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令孺的散文《家》
[方令孺]
方令孺(1897—1976.9.30) 安徽桐城人。1923年留学美
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29年回国后,
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重庆国立剧专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
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
教授。
30年代初开始写新诗,与林徽因被称为“新月派”仅有的
两位女诗人。194O年后,诗风由朦胧转向朴实。她的散文文字
清新,情感细腻。解放后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6年加
人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着作书目:
《信》(散文集)1945,文生
《方令孺散文选集》1982,上海文艺
❷ 史念海的上下求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史念海为避敌追捕,辗转来到后方,先在西安之西北文化学社及陪都重庆之国立编译馆担任编辑与副编审等职,后又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迁至重庆北碚之复旦大学副教授与兰州大学教授兼代系主任、西北大学教授等教职,并继续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在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严峻形势面前,史先生出于更好地报效国家的心愿,开始深刻地思索如何发展历史地理学的问题。他清醒地看到,虽然禹贡学会创立之初,就如其半月刊英文译名所标示的那样,包孕有建立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现代学科的意图(《禹贡》半月刊英译名是“中国历史地理半月刊”),但由于学会中大多数人原都是师承乾嘉学派,擅长考据之学,加之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很快侵占华北,学会被迫中止活动,因此还远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大多数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沿革地理学的范围内。沿革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诚然可以为世所用,但其功效究竟有限。由此,史先生一度深感迷惘,继之起而探索。
❸ 李荣熙的人物生平
李荣熙居士,生于1916 年,湖北武汉人。父李宗唐,太虚大师弟子,后披剃出家,法名大愚,兼通显密之学。荣熙居士幼承家训,早岁皈佛。1936 年在赵朴初居士安排下,受上海佛教界资助赴斯里兰卡留学,追随当时着名佛教学者金刚智长老受学。1938年回国,旋还初服,为居士。1939年参加太虚大师组织的国际佛教访问团,历访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亚及新加坡诸国和地区,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宣传抗战救国。1942年由香港到重庆,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赴缅远征军中担任翻译工作,后转任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抗战胜利后回武汉,先后任湖北医学院、湖北师范学院、中华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和教育学院研究员。1954年应赵朴初居士邀请到北京三时学会从事佛学研究工作,是时中国佛教协会应斯里兰卡政府之请编纂英文《佛教网络全书》中国佛教的条目,罗致海内佛教学者撰写论文,荣熙居士担任了许多论文的英译工作。1980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会长,并曾担任北京市政协第六届委员 。
❹ 安徽桐城有哪些名人
1、曹松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2、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着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李龙眠既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3、施从云
施从云(1880—1912),字燮卿,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国军事将领。1912年,在雷庄附近指挥官兵与清军展开激战。战至次日黎明,清军诡称停战议和,要他与王金铭入清营谈判,遂率100多名官兵前往,在雷庄为伏兵包围,被俘遇害。
1912年2月17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陆军大将军,1923年4月16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追赠陆军上将,1936年4月2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4、方令孺
方令孺(1897年—1976年9月30日),安徽桐城人,散文作家、女诗人,方苞的后代。1923年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
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重庆国立剧专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后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5、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原名严鸿六,安徽省桐城县罗岭(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女,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
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❺ 李长之的简介
李长之(1910.10.30——1978.12.13),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在校期间发表散文作品。《我所认识的孙中山》是他早期习作。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同时参加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1934年后曾主编或创办《清华周刊》文艺栏、《文学评论》双月刊和《益世报》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宴》前,开始理论批评的写作。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书,产生影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与潮》副刊。1945年任国立编译馆编审。抗战胜利随编译馆由重庆北碚迁南京,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并参与《时报》、《世界日报》的编务。这时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
❻ 方令孺的介绍
方令孺(1897~1976/09/30)安徽桐城人。散文作家和女诗人。方苞的后代。1923年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重庆国立剧专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后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❼ 白沙和北碚为什么有两处国立编译馆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着名文化区。
❽ 陈伯吹的红蓝铅笔
“欲把名声充宇内,先将膏泽布人间。”陈伯吹用一支红蓝铅笔作为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创造生命价值的工具和武器,从1929年2月起,他在上海幼稚师范学校担任教职长达10年。1930年起,他为北新书局主编《小学生》半月刊,同时还为小学生编写了《小朋友丛书》等儿童读物。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在吴淞口发动战争,对上海进行了疯狂轰炸,致使这座大都会的经济、文化、民生设施都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上海的书刊出版业也没有幸免。当时,雄霸上海滩书业的商务印书馆损失最为惨重,不仅收藏繁富的中西文图书馆毁于炮火,印书馆的印刷设备也几乎瘫痪。
