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例說51單片機》這本教材怎麼樣
這個書不錯,我本科用過這個教材,常式很多,都是C語言的代碼。
② 51單片機應用實例詳解的圖書目錄
第1章 大轉折——從學習單片機到應用單片機 1
1.1 如何利用單片機 1
1.2 哪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 4
1.3 調試乃成功之母 13
1.4 實例點撥——無線滑鼠 15
第2章 時刻准備著——掃除基礎知識障礙 21
2.1 AT89S51單片機滿足需要嗎 22
2.2 管腳描述 25
2.3 工作時序問題 32
2.4 存儲器組織 33
2.5 匯編語言 43
2.6 定址方式與指令概述 45
2.7 定時/計數器 48
2.8 串列口通信 59
2.9 中斷 65
2.10 實例點撥——啤酒裝瓶系統中的單片機 69
第3章 系統的「臉蛋」——顯示器 72
3.1 電子時鍾的「臉蛋」——多位七段數碼管 73
3.2 大屏幕的秘密——發光二極體點陣 88
3.3 計算器的「臉蛋」——段式液晶屏 97
3.4 「Hello, world!」——字元液晶屏 101
3.5 圖形的顯示——點陣液晶屏 108
3.6 絢麗的世界——彩色液晶屏 123
3.7 系統應用——中文液晶屏顯示系統 125
第4章 從收錄機到CD唱機——模擬與數字之間的轉換 132
4.1 從數字溫度計中學習模擬與數字的轉換 134
4.2 單片機與A/D 139
4.3 單片機與D/A 144
4.4 如何選擇A/D與D/A器件 149
4.5 系統應用——空調溫度控制系統 151
第5章 凝固的數據——擴展存儲器 156
5.1 透過電子密碼鎖觀察片外存儲器 157
5.2 半導體存儲器的種類 161
5.3 單片機與片外程序存儲器的介面 163
5.4 單片機與片外數據存儲器的介面 167
5.5 存儲器的地址解碼 173
5.6 典型片外存儲器的擴展介面電路 178
5.7 系統應用——串列片外存儲器擴展實例( 介面) 184
第6章 觸角的延伸——輸入技術 199
6.1 常用開關 200
6.2 I/O口作為輸入埠 202
6.3 I/O口的使用 206
6.4 使用8255擴充更多的I/O口 210
6.5 鍵盤 218
6.6 感測器與單片機 225
6.7 輸入信號的調理 245
6.8 實例點撥——指紋安保系統 250
第7章 觸角的延伸——輸出技術 265
7.1 為控制電機准備 266
7.2 直流電機的控制 271
7.3 步進電機的控制 277
7.4 開集電極輸出結構 283
7.5 邏輯家族及邏輯電平 288
7.6 通用輸出技術 293
7.7 實例點撥——量程的自動轉換 300
第8章 信息溝通無極限——通信技術 308
8.1 串列通信的魅力 309
8.2 兩個單片機之間的溝通 314
8.3 多個單片機之間的溝通 323
8.4 單片機與計算機的溝通 331
8.5 單片機的無線通信 354
8.5.1 利用紅外線檢測物體 355
8.5.2 利用紅外線傳輸數據 373
8.5.3 單片機與藍牙通信 377
8.6 實例點撥——射頻識別(RFID)系統 384
8.6.1 射頻標簽的秘密 385
8.6.2 射頻識別系統規劃 387
8.6.3 射頻識別系統設計 388
第9章 啟發設計的靈感——完整系統實例點撥 389
9.1 生理參數監護儀 391
9.1.1 心率的測量原理 392
9.1.2 系統規劃與設計 394
9.2 電子器件測試儀 420
9.2.1 系統功能說明 421
9.2.2 電子器件測試儀軟體設計 422
9.3 電話遠程遙控器 435
9.3.1 電話線利用有道 436
9.3.2 電話遠程遙控器設計 438
9.4 你准備好了嗎 444
參考文獻 446
附錄A 51單片機指令集及用法示例 450
附錄B 指令的執行代碼表 472
附錄C 中文字型碼表 479
附錄D 51單片機USB口下載線 483
附錄E 基礎邏輯門及常用數字電路晶元 484
附錄F 霽ision3支持的單片機 488
附錄G 51單片機偽指令 497
附錄H 51單片機比較表 500
附錄I ASCII碼表 502
附錄J 常見封裝形式 506
附錄K 常見晶元生產商 509
附錄L 指紋感測器SM630通信協議 511
附錄M 常用低容量存儲器器件表(RAM、ROM) 516
附錄N 希臘字母表 518
附錄O 電阻阻值讀取方法和色環定義 519
附錄P 用於重定位和連接模塊的指令介紹 521
附錄Q AT89S51單片機特殊功能寄存器一覽表 523
附錄R 51單片機匯編程序保留字 530
③ 請推薦幾本好的51單片機教程
看這篇帖子的,我想都是電子愛好者或電類專業學生。不知道大家都處於什麼一個階段,這篇帖子是寫給入門者的,要解決一個問題:初學者應重點掌握什麼電子知識,大學階段如何學習?
