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操作系統 > 安卓為什麼每年一代

安卓為什麼每年一代

發布時間:2022-12-20 06:41:04

A. 為什麼安卓越用越卡,而iPhone越用越流暢

原因在於蘋果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在處理器方面,蘋果的A系列處理器在CPU和GPU方面將遠遠領先於高通和華為的高端晶元。第二,安卓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是谷歌開發的系統的基礎部分。其他公司可以在必要時添加自己的基於Android系統的代碼。它適用於許多平台,這直接導致手機硬體和軟體的完美匹配。蘋果系統的硬體和軟體可以完美匹配。正是因為有了定製的硬體和軟體,蘋果手機才比安卓更流暢。

蘋果系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IOS系統本身具有優秀的軟體優化能力,其運行機制與安卓系統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IOS封閉系統可以確保軟體的流動性,因為用戶只能通過官方應用商店下載軟體,所以用戶很難下載一些劣質軟體。由於硬體和軟體的結合,蘋果手機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安卓手機由於硬體和系統的缺陷,長期使用後會出現明顯的干擾或流動性問題。事實上,除了安卓系統本身的短卡之外,安卓卡頓通常與一些用戶設置密切相關。

B. 安卓系統發展歷史

結合網路資料,現在為你總結如下:

安卓Android是以linux為基礎的開放源碼操作系統。其公司於2003年在美國加州成立。2005年由Google收購注資,並組建開放手機聯盟。2007年11月12日,Android Beta操作系統SDK正式發布。

Android 1.0
2008年9月23日發布,這也是Android系統最早的版本。

伴隨1.0的發布,首款搭載Android 1.0 OS的Android手機誕生。因為1.0不支持觸摸輸入,因此G1配置了實體鍵盤。

2009年4月30日發布。從這時起,Android系統版本都是以糕點進行命名,並以字母排序。

Android 1.6
2009年9月15日發布。Android1.6首次支持了CDMA網路,為諸如Verizon和Sprint這樣的CDMA運營商打開了一扇大門。

Android2.0
2009年11月——G1面世後1年左右——Android2.0降臨了。無論從哪個方面說,它都是Android發展歷史上第二個重要的里程碑時刻(第一個是Android1.5)。

2010年5月20日發布。直到Android2.2發布時,谷歌似乎才開始認真考慮Android的企業級功能。

2010年12月7日發布。該版本開始對NFC的支持。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FC功能作用也僅限於掃描景點的NFC便簽,從而獲得URL網址等更多的信息——其實和二維碼沒什麼區別,但是谷歌隨後在Sprint版本的Nexus S中引入了谷歌電子錢包——一個重要的移動支付創舉。許多公司現在開始注意到NFC和移動支付的前景,而毫無疑問,Android2.3是這方面的先驅者。

2011年2月2日發布。「蜂巢」更像是Android系統發展歷程上向分岔路的一次嘗試,與智能手機無關,正式進軍平板電腦。

2011年10月19日在香港發布。Android4.0是Android發展歷史上最重大的而一次升級。

2012年6月28日發布。Android4.1是谷歌繼蜂巢之後,一次全新的平板策略嘗試。

關於 Android 的故事,未完待續……

C. 安卓是從哪一年被發明的

2008年出現第一代系統,2003年組建研發團隊,2009年有了手機

D. Android系統從第一代到現在的第十一代,都帶來了哪些變化

時光匆匆,時間轉瞬即逝, 科技 發展的步伐,遠遠超出我們普通人的預計,從當初的通信手機到如今的智能手機,每年手機的發展都在快速的變化,從當初還可拆卸的電池,到現如今的一體機。從哪個拍張照片都模糊不清,到現如今的光學變焦。

手機的發展十分迅速,伴隨著的也是系統的快速更新,2007年11月5日,谷歌公司向外界展示了一款名為Android的操作系統。這款系統也伴隨著人們,度過了13個年頭。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的變化

今天小K帶大家看看,這十三年來,Android都發布了哪些版本,又經歷了哪些變化

Android的發展

2003年10月,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個名叫安迪·魯賓的美國人,帶領他的團隊打造了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安迪·魯賓本人也被譽為「Android之父」。

2005年這個團隊,被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公司收購,Android之父安迪·魯賓成為Google公司工程部副總裁,繼續負責Android項目的開發。

2007年11月5日,谷歌公司向外界展示歷經多年研發後的Android 阿童木,即Android的測試版本,並發布了Android 阿童木的源代碼。

2008年9月,谷歌正式發布Android 1.0

2009年4月30日,谷歌正式推出了Android 1.5手機,該安卓版本被命名為Cupcake,從這里開始,安卓才算真正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該版本開始支持錄制和播放視頻,並支持上傳到谷歌Youtube;支持藍牙耳機,改善配對性能;最新的採用WebKit技術的瀏覽器,支持復制/貼上和頁面中搜索;GPS性能大大提高;提供屏幕上的虛擬鍵盤;主屏幕增加音樂播放器和相框widgets;應用程序可以自動隨著手機旋轉;簡訊、Gmail、日歷,瀏覽器的用戶介面大幅改進,如Gmail可以批量刪除郵件;相機啟動速度加快,拍攝圖片可以直接上傳到Picasa;來電照片顯示。

