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為的安卓系統何時正式停用
這個主要看谷歌公司何時拒絕華為用原生安卓,但我想如果美國強制壓迫以及谷歌公司妥協美國政府,這個條件下谷歌才有可能撤銷華為的使用權,然而谷歌是絕不會輕易妥協,因為一旦撤銷華為的使用權,那麼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可能就會出現-鴻蒙系統,據我所知這個系統不僅僅應用於手機,同時還可能用於多數電子設備,包括電腦,智能電視以及一些很普通的電器。而且這個系統的安全性和兼容性無疑會十分強大。所以一旦這個系統發展順利再很大程度上會給谷歌公司很大壓力,因為華為的市場份額是很大的。你的這個問題現在乃至未來幾個月或是幾年內都不會有答案。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華為自己申請撤銷使用權,用自己的鴻蒙系統,但這可能性比較小,要知道一個新星系統要沖擊一個資深的老系統,而且這個系統早已深入人心,是很難的。我也看過不少資料,這個系統真的很強大,但一切都是未知數。
看我碼了這么多字的份上給個採納唄。
Ⅱ 有人說手機不用安卓系統馬上會回到2010年以前,這是真的嗎
谷歌停止華為部分安卓系統的服務,讓很多人有了這樣的擔憂:如果谷歌禁止所有的國產手機,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們真的要用卡頓的系統嗎?有網友有說:我不怕,我用的是iPhone,可流暢呢!
杞人憂天!我們要知道安卓系統是開源性的,開源性的安卓系統,不可能被完全的禁止,就算華為也只能禁止它的GMS服務,這些服務我相信我們現在已經很少在國內手機中看到,Google服務例如Gmail、Google Play和Youtube。
而華為的「開放源碼許可」公開可用的服務,所以對於華為來說,谷歌的影響只是海外市場。同樣,如果谷歌禁止國內的安卓系統使用谷歌服務,也只是對於GMS的拒絕,我們手機並不受影響,只是未來的安卓系統的更新,可能會影響到,但是現在的安卓P或者安卓Q本身就非常流暢了,我們一直可以用,怎麼可能會出現回到2010年呢?
當然,谷歌壞的地方就在於此,它現在慢慢將更新的部分,以GSM內容為主,未來我們使用的谷歌系統確實更新受到限制;這就需要我們自己推出符合的自家系統。
目前,華為正在自主研發手機操作系統,未來代替安卓系統指日可待。
因此,大家不用擔心,谷歌的拒絕,讓我們不能使用安卓系統。
假的。從2010年到現在已經9年的時間了,手機操作系統有了很大發展,之所以現在很難推出新的手機操作系統,是由於生態的問題,而不是技術的問題。下文具體說一說。
symbian :諾基亞的塞班系統可以說是昔日的王者,比如經典的N73手機。塞班系統對手機硬體要求較低,操作簡單、省電。隨著社交網路、web2.0內容興起,塞班系統逐漸萎縮,逐漸退出了市場。
android :android系統異軍突起,由於其開源特性,打破了傳統操作系統的授權模式,各大手機廠商、互聯網廠商的參與,建立了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維護android系統,迅速佔領了市場,在2010年佔領了手機市場58%的份額,塞班系統逐漸衰落。
IOS :2010年,喬布斯推出了iphone 4,搭載了IOS 4,依靠優秀的設計及嚴格的App Store,IOS成為當時非常流行的操作系統,由於其閉源的特性,以及對APP嚴格的要求,系統運行非常流暢。
windows phone :微軟依靠在桌面操作系統的優勢,推出了windows mobile系統,後來改名為windows phone,大量借用了IOS、android的UI界面和設計元素。但是,由於設置了嚴苛的開發條件,缺乏應用市場,支持的廠商比較少,最終也慢慢推出了 歷史 。
黑莓 :國內用的可能比較少,黑莓系統是加拿大的RIM公司推出的手機操作系統,黑莓系統有RIM自主開發,相比其它系統,更注重安全,支持郵件推薦功能,主要針對高級白領和企業人士,提供移動辦公的需求。
