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修改android手機的解析度和屏幕密度
原文: https://blog.csdn.net/CrazyApes/article/details/116994631
之前一直不知道手機的DPI還可以修改,以前測試我都是用好幾個測試機,或者通過修改開發者模式下的最小寬度去看適配的問題。吶,前段時間朋友說可以直接用adb改,趕緊記下來,省的以後忘了。
adb 命令
wm size [reset|WxH|WdpxHdp]
return or override display size. width and height in pixels unless suffixed with 'dp'.
查看解析度: wm size
修改解析度: wm size 1440x2560
還原初設置: wm size reset
測試機: 華為 FRD-DL00
wm density [reset|DENSITY]
查看密度: wm density
修改密度: wm density 480
還原設置: wm density reset
測試機: 華為 FRD-DL00
Security exception: Must hold permission android.permission.WRITE_SECURE_SETTINGS
莫慌,打開下 開發者選項 中的 USB調試(安全設置) 就行了。
有時間可以都看一下,試一試,蠻好玩的。
說起來巧了,就像前言說的我不知道手機可以改DPI,之前一直是用的開發者模式下的最小寬度修改來測試。後來發現,這個其實也是修改了DPI,仔細想想density和px還有dp的關系,就突然能明白為啥了。
手機 開發者模式
首先得打開手機的 開發者模式 ,咋打開應該不用說了把。
不知道的小夥伴可以試著去找到你手機的 系統版本 那裡一頓狂點。
然後就有驚喜了。
比如: Redmi 9A
咱就直接進入 開發者選項 里把。
找到 繪圖 模塊下的 最小寬度 欄目。
點開之後直接輸入想要的最小寬度就行了。
注意: 這里是以 dp 為單位的。
如果你的UI設計圖的寬度跟你的手機不符,開發的時候,可以嘗試修改這個達到演示的目的。
如下: Redmi 9A
由於輸入的是寬度值,無法直觀的看到 density 的變化,但是咱們可以用方式一去驗證下,就可以看到它的變化是改了 density 的值的。
機型:Redmi 9A
可見,在 解析度 不變的前提下,修改了最小寬度之後,設備的 density 發生了變化。
Android中的dp在渲染前會將dp轉為px,計算公式:
px = density * dp;
density = dpi / 160;
px = dp * (dpi / 160);
原文: https://blog.csdn.net/CrazyApes/article/details/116994631
參考: https://developer.android.google.cn/guide/practices/screens_support
Ⅱ android dpi是什麼意思
DPI表示解析度,指每英寸長度上的點數.DPI又可細分為水平解析度和垂直解析度;
修改 /system/build.prop 文件,修改 ro.sf.lcd_density 的值,默認是 ro.sf.lcd_density=320。
修改後保存退出,重啟。
安卓手機的屏幕解析度如今也已然達到了這2K的程度,通過修改這手機的dpi可以控制這程序在屏幕上顯示的數量,而且字體也會有一定的變化,有興趣的的用戶可以試一試。
Ⅲ Android 屏幕解析度適配
Android屏幕解析度千奇百怪,怎麼讓app在不同的解析度的設備上「看起來一樣」呢?
你也許還有以下疑惑:
這篇文章將會針對以上問題一一解答。
Pixels 我們看到屏幕上的圖像由一個個像素組成,像素里包含色彩信息。
如常說的手機解析度:1080 x 1920 指的是手機寬度可展示1080像素,高度可展示1920像素。
Pixels Per Inch 每英寸長度所具有的像素個數,單位面積內像素越多,圖像顯示越清晰。
ppi一般用在顯示器、手機、平板等描述屏幕精細度。
Dots Per Inch 每英寸長度所具有的點數。
dpi一般用來描述列印(書本、雜志、電報)的精細度
density-independent pixels (device-independent pixels 我查了一下,官網更多時候使用前者,有的時候也顯示後者),dip是縮寫,也可以更簡單些稱作dp。該單位的目的是屏蔽不同設備密度差異,後面細說。
Scalable pixels 用於設置字體,在用戶更改字體大小時候會適配。
澄清了基本概念,我們現在從一個例子開始說明以上單位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布局文件里有個View,長寬都是200px,分別在解析度為480(寬)x800(高)簡稱A設備、1080(寬)x1920(高)簡稱B設備,效果如下:
左邊是A設備,右邊是B設備。問題出來了,同樣長寬都是200px,為啥A設備顯示很大,B設備顯示很小呢?你可能會說B設備的橫向解析度1080比A設備的480大,所以在B設備上看起來比較小。來看看A、B設備橫向到底是多少英寸,怎麼來計算呢?這時候就需要用到ppi了,既然知道橫向的像素點個數,也知道每英寸能容納的像素點,當然可以得知橫向的尺寸了。
其中一種方式獲取DisplayMetrics對象:
A設備寬度尺寸:480(px)/240(ppi)=2inch
B設備寬度尺寸:1080(px)/420(ppi)=2.5inch
可以看出,A、B設備尺寸差別不大。A設備ppi=240 B設備ppi=420,明顯地看出B設備單位長度上比A設備能夠容納更多的像素,因此同樣的200px,B設備只需要較小的尺寸就能夠顯示,因此在B設備上的view看起來比A設備小很多。
知道了問題的原因,然而顯示的效果卻不能接受。
我們總不能自己判斷每個設備的ppi,然後計算實際需要多少像素,再動態設置view的大小吧,那layout里的靜態布局大小就無法動態更改適應了。想當然的能有一個統一的地方替我們轉換,沒錯!Android系統已經幫我們實現了轉換。接下來就是dpi、dp出場了。
Android系統使用dpi來描述屏幕的密度,使用dp來描述密度與像素的關系。
A設備dpi=240
B設備dpi=420
Android系統最終識別的單位是px,怎麼將dpi和px關聯起來呢?,答案是dp。
Android規定當dpi=160時,1dp=1px,當dpi=240時,1dp=1.5px,依此類推,並且給各個范圍的dpi取了簡易的名字加以直觀的識別,如120<dpi<=160,稱作為mdpi,120<dpi<=240 稱作hdpi,最終形成如下規則:
現在知道了dp能夠在不同dpi設備上對應不同px,相當於中間轉換層,我們只需要將view長寬單位設置為合適的dp,就無需關注設備之間密度差異,系統會幫我們完成dp-px轉換。將我們之前的例子稍微更改,再看看效果驗證一下:
通過上面對dp的了解,我們知道在設定view大小、間距時使用dp能最大限度地屏蔽設備密度之間的差異。可能你就會問了,那bitmap展示的時候如何適配不同密度的設備呢?
自定義view從磁碟上載入一張圖片,並將之顯示在view上,view的大小決定於bitmap大小。依舊以上述A、B設備為例,展示結果如下:
左邊是A設備,右邊是B設備。
明顯地看出,在A設備顯示比B設備大很多,實際上和我們之前用px來描述view的大小原理是一樣的,bitmap的寬、高都是px在描述,而bitmap決定了view的寬、高,最終導致A設備和B設備上的view大小(寬、高像素)是一樣的,而它們屏幕密度又不相同,因此產生了差異。
那不會每次都需要我們自己根據屏幕密度來轉換bitmap大小吧?幸運的是,Android已經為我們考慮到了。
生成不同密度的目錄有什麼作用?
A設備dpi=240,根據dpi范圍,屬於hdpi
B設備dpi=420,根據dpi范圍,屬於xxhdpi
圖片原始尺寸:photo1.jpg(寬高 172px-172px)
當我們想要在不同密度設備上顯示同一張圖片並且想要「看起來一樣大時」。假設設計的時候以hdpi為准,放置photo1.jpg為172*172,那麼根據計算規則在xxhdpi上需要設置photo1.jpg為:
現在hdpi和xxhdpi目錄下分別存放了同名圖片:photo1.jpg,只是大小不同。當程序運行的時候:
來看看效果:
左邊A設備,右邊B設備
針對不同的密度設計不同的圖片大小,最大限度保證了同一圖片在不同密度設備上表現「看起來差不多大」。
來看看A、B設備上圖片占內存大小:
說明在B設備上顯示photo1.jpg需要更多的內存。
上邊只是列舉了hdpi、xxhdipi,同理對於mdpi、xhdpi、xxxhdpi根據規則放入相應大小的圖片,程序會根據不同的設備密度從對應的mipmap文件夾下載入資源。如此一來,我們無需關注bitmap在不同密度設備上顯示問題了。
在mipmap各個文件夾下都放置同一套資源的不同尺寸文件似乎有點太佔apk大小,能否只放某個密度下圖片,其餘的靠系統自己適配呢?
現在只保留hdpi下的photo1.jpg圖片,看看在A、B設備上運行情況如何:
看起來和上張圖差不多,說明系統會幫我們適配B設備上的圖片。
再來看看A、B設備上圖片占內存大小:
先看A設備:
對比photo1.jpg 分別放在hdpi、xxhdpi和只放在hdpi下可以看出:B設備上圖片所佔內存變小了。為什麼呢?接下來從源碼里尋找答案。
A、B設備同樣載入hdpi/photo1.jpg,返回的bitmap大小不相同,我們從這方法開始一探究竟。
上面涉及到的關鍵點是density,分別是TypedValue的density和Options的density。
先來看看TypedValue density:
再來看看Options density
現在分析B設備載入hdpi/photo1.jpg如何做的:
和我們之前調試的結果一致。
B設備是怎麼決定使用hdpi下的圖片資源呢?
