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復位電路原理圖
(1)復位電路之一。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一種實用復位電路。電路中,A105是機芯微控制器集成電路,A101是主軸伺服控制和數字信號處理集成電路, A104是伺服控制集成電路。
微控制器實用復位電路之一
這一電路的工作原理是這樣:在電源接通後,+5 V直流電壓通過電阻R216和電容C128加到集成電路A105的復位信號輸入引腳⑨腳,開機瞬間由於電容C128兩端的電壓不能突變,所以A105的⑨腳上是高電平,隨著+5 V直流電壓對C128充電的進行,⑨腳的電壓下降。
由此可見,加到集成電路A105的復位引腳⑨腳上的復位觸發信號是一個正脈沖。這一正脈沖復位信號經集成電路⑨腳內電路反相處理,使內電路完成復位。
重要提示
這一復位電路在使集成電路A105復位的同時,A1的⑥腳還輸出一個低電平復位脈沖信號,分別加到集成電路A101的復位信號輸入端16腳和集成電路A104的復位信號輸入端①腳,使A101和A104兩個集成電路同時復位。
(2)復位電路之二。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另一種實用復位電路。電路中, A1是微控制器集成電路,其42腳是電源引腳,33腳是復位引腳。
這一電路的工作原理是這樣:在電源開關接通後,+5 V直流電壓給集成電路A1的電源引腳42腳供電,當電源開關剛接通時,+5 V 電壓還沒有上升到穩壓二極體VZ1 的擊穿電壓,所以VZ1處於截止狀態,此時VT1管截止,這樣+5 V電源電壓經電阻R3加到VT2管的基極,使VT2管飽和導通,其集電極為低電平,即使集成電路A1的復位引腳33腳為低電平。
實用復位電路之二
隨著 +5 V 電壓升到穩定的 +5 V 後,這一電壓使穩壓二極體VZ1擊穿,導通的VZ1和R1給VT1管的基極加上足夠的直流偏置電壓,使VT1飽和導通,其集電極為低電平,這一低電平加到VT2管的基極,使VT2 管處於截止狀態,這樣+5 V 電壓經電阻R4加到復位引腳33腳上,使33腳為高電平。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電源開關接通後,復位引腳33腳上的穩定直流電壓的建立滯後一段時間,這就是復位信號,使集成電路A1的內電路復位。
斷電後,電容C1充到的電荷通過二極體VD1放掉,因為在電容C1上的電壓為上正下負,+5 V 端相接於接地,C1 上的充電電壓加到VD1上的是正向偏置電壓,使VD1導通放電,將C1中的電荷放掉,以供下一次開機時能夠起到復位作用。
(3)復位電路之三。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另一種實用復位電路。電路中, A1是微控制器集成電路,其41腳是電源引腳, 24腳是復位引腳,VZ002是穩壓二極體,VT002是PNP型三極體。
B. 單片機復位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單片機復位是單片機上的復位電路的復位操作,作用是使電路恢復到起始狀態。
單片機復位電路主要有四種類型:微分型復位電路;積分型復位電路;比較器型復位電路;看門狗型復位電路。
為確保微機系統中電路穩定可靠工作,復位電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復位電路的第一功能是上電復位。一般微機電路正常工作需要供電電源為5V±5%,即4.75~5.25V。
由於微機電路是時序數字電路,它需要穩定的時鍾信號,因此在電源上電時,只有當VCC超過4.75V低於5.25V以及晶體振盪器穩定工作時,復位信號才會撤除,微機電路開始正常工作。
(2)單片機復點陣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復位方式:
1、手動按鈕復位
手動按鈕復位需要人為在復位輸入端RST上加入高電平。一般採用的辦法是在RST端和正電源Vcc之間接一個按鈕。當人為按下按鈕時,則Vcc的+5V電平就會直接加到RST端。手動按鈕復位的電路如所示。由於人的動作再快也會使按鈕保持接通達數十毫秒,所以,完全能夠滿足復位的時間要求。
2、上電復位
對於CMOS型單片機,由於在RST端內部有一個下拉電阻,故可將外部電阻去掉,而將外接電容減至1uF。如果系統在上電時得不到有效的復位,則程序計數器PC將得不到一個合適的初值,因此,CPU可能會從一個未被定義的位置開始執行程序。
3、積分型上電復位
常用的上電或開關復位電路如圖3所示。上電後,由於電容C3的充電和反相門的作用,使RST持續一段時間的高電平。當單片機已在運行當中時,按下復位鍵K後松開,也能使RST為一段時間的高電平,從而實現上電或開關復位的操作。