2010年手機操作系統,出現了塞班、android、IOS、黑莓、windows phone五大操作系統,隨著 歷史 的發展,目前,塞班系統、黑莓系統、windows phone系統已經成為 歷史 ,主流的是android系統和IOS系統。
仔細研究IOS和android能夠成功的原因,可以發現 android並不是因為其非常優秀而流行,而是因為其開源的特性,得到了廣大廠商和互聯網廠商的支持,得以迅速的發展 。後來google在自己的發行版google android中加入了IOS類似的「應用商店」建立了強大的生態環境。
隨著美國「禁售令」的發展,谷歌停止了華為的業務往來,華為手機不能使用google android的更新服務、google服務框架等,當然也無緣最新的android Q系統。
我覺得這個時候是華為推出自研操作系統最好的時機,根據網上消息,華為早在2012年就開始布局自家的「鴻蒙」操作系統,基於linux系統進行了大量的優化,部分成果已經得到了應用。
總之,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核心晶元和軟體禁運,可以說給華為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幸好,華為有自己的「備胎」B計劃,相關核心晶元有替代方案。現在推出手機操作系統,並不是白手起家,有很多成熟的方案借鑒,此時推出操作系統可能會增加優秀,但是關鍵是手機操作系統生態鏈的建設,各大互聯網廠商和手機廠商的通力合作。
在分析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看一下2010年的手機市場是怎樣的。
2010年,安卓系統還大面積停留在2.3階段。熟悉這個系統的人都知道,雖然安卓2.3很經典,但系統本身的功能性十分有限。換句話說那個時候手機的存儲空間還沒有現在手機的運行內存大。
據消息披露,最近風頭正盛的華為「鴻蒙」手機系統已經研發了7年。也就是說,從2012年開始,華為的鴻蒙手機系統就已經初具模型。縱然我們的技術與谷歌相比有限,但谷歌的技術水平也並不會拉開我們近10年的時間。要知道十年時間已經夠軟體部門做很多事情。
所以,不用安卓我們的手機就會回到2010年是一件被誇大了的事情。如果華為系統真的在今年秋季上市,相信到時候會給我們以意在的驚喜。
不懂技術別瞎逼逼,首先安卓系統是開源的,影響華為的是安卓gms,所以對國內市場沒有影響,但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很大。其次安卓是用java開發的,鴻蒙也是java開發的,鴻蒙兼容安卓的app很正常,不用大驚小怪,再說安卓系統並不完美,谷歌也想用新系統來取代安卓,但考慮到運用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沒下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國准備在近幾年全面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包括電腦、手機、伺服器,一個大國不可能長期受制於人,就像俄羅斯一樣,用自己的系統。
凡事都需要過程,二十年前安卓谷歌安在?我國應眾志成城扶持鴻蒙系統培育生態,斯諾登揭露棱鏡門之後,大量第三世界國民並不受用Google Facebook這些,白人第一陣營國家也頗有不滿Google侵犯隱私、蘋果高價騙錢之人,鴻蒙不趁勢崛起,更待何時
回到2010年的時間,那個時候也就是安卓剛剛起步,會嗎?其實我們在任何因素都不考慮的情況也是不會的,因為華為的鴻蒙系統,根據有餘承東的描述從2012年就有開始研發一直到現在,在結合華為的方舟編譯器優化來講,華為對於軟體方面的實力還是相對比較強的 ,所以即便是真的用鴻蒙也不會是之前安卓起步時候的樣子。
(一)其實是顯然不會的,首先安卓是開源的,所以沒有獨家這一說,而且我們看到現在google可以禁止的只有google自己的服務,也就是GMS,就像這次禁止的話,也只是googl商店,等等一些國外的軟體等等。而國內是不受到影響,關鍵是影響不到。
