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蜉蝣是什么
蜉蝣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有翅昆虫,虽然说有翅膀,但是蜉蝣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的幼虫都是生活在水中,成虫则是不能吃任何食物的,因此蜉蝣成虫的寿命十分短暂,最短的仅仅只能活几个小时,可以说这样的寿命是很多动物生物都甘拜下风的。基本上就是刚出生就要离去了。
虽然蜉蝣的寿命十分短暂,但是蜉蝣的发展历史却十分悠久,根据科学家研究,蜉蝣大概在2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出现的时间比这还要早。可以说蜉蝣算是活化石了,同时也很难想象寿命这么短暂的蜉蝣却是2亿年前的生物。
蜉蝣的作用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个,那就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污染程度,曾经有人发现,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
当然了蜉蝣也是有危害的,早在2014年的时候因为大量的蜉蝣入侵美国,直接导致当地的一些交通受到了影响,大量的蜉蝣密密麻麻,让道路的能见度降低,导致美国当时发生了几起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但是总的来说蜉蝣危害不是太大,主要是前面提到的蜉蝣寿命很短。
2. 湖南一地出现大量蜉蝣汽车行驶在桥上都打滑,属于正常现象吗
这个是正常现象,因为往年也有这种景象出现,这些虫子叫蜉蝣,只有一天的寿命。
3. 蜉蝣盛世 | 这个算法时代的哀愁与觉知
我们还能从那些化身景区的断壁残垣里推演出 历史 变迁,从遗编野史里读出些无法被认定被史实的旧事,然而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
时代的残忍并不在于它遗落了那些无法紧追其后的人;而是它以一种迅雷不及之势,将那些尚未清醒的人在无知无觉时就裹挟而去。
是的, 人类天生就具有适应力,却并不常拥有质疑力。 我们习惯顺应改变而做出调整,至于为什么改变? 如何实现的改变? 那些背后制定和把控规则的手,我们一概不知。
尽管往后总会出现三两一群后知后觉者(他们或许还会自称“先行者”)高呼复古、复兴运动;尽管还会有回潮, 会有小部分聪明人能以“顺风而呼”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重视那些我们遗落在飞行途中的美丽。
但,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岁月的大刀阔斧,掩盖了所有夙夜兴叹的声音。而改变,又从来都是双刃剑。 算法在内容推荐领域的广泛运用,亦曾带给微弱尘埃的我,惊喜、哀愁与鼓舞。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一切内容幻化为一道道餐品,在精心挑选后,不停地端到最喜欢它的人面前,每个个体的甜区,都在被尝试着被完美击中。 而当它对你了解越深,击中你的甜区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你会发现,没有人比它更了解你,它简直贴心至极。
然而潜移默化间, 它对你的掌握愈加精准,将你固化进你的舒适圈里就愈深。 设想一下,如果作为人类的你,不幸变成了那只知道如何获取多巴胺的老鼠,以人类的智慧和毅力, 真的能控制自己不去频繁按下按钮么?被完美命中软肋,就很难不被捕获其中 ;当一个人的心理动向在无数数据分析下被完全掌控,如同你熟知一个人的肌肉记忆,你知道他有百分之80的概率就是会出右拳,如何回击,就太容易。
于是人类的渴望、贪婪、忧虑、仇恨……也通通在算法面前一览无余, 最潜隐的心理,在你所关注的、追逐的内容里显化并被掌握 。在亿万数据里,作为个体的你仅仅由一堆标签组成,about what you are and what do you want。 它是一面镜子,你有尝试过去看它么 ?很少有人通过它看清自己。