根據實驗(嘗試找了源碼,沒怎麼看懂,因此只是做了實驗,可能在不同密度設備上找尋規則不一樣):B設備先找屬於自己密度范圍文件夾下的圖片,B設備屬於xxhdpi,先查看xxhdpi有沒有photo1.jpg,如果沒有則往更高的密度找,比它高的密度是xxxhdpi,還是沒有,則往低密度找,找xhdpi,沒有再找hdpi,找到了則返回構造好的TypedValue,剩下的就是我們前面分析的。
既然我們只想放某個密度下的一份切圖,該放哪個密度下呢?從系統尋找規則看,更推薦放置在更高密度下的,因為如果放在低密度下,那麼當運行在高密度設備上時,圖片會進行放大,可能導致不清晰。我一般習慣放在xxhdpi下。
Android Studio默認創建了不同密度的mipmap文件夾,默認放置了ic_launcher.png。我們普通的切圖該放drawable還是mipmap下呢?對於這個問題網上也是眾說紛紜,實際上對於我們來說,關注的重點是圖片放在drawable或者mipmap,載入出來bitmap是否有差異,如果沒有差異放在哪就看習慣了。通過實踐,普通的切圖放drawable和mipmap下載入出來的bitmap是沒有差異的,只不過用drawable的話需要自己創建不同密度的文件夾。我習慣於放在drawable下(啟動圖標logo還是放在mipmap下)。
前邊 [注1] 留了個問題,我們使用dp來表示view的大小了,為啥兩個看起來還是有些差距?下面我們更加直觀地看一個例子。
A設備dpi=240 密度1.5 解析度(寬高px):480 * 800
B設備dpi=420 密度2.625 解析度(寬高px):1080 * 1794
換算成dp
A設備解析度:320dp * 533dp
B設備解析度:411dp * 683dp
依舊是上邊的例子:
將view寬高分別設置為320dp,看看效果:
左邊A設備,右邊B設備
可以看出同樣的320dp大小,A設備鋪滿了屏幕,而B設備沒有。這效果顯然是不能接受的,Android考慮到不同設備寬高不同,推出了"寬高限定符"。以A、B設備為例:
在res文件夾下創建文件夾:
假設設計師出圖是按照800x480,那麼我們創建dimen文件的時候
該文件放在values-800x480文件夾下。
根據解析度比例算出1794x1080的dimen值
這樣子,A、B設備載入資源的時候使用對應解析度限定符下的px,如果找不到再找默認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屏幕寬高碎片化適配問題。
但是這樣子的限定比較嚴格,需要測試各種解析度,後來Android又推出了"smallest-width"簡稱最小寬度限制。
A設備寬320dp
B設備寬411dp
假設設計師切圖標准屏幕寬是320dp(A設備),那麼可以定義如下dimen.xml文件
該文件放在values-sw320dp文件夾下
根據規則,計算B設備dimen.xml
現在我們繼續來看之前的view
通過對dimen引用,A設備尋找和自己寬度一樣的dimen文件,找到values-sw320dp,dp320=320dp。B設備尋找和自己寬度一樣的dimen文件,找到values-sw411dp,dp320=410dp。這樣子同樣的dp320,得出不同的值,就適配了屏幕寬度不同的問題。
看看效果:
這次B設備也鋪滿了屏寬。
綜上,為了適配不同屏幕大小,推薦使用dp+smallest-width。
獲取設備dpi最終都是從這方法獲取的,實際上就是讀取系統的配置文件。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adb shell 獲取:
可以看出dpi是系統配置好的,當然有些手機是可以設置解析度的,設置之後我們查看解析度:
解析度變低了,dpi也變小了。
Ⅳ Android 關於"尺寸"的那些事(dp,dip,sp,pt,px...)
屏幕大小:屏幕大小是手機對角線的物理尺寸,以英寸inch為單位。比如我的Mix 2手機屏幕大小為5.99 inches,意味著我的屏幕對角線長度為5.99inches = 5.99 * 2.54 = 15.2146cm
解析度:屏幕的像素點數,一般表示為a*b。例如某手機解析度為21601080,意味著手機屏幕的豎直方向(長)有2160個像素點,水平方向(寬)有1080個像素點。
px :Pixels ,像素;對應屏幕上的實際像素,是畫面中最小的點(單位色塊),像素大小沒有固定長度值,不同設備上1個單位像素色塊大小不同。
這么說可能有點陌生,用屏幕解析度來說,今年流行起來的「全面屏」解析度是 2160*1080,但是你也可以發現,雖然很多全面屏手機解析度一樣,但是明顯看得出來屏幕大小不一樣,這也解釋了「不同設備像素色塊大小是不同的」。
pt :1pt=1/72 inch,用於印刷業,非常簡單易用;
dpi :Dots Per Inch,每英寸點數;詳見ppi
ppi :Pixels Per Inch,每英寸像素數;數值越大顯示越細膩。計算式:ppi = 屏幕對角線像素數 / 屏幕對角線長度。
還是舉全面屏的例子,解析度2160*1080,屏幕大小是5.9inches,勾股定理可以得到對角線像素數大約是2415,那麼ppi = 2415 / 5.99 = 403.
