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linux磁碟分區掛載流程
注意:
如果你是IDE 接 口 硬 盤 :/dev/dh[a-z],這里的硬碟名字應該是dh[a-z]開頭
如果你是SCSI 接 口 硬 盤 : / dev/[ a -z ],這里的硬碟名字應該是sd[a-z]開頭,我們的新硬碟為sdb
可以看到sdb大小為10G,只是一塊磁碟(disk)並沒有分區
fdisk /dev/sdb
經過以上步驟後分區的建立已經完成,但是此時系統還無法識別分區表
sudo mkdir /data1
sudo mount /dev/sdb1 /data1
硬碟路徑 文件路徑(掛載點)文件系統類型設備的自定義選項是否轉存fsck的順序
/dev/mapper/[CentOS](https://www.linuxidc.com/topicnews.aspx?tid=14)-root / xfs defaults 0 0
我們要在最後一行寫入自己的分區與文件路徑,可以仿照上面的寫
/dev/sdb1 /data1 ext4 defaults 0 0
轉存:0 不轉存,不備份 1轉存,備份
fsck:開機檢查磁碟的順序0表示不檢查1234....為檢查順序
這里第一列也可以寫入UUID (使用 blkid 查詢UUID(blkid找不到需要的uuid,需要格式化後才有))
這里我們直接使用 lsblk -o name,mountpoint,size,uuid 查詢磁碟的uuid
『貳』 Linux 磁碟分區詳解
Linux 系統中所有的硬體設備都是用文件的形式來表示和使用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想使用某個硬體設備首先你就需要將其掛載到某個目錄下面,通過對這個目錄的操作來操作設備;如果不掛載,通過Linux系統中的圖形界面系統可以查看找到硬體設備,但命令行方式無法找到。
並不是根目錄下任何一個目錄都可以作為掛載點,由於掛載操作會使得原有目錄中文件被隱藏,因此根目錄以及系統原有目錄都不要作為掛載點,會造成系統異常甚至崩潰,掛載點最好是新建的空目錄
磁碟也是一樣的,磁碟的文件是存放在 /dev 目錄下,磁碟設備文件的命名規則為:
常見的主設備號有:sd,hd;它們是代表的不同的磁碟類型: sd 代表的 IDE 硬碟, hd 代表的是 SCSI 硬碟
次設備號就是同一類型設備的次序,用 [a-z] 來表示, /dev/sda 表示第一塊 IDE 類型的磁碟, /dev/sdb 表示第二塊 IDE 類型的磁碟
磁碟分區編號,每一塊磁碟都會被劃分為多個磁碟分區(這個下面會介紹),每一個分區都會有一個編號,比如: /dev/sda1 表示這是該磁碟的第一個分區,以此類推
在 Linux 中,每一個硬碟設備都只能劃分四個主分區;若是劃分了一個擴展分區那最多可以劃分三個主分區;可以表示為:
主分區加擴展分區最多隻有四個;可以全部劃分為主分區,也可以之劃分一個主分區;但是擴展分區最多隻有一個;擴展分區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還有進一步劃分為邏輯分區才能使用;一個擴展分區可以劃分為多個邏輯分區;
主分區的分區編號是:1,2,3,4;從擴展分區劃分出來的邏輯分區的編號是從 5 開始,以次累加
這跟系統啟動有關系;當你啟動電腦時,首先就會載入 BIOS 信息,這裡麵包含了 Cpu 和其他硬體設備的信息;找到它計算機就知道怎麼啟動了
接下來,它會去找 MBR(Master Boot Record) ,也就是主引導記錄;為了方便 BIOS 的查找,所以就會把它放在磁碟上第0磁軌上的第一個扇區中,磁碟中每個扇區有 512 位元組;雖然只有這么大一點,但是要存三部分信息:
磁碟分區表總共只有 64 位元組,而每個分區信息占 16 個位元組,所以就只能有四個主分區了
這應該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了,一開始只有四個分區,後來發現四個分區不夠用,就引入了擴展分區,而擴展分區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它必須再劃分為邏輯分區,邏輯分區的數量可以是任意多個。
