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ndroid 如何更好的回收內存空間,有沒有強
Android內存優化大全
OOM:
內存泄露可以引發很多的問題:
1.程序卡頓,響應速度慢(內存佔用高時JVM虛擬機會頻繁觸發GC)
2.莫名消失(當你的程序所佔內存越大,它在後台的時候就越可能被幹掉。反之內存佔用越小,在後台存在的時間就越長)
3.直接崩潰(OutOfMemoryError)
ANDROID內存面臨的問題:
1.有限的堆內存,原始只有16M
2.內存大小消耗等根據設備,操作系統等級,屏幕尺寸的不同而不同
3.程序不能直接控制
4.支持後台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
5.運行在虛擬機之上
5R:
本文主要通過如下的5R方法來對ANDROID內存進行優化:
1.Reckon(計算)
首先需要知道你的app所消耗內存的情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Rece(減少)
消耗更少的資源
3.Reuse(重用)
當第一次使用完以後,盡量給其他的使用
5.Recycle(回收)
返回資源給生產流
4.Review(檢查)
回顧檢查你的程序,看看設計或代碼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詳細
② android 如何停用gc
1、設置環境變數GOGC=off。
2、運行時調用debug.SetGCPercent(-1)。GC理解為android中的垃圾回收,常見觸發垃圾回收是計數引用,當引用計數為0時會觸發垃圾回收。此時系統並不會回收內存,而是會當作垃圾存放起來,當下次需要的時候,快速使用。關閉GC系統就會徹底回收內存。
③ 如何在Android上編寫高效的java代碼
Java平台一般有三個版本:Java ME(微型版,用於某些手機)、Java SE(標准版,用於台式電腦)、Java EE(企業版,用於伺服器端應用)。在談到Java時,我們通常是指Java SE,因為只有這個版本包含虛擬機和編譯器。
首先,Java代碼會被編譯成稱為位元組碼的中間格式。當位元組碼在目標電腦上運行時,虛擬機會快速將它解析成目標電腦硬體和操作系統所需要的本機格式。
除了為開發者提供「一次編寫,到處運行」的優勢,Java還能通過垃圾回收器(GC)實現自動內存管理,開發者可免去手動在代碼中釋放無用對象的內存。雖然這個功能非常有用,且大大降低了在代碼中引入內存問題的風險,但是它會增加運行時的開銷,因為需要不停地執行垃圾回收進程。
本文開頭將比較Java SE和用於Android開發的Java之間的差異。首先我會介紹開發者習慣的Java
SE語言結構以及它們是如何在Android上運行的。其次,我會介紹如何優化Android中的Java代碼,如何優化內存分配,以及如何恰當地處理多線程。
比較Android上的Dalvik Java和Java SE
雖然遠在Android出現之前,開發者就能用Java編程語言為移動設備編寫應用程序,但它只是Java中功能極為有限的一個版本,稱為Java
ME(微型版)。不同的移動設備還需編寫不同的代碼,因此,寫一個應用程序就能在支持Java
ME的任何手機上運行是幾乎不可能的。此外,由於當時不存在很好的在線商店,應用發布過程極其復雜。
Android的問世為開發者提供了構建智能手機強大應用的機會,開發者只需用Java編程語言以及他們熟知的標准Java
API編寫代碼。然而,盡管Android開發者仍使用Java SE編譯器來編譯應用程序,你會發現,James
Gosling開發的Java和Android設備上的Java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在Android設備上運行的VM(虛擬機)稱為Dalvik。它最初由谷歌的Dan
Bornstein開發,適用於CPU和內存受限的移動設備。Java SE和Dalvik Java存在一些差異,主要體現在虛擬機上。Java
SE使用了棧機設計,而Dalvik被設計成了基於寄存器的機器。Android SDK中有一個dx工具,它會把Java
SE棧機器的位元組碼轉換成基於寄存器的Dalvik機器位元組碼,該轉換步驟由IDE自動完成。
基於棧的虛擬機和基於寄存器的虛擬機的定義以及差異將不列入我們的討論范圍。由於歷史原因,Android使用基於寄存器的虛擬機。雖然基於寄存器的虛擬機最多可以比基於棧的虛擬機快32%,但這只限於執行時解釋位元組碼的虛擬機(也就是說,解釋型虛擬機)。在Android
2.2版本(也稱為Froyo)之前,Dalvik虛擬機都是純解釋型的。Froyo版本引入了JIT編譯器(即時編譯),這是Java
SE很早就有的一個優勢。
JIT編譯,也稱為動態翻譯。它在執行前把位元組碼翻譯成本機代碼(如圖1所示),這樣主要有兩個好處。首先,它消除了那些純解釋型虛擬機的開銷;其次,它能對本機代碼執行優化,這通常是靜態編譯代碼無法做到的。例如,JIT編譯器可以在它運行的CPU上選擇最合適的優化,也可以根據應用程序的輸入來分析代碼是如何運行的,以便進行下一步的優化。
圖1Android Java和Java SE翻譯步驟