C. 單片機電路中,有幾種復位方法下面圖中是採用什麼復位方法的
單片機復位的方法有看門口溢出復位、復位腳低電平復位(51單片機為高電平復位)、VDD低電壓導致單片機復位、上電復位。
上面電路屬於RST 高電平復位
51單片機是高電平復位的,如果RST引腳維持2個機器周期時間長的高電平,那麼內部寄存器將會被置為合適的數值,使得系統順序啟動,正常工作時,RST 腳保持低電平。
D. 8031單片機的手動和自動復位電路圖
8031單片機和8051單片機一樣,復位電路都是微分電路復位。如圖所示,如果沒有按鍵,則單片機上電時自動復位。按鍵是REST腳電位被拉高,單片機手動復位。電容和電阻參數可以做更改,圖示值只是參考值。註:據我所知除了80318051單片機以為其他單片機,比如AVR,PIC等的外部復位電路都是採用積分電路復位,(更換一下電阻和電容就是積分電路了)。如果用內部復位,則REST腳可以掛空,或者上拉。
E. 單片機的按鍵啟動和復位電路圖
單片機的復位有上電復位和按鈕手動復位兩種。如圖(a)所示為上電復位電路,圖(b)所示為上電按鍵復位電路。
上電復位是利用電容充電來實現的,即上電瞬間RST端的電位與VCC相同,隨著充電電流的減少,RST的電位逐漸下降。圖(a)中的R是施密特觸發器輸入端的一個10KΩ下拉電阻,時間常數為10×10-6×10×103=100ms。只要VCC的上升時間不超過1ms,振盪器建立時間不超過10ms,這個時間常數足以保證完成復位操作。上電復位所需的最短時間是振盪周期建立時間加上2個機器周期時間,在這個時間內RST的電平應維持高於施密特觸發器的下閾值。
上電按鍵復位(b)所示。當按下復位按鍵時,RST端產生高電平,使單片機復位。復位後,其片內各寄存器狀態改變,片內RAM內容不變。
由於單片機內部的各個功能部件均受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程序運行直接受程序計數器PC指揮。各寄存器復位時的狀態決定了單片機內有關功能部件的初始狀態。
另外,在復位有效期間(即高電平),80C51單片機的ALE引腳和引腳均為高電平,且內部RAM不受復位的影響。
圖要點一下查看大圖才清楚哦O(∩_∩)O
F. 單片機復位電路(高低電平復位分別)
當單片機上電瞬間由於電容電壓不能突變會使電容兩邊的電位相同,此時RST為低電平,之後隨著時間推移電源通過電阻對電容充電,充滿電時RST為高電平。正常工作為高電平,低電平復位。
當單片機上電瞬間由於電容電壓不能突變會使電容兩邊的電位相同,此時RST為高電平,之後隨著時間推移電源負極通過電阻對電容放電,放完電時RST為低電平。正常工作為低電平,高電平復位。
單片機的復位引腳RST(全稱RESET)出現2個機器周期以上的高電平時,單片機就執行復位操作。如果RST持續為高電平,單片機就處於循環復位狀態。當單片機處於低電平時就掃描程序存儲器執行程序。
(6)單片機復點陣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基本結構
1、運算器
運算器由運算部件——算術邏輯單元(Arithmetic & Logical Unit,簡稱ALU)、累加器和寄存器等幾部分組成。ALU的作用是把傳來的數據進行算術或邏輯運算,輸入來源為兩個8位數據,分別來自累加器和數據寄存器。
2、ALU能完成對這兩個數據進行加、減、與、或、比較大小等操作,最後將結果存入累加器。例如,兩個數6和7相加,在相加之前,操作數6放在累加器中,7放在數據寄存器中,當執行加法指令時,ALU即把兩個數相加並把結果13存入累加器,取代累加器原來的內容6。
3、運算器有兩個功能:
(1)執行各種算術運算。
(2)執行各種邏輯運算,並進行邏輯測試,如零值測試或兩個值的比較。
(3)運算器所執行全部操作都是由控制器發出的控制信號來指揮的,並且,一個算術操作產生一個運算結果,一個邏輯操作產生一個判決。
4、控制器
控制器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時序發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組成,是發布命令的「決策機構」,即協調和指揮整個微機系統的操作。其主要功能有:
(1) 從內存中取出一條指令,並指出下一條指令在內存中的位置。
(2) 對指令進行解碼和測試,並產生相應的操作控制信號,以便於執行規定的動作。
(3) 指揮並控制CPU、內存和輸入輸出設備之間數據流動的方向。
5、主要寄存器
(1)累加器A
累加器A是微處理器中使用最頻繁的寄存器。在算術和邏輯運算時它有雙功能:運算前,用於保存一個操作數;運算後,用於保存所得的和、差或邏輯運算結果。
(2)數據寄存器DR
數據寄存器通過數據匯流排向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送(寫)或取(讀)數據的暫存單元。它可以保存一條正在解碼的指令,也可以保存正在送往存儲器中存儲的一個數據位元組等等。