同年9月15日、10月26日,安卓先後更新1.6版本、2.1版本,開始支持更多的屏幕解析度,並先後改善了用戶使用界面,出現動態壁紙、支持vpn、可以查看應用耗電、支持相機的閃光燈、數碼變焦等

2010年5月20日,這個象徵著愛情的節日,谷歌發布了Android 2.2 Froyo,開始支持3g網路共享、Flash、App2sd功能、軟體商店、應用API介面的開發。

同年12月7日Android 2.3 Gingerbread發布,增加回收站功能、支持VP8和WebM視頻格式、支持前置攝像頭、SIP/VOIP和NFC,一鍵文字選擇和復制/粘貼、改進的電源管理系統;新的應用管理方式等。

2011年2月3日 Android 3.0 Honeycomb發布,針對平板做出優化、增強網頁瀏覽功能

同年5月11日 Android 3.1發布,全面支持Google Maps ,將Android手機系統跟平板系統再次合並、支持USB輸入設備、支持Google TV.可以支持XBOX 360無線手柄

同年7月13 Android 3.2發布,本次更新開始支持SD卡,支持7英寸平板和高通處理器以及桌面小部件自由縮放功能

同年10月19日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發布,此次更新開始支持截圖功能、圖片編輯功能,可以加濾鏡、加相框、進行360度全景拍攝,新增流量管理工具等

2012年6月28日 Android 4.1 Jelly Bean發布,增強通知欄、搜索優化、桌面插件自動調整大小、加強無障礙操作、語言和輸入法擴展等

同年10月30日 Android 4.2 發布,改進鎖屏功能、可用兩根手指進行旋轉和縮放顯示、專為盲人用戶設計的語音輸出和手勢模式導航功能等

2013年7月25日 Android 4.3發布

同年11月01日 Android 4.4 KitKat發布,此次更新是谷歌為了整合自家服務,力求防止安卓系統繼續碎片化、分散化進行的一次更新。

2014年6月26日 Android 5.0 Lollipop發布,這次更新並未有太多的變化,主要更新了桌面功能

同年Android 5.1發布,支持多張SIM卡

2015年9月30日 Android 6.0 Marshmallow發布,在對軟體體驗與運行性能上進行了大幅度的優化。延長了手機的續航能力

2016年8月22日 Android 7.0 Nougat 發布,提供新功能以提升性能、生產效率和安全性。進一步優化續航能力

同年Android 7.1發布,本次更新為用戶和開發人員引入了各種新功能

2017年8月22日Android 8.0 Oreo發布,本次更新更多的還是支持開發人員進行更新

同年Android 8.1 發布,優化了內存、定位服務等

2018年5月9日Android 9.0 Pie 發布,利用新的人工智慧技術,讓手機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幫助。並且會根據用戶習慣進行自我調節

2019年Android 10 發布,提供黑夜模式,優化生物識別技術、優化應用、支持可折疊設備和 5G 網路

而隨後的Android 11 預計將在今年11月3號發布

安卓手機歷經13年,從最初的只能支持基本的通信和拍照功能,跟隨著時代 科技 的變化,增添各種新的 科技 ,讓手機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電子產品,時至今日我們手上的手機以及能夠支持面部指紋支付解鎖、更加強大的拍照功能,到可以在手機上遊玩各種 游戲 和進行各種 娛樂 ,可以在手機上觀看視頻等

這些變化從方方面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智能時代,也許你感受不到什麼變化,也許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那不妨與十幾年前時代做個對比!

最後小K 在這里 求關注!求關注!求關注!

E. 安卓CPU性能原地踏步的兩年

2020年的驍龍865是高通最近幾年最成功的旗艦SoC,同年的麒麟9000成為海思絕唱。隨後2021年的驍龍888永久改變了安卓手機的散熱配置,2022年的驍龍8 Gen 1更進一步,連用風扇主動散熱的 游戲 手機都在繼續升級散熱。

當年驍龍810機型並未大批量鋪貨,所以公眾其實還是第一次感受到移動SoC的熱情如火,這是安卓手機GPU性能飛漲的兩年,但也是安卓CPU原地踏步的兩年。

下面故事概括就是一條條邏輯鏈:

iPhone用戶和非手機圈用戶,可能並不了解為什麼安卓陣營哀嚎了兩年,我們按時間順序理一下,究竟發生什麼事。畢竟大家習慣了手機性能以每年20%-30%幅度增長的日子,但實際上安卓陣營已經出現性能體驗原地踏步的情況了。

故事從2020年底驍龍888發布說起。後者首發三星5nm工藝,也首發搭載arm首個真正的超大核架構Cortex-X1。驍龍888發布之前,微博大V數碼閑聊站稱驍龍888性能強,功耗低,大家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極客灣視頻