雖然Android的Dalvik JIT編譯器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要達到如Java SE的JIT編譯器般穩定、成熟度尚需很長一段時間。不過,Dalvik JIT的出現為Android提供了巨大的性能優勢,而且它也在不斷得以改善。
JAVA
SE虛擬機和Dalvik虛擬機的另一個區別是,後者進行了優化,可運行在同一個機器上的多個實例中。它在開機時會啟動一個叫做zygote的進程,該進程會創建第一個Dalvik實例,由這個實例創建所有其他的實例。當應用程序啟動時,zygote進程會收到一個創建新虛擬機實例的請求,並給該應用程序創建一個新進程(如圖2所示)。如果開發者已習慣於Java
SE開發,這樣的設計可能看起來不切實際,但它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避免由一個應用程序運行失敗導致Dalvik虛擬機崩潰,繼而引發多應用程序崩潰。
圖2在Android中啟動新Dalvik虛擬機實例
Android和Java
SE除了運行的虛擬機不同之外,它們實現API的方式也不一樣。Android中屬於java和javax包中的API都來自Apache
Harmony(這是一個開源項目,旨在重新實現Java SE軟體棧,該項目從2011年11月不再維護)。在開發方面,這些API和Java
SE包中的類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別。例如,谷歌對HttpUrlConnection類進行了Java SE版本中所沒有的重大升級。
此外,Android平台移除了Java
SE中無關的API。例如,Swing/AWT包被完全移除,因為Android使用不同的UI框架。其他被移除的API還有RMI、CORBA、ImageIO和JMX。它們或者被替換為特定的Android版本(在android包空間內),或者因為一些實際原因根本不存在。
優化Android上的Java代碼
經過多年的改進,Java
SE具備了一些簡化編寫復雜代碼結構的新特性。其中的一些特性會讓整個流程變得更簡單,但開發者需要了解何時以及如何正確地使用它們。另外,由於Java
SE大多用於伺服器端開發(使用Java企業版的API),因而開發人員專門對伺服器端Java代碼進行了優化。註解和Java虛擬機對腳本語言的支持就是對伺服器端開發進行優化的例證。雖然這些工具在構建後端開發時很強大,但在開發Android客戶端代碼時,這些特性的作用很小,甚至起反作用。Java開發者已經習慣於無限量的RAM和CPU,而Android開發需要密切關注性能和內存分配。簡單地說,開發者需要使用稍微不同的方法對待Android和後端的開發。
然而,隨著Android的首次發布,情況有所改變。曾經一些在Android上盡量不用的Java規范重新被推薦,這主要因為Android目前的JIT編譯器解決了這些規范導致的性能問題。
本文將討論編寫Android應用程序需要了解的Java代碼。我們不會深究Java編程語言的細節,而是重點關注對Android開發重要的東西。不過,開發者仍需了解,大多數適用於Java SE的規則和建議同樣適用於Android和Dalvik虛擬機。
Android上的類型安全枚舉
Java SE 5.0新增了許多方便開發者的新特性。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引入了類型安全枚舉。枚舉在代碼中用來表示屬於某一組的幾個選擇。在早期版本的Java中,可以用多個整型常量解決這個問題。雖然這在技術上可行,但是很容易出錯。請看下面的代碼:
public class Machine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TOPPED = 1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INITIALIZING = 2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TARTING = 3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RUNNING = 4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TOPPING = 5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CRASHED = 60;
private int mState;
public Machine() {
mState = STOPPED;
}
public int getState() {
return mState;
}
public void setState(int state) {
mState = state;
}
}
問題是,雖然這些常量是期望的,但是沒有機制保證setState()方法接收不同的值。如果要在設置方法中添加檢查,那麼一旦得到的是非預期值,開發者就需要處理錯誤。開發者所需要的是在編譯時檢查非法賦值。類型安全的枚舉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Machine {
public enum State {
STOPPED, INITIALIZING, STARTING, RUNNING, STOPPING, CRASHED
}
