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操作系統 > 安卓為什麼不堆性能

安卓為什麼不堆性能

發布時間:2022-12-11 20:52:52

1. 安卓CPU性能原地踏步的兩年

2020年的驍龍865是高通最近幾年最成功的旗艦SoC,同年的麒麟9000成為海思絕唱。隨後2021年的驍龍888永久改變了安卓手機的散熱配置,2022年的驍龍8 Gen 1更進一步,連用風扇主動散熱的 游戲 手機都在繼續升級散熱。

當年驍龍810機型並未大批量鋪貨,所以公眾其實還是第一次感受到移動SoC的熱情如火,這是安卓手機GPU性能飛漲的兩年,但也是安卓CPU原地踏步的兩年。

下面故事概括就是一條條邏輯鏈:

iPhone用戶和非手機圈用戶,可能並不了解為什麼安卓陣營哀嚎了兩年,我們按時間順序理一下,究竟發生什麼事。畢竟大家習慣了手機性能以每年20%-30%幅度增長的日子,但實際上安卓陣營已經出現性能體驗原地踏步的情況了。

故事從2020年底驍龍888發布說起。後者首發三星5nm工藝,也首發搭載arm首個真正的超大核架構Cortex-X1。驍龍888發布之前,微博大V數碼閑聊站稱驍龍888性能強,功耗低,大家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極客灣視頻

首發驍龍888的小米11在2021年元旦開賣,極客灣在1月6號的《驍龍888性能分析:翻車!》為驍龍888火熱的一年拉開了序幕。驍龍888是否翻車,成為了2021年機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2017年的驍龍835日常功耗在3W的量級,隨後的驍龍845、驍龍855、驍龍865功耗「穩步增長」,來到了5W到6W區間。而驍龍888的X1大核,單顆功耗就能跑到3.3W,CPU多核功耗從驍龍865的5.9W直接飆到7.8W。其GPU部分的功耗和能耗比曲線也不普通,以致於早期很多人都認為驍龍888的GPU只是在驍龍865的基礎上繼續超頻並導致功耗偏高。

因為驍龍888的功耗數據高得不正常,所以後來還出現了物理拆機,用「假電池排線」的物理方法強行測試功耗。雖然結果比軟體測試功耗低2W,但整機功耗依然達到了10W級別,瞬時功耗迫近11W。

功耗的上漲,導致在「交互化跑分軟體」《原神》中,驍龍888機型都能輕松突破45度,部分極端機型可以沖到近50度。3C數碼產品有48度的溫度線,以防止用戶被「低溫燙傷」,所以驍龍888機型幾乎都遭遇了屏幕強制降低亮度,系統鎖幀等現象( 游戲 手機除外)。

隨後的事情,可能很多用戶都有所聽聞。天氣轉暖,先是大批用戶反映驍龍888旗艦會有發熱卡頓的問題,甚至會觸發過熱警告。隨後一眾廠商趕在夏天之前推送了降頻固件,用限制性能輸出的方法來降低發熱,以壓制驍龍888的熱情。

緊接著就是出現大批量「驍龍888降頻後性能不如驍龍865」的反饋和不滿。最慘的小米,一來是首發的驍龍888,二來是早期執行「為發燒而生」的積極調度策略,夏天出現了小米11因高溫燒Wi-Fi的事件。雖然後續有相當良心的換機政策和機型改進,但一朝被蛇咬的小米,隨後成為溫控和頻率控制最保守的廠商。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大家坦然接受了驍龍888的熱情,甚至親切地調侃「只有驍龍888還在冬季給我一絲溫暖」。然後,驍龍8 Gen 1來了。

大米評測數據

一代新人勝舊人,稱號也從「火龍」升級為「炎龍」。新的 X2大核,單核功耗刷新了驍龍888的紀錄,從3.3W躍升到4W級別,新的A710大核也有2.1W(中核有3顆)。而新的Adreno GPU,在GFXBench曼哈頓3.0場景的功耗,也從驍龍888的8.2W躍升到10.9W。

這是手機SoC 歷史 上從未出現過的功耗成績,CPU峰值和GPU峰值功耗雙雙突破10W,儼然是平板電腦,甚至是輕薄本級的功耗級別了。蘋果M1和驍龍8 Gen 1,以不同的方式達成了各自的「PC級」標准。

