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团公开外卖预估到达时间算法规则,这种算法和逻辑合理吗
其实对我们来说,美团公开外卖预估到达时间算法规则,这些规则是按照最优的路线来计算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算法确实会加大外卖员的任务。而且要所谓的算法最优选择,也可能考虑到大多数平均的用时。所以在实际的送单过程中确实会不断的压榨骑手的时间成本,所以这种算法本身来说能够提高到达时间,但是整体上来说会加重外卖员的负担,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看待是否合理。
其中我们会算法和逻辑本身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对于一些数字模型来说,也确实会存在一些线路的差异。对于普通的外卖员来说也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差,但是这种时间如果不断的缩小的话,势必会增加外卖员骑手的成本,所以呀,也会加重负担。
其实对我们来说,美团公开的外卖到达时间,本身也是采取数据分析进行大数据库对比,所以建立的数字模型采取的是最优的方案。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也会加大外卖员的实际任务量,而且采取最优的方案也代表着外卖员误差性不断的减小,所以也会增加外卖员的任务量。
B. 送美团外卖一单多少钱
配送订单在1-300以内,每单3元。配送订单量达到300-600,每单4元。
月基本工资是3080元,每月至少要送500单才可以拿到额外2000元的提成,如果超过500单的话,每单提成6元。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右,平均一个月能接五六百单。
这份工作不仅在一天中有两个小高峰,在一年中也具有季节性,订单量最高的时候便是天气最恶劣的时候,也是路况最差、外卖时效最久的时候。公司并没有为员工缴纳意外保险费,只缴纳了医疗保险。但是医保的报销有限制,达到一定限额以上才可以报销固定比例。
美团外卖送餐小技巧:
1、规划好路线最重要,熟记哪个餐厅出餐快,哪个慢,哪个餐厅人到了才做饭。
2、根据单子的剩余时间来安排先送最远的还是先送最近的。
3、好送的尽量先送,比如让你送到前台之类的,不好送的最后送,比如连门牌号都没有的老家属院。
4、实在要超时了,就提前点送达,点完后马上给顾客打电话沟通。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外卖送餐员行业调查:月薪4000元 仅为半年前一半
C. 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在美团,由该算法计算的“估计到达时间”是该算法选择的最长时间。例如,如果骑手王本单的“模型预估时间”为45分钟,“三层防护时间”分别为40分钟、50分钟和42分钟,则患者的最终预估到达时间为50分钟。由于配送场景复杂多变,美团外卖在部分城市将订单的预计配送时间由原来的“时点”改为了灵活的“时间段”。
虽然美团表示,“预估送餐时间”设计的初衷是为骑手提供送餐时间的规划和建议,同时告知用户用餐时间,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然而,算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骑手还是用户都不再被系统所困,这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D. 美团外卖公开骑手配送时间算法,具体是怎么算的
具体就是根据他们行驶的公里数去计算的,从出餐取餐还有距离进行估算,把所有的情况估算出来,最后就是他们配送的一个时间。
人们对于外卖的依赖性逐日增加,相应地也提高了对外卖工作人员的要求,而关于争议较大的预估送达时间逻辑,美团方面给出了模型预估时间和三层保护时间。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过于忙碌,尤其在一线城市节奏快到令人都有一种窒息感,人们没有时间去做饭,在工作日大多叫的也是外卖,而在高峰时期,消费者和商家对于预估送达时间的认知都是比较模糊的,这产生了诸多纠纷事件,而作为夹在中间的外卖工作人员的权益该如何维护,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美团作为较大的外卖网站,对于此争议事件也给出了一套计算说法。
模型计算出的送达时间并不确切,在不同的时间段和防疫地区,对于送达时间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为给骑手更宽裕的送餐时间,4种算法中时间较长的将成为订单页面显“预估到达时间”。
对于送外卖的纠纷,往往产生于消费者和外卖工作人员之间举个例子,由于商家的出餐时间可能有些慢,外卖工作人员等拿到手中出发送达消费者指定地点的时候,已经超出了预估的送达时间,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认为在下单的那一刻,外卖小哥就应该将餐点立马送来,但却忘记了将商家的出餐时间算进去。
E. 美团外卖骑手怎么样接单我想问一下是接一单送一,这样送法吗