首發驍龍888的小米11在2021年元旦開賣,極客灣在1月6號的《驍龍888性能分析:翻車!》為驍龍888火熱的一年拉開了序幕。驍龍888是否翻車,成為了2021年機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2017年的驍龍835日常功耗在3W的量級,隨後的驍龍845、驍龍855、驍龍865功耗「穩步增長」,來到了5W到6W區間。而驍龍888的X1大核,單顆功耗就能跑到3.3W,CPU多核功耗從驍龍865的5.9W直接飆到7.8W。其GPU部分的功耗和能耗比曲線也不普通,以致於早期很多人都認為驍龍888的GPU只是在驍龍865的基礎上繼續超頻並導致功耗偏高。

因為驍龍888的功耗數據高得不正常,所以後來還出現了物理拆機,用「假電池排線」的物理方法強行測試功耗。雖然結果比軟體測試功耗低2W,但整機功耗依然達到了10W級別,瞬時功耗迫近11W。

功耗的上漲,導致在「交互化跑分軟體」《原神》中,驍龍888機型都能輕松突破45度,部分極端機型可以沖到近50度。3C數碼產品有48度的溫度線,以防止用戶被「低溫燙傷」,所以驍龍888機型幾乎都遭遇了屏幕強制降低亮度,系統鎖幀等現象( 游戲 手機除外)。

隨後的事情,可能很多用戶都有所聽聞。天氣轉暖,先是大批用戶反映驍龍888旗艦會有發熱卡頓的問題,甚至會觸發過熱警告。隨後一眾廠商趕在夏天之前推送了降頻固件,用限制性能輸出的方法來降低發熱,以壓制驍龍888的熱情。

緊接著就是出現大批量「驍龍888降頻後性能不如驍龍865」的反饋和不滿。最慘的小米,一來是首發的驍龍888,二來是早期執行「為發燒而生」的積極調度策略,夏天出現了小米11因高溫燒Wi-Fi的事件。雖然後續有相當良心的換機政策和機型改進,但一朝被蛇咬的小米,隨後成為溫控和頻率控制最保守的廠商。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大家坦然接受了驍龍888的熱情,甚至親切地調侃「只有驍龍888還在冬季給我一絲溫暖」。然後,驍龍8 Gen 1來了。

大米評測數據

一代新人勝舊人,稱號也從「火龍」升級為「炎龍」。新的 X2大核,單核功耗刷新了驍龍888的紀錄,從3.3W躍升到4W級別,新的A710大核也有2.1W(中核有3顆)。而新的Adreno GPU,在GFXBench曼哈頓3.0場景的功耗,也從驍龍888的8.2W躍升到10.9W。

這是手機SoC 歷史 上從未出現過的功耗成績,CPU峰值和GPU峰值功耗雙雙突破10W,儼然是平板電腦,甚至是輕薄本級的功耗級別了。蘋果M1和驍龍8 Gen 1,以不同的方式達成了各自的「PC級」標准。

上一顆這么奔放的手機SoC還是2015年的驍龍810。但和7年前不同的是,現在的手機廠商有足夠的技術儲備,能短時間壓住它的發熱。驍龍8 Gen 1不羈的功耗表現,讓包括三星在內的所有安卓廠商,都在發布會上強調自家的散熱配置。「馴龍高手」從以前的調侃,變成所有安卓廠商的目標。

再疊加現階段國內部分32位應用的效率問題(驍龍8 Gen 1新架構中,8顆核心裡只能3顆中核支持32位應用),加劇了老舊應用中的發熱和卡頓問題。要知道,一年裡對手機發熱最為友好的冬春季節即將結束,對溫度更加敏感的夏天就在眼前了。

同樣的發熱問題,也出現在使用同款三星5nm/4nm工藝的Exynos 2100和Exynos 2200上(歐版韓版的三星Galaxy S21系列和歐版的S22系列)。後者是首個搭載AMD RDNA2 GPU的移動SoC,其不但GPU絕對性能沒打過驍龍8 Gen 1和天璣9000,CPU部分也和驍龍8 Gen 1一樣出現能耗比倒退。

同一條時間線上,在用戶飽受發熱之苦的2021年12月,聯發科發布了第一個真正超越高通的SoC——天璣9000。聯發科在量產機開賣前3個月就把工程機拿給媒體進行測試的操作,也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

台積電4nm、更有誠意的堆料、測試機上壓倒性的CPU和能效比,都讓大家期待值拉滿。「干翻X通!天下人苦X通久矣」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最終萬眾期待的天璣9000,由OPPO Find X5 Pro天璣版PPT首發,由Redmi K50 Pro物理首發。

聯發科天璣9000量產機確實展現出碾壓驍龍8 Gen 1的能耗比,但峰值功耗依然誇張,能耗比也不如工程機逆天。故有梗:聯發科提前給測試機,是為了防止後續廠商調不好的時候賴晶元。至此,2022年3顆採用armv9新架構的新SoC,全部都在能耗比上「掛彩」。

還有一個小插曲。2021年的三星Galaxy S21 Ultra、一加9 Pro和OPPO Find X3系列等安卓旗艦搭載了更加省電的LTPO屏幕(可以動態調整屏幕刷新率的省電技術),而2022年旗艦更是大批量搭載更加省電的LTPO 2.0屏幕。這2代LTPO屏幕恰巧遇上驍龍888和驍龍8 Gen 1,它們省下的電根本不夠SoC吃,故有「關於納智捷發動機油老虎廠家去拚命優化輪胎省油的那些事兒」的梗。

「熱」本身不致命,致命的是CPU性能也原地踏步。這里涉及能耗比(性能和功耗的比值)和熱承載的概念:

驍龍8 Gen 1的CPU性能和驍龍888並沒實質性提升。另外要注意,驍龍888的X1大核是2.8GHz的,而驍龍8 Gen 1的X2大核的3.0GHz的,同頻率下的性能甚至還反向升級了。功耗增長,性能不漲,能效比那日常效果怎麼樣呢?