對用戶而言,主分區和邏輯分區使用起來沒有任何的區別,同時還能夠達到無限分區的目的
我想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再了解了之後才發現磁碟分區還是有很多的好處的。具體例子:
現在給你一個倉庫,你打算存放快遞,一開始你一股腦的把所有的快遞直接放進去,等到別人來取快遞的時候你就發愁了,幾十甚至上百個快遞得找到啥時候啊
所以你打算開始分區管理,因為你代理了中通,圓通,百世等好幾個快遞,所以你打算按照不同的快遞分為三個貨架;
過一段時間發現同一種快遞如果量大的時候還是會混亂;因此你又想了個辦法就是按照日期給快遞編號,然後按照不同的日期將貨架分為多層,每一層存放某一天的快遞,同時你又找了個表記錄了每個分區快遞存放的位置,這大大增加了存取的效率
磁碟分區的目的,
Linux 常見目錄:
一般要是新手,可以只建立兩個分區:
這種分區方式比較簡單,如果只是測試可以用這種;要是想當成一個常用的系統,就需要更細一點劃分了,常用的分區方案如下(假如有磁碟有100G):
『叄』 linux6怎麼把sdb盤劃分不同的盤符,比如sdc,sdd。。。。等等
sdb可以分區為sdb1、sdb2、sdb3……。而不是sdc,sdd。sdc表示第三塊硬碟。
Linux分區的命名--- /dev/xxyN :
/dev/ 這個字串是所有設備的文件所在的目錄名。因為分區在硬碟上,而硬碟式設備,所以這些文件代表了在/dev/上所有可能的分區。
xx 分區名的前兩個字母表明分區所在設備的類型。通常是hd (IDE磁碟) 或sd (SCSI磁碟)
y 這個字母表明分區所在的設備。例如,/dev/hda (第一個IDE磁碟) 或 /dev/sdb (第二個SCSI磁碟)
N 最後的數字代表區。前四個分區(主分區或擴展分區)是用數字從1排列到4。邏輯分區從5開始。例如,/dev/hda3 是在第一個IDE硬碟上的第三個主分區或者擴展分區; /dev/sdb6 是在第二個 SCSI硬碟上的第二個邏輯分區。
『肆』 怎麼在linux下對U盤分區
1.輸入命令「fdisk
-l」查看設備掛載的位置,
假設設備掛載到了
/dev/sdc
需要對該設備進行分區
2.輸入命令「fdisk
/dev/sdc」進入分區功能:
a.在此狀態下輸入「m」可以查看幫助
b.在此狀態下輸入「d」
刪除已經存在的分區,第一次可跳過,如果要重新分區就需要。
c.在此狀態下輸入「p」
查看已經存在的分區
d.在此狀態下輸入「n」
新增分區,根據提示需要輸入分區號,之後還需要輸入分區大小
e.在此狀態下輸入「t」
改變文件系統格式,命令「l」顯示對應文件系統格式的id(提示上也有這個說明)
f.在此狀態下輸入「w」
保存分區兵退出
還有其它的一些命令就輸入「m」查看,這里就列出我用過的。。
3.分區完了還沒完成,還需要對分區進行格式化。需要注意的是要看下是否被系統mount了,如果有的話要先umount設備。
假如:
輸入「fdisk
-l」查看到的分區有如下輸出:
Disk
/dev/sdc:
1967
MB,
1967128576
bytes
57
heads,
56
sectors/track,
1203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3192
*
512
=
1634304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c1
1
628
1002260
b
W95
FAT32
/dev/sdc2
629
935
489972
83
Linux
/dev/sdc3
936
1203
427728
83
Linux
這樣就有3個區需要進行格式化,格式化命令為「mkfs.**」(**為不同的格式)。
比如將2、3分區格式化為ext3格式,1分區格式化為vfat格式:
命令為「mkfs.ext3
/dev/sdc2」「mkfs.ext3