外卖骑手是平台自动分配订单,有时候是接一送一,如果单多就会一次送几单。
送外卖流程:
1、买家在商户下单,商家接单进入下一流程,商家接单这个步骤就会有一个预计送达时间了,一般是40分钟左右。
2、商家接单的同时,美团平台就会自动分配给附近的外卖骑手。
3、送餐小哥接单,前往商家,这时候你手机上显示就是已接单,正在前往商家了。
4、到店取货,有时候可能是饭口高峰,订的餐还没出来,那么送餐小哥就要等。
5、送餐小哥取餐后就给用户送过去。
6、最后收货,评价,整体就算完事了。
(5)美团外面送餐算法扩展阅读:
外卖员工资
如果超时遇到差评,那不仅拿不到提成,还会扣相同的提成金额,也就是说送一单亏一单,这生意真的不好做。如果遇到投诉的话,扣的钱更加钱,总之,外卖员最后拿到的工资都是综合工资,想拿到高薪不容易。
一般的外卖员工资在五六千块左右,二三线城市的可能是四五千块而已,想达到月入上万并不容易。而那些工作三年以上的美团外卖员工资会相对更高一些,主要是经验足,路线熟,效率更高。他们的工资就比较稳定,一个月好的可以拿到七八千块一个月,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一直干下去。
F. 美团公开外卖配送“订单分配”算法规则,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美团公开外卖配送“订单分配”算法规则,其中“订单分配”和“主动改派”功能,值得我们关注。这两个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现在派送过程存在问题;同时提升商家、骑手和顾客三方,对于平台服务的满意度。
外卖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为商家带来了全新的订单模式。一些商家为此关闭了线下堂食,只提供线上配送订单。外卖员的增多,也暴露出了各类问题。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美团平台也一直在优化算法,尽最大可能解决配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看似简单的外卖配送,其背后的系统,有着先进的算法存在。这些算法不断优化,对于骑手送餐,是一件好事情,对于用户和商家来讲,也同样十分有利。
G. 美团外卖优先派单算法
1、缘起
我之前的工作是跑步教练,主要就是帮助学员科学、不受伤的训练,稳定的提高跑步成绩。
但因为疫情影响,人群不能聚集,全国各地马拉松、越野赛全部停赛或者无限延期。我被迫在老家休息4个多月了。直到4月中旬实在等不下去了,就来到大上海,做起了外卖小哥。目前每天能送30-35单,每单8块钱,一个月工资基本在8000-10000之间。
2、突破
之前将近1个半月都是每天30-35单,15-20名,站点总人数63人。但最近3天突然开窍了,26号49单,第3名。27号51单,第1名。28号46单,第6名。
3、总结
美团优先派单,甚至优先拍近单,其实是有规则,或者说算法的。
自己总结了最重要的几点
在同样准时率、满意度的情况下,平均时长最重要。
怎么把送单的平均时长降下来就是外卖骑手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
其实每个站点的前3名,甚至前10名,应该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但估计没有多少会真正把这些告诉其他人,或者说写下来。毕竟同一站点,如果单王真把自己的跑单秘诀无私分享,那他的优势就没那么大了。所以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多琢磨,多思考。当然请教高手也是很好的方式,但前提是你能接触到高手,高手也愿意带你。
H. 美团饿了么的算法陷阱:骑手收入越涨越少,平台抽成越涨越多
比外卖速度,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中国抗衡。
在过去的十年中,资本为了抢占外卖市场份额,他们不断发出“抢滩行动”“冬季战役”等补贴大战。当硝烟散去,美团、饿了么踩着一堆“尸骨”爬了出来,几乎瓜分整个外卖市场。
美团、饿了么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算法,对超过700万的外卖骑手进行细致考核。他们希望不断削减外卖所需要的时间,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而提升用户的粘性和使用频次。
现在中国的外卖速度和体验,比过去任何阶段都更好了。
论商业模式,用算法提升效率无可厚非。但算法的阴暗面也不断显露,外卖骑手为了更快配送、躲避平台惩罚,交通事故、猝死事件频发,成为算法中最大的受害者。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明确要求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这一文件出台,意味着美团饿了么的算法霸权的时代结束了。在今后的商业竞争中,外卖平台除了用算法提升效率,还应该承担起更多 科技 向善的责任。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宿舍里,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张旭豪情绪激动,他说自己要做一家150亿美金的公司,这是汪渊第一次见到张旭豪,他后来回忆时说,“我觉得他(张旭豪)是神经病。”
