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linux內核里增加一個系統調用
一、Linux0.11下添加系統調用:
我在bochs2.2.1中對linux0.11內核添加了一個新的系統調用,步驟如下:
1./usr/src/linux/include/unistd.h中添加:#define __NR_mytest 87
然後在下面聲明函數原型:int mytest();
2./usr/src/linux/include/linux/sys.h中添加:extern int sys_mytest();
然後在sys_call_table中最後加上sys_mytest;
3.在/usr/src/linux/kernel/sys.c中添加函數實現如下:
int sys_mytest(){
printk("This is a test!");
return 123;
}
4.在/usr/src/linux/kernel/system_call.s中對系統調用號加1(原來是86改成了87)
5.然後到/usr/src/linux目錄下編譯內核make clean; make Image
6. cp /usr/src/linux/include/unistd.h /usr/include/unistd.h
7. reset bochs
8. 在/usr/root中生成test.c文件如下: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_syscall0(int,mytest)
int main(){
int a;
a = mytest();
printf("%d", a);
return 0;
}
9.然後gcc test.c編譯之後運行a.out,前面所有步驟都通過,但是每次調用都是返回-1,然後我查過errno為1(表示操作不允許),就不知道為什麼了?
系統知道的高手們能夠告知一下,不勝感激!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
二、新Linux內核添加系統調用
如何在Linux系統中添加新的系統調用
系統調用是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內核之間的功能介面。其主要目的是使得用戶可以使用操作系統提供的有關設備管理、輸入/輸入系統、文件系統和進程式控制制、通信以及存儲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而不必了解系統程序的內部結構和有關硬體細節,從而起到減輕用戶負擔和保護系統以及提高資源利用率的作用。
Linux操作系統作為自由軟體的代表,它優良的性能使得它的應用日益廣泛,不僅得到專業人士的肯定,而且商業化的應用也是如火如荼。在Linux中,大部分的系統調用包含在Linux的libc庫中,通過標準的C函數調用方法可以調用這些系統調用。那麼,對Linux的發燒友來說,如何在Linux中增加新的系統調用呢?
1 Linux系統調用機制
在Linux系統中,系統調用是作為一種異常類型實現的。它將執行相應的機器代碼指令來產生異常信號。產生中斷或異常的重要效果是系統自動將用戶態切換為核心態來對它進行處理。這就是說,執行系統調用異常指令時,自動地將系統切換為核心態,並安排異常處理程序的執行。Linux用來實現系統調用異常的實際指令是:
Int $0x80
這一指令使用中斷/異常向量號128(即16進制的80)將控制權轉移給內核。為達到在使用系統調用時不必用機器指令編程,在標準的C語言庫中為每一系統調用提供了一段短的子程序,完成機器代碼的編程工作。事實上,機器代碼段非常簡短。它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將送給系統調用的參數載入到CPU寄存器中,接著執行int $0x80指令。然後運行系統調用,系統調用的返回值將送入CPU的一個寄存器中,標準的庫子程序取得這一返回值,並將它送回用戶程序。
為使系統調用的執行成為一項簡單的任務,Linux提供了一組預處理宏指令。它們可以用在程序中。這些宏指令取一定的參數,然後擴展為調用指定的系統調用的函數。
這些宏指令具有類似下面的名稱格式:
_syscallN(parameters)
其中N是系統調用所需的參數數目,而parameters則用一組參數代替。這些參數使宏指令完成適合於特定的系統調用的擴展。例如,為了建立調用setuid()系統調用的函數,應該使用:
_syscall1( int, setuid, uid_t, uid )
syscallN( )宏指令的第1個參數int說明產生的函數的返回值的類型是整型,第2個參數setuid說明產生的函數的名稱。後面是系統調用所需要的每個參數。這一宏指令後面還有兩個參數uid_t和uid分別用來指定參數的類型和名稱。
另外,用作系統調用的參數的數據類型有一個限制,它們的容量不能超過四個位元組。這是因為執行int $0x80指令進行系統調用時,所有的參數值都存在32位的CPU寄存器中。使用CPU寄存器傳遞參數帶來的另一個限制是可以傳送給系統調用的參數的數目。這個限制是最多可以傳遞5個參數。所以Linux一共定義了6個不同的_syscallN()宏指令,從_syscall0()、_syscall1()直到_syscall5()。
一旦_syscallN()宏指令用特定系統調用的相應參數進行了擴展,得到的結果是一個與系統調用同名的函數,它可以在用戶程序中執行這一系統調用。
2 添加新的系統調用
如果用戶在Linux中添加新的系統調用,應該遵循幾個步驟才能添加成功,下面幾個步驟詳細說明了添加系統調用的相關內容。
(1) 添加源代碼
第一個任務是編寫加到內核中的源程序,即將要加到一個內核文件中去的一個函數,該函數的名稱應該是新的系統調用名稱前面加上sys_標志。假設新加的系統調用為mycall(int number),在/usr/src/linux/kernel/sys.c文件中添加源代碼,如下所示:
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int number)
{
return number;
}
作為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新加的系統調用僅僅返回一個整型值。
(2) 連接新的系統調用