人生,终究是苦多;糖,也不能当饭吃。被喜欢的东西包裹是幸福的, 但幸福亦是最容易使人下陷的棉花糖 ,当你越来越只被令自己喜悦和舒适的事物包裹,你的世界,就会越来越狭隘,你越来越不愿意直面人生真实的课题—— 因为那些曾经要拼命才能获取到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它等量的快乐可以来得那么轻易。
如此下去,人类如何愈来愈广博呢?如果星辰依旧愈加明亮(虽然被漫天沙尘掩盖), 蜉 蝣之辈的我们在这场群体愉悦之中,只是愈加平庸至化为尘土 ;对于人类整体来说,这个过程是下坠的。本质上写到这里,我也非常迷茫:一方面我很难去评判那些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即便是没营养的内容里的人,因为那是他们的自由;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对于个体、集体的发展都是无益的,因为如果人不能突破自己边界,去认识到更多更远,人类也只会越来越无法走向广博。
不过也许我没有担心的必要,真正睡着的人很难叫醒他; 何况他们也很难能读到我所写,如此令人不舒适的诚恳建议,不会是他们的甜区范围。
这个时代除了爆款套路,机器都可以写诗了,它纵可将千百年的佳作名篇纳入脑中,横可啃下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理论,再加上熟读人的心理;最终那个冰冷的没有心脏的机器,一定也会写出感动世界的文字。 因为它,能比任何一个优秀头脑,都更懂得讨好阅读者;踩中的每一个点,都能击穿你的心脏。
算法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化,仿佛迎合,才正确的趋势。文学也要成为一种迎合么? 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写作的年代, 蜉 蝣群起的年代。 用蜉蝣作喻,因其小而微弱,曾经不被看到、如今却被看到。只是尽管这一天到来, 它们也不过是继续朝生暮死、生生灭灭 ,因为永远有不停制造的热点,有更新鲜刺激的话题赶着我们去追逐。
在这样的时代,却越来越向往里尔克笔下寂静的生活——可以诚实地面对苦难、困境,以哲学式的耐心去应对一切,从不将疑难埋藏进心底遗忘、亦不将其投入热闹中逃离。难怪他说:“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 选择不被芸芸众生同化,真正沉心笃行、时刻保有独立的思想认知的,终究是少数派。
往好处想,这样一个时代,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有利的。因为有更多有才华之人可以被挖掘被展示,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好;至于这个好,它的标准又是什么?
在那个人人诗情画意的年代,沈三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他一部《浮生六记》却为后世带来诸多沉醉与安心。那个讽刺小说与八股文并行的奇绝时代,他描写着自己和芸娘最日常的生活,仿佛只为记录而作的日记,语言平白质朴、故事清丽温柔。
而如今我们最盛传的内容是什么呢? 是情爱纠葛,还是纸醉金迷? 权力、暴力、美色、金钱…… 全然关乎人类灵魂最低阶的欲念。
算法出现在这个全民自媒体时代,更是放大了那些不堪。 那些为博人眼球夸大其词的文字、那些哗众取宠的文字、那些公然愚弄大众的文字……我无法适从,只能在自己与世界间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屏障,门外巨浪滔天,我只在屋内静心绣花就好。可是到最后,却也是这场浪潮,鼓舞了我——它我让同样看到了许多勇于表达的人、用心分享的人、坚持自我的不一样却依旧被大众认可的人……原来一切不够完满的,还可以由你我去扭转。
我曾经说,发光吧,即便微弱;如今我想说,发光吧,尽管热烈一点、沸腾一点。未有宏图大志,便努力做当代其貌不扬的沈三白, 以手写心、以文作舟,或许有一日能载着三两者,渡向更光亮的对岸。
