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遗传算法为什么要使用重插入reins
一般在进行选择操作时,会通过GGAP代沟来减少子种群数量。比如初始种群是100个染色体,代沟GGAP=0.9,那么在选择操作中会选择90个染色体,最后再通过重插入Reins把那10个补上。
⑵ matlab 遗传算法报错 求解决
没有定义这个变量target
⑶ 遗传算法中的交叉概率,变异概率和代沟是什么
1、交叉概率用于判断两两个体是否需要交叉;变异概率用于判断任一个体是否需要变异。
2、在一次进化迭代中,交叉通常是采用两两互相不重复交叉的方式,即个体1和个体2,个体3和个体4...个体n-1和个体n,或者个体1和个体n/2,个体2和个体n/2+1...个体n/2-1和个体n。以第一种方式为例,对于个体1和个体2,产生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如果该随机数小于交叉概率,则个体1和个体2进行交叉操作,否则继续产生随机数判断之后的两个个体。
当然也可以采用随机交叉的方式,这时的交叉次数不能确定。
3、两两个体之间的交叉操作有不同的交叉方式,即:如果采用十进制编码,会有不同的交叉公式;如果采用二进制编码,有单点交叉和多点交叉。
⑷ 遗传算法代沟与精度问题
我也不懂哎,不好意思哈
⑸ 遗传算法中为什么GGAP=0.9而不是1呢不是默认GGAP=1吗还有子种群subpop什么意思,是并行算法
GGAP代表了代沟,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取0.6到0.9之间,
说明我们在选择父代的时候有所取舍。
而且得到的子种群数量肯定减小了,因此,为了维系种群的整体规模,必须重插入部分个体进入子种群,使得父代与子代在数量上保持一致。
重插入的方法有很多,一般选择轮盘赌法。
遗传算法是典型的并行算法之一,在种群初始化,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中都可以设置为并行运算,大大降低运行速度。
⑹ 请问遗传算法中代沟是什么啊
就是上一代(假设总数为100)通过轮盘法筛选后要舍弃部分适应度低的基因(假设为20),则下一代就剩下80个基因.代购就是80/100=0.8,以此类推.
⑺ 遗传算法里的“代沟”(gap)是什么意思
代沟是用于控制每代中种群被替换的比例,即每代有N*(1-G)个父代个体被选中进入下一代种群。G=50%意味着一半的种群将被置换。
⑻ 求教matlab遗传算法问题
clc
clear all
close all
%% 画出函数图
figure(1);
lbx=0;ubx=8; %函数自变量x范围【0,8】
lby=0;uby=8; %函数自变量y范围【0,8】
ezmesh('sin(pi*x)/(pi*x)*sin(pi*y)/(pi*y)',[lbx,ubx,lby,uby],50); %画出函数曲线
hold on;
%% 定义遗传算法参数
NIND=40; %个体数目
MAXGEN=50; %最大遗传代数
PRECI=20; %变量的二进制位数
GGAP=0.95; %代沟
px=0.7; %交叉概率
pm=0.01; %变异概率
trace=zeros(3,MAXGEN); %寻优结果的初始值
FieldD=[PRECI PRECI;lbx lby;ubx uby;1 1;0 0;1 1;1 1]; %区域描述器
Chrom=crtbp(NIND,PRECI*2); %初始种群
%% 优化
gen=0; %代计数器
XY=bs2rv(Chrom,FieldD); %计算初始种群的十进制转换
X=XY(:,1);Y=XY(:,2);
ObjV=sin(pi*x)/(pi*x)*sin(pi*y)/(pi*y); %计算目标函数值
while gen<MAXGEN
FitnV=ranking(-ObjV); %分配适应度值
SelCh=select('sus',Chrom,FitnV,GGAP); %选择
SelCh=recombin('xovsp',SelCh,px); %重组
SelCh=mut(SelCh,pm); %变异
XY=bs2rv(SelCh,FieldD); %子代个体的十进制转换
X=XY(:,1);Y=XY(:,2);
ObjVSel=sin(pi*x)/(pi*x)*sin(pi*y)/(pi*y); %计算子代的目标函数值
[Chrom,ObjV]=reins(Chrom,SelCh,1,1,ObjV,ObjVSel); %重插入子代到父代,得到新种群
XY=bs2rv(Chrom,FieldD);
gen=gen+1; %代计数器增加
%获取每代的最优解及其序号,Y为最优解,I为个体的序号
[Y,I]=max(ObjV);
trace(1:2,gen)=XY(I,:); %记下每代的最优值
trace(3,gen)=Y; %记下每代的最优值
end
plot3(trace(1,:),trace(2,:),trace(3,:),'bo'); %画出每代的最优点
grid on;
plot3(XY(:,1),XY(:,2),ObjV,'bo'); %画出最后一代的种群
hold off
%% 画进化图
figure(2);
plot(1:MAXGEN,trace(3,:));
grid on
xlabel('遗传代数')
ylabel('解的变化')
title('进化过程')
bestZ=trace(3,end);
bestX=trace(1,end);
bestY=trace(2,end);
fprintf(['最优解:\nX=',num2str(bestX),'\nY=',num2str(bestY),'\nZ=',num2str(bestZ),'\n'])
⑼ 遗传算法研究进展
遗传算法[56,53]研究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但它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研究大多以对自然遗传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为主。早期遗传算法的研究特点是侧重于对一些复杂的操作的研究。虽然其中像自动博弈、生物系统模拟、模式识别和函数优化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无明确目标的发展时期,缺乏带有指导性的理论和计算工具的开拓。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Holland和De Jong的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发表才得到改观。当然,早期的研究成果对于遗传算法的发展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技术和方法已为当前的遗传算法所吸收和发展。
在遗传算法作为搜索方法用于人工智能系统中之前,已有不少生物学家用计算机来模拟自然遗传系统。尤其是Fraser的模拟研究,他于1962年提出了和现在的遗传算法十分相似的概念和思想。但是,Fraser和其他一些学者并未认识到自然遗传算法可以转化为人工遗传算法。Holland教授及其学生不久就认识到这一转化的重要性,Holland认为比起寻找这种或那种具体的求解问题的方法来说,开拓一种能模拟自然选择遗传机制的带有一般性的理论和方法更有意义。在这一时期,Holland不但发现了基于适应度的人工遗传选择的基本作用,而且还对群体操作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965年,他首次提出了人工遗传操作的重要性,并把这些应用于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中。