先說點貌似題外的東西——3個謬論。
謬論一:高中老師常對我們說,大家現在好好學,考上了大學就輕鬆了,愛怎麼玩怎麼玩。這真是狗屁。別的專業我不好說,電氣、電子、電力、通信、自動化等電類專業,想要輕松那是不可能地(當然你是天才就另說),專業課上講的東西對決大多數人來說那是雲里霧里,從來都是一知半解,需要你課下大量時間精力地消化。有些東西甚至需要你若干年後在工作中遇著時才回過味:「哦,原來以前學的那東西是干這使的。」你要能想得起,並知道怎麼回頭去補,就算是上學時專業課學得很扎實了。
謬論二:填志願時經常有人對我們說:專業不重要,學校最重要,進了個好學校想學什麼再學。這亦是狗屁。進了學校,本專業的課程就可能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還有多少人有時間和毅力選修第二專業?而所學專業幾乎就是決定了你今後一生的職業生涯。而學校,說實在話本科階段我覺得從老師那學到的東西各校間差別不是很大。課上講的大同小異,課下也不會有什麼好老師給你單獨指導和點撥,若能遇著,那是你的幸運。越牛的學校的越牛的老師就越忙,不要指望他們會在教學上花多少心思,更不要指望他們對你另眼相看。反倒是一些普通院校的小老師們可能跟學生走得更近,輔導更多些,雖然他們可能水平一般,但對於你大學的學習來說還是足夠的。綜上所述,我覺得對於一個電子愛好者來說,成為一名普通重點大學的電子系學生比成為北大的哲學系學生更重要。當然看帖的應該大多數都是學電的,那恭喜你,這個專業不錯的,雖不是什麼「朝陽產業」,但絕對是個「常青行業」。
謬論三:上了大學,可能又有不少人對你說,在大學專業不重要,關鍵的是學好計算機和英語,這樣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了。這也是屁話。你要明確一點:你將來不是純靠英語吃飯的,也不是做編程、搞軟體開發或動畫創作的。我是想說:若果你性格偏內向沉穩、肯鑽研、愛好電子行業,將來想從事電子設計和研發工作,那你一定要學好專業課。當然英語也很重要,但以後工作中用得多的是你的專業英語,即能讀懂英語技術文檔,而不是跟別人比你口語多正宗多流利。至於計算機,那就是一工具,不要花太多時間去學photoshop、3dmax、Flash、網頁製作等流行軟體,這些在你今後的工作中用不著,也會牽扯你大量時間精力。好鋼用在刀刃上,多進進實驗室多搭搭電路吧。當然,電類學生對電腦也有特殊要求,那就是用熟Protel、
Multisim,學好匯編語言、C語言、選學PLD相關軟體。任務也是很重的。
以上說了3個謬論,下面言歸正傳吧。那麼進了大學,讀了電類專業,這4年你該學些什麼呢?