上一顆這么奔放的手機SoC還是2015年的驍龍810。但和7年前不同的是,現在的手機廠商有足夠的技術儲備,能短時間壓住它的發熱。驍龍8 Gen 1不羈的功耗表現,讓包括三星在內的所有安卓廠商,都在發布會上強調自家的散熱配置。「馴龍高手」從以前的調侃,變成所有安卓廠商的目標。

再疊加現階段國內部分32位應用的效率問題(驍龍8 Gen 1新架構中,8顆核心裡只能3顆中核支持32位應用),加劇了老舊應用中的發熱和卡頓問題。要知道,一年裡對手機發熱最為友好的冬春季節即將結束,對溫度更加敏感的夏天就在眼前了。

同樣的發熱問題,也出現在使用同款三星5nm/4nm工藝的Exynos 2100和Exynos 2200上(歐版韓版的三星Galaxy S21系列和歐版的S22系列)。後者是首個搭載AMD RDNA2 GPU的移動SoC,其不但GPU絕對性能沒打過驍龍8 Gen 1和天璣9000,CPU部分也和驍龍8 Gen 1一樣出現能耗比倒退。

同一條時間線上,在用戶飽受發熱之苦的2021年12月,聯發科發布了第一個真正超越高通的SoC——天璣9000。聯發科在量產機開賣前3個月就把工程機拿給媒體進行測試的操作,也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

台積電4nm、更有誠意的堆料、測試機上壓倒性的CPU和能效比,都讓大家期待值拉滿。「干翻X通!天下人苦X通久矣」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最終萬眾期待的天璣9000,由OPPO Find X5 Pro天璣版PPT首發,由Redmi K50 Pro物理首發。

聯發科天璣9000量產機確實展現出碾壓驍龍8 Gen 1的能耗比,但峰值功耗依然誇張,能耗比也不如工程機逆天。故有梗:聯發科提前給測試機,是為了防止後續廠商調不好的時候賴晶元。至此,2022年3顆採用armv9新架構的新SoC,全部都在能耗比上「掛彩」。

還有一個小插曲。2021年的三星Galaxy S21 Ultra、一加9 Pro和OPPO Find X3系列等安卓旗艦搭載了更加省電的LTPO屏幕(可以動態調整屏幕刷新率的省電技術),而2022年旗艦更是大批量搭載更加省電的LTPO 2.0屏幕。這2代LTPO屏幕恰巧遇上驍龍888和驍龍8 Gen 1,它們省下的電根本不夠SoC吃,故有「關於納智捷發動機油老虎廠家去拚命優化輪胎省油的那些事兒」的梗。

「熱」本身不致命,致命的是CPU性能也原地踏步。這里涉及能耗比(性能和功耗的比值)和熱承載的概念:

驍龍8 Gen 1的CPU性能和驍龍888並沒實質性提升。另外要注意,驍龍888的X1大核是2.8GHz的,而驍龍8 Gen 1的X2大核的3.0GHz的,同頻率下的性能甚至還反向升級了。功耗增長,性能不漲,能效比那日常效果怎麼樣呢?

擺在廠商面前的選擇有兩個:放開驍龍8 Gen 1跑,續航和發熱受累。或控制頻率,保住續航和發熱。從結果上看,所有廠商都選了後者。導致新驍龍8隻有在GeekBench、GFXBench、3DMakr等極少數跑分應用能火力全開。

從2018年的驍龍845開始,安卓旗艦SoC的最高頻只會在應用開啟和信息載入等重負載場景出現,部分驍龍888機型在2021年夏天採用全局降頻的調度,開啟應用也無法調用最高頻率。而到驍龍8 Gen 1這一代,除 游戲 手機和moto,已經沒有國產廠商敢在日常開放最高頻率。這是驍龍8 Gen 1旗艦的日常流暢度還贏不了驍龍888直接原因(即便是天璣9000的Redmi K50 Pro也得開性能模式才能沖到最高頻,日常流暢度也無法和下面提到的天璣8100拉開差距)

跑分性能和日常性能的巨大差異,讓今年 「跑分作弊」的問題愈發明顯。跑分白名單是存在多年的設定,錘子手機時期的羅永浩就炮轟過安卓平台的跑分白名單問題:手機遇到跑分軟體就瘋跑,日常使用卻降頻卡頓。

但今年驍龍8 Gen 1在跑分和日常調度上的差距之大,確實也是史無前例的,進一步促進了「跑分無用論」,沖擊到跑分工具的信任基礎:跑分那麼高,不還是卡?

