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黄杨扁担里的歌词中是下柳州还是酉州 为何《一人之下》里的和歌唱家口中的民歌歌词差距那么大
歌曲歌词
黄杨扁担
黄杨扁担是重庆民歌,起源于重庆市秀山县白粉墙村(黄杨扁担村)[1],是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三千万人民的骄傲。1958年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
通俗版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那么(姐哥呀哈里耶)
挑一挑白米下柳州呀姐呀姐呀
下柳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下柳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人说柳州的姑娘好呀那么
姐哥呀哈里耶
柳州的姑娘会梳头呀
姐呀姐呀会梳头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会梳头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大姐梳一个盘龙髻呀
那么姐哥呀哈里耶
二姐梳一个插花柳呀姐呀姐呀
插花柳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插花柳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只有三姐呀么梳的俏呀那么
姐哥呀哈里耶
梳一个狮子滚绣球姐呀姐呀
滚绣球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滚绣球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哥呀哈里耶[3]
民歌版
黄杨扁担么软溜溜呀(姐哥呀哈里呀),
挑一挑白米下柳州喂,姐呀姐呀,下柳州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下柳州呀(哥呀哈里呀)。
人说柳州的姑娘好呀(姐哥呀哈里呀),
柳州的姑娘会梳头喂,姐呀姐呀,会梳头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会梳头呀(哥呀哈里呀)。
大姐梳一个盘龙髻呀姐(哥呀哈里呀),
二姐梳一个茶花纽喂,姐呀姐呀,茶花纽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茶花纽呀(哥呀哈里呀)。
只有三姐么梳得巧呀(姐哥呀哈里呀),
梳一个狮子滚绣球喂,姐呀姐呀,滚绣球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滚绣球呀(哥呀哈里呀)。
哎~~~哎~~~~(哥呀哈里呀)!
⑵ 挑担白米下扬州,姐呀哈呢啦,人说扬州姑娘会梳头,姐呀哈呢啦,大姐会梳盘龙卷,姐呀哈呢啦,二姐会梳狮
中国民歌“黄杨扁担”,是重庆市渝东南民歌,起源于重庆酉阳县和秀山县。是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资源,1958年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
歌词:
5张
黄杨扁担
语音播报,能听的网络! 立即收听
黄杨扁担是重庆市渝东南民歌,起源于重庆酉阳县和秀山县。是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三千万人民的骄傲。1958年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人说酉州的姑娘好,酉州的姑娘会梳头……”这首蜚声海内外的重庆民歌,先后被李双江、蒋大为等多位着名歌唱家演唱过,几乎每一本关于中国民歌的书,都会将其收入。《黄杨扁担》起源于秀山玉屏乡白粉墙村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名歌的代表作品。
中文名
黄杨扁担
歌曲类别
土家族民歌
重要传唱者
朱宝勇
歌曲体裁
小调
演唱形式
合唱
创作背景
黄杨木硬扎柔韧,最适宜做成扁担挑载重物。在渝东南乡间的田埂或山道上,时常能够碰见一些用黄杨扁担挑着两担稻秧、白米或几只猪崽的山民,沉重的担子经由黄杨扁担挑起来,一上一下地在肩上匀称地闪悠,很有一些音乐或者舞蹈的韵律。
千百年来,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在渝东南这块土地上聚族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由此而生民歌《黄杨扁担》,该曲经朱宝国、李双江、蒋大为等着名歌唱家的演唱传播,名声大振,被收入《世界曲集》,现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一位地方文化研究人士建议:可称渝东南民歌
正当秀山、酉阳争当《黄杨扁担》故乡的时候,一种新的观点浮出:干脆把《黄杨扁担》既不叫秀山民歌,也不称酉阳民歌,叫渝东南民歌。
一位曾在渝东南工作多年,对该地文化颇有研究的人士评价两县之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人士认为,秀山、酉阳皆处渝东南,皆属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俗、文化相近,取名“渝东南民歌”首先免除了纷争;其次有利于把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甚至黔江土家摆手舞、彭水苗家踩山舞组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品牌。
该人士分析,酉、秀、黔、彭发展旅游业各自为政难以做大,“民族文化”的联合之路为旅游业的联合正好开辟道路。
歌曲歌词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那么
姐哥呀哈里耶
挑一挑白米下酉州呀姐呀姐呀
下酉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下酉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人说酉州的姑娘好呀那么
姐哥呀哈里耶
酉州的姑娘会梳头呀
姐呀姐呀会梳头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会梳头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大姐梳一个盘龙髻呀
那么姐哥呀哈里耶
二姐梳一个插花柳呀姐呀姐呀
插花柳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插花柳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只有三姐呀么梳的俏呀那么
姐哥呀哈里耶
梳一个狮子滚绣球姐呀姐呀