首先要了解:電類專業可分為強電和弱電兩個方向,具體為電力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力系統、工廠供變電等)專業屬強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以強電為主弱電為輔,電子、通信、自動化專業以弱電為主。其他更進一步的細分要進入研究生階段才劃分。但無論強電還是弱電,基礎都是一樣的。
首先高數是要學好的,以後的信號處理、電磁場、電力系統、DSP等不同方向的專業課都用得著。
專業基礎課最重要的就是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這3門課一定要學好。這3門課一般都是大一下學期到大三上學期開設,對大多數對電子知識還了解不多的同學來說,通常是學得一知半解,迷迷糊糊。所以,最好是在開課之前或是開課的同時讀一兩本通俗淺顯的綜合介紹電子知識的書籍,對書中的知識你不需要都懂,能有個大致感覺就行。
對這這種入門讀物的選擇很重要,難了看不懂可能興趣就此喪失或備受打擊,反而事與願違。在此推薦一本《電子設計從零開始》(楊欣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比較系統全面地介紹了電子設計與製作的基礎知識,模電、數電、單片機、Multisim電路模擬軟體等都有涉及,一冊在手基本知識就差不多了,關鍵是淺顯易懂,有一定趣味性。另外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一套小開本(32開)電子系列圖書也不錯,是日本人寫的,科學出版社翻譯出版,插圖較多,也較淺顯,不過這一系列分冊較多,內容分得較細。
除了看書,還要足夠重視動手實踐。電路、模電、數電這些課程進行的同時都會同時開設一些課程試驗,珍惜這個動手機會好好弄一弄,而不要把它當作一個任務應付了事。跟抄作業一樣,拷貝別人的試驗結果在高校中也是蔚然成風,特別是幾個人一個小組的實驗,那就是個別勤奮好學的在那折騰,其他人毫不用心地等著出結果。
我只想說,自己動手努力得來的成果才是甜美的,那種成就感會讓你充實和滿足。游手好閑的,到臨近畢業找工作或在單位試用時,心中那種巨大的惶恐會讓你悔不當初。這種教訓太多了,多少次我們都是蹉跎了歲月才回過頭來追悔莫及。除了實驗課好好准備好好做之外,許多學校都設有開放性實驗室,供學生平時課余自覺來弄弄。珍惜這種資源和條件吧,工作後不會再有誰給你提供這種免費的午餐了。
當然有些學校沒有這么好的條件,或缺少器件,那同學們就在電腦上模擬一把試驗平台吧,就是學好用好Multisim軟體。Multisim是一種電路模擬軟體,筆者上學時叫做EWB,後來隨著版本更新,先後更名為Multisim2001、Multisim7、Multisim8。這個軟體可模擬搭建各種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並可觀測、分析電路模擬結果。大夥可以把模電、數電中學習的電路在這軟體裡面模擬一下,增加感性認識,實驗前後也可把試驗電路在軟體里模擬,看跟實際試驗結果有多大差別。可以說,只要你是學電的,這個小軟體就是你上學時必須掌握的,對你的學習助益很大。另一個必須掌握的軟體那就是protel了。
上學時,從小學期的綜合設計實驗到畢業設計,最後都會要求你用Protel繪出設計的電路原理圖和PCB版;工作後,Protel也是你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部分同學畢業後一兩年內的工作,可能就是單純地用這軟體畫板子。Protel的版本也走過了Protel98、Protel99、Protel99SE、ProtelDXP、Protel2004的發展道路。Protel99SE、ProtelDXP、Protel2004這三個版本現在用得最多,目前許多學校教學或公司內工程師使用的都還是Protel99SE,當然若作為新的自學者直接從Protel2004學起似乎好一些。
綜上所敘,作為最基本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Multisim和Protel是所有電類學生在上學時必須掌握的。其他的如Pspice、Orcad、SYstemview、MATLAB、QuartusII等等,需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選學,或是在進入研究生階段或工作後在重點學習使用。那Multisim和Protel好學么?入門應該問題不大,讓師兄師姐指導指導,或是找一兩本入門書看一看就OK了。這里推薦一本《電路設計與模擬——基於Multisim 8與Protel 2004》(也是楊欣編著,清華社出版),作為這兩款軟體的入門學習挺不錯的,關鍵是一本書包含了兩款軟體學習,對窮學生來說比較劃算,若是花錢買兩本書分別去學這兩個軟體,就不值了,因為Multisim的入門不是很難。另用Protel畫PCB電路板學問挺大的,有必要多看一些技術文檔或是買一本高級應用類的圖書。