三星因跑分作弊被GeekBench除名

但跑分平台才是最著急的那個,著名跑分平台GeekBench多年來一直有聲討跑分白名單的操作,三星、華為、一加、小米都是被炮轟的常客。

大米評測數據

那驍龍8 Gen 1日常調度下有多少性能呢?通過修改跑分工具的APK包名,讓GeekBench偽裝成普通應用繞開系統白名單,結果除開之前被除名的三星S22系列,小米、iQOO、真我、一加和系列都有明顯的性能下降。

調度最保守的小米12 Pro,多核成績下降12%,是早期驍龍865級別(對的,安卓CPU性能2年漲12%,而且只能在跑分白名單里);單核成績下降35%,低於中端的驍龍778G。盧偉冰在K50電競版發布會上說「破晶元」的梗,一定程度也得和嚴格的溫控和頻率調節有關。

不過熱歸熱,必須承認驍龍8 Gen 1的GPU性能進步巨大,暴漲50%以上,其GPU能耗比還是高於驍龍888的。這兩年來,無論是高通的Adreno,還是三星、聯發科等使用ARM公版Mali架構的GPU,都有巨大的性能進步。例如,驍龍888的GPU有35%的提升,然後驍龍8 Gen 1的GPU又提升50%,一舉把前兩年被蘋果A13/A14拉開的差距追了回來。

但遺憾的是,移動平台還沒有能完全利用這批GPU性能的重要應用出現,《原神》等主流 游戲 的瓶頸一直都在CPU上,移動GPU的性能卻在持續溢出。而GPU規模的增長,讓其中低負載的功耗依然可觀。在機身只能承載6W功耗的情況下,GPU和GPU「搶功耗」的情況非常明顯,加劇了CPU的降頻。

面對熱情的晶元,手機廠商都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致的「聯合優化」:降亮度、鎖幀、降解析度。而且這三板斧還從《原神》波及到負載不算高的《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上,這樣是「盛況」同樣是 歷史 上從未出現過的。

以前也有降低 游戲 渲染解析度的設定(某GPU Tubro),廠商可以獲得發布會上一條條筆直的 游戲 幀率曲線,並能有效降低 游戲 發熱。紅魔和黑鯊的驍龍8 Gen 1 游戲 旗艦還能對perfdog的幀率曲線進行「補幀」,做到真正的直線,從而讓測試工具失去檢測實際幀率的效果。

但降解析度的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顧名思義,就是畫麵糊了。但慘痛的現實是,廠商後期OTA或用戶自行破解畫面限制後,發現驍龍8 Gen 1旗艦的 游戲 體驗依然贏不了2兩年前的驍龍865(類比梗:不明白為什麼有的家長會支持禁網路 游戲 ,這樣別人不就發現你孩子沒出息其實是因為笨了嗎)。

現在安卓陣營的情況:好消息是驍龍865還能再戰,壞消息也是驍龍865還能再戰。形成了「驍龍870倒掛驍龍888,而驍龍888又倒掛驍龍8 Gen 1」的奇景。

聯發科這邊也出現了倒掛:22年3月剛發布的天璣8100,用著老一代的台積電5nm和老一代的A78架構,展現出 歷史 最強的能耗比,在《原神》等大型 游戲 測試中,親手把天璣9000擊敗,成為物理意義上的「年度」旗艦。天璣8100:高通870!接受我的挑戰吧! 然後驍龍8 Gen 1和天璣9000應聲倒下。

兩代驍龍的熱情原因,大家第一個懷疑的就是三星的5nm和4nm工藝。除了代工驍龍888和驍龍8 Gen 1,三星也用相同的工藝做了同樣「火熱」的Exynos 2100/2200,並為Google自研的Tensor(唯一搭載雙X1超大核的SoC)代工。除了相似的工藝和架構,「熱情」就是它們最大的共同點。

半導體的晶體管密度,是衡量工藝先進程度的重要指標。相同情況下,製程越先進,發熱越低。晶元能用同等功耗輸出更強的性能,或用更低功耗做到相同的性能。

根據Wikichip數據,三星5nm工藝節點的晶體管密度只有126.7MTr/mm2,4nm LPE是145.8MTr/mm2。但台積電上一代的5nm工藝就已經有171.3MTr/mm2,甚至台積電的N7P工藝都有113.9MTr/mm2。製程數字上,大家是齊頭並進,但實際晶體管密度卻有1到2代的代差。