你看,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写在最后:作为蜉蝣,我无法扯住时代的车轱辘;作为文科生,我亦无法将其中的更学术性的东西呈现透彻;仅仅作为一个记录者,我尚能谈谈自己微弱的所感。算法这把双刃剑,切勿全然任其导之、切记避其锋利而用之;而它亦是一面镜子,是这个时代放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镜子, 我们一定不能放弃的,是努力跳出局限、跨越自己的甜区,走向更开阔的、不设限的人生。
4. 湖南沅江现大量蜉蝣如飞雪,这在当地属于正常现象吗
很多蜉蝣似白蚂蚁密麻麻满天飞舞近日在湖南益阳沅江,各地发生大量蜉蝣乱窜,密麻麻地满天飞舞在光源地方都是被蜉蝣群占有,比如在道路路灯,店面光源等等都是一层又一层的蜉蝣,如同白蚂蚁遮天盖地乱窜。突然之间发生这般大规模蜉蝣让网友有一些忧虑担心会有异常气候,也有些网友表明:这种蜉蝣的诞生,很可能是暴雨即将来临,要提前准备防范措施。
虫类被称之为陆地总数最多的动物,多到什么地步湖南沅江近日发生的一种虫子的总数就十人诧异。益阳市黄茅洲大桥9月4日夜间发生了很多的黄白色飞虫,这种虫子在半空中飞舞,总数聚集到宛如在下雪一般,并且很喜欢聚在路灯下,一团一团地基本上将道路路灯包囊严密,人如果人走到路灯下,虫子会气势汹汹打进脸部。益阳市黄茅洲大桥夜间发生了很多的黄白色飞虫这种虫子在半空中飞舞,总数聚集到宛如在下雪一般,并且很喜欢聚在路灯下,一团一团地基本上将道路路灯包囊严密,人如果人走到路灯下虫子会气势汹汹打进脸部。
5. 湖南一地出现大量蜉蝣,这种生物是如何影响交通的
湖南沅江的一场壮观景象冲上了热搜,原来这里出现了大量白色的飞虫,从镜头中望去仿佛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些虫子的数量令人惊讶,路灯在它们的身影中变得越加朦胧,甚至已经到了影响交通的地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二,蜉蝣的数量太多,有的已经被撞掉或被碾压,全部黏在轮胎和地面上,从而减少了轮胎和地面的摩擦,有时候刹车也会出现意外,很容易导致追尾等事故,即便是减速也无法避免的摩擦。不过还好这种生物并不属于害虫,也不会传染疾病或其他病毒,而蜉蝣数量如此多的情况下也能说明这里的水质环境很不错,也算是对当地环境的一种另类证明吧。
6. 沅江一大桥飞虫铺天盖地,有车辆打滑出事故,这是否和天气变化有关
对于网络上流传的由于天气极端变化才会出现此类飞虫现象,这完全是网络谣言,大家没必要相信。对于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而言,这几天时间内少到有水的地方,去过几天这种情况就会消失了。
7. 优化算法笔记(二十六)和声搜索算法
(以下描述,均不是学术用语,仅供大家快乐的阅读)
和声搜索算法(Harmony Search)是受音乐中的和声启发而提出的启发式算法,其提出(发表)年份为2001年,算是一个比较老的算法了。和声搜索算法放在现在,其性能非常一般,不过它提出了一种领域搜索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和不同的算法融合,提高其他算法的性能。
单独看一个和声意义不大,一个和声的一个维度会根据群体中该维度的所以取值来确定其领域范围,然后再进行领域搜索。
原算法受音乐启发,所以它所解决的目标问题也是离散的问题。
和声搜索算法中的一个个体被称为和声记忆(Harmony Memory,HM),群体中和声记忆的数量为N,每个和声记忆中的音数(维度)为D。每一维的取值范围为 。
原算法中每个维度的取值范围L是一组有序的离散的值,即在指定的变量值中选取一个作为和声记忆的值。
每个和声记忆每次迭代只能变为其领域的值。
和声算法中有两种操作:1.移动到领域,2.变异到领域
其概率分别为Harmony Memory Considering Rate(HMCR)和Pitch Adjusting Rate(PAR)。
其中HMCR取值约为0.95,PAR取值约为0.10。
可以看出该算法的步骤和数值参考了遗传算法,而且两者都是为了处理离散问题。
例子如下:
和声记忆的数量为3,维度为2,其中第1维的取值范围为{A,B,C,D,E,F,G},第2维的取值为{3,4,5,6}。
第1代,三个个体的取值如下
在计算第2代时,每个个体的每一维只能去到该维度的邻域的值。
个体1_2能取到的值为(A,3) (A,4) (B,3) (B,4)
个体2_2能取到的值为(F,4)(F,5)(F,6)(G,4)(G,5)(G,6)
个体3_2能取到的值为(C,3)(C,4)(C,5)(D,3)(D,4)(D,5)(E,3)(E,4)(E,5),