2.大三大四(學習專業課,嘗試應用)
進入大三,就涉及到專業課的學習了,本文只討論以應用為主的專業課,其他如《電力系統分析》、《電機學》、《自控原理》、《信號與處理》、《高電壓》、《電磁場》等等以理論和計算為主的專業課,咱就不多提了。當然這些課對你今後向研究型人才發展很重要,也都很讓人頭疼,要有建議也只能說是努力學、好好學,懂多少是到少(不過別指望全都懂),以後工作或接著深造用得著時再回過頭來接著補接著學,那時有工作經驗或接觸多了有感性認識,可能學著就容易些了。
那以應用為主的專業課又有哪些呢?不同專業方向有不同的課程,很難面面俱到。這里先簡單羅列一下,有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也稱單片機)、開關電源設計、可編程邏輯器件(PLD)應用、可編程邏輯控制(PLC)應用、變頻器應用、通信電路、數字集成電路分析與設計、DSP、嵌入式等等。可能有同學要問:這么多東西,大學階段要想都學好不容易吧?答案是不僅是不容易,而且是不可能。這些技術每一門展開來都是復雜的一套知識,可以說,你只要精通其中一門,就可以到外邊找個不錯的工作了。
而且在大學階段,這些課程也不是都要學的,而是針對不同專業方向選修其中幾門(具體選哪幾門,多研究研究你們各自的專業培養方案,多請教老師),學的時候爭取能動基本用法即可,真正的應用和深入是要到工作後的;當然你若很勤奮或有天賦,能熟練掌握某一門達到開發產品的程度,那畢業後找個好工作就輕而易舉了。到這里我們需要再明確一點:電子領域知識繁多、浩如煙海,所以一般搞硬體的公司都有較多的員工,一個研發項目是多人細致分工、共同完成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團隊意識這個名詞。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比如一些人專門負責搞驅動,一些人專門從事邏輯設計,一些人專門搞高頻無線,一些人專門搞測試,一些人專門設計外殼,一些人專門設計電路板等等。
看到這里可能有的同學頭都大了:那說來說去大學階段到底究竟應該學些什麼呢?說實話寫到這里我的頭也大了,電子設計涉及方方面面的東西太多了,實在不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能說得清楚的。所以我決定剔除這些生澀的課程名目,大致說一下我所認為的一個電類學生或是想要成為電子工程師的自學者應該掌握的基本的專業技能。
現在應該說單片機不知道那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單片機的知識和應用的技巧成了求職面試中必備的問題。但是單片機的知識較難入手,但是你如果看了《51單片機應用從零開始》(清華大學出版社,王玉鳳,劉湘黔,楊欣編著)就不是這么感覺的了,這是一本中學生都讀得懂的單片機基礎和應用教程。這本教程凝結了國內幾所重點大學中站在科研、教學第一線教師們的心血,也得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加的夫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多位博士生導師的指導意見。經過多位學者的精心裁剪,本書的脈絡、線索、內容才真正符合讀者學習單片機的需要。
《51單片機應用從零開始》以生動活潑、平實易懂的語言講述。盡量讓單片機學習過程中不斷涌現的專業詞彙,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通過多方面的使用而掌握。本書沒有用專業的描述方法來敘述知識點,取而代之的是以「講故事」的形式把應該了解的內容和盤托出。
十分注重基礎知識的鋪墊。在單片機學習之前,需要對計算機原理和電子技術有一定的了解。本書考慮到不同讀者的知識背景不同,把這兩個基礎理論融入到了單片機的講解當中,使閱讀起來感覺不到有什麼障礙。