如果僅僅只有製程的拖累,驍龍8 Gen 1或許不至於這么慘。今年的狀況,是三星工藝和ARM新架構的「強強聯手」的結果。

今年安卓陣營遇到了ARM推出amrv8十年後的第一次重大指令集更新——armv9。驍龍8 Gen 1、天璣9000、Exynos 2200三大產品都換成了X2+A710+A510架構。除去超大核X2的性能原地踏步,大核A710的能耗比也有較為明顯的下降,而最應該提高能耗比的A510小核,只是續接了前代A55小核的能耗曲線,性能更強但功耗也更大,導致晶元低負載功耗也上漲了。

架構升級反而導致實際性能倒退的事情,7年前還發生過一次。那是遙遠的2015年。那一年,「火龍」的名號還屬於驍龍810。

當年的情況是,蘋果在2013年出其不意地發布了首顆64位移動處理器——蘋果A7。次年,高通用台積電20nm,在驍龍810上「強行使用」ARM的首個64位架構A57。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驍龍808被迫成為「代理旗艦」,主流廠商跳過驍龍810,造成當年部分國產旗艦的斷檔。那一年也是三星唯一一年,沒同時使用驍龍和自家Exynos晶元,那年的Galaxy S6系列和Galaxy Note5都只有Exynos 7420版本。

更雪上加霜的是,armv9架構中的X2和A510不再支持32位APP,國內大量「堅持」32位的落後APP只能在3顆A710大核上運行,造成了「3核有難、5核圍觀」的窘況。A710大核拉升了CPU的電壓,導致性能低,但功耗卻不低。

移動智能終端生態聯盟4月6日公告

國內還有大量32位APP,甚至國產手機系統中部分自帶APP都還是32位的。在驍龍8 Gen 1發布3個月後,OPPO、vivo、小米、應用寶和網路,終於在4月聯手宣布不再允許單獨上架32位APP,算是從根源上促進了國內APP的64位化。

而作為對比,蘋果iOS在2015年就要求App Store內任何應用更新都必須包含64位版本,到2017年的iOS 11就強制禁用了32位應用。回過頭來看,ARM為了中國國情,特意在A710上保留32位APP的支持,還真不知道算是好事,還是壞事了。

另外提一嘴ARM公司的插曲,英偉達在2020年9月和軟銀達成收購ARM的協議,在2022年2月宣布收購失敗,隨後軟銀宣布將在2023年推動ARM上市。時間上的「巧合」,讓大家調侃ARM新架構不行,是因為「ARM忙著被收購,沒心思搞架構」,但ARM公版架構的前景才是更加讓人擔憂的。ARM為備戰IPO准備全球裁員12%-15%,CPU架構被蘋果越拋越遠,這是內憂。而外患自然是合作夥伴的「叛逃」。

在蘋果全平台轉向ARM平台的2年間,M1、M1 Pro、M1 Max、M1 Ultra輪番刷新大家對ARM陣營的認知。這和ARM官方架構的頹勢形成鮮明對比,並證明ARM指令集也是可以做高性能產品的。而實際上高通也不是成心「擠牙膏」,高通在2021年1月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晶元設計公司Nuvia,後者由三位從蘋果離職的晶元專家創立。當中的Gerard Williams主持設計了蘋果A13和之前的CPU,其也可能參與了A14和M1系列晶元的設計。所以外界普遍猜測,高通將會回到全自研架構。

PS:高通驍龍在2007開始就是自研架構,在2016年的驍龍835放棄了自研架構,開始以ARM公版架構為基礎做魔改。而三星Exynos則是在2016年的Exynos 8890開始用自研的貓鼬大核架構,堅持到2020年的Exynos 990(第五代貓鼬M5),在2021年重歸ARM公版懷抱。

2017年之前,國產旗艦的最大優點就是良心頂級+驍龍晶元。而這兩年,國產旗艦的最大遺憾成了晶元。晶元好的手機不一定好,但晶元差的手機絕對差。任你屏幕、續航、充電、相機的外圍堆料配置有多強,只要晶元差,那就是短板在漏水的木桶。

