和參考文章一樣,裁減了很多,減少了編譯時間:
./configure-release-shared-fast-no-largefile-qt-sql-sqlite-no-qt3support-no-xmlpatterns-no-mmx-no-3dnow-no-sse-no-sse2-no-svg-no-webkit-qt-zlib-qt-gif-qt-libtiff-qt-libpng-qt-libmng-qt-libjpeg-makelibs-xplatformqws/linux-arm-g++-nomaketools-nomakeexamples-nomakedocs-nomakedemo-no-nis-no-cups-no-iconv-no-dbus-no-openssl-embeddedarm-little-endian-qt-freetype-depths16,18-qt-gfx-linuxfb-no-gfx-transformed-no-gfx-multiscreen-no-gfx-vnc-no-gfx-qvfb-qt-kbd-usb-no-glib
之後就可以編譯了,#make,漫長等待後再#makeinstall。Makeinstall還是需要root許可權。
完成後,在/usr/local/Trolltech下多了一個目錄:QtEmbedded-4.5.2-arm。
Ⅳ 關於linux和arm嵌入式的關系。
linux是操作系統內核。arm嵌入式,是說的硬體。也就是把arm 架構的CPU做的機器,嵌入到某個設備上作為一部分的開發。操作方法如下:
1、新建一個目錄:mkdir embedded_linux,將linux內核解壓到該目錄下:tar -jxf linux-3.1.1.tar.bz2 -C embedded_linux/。
Ⅳ 什麼叫ARM+Linux開發是不是在PC機上寫好驅動然後移植到開發板上查了很多資料都沒見說明白
當前很多嵌入式設備很多都是基於linux kernel(內核)的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嵌入式系統 如ucos ecos 等等。如當前流行的android 系統,他的內核就是linux kernel 再加上google 自己的一些東西。arm+linux 開發 主要就是指針對arm架構的嵌入式開發平台的linux 程序開發。現在除了那些自虐的人不在PC上寫代碼以外,其他人都再PC上寫好代碼,通過交叉編譯器編譯成嵌入式處理器(不一定就是arm 還有其他的如mips )能夠執行的程序。再下載到開發板上運行。
開發主要分為三個方面(uboot 的移植)內核開發(設備驅動開發)界面的移植如(QT界面開發)
Ⅵ ARM和Linux交叉開發環境的如何搭建
2 嵌入式Linux開發環境的搭建及開發工具的使用
2.1宿主機——目標機模式
進行項目開發前,先要做的是搭建一套基於Linux操作系統的應用開發環境,一般由目標板(GEC2410開發板)和宿主機(LiUUX虛擬機)所構成。如圖1所示。嵌入式系統通常是一個資源受限的系統,因此直接在嵌入式系統的硬體平台上編寫軟體比較困難,有時候甚拿是不可能的.目前一般採用的解決辦法是首先在通用計算機上編寫程序,然後通過交叉編譯生成目標平台七可以運行的二進制代碼格式,最後再下載到目標平台上的特定位置.卜運行.用來編譯這種程序的編譯器就叫交叉編譯器。為了不跟本地編譯器混淆,交叉編澤器的名字一般都有前綴。例如:arm.1inux—gcc。交叉開發環境是指編譯、鏈接和調試嵌入式應用軟體的環境,它與運行嵌入式應用軟體的環境有所不同,通常採用宿主機/目標機模式。
2.2 Linux伺服器交叉編譯環境的建立
Linux伺服器是嵌入式Linux內核編譯、應用程序開發、編譯等的公共平台,在一個嵌入式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有許多工作需要通過它來完成。交叉編譯工具用於編譯在目標系統上運行的嵌入式Linux內核及應用程序,包括編譯器、連接器、調試器以及代碼轉換J二具等實用程序,一般以瓜縮軟體包的方式提供給我們,稱為開發工具鏈(Toolchain).目前基於ARM架構的交叉編澤工具鏈為:allll-liuux.gcc-2.95.3。
1)GNU交叉工具鏈的下載
從ARM官方網站F載刪.arm.tinux.org.ak,可以從該站點下載2.95.3工具鏈:
ftp://tip.arm.Iinux.org.uk/pub/armlinux/toolehain/cross-2.95.3.tar.bz2