構建了全面的學習支撐體系。每章最後的「實例點撥」除了鞏固每章的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開辟單片機應用的視野;再加上「器件介紹」環節,補足單片機從基礎到應用所需要的知識;以及豐富的附錄內容可作為學習和應用單片機的強力參考。這便構建了一個完整學習單片機的支撐體系。
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書中有充足的實例應用,可以用在單片機實驗、單片機課程設計當中。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實例前後都伴隨著仔細的講解,一個例子下來就能摸清來龍去脈。
敘述的內容全面、新穎、權威。嚴格按照單片機官方的技術參考對其進行講解,包括所有51單片機學習與應用需要的基礎知識。無論敘述的內容或是實例,都是目前世界上單片機應用的主流。
全書渾然一體。雖然每章各具標題,實際上互有聯系。而這種聯系如果在書中忽略不談,則會對理解和記憶產生障礙。本書在正文中多次有知識點的相互映射,這不但能加深前後內容的聯系,而且能深化理解與記憶。
我認為:除了最初提到的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外,應了解並掌握電子元器件識別與選用指導、基本儀器儀表的使用、一些常用電路模塊的分析與設計、單片機的應用、PLD的應用、模擬軟體的應用、電路板設計與製作、電子測量與電路測試。
電子元器件的識別與使用就不用說了,這是元素級的基礎,不過要想掌握好也並不容易,一些電子系學生畢業了,還認不出二極體、三極體實物、分不清電解電容的正負極等等,也不是沒有的事。還是一句話,多進進實驗室,多跑跑電子市場,多看看書。
儀器儀表的使用,大學的實驗課中你至少會用過數字萬用表,波形發生器、電源、示波器、小電機、單片機模擬機,至少要把這些東西的接線方法和用法弄懂吧。
常用電路模塊也是包羅萬相,各種放大電路、比較器、AD轉換電路、DA轉換電路、微分電路、積分電路,還有各種數字邏輯單元電路等等,只能說,大致了解吧,並學會怎麼去查資料、查晶元查管腳。最基本的,做實驗或課程設計中用到的各種晶元要弄熟。
單片機,這是應該掌握的。時下單片機種類繁多,但各大小企業用得最多的還是51系列單片機,而且價格便宜、學習資料也最全,故給自學者推薦。當然各學校開課講的單片機型號會有所不同,沒關系,學好單片機編程,學好了一種,再學別的單片機就容易了。
PLD(可編程邏輯器件),一種集成電路晶元,提供用戶可編程,實現一定的邏輯功能。對可編程邏輯器件的功能設定(即要它實現什麼功能)要有設計者藉助開發工具,通過編寫程序來實現,這跟單片機類似。開發工具可學習Altera公司的Quartus II軟體(這是該公司的第4代PLD開發軟體,第3代是MAX+PLUS II軟體)。編程語言學習硬體描述語言VHDL或Verilog HDL。
模擬軟體最基本的就是前面說的Multisim了,另外還可學MATLAB。其他的試專業情況選學或是工作後學。電路板設計與製作主要是用Protel軟體輔助進行。這在前面已有介紹,讀者應該也比較熟悉。
最後建議同學們積極與各類電子競賽賽事,參加一場比賽一個項目做下來,電子設計的一個流程和各環節的基礎知識就能串起來了,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及今後走向工作崗位都有莫大裨益。
以上這些東西我說得籠統,深入下去又是一大堆要學的東西。還是那句話,多啃書本、多實踐!清華大學出版社有一套「電子電路循序漸進系列教程」是按照上面我所講的那個思路出的,可惜好像還沒出全,現在好像只有《單片機在電子電路設計中的應用》、《電路設計與制板——Proetl應用教程》、《模擬軟體教程——Multisim和MATLAB》、《常用電路模塊分析與設計指導》幾本。另外聽聽你們老師的意見、師兄師姐的意見,問問他們應讀些什麼書,當然也不能盡聽盡信,翻開一本書我想你先大致看看他講得是否通俗,自己琢磨著能看懂幾分?我想能有5分懂這本書就值得一看了,示自己現階段的知識情況,太淺顯的書不用看了,太深的書也不要去看,看得迷迷糊糊還打擊自信心喪失了興趣。
好了,就此停筆吧。本來是要寫個書目推薦,可干癟癟的羅列一堆書目有什麼意義?還是寫下這些字,讓同學們自己去思考去選擇去深入吧,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
最後一句老生常談也是我的切膚之痛:大學四年會一晃而過,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不要虛度光陰。及時當努力,歲月不待人!