普羅大眾從未如此深刻地體會到SoC晶元對手機的重要性。大家習慣了SoC是會不斷進步(最起碼不至於會倒退)。正如網友所說:2017年的驍龍835那會,按照處理器買手機的人,在網上被噴得一無是處。而到了2022年,所有人都按照處理器型號來買手機。

「安迪比爾定律」從未失效,新晶元提供的性能都會被新的軟體吃掉。就算這兩年安卓平台的CPU性能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的情況下,國內軟體也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QQ都已經內置虛幻引擎成為真正的「國產3A大作」,微信、淘寶們也從未停止新增「趣味」功能的腳步。而比「老旗艦因新版APP而變慢」更慘的是「新旗艦流暢度還贏不了老旗艦」。

「當蘋果拿2個M1 Max合在一起,並給顯示器上A13的時候,華為只能從倉庫里找1年半前切割好的晶元,一次一次的屏蔽下去以苟延殘喘」。

華為受到禁令影響,麒麟9000成為絕唱,這是不幸,但這個時機卻是不幸中的萬幸。華為遇上了安卓陣營「丟失的2年」:麒麟9000用了非常爭氣的A77架構,它後面就是驍龍888用的X1和擠牙膏用的A78架構,再過了一年是驍龍8 Gen 1上的X2+A710+A510。

而鴻蒙起步時的android 10,同樣是瓶頸前的一代。隨後的Android 11和Android 12,其他國產系統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而和華為的運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魅族:聯發科遇上了最好的魅族,魅族錯過了最好的聯發科。

放大到行業層面,2020到2022是國產旗艦沖高端的關鍵時間。華為讓出高端空間的2年,國產旗艦進步巨大,大家用上了2K屏幕、充電以倍數秒殺蘋果和三星、國產系統白花齊放、甚至拍照水平都已經不把iPhone放在眼內(當然,視頻還是iPhone最強)。可以說,國產廠商把能把握的東西都准備好了,但結果遇上了2021年的驍龍888和今年的驍龍8 Gen 1。

我們看到的是海思在最風光最強盛的時候「被急流勇退」,我們心中的海思只有可惜,但絕不算可憐。以致網友調侃「高通這公司能處,麒麟被制裁它是真的會等,也真會激勵發哥變強」,大家還以為是高通在幫華為拖住其他安卓廠商。而蘋果看著安卓陣營內斗,庫克含淚收割高端市場。

Counterpoint數據

在三星已成擺設的國內市場,只有蘋果一個物理對手,其他品牌接不住華為放出的高端市場,這是個值得中國人銘記的恥辱:2021年,中國高端手機佔比(售價>600美元),從2020年的44.6%下降到36.5%,全部安卓加起來都贏不了iPhone。截止4月6日,作為這批國產旗艦的門面,小米12系列首月銷量是前代的41%。這里有疫情的影響,但晶元要背負多少責任?就得由大家自行判斷了。

同樣諷刺的是,擁有華為以前渠道的榮耀,以極高的速度崛起。從榮耀50到榮耀60,從Magic3到Magic4,產品力上是能感知到榮耀被耽擱的大半年的。但和其他旗艦一樣用驍龍晶元的榮耀,用銷量向我們證明,單純的產品力在絕對的渠道力量面前其實是挺無力的。這樣的事實,又何嘗不是扇在產品經理臉上的響亮耳光。余承東說華為會在明年強勢回歸,我們也很好奇,那時候的榮耀,會什麼樣的身份出現?

手機市場每隔幾年就會有「江郎才盡、已經看到天花板」的說法。2017年的小米MIX開啟了全面屏時代,為智能手機續命2年;華為帶起來的大底感測器和長焦鏡頭軍備競賽,又為國產旗艦提供了3年的發展期。

而現在的手機市場和國內A股一樣茫然,大家看不到未來的路。A股只有上下兩個走向,而且總該會看到底部,但國產手機卻越發迷茫。幾乎被窮盡的外觀設計、進入瓶頸期的屏幕、充電和拍照、輪不到國產廠商控制的SoC,都在提醒我們,手機廠商貌似也沒找到下一個發展方向。但此時此刻,唯一能確定的是,下一個風口不是折疊屏。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2. 為什麼安卓再大的內存,再好的硬體,再高的系統也擺脫不掉卡頓的命運

