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單片機波特率計算
波特率計算公式是:SMOD=0時為:fosc/(32*12*(256-TH1));
SMOD=1時為:fosc/(16*12*(256-TH1));
所以最高為:fosc/(16*12*(256-255))=31250bps;
最低為:fosc/(32*12*(256-0))=61bps;
❷ 51單片機波特率公式
而:
溢出速率=(計數速率)/(256-TH1初值) =(fosc/12)/(256 - TH1初值)
先記住吧;
另外,糾正一下,不是一個位元組要採集16次檢測,而是一個二進制位要採集16次;
❸ 怎樣求單片機的波特率
如果晶振頻率是12mhz,則晶振周期為:1/(12*10^6)
而12個振盪周期為一個機器周期,所以,一個機器周期或者一個計數周期的時間為:1/(12*10^6)*12=1微秒;
而工作方式3為8進制計數定時器,所以:
最高波特率對應最小計數:10^6/2=500*10^3;
最低波特率對應最大計數:10^6/2/256
❹ 怎樣求單片機的波特率
波特率是以秒傳送位數來計算的,所以
此波特率=9600*10/60=1600bps
❺ 波特率的計算
波特率與比特率的關系也可換算成:比特率=波特率*單個調制狀態對應的二進制位數。
例如假設數據傳送速率為120符號/秒(symbol/s)(也就是波特率為120Baud),又假設每一個符號為8位(bit)即八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3個二進制位),則其傳送的比特率為(120symbol/s) * (3bit/symbol)=360bps。
單片機或計算機在串口通信時的速率。指的是信號被調制以後在單位時間內的變化,即單位時間內載波參數變化的次數,如每秒鍾傳送240個字元,而每個字元格式包含10位(1個起始位,1個停止位,8個數據位),這時的波特率為240Bd,比特率為10位*240個/秒=2400bps。又比如每秒鍾傳送240個二進制位,這時的波特率為240Bd,比特率也是240bps。
它是對符號傳輸速率的一種度量,1波特即指每秒傳輸1個碼元符號(通過不同的調制方式,可以在一個碼元符號上負載多個bit位信息),1比特每秒是指每秒傳輸1比特(bit)。 單位「波特」本身就已經是代表每秒的調制數,以「波特每秒」(Baud per second)為單位是一種常見的錯誤。
❻ 波特率計算公式是什麼
波特率與比特率的關系也可換算成:比特率=波特率*單個調制狀態對應的二進制位數。
例如假設數據傳送速率為120符號/秒(symbol/s)(也就是波特率為120Baud),又假設每一個符號為8位(bit)即八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3個二進制位),則其傳送的比特率為(120symbol/s) * (3bit/symbol)=360bps。
(6)單片機波特率的設定和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波特率有時候會同比特率混淆,實際上後者是對信息傳輸速率(傳信率)的度量。波特率可以被理解為單位時間內傳輸碼元符號的個數(傳符號率),通過不同的調制方法可以在一個碼元上承載多個比特信息。波特率一般指的是數據機的通信速度即線路狀態更改的次數。
只有每個信號符合所傳輸數據的一位時,才等於每秒位數。為了在彼此之間通信,數據機必須使用相同的波特率進行操作。如果將數據機的波特率設置為高於其他的數據機的波特率,則較快的數據機通常要改變其波特率以匹配速度較慢的數據機。
❼ 51單片機波特率如何設置啊
串列口的四種工作方式對應三種波特率。由於輸入的移位時鍾的來源不同,所以,各種方式的波特率計算公式也不相同。 方式0的波特率 = fosc/12 方式2的波特率 =((2^SMOD)/64)• fosc 方式1的波特率 =((2^SMOD)/32)•(T1溢出率) 方式3的波特率 =((2^SMOD)/32)•(T1溢出率) 注意:SMOD為PCON寄存器的最高位(即PCOM<7>)。 T1 溢出率 = fosc /{12×[256 -(TH1)]} --將該公式代人方式1或3 最後推出公式:TH1=256-(fosc*2^SMOD)/(baudrate*12*32); 呵呵 如果你用方式2(波特率 =((2^SMOD)/64)• fosc )的話 12M的晶振就不能得到9600波特率了(除非你改變你的晶振,但是那樣的晶振好像沒有賣) 所以你只能選擇方式1或3 而且12M的晶振在串口傳輸時會有誤差,就如你上面算的那樣結果會有小數點 TH1又只能是整數的 所以傳輸時會有誤差. 參考: #include #define baudrate 9600UL #define fosc 11059200UL//其中,UL是不能省略的,代表長整型。 unsigned char a,flag; void serial_init(void) { unsigned char S_MOD=1; TMOD=0x20;//T1工作在方式2 SCON=0x50;//SM0=0 SM1=1->串口通信在模式1, //SM2=0->多級通信中使用的位,REN=1; PCON=0; if((PCON&0x80)==0x80) S_MOD=2; TH1=256-(fosc*S_MOD)/(baudrate*12*32);//其中SMOD=0, TL1=256-(fosc*S_MOD)/(baudrate*12*32); TR1=1;ES=1;EA=1; }
❽ 波特率計算公式是什麼
波特率與比特率的關系也可換算成:比特率=波特率*單個調制狀態對應的二進制位數。
例如假設數據傳送速率為120符號/秒(symbol/s)(也就是波特率為120Baud),又假設每一個符號為8位(bit)即八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3個二進制位),則其傳送的比特率為(120symbol/s) * (3bit/symbol)=360bps。
波特率有時候會同比特率混淆,實際上後者是對信息傳輸速率(傳信率)的度量。波特率可以被理解為單位時間內傳輸碼元符號的個數(傳符號率),通過不同的調制方法可以在一個碼元上負載多個比特信息。
波特率一般指的是數據機的通訊速度。波特率是指線路狀態更改的次數。只有每個信號符合所傳輸數據的一位時,才等於每秒位數。
為了在彼此之間通訊,數據機必須使用相同的波特率進行操作。如果將數據機的波特率設置為高於其他的數據機的波特率,則較快的數據機通常要改變其波特率以匹配速度較慢的數據機。
❾ 單片機:請教一下,這里的波特率是怎麼算的呢
這個應該是標準的51,以12除頻來計算的,51晶元的串口工作模式0的波特率是固定的,為fosc/12,以一個12M的晶振來計算,那麼它的波特率可以達到1M。模式2的波特率是固定在fosc/64或fosc/32,具體用那一種就取決於PCON寄存器中的SMOD位,如SMOD為0,波特率為focs/64,SMOD為1,波特率為focs/32。因此1除以12再除以32就是除以384.
❿ 單片機關於定時器和波特率的計算
單片機上串口方式1和3的波特率是基於T1定時器的溢出頻率產生的,需要注意,不是TO,只能是T1。
公式t=(256-th0)*振盪周期*12 中t代表採用定時器方式2時,定時器T0溢出事件發生的周期。T1的溢出周期也是一樣的演算法,改成th1就行了。(1/t)就是定時器的溢出頻率。我們已知的是需要的波特率,這里就是9600,根據串口方式1的波特率計算公式
波特率=1/16或1/32*T1的溢出頻率
可以求出我們需要的T1的溢出頻率,也就是(1/t),t確定後就能根據上面公式最終求出th1的設定值。
計算結果是SMOD位為0,th1=0xfd; SMOD位為1,th1=0x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