(二)對於google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國際市場,如果美國谷歌公司突然停止給中國使用安卓操作系統,那麼谷歌公司將無法再操作系統上有盈利的可能,它這是自斷財路的表現。在投資人看來是谷歌這樣做是絕對不明智的事情,因此更多的股東會拋售股票,還有想投資谷歌的人會立馬中斷。
(三)安卓P和安卓Q現在已經足夠流暢,而且華為即便是研發的系統不好用,但是之前的方舟編譯器,再加上現有的安卓系統,改變了生態的,我們用很久其實還是不會卡頓的。
凡事沒有我們現象的那麼糟糕,即便是真的安卓系統封殺,到哪個時候,其實不僅僅是華為或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由此爆發的政治經濟問題,加快了國內系統和晶元的自主研發,這就是所有廠商的問題了,到哪個時候人們對於國內自主研發的系統晶元其實也不會有那麼嫌棄或者是和之前一樣的眼光,所以對於回到2010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者就是即便是自主研發系統的,最後的結果也會更好。
回答完畢
這肯定是不會發生的,也就是說即便我們不用谷歌的安卓系統,仍然不會發展為退回到所謂的2010年事情,2010年還是功能機最後的輝煌時期。
要知道目前來看的話,其實谷歌最大的優勢就是因為其開源系統讓國產手機迅速崛起之後,穩定了安卓在智能手機的絕對地位,加上三星包括HTC, 一眾廠商的推波助瀾,使得國際上使用安卓手機的用戶也在逐步增加,這一代表是目前三星為主。
但問題在於,目前來看的話,安卓發展了這么多年,已經接近10個年頭,國內的手機廠商學也該學到點什麼東西,尤其是在定製系統方面國產,手機一直是比較有創新想法,在這期間其實是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說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就是在這樣一邊積累經驗一邊摸索創造出來的, 加上吸取了安卓很多的優缺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為國產的操作系統避免一些巨大的誤區要知道在剛開始的時候是非常混沌不堪的,直到安卓2.1版本才真正的完善了許多。
即便是不使用安卓系統,國內也是有的,包括阿里雲os, 這樣的第三方操作系統可以暫時頂上去,然後再尋求下一步的系統發展情況,本質上智能手機的大趨勢已經是不可逆的發展,要知道,移動互聯網一定是未來的中心,將來PC端是隨時有可能被弱化的。
所以說谷歌的安卓系統確實是市場份額比較強大,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超過70%以上,這已經是非常恐怖的數字了,但也並不代表安卓系統就是不可替代的。
加上我們在討論一款操作系統的時候,其實討論的是這款操作系統所對應的軟體運行環境以及軟體適配程度,那麼在這一點上無論是iOS系統還是安卓都做的是非常成功,所以這兩款系統才能夠成為世界智能手機的主流。
微軟操作系統的衰敗和退場正是因為軟體運行環境始終與安卓和iOS有著較大的差距,這其中有很復雜的原因。所以說無論是國產操作系統,還是將來我們要推出的自主操作系統,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操作系統本身的問題,而是操作系統,運行環境如何,只要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安卓iOS並不是不可以替代的。
而當年阿里投資魅族的時候,就已經和魅族達成合作意向,要推廣阿里的雲os系統,谷歌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也是非常的著急,強力的對魅族進行了一波打壓也就可以看出強大如此的,谷歌安卓系統都會忌憚第三方的崛起。
這話換在五年前我信,而現在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了安卓還有很多Linux系統可以用!
