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手如何学习编程
熟悉以下关键东西,可以边学边做,定期训练,经常思考,长期积累:
1、语法。
2、基础理论(数学、数据结构、算法等)。
3、设计方法(编程原则、设计模式、框架设计等)。
4、库(核心、基础、UI、扩展、游戏引擎等)。
5、计算机相关(操作系统、网络、图形学等)。
6、领域知识(游戏设计、网站设计等)。
7、开发工具(编辑器、IDE、自动部署等)。
8、项目管理(进度管理、分工协作、Bug管理、版本控制等)。
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创造力。努力分析并理解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要知道上面那些东西一开始都是不存在的。
具体方法包括:
1、快速阅读入门教程和书籍,适合学习语言和基础库。比如我学java读的《Java编程思想》,练习题做过一点,然后学ActionScript就没读过书,只读过Adobe官方文档《ActionScript 3.0编程》。
2、阅读库的文档、实例、源码。比如Flash、Flex开发,熟悉官方API很重要,很多细节要具体使用时才注意到,这时候最好做个笔记,虽然我从没看过我的笔记。
3、做一个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小项目,比如我就以黑白棋游戏作为多个语言的试水项目,一样的逻辑,便于把关注点放在语言特点上。
4、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厨师有菜谱,程序员可没菜谱。比如我做游戏,最关键的游戏编程知识全部是动手学出来的,很少有专门针对某个业务领域(如游戏)的编程书籍,要么是入门书,要么是模式书(如算法)、理论书(图形学),很少有书籍教你如何开发一个45度角地图系统加编辑器的,全靠自己思考,以及看前人的代码,需要时找些网络资料。关键是,可以培养最重要的创造力。
对于算法和设计模式,可以研读下,但是关键还是靠平时如何使用了。新手勉强不来的。
项目管理方面的,就得靠工作经验了,多思考多提意见不要只走流程。
❷ codeblocks和c-free这两款编译器学习C哪个好我是初学者,哪个对深入学习C语言比较好
初学者的话 codeblocks可以,但是它的报错偶尔会出错,C-free没有用过,不过,如果深入学习的话,Microsoft Visual Studio比较好一点,如果轻便一点的话,推荐visual studio code,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去追踪,而且很多人都是使用这些进行编程,遇到的问题更容易被解答,vc++系列一直被不少学校作为学习c语言的基础工具,也可以考虑尝试,但是,还是比较推崇Microsoft Visual Studio或者visual studio code。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简称VS)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开发工具包系列产品。VS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开发工具集,它包括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大部分工具,如UML工具、代码管控工具、集成开发环境(IDE)等等。(基于windows平台)
Microsoft在2015年4月30日Build 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了 Visual Studio Code 项目:一个运行于 Mac OS X、Windows和 linux 之上的,针对于编写现代 Web 和云应用的跨平台源代码编辑器。(跨平台的)
❸ 电讯云电脑除了打游戏,能使用编程软件吗
可以的,手机也可以下载编译器(就是不能运行),云电脑也可以(ios系统不算,因为你说的是云电脑,ios系统目前还没有开发出云电脑)
❹ Web 开发,目前有哪些云端 IDE,各有何优劣
国内外云端IDE推荐合集:
TITANIDE,是采⽤B/S架构设计的云原⽣集成开发环境,分控制⾯和数据⾯,其中控制⾯包括⼯作空间、架构设计、项目、开发环境模板、多租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数据⾯是通过控制⾯发起IDE,⽇常开发所⽤的编辑器、调试器等集成开发环境。TITANIDE为业界主流开发语⾔打造了开箱即⽤的开发环境模板,让用户能够更快速的启动⼀个他所熟悉的IDE,不管用户以前是使⽤VSCode、WebStorm、Intellij IDEA、Goland、Pycharm,总有⼀款适合他。
无需搭建开发环境,只需要打开浏览器就能编写并运⾏、调试项⽬代码,从⽽聚焦业务。
TITANIDE支持免费在线体验版本
这个产品其实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IDE,但是已经算是很完善了,支持的语言众多,UI也做的不错,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网站有大量的计算机技术教程,非常全面。