擺在廠商面前的選擇有兩個:放開驍龍8 Gen 1跑,續航和發熱受累。或控制頻率,保住續航和發熱。從結果上看,所有廠商都選了後者。導致新驍龍8隻有在GeekBench、GFXBench、3DMakr等極少數跑分應用能火力全開。

從2018年的驍龍845開始,安卓旗艦SoC的最高頻只會在應用開啟和信息載入等重負載場景出現,部分驍龍888機型在2021年夏天採用全局降頻的調度,開啟應用也無法調用最高頻率。而到驍龍8 Gen 1這一代,除 游戲 手機和moto,已經沒有國產廠商敢在日常開放最高頻率。這是驍龍8 Gen 1旗艦的日常流暢度還贏不了驍龍888直接原因(即便是天璣9000的Redmi K50 Pro也得開性能模式才能沖到最高頻,日常流暢度也無法和下面提到的天璣8100拉開差距)

跑分性能和日常性能的巨大差異,讓今年 「跑分作弊」的問題愈發明顯。跑分白名單是存在多年的設定,錘子手機時期的羅永浩就炮轟過安卓平台的跑分白名單問題:手機遇到跑分軟體就瘋跑,日常使用卻降頻卡頓。

但今年驍龍8 Gen 1在跑分和日常調度上的差距之大,確實也是史無前例的,進一步促進了「跑分無用論」,沖擊到跑分工具的信任基礎:跑分那麼高,不還是卡?

三星因跑分作弊被GeekBench除名

但跑分平台才是最著急的那個,著名跑分平台GeekBench多年來一直有聲討跑分白名單的操作,三星、華為、一加、小米都是被炮轟的常客。

大米評測數據

那驍龍8 Gen 1日常調度下有多少性能呢?通過修改跑分工具的APK包名,讓GeekBench偽裝成普通應用繞開系統白名單,結果除開之前被除名的三星S22系列,小米、iQOO、真我、一加和系列都有明顯的性能下降。

調度最保守的小米12 Pro,多核成績下降12%,是早期驍龍865級別(對的,安卓CPU性能2年漲12%,而且只能在跑分白名單里);單核成績下降35%,低於中端的驍龍778G。盧偉冰在K50電競版發布會上說「破晶元」的梗,一定程度也得和嚴格的溫控和頻率調節有關。

不過熱歸熱,必須承認驍龍8 Gen 1的GPU性能進步巨大,暴漲50%以上,其GPU能耗比還是高於驍龍888的。這兩年來,無論是高通的Adreno,還是三星、聯發科等使用ARM公版Mali架構的GPU,都有巨大的性能進步。例如,驍龍888的GPU有35%的提升,然後驍龍8 Gen 1的GPU又提升50%,一舉把前兩年被蘋果A13/A14拉開的差距追了回來。

但遺憾的是,移動平台還沒有能完全利用這批GPU性能的重要應用出現,《原神》等主流 游戲 的瓶頸一直都在CPU上,移動GPU的性能卻在持續溢出。而GPU規模的增長,讓其中低負載的功耗依然可觀。在機身只能承載6W功耗的情況下,GPU和GPU「搶功耗」的情況非常明顯,加劇了CPU的降頻。

面對熱情的晶元,手機廠商都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致的「聯合優化」:降亮度、鎖幀、降解析度。而且這三板斧還從《原神》波及到負載不算高的《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上,這樣是「盛況」同樣是 歷史 上從未出現過的。

以前也有降低 游戲 渲染解析度的設定(某GPU Tubro),廠商可以獲得發布會上一條條筆直的 游戲 幀率曲線,並能有效降低 游戲 發熱。紅魔和黑鯊的驍龍8 Gen 1 游戲 旗艦還能對perfdog的幀率曲線進行「補幀」,做到真正的直線,從而讓測試工具失去檢測實際幀率的效果。

但降解析度的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顧名思義,就是畫麵糊了。但慘痛的現實是,廠商後期OTA或用戶自行破解畫面限制後,發現驍龍8 Gen 1旗艦的 游戲 體驗依然贏不了2兩年前的驍龍865(類比梗:不明白為什麼有的家長會支持禁網路 游戲 ,這樣別人不就發現你孩子沒出息其實是因為笨了嗎)。