1967年,Bagley在他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这一术语,并讨论了遗传算法在自动博弈中的应用。他所提出的包括选择、交叉和变异的操作已与目前遗传算法中的相应操作十分接近。尤其是他对选择操作做了十分有意义的研究。他认识到,在遗传进化过程的前期和后期,选择概率应合适地变动。为此,他引入了适应度定标(scaling)概念,这是目前遗传算法中常用的技术。同时,他也首次提出了遗传算法自我调整概念,即把交叉和变异的概率融于染色体本身的编码中,从而可实现算法自我调整优化。尽管Bagley没有对此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但这些思想对于后来遗传算法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在同一时期,Rosenberg也对遗传算法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依然是以模拟生物进化为主,但他在遗传操作方面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设想。1970年Cavicchio把遗传算法应用于模式识别中。实际上他并未直接涉及到模式识别,而仅用遗传算法设计一组用于识别的检测器。Cavicchio对于遗传操作以及遗传算法的自我调整也做了不少有特色的研究。
Weinberg于1971年发表了题为《活细胞的计算机模拟》的论文。由于他和Rosenberg一样注意于生物遗传的模拟,所以他对遗传算法的贡献有时被忽略。实际上,他提出的多层次或多级遗传算法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把遗传算法用于函数优化的是Hollstien。1971年他在论文《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人工遗传自适应方法》中阐述了遗传算法用于数字反馈控制的方法。实际上,他主要是讨论了对于二变量函数的优化问题。其中,对于优势基因控制、交叉和变异以及各种编码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75年在遗传算法研究的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Holland出版了他的着名专着《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适配》。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对遗传算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极为重要的模式理论(schemata theory)。该理论首次确认了结构重组遗传操作对于获得隐并行性的重要性。直到这时才知道遗传操作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又干得那么出色,这对于以后陆续开发出来的遗传操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同年,De Jong完成了他的重要论文《遗传自适应系统的行为分析》。他在该论文中所做的研究工作可看作是遗传算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他把Holland的模式理论与他的计算实验结合起来。尽管De Jong和Hollstien一样主要侧重于函数优化的应用研究,但他将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同时又提出了诸如代沟(generation gap)等新的遗传操作技术。可以认为,De Jong的研究工作为遗传算法及其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得出的许多结论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遗传算法迎来了兴盛发展时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成了十分热门的课题。尤其是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显得格外活跃,不但它的应用领域扩大,而且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和规则学习的能力也显着提高,同时产业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在摸索之中。此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研究中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无疑均给遗传算法增添了新的活力。
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遗传算法的研究出现了几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一是基于遗传算法的机器学习(Genetic Base Machine Learning),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把遗传算法从历来离散的搜索空间的优化搜索算法扩展到具有独特的规则生成功能的崭新的机器学习算法。这一新的学习机制对于解决人工智能中知识获取和知识优化精炼的瓶颈难题带来了希望。二是遗传算法正日益和神经网络、模糊推理以及混沌理论等其他智能计算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这对开拓21世纪中新的智能计算技术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并行处理的遗传算法的研究十分活跃。这一研究不仅对遗传算法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于新一代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四是遗传算法和另一个称为人工生命的崭新研究领域正不断渗透。所谓人工生命即是用计算机模拟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其中生物的自适应、进化和免疫等现象是人工生命的重要研究对象,而遗传算法在这方面将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五是遗传算法和进化规划(Evolution Programming,EP)以及进化策略(Evolution Strategy,ES)等进化计算理论日益结合。EP和ES几乎是和遗传算法同时独立发展起来的,同遗传算法一样,它们也是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机制的智能计算方法,既同遗传算法具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随着遗传算法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系列以遗传算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十分活跃。从1985年开始,国际遗传算法会议,即ICG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每两年举行一次。在欧洲,从1990年开始也每隔一年举办一次类似的会议,即 PPSN(Parallel Problem Solving from Nature)会议。除了遗传算法外,大部分有关ES和EP的学术论文也出现在PPSN中。另外,以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为中心的学术会议有FOGA(Found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它也是从1990年开始,隔年召开一次。这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反映了遗传算法近些年来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⑽ matlab编写遗传算法时约束条件如何处理
可以作为惩罚函数 比如 和距离1 越大 那么累加到适应度上的数值也就反向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