首先來說,安卓手機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由於手機內存不足導致的,因為安卓系統本身就非常耗費內存資源,一開機系統就會佔用很大一部分內存,再加上開幾個軟體後,所剩內存也沒有多少了,手機如果使用起來也會變得卡頓。所以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安卓手機廠商都在加大運行內存,從之前的256MB逐漸上升到目前10GB,可以說安卓手機在內存上比有的電腦內存都大了。那麼想要手機不卡可以選擇內存大的手機,還有時常清理後台應用程序來增加可用內存。


另外安卓系統是開源的,而開源的一大弊端就是無法約束第三方應用,從而導致應用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應用在開發的時候,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常駐運存,就算被用戶清理也要想辦法再爬起來。常駐運存的應用越多,後台進程和空進程自然也就越多,於是小運存手機上的資源爭奪戰就此打響。安卓種下了因,但是卡頓這個鍋還是要那些賴在運存里的應用來背。

所以安卓卡頓是因為他的天生短板導致的內存不足引起的。

3. 同樣是8G運存,Windows能開一堆應用,安卓卻不行為什麼

同樣是8G運行內存,Windows能同時開一堆後台進程和前台應用,但Android卻不行,原因有哪些?有人說從應用層面講:windows因為是桌面系統,顯示器面積很大,人們通常不只運行一個前台APP,安卓是手機系統,現在分兩個APP前台運行基本就到頭了。win有很多生產力需求,比如做個圖沒保存,它給你把進程殺了不亂套了?安卓是 娛樂 和通訊需求更多。移動設備電池金貴得很,對生產力要求並不高,但是對續航要求很高。

原生安卓是沒有蘋果那種墓碑機制的(某些國產廠商系統有類似機制),後台殺的干凈可以大幅提升續航能力。再從系統效能講:安卓和IOS、Windows這些閉源系統都不同,安卓為了兼容不同設備,本質是跑在一個虛擬機上的系統。代碼也很臃腫,不信你拿出自己的安卓機,看看系統佔了多少空間,怎麼樣,平時沒注意吧?MIUI已經能達到30G這級別了。比WIN10都大,連一加那種安卓里可以用簡陋來形容的系統,都能有20G以上。而拿iPhone來講,功能、性能都比一加氫OS好得多的IOS14,算上緩存只有17G。

代碼多了這么多,才基本能達到IOS差不多的功能,效能不會太高。只不過現在安卓機隨便一搞就8G、12G的內存,865+UFS3.1,讓你以為安卓是個效能也挺好的系統罷了,順便說一句,iPhone12才4G內存。還有軟體的流氓程度不同,如果windows里所有軟體像手機里的一樣,只要安裝了就一刻不停的搜集各種用戶信息,不停的互相啟動,我相信windows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你不發覺app很臃腫嗎,集成各種小程序,這其實就是一個寄生系統。

安卓的app就是這樣流氓,一個微信,非得自己搞個內置瀏覽器,搞各種內置軟體,非常不符合我對應用的理解:各司其職的特點。導致我們手機端微信無論是存儲空間還是內存空間都佔用非常大,搞得和自己弄了個操作系統一樣,國內安卓各大應用商店下載的版本尤為可惡,谷歌版,和蘋果版有個審核,還稍微好點,所以說我經常推IOS,因為它的審核機制,這些bat的流氓軟體真的老實了很多。也有人認為生產力工具和非生產力工具的差別,電腦在發明之初的定位就是生產力工具,而不是 游戲 機。

作為生產力工具,軟體多開,並且後台常駐是必須的,否則我這邊開了個瀏覽器查資料,那邊就把我的CAD和WORD給殺了,那還生產力個屁。這種需求下,因為硬體限制,會逼迫軟體及服務的內存佔用空間盡可能的縮小,也盡可能選擇更合適的編程工具,另外再加上虛擬內存,反正你開多少個軟體,電腦頂不頂得住另說,但絕不會隨便給你殺掉某個軟體。手機基本是當前優先策略,現在硬體上來了,軟體調度也越來越合理,殺的少了或者殺的是我們希望殺的,以前那才叫殺的凶,除了當前你開的應用以及上一個應用,其它基本全殺死。