現在安卓陣營的情況:好消息是驍龍865還能再戰,壞消息也是驍龍865還能再戰。形成了「驍龍870倒掛驍龍888,而驍龍888又倒掛驍龍8 Gen 1」的奇景。

聯發科這邊也出現了倒掛:22年3月剛發布的天璣8100,用著老一代的台積電5nm和老一代的A78架構,展現出 歷史 最強的能耗比,在《原神》等大型 游戲 測試中,親手把天璣9000擊敗,成為物理意義上的「年度」旗艦。天璣8100:高通870!接受我的挑戰吧! 然後驍龍8 Gen 1和天璣9000應聲倒下。

兩代驍龍的熱情原因,大家第一個懷疑的就是三星的5nm和4nm工藝。除了代工驍龍888和驍龍8 Gen 1,三星也用相同的工藝做了同樣「火熱」的Exynos 2100/2200,並為Google自研的Tensor(唯一搭載雙X1超大核的SoC)代工。除了相似的工藝和架構,「熱情」就是它們最大的共同點。

半導體的晶體管密度,是衡量工藝先進程度的重要指標。相同情況下,製程越先進,發熱越低。晶元能用同等功耗輸出更強的性能,或用更低功耗做到相同的性能。

根據Wikichip數據,三星5nm工藝節點的晶體管密度只有126.7MTr/mm2,4nm LPE是145.8MTr/mm2。但台積電上一代的5nm工藝就已經有171.3MTr/mm2,甚至台積電的N7P工藝都有113.9MTr/mm2。製程數字上,大家是齊頭並進,但實際晶體管密度卻有1到2代的代差。

如果僅僅只有製程的拖累,驍龍8 Gen 1或許不至於這么慘。今年的狀況,是三星工藝和ARM新架構的「強強聯手」的結果。

今年安卓陣營遇到了ARM推出amrv8十年後的第一次重大指令集更新——armv9。驍龍8 Gen 1、天璣9000、Exynos 2200三大產品都換成了X2+A710+A510架構。除去超大核X2的性能原地踏步,大核A710的能耗比也有較為明顯的下降,而最應該提高能耗比的A510小核,只是續接了前代A55小核的能耗曲線,性能更強但功耗也更大,導致晶元低負載功耗也上漲了。

架構升級反而導致實際性能倒退的事情,7年前還發生過一次。那是遙遠的2015年。那一年,「火龍」的名號還屬於驍龍810。

當年的情況是,蘋果在2013年出其不意地發布了首顆64位移動處理器——蘋果A7。次年,高通用台積電20nm,在驍龍810上「強行使用」ARM的首個64位架構A57。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驍龍808被迫成為「代理旗艦」,主流廠商跳過驍龍810,造成當年部分國產旗艦的斷檔。那一年也是三星唯一一年,沒同時使用驍龍和自家Exynos晶元,那年的Galaxy S6系列和Galaxy Note5都只有Exynos 7420版本。

更雪上加霜的是,armv9架構中的X2和A510不再支持32位APP,國內大量「堅持」32位的落後APP只能在3顆A710大核上運行,造成了「3核有難、5核圍觀」的窘況。A710大核拉升了CPU的電壓,導致性能低,但功耗卻不低。

移動智能終端生態聯盟4月6日公告

國內還有大量32位APP,甚至國產手機系統中部分自帶APP都還是32位的。在驍龍8 Gen 1發布3個月後,OPPO、vivo、小米、應用寶和網路,終於在4月聯手宣布不再允許單獨上架32位APP,算是從根源上促進了國內APP的64位化。

而作為對比,蘋果iOS在2015年就要求App Store內任何應用更新都必須包含64位版本,到2017年的iOS 11就強制禁用了32位應用。回過頭來看,ARM為了中國國情,特意在A710上保留32位APP的支持,還真不知道算是好事,還是壞事了。

另外提一嘴ARM公司的插曲,英偉達在2020年9月和軟銀達成收購ARM的協議,在2022年2月宣布收購失敗,隨後軟銀宣布將在2023年推動ARM上市。時間上的「巧合」,讓大家調侃ARM新架構不行,是因為「ARM忙著被收購,沒心思搞架構」,但ARM公版架構的前景才是更加讓人擔憂的。ARM為備戰IPO准備全球裁員12%-15%,CPU架構被蘋果越拋越遠,這是內憂。而外患自然是合作夥伴的「叛逃」。

在蘋果全平台轉向ARM平台的2年間,M1、M1 Pro、M1 Max、M1 Ultra輪番刷新大家對ARM陣營的認知。這和ARM官方架構的頹勢形成鮮明對比,並證明ARM指令集也是可以做高性能產品的。而實際上高通也不是成心「擠牙膏」,高通在2021年1月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晶元設計公司Nuvia,後者由三位從蘋果離職的晶元專家創立。當中的Gerard Williams主持設計了蘋果A13和之前的CPU,其也可能參與了A14和M1系列晶元的設計。所以外界普遍猜測,高通將會回到全自研架構。

PS:高通驍龍在2007開始就是自研架構,在2016年的驍龍835放棄了自研架構,開始以ARM公版架構為基礎做魔改。而三星Exynos則是在2016年的Exynos 8890開始用自研的貓鼬大核架構,堅持到2020年的Exynos 990(第五代貓鼬M5),在2021年重歸ARM公版懷抱。