private State mState;
public Machine() {
mState = State.STOPPED;
}
public State getState() {
return mState;
}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
mState = state;
}
}
注意在聲明不同類型安全值的地方新加的內部枚舉類。這在編譯時就會解決非法賦值的問題,所以代碼更不容易出錯。
如果Dalvik虛擬機還沒有JIT編譯器優化代碼,不建議在Android平台上使用枚舉類型,因為和使用整型常量相比,這種設計帶來的內存和性能損失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在一些老版本的Android
API中還存在如此多的整型常量的原因。如今有了更強的JIT編譯器以及一個不斷改進的Dalvik虛擬機,開發者不必再擔心這個問題,放心大膽地使用類型安全枚舉即可。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情況使用整型常量是更好的選擇。像int這樣的Java基本類型,不會增加GC的開銷。此外,Android SDK中許多已有的API仍然依賴基本類型,比如Handler類——在這種情況下,你沒有太多的選擇。
Android中增強版的for循環
Java SE 5.0還引入了增強版的for循環,提供了一個通用的縮寫表達式來遍歷集合和數組。首先,比較以下五種方法:
void loopOne(String[] names) {
int size = names.length;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Name(names[i]);
}
}
void loopTwo(String[] names) {
for (String name : names) {
printName(name);
}
}
void loopThree(Collection<String> names) {
for (String name : names) {
printName(name);
}
}
void loopFour(Collection<String> names) {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names.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printName(iterator.next());
}
}
// 不要在ArrayList上使用增強版的for循環
void loopFive(ArrayList<String> names) {
int size = names.size();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Name(names.get(i));
}
}
上面顯示了四種不同遍歷集合和數組的方式。前面兩種有著相同的性能,所以如果只是讀取元素的話,可以放心地對數組使用增強版for循環。對Collection對象來說,增強版for循環和使用迭代器遍歷元素有著相同的性能。ArrayList對象應避免使用增強版for循環。
如果不僅需要遍歷元素,而且需要元素的位置,就一定要使用數組或者ArrayList,因為所有其他Collection類在這些情況下會更慢。
一般情況下,如果在讀取元素幾乎不變的數據集時對性能要求很高,建議使用常規數組。然而,數組的大小固定,添加數據會影響性能,所以編寫代碼時要考慮所有因素。
隊列、同步和鎖
通常情況下,應用程序會在一個線程中生產數據,在另一個線程中使用它們。常見的例子是在一個線程中獲取網路上的數據,在另一個線程(操作UI的主線程)中把這些數據展現給用戶。這種模式稱為生產者/消費者模式,在面向對象編程課程中,開發者用演算法來實現該模式可能要花上幾個小時。下面會介紹一些簡化生產者/消費者模式實現的現成類。
1. 更智能的隊列
雖然已有現成的類並能用更少的代碼實現該功能,但許多Java開發者仍然選擇使用LinkedList以及同步塊實現隊列功能。開發者可在java.util.concurrent包中找到同步相關的類。此外,本包還包含信號量、鎖以及對單個變數進行原子操作的類。考慮下面使用標準的LinkedList實現線程安全隊列的代碼。
public class ThreadSafeQueue {
private LinkedList<String> mList = new LinkedList<String>();
private final Object mLock = new Object();
public void offer(String value) {
synchronized (mLock) {
mList.offer(value);
mLock.notifyAll();
}
}
public synchronized String poll() {
synchronized (mLock) {
while (mList.isEmpty()) {
try {
mLock.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簡潔起見忽略異常處理
}
}
return mList.poll();