(3)程序計數器PC
PC用於確定下一條指令的地址,以保證程序能夠連續地執行下去,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指令地址計數器。在程序開始執行前必須將程序的第一條指令的內存單元地址(即程序的首地址)送入PC,使它總是指向下一條要執行指令的地址。
(4)地址寄存器AR
地址寄存器用於保存當前CPU所要訪問的內存單元或I/O設備的地址。由於內存與CPU之間存在著速度上的差異,所以必須使用地址寄存器來保持地址信息,直到內存讀/寫操作完成為止。
硬體特性
晶元
1、主流單片機包括CPU、4KB容量的RAM、128 KB容量的ROM、 2個16位定時/計數器、4個8位並行口、全雙工串口行口、ADC/DAC、SPI、I2C、ISP、IAP。
2、系統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實現模塊化。
3、單片機可靠性高,可工作到10^6 ~10^7小時無故障。
4、處理功能強,速度快。
5、低電壓,低功耗,便於生產攜帶型產品。
6、控制功能強。
7、環境適應能力強。
G. MCS-51系列單片機常用的復位方法有幾種畫電路圖並說明其工作原理。
51單片機常用的復位方法:
1.上電制動復位,只要電源的的上升時間不超過1ms,就可以實現自動上電復位
2.按鍵電平復位,復位信號保持時間大於2個機器周期。
3.外部脈沖復位,復位信號保持時間大於2個機器周期。
4.看門狗復位,看門狗溢出時復位。
H. 1. 單片機的復位電路有哪幾種,分別畫出電路圖
發點圖片格式的:
I. 請畫出最小單片機系統的復位電路圖和振盪電路圖
(不好意思哦!沒有具體的圖樓上的回答了,我在發些怎麼使用的給的咯!!)
單片機的最小系統是由組成單片機系統必需的一些元件構成的,除了單片機之外,還需要包括電源供電電路、時鍾電路、復位電路。單片機最小系統電路(單片機電源和地沒有標出)如圖2-7所示。
圖2-7 單片機最小系統
下面著重介紹時鍾電路和復位電路。
1)時鍾電路
單片機工作時,從取指令到解碼再進行微操作,必須在時鍾信號控制下才能有序地進行,時鍾電路就是為單片機工作提供基本時鍾的。單片機的時鍾信號通常有兩種產生方式:內部時鍾方式和外部時鍾方式。
內部時鍾方式的原理電路如圖2-8所示。在單片機XTAL1和XTAL2引腳上跨接上一個晶振和兩個穩頻電容,可以與單片機片內的電路構成一個穩定的自激振盪器。晶振的取值范圍一般為0~24MHz,常用的晶振頻率有6MHz、12 MHz、11.0592 MHz、24 MHz等。一些新型的單片機還可以選擇更高的頻率。外接電容的作用是對振盪器進行頻率微調,使振盪信號頻率與晶振頻率一致,同時起到穩定頻率的作用,一般選用20~30pF的瓷片電容。
外部時鍾方式則是在單片機XTAL1引腳上外接一個穩定的時鍾信號源,它一般適用於多片單片機同時工作的情況,使用同一時鍾信號可以保證單片機的工作同步。
時序是單片機在執行指令時CPU發出的控制信號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AT89C51單片機的時序概念有4個,可用定時單位來說明,包括振盪周期、時鍾周期、機器周期和指令周期。
振盪周期:是片內振盪電路或片外為單片機提供的脈沖信號的周期。時序中1個振盪周期定義為1個節拍,用P表示。
時鍾周期:振盪脈沖送入內部時鍾電路,由時鍾電路對其二分頻後輸出的時鍾脈沖周期稱為時鍾周期。時鍾周期為振盪周期的2倍。時序中1個時鍾周期定義為1個狀態,用S表示。每個狀態包括2個節拍,用P1、P2表示。
機器周期:機器周期是單片機完成一個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時間。一條指令的執行需要一個或幾個機器周期。一個機器周期固定的由6個狀態S1~S6組成。
指令周期:執行一條指令所需要的時間稱為指令周期。一般用指令執行所需機器周期數表示。AT89C51單片機多數指令的執行需要1個或2個機器周期,只有乘除兩條指令的執行需要4個機器周期。
了解了以上幾個時序的概念後,我們就可以很快的計算出執行一條指令所需要的時間。例如:若單片機使用12MHz的晶振頻率,則振盪周期=1/(12MHz)=1/12us,時鍾周期=1/6us,機器周期=1us,執行一條單周期指令只需要1us,執行一條雙周期指令則需要2us。
2)復位電路
無論是在單片機剛開始接上電源時,還是運行過程中發生故障都需要復位。復位電路用於將單片機內部各電路的狀態恢復到一個確定的初始值,並從這個狀態開始工作。
單片機的復位條件:必須使其RST引腳上持續出現兩個(或以上)機器周期的高電平。
單片機的復位形式:上電復位、按鍵復位。上電復位和按鍵復位電路如下。
圖2-9 單片機復位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