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利用setShadowLayer給TextView背景加陰影
1在代碼中添加文字陰影
TextView 有一個方法
/**
* Gives the text a shadow of the specified radius and color, the specified
* distance from its normal position.
*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Color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Dx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Dy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Radius
*/
public void setShadowLayer(float radius, float dx, float dy, int color) {
mTextPaint.setShadowLayer(radius, dx, dy, color);
mShadowRadius = radius;
mShadowDx = dx;
mShadowDy = dy;
invalidate();
}
mTextView.setShadowLayer(10F, 11F,5F, Color.YELLOW); 第一個參數為模糊度,越大越模糊。 第二個參數是陰影離開文字的x橫向距離。 第三個參數是陰影離開文字的Y橫向距離。 第四個參數是陰影顏色。(如果模糊度為0是看不到陰影效果的)
Button是繼承TextView的,所以Button也可以在代碼中使用setShadowLayer(float radius, float dx, float dy, int color)方法
2在配置文件中添加文字陰影
<TextView
android:id="@+id/name"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above="@+id/person_popularvalue"
android:layout_alignParentLeft="true"
android:layout_marginBottom="5.0dip"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10.0dip"
android:shadowColor="@color/black"
android:shadowDx="0"
android:shadowDy="1"
android:shadowRadius="1"
android:textColor="@color/white"
android:textSize="14sp" >
</TextView>
android:shadowColor 陰影的顏色
android:shadowDx 陰影的水平偏移量
android:shadowDy 陰影的垂直偏移量
android:shadowRadius 陰影的范圍
需要注意的地方 :將android:shadowRadius=0 的時候是看不到陰影的
Button的文字陰影效果的添加與上面的一樣。
B. 國外有哪些關於Android的學習網站或資料或論壇
國外的Android學習網站最大資源帝Google官方——Android開發者網站。
Google官方開發者支持平台Android Developers,開發者可以找到Google關於Android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及發布應用(Distribute)的官方說明文檔。
在Develop(開發)中,分別有教程(Android Training)、API指南(API Guides)、引用(Ref-erence)、工具(Tools)四項內容。下面就對這四項內容進行簡單介紹。
(1)Android Training:在這個模塊中,Google針對初學者和中高級開發者分別給出初級(Get Started)和高級(Advanced Training)兩個級別的教程。網站右側都提供Demo工程下載,使開發者可以很方便地下載學習。
初級教程內容包括應用界面搭建、管理Activity生命周期、對不同移動設備進行適配等內容。高級教程則包括了大量的Android系統特性及OpenGLes使用等內容。
(2)API Guides:該模塊包含了Android API說明文檔,對Android中的每個功能模塊進行說明。說明文檔中有大量的範例代碼。如果對某一個控制項或某一個感測器的使用不明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
(3)Reference:根據Android包結構對每一個類及類中的接13、方法進行說明。對一個Android方法的使用不是很明白時,就趕快來這里查查吧!可以使用網站右上角的搜索按鈕來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文檔說明。
(4)Tools:這個模塊介紹了與Android開發工具使用方法。
C. Android圖形系統(六)-app與SurfaceFlinger服務連接過程
經過上一篇的概覽,我們對Android圖形系統渲染流程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篇開始做細節分析。那麼先來總結下app與SurfaceFlinger服務連接過程。
經過前面的activity 、window 、view 的分析我們大致了解了Activity的顯示過程。其實Surface的創建過程與Activity的顯示過程密不可分。
那麼就從Activity.makeVisible 開始捋下流程:
1 Activity.makeVisible getWindowManager() 並執行addView。
2 經過WindowManagerImpl 和 WindowManagerGlobal addView , 最終創建了ViewRootImpl
3 ViewRootImpl 內部會new Surface() ,它是一個Parcelable對象,可在進程間傳遞,但目前僅是一個空殼,還未被賦值。
同時,通過WindowManagerGlobal.getWindowSession()獲取了Session實例,准備好了與WMS通信,並且Session內有個成員變數SurfaceSession值得關注,它的初始化是在Session的windowAddedLocked方法,先埋個伏筆。
4 根據流程我們知道,最終ViewRootImpl會在走setView, 在這個方法中開始了兩個流程:
requestLayout執行會走消息,因此它雖然在addToDisplay前面,但是執行是在之後的,因此我們先來看看mWindowSession.addToDisplay,這個過程最終是在WMS執行addWindow方法:
我們之前埋過伏筆的,windowAddedLocked創建了SurfaceSession 對象,並將當前 Session 添加到 WMS.mSessions 成員變數。SurfaceSession 的創建會調用 JNI,在 JNI 調用 nativeCreate()。
從這里開始要細說下了,這是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建立連接的關鍵點:
跟蹤到android_view_SurfaceSession.cpp 的nativeCreate()方法,創建了SurfaceComposerClient 對象,並且將這個對象賦值給類型為sp<SurfaceComposerClient>的智能指針mSession時,就會導致SurfaceComposerClient類的成員函數onFirstRef被調用:
SurfaceComposerClient類的成員函數getComposerService用來獲得SurfaceFlinger服務的一個代理介面.