一个强大的Web IDE或者是整合开发环境,有着桌面IDE的所有特性,还有移动端的应用;
无需 Linux、虚拟机、编译器或 Python 来编写应用;
这个网站跟第一同个类型的,UI做的更漂亮,很不错;
这个网站也支持一些语言的在线编辑与运行,国内的。
一款基于云的在线开发平台,有基于Web的IDE和云虚拟机。支持PHP、Python、Node.js等语言。
释放学生的潜能,随处可登陆,项目空间无限制,拥有预设好栈和编码环境的云IDE。
❺ c语言编译程序属于应用软件,系统软件还是工具软件
c语言编译程序属于系统软件。
编译程序(Compiler,compiling program)也称为编译器,是指把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机器语言格式目标程序的翻译程序。这里的编译程序是一种动作,是根据编译原理技术,由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器翻译成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行为。因此它是系统软件。
计算机软件总体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各类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UNIX等,还包括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及硬件驱动程序,都是系统软件类。
应用软件可以细分的种类就更多了,如工具软件、游戏软件、管理软件等都属于应用软件类。电脑工具软件就是指在使用电脑进行工作和学习时经常使用的软件。
(5)云编译器怎么样扩展阅读:
不同点
1、表现形式不同
硬件有形,有色,有味,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而软件无形,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软件大多存在人们的脑袋里或纸面上,它的正确与否,是好是坏,一直要到程序在机器上运行才能知道。这就给设计、生产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
2、生产方式不同
软件是开发,它是人的智力的高度发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制造。尽管软件开发与硬件制造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这两种活动是根本不同的。
3、要求不同
硬件产品允许有误差,而软件产品却不允许有误差。
4、维护不同
硬件是要用旧用坏的,在理论上,软件是不会用旧用坏的,但在实际上,软件也会变旧变坏。因为在软件的整个生存期中,一直处于改变(维护)状态。
网络-计算机软件
❻ 方舟社区是骗子吗
在华为声称“方舟编译器,可通过架构级优化让系统操作流畅度提升24%,安卓应用流畅度可提升60%”以来,编译器这个概念就被带火了,方舟编译器也被媒体热炒。
日前,华为方舟编译器在鲲鹏社区上架,根据网站上公布的资料,方舟编译器的介绍为:
方舟编译器是基于GCC开发的交叉编译器套件,它包括了C、C++、Fortran的前端,也包括了这些语言的库(如libstdc++、libgcc等)。HCC运行在X86 linux架构服务器上,生成的二进制运行在Aarch64 架构服务器上。
一位朋友告知:
有人比较了一下,华为的方舟和GCC没有区别,只有非常少的部分不一样,方舟编译器压缩包还是叫gcc-ark。
之后,基于不为人知的原因,鲲鹏社区的方舟编译器火速下架,原网址链接也被和谐了。
关于华为鲲鹏社区上公布的方舟编译器资料,铁流咨询了业内人士,回复是:
交叉编译器,就是在x86上编译出arm的二进制代码。gcc本身就做得很好了......动态二进制翻译器,可以把x86应用程序动态翻译为ARM指令集,执行在ARM服务器上。估计效率可以达到70%左右......方舟中最核心的应该是支持动态二进制翻译。
可以说,华为鲲鹏社区上公布的方舟编译器是服务于华为ARM服务器的,由于ARM在服务器上的生态相对于X86差距过大,很多软件不支持ARM。而ARM服务器要推广,需要支持大量没有源代码的x86程序。这项应用能跑二进制代码,而当前二进制翻译效率都不是很高。所以华为打算用动态二进制翻译来弥补ARM在服务器生态上的不足。
用二进制翻译来弥补生态问题,这种思路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当年的全美达就用二进制翻译兼容X86生态,最后被英特尔用专利诉讼拖死。ARM在智能手机领域火了之后,英特尔也用二进制翻译的做法来兼容ARM的生态,最终也是折戟沉沙。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二进制翻译会造成性能损耗,以及二进制翻译未必能够完美解决兼容问题。就性能损耗来说,在翻译之后使英特尔的CPU性能只有原来的70%,凭空损失掉30%的性能后,使英特尔的CPU在移动端上性价比和性能功耗比这两项属性上都不如ARM,同时,移动端恰恰是对功耗指标非常敏感的,这使英特尔在市场竞争中非常不利。