有人說手機不用安卓系統馬上會回到2010年以前,這是真的嗎?安卓系統和iOS已經統治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絕大部分江山將近十年時間。如果突然安卓系統不能使用,真的就差不多回到2010年以前的狀態。
恰恰正是因為iOS+安卓這兩大操作系統的絕對優勢,在這十年時間除了消失掉的手機OS,已經沒有多少新系統的出現。而且消失掉的手機OS幾乎沒有多少更新或開發了,連WP也已經落下帷幕。如果突然安卓系統不能使用,那麼手機廠商又得要重新尋找那些已經消失掉的手機操作系統來重新開始。
除了蘋果iOS,手機操作系統差不多又要回到群雄逐鹿的時代,除了極少部分手機廠商有自己的准備或可以找到替代之外。塞班、黑莓、WP、Firefox OS、BADA、TiZen等等以前曾經失敗過或者被淘汰過的,都有可能被重新撿起來再來開發完善。相比較起來,雖然安卓系統並不是技術有多牛,但它的開源性建立起來的生態鏈,是其它手機操作系統所不具備的。
至於國內手機廠商,幸好有華為的鴻蒙系統做准備、有AliOS、960 OS等手機操作系統,但可惜的是這些系統都沒有建立自己的生態鏈。本來AliOS有機會,並且也搭載在某些小眾品牌的手機上,但終究沒有建立起來,也不得不淡出手機圈子轉向到其它智能終端。
雖然某些操作系統的技術可能要比2010年好上一些,但除了IOS之外,沒有那個系統有較強的生態圈子。於是又出現百家爭鳴、各自爭霸,猶如2010年左右的大浪淘沙剩下了安卓一般,又一輪大戰也會剩下一到兩家霸佔市場。
我認為即使不用安卓系統,也不可能回到2010年以前,現在智能手機就是一大趨勢,不用安卓,別的應用系統也會隨之起來。
主要牽扯到的問題要是沒有安卓系統,別的操作系統起來以後,只要應運軟體能成長起來,那都是一樣的。
現在安卓系統成為主流,主要因為安卓後段應用開發人員龐大,用安卓系統的成本比自己開發成本要低的多。
安卓系統這個生態鏈已經非常完善了,各大應運廠家都圍繞安卓系統再搞研發,投資巨大,現在等於全世界的研發人員大部分都是圍繞安卓在產品。
所以我認為要是沒有安卓,肯定有別的操作系統取而代之,但是不可能回到10年前。
Ⅲ 安卓蘋果的「手下敗將」:曾是全球第二大手機系統,2022正式關停
又一個手機操作系統宣布關停。從2022年1月4日起, 黑莓(BlackBerry) 正式終止對搭載BlackBerry OS設備提供支持。換句話說,所有不是運行安卓軟體的舊黑莓設備將變成一塊磚,不再能夠使用數據上網、發送簡訊、撥打電話等基礎功能。
創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黑莓手機,曾經是功能機時代的王者之一,巔峰時擁有近一億用戶,在美國市場佔有率高達48%,拿下全球近20%的市場份額。正如諾基亞之於芬蘭,它可謂是加拿大的國寶級手機品牌。
QWERTY全鍵盤設計,是黑莓手機的標志性特色。實時郵件功能,則是其成功的秘訣。在互聯網方興未艾、移動通信還處於2G網路的時代,他們率先集成Push Mail服務,可以「永久在線」地將郵件發送到移動設備。這項功能在911的時候大放異彩,由於通信網路陷於癱瘓,其它手機成了擺設,只有黑莓還可以正常使用。
另外,依靠自身封閉的BlackBerry OS,黑莓手機開始主打「安全可靠」,通過硬體識別、加密演算法、私有伺服器傳輸、企業端管理、封閉軟體應用等構建的安全體系,成功俘獲一眾商務人士。就連奧巴馬也是忠實用戶,曾經一部黑莓手機用了七年。
08年的時候,公司市值高達830億美元,是加拿大最賺錢的公司之一。次年憑借BlackBerry Bold,在全球拿到了近20%的市場份額。 BlackBerry OS也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操作系統,僅次於諾基亞的塞班Symbian。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蘋果推出重新定義手機的iPhone 4,正式拉開智能手機時代的帷幕。在更大的屏幕、更便捷的交互的趨勢下,曾經引以為傲的全鍵盤成了最大的包袱。實時郵件功能,在即時通訊應用面前也不存在太多優勢。封閉的BB系統無法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逐漸被iOS和安卓超越。
