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2T和1T單片機的一個機器周期相同嗎
晶振決定時鍾周期(機器周期),51的指令周期是12個時鍾周期。NOP 指令佔一個指令周期。
Ⅱ 什麼叫12T和1T的單片機
首先是時鍾周期和晶振周期的區別,時鍾周期不一定等於晶振周期,例如倍頻的時候。其次,1t在這里所指的就是一個機器周期為一個時鍾周期,而指令的執行時間是以機器周期為單位的。額外補充:stc的1t系列單片機除了一個機器周期為一個時鍾周期外,還對指令進行了優化,令一些指令執行所需的機器周期較原來的要少。
Ⅲ 一般說1T 4T 6T 12T的單片機是指的什麼
1T、4T、6T、12T應該是指每個指令周期所需要的機器周期數。
以經典51平台為例,以振盪輸入端每12個周期作為一個指令周期。
選購單片機時,應以是否熟悉、是否會用為絕對優先。當然如果是純學習,則不妨選擇一款使用較廣泛、較具有代表性的單片機作為上手的初戀^_^
單片機的晶振不能亂選,應根據其手冊確定所能達到的頻率上限、任務所實際需求的執行速度、功耗的要求、電磁兼容性能的要求來綜合選擇。另外某些特殊應用也對晶振頻率有一定要求,例如51進行UART通信時為了得到較精確的波特率,一般選用11.0592MHz晶體。
Ⅳ STC12的1T模式與12T模式哪個穩定
1T和12T
1T和12T只有在STC12系列以後的單片機里才出現的。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了,傳統的單片機其實就是12T單片機,也就是晶振頻率會被12分頻後才是指令運行的頻率。到時STC12系列以後的STC單片機出現1T模式,也就是有些指令的執行時只需要兩個晶振周期就能執行完。理論上來說,這樣的運行速度會比傳統單片機快6倍,為什麼加「理論」,因為不是所有的指令都快6倍,只是一部分,還有些是快4倍,快3倍的。具體的需要看STC官方數據手冊,如下圖。
仔細的小夥伴會看到在第5列的第一行里有個小括弧(採用STC-Y2 CPU內核指令集),STC12用的就是這個內核,而到了STC15系列晶元用的是STC-Y5內核,STC8系列用的是STC-Y6內核,Y後面的數字越大,指令優化的越厲害,表現出來的就是運行的更快,STC-Y5內核的指令集里,大部分的匯編指令到時一個晶振周期就執行完成的了,也就是比傳統單片機快12倍。 現在我在做單片機開發的時候,絕大部分都是採用的C語言開發,你還在用匯編,那我只能是膜拜你了。C語言編程的程序方便移植,好理解,容易入門,不需要去記住那些復雜的寄存器,但是確定也明顯,就是效率不高,運行速度我們沒辦法准確的計算出來。編譯器在把C語言代碼轉化為匯編語言的過程我們是沒法控制的,這樣編譯出來的機器代碼我們就沒辦法去計算時間的指令運行時間。 >>>>
軟體模擬和實際開發板
模擬軟體,外國老表開發的,STC國產(好吧,內核還是人家的)。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在模擬軟體里就是沒有STC的單片機晶元可以選擇,沒有STC的單片機,我們只能選擇傳統51單片機,這樣一來,模擬的時候,程序運行的速度是傳統的12T模式,也就是晶振頻率12分頻後才是執行的實際頻率。 單片機開發板運行時,因為提問小夥伴用的單片機是STC12系列的晶元,就算他運行在12T模式下,指令系統還是有優化,速度肯定比傳統的指令集要快。更何況呢,他連1T和12T都分不清,運行在1T模式下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今天的問題就來了。實際開發板運行速度肯定會比軟體模擬快。 寫在最後 在很久之前,我就寫過一篇文字,就說了不建議初學單片機的菜鳥從軟體模擬開始。現在還有多少高校的單片機課程還在是以模擬運行的呢,希望是沒有了,但我想,僅僅是我想想。 其實,小代覺得,學單片機的最終是要自己設計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自己的畢設,更或是親手做一個小禮物俘獲女神的芳心。但是自己寫的代碼永遠都運行在軟體里,沒有實際電路,你又怎麼可能會自己設計電路呢。你不自己看見過電阻,又怎麼可能會知道一個長得很像電阻的電子元件它其實是二極體。 最最後,回到今天的問題上,當我們把軟體模擬運行完美的代碼移植到實際開發板上運行時,代碼是需要做單片機的適配的,比如,採用代碼方式實現的延時函數,比如IO埠的配置,比如某些中斷的入口,比如某些寄存器的定義等等。在移植之前,還是得拿目標晶元的數據手冊來看看。
Ⅳ 1T和12T單片機的區別
早期的標准51單片機,其機器周期為 12倍系統時鍾周期;
隨著單片機的高速發展,對運算速度要求逐漸加大,各單片機廠家紛紛出台高速單片機,如microchip單片機採用 4倍系統時鍾,宏晶的高速單片機為 單倍系統時鍾……
後來人們把這些分別稱為 12T、4T、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