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檢查網路是否連通,ping命令後面可以寫ip或網址,如:ping 192.168.1.100,還有一些常用的參數,如:ping -c 5 192.168.1.100 代表ping 5次,ping -s 1024 192.168.1.100 代表每次發送1k的數據包,ping -i 5 192.168.1.100 代表每次ping的時間間隔為5秒。
有關全套的linux的命令黑馬程序員的社區當中都有全套的文章介紹啊,學習操作的話,我的方法是邊看視頻邊實操。黑馬就有一個很好的點,他們的課程都含有配套資料,內涵有筆記+課件+源碼。或者你可以看看他們的軟體測試相關的基礎班課程大綱,基礎班可以線下去上課,也是免費的。
Ⅱ linux的ping命令怎麼用
Linux 下的 PING
描述ping
程序使用ICMP協議的強制回顯請求數據報以使主機或網關發送一份ICMP的回顯應答。回顯請求數據報("pings")含有一個IP及ICMP的報頭,後跟一個``時間值關鍵字''然後是一段任意長度的填充位元組用於把保持分組長度為16的整數倍。以下是程序的選項:-c count在發送(和接收)了正好數量為count的回顯應答分組後停止操作。在發送了count個分組後沒有收到任何分組的特別情況是發送導致了終止(選程主機或網關不可達)。-d 在所用的套接字上使用
SO_DEBUG選項。-f 以高速方式來作
ping。以分組返回的速度來輸出其它分組或每秒輸出百次。當收到每個回顯應答並列印一個退格符時,對每個回顯請求都列印一個句點``.''。這可以快速顯示出丟棄了多少個分組,只有超級用戶可以用這個選項。這(操作)對網路要求非常苛刻,應該慎重使用。-iwait在發送每個分組時等待wait個秒數。預設值為每個分組等待一秒。此選項與-f選項不能同時使用。-l preload如果指定preload,那麼ping程序在開始正常運行模式前盡可能快地發送分組。同樣只有超級用戶可以用這個選項。-n 只以數字形式輸出信息。這樣就不嘗試去查找主機名了。
-ppattern可以指定最多16個填充位元組用於保持分組長度為16的整數倍。在網路上診斷與數據相關問題時此選項很有用。例如``-p ff''將使發出的分組都用全1填充數據區。-q 靜態輸出。在程序啟動和結束時只顯示摘要行。
-R 記錄路由。在回顯請求分組中包含記錄路由選項並在相應的分組返回時顯示路由緩沖區。注意IP首部的容量只能存放9條這樣的路由。很多主機
忽略或禁用此選項。-r 在所連接的網路上旁路正常的選路表,直接向主機發送分組。如果主機未處於直接相連的網路上,那麼返回一個錯誤。此選項可用來通過無路由介面對一台主機進行檢測(例如當介面已被
routed程序丟棄後)。-s packetsize指定要發送數據的位元組量。預設值為56,這正好在添加了8位元組的ICMP首部後組裝成64位元組的ICMP數據報。-v 詳細模式輸出。列印接收到的回顯應答以外的
ICMP分組。-wwaitsecs在waitsecs秒後停止ping程序的執行。當試圖檢測不可達主機時此選項很有用。當用ping來隔離故障時,應首先在本地主機上運行,以檢查本地網路介面有效運行。然後,應該進一步檢查主機和網關。計算出往返時間和分組丟失率。如果收到重復的分組,雖然這些分組的往返時間要用於計算往返時間的最小/平均/最大值,但是它們不應該算在剛才計算的丟失的分組中。當指定數量的分組已經發送(和接收)時或如果程序被SIGINT信號終止,會顯示一份簡短的摘要。如果ping程序根本沒有收到任何返回分組,那它將以返回碼1退出。出錯時返回2。否則返回0。這些值可能用於查看主機存在與否。此程序專用於網路測試,度量和管理。因為它會使用網路的流量,在正常操作或自動的腳本中使用它並不明智。 ICMP分組細節一個無選項的IP首部長為20位元組。一個ICMP回顯請求分組包含了額外的8個位元組用於任意數量的數據。