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操作系統 > linux格式化工具

linux格式化工具

發布時間:2023-06-07 09:39:10

A. linux如何格式化磁碟啊

磁碟雖然分好區了,但是還不能用,還需要在這每一個分區上格式化,所謂格式化,其實就是安裝文件系統,Windows下的文件系統有Fat32、NTFS,CentOS使用的文件系統為ext,之前centOS5版本使用ext3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而CentOS6使用ext4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

當用man查詢這四個命令的幫助文檔時,你會發現我們看到了同一個幫助文檔,這說明四個命令是一樣的。

指定文件系統格式為ext4,該命令等同於mkfs ext4 /dev/sdb5,以後我們遇到餘姚格式磁碟分區的時候,直接指定格式化為ext4即可,也可以根據操作系統的版本來決定格式化什麼格式。

選項:-b:分區時設定每個數據塊佔用空間大小,目前支持1024、2048以及4096 bytes每個塊。-i:設定inode的大小。-N:設定inode數量,有時使用默認的inode數不夠用,所以要自定設定inode數量。-c:在格式化前先檢測一下磁碟是否有問題,加上這個選項後會非常慢。

-L:預設該分區的標簽label。-j:建立ext3格式的分區,如果使用mkfs.ext3就不用加這個選項了。-t:用來指定什麼類型的文件系統,可以是ext2、ext3也可以是ext4。-m:格式化時,指定預留給管理員的磁碟比例,是一個百分比,只針對mke2fs命令。

注意:可以使用-L來指定標簽,標簽會在掛載磁碟的時候使用,另外也可以寫到配置文件里,關於格式化的這一部分,我建議除非有需求,否則不需要指定塊的大小,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記住這兩個選項:-t和-L即可。

(1)linux格式化工具擴展閱讀

格式化的種類

碟片格式化牽涉兩個不同的程序:低級與高級格式化。前者處理碟片表面格式化賦與磁片扇區數的特質;低級格式化完成後,硬體碟片控制器(disk controller)即可看到並使用低級格式化的成果;後者處理「伴隨著操作系統所寫的特定信息」。

低級格式化

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又稱低層格式化或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對於部分硬碟製造廠商,它也被稱為初始化(initialization)。最早,伴隨著應用CHS編址方法、頻率調制(FM)、改進頻率調制(MFM)等編碼方案的磁碟的出現,低級格式化被用於指代對磁碟進行劃分柱面、磁軌、扇區的操作。

現今,隨著軟盤的逐漸退出日常應用,應用新的編址方法和介面的磁碟的出現,這個詞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含義,大多數的硬碟製造商將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定義為創建硬碟扇區(sector)使硬碟具備存儲能力的操作。現在,人們對低級格式化存在一定的誤解,多數情況下,提及低級格式化,往往是指硬碟的填零操作。

對於一張標準的1.44 MB軟盤,其低級格式化將在軟盤上創建160個磁軌(track)(每面80個),每磁軌18個扇區(sector),每扇區512位位組(byte);共計1,474,560位組。需要注意的是:軟盤的低級格式化通常是系統所內置支持的。通常情況下,對軟盤的格式化操作即包含了低級格式化操作和高級格式化操作兩個部分。

高級格式化

高級格式化又稱邏輯格式化,它是指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如FAT12、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在磁碟的特定區域寫入特定數據,以達到初始化磁碟或磁碟分區、清除原磁碟或磁碟分區中所有文件的一個操作。

高級格式化包括對主引導記錄中分區表相應區域的重寫、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在分區中劃出一片用於存放文件分配表、目錄表等用於文件管理的磁碟空間,以便用戶使用該分區管理文件。

格式化(format)是指對磁碟或磁碟中的分區(partition)進行初始化的一種操作,這種操作通常會導致現有的磁碟或分區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為低級格式化和高級格式化。如果沒有特別指明,對硬碟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級格式化,而對軟盤的格式化則通常同時包括這兩者。

Linux下添加新硬碟及分區格式化要點:在為主機添加硬碟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統下對硬碟和分區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對IDE的設備是以hd命名的,第一個ide設備是hda,第二個是hdb。依此類推。一般主板上有兩個IDE介面,一共可以安裝四個IDE設備。主IDE上的兩個設備分別對應hda和hdb,第二個IDE口上的兩個設備對應hdc和hdd。