2017年之前,國產旗艦的最大優點就是良心頂級+驍龍晶元。而這兩年,國產旗艦的最大遺憾成了晶元。晶元好的手機不一定好,但晶元差的手機絕對差。任你屏幕、續航、充電、相機的外圍堆料配置有多強,只要晶元差,那就是短板在漏水的木桶。

普羅大眾從未如此深刻地體會到SoC晶元對手機的重要性。大家習慣了SoC是會不斷進步(最起碼不至於會倒退)。正如網友所說:2017年的驍龍835那會,按照處理器買手機的人,在網上被噴得一無是處。而到了2022年,所有人都按照處理器型號來買手機。

「安迪比爾定律」從未失效,新晶元提供的性能都會被新的軟體吃掉。就算這兩年安卓平台的CPU性能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的情況下,國內軟體也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QQ都已經內置虛幻引擎成為真正的「國產3A大作」,微信、淘寶們也從未停止新增「趣味」功能的腳步。而比「老旗艦因新版APP而變慢」更慘的是「新旗艦流暢度還贏不了老旗艦」。

「當蘋果拿2個M1 Max合在一起,並給顯示器上A13的時候,華為只能從倉庫里找1年半前切割好的晶元,一次一次的屏蔽下去以苟延殘喘」。

華為受到禁令影響,麒麟9000成為絕唱,這是不幸,但這個時機卻是不幸中的萬幸。華為遇上了安卓陣營「丟失的2年」:麒麟9000用了非常爭氣的A77架構,它後面就是驍龍888用的X1和擠牙膏用的A78架構,再過了一年是驍龍8 Gen 1上的X2+A710+A510。

而鴻蒙起步時的Android 10,同樣是瓶頸前的一代。隨後的Android 11和Android 12,其他國產系統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而和華為的運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魅族:聯發科遇上了最好的魅族,魅族錯過了最好的聯發科。

放大到行業層面,2020到2022是國產旗艦沖高端的關鍵時間。華為讓出高端空間的2年,國產旗艦進步巨大,大家用上了2K屏幕、充電以倍數秒殺蘋果和三星、國產系統白花齊放、甚至拍照水平都已經不把iPhone放在眼內(當然,視頻還是iPhone最強)。可以說,國產廠商把能把握的東西都准備好了,但結果遇上了2021年的驍龍888和今年的驍龍8 Gen 1。

我們看到的是海思在最風光最強盛的時候「被急流勇退」,我們心中的海思只有可惜,但絕不算可憐。以致網友調侃「高通這公司能處,麒麟被制裁它是真的會等,也真會激勵發哥變強」,大家還以為是高通在幫華為拖住其他安卓廠商。而蘋果看著安卓陣營內斗,庫克含淚收割高端市場。

Counterpoint數據

在三星已成擺設的國內市場,只有蘋果一個物理對手,其他品牌接不住華為放出的高端市場,這是個值得中國人銘記的恥辱:2021年,中國高端手機佔比(售價>600美元),從2020年的44.6%下降到36.5%,全部安卓加起來都贏不了iPhone。截止4月6日,作為這批國產旗艦的門面,小米12系列首月銷量是前代的41%。這里有疫情的影響,但晶元要背負多少責任?就得由大家自行判斷了。

同樣諷刺的是,擁有華為以前渠道的榮耀,以極高的速度崛起。從榮耀50到榮耀60,從Magic3到Magic4,產品力上是能感知到榮耀被耽擱的大半年的。但和其他旗艦一樣用驍龍晶元的榮耀,用銷量向我們證明,單純的產品力在絕對的渠道力量面前其實是挺無力的。這樣的事實,又何嘗不是扇在產品經理臉上的響亮耳光。余承東說華為會在明年強勢回歸,我們也很好奇,那時候的榮耀,會什麼樣的身份出現?

手機市場每隔幾年就會有「江郎才盡、已經看到天花板」的說法。2017年的小米MIX開啟了全面屏時代,為智能手機續命2年;華為帶起來的大底感測器和長焦鏡頭軍備競賽,又為國產旗艦提供了3年的發展期。

而現在的手機市場和國內A股一樣茫然,大家看不到未來的路。A股只有上下兩個走向,而且總該會看到底部,但國產手機卻越發迷茫。幾乎被窮盡的外觀設計、進入瓶頸期的屏幕、充電和拍照、輪不到國產廠商控制的SoC,都在提醒我們,手機廠商貌似也沒找到下一個發展方向。但此時此刻,唯一能確定的是,下一個風口不是折疊屏。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F. 安卓系統的版本越高,有什麼用