當給出分組長度時,就同時指出了額外數據的長度(預設為56)。因此接收到的ICMP回顯應答這樣的一個IP分組內部所含的數據量總是8個位元組從而超過了請求數據空間(ICMP首部)。如果數據空間至少有8個位元組大小,ping程序使用此空間的頭8個位元組來包含一個用於計算往返時間的時間戳。如果指定了填充位元組小於8個位元組,就不給定往返時間了。 重復和受損的分組ping程序會報告重復和受損的分組。分組重復不應該發生,不適當的鏈路層傳輸可能會導致這樣問題。分組重復在很多情況下可能會發生,雖然存在少量重復並不總會導致警告,但並不是個好信號。分組受損很顯然會引起嚴重警告,並通常會在檢測分組的路徑上某處指出受損的硬體(在網路中或主機中)。 嘗試不同的數據結構互聯網路並不會因為分組數據部分的內容不同而區別看待分組。不幸的是,與數據相關的問題都已知潛存於網路中,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無法檢測到。在很多情況下,引起問題的特殊結構是些未完全轉換的內容如全1或全0,接近臨界的結構如幾乎全0。在命令行上沒有足夠的必要去指定如全0這樣的一個數據結構,因為有影響的結構位於數據鏈路層,並且與指定的和控制器傳輸的復雜程度有關。這說明如果你有一個與數據相關的問題,可能必須用很多測試來找出它。如果幸運的話,可以設法查找一個不能在網上發送或發送時要花比同長度的文件更多時間的文件。然後檢查此文件中用ping程序的-p選項來指定的重復結構。 有效時間細節一個IP分組的TTL值表示分組在被丟棄前穿越IP路由器的最大數據。在現有的實際中,你可以認為互聯網上每個路由器都對TTL欄位減1。TCP/IP規定TCP分組的TTL欄位應該設為60,但很多系統用較小的值(4.3 BSD用30, 4.2用15)。此欄位可能的最大值為255,多數UNIX系統把ICMP回顯請求分組的TTL欄位設為255。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ping''一些主機而不能用telnet(1)和ftp(1)到達。在正常操作時ping列印它收到分組的TTL值。當選程系統收到一份ping的分組時,在作出響應時可以用TTL欄位完成三件事:不變;4.3BSD-Tahoe release之前的Berkeley Unix系統是這樣做的。在此情況下,收到的分組的TTL值為255減往返路徑中的路由器數。把它設為255;當前的Berkeley Unix系統是這樣做的。在此情況下,收到的分組的TTL值為為255減選程系統與執行ping主機之間的路由器數。把它設為其它值。
Ⅲ 如何在linux上使用ping命令
1、進入系統(root用戶許可權最大)
2、在左上角有一個類似電腦的東西,叫終端,按一下
3、輸入ping + ip地址
Ⅳ linux上的ping命令是什麼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linux上的ping命令是什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linux上的ping命令是什麼
Linux系統的ping命令是經常被用到的網路命令,常常用來測試與目標主機的連通性,一些伺服器為了防止被ping探測到,所以通過防火牆設置了禁止ping或者在內核參數中禁止ping,這樣也就不能通過ping確定該主機是否還處於開啟狀態。
Linux的語言
linux開發用的是C語言和匯編語言。C語言是Linux的「母語」,這也是linux這個開源環境和本身機制所導致的。Linux的內核部分基本都是用C語言來編寫的,還有部分是用匯編語言寫的。
Ⅳ Linux中使用ping命令
Ping命令通過發送Internet控制消息協議(ICMP)回響請求消息來驗證與另一台TCP/IP計算機的IP級連接,很重要的一條命令.