}
}
}
雖然這段代碼是正確的,並有可能在考試中得滿分,但實現和測試這樣一段代碼只是在浪費時間。實際上,所有前面的代碼可用下面一行代替。
LinkedBlockingQueue<String> blockingQueue =
new LinkedBlockingQueue<String>();
上面的一行代碼能像前面的例子一樣提供相同類型的阻塞隊列,甚至能提供額外的線程安全操作。java.util.concurrent包含許多可選的隊列以及並發映射類,所以,一般情況下,建議使用它們,而不是像之前的示例那樣使用更多代碼。
2. 更智能的鎖
Java提供的synchronized關鍵字允許開發者創建線程安全的方法和代碼塊。synchronized關鍵字易於使用,也很容易濫用,對性能造成負面影響。當需要區分讀數據和寫數據時,synchronized關鍵字並不是最有效的。幸好,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中的工具類對這種情況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public class ReadWriteLockDemo {
private final ReentrantReadWriteLock mLock;
private String mName;
private int mAge;
private String mAddress;
public ReadWriteLockDemo() {
mLock = new ReentrantReadWriteLock();
}
public void setPersonData(String name, int age, String address) {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 writeLock = mLock.writeLock();
try {
writeLock.lock();
mName = name;
mAge = age;
mAddress = address;
} finally {
writeLock.unlock();
}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 readLock = mLock.readLock();
try {
readLock.lock();
return mName;
} finally {
readLock.unlock();
}
}
// 重復代碼不再贅述
}
上面的代碼展示了在什麼地方使用ReentrantReadWriteLock,它允許多個並發線程對數據進行只讀訪問,並確保同一時間只有一個線程寫入相同的數據。
在代碼中使用synchronized關鍵字仍然是處理鎖問題的有效方法,但無論何種情況下,都要考慮ReentrantReadWriteLock是否是
④ Android系統回收activity行為
安卓本身不支持內存分頁交換技術,是通過回收activity的方式來回收內存的。.activity處於onPause或者onStop狀態時,假如系統資源不足(內存不足),會被系統回收釋放。
系統回收內存會存在兩種行為:
1.當APP不在前台的時候,資源緊張,強殺APP進程並回收activity,這種情況不會調用生命周期的onDestroy方法。可以用「開發者選項」中的「限制後台進程數」來模擬這種情況。
2.當APP在前台,系統資源不足的時候,會回收APP處於pause或stop狀態的Activity,這種情況不殺進程,但會調用onDestroy方法。可以用「開發者選項」中的「不保留活動」打開,來模擬這種情況。
因此,平時在onCreate方法里注冊監聽register,在onDestroy方法里反注冊unregister不會有問題。因為假如是情況1,進程被殺掉了,不執行onDestroy方法也沒事,進程都沒了,就無所謂內存泄露的事。假如是情況2,那麼會執行onDestroy方法反注冊。
歡迎留言討論,或指正問題。
⑤ Android-LeakCanary原理解析
在分析LeakCanary原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ReferenceQueue在LeakCanary的作用。
WeakReference在創建時,如果指定一個ReferenceQueue對象,在垃圾回收檢測到被引用的對象的可達性更改後,垃圾回收器會將已注冊的引用對象添加到ReferenceQueue對象中,等待ReferenceQueue處理。但是如果當GC過後引用對象仍然不被加入ReferenceQueue中,就可能存在內存泄露問題。這里ReferenceQueue對象中,存的其實就是WeakReference對象,而不是WeakReference中引用的要被回收的對象。即GC過後,WeakReference引用的對象被回收了,那麼WeakReference引用的對象就是null,那麼該WeakReference對象就會被加入到ReferenceQueue隊列中。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監聽 Activity.onDestroy() 回調之後,通過弱引用(WeakReference)對象、ReferenceQueue和 GC來觀測Activity引用的內存泄露情況,如果發現了未被回收的Activity對象,在找到該Activity對象是否被其他對象所引用,如果被其他對象引用,就進行 heap mp生成完整的內存引用鏈(最短引用鏈),並通過notification等方式展示出來。