黑莓試圖做出改變,針對觸控開發了新的操作系統BlackBerry 10,也推出Z10、Q5、Q10等新機,但都是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與微軟的Windows Mobile/Phone一樣,由於沒有足夠的開發者加入,始終無法構建自己的生態圈。後來,他們開始採用安卓系統,也難以挽救頹勢。
六年前,黑莓宣布退出手機市場。同年12月將品牌授權給TCL使用,由這家中國公司負責手機的開發、設計和銷售。只是這次合作並沒有掀起什麼波瀾,到了2020年8月31日,雙方選擇分道揚鑣。再到如今BlackBerry OS關停,最後一點印記也將散去。
當然黑莓並沒有倒閉,他們已轉型成為一家To B軟體公司,除了企業網路安全應用以外,還在智能 汽車 、自動駕駛等領域有所布局。QNX的 汽車 操作系統及軟體方案,成為增長新引擎。
2022財年第三財季(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公司營收同比下降15.6%至1.84億美元,凈利潤為7400萬美元,同比扭虧為盈。可以看出,黑莓手機的結束並不等同於黑莓公司的終結,但新征程並非坦途,前方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Ⅳ Android:安卓發展史
1973手機館| 數碼文化
手機 歷史 未來發展
深度好文 全面詳細
近幾年來,安卓系統市場佔有率穩定在60-70%,從誕生到擊敗Windows Phone(微軟)、Symbian(諾基亞)、BlackBerry OS(黑莓),安卓只用了非常短的時間。
Android這個詞最先出現在法國作家維里耶德利爾·亞當在1886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未來夏娃》中,作者把外表像人類的機器起名為「安德羅丁」(android)。
而安卓的創始人則是大名鼎鼎的安迪·魯賓,1963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1986年獲得紐約州尤蒂卡學院計算機學士學位,之後加入卡爾·蔡司擔任機器人工程師。
1989年,魯賓到開曼群島 旅遊 ,遇到了蘋果公司一位叫Bill Caswell的工程師,之後被推薦到蘋果公司,於是26歲的魯賓便加入了蘋果公司。
1989年到1992年,安迪·魯賓在蘋果擔任軟體工程師,工作期間,由於喜歡研究機器人,還得到了一個外號:Android(機器人)。
1990年,蘋果將手持電腦部門和通訊設備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一個新公司General Magic,中文叫通用魔術,主要研究個人通訊器一類的手持設備,也就是智能手機,兩年後,魯賓加入了這個新公司。
通用魔術不僅研發出了早期的手機系統Magic Cap,還做出了便攜的移動設備,是智能手機和手機系統的奠基者。
由於概念太超前,只有少數幾個生產商和通訊公司能勉強接受,之後通用魔術公司破產,部分人員後來都成為了谷歌、蘋果、微軟的高級工程師,毫不誇張的說一定程度上對蘋果和安卓都有極大的影響,這個偉大公司我們之後單獨講。
而安迪·魯賓則選擇了加入了三名蘋果公司元老成立的Artemis公司,參與開發互動式互聯網電視WebTV。1997年,Artemis公司被微軟收購,魯賓留在微軟,繼續 探索 機器人項目。
1999年,魯賓離開微軟,在矽谷中心城市帕羅奧圖租了一個零售商店做實驗室,研究各種機器人。
之後安迪·魯賓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Danger」的公司,名字來自美國電視劇《迷失太空》,劇中有個機器人經常發出「Danger!」警告。
開發一個可聯網的相機,為了吸引投資人的興趣,他們為相機加上了鍵盤、無線通訊等模塊,做成了可上網的智能手機Sidekick,並決定與運營商進行合。
2002年10月,Danger發布了SideKick首款產品Hiptop,這是一台具有革命性的無線設備,支持網上沖浪、收發電子郵件、網上聊天、在線 游戲 、電子郵件、小說、通訊功能。
之後陸續發布了Hiptop2、Hiptop3、SideKick iD、SideKick LX、SideKick 2008、摩托羅拉Q700、Sidekick 2009,直到2011年,三星還推出了Sidekick 4G。
