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单频gps精密单点定位和双频的区别
在室外场景,北斗、GPS 等 GNSS定位技术在持续的演变,精度越来越高,应用面也越来越广。SKYLAB凭借多年标准GNSS定位模块的研发经验,研发推出了多款工业级高精度定位模块,其中包括支持RTK差分定位、双卫星定位系统、配合全国北斗增强网高精度定位服务可达厘米级定位精度的单频RTK高精度定位模块和支持输出RTCM3.3协议,支持特定版本输出原始观测值,支持用户自行解析后实现RTK高精度的双频RTK高精度定位模块。
支持RTK高精度的GNSS定位模块分别是SKG12UR,SKG12XR,SKG123L,SKG123S和RTK高精度GNSS G-mouse SKM2101MR和SKM2105NR;其中SKG12UR,SKG12XR,SKM2105NR是属于内置RTK算法,配合千寻服务账号,输出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数据,SKG123L,SKG123S和SKM2105NR则是支持RTCM3.3协议,用户自行解析输出RTK数据。
⑵ 求助,rtk测量时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算法
rtk测量精度点位误差进行评定应该用若干重复测量点测量数据用数理统计计算rtk测量精度m=±√([dd]/2n)其d两测量较差
求助,rtk测量时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算法
请详细描叙问题
⑶ gps rtk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其中一个就是初始化问题,请问什么是初始化
就是格式化的意思。最主要的缺陷就是抗干扰能力不强。这个主要原因是RTK的算法都采用双插法,双插法的好处是可以消除电离层影响,但是消除不了多路径效应。
目前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在没有新算法的前提下,只能依赖天上多些卫星了,如北斗系统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⑷ 惯导RTK和一般RTK的区别
惯导RTK和一般RTK最大的区别就是带有惯导系统。最终惯导系统带给RTK的改变,则是体现在倾斜测量方面。
有了惯导,一切就变得不一样。房角、树下、乃至下水道,都可以测量,测量受环境的影响大大减小;并且快速测量不再需要对中,这就使得作业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效率有效的提高,测量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减轻,可谓测绘人的一大福音了。
所以总的来说,“惯导RTK”和普通RTK区别就在于倾斜测量方面,使得倾斜测量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测量效率以及测量数据精度得到较大提升,使测量更简便。
⑸ 惯导RTK和一般RTK的区别
惯导RTK采用惯导倾斜算法,能够完全免疫磁场干扰,可以实时倾斜补偿,根本不用担心任何地磁及外界金属构筑物造成的误差,是真正能在任何环境下发挥作用的“倾斜测量”。
惯导RTK在房角、树下、乃至下水道,都可以测量,测量受环境的影响大大减小;
惯导RTK在快速测量时,无需对中,这就使得作业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可以将测量作业效率大大地提高,使得测量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减轻,是测量人的福音。
普通RTK未使用惯导倾斜算法,不能进行倾斜测量,只能进行常规测量,容易受到磁场干扰,卡卡角角也不能进行测量,测量时也需要对中。惯导RTK和普通RTK的区别,看完这篇就懂了
⑹ 测绘中的RTK和GPS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RTK: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GPS: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它极大地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2、工作原理不同
RTK:基准站建在已知或未知点上;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通过无线通信网实时发给用户;用户接收机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和收到基准站信号实时联合解算,求得基准站和流动站间坐标增量(基线向量)。站间距30公里,平面精度1-2厘米。
GPS: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
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记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
3、特点不同
RTK:支持标准的和精确的定位算法,GPS,GLONASS,QZSS准天顶卫星系统,北斗和SBAS
支持多种定位模式与GNSS实时和后处理,单点,DGPS / DGNSS,动态的,静态的,移动基线,定点,PPP运动,PPP静态和PPP定点
支持多种标准格式和协议GNSS,RINEX2.10,2.11,2.12 OBS /NAV/ GNAV / HNAV,RINEX 3.00 OBS / NAV,RINEX 3.00CLK,
RTCMV.2.3,V.3.1 RTCM 1.0,NTRIP,RTCA/DO-229C,NMEA0183,SP3-C,IONEX 1.0,ANTEX 1.3,NGS PCV和EMS 2.0。
NVS Technologies AG公司NV08C系列GNSS模块经测定支持RTKlib应用。
GPS:全球全天候定位,GPS卫星的数目较多,且分布均匀,保证了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至少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GPS卫星,确保实现全球全天候连续的导航定位服务(除打雷闪电不宜观测外)。
定位精度高,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m,100-500km可达10-7m,1000km可达10-9m。
在3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时解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与ME-5000电磁波测距仪测定的边长比较,其边长较差最大为0.5mm,校差中误差为0.3mm。
实时单点定位(用于导航):P码1~2m ;C/A码5~10m。
静态相对定位:50km之内误差为几mm+(1~2ppm*D);50km以上可达0.1~0.01ppm。
实时伪距差分(RTD):精度达分米级。
实时相位差分(RTK):精度达1~2cm。
观测时间短,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的不断更新,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15-20分钟;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采取实时动态定位模式时,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
因而使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测站间无需通视,GPS测量只要求测站上空开阔,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因而不再需要建造觇标。这一优点既可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一般造标费用约占总经费的30%~50%),同时也使选点工作变得非常灵活,也可省去经典测量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仪器操作简便,随着GPS接收机的不断改进,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已趋于“傻瓜化”。