④ 例說51單片機(第3版)光碟
哥們找到 例說51單片機(C語言版)(第3版) 的光碟了嗎,我也在找,如果找到了能否發一份到[email protected] 謝謝
⑤ 有沒有人有《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單片機高級教程》《例說51單片機(C 語言版)》的下載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0%FA%CA%B7%D5%DC%D1%A7&from=file&format=
去這里下~~~ 這個網站記住了 pdf文檔的 很多都能再這里搜到
⑥ 有關51單片機的學習
有了這些基礎你學起來相當快了,先做一個最小系統,再一步步地在最小系統上加一些外擴設備,這樣才能一步步地練會。別買人家現成的開發板,那樣,你什麼也學不會,除了編了幾個沒有用的程序。
書就不用買了,你去網路文庫下吧,那裡大部分經典的書都有!要先看講解匯編的,再看看C的
⑦ 自學51單片機的書籍
如下:
《51單片機工程師是怎樣煉成的:基於C語言+Proteus模擬》老楊 電子工業出版社
《單片機C語言程序設計實訓100例——基於8051+Proteus模擬》彭偉 電子工業出版社
《新概念51單片機C語言教程——入門、提高、開發、拓展》 郭天祥 電子工業出版社
《實例解讀51單片機完全學習與應用》 電子工業出版社
《手把手教你學單片機》 北航
《單片機基礎》李廣弟 北航
《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李朝青 北航
《51單片機應用從零開始》匯編 楊欣 清華出版社
《愛上單片機》 杜洋 人民郵電出版社
《例說51單片機(C語言版)》 張義和 人民郵電出版社
《單片機原理與技術》
《51單片機開發與應用技術詳解》
《單片機技術與原理教材》
《匠人手記》
《手把手教你學單片機》
《8051單片機》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張毅剛
《51單片機原理與實踐》
《單片機應用技術》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8051單片機教程》 平凡
《單片機輕松入門》平凡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⑧ 51單片機系列:單片機最小系統
單片機是一種集成電路晶元。在單片機程序的控制下能准確、迅速、高效地完成程序設計者事先規定的任務。單片機最小系統,或者稱為最小應用系統,是指用最少的元件組成的單片機可以工作的系統。下面給大家介紹51單片機最小系統,一起學習。
單片機
第三部分復位組,單片機自動復位,從零開始執行程序,這個就是復位的概念。第四部分其它功能組,使用單片機的內部存儲器,如果內部存儲器不夠容量,最多選擇更高級容量的單片機型號,就可以解決問題。
51單片機最小系統晶振的振盪頻率直接影響單片機的處理速度,頻率越大處理速度越快。
對於一個完整的電子設計來講,首要問題就是為整個系統提供電源供電模塊,電源模塊的穩定可靠是系統平穩運行的前提和基礎。51單片機雖然使用時間最早、應用范圍最廣,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一個和典型的問題就是相比其他系列的單片機,51單片機更容易受到干擾而出現程序跑飛的現象,克服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為單片機系統配置一個穩定可靠的電源供電模塊。
此最小系統中的電源供電模塊的電源可以通過計算機的USB口供給,也可使用外部穩定的5V電源供電模塊供給。電源電路中接入了電源指示LED,圖中R11為LED的限流電阻,S1 為電源開關。
上電復位:STC89系列單片及為高電平復位,通常在復位引腳RST上連接一個電容到VCC,再連接一個電阻到GND,由此形成一個RC充放電迴路保證單片機在上電時RST腳上有足夠時間的高電平進行復位,隨後回歸到低電平進入正常工作狀態,這個電阻和電容的典型值為10K和10uF。
按鍵復位:按鍵復位就是在復位電容上並聯一個開關,當開關按下時電容被放電、RST也被拉到高電平,而且由於電容的充電,會保持一段時間的高電平來使單片機復位。
在通常工作條件下,普通的晶振頻率絕對精度可達百萬分之五十。高級的精度更高。有些晶振還可以由外加電壓在一定范圍內調整頻率,稱為壓控振盪器(VCO)。晶振用一種能把電能和機械能相互轉化的晶體在共振的狀態下工作,以提供穩定,精確的單頻振盪。