ping命令一般用於檢測網路通與不通,也叫時延,其值越大,速度越慢PING(PacketInternetGrope),網際網路包探索器,用於測試網路連接量的程序。
ping發送一個ICMP回聲請求消息給目的地並報告是否收到所希望的ICMP回聲應答。它是用來檢查網路是否通暢或者網路連接速度的命令。
原理:網路上的機器都有唯一確定的IP地址,我們給目標IP地址發送一個數據包,對方就要返回一個同樣大小的數據包,根據返回的數據包我們可以確定目標主機的存在,可以初步判斷目標主機的操作系統等。
二、ping的工作流程
1、在同一網段內
ping
主機A--------------------->主機B
ICMP請求包
在本機(主機A)查找ARP緩存表查找主機B的IP與其對應的MAC,
沒有找到主機B的IP與其MAC的映射關系,則發送一個arp請求廣播,
主機B接收到arp請求包後,回復一個arp應答包(裡麵包含本機MAC),
主機A<----------------------主機B
ICMP應答包
2、不在同一網段
在主機A上運行「ping主機C(不在同一網段)」後,開始跟上面一樣,到了怎樣得到MAC地址時,IP協議通過計算發現C機與自己不在同一網段內,就直接將交由路由處理,也就是將路由的MAC取過來,至於怎樣得到路由的MAC,跟上面一樣,先在ARP緩存表找,找不到就廣播包。路由得到這個數據幀後,再跟主機C進行聯系,如果找不到,就向主機A返回一個超時的信息。
三、ping命令的使用
ping命令的一般格式為:
ping[-dfnqrRv][-c發送次數][-i間隔秒數][-I(大寫i)網路界面][-l(小寫L)前置載入][-p範本樣式][-s數據包大小][-t存活數值][主機名或IP地址]
參數說明:
【-ccount】指定要被發送(或接收)的回送信號請求的數目,由Count變數指出。
【-wtimeout】這個選項僅和-c選項一起才能起作用。它使ping命令以最長的超時時間去等待應答(發送最後一個信息包後)。默認超時時間為4000ms(4s)
【-d】使用Socket的SO_DEBUG功能。
【-D】這個選項引起ICMPECHO_REPLY信息包向標准輸出的十六進制轉儲。
【-f】指定flood-ping選項。-f標志「傾倒」或輸出信息包,在它們回來時或每秒100次,選擇較快一個。每一次發送ECHO_REQUEST,都列印一個句號,而每接收到一個ECHO_REPLY信號,就列印一個退格。這就提供了一種對多少信息包被丟棄的信息的快速顯示。僅僅root用戶可以使用這個選項。
註:這在網路上將非常困難,必須小心使用。Floodping命令僅僅root用戶可以使用。-f標志與-iWait標志不兼容.
【-n】只輸出數值。
-r】忽略路由表,直接將數據包送到遠端主機上。通常是查看本機的網路介面是否有問題。
【-R】記錄路由過程。-R標志包括ECHO_REQUEST信息包中的RECORD_ROUTE選項,並且顯示返回信息包上的路由緩沖。
【-v】詳細顯示指令的執行過程。
【-iwait】在每個信息包發送之間等待被Wait變數指定的時間(秒數)。預設值是在每個信息包發送之間等待1秒。這個選項與-f標志不兼容。
【-Ia.b.c.d】指定被a.b.c.d標明的介面將被用於向外的IPv4多點廣播。-I標志是大寫的i。
【-lPreload】在進入正常行為模式(每秒1個)前盡快發送Preload變數指定數量的信息包。-l標志是小寫的L。
【-L】對多點廣播ping命令禁用本地回送。
【-pPattern】指定用多達16個「填充」位元組去填充你發送的信息包。這有利於診斷網路上依賴數據的問題。例如「-pff」全部用1填充信息包。
【-q】不顯示任何傳送封包的信息,只顯示最後的結果。
【-spacketsize】指定發送的數據位元組數,預設值是56,加上8位元組的ICMP頭,一共是64ICMP數據位元組。
【-Shostname/IPaddr】將IP地址用作發出的ping信息包中的源地址。在具有不止一個IP地址的主機上,可以使用-S標志來強制源地址為除了軟體包在其上發送的介面的IP地址外的任何地址。如果IP地址不是以下機器介面地址之一,則返回錯誤並且不進行任何發送。
【-ttll】設置存活數值TTL的大小。
【-ointerface】指出interface將被用於向外的IPv6多點廣播。介面以「en0」,「tr0」等的形式指定。
使用舉例:
(1)指定要被發送(或接收)的回送信號請求的數目:
#ping-c5172.17.0.254(請求5次)
(2)信息包被丟棄的信息的快速顯示:
#ping-f172.17.0.254
(3)在每個信息包發送之間等待被Wait變數指定的時間(秒數):
#ping-i2172.17.0.254(間隔2s)
四、ping測試
1、ping本機IP
#ping172.17.0.11/127.0.0.1
(測試:#ifdowneth0之後再ping試試)
如果ping不通的話則表明網卡安裝或配置有問題。將網線斷開再次執行此命令,如果顯示正常,則說明本機使用的IP地址可能與另一台正在使用的機器IP地址重復了。如果仍然不正常,則表明本機網卡安裝或配置有問題,需繼續檢查相關網路配置。
Ubuntu下配置文件位置:
[IP]:/etc/network/interfaces
[DNS]:/etc/resolv.conf
2、ping網關IP
#ping172.17.0.254
能正常ping通,則表明區域網中的網關路由器正在正常運行。反之,則說明網關有問題。
3、ping遠程IP
#pingwww..com
這一命令可以檢測本機能否正常訪問Internet。
五、怎樣使用Ping這命令來測試網路連通呢?