2)cross-2.95.3.tar.bz2包的安裝步驟
a.#mkdir/mr/local/arm;
b.#cp CROSS一2.95.3.tar.bz2/usr/local/ann;
C.#tar jxvf crog$一2.95.3.tar.bz2;
d.添加環境變數:在文{牛/ete/bashrc文件最後添加:
export PATH=/usr/local/arm/2.95.3/bin:$PATH:
e.工具鏈安裝完成。
Ⅶ arm嵌入式linux是什麼
是以ARM為核心處理器,並且在上面運行Linux操作系統,然後基於Linux平台開發出許多的應用軟體,能夠完成相應的功能,就像一個GPS導航儀,他可能就是以ARM為核心,但是用Linux操作系統管理各個應用軟體。降低了軟體開發的難度,開發者只管開發應用軟體,不用去管理軟體的CPU佔用,以及任務的調度,這些都由操作系統完成,再有就是大家都用Linux的話軟體重用性就提高了,不用再重新編寫軟體。
Ⅷ 怎樣搭建一個嵌入式開發平台(ARM LINUX)
搭建嵌入式Linux平台其實就是在宿主機與目標機之間的連接,宿主機一般就是PC,目標機就是開發板。軟體:在宿主機上需要Linux的發行版,目標機上需要移植Linux內核。交叉編譯實現:先在宿主機上安裝交叉工具鏈(ARM的),網上很多下載,也可以自行訂制。然後用交叉工具鏈編譯程序部署到目標機才可以運行。搭建平台還遠不止這些,你還要移植bootloader(推薦U-Boot),移植Linux內核之後還要製作根文件系統(相當於計算機的硬碟),否則系統是無法啟動的。
指導教程有很多,網路文庫裡面就有,只要搜索「Linux移植」一般整個搭建過程都會有敘述,但是整個的搭建過程因目標板、因內核、因交叉工具鏈等等的同而不同,沒有普適的辦法,整個移植的過程也會出現各種問題,耐心搭建吧,呵呵,祝你好運!
Ⅸ 想學習Arm系統了,學ARM一定要學Linux操作系統嗎
操作系統一定是要學的.因為ARM如果不跑操作系統就沒有優勢了.至於學哪個操作系統,現在比較主流的是linux和wince.我學的是LInux但我不覺得wince不好.2個選一個就好.linux優勢是開源.wince優勢是有微軟支持.而且工作環境比較容易上手.
Ⅹ 如何在Windows上建立arm-linux開發環境
在嵌入式產品大行其道的今天,Linux經過裁剪和優化而成的uClinux在嵌入式領域眾多的操作系統中佔有一席之地。從uClinux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含義,即「微控制器領域中的Linux系統」。
uClinux從Linux 2.0/2.4內核派生而來,沿襲了Linux的絕大部分特性。它是專門針對沒有MMU(內存管理單元)的CPU,並且為嵌入式系統做了許多小型化的工作。它通常用於具有很少內存或Flash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在GNU通用許可證的保證下,運行uClinux操作系統的用戶可以使用幾乎所有的Linux API函數。由於經過了裁剪和優化,它形成了一個高度優化,代碼緊湊的嵌入式Linux。它具有體積小、穩定、良好的移植性、優秀的網路功能、完備的對各種文件系統的支持,以及豐富的API函數等優點。uClinux與Linux在兼容性方面表現出色,uClinux除了不能實現fork()外,其餘uClinux的API函數與標准Linux完全相同。
uClinux的基本架構
Boot Loader:負責Linux內核的啟動,用於初始化系統資源。這部分代碼用於建立Linux內核運行環境和從Flash中裝載初始化Ramdisk。
內核初始化:Linux內核的入口點是start kernel()函數。它初始化內核的其它部分,包括捕獲、IRQ通道、調度、設備驅動、標定延遲循環,最重要的是能夠fork「init」進程,以啟動整個多任務環境。
系統調用函數/捕獲函數:在執行完「init」程序後,內核對程序流不再有直接地控制權。此後,它的作用僅僅是處理非同步事件(例如硬體中斷)和為系統調用提供進程。
設備驅動:設備驅動占據了Linux內核很大部分。同其它操作系統一樣,設備驅動為它們所控制的硬體設備和操作系統提供介面。
文件系統:Linux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對多種文件系統的支持。這種特性使得Linux很容易地同其它操作系統共存。文件系統的概念使得用戶能夠查看存儲設備上的文件和路徑而無須考慮實際物理設備的文件系統類型。