ComposerService類是單例模式,當我們第一次調用它的靜態函數getInstance的時候,它就會在構造函數中獲得SurfaceFlinger服務的一個代理介面,並且保存在它的成員變數mComposerService中,同時會通過這個代理介面的成員函數getCblk來獲得一塊匿名共享內存mServerCblkMemory。這塊匿名共享內存是由SurfaceFlinger服務創建的,用來描述系統顯示屏的信息,例如,顯示屏的個數、大小、方向、密度等等信息。
這時候sm有值了,在接著onFirstRef()往下執行:
是不是感覺特別繞,下面來簡單總結下:
首先ComPoserService作為client 與 SurfaceFlinger server進行binder IPC , 獲取到SurfaceFlinger創建的Client對象,它相當於是SurfaceFlinger內部對應用程序客戶端的封裝對象,而Client與SurfaceComposerClient又互為binder ipc的兩端,SurfaceComposerClient為client端,Client為server端。
這樣,應用進程成功通過SurfaceComposerClient與SurfaceFlinger建立了連接。
下篇分析app請求SurfaceFlinger創建Surface過程。
參考:
https://blog.csdn.net/Luoshengyang/article/details/7857163
https://blog.csdn.net/armwind/article/details/73436532
D. Android通信方式篇(七)-Binder機制(Native層(下))
本篇文章針對向ServiceManager注冊服務 和 獲取服務兩個流程來做總結。在這兩個過程中,ServiceManager都扮演的是服務端,與客戶端之間的通信也是通過Binder IPC。
在此之前先了解下Binder的進程與線程的關系:
用戶空間 :ProcessState描述一個進程,IPCThreadState對應一個進程中的一個線程。
內核空間 :binder_proc描述一個進程,統一由binder_procs全局鏈表保存,binder_thread對應進程的一個線程。
ProcessState與binder_proc是一一對應的。
Binder線程池 :每個Server進程在啟動時會創建一個binder線程池,並向其中注冊一個Binder線程;之後Server進程也可以向binder線程池注冊新的線程,或者Binder驅動在探測到沒有空閑binder線程時會主動向Server進程注冊新的的binder線程。對於一個Server進程有一個最大Binder線程數限制15,(#define DEFAULT_MAX_BINDER_THREADS 15)。對於所有Client端進程的binder請求都是交由Server端進程的binder線程來處理的。我的理解是:binder線程是進程進行binder ipc時的一條數據處理路徑。
MediaPlayerService向ServiceManager注冊過程如下:
相關類:
整個過程總結如下:
1 獲取BpServiceManager 與 BpBinder
由defaultServiceManager()返回的是BpServiceManager,同時會創建ProcessState對象和BpBinder對象。然後通過BpBinder執行transact,把真正工作交給IPCThreadState來處理。
2 BpBinder transact
Binder代理類調用transact()方法,真正工作還是交給IPCThreadState來進行transact工作。
3 通過IPCThreadState 包裝並轉換數據並進行transact事務處理
每個線程都有一個IPCThreadState,每個IPCThreadState中都有一對Parcel變數:mIn、mOut。相當於兩根數據管道:
最後執行talkWithDriver。
writeTransactionData:將BC Protocol + binder_transaction_data結構體 寫入mOut, 然後執行waitForResponse:
由talkWithDriver將數據進一步封裝到binder_write_read結構體,通過ioctl(BINDER_WRITE_READ)與驅動通信。同時等待驅動返回的接收BR命令,從mIn取出返回的數據。
mIn包裝的數據結構(注冊服務handle = 0 ,code 為ADD_SERVICE_TRANSACTION):
4 Binder Driver
把binder_write_read結構體write_buffer里數據取出來,分別得到BC命令和封裝好數據的事務binder_transaction_data, 然後根據handler,在當前binder_proc中,找到相應的binder_ref,由binder_ref再找到目標binder_node實體,由目標binder_node再找到目標進程binder_proc。然後就是插入數據:當binder驅動可以找到合適的線程,就會把binder_transaction節點插入到servciemanager的線程的todo隊列中,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線程,就把節點之間插入servciemanager的binder_proc的todo隊列。
5 ServiceManager