對這方面了解的不多,自己所了解的就是:win可以在硬碟空間里建立虛擬內存,這個在win自帶的資源監視器里就能看見,而且win不管是什麼應用只要你退出了,再查看系統進程的時候,基本就不會看見這個應用還駐留在內存里也不會看見進程了,說明應用是真的退出了。除開筆記本,人家win不都是插著插座大風扇嗚嗚的轉嘛,也不用考慮續航散熱啥的。android的話,App自啟機制,Java對內存的不友善,軟體優化問題,散熱續航等等,太多太多了,最大的毒瘤還是APP之間的喚醒機制,以及APP優化問題吧。而且人家還是背著電池也沒有獨立的散熱的,在Android上,硬體更新速度永遠不可能超過軟體更新速度,大小APP一周一更新,一月一大更新的比比皆是,這點沒人反駁吧。

其實歸根結底是體積和電池的問題,你以為手機搞不了虛擬內存嗎?手機不能整萬多個後台任務同時進行?其實都不是問題,什麼?你說多任務CUP性能不夠?體積和功耗提起來,分分中秒殺電腦,蘋果不是在搞ARM的電腦么?但是,你的電池受得了么?我們簡單算下就拿R5 4600U 15W熱功耗,手機電池5000mah 4.2v相當於21W,於是乎,光跑這個CUP 1個半小時就沒電了。更別說這CUP,真滿載分分鍾跑出25W以上。如果算上屏幕其他元器件耗電不到一小時就要充電還有就是體積小了發熱壓不住。那麼回過來說,你願意購買一個1小時就要充電,性能強勁的多任務暖手寶嗎?

4. 為什麼安卓手機總是越使用越卡蘋果卻不會

為什麼安卓手機總是越使用越卡蘋果卻不會

為什麼安卓手機總是越使用越卡蘋果卻不會,我們使用手機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使用一段時間以後手機就會開始出現明顯的卡頓或者死機。那麼為什麼安卓手機總是越使用越卡蘋果卻不會呢?

為什麼安卓手機總是越使用越卡蘋果卻不會1

第一個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系統機制的不一樣。 簡單的來說就是安卓在運行所有的軟體的時候,軟體運行都是建立在Java虛擬機上面的,跟iOS不一樣的是iOS都是運行在操作系統上面。所以iOS的流暢程度一直都比安卓好。而安卓運行的Java虛擬機很容易產生垃圾文件佔用內存,使用越久的機器垃圾文件就越多,內存就越來越小,所以機子卡頓就越來越明顯。

第二個原因當然就是系統的開放性了,和iOS不一樣iOS只有蘋果一家公司使用,軟體都有很要的規則。 而安卓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很多的軟體開發商都不嚴格的按照安卓系統對於軟體的規劃,把軟體做的越來越大越來越臃腫。很多軟體還都默認的做成常駐後台,這使得我們的手機不管配置多好後台也一直有著運用在吃內存,所以卡頓就越來越嚴重。

第三個可能就是我們手機配置的原因了。 安卓和iOS不一樣的是iOS的設備基本上都是比較高端的機型,而安卓的手機從幾百到幾千不等。價格低的手機一旦內存不夠用就會卡頓,價格高的旗艦手機一般這種現象就會好一點。不過使用安卓手機的人群要嗎旗艦手機要嗎千元機百元機,卡頓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為什麼安卓手機總是越使用越卡蘋果卻不會2

第一, 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性能差距大

每年蘋果新機搭載的A系列處理器在GPU以及GPU方面上的表現遙遙領先高通和華為高端晶元。甚至在多數情況下,蘋果A系列處理器還能做到隔代領先。這也就意味著,蘋果手機與安卓手機總是存在一年多時間的`性能差距,因此安卓手機流暢度不如蘋果也就是情理之中,這也是最關鍵原因。

第二, 蘋果系統出色

iOS系統在消費者評價中可謂是有口皆碑,由於蘋果一年只發布兩到三款機型,因此對於開發者來講,iOS系統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進行優化調整。這也是為什麼每次蘋果新系統更新老款機型總能重新煥發生機。另外,iOS系統自身出色的軟體優化能力也發揮著不小的作用,這確保應用軟體在開啟過程中很少會出現卡頓問題。

第三, 蘋果系統封閉

封閉的系統可以確保軟體使用環境的安全,因為用戶只能通過應用商店下載軟體,而應用商店中的軟體上架均是要通過審核才行。因此,用戶下載到的軟體基本不可能是惡意程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確保了手機的安全性。而安卓手機則恰恰相反,開源是安卓機的最大特點,大多數用戶對來源不明的軟體也願意進行嘗試。長此以往,安卓手機後台便會出現惡意程序,拖慢手機運行速度。