滚绣球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滚绣球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哥呀哈里耶
⑶ 重庆的民歌民谣
1.《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渝东民歌,词和曲均出自于音乐家金鼓先生之笔。歌曲诞生地为重庆沙坪坝,是金鼓先生于1942年在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期间创作完成的。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2.《黄杨扁担》:
黄杨扁担是重庆民歌,起源于重庆市秀山县白粉墙村(黄杨扁担村),是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三千万人民的骄傲。1958年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
3.《古镇轿夫歌》:
歌曲描述了两位轿夫抬着轿子,翻山越岭,风雨兼程,所到之处,他俩触景生情,前者出口成章,后者随口便答,用歌声互通信息,了解情况,随时随地注意安全行路。这些歌词情景交融,琅琅上口,展示了古镇民族文化的魅力,道出了抬轿人心中的酸甜苦辣。
4.《懒龙号子》
是一首川江号子,用于拉船上滩之时。这时,领喊者在船上撑篙喊唱,拉纤者在岸上齐声同和。领唱声亦即指挥令,以便众人齐心协力拉船上滩。其唱词随拉纤情况而变,曲亦随词而变,音乐宛转悠扬而富于感情力量。
5.《出斑鸠》
是一首川江号子,用于所拉之船即将上完滩前的冲刺,直至船进入平水区,并靠岸休息之时。领者有腔无词,节奏短、快而有力。其与和者之间的对应几乎为“喊”与“吼”。气氛和情绪均达到顶点,可谓之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⑷ 经典的四川民歌有哪些
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川民歌,词和曲均出自于音乐家金鼓先生之笔,歌曲诞生地为重庆沙坪坝,是1942年在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期间创作完成的。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流传于国内外。原唱者是着名歌唱家蔡绍序先生。
资料拓展:
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四川民歌,人们最为赞赏它的抒情、婉转、爽朗、诙谐、泼辣。这也很能代表它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不过社会生活的无比丰富,制约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歌曲必然多姿多态。我国音乐学者对民间歌曲的分类尚无定论,我倾向于分为:“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三大类。在四川民歌中,其中“山歌”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山歌,顾名思义即山野之歌,是活动于山野,田间的劳动者所演唱之歌。是活动在山野田间的劳动者所演唱的歌(如青海的“花儿”、湖北的“赶五句”、陕西的“信天游”、山西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等都是我国有名的山歌歌种。)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或劳动之余,自发抒情怀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手段。它的形式十分简炼,体裁比较自由,它既便于广大劳动群众直接掌握和运用,又使有才能的歌手进行创造发挥充分余地。
四川山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各地“晨歌”、“放牛歌”、“放羊歌”、“薅秧歌”。“薅草歌”、“罗儿歌”等。由于过去人们在农业生产和背挑运输及畜力劳动中,大多是个体作业,当然集体劳动形式也有(如薅秧、薅草、集体运输),但这些集体劳动仍保持独立方式。因此,四川山歌不像劳动号子那样直接具体与劳动相配合,在形式上就更不受具体劳动的限制和约束。在旋律节奏上,有的山歌节奏很自由,有的结构严谨、节奏较规整。在调式上多以五声徽、羽调式常见,也有少数商调式和徽调式交替的山歌。在唱法上四川山歌有高腔和平腔之分,拖腔委婉动听,很有特色。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咨唱、缀句联唱、穿唱、帮腔等。
四川山歌在表现内容上也很广。有赞美劳动场面,表现生活情趣,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如《清早起来大太阳》、《太阳出来喜洋洋》、《摘葡萄》、《下田薅秧排对排》等这类山歌。)还有更多的是揭露封建腐旧的婚姻制度和歌智唱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情歌如:《槐花几时开》、《跑马溜溜的山上》、《妹儿爰的勤快人》等就属这类山歌。
四川山歌,一般为二、四、六句(也有少数三、五句的)短小精悍,每句五字七字不等。许多山歌虽是人们即兴创作,但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含意深刻。唱后让人细细寻味。四川山歌具有浓郁的四川特色。在歌调上常常带有浓郁的四川方言土语(如《槐花几时开》中的“望啥子”和《摘葡萄》中的“麻鲁儿”、“麻鲁儿”就是典型的四川方言土语)。
四川山歌在衬词上特别有风味。许多山歌中衬词有规律的出现形成一种新鲜的格调,使曲情显得分外活泼亲切,更富有浓郁的四川乡土气味。如《槐花几时开》这首川南山歌,情景交融。有声色有色,感人心脾而回味。它的节奏也较自由,曲调悠长。尤以衬词拖腔的婉转配合,更真切的描绘出一位少女对情郎的一片痴心。又如《跑马溜溜的山上》中的衬词“溜溜的”、“月亮弯弯”悦耳动听、很有兴味。在词意上补充描绘了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有助于渲染这首情歌的抒情气氛。再如
《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哐扯”、《黄杨扁担》中的衬词“姐哥呀哈里呀”,《妹儿爱的勤快人》通过很长的衬词“唉呜溜溜溜溜”、喂、唉的渲染,很好的烘托出了火热的劳动情绪和表达真挚的情怀。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民歌中,诞生在“天府之国”四川的民间汉族山歌,只是中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小小山花。随着时代的前进各地民间歌曲己浸入了新的血液,深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的发展,四川山歌定会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