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nux和linux之間用什麼遠程桌面來連接
可以通過ssh命令連接。
命令使用語法:
1,指定用戶:
ssh-lroot192.168.0.11或則
2,如果修改過ssh登錄埠的可以:
ssh-p12333192.168.0.11
ssh-lroot-p12333192.168.0.11
連接步驟:
1,打開終端。
2,一般情況下使用ssh +目標地址即可,測試連接本機:
ssh127.0.0.1
3,首次登陸會提示你是否確認連接
輸入yes,連接成功。
4,連接其他賬戶或者計算機需要輸入密碼才能連接。
2. 如何在Linux中使用rz/sz工具進行文件傳輸
一般來說,linux伺服器大多是通過ssh客戶端來進行遠程的登陸和管理的,使用ssh登陸linux主機以後,如何能夠快速的和本地機器進行文件的交互呢,也就是上傳和下載文件到伺服器和本地;
與ssh有關的兩個命令可以提供很方便的操作:
sz:將選定的文件發送(send)到本地機器
rz:運行該命令會彈出一個文件選擇窗口,從本地選擇文件上傳到伺服器(receive)
rz,sz是便是Linux/Unix同Windows進行ZModem文件傳輸的命令行工具
windows端需要支持ZModem的telnet/ssh客戶端(比如SecureCRT)
運行命令rz,即是接收文件,SecureCRT就會彈出文件選擇對話框,選好文件之後關閉對話框,文件就會上傳到當前目錄
注意:單獨用rz會有兩個問題:上傳中斷、上傳文件變化(md5不同),解決辦法是上傳是用rz -be,並且去掉彈出的對話框中「Upload files as ASCII」前的勾選。
-b binary 用binary的方式上傳下載,不解釋字元為ascii
-e 強制escape 所有控制字元,比如Ctrl+x,DEL等
運行命令sz file1 file2就是發文件到windows上(保存的目錄是可以配置)比ftp命令方便多了,而且伺服器不用再開FTP服務了
PS:Linux上rz/sz這兩個小工具安裝lrzsz-x.x.xx.rpm即可。
當然,還可以設置一下目錄了:
在SecureCRT設置一下上傳和下載的默認目錄
options–》session options–》file transfer 下可以設置上傳和下載的目錄
剩下的你只要在用SecureCRT登陸linux終端的時候:
發送文件到客戶端:sz filename
zmodem接收可以自行啟動。
從客戶端上傳文件到linux服務端:
只要服務端執行 : rz
然後在 SecureCRT 里選文件發送,協議 zmodem
Linux下和Windows之間的文件傳輸工具rz/sz(lrz/lsz) 介紹
【什麼是rz/sz (lsz/lrz)】
簡單說就是,可以很方便地用這兩個sz/rz工具,實現Linux下和Windows之間的文件傳輸(發送和接收),速度大概為10KB/s,適合中小文件。rz/sz 通過Zmodem協議傳輸數據。
【為什麼要用rz/sz】
普通Linux和Windows之間的文件共享方法,主要有建立nfs實現文件共享,和tftp之類的方法,但是都很麻煩,而如果只是小文件(幾十 K,幾百K),那麼直接用rz/sz,就顯得極其地方便了。大文件的話,還是要考慮上面說得,其他的共享方法了,畢竟,rz/sz速度只有10K左右,傳 大文件會累死人的
3. redis client 可以鏈接linux 嗎
1.redisClient是一款非常方便的GUI,沒什麼可說的,直接上圖:
2.redis安裝
<1>在linux伺服器安裝rzsz----->yum -y install lrzsz
<2>rz上傳 && tar zxvf filename
<3>make && cd src && mkdir -p /usr/local/redis && cp redis-cli 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 && cd .. && cp redis-conf /usr/local/redis
<4>start service:
配置redis-conf,將daemonize設置為yes
./redis-server redis-conf 攜帶配置啟動
ps -A | grep redis查看daemonize
3.redis連接與配置
<1>使用redis-cli連接,其中p代表介面,a代表密碼,h代表遠程主機地址,quit/exit退出redis客戶端:
<2>使用redis-conf文件進行配置,可以配置埠,ip限制,密碼,主從,資料庫個數等參數
3.redis的使用
<1>keys * ,get,set等不作贅述;
<2>flushdb刪除當前db中所有key,flushall刪除所有db中所有key,del key1 key2...,exists key;