LeakCanary2.+的啟動,與LeakCanary1.+的不同,1.+版本的啟動,需要在Application的onCreate中手動調用LeakCanary.install方法進行啟動;而2.+版本的啟動則不需要,而是依賴ContentProvider,因為ContentProvider會在Application之前被載入,所以ContentProvider的onCreate方法會在Application的onCreate方法之前被調用,所以在ContentProvider的onCreate方法中完成初始化工作。
在源碼中leakcanary-leaksentry中有一個LeakSentryInstaller,LeakSentryInstaller其實就是ContentProvider的一個子類,在其onCreate方法中就會調用InternalLeakSentry.install(application)進行初始化工作。
然後在AndroidManifest.xml中注冊該ContentProvider。在這里注冊,那麼打包項目時,會將每個庫和library中的AndroidManifest.xml合並到最終的app的androidManifest中。
LeakCanary的初始化是在InternalLeakSentry的install方法,即在ContentProvider的onCreate中調用。
這里的listener是LeakSentryListener介面,而實現LeakSentryListener介面的類,其實就是InternalLeakCanary,InternalLeakCanary是在leakcanary-android-core下的,InternalLeakCanary是單例模式的,採用的是kotlin單例,即用object關鍵字修飾類。
這里使用的RefWatcher對象,是在InternalLeakSentry中進行初始化的,然後在調用ActivityDestroyWatcher和FragmentDestroyWatcher的install方法的時候,傳入。
在監測Activity和Fragment的生命周期進行內存回收以及是否泄露的過程,就是調用RefWatcher.watch方法進行,該方法是使用Synchronized修飾的同步方法。RefWatcher.watch的方法,一般是在Activity和Fragment生命周期執行到onDestroy的時候調用。根據生命周期監聽觸發回調,然後調用RefWatcher.watch方法。
VisibilityTracker其實就是在InternalLeakCanary.onLeakSentryInstalled方法中通過調用application.registerVisibilityListener方法的時候,添加的Application.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這里採用適配器模式,使用適配器模式的目的,其實就是不需要重寫所有方法,只在VisibilityTracker中重寫需要使用的方法。
VisibilityTracker的目的其實就是監聽Activity的生命周期變化,即是否是執行到了onStart和onStop,如果是onStop的時候,則做內存泄露監測工作。
VisibilityTracker與ActivityDestroyWatcher有點區別,ActivityDestroyWatcher是最終Activity執行onDestroy的時候進行內存泄露分析
本方法是在InternalLeakCanary.onLeakSentryInstalled給application添加生命周期回調的時候,根據onStart和onStop生命周期的變化來進行Heap Dump(heap mp文件(.hprof))
當生命周期執行到onStop的時候,會向該Application的擴展函數registerVisibilityListener的參數listener這個高階函數傳入boolean參數為false
看InternalLeakCanary#onLeakSentryInstalled方法中對application添加的生命周期監聽,這是調用了application的擴展函數,該擴展函數是在VisibilityTracker中定義的。
其實registerVisibilityListener方法內部調用的就是application的方法,傳入的是Application.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對象,這里傳入的是VisibilityTracker,其實VisibilityTracker就是Application.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的子類實現。
HeapDumpTrigger.方法的調用,就是根據上述傳給VisibilityTracker的listener函數來回調調用的,listener接收的是false的時候,就會調用scheleRetainedInstanceCheck,接收的是false的時候是生命周期執行到onStop的時候。