/dev/sdc3」「mkfs.vfat
/dev/sdc1」
4.到此就結束了分區並進行格式化,現在重新拔插下U盤就可以使用了。
『伍』 Linux 分區新建,格式化、掛載
Linux系統有一個理念:「一切皆文件」,所以計算機的硬體在linux中也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於/dev目錄中。
比如,光碟機對應的文件是/dev/cdrom,CPU對應的文件是/dev/cpu。而硬碟對應的是/dev/sd*。第一塊硬碟是/dev/sda,第二塊磁碟是/dev/sdb。
IDE磁碟的設備文件採用/dev/hdx 來命名,分區則採用/dev/hdxy來命名,其中想表示磁碟(a是第一塊磁碟,b是第二塊磁碟,以此類推),與代表分區的號碼(由1開始,1,2,3,以此類推)
SCSI設備和分區採用/dev/sdx和/dev/sdxy來命名(x和y的命名規則與IED磁碟命名規則一樣)。
A、對IED介面
第一主盤:hda第一從盤:hdb 第一從盤第一分區:hdb1
B、對SCSI介面
第一主盤:sda 第一從盤:sdb 第一從盤第一分區:sdb1
但是一個磁碟通常又被分成多個分區,所以在磁碟文件的後面加上分區的序號來對應這個分區。參考下面的表格中的例子。
Linux磁碟分區與文件系統類常用命令
介紹2種分區表:
所支持的最大卷:2T (T; terabytes,1TB=1024GB)
對分區的設限:最多4個主分區或3個主分區加一個擴展分區。
MBR分區的原理:
MBR:主引導扇區
主分區表:64bytes,最多隻能分四個主分區,每個主分區的記錄(相關信息,比如分區大小,位置)在主分區表裡佔14bytes。
如 果要建多於四個的分區,就要拿出一個主分區做為擴展分區,再在擴展分區裡面進行其它的分區操作。在 建擴展分區的時候會建立一張對應的擴展分區表,它記錄了在這個擴展分區里的分區的相關信息;理論上它沒有分區數量的限制,在擴展分區內部的分區叫做邏輯分 區,如上圖中的 /dev/hda5,/dev/hda6/,/dev/hda7
格式化原理:
在 分好區後,分區裡面是空的,沒有任何東西。為了能讓OS識別,就必須要向分區里寫入相應格式的數據。
比如windows的 FAT32,NTFS,Linux的ext2,ext3,ext4
Windows/dos常用的分區工具:fdisk/partition magic/diskpart
Linux下常用的分區工具:
fdisk/sfdisk:命令行工具,各種版本和環境都能使用,包含在軟體包util-linux中
diskdruid:圖形化分區工具,只能在安裝REDHAT系統時使用。
支持最大卷:18EB,(E:exabytes,1EB=1024TB)
每個磁碟最多支持128個分區
所以如果要大於2TB的卷或分區就必須得用GPT分區表。
Linux下fdisk工具不支持GPT,得使用另一個GNU發布的強大分區工具parted。
fdisk工具用的話,會有下面的警告信息:
下面是用parted工具對/dev/sda做GPT分區的過程:
如果我們的磁碟是2T以下的,但是分區表示GPT格式,我們也可以使用parted 命令將該分區表刪除, mklabel msdos 這條命令就是用來刪除 part分區 ,將GPT分區表刪除後,再來使用 fdisk 建立MBR分區表,可以參考 https://www.xiaohuai.com/4870
mkfs - 支持ext2、ext3(日誌)、ext4、vfat、msdos、jfs、reiserfs等
用法1:mkfs -t <fstype> <partition>
用法2:mkfs.<fstype> <partition>
ps:格式化分區之後,可以使用e2label命令給分區添加卷標
e2label 分區路徑 卷標名
查看已經掛載的分區
或者
使用 mount 命令掛載
使用umount卸載分區時,可以指定掛載點,也可以指定掛載的路徑, 卸載分區umount命令格式:
umount [option] special | node
或者
PS: 處理umount的時候顯示 device busy?