一般硬碟安裝在主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a;光碟機一般安裝在第二個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c(應為hdb是用來命名主IDE上的從介面)。

SCSI介面設備是用sd命名的,第一個設備是sda,第二個是sdb。依此類推。分區是用設備名稱加數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這個硬碟設備上的第一個分區。

每個硬碟最多可以有四個主分區,作用是用1-4命名硬碟的主分區。邏輯分區是從5開始的,每多一個分區,數字加一就可以。

參考資料:網路:格式化

B. Linux 分區新建,格式化、掛載

Linux系統有一個理念:「一切皆文件」,所以計算機的硬體在linux中也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於/dev目錄中。

比如,光碟機對應的文件是/dev/cdrom,CPU對應的文件是/dev/cpu。而硬碟對應的是/dev/sd*。第一塊硬碟是/dev/sda,第二塊磁碟是/dev/sdb。

IDE磁碟的設備文件採用/dev/hdx 來命名,分區則採用/dev/hdxy來命名,其中想表示磁碟(a是第一塊磁碟,b是第二塊磁碟,以此類推),與代表分區的號碼(由1開始,1,2,3,以此類推)

SCSI設備和分區採用/dev/sdx和/dev/sdxy來命名(x和y的命名規則與IED磁碟命名規則一樣)。

A、對IED介面

第一主盤:hda第一從盤:hdb 第一從盤第一分區:hdb1

B、對SCSI介面

第一主盤:sda 第一從盤:sdb 第一從盤第一分區:sdb1

但是一個磁碟通常又被分成多個分區,所以在磁碟文件的後面加上分區的序號來對應這個分區。參考下面的表格中的例子。

Linux磁碟分區與文件系統類常用命令

介紹2種分區表:

所支持的最大卷:2T (T; terabytes,1TB=1024GB)
對分區的設限:最多4個主分區或3個主分區加一個擴展分區。

MBR分區的原理:

MBR:主引導扇區

主分區表:64bytes,最多隻能分四個主分區,每個主分區的記錄(相關信息,比如分區大小,位置)在主分區表裡佔14bytes。

如 果要建多於四個的分區,就要拿出一個主分區做為擴展分區,再在擴展分區裡面進行其它的分區操作。在 建擴展分區的時候會建立一張對應的擴展分區表,它記錄了在這個擴展分區里的分區的相關信息;理論上它沒有分區數量的限制,在擴展分區內部的分區叫做邏輯分 區,如上圖中的 /dev/hda5,/dev/hda6/,/dev/hda7

格式化原理:

在 分好區後,分區裡面是空的,沒有任何東西。為了能讓OS識別,就必須要向分區里寫入相應格式的數據。

比如windows的 FAT32,NTFS,Linux的ext2,ext3,ext4

Windows/dos常用的分區工具:fdisk/partition magic/diskpart

Linux下常用的分區工具:

fdisk/sfdisk:命令行工具,各種版本和環境都能使用,包含在軟體包util-linux中

diskdruid:圖形化分區工具,只能在安裝REDHAT系統時使用。

支持最大卷:18EB,(E:exabytes,1EB=1024TB)
每個磁碟最多支持128個分區

所以如果要大於2TB的卷或分區就必須得用GPT分區表。

Linux下fdisk工具不支持GPT,得使用另一個GNU發布的強大分區工具parted。

fdisk工具用的話,會有下面的警告信息:

下面是用parted工具對/dev/sda做GPT分區的過程:

如果我們的磁碟是2T以下的,但是分區表示GPT格式,我們也可以使用parted 命令將該分區表刪除, mklabel msdos 這條命令就是用來刪除 part分區 ,將GPT分區表刪除後,再來使用 fdisk 建立MBR分區表,可以參考 https://www.xiaohuai.com/4870

mkfs - 支持ext2、ext3(日誌)、ext4、vfat、msdos、jfs、reiserfs等

用法1:mkfs -t <fstype> <partition>

用法2:mkfs.<fstype> <partition>

ps:格式化分區之後,可以使用e2label命令給分區添加卷標

e2label 分區路徑 卷標名

查看已經掛載的分區

或者

使用 mount 命令掛載

使用umount卸載分區時,可以指定掛載點,也可以指定掛載的路徑, 卸載分區umount命令格式:

umount [option] special | node

或者

PS: 處理umount的時候顯示 device busy?