还有就是兼容问题,以实际体验来说,铁流好友使用过联想搭载英特尔CPU的手机,日常使用问题不大,就是个别应用会时不时闪退。猜测可能是生态兼容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而英特尔曾经面对的问题,将来华为可能都要面对。从实践上看,自己建生态才是正途,比如X86在PC和服务器的统治地位,以及ARM在智能手机上的统治地位,兼容别人的生态是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影响是根基不牢,结局是欲速则不达。如果没有政府输血和国企订单,在纯粹商业模式下,十有八九要悲剧。
由于鲲鹏社区上公布的方舟编译器是用在ARM服务器上的,因而铁流很疑惑为何会宣传“方舟编译器,可通过架构级优化让系统操作流畅度提升24%,安卓应用流畅度可提升60%”。
业内人士告知:
那他们应该把所有的几个系统统称为方舟编译器了......手机上重点是java虚拟机,执行的是安卓的应用,主要是java代码,也有部分ar二进制代码或者库。
对此,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发文回应称,华为云鲲鹏社区“这个网站不是华为消费者BG维护的网站,此编译器好像是服务器部门用的,和我们之前和P30 一起发布的方舟编译器没有任何关系。”
综合一下看,华为云鲲鹏社区的方舟编译器和华为消费终端的方舟编译器应该不是一个东西。不过,华为消费终端的方舟编译器也是过度炒作被神话的。
华为方舟编译器是如何做到第三方应用性能提升的?目前还没有官方的回应,而流传的消息则有两种。一种是说华为针对安卓原来的编译器进行了深度的魔改实现了性能的巨大提升,一种是说华为通过将Java代码绕过虚拟机直接翻译成机器码来实现的。当然还有一种混合的说法,即华为通过将Java代码绕过虚拟机直接翻译成机器码来对原来的编译器进行了深度的魔改。针对直接将Java代码翻译成底层机器码的方法,一般认为这当然有利于提升性能,但不利于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以及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本次华为云鲲鹏社区的方舟编译器的下架事件,只不过是给被神话的方舟编译器降温挤水分而已。
另外,现在国内有一股拿开源改改就标榜自主的风气,比如此前的红芯浏览器。这种现象和以前的“汉芯”事件一样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必须说明的是,“汉”、“红”都是有一定特殊含义的,这种做法造成的伤害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产业。
铁流认为,基于开源软件做修改,就说明是某开源软件的修改版即可,比如鲲鹏社区的方舟服务器,就对就外宣传是GCC 7.3的修改版即可,不要标榜方舟编译器以免误导吃瓜群众。
类似的,华为GaussDB 数据库就标明是PostgreSQL9.2修改版,不要玩自主研发GaussDB 数据库的文字游戏。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外界也认为 GaussDB 内核具有超越现有开源数据库如 MySQL 与 PostgreSQL 的极致性能”,宣传上的文字游戏已经误导了不少人。
还有国内这些Linux操作系统,早期的Happy Linux、红旗Linux的叫法就挺好,把技术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现在各种麒麟OS,不了解内情的老百姓还真会被误导。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源是在技术和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又喜欢过度标榜自己,逐渐演变成了浮夸风。
华为鲲鹏社区方舟编译器上架后火速下架,根源是国内大环境充斥着浮夸风后翻车的结果,如果还是喜欢过分标榜自己,类似的事件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❼ 有什么好用的 LaTeX 云编译器
这个是Sage(一个志在超越MATLAB、Mathematica、Maple的数学软件)在线使用站点,同时也支持LaTeX文档的书写、编译、预览及查看,最方便的是原生提供了SageTeX的支持,绘制函数图像更方便,数学运算在文档内直接完成。
❽ 云通讯里编译器的设置是怎样的
首先点击工程右边的工程名,然后在工程名右边依次选择TARGETSBuild Settings,在下面的窗口中找到"Apple LLVM compiler 4.1 - Language"中的"C++ Standard Library",在后面的选择框中选择"libstdc++(GNU C++ standard library)"选项,如果默认是则不需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