安卓系統的版本一直升級的原因是有這么幾個:
1、舊系統發現有BUG,所以升級完成補丁.
2、有部分軟體,游戲都是適用於更高的安卓系統,所以很多人都要升級.
3、商業的運轉需要技術上的更新,就像CPU的頻率一樣,一代更比一代強.所以新系統是在舊系統上的發展,延伸。
對大多數人來說,更新是因為最新系統的誘惑。系統更新往往分為兩個類別,一種是功能性更新,而另一種則是修補性更新。蘋果iOS 7 系統更新是一場大變革,在系統邏輯變化不大的前提下,對整個系統進行了全面改變,扁平化、改善交互...我相信使用iOS 6 的用戶很難不對這樣的系統升級不動心。 Android 2.3 版本到Android 4.0 版本也是一個大的系統升級,全新的UI設計和多核處理器優化堪稱Android 系統升級的里程碑。
其實新系統必然是要利大於弊,但是,你手機是否能更新要看你的手機,新的系統可能對老的硬體支持不好,或者是可以支持,但是明顯感覺系統速度偏慢。即使你手上的舊款設備硬體已經符合最新Android系統的最低要求,但是正如游戲配置一樣,最低要求只是勉強能夠達到運行的目的,很難達到和高配置一樣的體驗,比如你在Android 4.0 下可能還有600多M的剩餘內存,更新到Android 4.2後就只有300M了,後台多任務肯定會收到影響。
新系統帶來的優化特性也不一定能百分百照顧到舊款設備,比如JellyBean的黃油計劃,配置不夠上再多黃油都是卡出翔。
升了又如何?
Android 4.2.2 的藍牙更新可能解決了某些人的燃眉之急,但對一年沒用上幾次藍牙耳機的,除了版本號的變化並沒有多大意義。
某些版本確實有許多誘人的新功能,比如Android 2.2 更新後新增的WIFI熱點分享,但這些功能並不是只有系統更新才能實現,細心觀察的話市場有太多類似功能的軟體了,既然可以在一個流暢的系統配合軟體彌補功能缺陷,為什麼要為了單一功能而升級到卡頓的新系統呢?
應該停留在一個穩定可靠的系統版本,現有固件能滿足使用需求就不必更換系統了。

G. 安卓系統,是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

流行起來那肯定是10年以後,10年之前的安卓還不是很成熟,09年前後才聽說有安卓系統手機,不過那時候的安卓手機也是非常貴。
安卓興起的時期正好是塞班開始走下坡路時期了。。。10年開始,塞班已經開始落伍了,11年就更明顯了,各種安卓手機在這一年內大批大批的出現,連山寨機器也用安卓系統了。。。價格便宜,又比塞班好用。到了現在,安卓手機已經是無人不知。
蘋果07年才開始有。不過咱國家真正了解接觸的蘋果估計是10年愛瘋4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

H. 安卓一代二代是什麼意思

手機版本是指手機的配置情況和當前手機系統的型號編號。而開發商會不定時的升級手機系統版本用於添加新功能安卓版本進行用戶界面修改和部分內容修改、增加手機廠家編版本號2.2會面再加2.2.00123之類。
列入2.1.1來說吧
其實這些數字並沒有特別的含義,只是數字大,系統就更新。、
第一位數:2。第一位數的改變意味著大型升級,例如安卓2xx到安卓4xx就有非常大的變化,包括holo界面風格,手機平板電視三合一,性能提升,linux內核提升,支持主題等。
第二位數:1。第二位數的變化表示小幅升級,例如安卓4.0.x到安卓4.1.x,界面沒有大的變化,重點是流暢度提升明顯,針對多核處理器的優化。而4.1.x到4.2.x是相機界面的顛覆和ui微調,安全性增強。
第三位數:1 。第三位數基本沒有更新的內容,只是修復一些bug。例如4.1.1到4.1.2什麼都沒變,肉眼根本分辨不出來。
安卓系統命名方式?
安卓系統版本的命名方式一般是用數字代表的,比如安卓1.0,就是代表安卓系統第一代,安卓2.0,就是代表安卓系統第二代,這是安卓系統的大版本更新。
還有安卓系統的小版本更新,小版本更新用的是小數點後的數字代替,比如安卓2.3,其中2代表第二代,3發表第二代的第三次更新。因為一代系統的發布,必然會有很多漏洞,這就需要後續多次更新,去修補漏洞

I. 為什麼被稱為安卓新一代霸主

2017這一年,全面屏可謂是開啟了智能機新的潮流,各大廠商紛紛推出新一代全面屏手機。誠然,手機行業競爭激烈,對廠商來說,被大眾認可的新技術如果沒有及時掌握,就很容易被淘汰出這個圈子。而國內號稱「性能怪獸」的一加手機在更新換代上一直屬於「慢熱」型選手,相比於其他知名廠商一年中不斷推出十幾款新機型增加新技術的速度,一加手機則始終保持每年一款旗艦機和一款T系列的姿態淡定前進。17年早前發布的一加5並沒有搭載全面屏,劉作虎當時稱並不是合適的時機;而11月份發布的一加5T看起來就像是一加5換了個全面屏重新歸來。號稱「不將就」的一加手機,最終還是趕上了17年全面屏的末班車。這款首次搭載全面屏的一加5T到底是劉作虎的將就還是不將就呢?我們來看一下評測。