這是因為有程序正在訪問這個設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訪問該設備的程序退出以後再umount。可能有時候用戶搞不清除究竟是什麼程序在訪問設備,如果用戶不急著umount,則可以用:

CODE:

選項 –l 並不是馬上umount,而是在該目錄空閑後再umount。還可以先用命令ps aux 來查看佔用設備的程序PID,然後用命令kill來殺死佔用設備的進程,這樣就umount的非常放心了。

linux系統在啟動時,會從/etc/fstab文件自動掛載分區。

如下是一個fstab文件的示例。

fstab中,每條配置信息都分為固定的6個部分

[1]: 分區路徑,或者UUID

[2]: fs_file - 該欄位描述希望的文件系統載入的目錄點,對於swap設備,該欄位為none;對於載入目錄名包含空格的情況,用40來表示空格。

[3]: fs_type - 定義了該設備上的文件系統,一般常見的文件類型為ext4 (Linux設備的常用文件類型)、vfat(Windows系統的fat32格式)、NTFS、isoArray600等。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auto。

[4]: fs_options - 指定載入該設備的文件系統是需要使用的特定參數選項,多個參數是由逗號分隔開來。

對於大多數系統使用"defaults"就可以滿足需要。不多說。

[5]: fs_mp - 該選項被"mp"命令使用來檢查一個文件系統應該以多快頻率進行轉儲,若不需要轉儲就設

置該欄位為0

[6]: fs_pass - 該欄位被fsck命令用來決定在啟動時需要被掃描的文件系統的順序,根文件系統"/"對應該字

段的值應該為1,其他文件系統應該為2。若該文件系統無需在啟動時掃描則設置該欄位為0

參考

C. linux的磁碟格式化命令是什麼

Linux的磁碟格式化命令是「mkfs」,它可以用來格式化磁碟,比如格式化ext4文件系統,可以使用「mkfs.ext4 /dev/sda1」命令,其中/dev/sda1是要格式化的磁碟設備。

D. linux系統硬碟怎麼格式化

LVM將一個或多個硬碟的分區在邏輯上集合,相當於一個大硬碟來使用,當硬碟的空間不夠使用的時候,可以繼續將 其它 的硬碟的分區加入其中,這樣可以實現磁碟空間的動態管理,相對於普通的磁碟分區有很大的靈活性。那麼你知道linux系統硬碟怎麼格式化嗎?我帶來了linux系統硬碟格式化的具 體操 作過程,下面大家跟著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linux系統硬碟怎麼格式化

分區與格式化

先用fdisk分區,分區完成後再用mkfs格式化並創建文件系統,掛載,磁碟就能使用啦。

分區的原理:

MBR:主引導扇區

主分區表:64bytes,最多隻能分四個主分區,每個主分區的記錄(相關信息,比如分區大小,位置)在主分區表裡佔14bytes。

如果要建多於四個的分區,就要拿出一個主分區做為擴展分區,再在擴展分區裡面進行其它的分區操作。在 建擴展分區的時候會建立一張對應的擴展分區表,它記錄了在這個擴展分區里的分區的相關信息;理論上它沒有分區數量的限制,在擴展分區內部的分區叫做邏輯分區,如上圖中的 /dev/hda5,/dev/hda6/,/dev/hda7

格式化原理:

在分好區後,分區裡面是空的,沒有任何東西。為了能讓OS識別,就必須要向分區里寫入相應格式的數據。比如windows的FAT32,NTFS;Linux的ext2,ext3,ext4(目前ext3格式的用的比較多,ext4還在實驗之中,在新的Fedora上使用的就是ext4的文件系統)。

Windows/dos常用的分區工具:fdisk/partition magic/diskpart

Linux下常用的分區工具:

fdisk/sfdisk:命令行工具,各種版本和環境都能使用,包含在軟體包util-linux中

diskdruid:圖形化分區工具,只能在安裝REDHAT系統時使用。

下面我們開始實驗:

環境/工具:Fedora 14/256M內存卡;fdisk

第一步:fdisk

[root@novice ~]# fdisk -l /dev/sdb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在輸入上面的命令後會出現左邊的提示,輸入m就會得到一個幫助菜單,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m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help雖然是英文的,可都很簡單,在這里不再解釋。

#現在,我們正式開始分區的操作:

Command (m for help): n #新建分區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p分別對應擴展分區 /主分區;我們先分四個主分區,每個50M;然後再來增加主分區或擴展分區,看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嘿嘿。

p #分區類型為主分區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 1 #分區號,在這里我們依次選擇1、2、3、4

First sector (2048-496127, default 2048): #指定分區的起始扇區,一般默認,按enter鍵即可。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指定分區的終止扇區,根據前面的提示我們可以做出相應的選擇+sectors 或 +size{K,M,G}

Command (m for help): p #用p列印出已建好的分區列表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剩下的三個分區的建立操作同上

#分好四個主分區後的情況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309298 25+ 83 Linux

#已經建好四個主分區啦,現在我們來看看如果再建主分區或是擴展分區的話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Command (m for help): n

You must delete some partition and add an extended partition first

#看到了吧,不能再建分區啦!要再建分區的話必須刪除some分區,再新建一個擴展分區才行。

#現在,我們刪掉一個主分區,來新建擴展分區

Command (m for help): d #刪除分區

Partition number (1-4): 4 #選擇要刪除分區的分區號,我們選第四個

Command (m for help): p #列印,如下,四個分區變成了三個!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新建一個擴展分區

#如果在沒有建滿三個主分的區的情況下建立擴展分區,相關選項會有些不同。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

Selected partition 4

First sector (309248-496127, default 309248): #enter,默認

Using default value 309248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09248-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默認,使用剩餘空間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接下來,我們在新建的擴展分區里再新建兩個邏輯分區,因為已經有了三個主分區,這里不會再顯示是建立邏輯分區還是主分區的提示!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311296-496127, default 311296):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311296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11296-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415744-496127, default 415744):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15744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415744-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上面的列表,就是我們今天分區的成果啦!接下來保存退出,重啟計算機,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mkfs操作啦!如果忘記了相關的操作命令,記得按m!!!

Command (m for help): w #保存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另:在建好分區後,我們還可以更改相關分區的文件系統類型

#如,我們要把第二個主分區改成Linux下的交換分區,操作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t #更改文件系統類型

Partition number (1-6): 2 #選擇第二個分區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選擇要更改的文件系統編碼,可以按L來查看相關編碼信息。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

16 Hidden FAT16 64 Novell Netware af HFS / HFS+ fb VMware VMFS

17 Hidden HPFS/NTF 65 Novell Netware b7 BSDI fs fc VMware VMKCORE

18 AST SmartSleep 70 DiskSecure Mult b8 BSDI swap fd Linux raid auto

1b Hidden W95 FAT3 75 PC/IX bb Boot Wizard hid fe LANstep

1c Hidden W95 FAT3 80 Old Minix be Solaris boot ff BBT

1e Hidden W95 FAT1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82 #查找到linux swap的編碼為82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2 to 82 (Linux swap / Solaris)

Command (m for help): p

..............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最後別忘了保存!如果你須要的話!

#擴展分區不能直接使用,邏輯分區只能建立在擴展分區上!

第二步:mkfs(mkfs時分區的格式最好與fdisk設定的分區格式一致,不然.......)

mkfs支持ext2 ext3 vfa msdos jfs reiserfs等文件系統。

用法1:mkfs -t

例: mkfs -t ext3 /dev/sdb2

用法2:mkfs.