這里的delayMillis默認是5s,因為該參數接收的是LeakSentry.config.watchDurationMillis,這個值初始默認值是5s。
⑥ android怎麼壓縮一個bitmap佔用空間大小
在Android應用里,最耗費內存的就是圖片資源。而且在Android系統中,讀取點陣圖Bitmap時,分給虛擬機中的圖片的堆棧大小隻有8M,如果超出了,就會出現OutOfMemory異常。所以,對於圖片的內存優化,是Android應用開發中比較重要的內容。 1) 要及時回收Bitmap的內存 Bitmap類有一個方法recycle(),從方法名可以看出意思是回收。這里就有疑問了,Android系統有自己的垃圾回收機制,可以不定期的回收掉不使用的內存空間,當然也包括Bitmap的空間。那為什麼還需要這個方法呢? Bitmap類的構造方法都是私有的,所以開發者不能直接new出一個Bitmap對象,只能通過BitmapFactory類的各種靜態方法來實例化一個Bitmap。仔細查看BitmapFactory的源代碼可以看到,生成Bitmap對象最終都是通過JNI調用方式實現的。所以,載入Bitmap到內存里以後,是包含兩部分內存區域的。簡單的說,一部分是Java部分的,一部分是C部分的。這個Bitmap對象是由Java部分分配的,不用的時候系統就會自動回收了,但是那個對應的C可用的內存區域,虛擬機是不能直接回收的,這個只能調用底層的功能釋放。所以需要調用recycle()方法來釋放C部分的內存。從Bitmap類的源代碼也可以看到,recycle()方法里也的確是調用了JNI方法了的。 那如果不調用recycle(),是否就一定存在內存泄露呢?也不是的。Android的每個應用都運行在獨立的進程里,有著獨立的內存,如果整個進程被應用本身或者系統殺死了,內存也就都被釋放掉了,當然也包括C部分的內存。 Android對於進程的管理是非常復雜的。簡單的說,Android系統的進程分為幾個級別,系統會在內存不足的情況下殺死一些低優先順序的進程,以提供給其它進程充足的內存空間。在實際項目開發過程中,有的開發者會在退出程序的時候使用Process.killProcess(Process.myPid())的方式將自己的進程殺死,但是有的應用僅僅會使用調用Activity.finish()方法的方式關閉掉所有的Activity。 經驗分享: Android手機的用戶,根據習慣不同,可能會有兩種方式退出整個應用程序:一種是按Home鍵直接退到桌面;另一種是從應用程序的退出按鈕或者按Back鍵退出程序。那麼從系統的角度來說,這兩種方式有什麼區別呢?按Home鍵,應用程序並沒有被關閉,而是成為了後台應用程序。按Back鍵,一般來說,應用程序關閉了,但是進程並沒有被殺死,而是成為了空進程(程序本身對退出做了特殊處理的不考慮在內)。 Android系統已經做了大量進程管理的工作,這些已經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個人建議,應用程序在退出應用的時候不需要手動殺死自己所在的進程。對於應用程序本身的進程管理,交給Android系統來處理就可以了。應用程序需要做的,是盡量做好程序本身的內存管理工作。 一般來說,如果能夠獲得Bitmap對象的引用,就需要及時的調用Bitmap的recycle()方法來釋放Bitmap佔用的內存空間,而不要等Android系統來進行釋放。 下面是釋放Bitmap的示例代碼片段。 // 先判斷是否已經回收 if(bitmap != null && !bitmap.isRecycled()){ // 回收並且置為null bitmap.recycle(); bitmap = null; } System.gc(); 從上面的代碼可以看到,bitmap.recycle()方法用於回收該Bitmap所佔用的內存,接著將bitmap置空,最後使用System.gc()調用一下系統的垃圾回收器進行回收,可以通知垃圾回收器盡快進行回收。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調用System.gc()並不能保證立即開始進行回收過程,而只是為了加快回收的到來。 如何調用recycle()方法進行回收已經了解了,那什麼時候釋放Bitmap的內存比較合適呢?一般來說,如果代碼已經不再需要使用Bitmap對象了,就可以釋放了。釋放內存以後,就不能再使用該Bitmap對象了,如果再次使用,就會拋出異常。所以一定要保證不再使用的時候釋放。比如,如果是在某個Activity中使用Bitmap,就可以在Activity的onStop()或者onDestroy()方法中進行回收。 2) 捕獲異常 因為Bitmap是吃內存大戶,為了避免應用在分配Bitmap內存的時候出現OutOfMemory異常以後Crash掉,需要特別注意實例化Bitmap部分的代碼。通常,在實例化Bitmap的代碼中,一定要對OutOfMemory異常進行捕獲。 以下是代碼示例。 Bitmap bitmap = null; try { // 實例化Bitmap bitmap = BitmapFactory.decodeFile(path); } catch (OutOfMemoryError e) { // } if (bitmap == null) { // 如果實例化失敗 返回默認的Bitmap對象 return defaultBitmapMap; } 這里對初始化Bitmap對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OutOfMemory異常進行了捕獲。