2002年初,在斯坦福大學給矽谷工程師講課,談到了Sidekick的研發過程,恰好台下坐著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受到Sidekick的啟發,佩奇有了開發手機和一個移動操作系統的想法。
Danger公司成立之後,安迪·魯賓從工程師轉變為管理者,公司運營不理想,雖然SideKick是超越了時代的產品,但商業上卻無比失敗,之後魯賓選擇了卸任CEO。
2003年10月,安迪·魯賓聯合幾位朋友創建Android公司,自己也把所有積蓄投入了進去。
一開始Android主要是針對數碼相機開發操作系統,但是無法引起投資者的興趣。
由於很喜歡機器人這個稱呼,安迪·魯賓購買了Android.com 作為個人網站的域名,2008年Android.com變成了安卓開發聯盟的本部。
一開始,安迪·魯賓就把Android的商業計劃確定為免費向手機生產商開放,然後向運營商出售增值服務。
但Android的經營一直不太良好,關鍵時間安迪·魯賓還得靠朋友的資助才維持了公司的運營,為此只好尋找投資,就這樣谷歌走了進來。
2005年1月,安迪·魯賓和西爾斯到谷歌山景城總部會談,Google三駕馬車,只有拉里·佩奇欣賞魯賓的構想。
45天之後又進行了第二次會面,Android四位創始人全部到齊, 向 谷歌展示了一款軟體原型,谷歌也直接表明態度:想要收購Android。
正缺投資的Android接受了谷歌的收購提議,據說交易價格為5000萬美元。
2005年7月11日,Android團隊搬進了谷歌。
一開始Android略有點抗拒成為谷歌的一部分,谷歌會對每一行代碼進行審查,保證質量和統一性,但是Android一直反對,兩年後,谷歌才如願以償,但Android在谷歌一直是特立獨行,像孤兒一樣閉門造車。
因為谷歌的移動戰略是把自己的應用安裝到其他手機上,而Android的理念不僅要把應用裝到其他手機里,還要把自己的系統裝到手機里。
要想推廣Android,谷歌還需要開發出運行這款軟體的手機,為了找到願意銷售手機的運營商,安迪·魯賓不停遊走在晶元生產商、智能手機生產商、移動運營商之間尋找合作。
時間來到了2007年,谷歌一邊加緊安卓系統的完善和開發,一邊尋找生產手機的合作夥伴。
在美國手機銷售由運營商控制,沒有一家運營商感興趣,Verizon、Sprint、AT&T都不感興趣,與T-Mobile談判了6個月後,還是被拒絕。
關鍵時刻,恰好Android聯合創始人尼克·西爾斯,曾擔任過T-Mobile的營銷高管,成功說服了CEO羅伯特·道森答應了合作。
谷歌終於找到了願意銷售Android手機的運營商,但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大事,2007年1月蘋果推出了智能手機,2007年6月正式發售。
全觸屏的體驗式革新給谷歌帶來了巨大壓力,打亂了谷歌的步伐,但也讓谷歌和安卓因禍得福。
Android在正式發行之前,有兩個內部測試版本,分別是阿童木、發條機器人。
而第一部搭載Android系統的手機也有兩個版本,第一個代號Sooner,使用HTC Excalibur的機身,T-Mobile的定製版本叫Dash。第二個代號Dream, 採用了新的設計和觸摸屏。
普通的Sooner版本採用的是早期的Android M3系統,很粗糙,軟硬體開發度都比較低,原型機既不支持觸摸功能,也不支持3G網路和WiFi,外形還非常像黑莓的翻版。
早期版本Android系統的主頁的風格借鑒了MacOS的風格,底部有一個Dock可以顯示五個應用圖標,按Home鍵彈出快捷方式抽屜,操作完全用搖桿鍵切換圖標,與蘋果全觸控的交互邏輯完全沒法競爭。
半路殺出個蘋果之後,谷歌不得不放棄之前計劃,跟隨蘋果趨勢,轉向更激進的Dream版本,跟進觸屏趨勢,重新設計系統。
原始Android M3版本有太多全鍵盤的交互邏輯,時間緊急,谷歌只好以側滑蓋方式保留了全鍵盤,在默認狀態下以屏幕觸控進行交互。
谷歌正在不停地完善新系統的主屏幕、通知欄、撥號鍵盤、快捷方式、日歷、Gmail、電子市場等等最基礎的功能。
另一邊,初代iPhone已經發布。
2007年11月5日,谷歌也趕緊展示了Android系統,並宣布建立一個聯盟組織開放手持設備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來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