連通問題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如本地配置錯誤、遠程主機協議失效等,當然還包括設備等造成的故障。首先我們講一下使用Ping命令的步驟。
使用Ping檢查連通性有六個步驟:
1.使用ifconfig觀察本地網路設置是否正確;
2.Ping127.0.0.1,127.0.0.1回送地址Ping回送地址是為了檢查本地的TCP/IP協議有沒有設置好;
3.Ping本機IP地址,這樣是為了檢查本機的IP地址是否設置有誤;
4.Ping本網網關或本網IP地址,這樣的是為了檢查硬體設備是否有問題,也可以檢查本機與本地網路連接是否正常;(在非區域網中這一步驟可以忽略)
5.Ping本地DNS地址,這樣做是為了檢查DNS是否能夠將IP正確解析。
6.Ping遠程IP地址,這主要是檢查本網或本機與外部的連接是否正常。
Ⅵ linux的ping命令怎麼用
linux下ping 命令的用法。
在linux操作系統中,ping命令是常用的網路命令,它通常用來測試與目標主機的連通性。
經常會說「ping一下某機器,看是不是開著」、不能打開網頁時會說「你先ping網關地址192.168.1.1試試」。
它通過發送ICMP ECHO_REQUEST數據包到網路主機(send ICMP ECHO_REQUEST to network hosts),並顯示響應情況,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它輸出的信息來確定目標主機是
否可訪問(但這不是絕對的)。有些伺服器為了防止通過ping探測到,通過防火牆設置了禁止ping或者在內核參數中禁止ping,這樣就不能通過ping確定該主機是否還處於
開啟狀態。
linux下的ping和windows下的ping稍有區別,linux下ping不會自動終止,需要按ctrl+c終止或者用參數-c指定要求完成的回應次數。
下面就開始學習下這個常用的linux命令吧。
1.命令格式:
ping [參數] [主機名或IP地址]
2.命令功能:
ping命令用於:確定網路和各外部主機的狀態;跟蹤和隔離硬體和軟體問題;測試、評估和管理網路。如果主機正在運行並連在網上,它就對回送信號進行響應。每個回送
信號請求包含一個網際協議(IP)和 ICMP 頭,後面緊跟一個 tim 結構,以及來填寫這個信息包的足夠的位元組。預設情況是連續發送回送信號請求直到接收到中斷信號
(Ctrl-C)。
ping 命令每秒發送一個數據報並且為每個接收到的響應列印一行輸出。ping 命令計算信號往返時間和(信息)包丟失情況的統計信息,並且在完成之後顯示一個簡要總結。
ping 命令在程序超時或當接收到 SIGINT 信號時結束。Host 參數或者是一個有效的主機名或者是網際網路地址。
3.命令參數:
-d 使用Socket的SO_DEBUG功能。
-f 極限檢測。大量且快速地送網路封包給一台機器,看它的回應。
-n 只輸出數值。
-q 不顯示任何傳送封包的信息,只顯示最後的結果。
-r 忽略普通的Routing Table,直接將數據包送到遠端主機上。通常是查看本機的網路介面是否有問題。
-R 記錄路由過程。
-v 詳細顯示指令的執行過程。
<p>-c 數目:在發送指定數目的包後停止。
-i 秒數:設定間隔幾秒送一個網路封包給一台機器,預設值是一秒送一次。
-I 網路界面:使用指定的網路界面送出數據包。
-l 前置載入:設置在送出要求信息之前,先行發出的數據包。
-p 範本樣式:設置填滿數據包的範本樣式。
-s 位元組數:指定發送的數據位元組數,預設值是56,加上8位元組的ICMP頭,一共是64ICMP數據位元組。
-t 存活數值:設置存活數值TTL的大小。
4.使用實例:
實例1:ping的通的情況
復制代碼代碼示例:
命令:
ping 192.168.120.205
輸出:
[root@localhost ~]# ping 192.168.120.205
PING 192.168.120.205 (192.168.120.205)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192.168.120.205: icmp_seq=1 ttl=64 time=0.720 ms