這是因為有程序正在訪問這個設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訪問該設備的程序退出以後再umount。可能有時候用戶搞不清除究竟是什麼程序在訪問設備,如果用戶不急著umount,則可以用:
CODE:
選項 –l 並不是馬上umount,而是在該目錄空閑後再umount。還可以先用命令ps aux 來查看佔用設備的程序PID,然後用命令kill來殺死佔用設備的進程,這樣就umount的非常放心了。
linux系統在啟動時,會從/etc/fstab文件自動掛載分區。
如下是一個fstab文件的示例。
fstab中,每條配置信息都分為固定的6個部分
[1]: 分區路徑,或者UUID
[2]: fs_file - 該欄位描述希望的文件系統載入的目錄點,對於swap設備,該欄位為none;對於載入目錄名包含空格的情況,用40來表示空格。
[3]: fs_type - 定義了該設備上的文件系統,一般常見的文件類型為ext4 (Linux設備的常用文件類型)、vfat(Windows系統的fat32格式)、NTFS、isoArray600等。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auto。
[4]: fs_options - 指定載入該設備的文件系統是需要使用的特定參數選項,多個參數是由逗號分隔開來。
對於大多數系統使用"defaults"就可以滿足需要。不多說。
[5]: fs_mp - 該選項被"mp"命令使用來檢查一個文件系統應該以多快頻率進行轉儲,若不需要轉儲就設
置該欄位為0
[6]: fs_pass - 該欄位被fsck命令用來決定在啟動時需要被掃描的文件系統的順序,根文件系統"/"對應該字
段的值應該為1,其他文件系統應該為2。若該文件系統無需在啟動時掃描則設置該欄位為0
參考
『陸』 linux9.1下進行SD分區時,輸入怎樣的命令才能得到EXT2分區。
先用fdisk 設備名 進行分區(如要對sda分區:fdisk /dev/sda)
然後用 mkfs -ext2 分區 格式化分區 (如格式化第一個主分區mkfs -ext2 /dev/sda1)
『柒』 Linux磁碟組成與分區
先說明一下磁碟的物理組成,整顆磁碟的組成主要有:
圓形的碟片(主要記錄數據的部分);
機械手臂,與在機械手臂上的磁頭(可讀寫碟片上的數據);
主軸馬達,可以轉動碟片,讓機械手臂的磁頭在碟片上讀寫數據。
從上面我們知道數據儲存與讀取的重點在於碟片,而碟片上的物理組成則為:
扇區(Sector)為最小的物理儲存單位,且依據磁碟設計的不同,目前主要有 512Bytes
與 4K 兩種格式;
將扇區組成一個圓,那就是柱面(Cylinder);
早期的分區主要以柱面為最小分區單位,現在的分區通常使用扇區為最小分區單位(每
個扇區都有其號碼喔,就好像座位一樣);
磁碟分區表主要有兩種格式,一種是限制較多的 MBR 分區表,一種是較新且限制較少的
GPT 分區表。
MBR 分區表中,第一個扇區最重要,裡面有:(1)主要開機區(Master boot record,
MBR)及分區表(partition table), 其中 MBR 佔有 446 Bytes,而 partition table 則占
有 64 Bytes。
GPT 分區表除了分區數量擴充較多之外,支持的磁碟容量也可以超過 2TB。
至於磁碟的文件名部份,基本上,所有實體磁碟的文件名都已經被模擬成 /dev/sd[a-p] 的格
式,第一顆磁碟文件名為 /dev/sda。 而分區的文件名若以第一顆磁碟為例,則為 /dev/sda[1-
128] 。除了實體磁碟之外,虛擬機的磁碟通常為 /dev/vd[a-p] 的格式。 若有使用到軟體磁碟
陣列的話,那還有 /dev/md[0-128] 的磁碟文件名。使用的是 LVM 時,文件名則為
/dev/VGNAME/LVNAME 等格式。
『捌』 linux 下怎麼確定SD 是哪個盤
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別用你的menu.list了
可以先在Linux下面,用root執行fdisk -l
看看有沒有windows格式的分區..