例:mkfs,vfat /dev/sdb3

mke2fs支持ext2/ext3文件系統

用法:mke2fs [-j]

例:mke2fs -j /dev/sdb5

# 更多更具體的用法請參照相關命令的man手冊

下面,接著實驗:

例一

[root@novice ~]# mkfs -t ext3 /dev/sdb1

mke2fs 1.41.12 (17-May-2010)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1024 (log=0)

Fragment size=1024 (log=0)

Stride=0 blocks, Stripe width=0 blocks

12824 inodes, 51200 blocks

2560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1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2428800

7 block groups

8192 blocks per group, 8192 fragments per group

1832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8193, 24577, 40961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4096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例二: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t

Partition number (1-6): 6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4 FAT16 <32M 41 PPC PReP Boot 85 Linux extended c7 Syrinx

5 Extended 42 SFS 86 NTFS volume set da Non-FS data

6 FAT16 4d QNX4.x 87 NTFS volume set db CP/M / CTOS / .

7 HPFS/NTFS 4e QNX4.x 2nd part 88 Linux plaintext de Dell Utility

.........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7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6 to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root@novice ~]# mkfs.ntfs /dev/sdb6

Cluster size has been automatically set to 4096 bytes.

Initializing device with zeroes: 100% - Done.

Creating NTFS volume structures.

mkntfs completed successfully. Have a nice day.

E. Linux裡面mkfs命令作用是什麼

mkfs是對磁碟格式化的工具
一般常用的文件系統格式ext4 xfs
命令使用實例,mkfs.ext4 /dev/sda1
mkfs.xfs /dev/sda2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請採納,謝謝

F. linux系統格式化分區用哪個命令

linux系統格式化分區用fdisk命令。

Linux fdisk是一個創建和維護分區表的程序,它兼容DOS類型的分區表、BSD或者SUN類型的磁碟列表。

語法

fdisk [必要參數][選擇參數]
必要參數:

-l 列出素所有分區表

-u 與"-l"搭配使用,顯示分區數目

選擇參數:

-s<分區編號> 指定分區

-v 版本信息

菜單操作說明

m :顯示菜單和幫助信息

a :活動分區標記/引導分區

d :刪除分區

l :顯示分區類型

n :新建分區

p :顯示分區信息

q :退出不保存

t :設置分區號

v :進行分區檢查

w :保存修改

x :擴展應用,高級功能
常用:
fdisk -l 查看分區
fdisk -lu

當提示許可權不夠時,前面加上sudo

G. linux有沒有 低級格式化 硬碟的工具

hdparm:
hdparm可以檢測,顯示與設定IDE,SCSI,SATA,SAS硬碟的硬體參數,
如: hdparm -I /dev/sdc 可以獲取sdc的硬體信息
hdparm -W 0 /dev/sda 關閉磁碟寫緩存, (這個緩存是在磁碟內部的, 一般不關閉, 只能整個盤有效)

iostat:
可以查看硬碟的io狀態, 從這個命令中可以看出硬碟io的基本情況, 這個命令主要和硬碟的驅動對接. 如: iostat -x /dev/sdc 2 每個2秒查看一次硬碟的io情況 各個參數意義如下:
rrqm/s 每秒這個設備相關的讀取請求有多少被Merge了(當系統調用需要讀取數據的時候,VFS將請求發到各個FS,如果FS發現不同的讀取請求讀取的是相同Block的數據,FS會將這個請求合並Merge)
wrqm/s 每秒這個設備相關的寫入請求有多少被Merge了。 r/s 每秒完成的讀 I/O 設備次數 w/s 每秒完成的寫 I/O 設備次數 rsec/s 每秒讀取的扇區數 wsec/s 每秒寫入的扇區數 avgrq-sz 平均IO速度(以扇區為單位) avgqu-sz 是平均請求隊列的長度。毫無疑問,隊列長度越短越好。
await 每一個IO請求的處理的平均時間(單位是微秒)。這里可以理解為IO的響應時間,一般地系統IO響應時間應該低於5ms,如果大於10ms就比較大了。 這個時間包括了隊列時間和服務時間,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await大於svctm,它們的差值越小,則說明隊列時間越短,反之差值越大,隊列時間越長,說明系統出了問題。
svctm 表示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服務時間(以毫秒為單位)。如果svctm的值與await很接近,表示幾乎沒有I/O等待,磁碟性能很好,如果await的值遠高於svctm的值,則表示I/O隊列等待太長, 系統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將變慢。
%util 在統計時間內所有處理IO時間,除以總共統計時間。例如,如果統計間隔1秒,該設備有0.8秒在處理IO,而0.2秒閑置,那麼該設備的%util = 0.8/1 = 80%,所以該參數暗示了設備的繁忙程度。一般地,如果該參數是100%表示設備已經接近滿負荷運行了(當然如果是多磁碟,即使%util是100%,因為磁碟的並發能力,所以磁碟使用未必就到了瓶頸)。