51單片機的P0埠為開漏輸出,內部無上拉電阻,如下圖。所以在當做普通I/O輸出數據時,由於V2截止,輸出級是漏極開路電路,要使“1”信號(即高電平)正常輸出,必須外接上拉電阻。
這是按單片機(Microcontrollers)適用范圍來區分的。例如,80C51式通用型單片機,它不是為某種專門用途設計的;專用型單片機是針對一類產品甚至某一個產品設計生產的,例如為了滿足電子體溫計的要求,在片內集成ADC介面等功能的溫度測量控制電路。
這是按單片機(Microcontrollers)是否提供並行匯流排來區分的。匯流排型單片機普遍設置有並行地址匯流排、 數據匯流排、控制匯流排,這些引腳用以擴展並行外圍器件都可通過串列口與單片機連接,另外,許多單片機已把所需要的外圍器件及外設介面集成一片內,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可以不要並行擴展匯流排,大大減省封裝成本和晶元體積,這類單片機稱為非匯流排型單片機。
這是按照單片機(Microcontrollers)大致應用的領域進行區分的。一般而言,工控型定址范圍大,運算能力強;用於家電的單片機多為專用型,通常是小封裝、低價格,外圍器件和外設介面集成度高。 顯然,上述分類並不是惟一的和嚴格的。例如,80C51類單片機既是通用型又是匯流排型,還可以作工控用。
⑨ 51單片機是什麼
什麼叫單片機?
答: 單片機因將其主要組成部分集成在一個晶元上而得名,具體說就是把中央處理器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隨機存儲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只讀存儲器 ROM( Read Only Memory)、中斷系統、定時器/計數器以及 I/O(Input/Output)介面電路等主要微型機部件集成在一塊晶元上。雖然單片機只是一個晶元, 但從組成和功能上看,它已具有計算機系統的屬性,為此稱它為單片微型計算機 SCMC ( Single Chip Micro Computer),簡稱單片機。
單片機發展的歷史變不長,但是單片機發展速度很快,其種類已有太多,從1位、4位、8位發展到16位、32位單片機,集成度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強,應用也越來越廣。如今高速單片機發展到300M。
單片機的分類和應用領域
1.單片機的分類
按控制應用的需要,單片機可分成為通用型和專用型兩種類型。通用型單片機是一 種基本晶元,它的內部資源比較豐富,性能全面且適用性強,能覆蓋多種應用需求。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各種不同應用的控制系統,即通用單片機有一個再設計的過程。
通過用戶的進一步設計,才能組建成一個以通用單片機晶元為核心、再配以其他外部電路的應用控制系統。
2.單片機的應用領域
(1)工業自動化方面。工業生產的自動化,能使工業系統處於最佳狀態、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產品質量和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所以,自動化技術已在機械、電子、電力、石油、化工、紡織、食品等輕重工業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工業自動化技術中,無論是過程式控制制技術、數據採集和測控技術,還是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技術,都需要有單片機的參與。在工業自動化的領域中,機電一體化技術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種集機械、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技術中,單片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儀器儀表方面。現代儀器儀表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要求越來越高,對此最好使用單片機來實現。隨著單片機的使用,又將加速儀器儀表向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柔
性化方向的發展。而且,單片機的使用還有助於提高儀器儀表的精度和准確度,簡化結構、減小體積及質量而易於攜帶和使用。並具有降低成本,增強抗干擾能力,便於增 加顯示、報警和自診斷等功能。
