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1單片機串口是什麼工作方式
51 單片機內部有一個全雙工串列介面。什麼叫全雙工串口呢?一般來說,只能接受或只能發送的稱為單工串列;既可接收又可發送,但不能同時進行的稱為半雙工;能同時接收和發送的串列口稱為全雙工串列口。串列通信是指數據一位一位地按順序傳送的通信方式,其突出優點是只需一根傳輸線,可大大降低硬體成本,適合遠距離通信。其缺點是傳輸速度較低。
串口可以有底下四種工作方式
1、方式0
串列介面的工作方式0為移位寄存器I/O方式。在串列口外接移位寄存器以擴展I/O介面,也可以外接串列同步I/O的設備。
(1)方式0輸出
串列口以方式0發送時,數據以RXD端串列輸出,TXD端輸出同步信號。當一個數據寫入串列口發送緩沖器以後,就啟動串列口發送器以振盪頻率的十二分之一的波特率,將數據從RXD端串列輸出。
(2)方式0輸入
當串列口定義為方式0並置位REN後,便啟動串列口以方式0接收數據,此時RXD端為數據輸入端,TXD端為同步脈沖信號輸出端。接收器以振盪率的十二分之一的波特率接收RXD端輸入的數據信息。但接收器接收到8位數據時,置1中斷標志RI。
2、方式1
串列介面定義為工作方式1時,則被控制為8位的非同步通訊介面,傳送一幀信息為10位,其中1位為起始位,8位數據位(先低位後高位),1位停止位。
(1)方式1輸出
串列介面以方式1發送時,數據由TXD端輸出。CPU執行一條數據寫入發送緩沖
器SBUF的指令(例如,MOVSBUF,A),數據位元組寫入SBUF後,便啟動串列口發送器發送,發送完一幀信息,置1放送中斷標志TI。
(2)方式1輸入
串列口以方式1接收時,數據從RXD端輸入。在REN置1以後,就允許接收器接收。接收器以所建立的波特率的16倍分頻計數器,以便實現時間同步。計數器的16個狀態把一位的時間等分成16份,在每位時間的第7、8和9個計數狀態,位檢測器采樣RXD的值,接收的值是3次采樣中取至少二次相同的值,以排除雜訊的干擾。如果在起始接收的值不是0,則起始位無效,復位接收電路。在檢測到另一個1到0的跳變時,再重新啟動接收器。如果接收到值為0,起始位有效,則開始接收本幀的其餘信息。當RI=0並且接收到的停止位為1(或SM2=0)時,停止位進入RB8,接收到的8位數據進入接收緩沖器SBUF,置位RI中斷標志。接著接收便搜索另一幀信息的起始位。
3、方式2和方式3
串列介面工作方式2和方式3時,則被定義為9位的非同步通信介面。傳送一幀信息為11位,其中1位起始位,8位數據位(從低位至高位),1位是附加的可程式控制為1或0的第9位數據,1位停止位。
方式2和方式3的差別僅僅在於波特率不一樣,方式2的波特率是固定的,波特率為2SMOD/64(振盪頻率);方式3的波特率是可變的,波特率=2SMOD/32(T1的溢出率)。
方式2和方式3在發送和接收時唯一的區別就是波特率不同。
(1)方式2和方式3發送
方式2或方式3發送時,數據由TXD端輸出,發出一幀信息為11位,附加的第9位數據是SCON中的TB8,CPU執行一條數據寫入發送緩沖器SBUF的指令,就啟動發送器發送,發送完一幀信息,置「1」TI中斷標志。
(2)方式2和方式3接收
串列口被定義為方式2或方式3接收時,數據從RXD端輸入,置REN=1以後,開始接收過程。當檢測到RXD端從高到低的負跳變時,確認起始位有效,開始接收本幀的其餘信息。在接收完一幀信息後,在RI=0、SM2=0時,或接收到第9位數據為「1」時,8位數據裝入接收緩沖器,第9位數據裝入SCON中RB8,並置RI=1。若不滿足上述的兩個條件,接收到的信息將會丟失,也不置位RI
❷ 單片機中的TXD RXD指什麼
使用串口直通線。設計電路時,單片機的RXD連接電路板DB9的TXD,單片機的TXD連接電路板DB9的RXD,具體實現可在232電平轉換晶元處反接。
使用串口/交叉線。設計電路時,因為串口線已做交叉,單片機的RXD連接電路板DB9的RXD,單片機的TXD連接電路板DB9的TXD,均直連即可。 單片機與串口設備(如GPRS模塊、載波晶元等)通信時,一律將RXD與TXD反接,即單片機的RXD接設備的TXD,單片機的TXD接設備的RXD。
(2)51單片機txdrxd擴展閱讀:
低雜訊系列單片機:改進的技術將電源、地安排在兩個相鄰的引腳上,外部去耦電容在PCB設計上更容易安排。
單片機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通過修改程序來實現不同的功能,因此舉一反三的能力就必不可少。每一節課的常式後邊,最好自己布置幾個作業,在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中,都可以參考原程序思路,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動腦思考去構建你自己的程序框架,最終將程序完成。
❸ 51單片機雙機串列通信時能使用接在P3.0/RXD,P3.1/TXD 上的獨立按鍵嗎
51單片機雙機串列通信時,必須專用P3.0/RXD,P3.1/TXD ,這兩個引腳上不允許有獨立按鍵的,否則會影響通信。