parted/fdiisk
硬碟分區工具, 可以是gpt分區或mbr分區, 一般都是用gpt分區, 如: parted /dev/sdc print 查看分區情況, 具體用法可以man parted

badblocks
用來檢測磁碟的壞道, 如 badblocks -v /dev/sdc 就可以用默認設置檢查磁碟壞道. 如果檢測到壞道,需要根據硬碟的使用的文件系統類型進行修復處理.

smartctl/smartd
S.M.A.R.T.是英文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動檢測分析及報告技術)的簡寫。它能對硬碟的磁頭單元、硬碟溫度、碟片表面介質材料、馬達及其驅動系統、硬碟內部電路等進行監測,及時分析並預報硬碟可能發生的問題。
Smartctl/smartd就是利用硬碟的SMART功能來監測硬碟的健康狀態的, 如:
smartctl -I /dev/sdc 查看硬碟信息
smartctl -H /dev/sdc 查看硬碟的健康狀態
Smartctl --test=long /dev/sdc 全面檢查硬碟的健康狀態
Smartctl -X /dev/sdc 停止全面檢查

smartd是一個守護進程, 它能監視擁有自我監視,分析和匯報技術(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的硬碟. 配置在/etc/smarted.conf, 是存儲系統必不可少的進程.

losetup
loop 設備是一種偽設備(pseudo-device),它能使我們像塊設備一樣訪問一個文件.如: losetup -a 可以查看所有的loop設備的情況

sg3_utils
sg3_utils 是Linux下用來直接使用 SCSI命令集訪問設備.只要支持scsi命令集就可以使用,如FC/USB Storage/ATAPI/SAS/SATA/iscsi等設備, 也可以訪問SATA兼容設備, 如:
sg_inq: 查詢/dev/sdc的信息
sgdisk: 硬碟分區查看,設置等.
sg_dd/sg_pdd: 順序讀寫硬碟
sg_read/sg_write/sg_read_buffer/sg_write_buffer: 讀寫硬碟
sginfo: 查看硬碟信息
sg_format: 格式化硬碟(低級格式化)
sg_log: 查看硬碟的log信息
sg_luns: 查看target上有多少個lun
sg_map: 查看硬碟映射情況, 查看硬碟所在的bus, chan, id,lun,type.
sgpio: 控制盤位的LED燈
sg_ses: scsi enclosure service控制, ses是對接機箱狀態監控,設置等服務
sg_scan: 掃描系統中的硬碟
sg_raw: 可以直接發送scsi命令, 如sg_raw -r 1k /dev/sg0 12 00 00 00 60 00 是inquiry命令

smp_utils
smp_utils是linux下來訪問sas的smp協議的輔助工具, 是SAS系統管理的重要工具.

udevadm
udev的控制管理命令 udevadm info -a -p /block/sda 可以查看sda設備相關信息
更多linux知識可以查看《Linux就該這么學》

H. 如何用LINUX命令格式化U盤

1、打開你的電腦,然後把U盤插入到電腦上。

閱讀全文

與linux格式化工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6歲程序員近況 瀏覽:283
哪裡可以下載不加密的歌 瀏覽:934
隱藏文件夾是什麼梗 瀏覽:918
插件注冊命令 瀏覽:497
梁一端加密一端不加密規范 瀏覽:82
代碼行數統計命令 瀏覽:104
單片機中2K表示什麼 瀏覽:482
紫禁城為什麼會斷開伺服器 瀏覽:580
華為手機的方舟編譯器在哪呢 瀏覽:123
下載壓縮虐殺原形2 瀏覽:905
linux腳本cd 瀏覽:167
間架結構pdf 瀏覽:843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app怎麼老出問題 瀏覽:471
慧編程配置要求 瀏覽:673
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視頻 瀏覽:461
文件夾資料誤刪怎麼辦 瀏覽:87
手機app怎麼下載安裝 瀏覽:493
最新的java版本 瀏覽:994
萬卷小說緩存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687
st單片機怎樣燒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