那一段日子里,陈伯吹把手里的红蓝铅笔握得紧紧的,奋笔创作了中篇小说《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等作品。《华家的儿子》是一部“战斗性”很强的作品,小说里的“华儿”是
在屈辱中奋起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他想通过这样一个形象,唤醒全国的少年儿童,坚强起来、团结起来,不做亡国奴,而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这部小说在当时的《小学生》杂志连载后,又出版了单行本。它不仅是陈伯吹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着。后来,在新四军领导的抗日地区的一些学校里,这本书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教材。除了《华家的儿子》,陈伯吹在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写出了他的另外两本童话名篇《阿丽思小姐》和《波罗乔少爷》。淞沪停战协定签署后,战事暂告结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书刊出版也百废待兴。从1934年起,陈伯吹担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主编《儿童杂志》、《儿童常识画报》、《小小画报》三种杂志,同时还和儿童书局的同事一起,编辑了一套有两百本之多的《儿童半角丛书》,120本《我们的中心活动丛书》等。童话大师安徒生在自传里说到过,他青年时代为了童话而付出的努力,“就像一个山民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开凿石阶一样”。陈伯吹也是如此。在忙碌而沉重的编辑工作的同时,他又在1940年至1941年间攻读了大夏大学教育学院的课业,获得了教育学学士学位。
日本人在太平洋发动了珍珠港事件,上海这座最后的“孤岛”也随之沉没了。1942年10月,陈伯吹化装成商人,悄悄离开了上海,辗转到达四川北碚,担任北碚国立编译馆教科书部编审,负责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写。当时,中华书局也搬迁到那里。中华书局创办的《小朋友》杂志,从1922年4月6日创刊到1937年“八·一三”事变被迫停刊,每期都发行5万多份,一直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首。不久,陈伯吹受聘筹备《小朋友》杂志的复刊工作。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这本在中国儿童期刊史上资历最久、影响最大的杂志,终于在1945年4月1日又跟广大小读者见面了。陈伯吹担任了《小朋友》主编,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之中,编稿、写稿、审稿,一支小小的红蓝铅笔,描画着他生命的全部色彩。抗战胜利后,他返回上海,仍然主编《小朋友》杂志。1947年又兼任《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主编。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吹感到,中国儿童文学的春天来到了!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新生的共和国的教育和文学事业中。这时候,他仍然担任着中华书局的《小朋友》杂志主编,同时还被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女子文学院等聘为兼职教授。他在这些大学里开设了“教材教学法”、“儿童文学”等课程。
1952年12月28日,新中国第一个少年儿童出版社宣告成立,陈伯吹被任命为副社长。《小朋友》杂志并入少年儿童出版社继续出版。1954午10月,陈伯吹调到了北京,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5月,他又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这个时期,他不仅为新中国的孩子们写出了许多美丽的童话、诗歌和小说,如短篇小说集《中国铁木儿》、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散文集《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论文集《儿童文学简论》等等,还经常到中小学校、青少年宫与孩子们座谈、交朋友,参加少先队员们的夏令营和冬令营,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经常通信往来。 陈伯老的儿子陈佳洱先生,是中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20世纪60年代曾在牛津大学就读,回国后从事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工作,并任北京大学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并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父爱之心和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不仅对自己的儿子发生着巨大的影响力,陈伯吹先生作为一位诚恳和辛苦的兄长,也像慈父一样,言传身教地把自己最小的弟弟陈汝惠,培养成了厦门大学的教授和学者。良好的教育风范使陈汝惠先生的一个儿子陈佐洱,也如堂兄陈佳洱一样,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担任过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等职务,在香港回归祖国与英国的谈判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陈伯老的另一个侄子陈佐湟,则是一位誉满东西方的着名音乐指挥家。
❾ 有哪些知名人士其实是票友
抗战后期,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重庆北碚,和我时相过从。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款劳军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名伶钱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哏”他“捧哏”,事实上,挂头牌的当然应该是他。他对相声特别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谁没有听过焦德海、草上飞?但是能把相声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如果我不答应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我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他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于是他把词儿写出来,一段是“新洪羊洞”,一段是“一家六口”,这都是老相声,谁都听过。相声这玩意儿不嫌其老,越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玩意儿,越惹人喜欢,借着演员的技艺风度之各有千秋,而永远保持新鲜的滋味。相声里面的粗俗玩笑,例如“爸爸”二字刚一出口,对方就得赶快顺口答腔的说声“啊”,似乎太无聊,但是老舍坚持不能删免,据他看,相声已到了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损益。是我坚决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折扇敲打我头的时候,只要略为比划一下而无须真打。我们认真的排练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们走到台的前边,泥雕木塑一般,绷着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不可仰,以后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之间的空隙,进行对话。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的向我打来,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我们那一次相声相当成功,引出不少人的邀请,我们约定不再露演,除非是至抗战胜利再度劳军的时候。没想到胜利来得那么快,更没料到又一次浩劫来得那么急,大家的心情不对了,我们的这一次合作成了最后的一次。
❿ 周基亭生平
1906年 8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现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庙后街,取名陈汝埙
1913年 在罗店镇入私塾读书
1915年 在宝山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