(3)家用電器方面。智能化是家用電器產品發展的趨勢,而家電智能化的進一步提高就需要有單片機的參與,所以生產廠家常標榜「計算機控制」,以提高其產品的檔次,例如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微波爐、電視機和音響視頻設備等,這里所說的「計算機」實際上就是單片機。
⑩ 51單片機系列:單片機最小系統
單片機是一種集成電路晶元。在單片機程序的控制下能准確、迅速、高效地完成程序設計者事先規定的任務。單片機最小系統,或者稱為最小應用系統,是指用最少的元件組成的單片機可以工作的系統。下面給大家介紹51單片機最小系統,一起學習。
單片機
下圖是最小系統原理圖,就是靠這四個部分,單片機就可以運行起來了。第一部分電源組,習慣說負極為”地”,上面GND就是英文ground的縮寫。第二部分晶振組,過濾掉晶振部分的高頻信號,讓晶振工作的時候更加穩定。
第三部分復位組,單片機自動復位,從零開始執行程序,這個就是復位的概念。第四部分其它功能組,使用單片機的內部存儲器,如果內部存儲器不夠容量,最多選擇更高級容量的單片機型號,就可以解決問題。
51單片機最小系統晶振的振盪頻率直接影響單片機的處理速度,頻率越大處理速度越快。
對於一個完整的電子設計來講,首要問題就是為整個系統提供電源供電模塊,電源模塊的穩定可靠是系統平穩運行的前提和基礎。51單片機雖然使用時間最早、應用范圍最廣,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一個和典型的問題就是相比其他系列的單片機,51單片機更容易受到干擾而出現程序跑飛的現象,克服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為單片機系統配置一個穩定可靠的電源供電模塊。
此最小系統中的電源供電模塊的電源可以通過計算機的USB口供給,也可使用外部穩定的5V電源供電模塊供給。電源電路中接入了電源指示LED,圖中R11為LED的限流電阻,S1 為電源開關。
復位電路由按鍵復位和上電復位兩部分組成。
上電復位:STC89系列單片及為高電平復位,通常在復位引腳RST上連接一個電容到VCC,再連接一個電阻到GND,由此形成一個RC充放電迴路保證單片機在上電時RST腳上有足夠時間的高電平進行復位,隨後回歸到低電平進入正常工作狀態,這個電阻和電容的典型值為10K和10uF。
按鍵復位:按鍵復位就是在復位電容上並聯一個開關,當開關按下時電容被放電、RST也被拉到高電平,而且由於電容的充電,會保持一段時間的高電平來使單片機復位。
單片機系統里都有晶振,在單片機系統里晶振作用非常大,全程叫晶體振盪器,他結合單片機內部電路產生單片機所需的時鍾頻率,單片機晶振提供的時鍾頻率越高,那麼單片機運行速度就越快,單片接的一切指令的執行都是建立在單片機晶振提供的時鍾頻率。
在通常工作條件下,普通的晶振頻率絕對精度可達百萬分之五十。高級的精度更高。有些晶振還可以由外加電壓在一定范圍內調整頻率,稱為壓控振盪器(VCO)。晶振用一種能把電能和機械能相互轉化的晶體在共振的狀態下工作,以提供穩定,精確的單頻振盪。
P0口外接上拉電阻。
51單片機的P0埠為開漏輸出,內部無上拉電阻,如下圖。所以在當做普通I/O輸出數據時,由於V2截止,輸出級是漏極開路電路,要使“1”信號(即高電平)正常輸出,必須外接上拉電阻。
通用型。
這是按單片機(Microcontrollers)適用范圍來區分的。例如,80C51式通用型單片機,它不是為某種專門用途設計的;專用型單片機是針對一類產品甚至某一個產品設計生產的,例如為了滿足電子體溫計的要求,在片內集成ADC介面等功能的溫度測量控制電路。
匯流排型。
這是按單片機(Microcontrollers)是否提供並行匯流排來區分的。匯流排型單片機普遍設置有並行地址匯流排、 數據匯流排、控制匯流排,這些引腳用以擴展並行外圍器件都可通過串列口與單片機連接,另外,許多單片機已把所需要的外圍器件及外設介面集成一片內,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可以不要並行擴展匯流排,大大減省封裝成本和晶元體積,這類單片機稱為非匯流排型單片機。
控制型。
這是按照單片機(Microcontrollers)大致應用的領域進行區分的。一般而言,工控型定址范圍大,運算能力強;用於家電的單片機多為專用型,通常是小封裝、低價格,外圍器件和外設介面集成度高。 顯然,上述分類並不是惟一的和嚴格的。例如,80C51類單片機既是通用型又是匯流排型,還可以作工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