图中标出了这三个个体能够到达的邻域。
变异到邻域到操作也很简单,该操作是对标了遗传算法中的变异操作。
变异到邻域操作时,该维度不会变异到当前已有的值。
如个体1_1变异第1维,由于群体中第1维的取值为{A,D,G}故该维度只能取到{B,C,E,F}。
下图中标有颜色的块出了变异操作无法到达的位置,空白位置为变异操作能够到达的位置。(如果没有空白位置呢?概率非常小,毕竟个体位置远少于解空间位置,如果出现了,不变异或者随机一个位置都行)
迭代过后,如果新的位置更好,则保留该和声记忆,并去除最差的和声记忆。
最后文章给出了判断找到的解是否是最优解的判断函数
其中Hr=HMCR,Hi会在该维度找到更好值时随着迭代次数递增。该公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判断何时去结束算法程序,不过在之前我们都是使用的最大迭代次数来结束算法程序,所有好像没多大用处。
算法的流程也挺简单的:
和声搜索的原算法是根据音乐中和声概念提出的,音符是离散的,所有算法也是离散的,对标遗传算法用于处理离散解空间问题,那么如何修改和声搜索算法使其能处理连续数值问题呢?
最关键的点是如何处理“邻域”,在连续解空间上,很难定义出一个点的领域,而且每个维度上的取值数量也是无穷的。
为和声搜索算法定义邻域也有几种思路:
1 . 将所有的个体定义为该个体的邻域,即每次随机从群体中选择一个个体,该维度移动到所选中的个体处。
其中D,E,F分别为AB,AC,BC的中点,A,B,C三个和声记忆的邻域将由DEF这三个点及解空间边界决定,此时的邻域比思路2中的更小,也不会出现重叠部分。
当某一维度的两个领域值相等时,上述(二维)的邻域(面)将会退化成邻域(线),可能会导致该维度快速收敛到该值,故此时需要忽略重复值,将邻域重新展开(成为面)。
在连续算法中,当满足HCMR条件时,算法将根据上面的色块在邻域中随机选择一个值;当满足PAR条件时,由于无法剔除指定值,简单起见,直接移动到随机的和声记忆的该维度。
后续的实验由于是求解连续函数最值,故会选择上述连续算法中的三种思路来进行。
适应度函数 。
实验一 : 思路一
从图像可以看出,思路一的策略与遗传算法非常的相似,移动路线类似于十字架,最终也收敛到了正解附近。前期搜索主要靠邻域移动,后期移动则是靠变异。
从结果也可以看出与遗传算法的差距不大,算法不是很稳定,其策略是飞到相邻的和声记忆上,所以跨越度比较大,精度全靠变异。
实验二 : 思路二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种群的搜索路径不在像实验一中那样直来直去的十字路径,收敛的速度也慢了不少,但是仍能在正解附近收敛。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思路二的结果好了不少,同时也更加稳定(误,运气好,之前实验出现过不好的结果,没能重现)。该思路的邻域搜索面积会更大,且个体之间的邻域存在重叠部分,故会有可能收敛于不好的位置,不过概率也较小。
实验三 : 思路三
图像逐渐贪吃蛇化!前期的图像与思路一相似,后期的图像有点类似遗传算法,可能是邻域的面积逐渐缩小成了长条状所致,不过最终“贪吃蛇”还是吃到了食物。
结果可以看出,思路三的稳定性不太行,当全部个体收敛到了一点后会开始进行思路一的替换操作,但无论如何替换都是相同的值,难以找到更优的位置,于是会出现一个较差的结果。这里也可以增加范围随机来跳出局部最优。
和声搜索算法是根据和声乐理知识提出的算法。由于音符是离散的值,算法也对标了遗传算法,故原算法也是针对离散问题提出的。在解决连续性问题时,需要对其邻域概念进行扩展和修改,最终的效果与遗传算法相差不大。
在现在看来,和声搜索算法的效果属实一般,对于其的针对性研究也不太多,该算法主要提出了其不同于遗传算法的遍历解空间的方式。所以在很多论文中都能看到用和声搜索算法与其他算法融合来进行改进的例子。
与遗传算法相比,和声搜索算法的邻域概念,将遗传算法的基因由线扩展到了面上。这一点有点类似于SVM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关系,不过,遗传算法和和声搜索算法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只是搜索方式不同罢了。
参考文献