64 bytes from 192.168.120.205: icmp_seq=2 ttl=64 time=0.181 ms
64 bytes from 192.168.120.205: icmp_seq=3 ttl=64 time=0.191 ms
64 bytes from 192.168.120.205: icmp_seq=4 ttl=64 time=0.188 ms
64 bytes from 192.168.120.205: icmp_seq=5 ttl=64 time=0.189 ms
--- 192.168.120.205 ping statistics ---
5 packets transmitted, 5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4000ms
rtt min/avg/max/mdev = 0.181/0.293/0.720/0.214 ms
[root@localhost ~]#
更多Linux知識可以參考《Linux就該這么學》
Ⅶ 關於linux下ping命令的使用方法
ping命令用於查看網路上的主機是否在工作。執行ping指令會使用ICMP傳輸協議,發出要求回應的信息,若遠端主機的網路功能沒有問題,就會回應該信息,因而得知該主機運作正常。一般情況下,通過ping目標地址,可讓對方返回TTL值的大小,通過TTL值可以粗略判斷目標主機的系統類型是Windows還是UNIX/Linux,一般情況下Windows系統返回的TTL值在100-130之間,而UNIX/Linux系統返回的TTL值在240-255之間。
-q:不顯示任何傳送封包的信息,只顯示最後的結果。
[root@localhost ~]# ping -q 192.168.12.111
PING 192.168.12.111 (192.168.12.111) 56(84) bytes of data.
--- 192.168.12.111 ping statistics ---
10 packets transmitted, 10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8999ms
rtt min/avg/max/mdev = 0.018/0.019/0.024/0.006 ms
輸出解釋:
不顯示任何傳送封包的信息,只顯示最後的結果。執行該命令後,不顯示命令傳送數據包的任何信息,只顯示最終的數據包傳送和接受。
其餘範例發你郵箱
Ⅷ linux 操作系統中怎麼使用PING命令
1、首先將linux操作系統聯網,點擊滑鼠右鍵選擇終端機。
Ⅸ linux怎麼ping
ping
功能說明:檢測主機。
語 法:ping [-dfnqrRv][-c<完成次數>][-i<間隔秒數>][-I<網路界面>][-l<前置載入>][-p<範本樣式>][-s<數據包大小>][-t<存活數值>][主機名稱或IP地址]
補充說明:執行ping指令會使用ICMP傳輸協議,發出要求回應的信息,若遠端主機的網路功能沒有問題,就會回應該信息,因而得知該主機運作正常。
參 數:
-d 使用Socket的SO_DEBUG功能。
-c<完成次數> 設置完成要求回應的次數。
-f 極限檢測。
-i<間隔秒數> 指定收發信息的間隔時間。
-I<網路界面> 使用指定的網路界面送出數據包。
-l<前置載入> 設置在送出要求信息之前,先行發出的數據包。
-n 只輸出數值。
-p<範本樣式> 設置填滿數據包的範本樣式。
-q 不顯示指令執行過程,開頭和結尾的相關信息除外。
-r 忽略普通的Routing Table,直接將數據包送到遠端主機上。
-R 記錄路由過程。
-s<數據包大小> 設置數據包的大小。
-t<存活數值> 設置存活數值TTL的大小。
-v 詳細顯示指令的執行過程。
我認為你應該在linux中把ping命令的各種用法實際操作一下就能夠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