交叉編譯環境
uClinux是一個出色的開發平台,但是在我們能在電腦上編寫自己的嵌入式應用程序之前,還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給uClinux建立完善的編譯環境。關於交叉編譯,簡單地講是指在一個平台(操作系統)上可以生成能在另一個平台上執行的代碼。
但是對於有些不是很懂Linux環境的人來講,用uClinux開發程序會感到諸多不便。這里提供了在裝有Windows系統的宿主機(開發時所用的機器)上建立交叉編譯環境的方法。
為了在Windows下開發嵌入式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可以在Windows環境下裝上Cygwin軟體。Cygwin是一個在Windows平台上運行的Unix模擬環境,是Cygnus Solutions公司開發的自由軟體。它對於學習掌握Unix/Linux操作環境,或者進行某些特殊的開發工作,尤其是使用GNU工具集在Windows上進行嵌入式系統開發,非常有用。
Cygnus首先把gcc、gdb等開發工具進行了改進,使它們能夠生成並解釋WIN32的目標文件。然後,把這些工具移植到Windows平台上去。一種方案是基於WIN32 APl對這些工具的源代碼進行大幅修改,這樣做顯然需要大量工作。因此,Cygnus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他們寫了一個共享庫(就是cygwinl.d11),把WIN32 API中沒有的Unix風格的調用(如fork、spawn、signals、select、sockets等)封裝在裡面。也就是說,他們基於WIN32 APl寫了一個Unix系統庫的模擬層。這樣,只要把這些工具的源代碼和這個共享庫連接到一起,就可以使用Unix主機上的交叉編譯器來生成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運行的工具集。以這些移植到Windows平台上的開發工具為基礎,Cygnus又逐步把其它的工具(幾乎不需要對源代碼進行修改,只需要修改他們的配置腳本)軟體移植到Windows上來。這樣,在Windows平台上運行bash和開發工具、用戶工具,感覺好像在Unix上工作。
生成交叉編譯器
Cygwin軟體目前最新版本是Cygwin DLL1.5.9-1。就有該程序的壓縮包,下載後解壓安裝就ok了。
在自己生成交叉編譯器之前,首先對Cygwin進行一些設置。假設Cygwin安裝在e目錄下,在打開Cygwin窗口之前,進入到E:\Cygwin目錄。在這個目錄下,有一個文件名為Cygwin.bat的批處理文件,編輯該文件,在第一行後加入setCYGWIN--titlentea,這是因為Cygwin的啟動批處理文件需要啟動Unix文件系統模擬。修改完畢且保存後退出。雙擊桌面上的Cygwin圖標,打開後默認用戶為在Windows中登錄的用戶名(這里所使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2000 Professsional),在根目錄(即E:\cygwin)下輸入:
做上述幾步的原因是大多數Linux系統把sh符號鏈接到bash,而Cygwin上的sh.exe和bash.exe是不同的,因此必須用bash代替sh。
下載生成工具鏈的各種源碼,根據腳本文件build-ucLinux-tools.sh建立可在Windows下編譯用戶應用程序的交叉編譯器,生成的交叉編譯器最終被打包為arm-elf-tools-cygwin-yyyymmdd.tar.gz的文件,其中YYYY為生成交叉編譯器的年,mm為生成交叉編譯器的月份,dd為日期。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成交叉編譯器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多次錯誤,讀者應該根據給出的出錯信息,進行相應文件的修改。由於習慣上的原因,Linux下的壓縮文件一般都是以.tar.gz或者.tgz結尾的。雖然用Windows下的解壓軟體,比如winzip或者winrar也可以解壓這些文件,但是不推薦使用這類解壓軟體,因為可能會造成某些信息的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