添加新的系統調用後,下一個任務是使Linux內核的其餘部分知道該程序的存在。為了從已有的內核程序中增加到新的函數的連接,需要編輯兩個文件。
在我們所用的Linux內核版本(RedHat 6.0,內核為2.2.5-15)中,第一個要修改的文件是:
/usr/src/linux/include/asm-i386/unistd.h
該文件中包含了系統調用清單,用來給每個系統調用分配一個唯一的號碼。文件中每一行的格式如下:
#define __NR_name NNN
其中,name用系統調用名稱代替,而NNN則是該系統調用對應的號碼。應該將新的系統調用名稱加到清單的最後,並給它分配號碼序列中下一個可用的系統調用號。我們的系統調用如下:
#define __NR_mycall 191
系統調用號為191,之所以系統調用號是191,是因為Linux-2.2內核自身的系統調用號碼已經用到190。
第二個要修改的文件是:
/usr/src/linux/arch/i386/kernel/entry.S
該文件中有類似如下的清單:
.long SYMBOL_NAME()
該清單用來對sys_call_table[]數組進行初始化。該數組包含指向內核中每個系統調用的指針。這樣就在數組中增加了新的內核函數的指針。我們在清單最後添加一行:
.long SYMBOL_NAME(sys_mycall)
(3) 重建新的Linux內核
為使新的系統調用生效,需要重建Linux的內核。這需要以超級用戶身份登錄。
#pwd
/usr/src/linux
#
超級用戶在當前工作目錄(/usr/src/linux)下,才可以重建內核。
#make config
#make dep
#make clearn
#make bzImage
編譯完畢後,系統生成一可用於安裝的、壓縮的內核映象文件:
/usr/src/linux/arch/i386/boot/bzImage
(4) 用新的內核啟動系統
要使用新的系統調用,需要用重建的新內核重新引導系統。為此,需要修改/etc/lilo.conf文件,在我們的系統中,該文件內容如下: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image=/boot/vmlinuz-2.2.5-15
label=linux
root=/dev/hdb1
read-only
other=/dev/hda1
label=dos
table=/dev/had
首先編輯該文件,添加新的引導內核:
image=/boot/bzImage-new
label=linux-new
root=/dev/hdb1
read-only
添加完畢,該文件內容如下所示: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image=/boot/bzImage-new
label=linux-new
root=/dev/hdb1
read-only
image=/boot/vmlinuz-2.2.5-15
label=linux
root=/dev/hdb1
read-only
other=/dev/hda1
label=dos
table=/dev/hda
這樣,新的內核映象bzImage-new成為預設的引導內核。為了使用新的lilo.conf配置文件,還應執行下面的命令:
#cp /usr/src/linux/arch/i386/boot/zImage /boot/bzImage-new
其次配置lilo:
# /sbin/lilo
現在,當重新引導系統時,在boot:提示符後面有三種選擇:linux-new 、linux、dos,新內核成為預設的引導內核。
至此,新的Linux內核已經建立,新添加的系統調用已成為操作系統的一部分,重新啟動Linux,用戶就可以在應用程序中使用該系統調用了。
(5)使用新的系統調用
在應用程序中使用新添加的系統調用mycall。同樣為實驗目的,我們寫了一個簡單的例子xtdy.c。
/* xtdy.c */
#include
_syscall1(int,mycall,int,ret)
main()
{
printf("%d \n",mycall(100));
}
編譯該程序:
# cc -o xtdy xtdy.c
執行:
# xtdy
結果:
# 100
注意,由於使用了系統調用,編譯和執行程序時,用戶都應該是超級用戶身份。
『貳』 OpenHarmony—Linux之系統調用
本文討論Linux系統調用的概念與流程,以及用戶態與內核態下處理的關鍵步驟。
系統調用是用戶態應用程序與內核之間通信的介面。由於內核態與用戶態之間的隔離,應用程序無法直接訪問內核資源,必須通過系統調用請求操作系統的功能。系統調用提供了統一的介面,標准庫或API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和封裝,使得應用程序可以方便地調用。
系統調用流程主要包括用戶態到內核態的切換。ARM64架構中,這一切換是通過svc指令實現的。當執行svc指令後,CPU立即跳轉至同步異常入口地址,進入內核態進行處理。例如,glibc庫函數ioctl的實現中,會將系統調用號存入x8寄存器,然後執行svc指令,從而觸發系統調用。
內核態處理系統調用時,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相應的異常處理程序。異常向量表是關鍵,它定義了不同異常情況下的處理流程。對於系統調用,通常涉及從EL0切換到EL1並使用aarch64模式進行處理。內核中的處理流程包括跳轉到對應的異常處理函數,根據系統調用號在sys_call_table中查找相應的系統調用函數,並執行之。sys_call_table的初始化和具體系統調用函數的定義遵循特定的規則,確保了系統調用的正確處理。
在具體實現中,系統調用號是連接用戶態與內核的橋梁,例如ioctl的系統調用號為29,這個號在sysdeps/unix/sysv/linux/aarch64/arch-syscall.h中定義,並與內核中的定義相對應。通過這個系統調用號,內核可以識別並處理來自用戶態的請求。
綜上,Linux系統調用是實現用戶態應用程序與內核交互的關鍵機制,其流程涉及用戶態到內核態的切換,以及內核態下對系統調用的處理,通過統一的介面和異常處理機制,保證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