1919年 从宝山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李墨农校长应陈汝埙请求,为之题号“伯吹”
1920年 在宝山县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读书
1922年 任宝山县杨行乡立第六国民学校教师
1923年 创作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模范同学》(1927年出版时易名为《学校生活记》)
1925年 任宝山县立第一小学初级部主任
1929年 为上海幼稚师范学校教师,同时工读于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
1930年 任北新书局《小学生》半月刊主编
1931年 出版第一部译着《小山上的风波》
1933年 4月2日与吴鸿志举行婚礼
1934年 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编辑《儿童杂志》《常识画报》《小小画报》
任大夏大学暑期学校儿童文学教师
1936年 《生路和死路》发表于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
1938年 任上海华东联合中学校长室秘书兼高中部教员
1940年 考入上海育才公学任教员,同时工读于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
1941年 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士学位
1942年 在江西赣州,为《民国日报》编副刊
1943年 在重庆北碚,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负责编辑小学语文教科书
1944年 兼任中华书局编审
1945年 《小朋友》杂志在重庆复刊,任主编
任复旦大学兼职副教授
1946年 与教育家李楚材等发起组织“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
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师范专科主任
1947年 任《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主编
1949年 5月29日为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起草的“庆祝上海解放,拥护中国共产党,欢迎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于《大公报》
1950年 应聘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
1951年 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 经陈道望、孙大雨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9月加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12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1953年 华东作家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1954年 奉调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负责编辑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1955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
《人民文学》第12期发表《一只想飞的猫》
1956年 出版中篇童话《一只想飞的猫》,理论着作《儿童文学简论》
当选为第二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
1957年 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1958年 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
1960年 因“童心论”的文学观点受到批评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1962年 当选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
被推选为上海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 1963年 在上海郊区农村深入生活
1964年 被推选为上海市第四届政协委员
1966年 “文革”开始,受到迫害
1971年 被安排到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料室整理图片卡片
1976年 粉碎“四人帮”后,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辑
1977年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光明日报》发表《在儿童文学战线上拨乱反正》
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活动
1978年 出席在江西庐山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
1979年 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儿童中长篇小说作者座谈会”
1980年 获得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授予的荣誉奖
1981年 捐出积蓄的稿费五万五千元,设立“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大型儿童文学丛刊《巨人》创刊,与贺宜、包蕾同任主编
出席在山东泰安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
1982年 中篇童话《骆驼寻宝记》发表于《十月》第3期
第一届“儿童文学园丁奖”颁奖
1983年 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 赴香港参加“上海书展”
出席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
当选第四届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
当选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 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首届“樟树奖”
参加在贵阳花溪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
1986年 出席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教育与文学会议”
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二十届IBBY会议
1987年 出席首届沪港儿童文学交流会
1988年 获得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等颁发的“热爱儿童”荣誉奖
1989年 当选第五届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顾问
出任中日儿童文学交流上海中心首届会长
以 “上海儿童文学代表团”团长身份,赴香港参加第二届沪港儿童文学交流会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陈伯吹文集》第一卷(童话)
1990年 出席’90上海儿童文学研讨会
1991年 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特殊津贴
1992年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陈伯吹文集》第二卷(小说)
1993年 上海作家协会、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报社、儿童时代社联合举办“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生涯七十年研讨会”
1995年 少年儿童出版社举行“陈伯吹九十华诞祝寿会”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
1996年 当选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1997年 当选第六届上海作家协会顾问
受聘为国际格林奖评委
《人民日报》发表《造福于亿万儿童》
自费印行散文集《泪洒江南雨》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陈伯吹文集》第三卷(诗歌、散文)
(《陈伯吹文集》第四卷(理论)于1998年出版)
11月6日上午八时三十分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