如果發生了OutOfMemory異常,應用不會崩潰,而是得到了一個默認的Bitmap圖。 經驗分享: 很多開發者會習慣性的在代碼中直接捕獲Exception。但是對於OutOfMemoryError來說,這樣做是捕獲不到的。因為OutOfMemoryError是一種Error,而不是Exception。在此僅僅做一下提醒,避免寫錯代碼而捕獲不到OutOfMemoryError。 3) 緩存通用的Bitmap對象 有時候,可能需要在一個Activity里多次用到同一張圖片。比如一個Activity會展示一些用戶的頭像列表,而如果用戶沒有設置頭像的話,則會顯示一個默認頭像,而這個頭像是位於應用程序本身的資源文件中的。 如果有類似上面的場景,就可以對同一Bitmap進行緩存。如果不進行緩存,盡管看到的是同一張圖片文件,但是使用BitmapFactory類的方法來實例化出來的Bitmap,是不同的Bitmap對象。緩存可以避免新建多個Bitmap對象,避免內存的浪費。 經驗分享: Web開發者對於緩存技術是很熟悉的。其實在Android應用開發過程中,也會經常使用緩存的技術。這里所說的緩存有兩個級別,一個是硬碟緩存,一個是內存緩存。比如說,在開發網路應用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從網路上獲取的數據保存到SD卡中,下次直接從SD卡讀取,而不從網路中讀取,從而節省網路流量。這種方式就是硬碟緩存。再比如,應用程序經常會使用同一對象,也可以放到內存中緩存起來,需要的時候直接從內存中讀取。這種方式就是內存緩存。 4) 壓縮圖片 如果圖片像素過大,使用BitmapFactory類的方法實例化Bitmap的過程中,需要大於8M的內存空間,就必定會發生OutOfMemory異常。這個時候該如何處理呢?如果有這種情況,則可以將圖片縮小,以減少載入圖片過程中的內存的使用,避免異常發生。 使用BitmapFactory.Options設置inSampleSize就可以縮小圖片。屬性值inSampleSize表示縮略圖大小為原始圖片大小的幾分之一。即如果這個值為2,則取出的縮略圖的寬和高都是原始圖片的1/2,圖片的大小就為原始大小的1/4。 如果知道圖片的像素過大,就可以對其進行縮小。那麼如何才知道圖片過大呢? 使用BitmapFactory.Options設置inJustDecodeBounds為true後,再使用decodeFile()等方法,並不會真正的分配空間,即解碼出來的Bitmap為null,但是可計算出原始圖片的寬度和高度,即options.outWidth和options.outHeight。通過這兩個值,就可以知道圖片是否過大了。 BitmapFactory.Options opts = new BitmapFactory.Options(); // 設置inJustDecodeBounds為true opts.inJustDecodeBounds = true; // 使用decodeFile方法得到圖片的寬和高 BitmapFactory.decodeFile(path, opts); // 列印出圖片的寬和高 Log.d("example", opts.outWidth + "," + opts.outHeight); 在實際項目中,可以利用上面的代碼,先獲取圖片真實的寬度和高度,然後判斷是否需要跑縮小。如果不需要縮小,設置inSampleSize的值為1。如果需要縮小,則動態計算並設置inSampleSize的值,對圖片進行縮小。需要注意的是,在下次使用BitmapFactory的decodeFile()等方法實例化Bitmap對象前,別忘記將opts.inJustDecodeBound設置回false。否則獲取的bitmap對象還是null。 經驗分享: 如果程序的圖片的來源都是程序包中的資源,或者是自己伺服器上的圖片,圖片的大小是開發者可以調整的,那麼一般來說,就只需要注意使用的圖片不要過大,並且注意代碼的質量,及時回收Bitmap對象,就能避免OutOfMemory異常的發生。 如果程序的圖片來自外界,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注意OutOfMemory的發生。一個是如果載入的圖片比較大,就需要先縮小;另一個是一定要捕獲異常,避免程序Crash。
⑦ android 中彈出的dialog怎麼回收內存
dismissDialog(int):當你准備關閉對話框時,你可以通過對這個對話框調用dismiss()來消除它。如果需要,你還可以從這個Activity中調用dismissDialog(int id) 方法,這實際上將為你對這個對話框調用dismiss() 方法。 如果你想使用onCreateDialog(int id) 方法來管理你對話框的狀態(就如同在前面的章節討論的那樣),然後每次你的對話框消除的時候,這個對話框對象的狀態將由該Activity保留。如果你決定不再需要這個對象或者清除該狀態是重要的,那麼你應該調用removeDialog(int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