假如你看到有/dev/sda5是windows的分區...那麼可以試試把(hd0,n)裡面的分區號n換成 5-1=4(因為sda從1開始編號,hd從0開始編號). 再試試...
然後
進入grub之後,直接按C進入命令行模式
還是輸入下面兩行..
rootnoverify (hd0,3) //回車
chainloader +1 //回車
然後輸入boot回車即可..
能進去就是找到了,進不去的話,ctl+ALt+DEl重啟,再來一次
按照這個方法,你再修改下分區號,就是(hd0,3),把3替換成別的,挨個試試,從0開始試。。。
能進去的話,再修改你的/boot/grub/menu.list文件的動西就OK了..
PS:我記得應該是有這個文件的..menu.lst或者menu.list...我用的也是fedora,從10-13我都用過,fedora 14我就不知道了....就算沒有的話,修改grub.conf也應該可以的..
樓下在說啥,支持NTFS為啥要重新編譯內核,feodra的內核自動默認就是支持NTFS和FAT32的。。。
(hd0,3)是一種硬碟分區的表示方法,代表的是,第一塊硬碟的第3個分區,從0開始計算的,比如c盤就是hd(0,0)。還有一種表示方法,用sd表示,比如sda4表示的是和(hd0,3)同樣的分區,a就是第一塊硬碟,4就是分區號,從1開始計算的,所以C盤一般就是sda1。
fdisk 是Linux下的一個分區工具,一般用來查看分區。fdisk -l就是查看所有分區的詳細信息,給你看下我的fdisk -l的輸出:
[root@myhost ksl]# fdisk -l
Disk /dev/sda: 80.0 GB, 80026361856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9729 cylinders, total 15630148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624aa2e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63 16852184 8426061 7 HPFS/NTFS
/dev/sda2 16852185 156296384 69722100 f W95 Ext'd (LBA)
/dev/sda5 16852248 67617584 25382668+ b W95 FAT32
/dev/sda6 67617648 109563299 20972826 b W95 FAT32
/dev/sda7 109563363 110221964 329301 83 Linux
/dev/sda8 110222028 111860594 819283+ 83 Linux
/dev/sda9 111860658 128648519 8393931 83 Linux
/dev/sda10 128648583 156296384 13823901 83 Linux
『玖』 linux-存儲結構與磁碟劃分
Linux系統中的一切都是從根/目錄開始的,並按照文件層次化標准(FHS)採用樹形結構來存放文件,以及常見目錄的用途。
Linux文件存儲結構:
/
/root /bin /boot /dev /etc /home /var /lib /usr /media /tmp /proc
I I I
/root/Desktop /root/Media /usr/bin /usr/lib
/boot 開機所需文件-內核、開機菜單以及所需配置文件等
/dev 以文件形式存放任何設備與介面
/etc 配置文件
/home 用戶家文件
/bin 存放單用戶模式下還可以操作的命令
/lib 開機時用到的函數庫,以及/bin與/sbin下面的命令要調用的函數
/sbin 開機過程中需要的命令
/media 用於掛載設備文件的目錄
/opt 放置第三方的軟體
/root 系統管理員的家目錄
/srv 一些網路服務的數據文件目錄
/tmp 任何人都可使用的共享臨時目錄
/proc 虛擬文件系統,例如系統內核、進程、外部設備及網路狀態等
/usr/local 用戶自行安裝的軟體
/var 主要存放日誌等經常變化的文件
linux中SCSI\SATA\U盤的命名規則為/dev/sd[a-p]
硬碟設備是由大量的扇區組成的,每個扇區的容量為512位元組。其中第一個扇區保存主引導記錄與分區表信息(446位元組),分區表64位元組,結束字元2位元組;其中分區表中每記錄一個分區信息就需要佔用16位元組,這樣一來最多隻有4個分區信息可以寫到第一個扇區中,這四個分區就是主分區。為了解決分區數不夠的問題就要將第一個扇區中的分區表中16位元組(擴展分區)拿來指向另外一個分區
主分區或擴展分區的編號從1開始,到4結束
邏輯分區的編號從5開始
舉個栗子:
主分區1 sda1 主分區2 sda2 主分區3 sda3 擴展分區
I
邏輯分區1 sda5 邏輯分區2 sda6
PS:/dev中sda之所以是a並不是由插槽決定的,而是由系統內核的識別順序來決定的
PS2:可有手動指定分區的數字編號所以並不能以編號來判定硬碟位置是設備上的第幾個
PS3:擴展分區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分區,而更像是一個佔用16個位元組分區表空間的指針-----一個指向另外一個分區的指針
為什麼一般看不見sda4?