Geem Z W , Kim J H , Loganathan G V . A New 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Harmony Search[J]. Simulation, 2001, 2(2):60-68. 提取码:4udl
Omran M , Mahdavi M . Global-best harmony search[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08, 198(2):643-656. 提取码:pk3s
以下指标纯属个人yy,仅供参考
目录
上一篇 优化算法笔记(二十五)飞蛾扑火算法
下一篇 优化算法笔记(二十七)蜉蝣算法
8. 湖南沅江漫天蜉蝣是正常现象,此现象会维持多久
根据媒体的报道来看,近日有网友在湖南沅江游玩时拍到有大量蜉蝣出没,在这名网友拍摄的画面中可以看到,在昏黄的路灯下,漫天的蜉蝣在不断的飞舞,看上去非常的渗人。
对于网传的蜉蝣的大量聚集是自然灾害前兆这一说法,有关部门进行了辟谣,详细说明了 蜉蝣与所谓的灾害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希望大家不要恐慌 、不信谣、不传谣,安稳的度过蜉蝣羽化的高峰期,如开车出行时最好保持第一车速,步行出门时最好打伞和戴上口罩。
9. 蜉蝣的重要事件
2014年7月20日晚间8点45分,密西西比河流域爆发大规模蜉蝣昆虫入侵。团团昆虫聚集在一起酷似“黑云”,并导致三车相撞。它们遮天蔽日,甚至还惊动了该区域的气象雷达。
这些蜉蝣暴风雨般出现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拉克罗斯河域。它们顺着北风迅速向密西西比河上游移动,并出现在雷达屏幕上,就像该区域出现了中轻度降雨。大约三小时之后,随着蜉蝣扩散开来,雷达图像逐渐消失 。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15日报道,日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夏令时UTC-4,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东部的一座大桥上惊现大量蜉蝣,场面似6月飞雪,已经引发多起交通事故,警方不得不连夜封锁大桥 。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之一。当地时间6月13日晚(北京时间14日上午),一座大桥上出现大量蜉蝣,导致能见度降低。蜉蝣一窝蜂地围着路灯转,最后落在桥面上,堆成厚厚的一层,使得路面光滑不堪,引发多起交通事故。
警方连夜出动警力封锁大桥,6月14日早晨(北京时间14日傍晚)才重新开放。消防队长称,当晚的情景好似六月飞雪,路面也光滑似冰面,共引发3起摩托车事故。
10.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
出自:《调张籍》
作者:唐代·韩愈
节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翻译:
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能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虽然我生活在李杜之后,但我常常追思仰慕着他们。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或十一年(816年)。当时,李白、杜甫还不曾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在韩愈以前,李白名高于杜甫;到韩愈那时,又有人尊杜抑李。韩愈因作此诗极全力宏扬李杜。
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
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非常神奇。而且诗人之奇思,雄阔壮丽。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不能臻此。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