事實上dpi 和 ppi 一定程度上可以劃等號,都表示像素密度,計算方式完全一致,只不過使用場景不一樣。dpi中的dots點屬於列印或印刷等領域,例如drawable 文件對應的就是dpi,而ppi中的pixel屬於屏幕顯示等領域
dp/dip : Density-independent Pixels,密度無關像素 - 基於屏幕物理密度的抽象單位。1dp等於 160 dpi 屏幕上的dpx,這是 系統為「中」密度屏幕假設的基線密度。在運行時,系統 根據使用中屏幕的實際密度按需要以透明方式處理 dp 單位的任何縮放 。dp 單位轉換為屏幕像素很簡單:px = dp * (dpi / 160)。 例如,在 240 dpi 屏幕上,1 dp 等於 1.5 物理像素。在定義應用的 UI 時應始終使用 dp 單位 ,以確保在不同密度的屏幕上正常顯示 UI。
如果看完文章還是覺得很懵,那麼可以直接記住: 1dp單位在設備屏幕上總是等於1/160 inch。
sp :Scale-independent Pixels ,與 dp 單位相似,也會根據用戶的字體大小偏好進行縮放。
首先我們放上源碼中對尺寸單位的轉換
可以看到,輸入值類型為dp時,返回 value * DisplayMetrics.density,到這里我們可能會發懵:嗯?不對啊,前面我們不是通過px 和 dp 的換算公式來計算的么,怎麼這里就簡簡單單乘了一個DisplayMetrics.density?不要慌,我們先看看源碼中對DisplayMetrics.density的介紹。
源碼注釋中說到「在160dpi的屏幕下,density的值為1,而在120dpi的屏幕下,density的值為0.75」,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一下,120dpi下的density=0.75的原因是120dpi * 1 /160dpi=0.75。實際上,也就是這么回事。我們下面會仔細的分析。
需要補充一下,通常意義上Android 屏幕的密度,指的是像素密度dpi/ppi,對應於源碼中的DisplayMetrics.densityDpi。
為什麼引入dp?
Android 引入了dp這一單位,使得不論多大屏幕,多大dpi,顯示的效果始終保持一致。
但是根據前面我們提到的px與dp的換算公式px = dp * (dpi / 160),很顯然,由於相同解析度但不同屏幕大小的設備dpi是不同的,導致px和dp的基本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換算關系,為了方便屏幕適配,Android設置了6個通用的密度,換算px與dp時採取通用密度計算,而非設備實際的密度。
以下為6種通用密度,以及其最小的解析度
得到上面通用密度之後,我們換算dp與px多了一種簡便方式。前面我們提到Android將mdpi作為基準,此時1px = 1dp,又有px = dp * (dpi / 160),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以下換算:
還記不記得前面源碼中的density屬性,實際上DisplayMetrics.density = dpi / 160 ,表示的就是在某個通用密度下dp與px的換算比(1dp/1px的值)
這部分其實和程序員自身已經關系不大了,畢竟參與工作之後這些都是UI人員的活兒了。不過鑒於現在我還只是一枚在校生,還是記下來以免自己遺漏吧。
建議在xhdpi中作圖
原因嘛,首先現在主流解析度是1080p,以及最近流行起來的全面屏18:9,而xhdpi對應720p,向低dpi兼容自然沒問題,即便在xxhdpi中顯示,也會有個不錯的效果。而如果以1920*1080作圖,顯然圖片素材佔用的內存很大,而且也會增大應用安裝包的大小。
只有一個原則:資源放入對應dpi的文件夾中,Android會機智的載入合適的資源。
以drawable資源為例:
我們平時開發小項目&對UI要求不高時,只使用一套xhdpi的資源就足夠了,雖然這可能會導致在hdpi及以下的手機中有些卡頓,因為xhdpi的圖片運行在hdpi及以下的手機上會比較吃內存,不過無傷大雅。
而如果不為圖片資源犯愁時(有UI人員的支持,就是任性),就可以添加所有dpi的資源。當然,重點還是要滿足ldpi:mdpi:hdpi:xhdpi:xxhdpi=3:4:6:8:12的規律。
好像說了不少廢話,哈哈,大概就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