一加5T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全面屏。相比於一加5的16:9的屏佔比,一加5T將屏佔比增加到18:9,顯示屏達到6.01英寸,然而機身尺寸兩代產品卻並沒有多少區別。可以明顯看出,更大的縱橫比不僅帶來了更加修長的機身,在玩游戲和看視頻時候也適配更廣的視覺區域。

當然,為了適應全面屏的無按鍵處理,一加5T採用了後置指紋解鎖功能。而原先的按鍵也改用屏幕內置虛擬按鍵。在設置中可選擇隱藏,但不能用手勢代替。對於很多人來說,後置指紋解鎖功能並不符合其操作習慣,一時半會很難適應。對此一加5T還提供了面部識別的輔助功能,官方稱0.4秒即可完成解鎖流程。

一加5T後置雙攝由一顆1600萬像素和一顆2000萬像素的索尼感測器組成,具有相同的F/1.7大光圈,不再具有更大的焦距。

清晨拍照成像清晰,飽和度高。

一加5T支持像素四合一技術,這些使得一加5T強化了暗光拍攝效果,在夜晚環境下拍照有著更好地表現。

前置攝像頭像素也有1600萬,附帶美顏功能,在人像模式下,一加5T可以准確識別主題,有著不俗的成像效果。

除了全面屏的創新,外觀上一加5T基本延續以往的配置。一加5T堅持使用超薄材料,厚度僅有7.25mm,邊框弧線的設計使其看起來更薄。另外採用金屬一體機身設計,手感舒適,機身重量僅有162克。

不同於今年出現的耳機插口和充電插口一體的設置,一加5T保留了3.5毫米耳機介面,省去用戶攜帶轉頭和不能邊充電邊使用耳機的麻煩。電源/鎖屏鍵位於機身右側,音量鍵位於左側。另外還保留了情景模式切換鍵,讓用戶能快速的在鈴聲、靜音、免打擾模式之間切換。

不同於今年出現的耳機插口和充電插口一體的設置,一加5T保留了3.5毫米耳機介面,省去用戶攜帶轉頭和不能邊充電邊使用耳機的麻煩。

測評一款手機,跑分環節必不可少。一加5T強悍的性能使它在跑分軟體上排名居高不下。大家都知道CPU是決定手機跑分的最核心硬體。而驍龍835作為安卓平台頂級處理器之一,採用了最先進的10nm工藝、八核心設計,並且內置最新的Adreno 540 GPU,這就為一加5T的跑分奠定了高基調。再加上一加5T其他硬體的優秀性能,在安兔兔跑分軟體上最終達到207348分,約合21萬分,這個分數可以說是目前跑分最高的安卓機。3DMARK上得分為3598,分數同樣搶眼。

系統上,一加5T仍然使用的是Android7.1.1,但於17年底一加推出了內測版Android 8.0系統,預測正式版在18年也會正式與大家見面。相比較一加5就有的游戲免打擾模式等亮眼功能,一加5T新加了軟體快捷欄,可以替換手機上的物理按鈕和指示燈。除此之外,一加5T還提供了面部識別的輔助功能,官方稱0.4秒即可完成解鎖流程。使用過程中能夠真切感受到面部識別功能解鎖的流暢,但是由於沒有配備專門的3D感測器,一加5T准確度距離iPhone X還是有一定距離。另外,在光線較差的下,解鎖也存在一定難度。

除了強勁的性能,在電池方面一加手機也做的十分出色。續航能力上,雖然全面屏更耗電,但持續喚醒待機仍然可以達到5小時,在充滿電的情況下足夠一天的正常使用。充電方面,一加5T的電池為3300毫安。它採用5V/4A DASH閃充,配備了3300毫安時電池,在完全放電的狀態下,半小時充電62%,充滿要一個半小時。但是一加5T並沒有採用當下流行的無線快充技術,用戶未免少了一個選擇性。

總得來說,一加5T在17年絕對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全面屏手機。性能怪獸,拍照功能強大,續航同樣出色,在安卓機陣營里風頭一時無兩,被稱為新一代霸主是有道理的。然而從筆者自身經驗來看,因為一加5T崇尚原生系統,在人性化設計方面等細節處使用體驗與那些超高端旗艦機相比還略有不足。不過這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論怎樣,一加5T都是極為優秀的一款手機。

閱讀全文

與安卓為什麼每年一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84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57
php的基本語法 瀏覽:790
對外漢語pdf 瀏覽:516
如何用mamp本地web伺服器 瀏覽:869
如何加密自己js代碼 瀏覽:627
排列組合a與c的演算法 瀏覽:534
如何在文件夾中找到同名內容 瀏覽:786
有什麼app文字轉韓文配音 瀏覽:372
循環宏1命令 瀏覽:35
斐波那契數列矩陣演算法 瀏覽:674
公式保護後加密不了 瀏覽:82
java跳轉到jsp 瀏覽:819
327平方根演算法 瀏覽:216
win7美化命令行終端 瀏覽:797
免加密狗圖片 瀏覽:485
一隻透明的鳥是什麼app 瀏覽:817
空氣壓縮機油批發商 瀏覽:69
linuxifexist 瀏覽:4
加密tf卡拷入文件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