但没过多久,一个叫“饿了么”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线,汪渊成了张旭豪的创业伙伴。在这五年前,大众点评网成立。
这是外卖这门生意蛮荒时代的缩影。到今天,外卖服务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4亿,超700万外卖骑手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度,奔向无数等待着用餐的用户。
外卖这门生意,从出生起就注定会成为一块大蛋糕—— 如果说刚需且高频是这一商业模式得以成立的前提,那么包括家庭户数小型化、单身化、工作时间长等用户画像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巨头没理由不染指。
2013年11月,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正式进军外卖业务;一个月后,淘宝紧随其后,推出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淘点点”;次年5月,李彦宏携网络外卖再度跟进。
接下来的2014年被称为国内外外卖行业的真正元年,这年底,饿了么占据30.58%的市场份额、美团27.61%、淘点点与网络外卖各为11.2%、8.55%。
但巨头也好,已占据先发优势的饿了么也罢,在这个格局未定、方兴未艾的战场里,没人想做第二,于是一场围绕用户、骑手、商家、资本的竞速战拉开帷幕,再后来,这被称为互联网史上最惨烈的补贴大战。
饿了么前员工李立勋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美团比我们补贴凶,最开始的时候一元两元的补贴就顶天了。美团上来就是20元减10元,最狠的城市还有20元减19元。“他回忆, 2014年竞争最为激烈 的 时候,城市经理甚至要拎着现金直接去给到餐厅发补贴。
一组数据更能体现这场战争的惨烈。公开财报数据显示,美团在2015年到2018年近4年内,都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亏损总额合计1508亿元,调整会计准则后,这一数字仍高达227亿元。
即便在外卖大战后期,巨头也垂涎这块蛋糕。
2018年4月,滴滴外卖在江苏无锡正式上线,与美团、饿了么开启“外卖大战”。无锡一度聚集了近万名滴滴骑手,有人坐20多个小时火车来“参战”,还有便当店店长亲自上阵送滴滴外卖。
为了应对对手,饿了么甚至打出“干死美团、碾压滴滴”的条幅。一时之间无锡人民成为全国羡慕的对象,有网友晒出外卖单,原价59.3,各种补贴打折之后,只要1.8元。
这也只是外卖大战中的小阵仗,要知道,在外卖这个赛道上,网络糯米这种重量级选手都被干死了。
滴滴短暂的出现,并没有扭转市场格局。
留在牌桌上的基本剩下美团与饿了么两个玩家。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主要外卖平台市场格局中,美团外卖占比67.3%,饿了么占比为26.9%,两家合计占据着行业近九成份额,双寡头格局稳固。
双寡头格局已定,饿了么和美团的对手成了自己——迈过规模化增长的阶段,围绕用户体验与效率,连接着商家与用户两端的外卖骑手,成为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调动着无数骑手的系统,在美团叫“超脑”,在饿了么叫“方舟”,他们被称为实时智能配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骑手接单是被系统最近选择的、时间是被严格控制的、路线是被精心优化的,骑手们在这套系统里机器般运转,无数个他们穿梭在城市里每一条街道,维持着平台赖以留住用户的“效率”。
速度,几乎是效率唯一的衡量标准。
《人物》此前的报道中,有外卖员回忆称,2016年到2019年,他曾三次收到美团平台“加速”的通知,3公里的送餐距离,从2016年1小时的最长时限,缩短到了2018年的38分钟。
将时间拉回到2016年11月,美团王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的口号是美团外卖,送啥都快”,他表示,美团的外卖平均28分钟内会被送达,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体现。
无论美团还是饿了么,留住用户最核心也最直接的方式,无疑就是持续完善用户体验,外卖这一场景下,用户拥有在商家端的选择权,这层用户体验由他们自己决定。
骑手便成了唯一的变量,于是在算法的支配下,他们跟着平台、系统不断加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曾表示, 外卖行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逐底竞争”,即不断试探送达时间的底线指标。 把所有的竞争参数穷尽了后,压力就被推到骑手那里,导致骑手处于极限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在这些躲不掉的算法霸权面前,他们手机屏幕上的每一次倒计时,都成了“deadline”。与时间赛跑,成了他们的常态。否则,他们面临的将是差评、罚款乃至被辞退。