<3>List(鏈表,消息隊列):lpush,rpush + key + value;lpop,rpop+key;lrange key start end 返回list區間內的元素,下標從0開始,用於獲取鏈表內容;
<4>Set(集合,String數組,其內元素不能重復):sadd/srem key member添加/移除成員;smove p1 p2 member將p1中member移動到p2;sinter/sunion/sdiff key1 key2...返回key交集/並集/差集;
<5>Sort Set(排序):是List和Set的集合,以權值對的形式保存,zadd+ name+ 權+值,通常用於保存前幾個最高回復量,特點是:元素有排序功能,不存在多個相同元素
<6>持久化:redis會把數據以文件形式存儲在硬碟上一份,在伺服器重啟時會自動把硬碟數據恢復到內存裡面,數據保存到硬碟的過程就稱為"持久化"
4. redhat 怎麼安裝配置rz sz
需要安裝rzsz,安裝命令如下:
yum install -y lrzsz
安裝完成後即可使用,以下為命令說明:
sz命令
用途說明:sz命令是利用ZModem協議來從Linux伺服器傳送文件到本地,一次可以傳送一個或多個文件。相對應的從本地上傳文件到Linux伺服器,可以使用rz命令。
常用參數
-a 以文本方式傳輸(ascii)。
-b 以二進制方式傳輸(binary)。
-e 對控制字元轉義(escape),這可以保證文件傳輸正確。
如果能夠確定所傳輸的文件是文本格式的,使用 sz -a files
如果是二進制文件,使用 sz -be files
rz命令
-b 以二進制方式,默認為文本方式。(Binary (tell it like it is) file transfer override.)
-e 對所有控制字元轉義。(Force sender to escape all control characters; normally XON, XOFF, DLE, CR-@-CR, and Ctrl-X are escaped.)
如果要保證上傳的文件內容在伺服器端保存之後與原始文件一致,最好同時設置這兩個標志,如下所示方式使用:
rz -be
此命令執行時,會彈出文件選擇對話框,選擇好需要上傳的文件之後,點確定,就可以開始上傳的過程了。上傳的速度取決於當時網路的狀況。
如果執行完畢顯示「0錯誤」,文件上傳就成功了,其他顯示則表示文件上傳出現問題了。
5. Linux下rz命令怎麼使用
linux的rz/ sz 指令是上傳、下載文件指令。一般需要伺服器先安裝好響應的包才能用。 1、安裝lrzsz的包:yum install lrzsz ;如果沒有yum,可以到安裝盤的pakage里找到lrzsz的包,放到伺服器里進行安裝。 2、安裝好後,運行 rz 進行上傳文件測試...
6. linux rz sz命令沒反應
Linux中rz和sz命令允許開發板與主機通過串口進行傳遞文件,下面具體介紹一下怎麼實現的。
sz : 將選定的文件發送(send)到本地機器。
rz : 運行該命令後會彈出一個文件選擇窗口,從本地選擇文件上傳到Linux伺服器,即從本地接受文件到伺服器。
如果Linux上沒有這兩命令,得先安裝,安裝命令如下:
yum install lrzsz1
當然在安裝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如下錯誤:(一般是網路出問題)
Could not retrieve mirrorlist1
此時解決方法是:
如果配置的DHCP動態網路,則在/etc/resolv.conf文件中添加nameserver 8.8.8.8。
7. xshell遠程linux伺服器怎麼掛載安裝包
掛載安裝包,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這樣的,xshell是一款好用的Linux的遠程工具,使用的是22號埠來 進行遠程的。Linux的安裝包大概有2種吧,一個就是yum類的系統自帶的安裝包,這種安裝包在光碟鏡像或者網路中的,可以進行光碟的掛載或者網路安裝,當然這個和xshell並沒有什麼關系。
第二種包就是源碼包,tar.gz的,這種可從網路上面下載,或者本地 上傳過去的,掛載安裝包感覺應該是上傳安裝包吧。Linux中上傳文件 可以用 ftp ,nfs,Samba,sftp等等,用xshell呢可以用xmanager試試,或者直接用sftp可以直接打開文件傳輸界面,非常 方便文件傳輸。當然也可以安裝rzsz工具進行 上傳下載,命令 yum -y install lrzsz 。rz上傳就可以了。這個是最簡單的兩種方式了。
Linux中實現一個功能的方式太 多了,所需要學習的東西也是非常多的。建議參考下《Linux就該這樣學》,多多練習,多多思考,多敲命令,學好Linux其實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