第四, 蘋果和安卓運行機制不同

大多數用戶在切換應用時,都喜歡直接返回桌面然後點開新應用,這種做法在蘋果手機中操作沒有問題,因為iPhone採用的是假後台運行機制, 用戶推出程序時,手機應用在後台是凍結狀態,並不佔內存。而安卓機則是活後台,開啟軟體越多手機越卡頓。

5. 為什麼手機安卓系統優化不好

第一系統的架構層次決定的,
第二安卓是開源的,
第三安卓開源後優化廠家的能力參差不齊。
第一個問題,架構層次從下到上依次是
第一層:
Linux操作系統和驅動(Linux
kernel):由C語言實現
第二層:本地框架和Java運行環境(LIBRARIES
和ANDROID
RUNTIME)
第三層:Android應用框架(ANDROIDFRAMEWORK)
第四層:Android應用程序(APPLICATIONS)

第二個問題。安卓開源,好處就是可以快速普及,拉攏大部分廠家。壞處就是碎片化嚴重。
第三個問題。一個版本出來後,大部分廠家都只是在第四層修改,少部分能夠在第三層修改,極少部分能夠在第一層修改。
最後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卓的內存回收機制不一樣。安卓是每個程序都可以用一點。如果不夠用了,停止最先的程序,空出的內存給最新的用。ios的就是退出程序立馬回收內存。

6. 為什麼安卓手機8GB運存都說不夠用,而蘋果卻僅6GB就當天花板了

伴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手機配置也不斷提升,不管iPhone或是一眾安卓系統廠商都是在不斷給自己產品堆料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殊不知他們對手機上運存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回望手機行業的歷史發展不會太難發覺,安卓手機的運存從2GB漸漸地提高至如今的8GB,整整花了五年時間,現如今8GB已變成流行,12GB稱得上高配,回過頭看iPhone,iPhone12Pro也才6GB運存,那麼那麼問題來了,為何iPhone的運存才6GB,但流暢度就可以完虐安卓手機呢?iPhone的後台管理APP管理模式更為智能化(iPhone的「偽後台管理」機制真是為懶人量身訂做)。

為了更好地彌補這類性能差異,安卓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簡單,即擴張運存,不管這類方式治標不治本,假如不去提升和精簡手機軟體中「多餘」的功能,即便安卓手機的配置再高,消費者的體驗也會十分糟糕,總體來說:假如中國廠商解決不了伺服器的問題,那安卓手機的信息推送就必須得藉助APP開發商,手機廠商只有擴張運存來適配日益豐富的應用鏈。而iPhone靠著品質優質的A系列處理器,及其系統自身的封閉式特點,即便運存僅有6GB,也可以充分發揮較高的執行效率。那樣來看得話,安卓8GB被蘋果6GB完虐也就不會那麼讓人出乎意料了。

7.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安卓手機就是堆硬體,低

其實說到了安卓系統目前尷尬的局面。
現在手機系統就兩強,安卓和蘋果。
其他都是安卓的再開發版本。
蘋果系統,就硬體配置來說,肯定是比不上安卓的。
之前傳言蘋果因為價格高昂,所以才那麼好用。現在安卓系統也有高端手機,為什麼還有人說?
核心原因是,安卓廠商以硬體堆砌來掩蓋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安卓軟體開發的低端!
所謂的低端,也就是同樣一個軟體,蘋果系統的軟體在某些功能上,遠達不到安卓系統的多。
而這些功能基本上都是用戶不用的。
比如彈窗廣告之類的。

閱讀全文

與安卓為什麼不堆性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vd光碟存儲漢子演算法 瀏覽:755
蘋果郵件無法連接伺服器地址 瀏覽:958
phpffmpeg轉碼 瀏覽:669
長沙好玩的解壓項目 瀏覽:140
專屬學情分析報告是什麼app 瀏覽:562
php工程部署 瀏覽:831
android全屏透明 瀏覽:730
阿里雲伺服器已開通怎麼辦 瀏覽:801
光遇為什麼登錄時伺服器已滿 瀏覽:300
PDF分析 瀏覽:483
h3c光纖全工半全工設置命令 瀏覽:140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81
linuxmarkdown 瀏覽:350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81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47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6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60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48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88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