于是外卖骑手在像机器一样加速的过程中, 闯红灯、超速、逆行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
这个时候,他们赛跑的对象就不只是时间了。
上海交警曾统计,2017年上半年外卖配送行业发生交通事故76起,平均每2.5天有1名外卖员伤亡。
而今年1月,一位北京的饿了么外卖骑手,在他配送当天第34单外卖时猝死。当时,他的摩托车后座上,还放着4份没送出去的外卖。
不幸的是,这样的悲剧,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上演。
在算法霸权下,除了用户,外卖平台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众所周知,当生产效率无法提升的时候,压榨表现为尽可能地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
外卖平台的压榨,更多表现为提升效率。 让机器提升效率,企业至少需要投入研发,让人提升效率,只需要罚钱机制。
一切都是为了多接订单,为了GMV和收入。
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了更高的GMV和收入,外卖平台的算法越来越聪明,它们能把配送效率放在了第一的位置,通过数据来评价配送效率,如果骑手有能力提前送达,算法就会认定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时间就这么挤出来了,更多的订单也这么挤出来了。
在外卖平台尚未盈利的时期,GMV和收入都是估值的核心。即使尚在亏损当中,饿了么还是卖出了95亿美元的高价,美团也以483亿美元的估值成功上市。
直到现在, 外卖业务仍然是美团第一大收入来源,占比超过一半,其他的业务更是基于用户高频使用外卖平台,具有较高的粘性才做起来的。
对骑手的极限压榨也是为了更好的利润。
一家制造企业的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比如造鞋的皮革、蒸包子的面)会随着产出产品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固定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变。
这就意味着,生产出越多的产品,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越少,单个成本越低,毛利润越高。
这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形成的规模效应。
外卖行业里,企业付给劳务外包公司的钱或者给骑手的基本工资可以近似为固定成本,骑手每接一单挣到的钱对企业来说就是可变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人等同于机器。
以美团外卖为例, 从2017年到2020年,美团的每笔外卖收入从5.1元上涨至6.5元,增幅为27.5%,同时期的外卖交易成本,只上涨了10.6%,而如果把外卖交易成本中的骑手开支单独拿出来,会发现骑手收入涨幅更低。
困在算法中的骑手疲于奔命,为外卖平台搭建了一座座财富金山。而他们自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
由于大量外卖骑手往往不跟外卖平台直接签约,而是通过一些App跟第三方劳务公司签约,从合同上看,骑手和劳务公司之间是劳务关系,但实际上劳务公司与骑手的关系十分松散。
平台用接单量、客户投诉情况考核骑手,充当了“雇主”的角色。而一旦交通事故发生,平台却躲在劳务公司背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在现行法律法规下,一旦骑手出了交通事故,承担责任的往往是骑手个人,而不是外卖平台。
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一家公司的成功,固然在于追求高市场份额、高利润、高估值,但也在于对 社会 责任的承担。往小了说,是创造就业机会、保障员工的福利,往大了说,是促进行业有序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曾经,我们崇拜的是福布斯上排行榜上的每一个人,现在我们更应推崇不只考虑效益,而是想着怎么把路修到偏远地区、把网络带到山区的公司。
人,不能等同于生产要素; 科技 ,不能只为提高效率存在;而算法,不应只成为企业赚钱的冰冷工具。
参考文献:
I. 200米配送费7.5元!美团回应:是商家自己定的,你怎么看
200米配送费7块5,很多网友看到该消息是一时间炸锅了,因为很多网友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且认为现在美团越来越坑。但对于该事件,美团也作出了回应,说是商家自己定的。其实从美团这样的回复来看,纯属是栽赃诬陷。
除此之外,美团的配送费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配送费用,就应该根据商家与买家的远近程度去进行定价。如果买家的距离比较远,在配送费用上就应该相对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