經過Binder Driver的處理,數據已經到了ServiceManager進程,在BR_TRANSACTION的引導下,在binder_loop()中執行binder_parser()取出數據,執行do_add_service()操作,最終向 svcinfo 列表中添加已經注冊的服務(沒有數據的返回)。最後發送 BR_REPLY 命令喚醒等待的線程,通知注冊成功。結束MediaPlayerService進程 waitForResponse()的狀態,整個注冊過程結束。
獲取服務的過程與注冊類似,首先 ServiceManager 向 Binder 驅動發送 BC_TRANSACTION 命令攜帶 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 命令,同時獲取服務的線程進入等待狀態 waitForResponse()。Binder 驅動收到請求命令向 ServiceManager 的發送 BC_TRANSACTION 查詢已注冊的服務,會區分請求服務所屬進程情況。
查詢到直接響應 BR_REPLY 喚醒等待的線程。若查詢不到將與 binder_procs 鏈表中的服務進行一次通訊再響應。
以startService為例來簡單總結下執行流程:
3.1 從方法執行流程來看:
Client :
1 AMP.startService 標記方法以及通過Parcel包裝數據;
2 BinderProxy.transact 實際調用native的 android_os_BinderProxy_transact 傳遞數據;
3 獲取BpServiceManager 與 BpBinder 同時會創建ProcessState。然後通過BpBinder執行transact,把真正工作交給IPCThreadState來處理;
4 IPC.transact 主要執行writeTransactionData,將上層傳來的數據重新包裝成binder_transaction_data,並將BC Protocol + binder_transaction_data結構體 寫入mOut;
5 IPC waitForResponse talkWithDriver + 等待返回數據;
6 talkWithDriver 將數據進一步封裝成binder_write_read,通過ioctl(BINDER_WRITE_READ)與驅動通信;
Kernel :
7 binder ioctl 接收BINDER_WRITE_READ ioctl命令;
8 binder_ioctl_write_read 把用戶空間數據ubuf拷貝到內核空間bwr;
9 binder_thread_write 當bwr寫緩存有數據,則執行binder_thread_write;當寫失敗則將bwr數據寫回用戶空間並退出;
10 binder_transaction 找到目標進程binder_proc並插入數據到目標進程的線程todo隊列,最終執行到它
時,將發起端數據拷貝到接收端進程的buffer結構體;
11 binder_thread_read 根據binder_transaction結構體和binder_buffer結構體數據生成新的binder_transaction_data結構體,寫入bwr的read_buffer,當bwr讀緩存有數據,則執行binder_thread_read;當讀失敗則再將bwr數據寫回用戶空間並退出;最後,把內核數據bwr拷貝到用戶空間ubuf。
12 binder_thread_write + binder_ioctl BR命令和數據傳遞
Server:
13 IPC.executeCommand 解析kernel傳過來的binder_transaction_data數據,找到目標BBinder並調用其transact()方法;
14 IPC.joinThreadPool 採用循環不斷地執行getAndExecuteCommand()方法, 處理事務。當bwr的讀寫buffer都沒有數據時,則阻塞在binder_thread_read的wait_event過程. 另外,正常情況下binder線程一旦創建則不會退出.
15 BBinder.transact 到Binder.exeTransact 調用 AMN.onTransact
16 AMN.onTransact 把數據傳遞到AMS.starService去執行
17 AMS.starService Server處理了Client的請求了
然後原路replay回去,talkWithDriver 到Kernel ,然後找到Client進程,把數據拷貝到read_buffer里,最終喚醒IPC,把反饋傳遞回AMP.startService。完成啟動服務。
3.2 從通信協議流程來看:
非oneWay:
oneway:
oneway與非oneway區別: 都是需要等待Binder Driver的回應消息BR_TRANSACTION_COMPLETE. 主要區別在於oneway的通信收到BR_TRANSACTION_COMPLETE則返回,而不會再等待BR_REPLY消息的到來. 另外,oneway的binder IPC則接收端無法獲取對方的pid.
3.3 從數據流來看
從用戶空間開始:
進入驅動後:
回到用戶空間:
參考:
http://gityuan.com/2016/09/04/binder-start-service/
http://gityuan.com/2015/11/28/binder-summary/
http://gityuan.com/2015/11/14/binder-add-service/
http://gityuan.com/2015/11/15/binder-get-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