在观测中测量员只需安置仪器,连接电缆线,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如果在一个测站上需作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还可以通过数据通讯方式,将所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另外,接收机体积也越来越小,相应的重量也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了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
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GPS测量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平面位置和大地高程。GPS水准可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另外,GPS定位是在全球统一的WGS-84坐标系统中计算的,因此全球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是相互关联的。应用广泛。
⑺ RTK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RTK工作原理:
基准站建在已知或未知点上;
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通过无线通信网实时发给用户;
用户接收机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和收到基准站信号实时联合解算,求得基准站和流动站间坐标增量(基线向量)。
下面是RTK的详细介绍:
RTK,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在GPS测量中,如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实时差分定位是一种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野外作业效率。
1000千伏皖电东送特高压线路西起安徽淮南,经浙江、江苏后抵达上海,全长65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的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投资总额186亿元,计划今年底投入运行。
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和一般输电线路相比,特高压具有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电量损耗低等优点。但同时,它的技术难度和对设备的要求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上世纪60-90年代,前苏联、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开展了特高压交流输电前期研究,都没能形成成熟的技术和装备。而在我国不但在特高压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工程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掌握,并且实际运用了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以承担本次“皖电东送”工程的合众思壮集思宝G970 RTK设备为例,其应用高精度GIS采集测量技术,可以凭借精确的GPS定位功能、厘米级采集精度、实时数据交互、高稳定的性能等特性在电力勘察设计、施工、放样等方面发挥作用,为设计、施工及决策人员提供精确的数据来源,为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商业化运行3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包括“皖电东送”工程,正在建设的还有三条特高压线路,按照规划,我国将在特高压骨干网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智能电网,进一步缓解能源分布与使用不协调的矛盾。
参考资料:RTK-网络RTK测量-网络
⑻ 比较gnss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的优点
卫星定位可分为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其中RTK(载波相位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是比较常用的高精度相对定位方法,RTK定位(Real Time Kinematic Positioning)是采用两台接收机,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观测值组成双差组合进行实时的厘米级定位。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初始化时间仅数秒,固定解的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可以满足高精度实时动态定位的要求。
由于其精度要求达到厘米级,要用到的观测量是载波相位观测值,这就需要进行模糊度的确定及周跳探测及修复,周跳探测是进行RTK定位的前提,因为周跳发生会引起模糊度的变化。
RTK定位中数据预处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周跳的探测,目前RTK定位中最常用的周跳探测方法是码伪距与相位组合法、电离层残差法和M-W组合法。
三种周跳探测方法都有是失效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常综合这三种周跳探测方法的利弊:先用伪距-相位组合探测大于8周以上的大周跳,把周跳限制在8周以内。
然后用电离层残差法联合M-W组合方法探测小至1周的小周跳。模糊度确定是RTK定位的核心算法,一旦能够正确固定整周模糊度,就可以得到毫米级的距离观测值。
(8)rtk算法扩展阅读
卫星定位技术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卫星定位已发展了3代技术,现在正处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过渡阶段。
卫星定位技术分为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第一代绝对定位技术即通过伪距测量的方法获取定位坐标,第一代相对定位技术分为载波差分与伪距差分技术,载波差分技术即静态测量技术,伪距差分定位通常运用在信标机上。
载波静态差分技术精度高但是需要内业处理才能得到定位结果,不具备时效性,载波静态差分技术结合通讯传输技术发展为RTK技术,能够实时获得动态差分定位结果。
伪距差分定位如信标机具有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伪距差分技术结合广域播发的技术发展为广域差分定位技术,能够通过卫星大范围播发伪距差分信号,如我们所熟知的SBAS技术(主要指美国WAAS、日本MSAS等),常规RTK技术及广域差分定位技术组成第二代卫星定位技术。
⑼ 什么是大疆D-RTK高精度定位系统
DJID-RTK是一套高精度定位系统,采用GPS+北斗或者GPS+GLONASS双模四频RTK接收机及算法,D-RTK适用于多个飞行平台。通过使用D-RTK,飞行平台的水平定位精度和垂直定位精度均可达到厘米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