如果引腳實在不夠用,就要控制好使用順序,在用TXD腳上的按鍵時,就不能發送數據了。而RXD上最好不要有按鍵,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串口有數據接收,在按鍵的同時,恰好有數據,就無法接收了。
❹ 51單片機的串列通信有哪幾種格式
串列口分四種工作方式,由SCON中的SMO、SM1二位選擇決定。
1.方式0
(1)特點
1.用作串列口擴展,具有固定的波特率,為Fosf/12。
2.同步發送/接收,由TXD提供移位脈沖,RXD用作數據輸入/輸出通道。
3.發送/接收8位數據,低位在先。
(2)發送操作
當執行一條「MOV SBUF,A」指令時,啟動發送操作,由TXD輸出移位脈沖,由RXD串列發送SBUF中的數據。發送完8位數據後自動置TI=1,請求中斷。要繼續發送時,T1必須有指令清零。(3)接收操作
在RI=0條件下,置REN=1,啟動一幀數據的接收,由TXD輸出移位脈沖,由RXD接收串列數據到A中。接收完一幀自動置位RI,請求中斷。想繼續接收時,要用指令清零RI。2.方式1
(1)特點
1.8位UART介面。
2.幀結構為10位,包括起始位(為0),8位數據位,1位停止位。
3.波特率由指令設定,由T1的溢出率決定。
(2)發送操作
當執行一條「MOV SBUF,A」指令時,啟動發送操作,A中的數據從TXD端實現非同步發送。發送完一幀數據後自動置TI=1,請求中斷。要繼續發送時,TI必須由指令清零。(3)接收操作
當置REN=1時,串列口采樣RXD,當采樣到1至0的跳變時,確認串列數據幀的起始位,開始接收一幀數據,直到停止位到來時,把停止位送入RB8中。置位RI請求中斷。CPU取走數據後用指令清零RI。3.方式2和方式3
方式2和方式3具有多機通信功能,這兩種方式除了波特率不同以外,其餘完全相同。
(1)特點
1.9位UART介面。
2.幀結構為11位,包括起始位(為0)、8位數據位、1位可編程位TB8/RB8和停止位(為1)。
3.波特率在方式2時為固定FOSC/32或FOSC/64,由SMOD位決定,當SMOD=1時,波特率為FOSC/32;當SMOD=0時,波特率為FOSC/64。方式3的溢出率由T1的溢出率決定。(2)發送操作
發送數據之前,由指令設置TB8(如作為奇偶校對位或地址/數據位),將要發送的數據由A寫入SBUF中啟動發送操作。在發送中,內部邏輯會把TB8裝入發送移位寄存器的第9位位置,然後發送一幀完整的數據,發送完畢後置位TI。TI須由指令清零。(3)接收操作
當置位SEN位且RI=0時,啟動接收操作,幀結構上的第9位送入RB8中,對所接收的數據視SM2和RB8的狀態決定是否會使RI置位。
當SM2=0時,RB8不論什麼狀態RI都置1,串列口都接收數據。
當SM2=1時,為多機通信方式,接收到的RB8為地址/數據表識位。
當RB8=1時,接收的信息為地址幀,此時置位RI,串列口接收發送來的數據。
當RB8=0時,接收的信息為數據幀,若SM2=1時,RI不會置位,此數據丟棄;若SM2=0,則SBUF接收發送來的數據。
❺ 51單片機中串口通信在哪個埠,有沒有固定的。。
51單片機中的串口通信是通過P3口的兩個引腳(即P3.0和P3.1)實現的,其中P3.0口為串口接收引腳(RXD),P3.1口為串口發送引腳(TXD)。在51單片機中,串口通信的埠是固定的,即P3.0口和P3.1口。這兩個引派差腳通過串口通信電路與串口通信晶元相連,實現串口通信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51單片機進行串口通信時,需要根據遲羨隱具體的通信協議和波特率等參數進行相關的配置,並在程碼廳序中編寫相應的串口通信代碼,才能實現數據的發送和接收。
❻ 給51單片機下程序接哪幾個引腳
STC的晶元的話是用串口下載,接單片機的P3.0和3.1。
AT的晶元的話是用ISP下載,是接在單片機的P1.5 1.6.1.7 還有復位引腳。
如果有usb下載器很簡單的,下載器vcc接單片機vcc(注意單片機電壓時5x還是3.3v)下載器gnd接單片機gnd,下載器rxd接單片機txd,下載器txd接單片機rxd。
如果是STC單片機,有ISP功能,只要連P3.0和P3.1兩根線,用MAX232和電腦串口連起來就能下載程序。
如果是一般的單片機就要連P0、P2、P3口。其中兩個作地址線,一個作數據線,還要連幾根輔助線。因此沒有ISP功能的單片機要下載程序需要專門的編程器。
(6)51單片機txdrxd擴展閱讀:
51單片機的基本結構就可以。設備上,一般是建議購買一個模擬器,例如,的「雙功能下載線」就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較快的下載速度,上位機可擴展,可以下載更多的單片機及嵌入式晶元。
通過實驗,這樣才可以進行實際的,全面的學習。日後在工作上,模擬器也大有用處。還有,一般光有模擬器是不行,還得有一個實際的電路,即學習板,如圖,即為,單片機最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