通常硬碟分區的二種方式,4p,3p+e,也就是說可以分為4個主分區或者3個主分區加一個擴展分區如果使3p+e的話那麼久不存在第4個主分區而是將第四個主分區的位置換為了擴展分區而擴展分區的第一個邏輯分區會被命名為sda5
『拾』 Linux-8 磁碟分區和掛載
1,最多支持4個主分區
2,系統只能安裝在主分區
3,擴展分區要佔一個主分區
4,MBR最大隻支持2TB,但擁有最好的兼容性
1,支持無限多個主分區(但操作系統可能限制,比如windows下最多128個分區)
2,最大支持18EB的大容量(1EB=1024PB,1PB=1024TB)
3,windows7 64位以後支持gtp
1,linux來說無論有幾個分區,分給哪一目錄使用,它歸根結底就只有一個根目錄,一個獨立且唯一的文件結構,linux中每個分區都是用來組成整個文件系統的一部分。
2,linux採用了一種叫」載入「的處理方法,它的整個文件系統中包含了一整套的文件和目錄,且將一個分區和一個目錄聯系起來。這時要載入的一個分區將使它的存儲空間在一個目錄下獲得。
1,Linux硬碟分IDE硬碟和SCSI硬碟,目前基本上是SCSI硬碟
2,對於IDE硬碟,驅動器標識符為"hdx",其中"hd"表明分區所在設備的類型,這里是指IDE硬碟了。」x「為盤號(a為基本盤,b為基本從屬盤,c為輔助主盤,d為輔助從屬盤),」~「代表分區,前四個分區用數字1到4表示,它們是主分區或擴展分區,從5開始就是邏輯分區。例,hda3表示為第一個IDE硬碟上的第三個主分區或擴展分區,hdb2表示為第二個IDE硬碟上的第二個主分區或擴展分區。
3,對於SCSI硬碟則標識為"sdx",SCSI硬碟是用」sd「來表示分區所在設備的類型的,其餘則和IDE硬碟的表示方法一樣。
查看系統的分區和掛載的情況
需求:給linux系統增加一個新的硬碟,並且掛載到/home/newdisk
1,虛擬機添加硬碟
2,分區(fdisk /dev/sdb)
3,格式化(mkfs -t ext4 /dev/sdb1)
4,掛載(mount /dev/sdb1 /home/newdisk)(註:此方式是臨時掛載,重啟電腦後會沒掉)
5,設置可以自動掛載(永久掛載):修改vim /etc/fstab 文件。
查詢系統整體磁碟使用情況
查詢指定目錄的磁碟佔用情況
-s 指定目錄佔用大小匯總
-h 帶計量單位
-a 含文件
--max-depth=1 子目錄深度
-c 列出明細的同時,增加匯總值
1,統計/home文件夾下的文件的個數
ls -l /home | grep "^-" | wc -l
2,統計/home文件夾下目錄的個數
ls -l /home | grep "^d" | wc -l
3,統計/home文件夾下文件的個數,包括子文件夾里的
ls -lR /home | grep "^-" | wc -l
4,統計文件夾下目錄的個數,包括文件夾里的
ls -lR /home | grep "^d" | wc -l
5,以樹狀顯示目錄結構
yum install tree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