該組織由34家手機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運營商、晶元製造商、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營運商組成。
2008年,Android.com變為OHA(手機開放聯盟)的官方網站,在Android上,魯賓吸取了Magic Cab和Sidekick的教訓,為了讓更多廠商生產相關的設備,堅持Android開源。
時間來到了2008年6月,蘋果發布了iPhone 3G,而到8月份,谷歌終於發布了Android 0.9 Beta版,終於是一個嶄新完善的系統了。
在展示了Android系統一年以後,終於有了成品亮相,2008年9月22日,谷歌正式對外發布第一款Android手機HTC G1,又名HTC Dream。9月23日,谷歌發布了Android1.0。
手機是由運營商T-Mobile定製,台灣HTC代工製造。早在魯賓洽談製造Sidekick手機的時候就和HTC有過交流,看來多年的合作默契也是後來谷歌手下HTC手機部門開發Pixel的原因之一。
HTC G1發布後,對手iPhone的暢銷反而又幫了谷歌和安卓一把,AT&T獲得了iPhone在美國的獨家銷售權,其他運營商找不到可以與iPhone匹敵手機,被迫開始關注Android。
之後大廠摩托羅拉也開發出了基於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Droid,Verizon甚至花一億美元推廣摩托羅拉Droid。
2009年4月,T-Mobile宣布,G1銷量突破一百萬台。到2010年末僅僅推出三年的Android已經超越稱霸十年的諾基亞Symbian系統。
站穩腳步後,谷歌推出了自己旗下第一款自主品牌手機,Nexus one(HTC G5),依然由HTC代工生產。
2010年,新設計了Android的Logo,是由Ascender公司設計,靈感源於男女廁所門上的圖形符號。
安卓系統雖然不是谷歌100%說了算,但英文的Android和中文安卓,以及這個綠色機器人都是谷歌的商標,只有谷歌可以直接用,其他廠商則必須打上Powered by Android的標識。
2009年4月,Android 1.1發布三個月後,Androud1.5發布,這也是第一個有公共代號的版本:紙杯蛋糕。
從這個版本開始,Android每次會以英文字母的順序,以甜點作為版本代號。
從Android 10開始,Android不再按照零食或甜點的字母順序命名,而是轉換為版本號。
安卓逐漸強大,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蘋果的助力,也有運營商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開源。
而創始人安迪魯賓則慢慢在Android的發展方面失去了話語權,桑達爾·皮采(Sundar Pichai)接管了Android、Chrome和谷歌的大多數產品。
2013年3月,安迪魯賓離開了Android部門,負責谷歌的機器人部門,2014年離開谷歌,投入到自己的創業孵化公司。
2015年,安迪魯賓創立了一家手機公司Essential,並於2017年發布Essential Phone,2020年2月Essential宣布停止運營。
而正在孕育的Essential Phone 2、Essential Phone3全都無疾而終。
大部分數據來自網路
Ⅳ 安卓系統估計多長時間淘汰
不會淘汰的
理由:1.系統免費使用,開源。這樣可以降 低手機製造商的開發成本,硬體開發好以 後軟體全用android就可以生產強大的智能 機,不用像使用windows mobile那樣交授 權費。生產出的手機功能強大價格便宜。 從摩托三星到山寨廠商全在生產android。 2.android軟體豐富,已經普及,有很大的 用戶群,你能在手機上實現的功能android 手機幾乎都能實現,哪怕別的公司再推出 新的開源系統,由於缺少軟體也很難普及 開。 3.android的軟體市場給軟體開發者帶來利 潤,使用者帶來了方便。用戶和開發者都 聚攏過來。其它系統都會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