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编程语言里 什么是静态语言和动态语言 和什么是编译语言 和解释语言通俗点 还有java和C语言属于哪一种
静态语言,是固定运行结果的语言,典型的范例就是html编写的静态页面代码,比如说创建一个表格,在html语言中表格行列数是不能变化和调整的。
动态语言,根据条件的不同,输出的内容可能不同。例如:编写网页的asp语言,可以通过查询数据库,生成动态行数的数据表。
编译语言,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编译环境生成对应的可执行程序或者目标程序,才能够执行。
解释语言,在运行时对编码进行解释,直接执行。例如asp语言,就是解释型语言,不需要编译生成可执行程序。
一般来讲,C语言和java都是需要通过编译生成可执行程序或者目标程序,所以它们都是编译语言。
Ⅱ 什么是编译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和脚本语言
编译型语言:
编译是指在应用源程序执行之前,就将程序源代码“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因此其目标程序可以脱离其语言环境独立执行,使用比较方便、效率 较高。但应用程序一旦需要修改,必须先修改源代码,再重新编译生成新的目标文件(* .OBJ)才能执行,只有目标文件而没有源代码,修改很不方便。现在大多数的编程语言都是编译型的。编译程序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后保存在另一个文件中,该目标程序可脱离编译程序直接在计算机上多次运行。大多数软件产品都是以目标程序形式发行给用户的,不仅便于直接运行,同时又使他人难于盗用其中的技术C、C++、Fortran、Visual Foxpro、Pascal、Delphi、Ada都是编译实现的。
解释型语言:
解释型语言的实现中,翻译器并不产生目标机器代码,而是产生易于执行的中间代码,这种中间代码与机器代码是不同的,中间代码的解释是由软件支持的,不能直接使用硬件,软件解释器通常会导致执行效率较低。用解释型语言编写的程序是由另一个可以理解中间代码的解释程序执行的。与编译程序不同的是,解释程序的任务是逐一将源程序的语句解释成可执行的机器指令,不需要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代码后再执行。释程序的优点是当语句出现语法错误时,可以立即引起程序员注意,而程序员在程序开发期间就能进行校正。对于解释型Basic语言,需要一个专门的解释器解释执行 Basic程序,每条语言只有在执行才被翻译。这种解释型语言每执行一次就翻译一次,因而效率低下。一般地,动态语言都是解释型的,如Tcl、Perl、Ruby、VBScript、 JavaScript等。
脚本语言又被称为扩建的语言,或者动态语言,是一种编程语言,用来控制软件应用程序,脚本通常以文本(如ASCII)保存,只在被调用时进行解释或编译。
Ⅲ 易语言没Widows动态链接库怎么编译生成安装软件。
的意见作了一些修改。
什么是一个高效的软件?一个高效的软件不仅应该比实现同样功能的软件运行得更快,还应该消耗更少的系统资源。程序的时间效率是指运行速度,空间效率是指程序占用内存或者外存的状况。另外程序的效率我们也可以分为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全局效率是指站在整个系统的角度上考虑的效率,局部效率是指站在模块或函数角度上考虑的效率。
1. 使用整数和长整数
提高代码运行速度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使用正确的数据类型了。也许你不相信,但是正确地选择数据类型可以大幅度提升代码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程序员可以将短整数型、小数型和双精度小数型的变量替换为整数(Integer)或长整数(Long)类型的变量,因为易语言处理整数和长整数的能力远远高于处理其它几种数据类型。
在大多数情况下,程序员选择使用小数型或双精度小数型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够保存小数。但是小数也可以保存在整数类型的变量中。例如程序中约定有三位小数,那么只需要将保存在整数型变量中的数值除以1000就可以得到结果。根据我的经验,使用整数和长整数替代短整数型、小数型和双精度小数型后,代码的运行速度可以提高将近10倍。 但是我们也不要老是强调使用使用整数和长整数,因为在程序中数据类型的定义还牵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安全,频繁而无规范地定义 数据类型会使算法出现漏洞,是数据的安全和临界判断有问题.对财务和工程计算而言,小数点的精度是很敏感的数据,只能用双精度数据来规范.另外, 换成整型也会导致程序可读性急剧下降.
2. 避免使用通用型数据
通用型的变量需要16个字节的空间来保存数据,而一个整数(Integer)只需要2个字节。通常使用通用型变量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设计的工作量和代码量,也有的程序员图个省事而使用它。但是如果一个软件经过了严格设计和按照规范编码的话,完全可以避免使用变体类型。
3. 尽量避免使用属性
在平时的代码中,最常见的比较低效的代码就是在可以使用变量的情况下,反复使用属性(Property),尤其是在循环中。要知道存取变量的速度是存取属性的速度的20倍左右。下面这段代码是很多程序员在程序中会使用到的:
容器名: 数值 类型:整数型容器名: 容器 类型:整数型 计次循环首(7,容器) 文本1.内容 = 文本1.内容 + #换行符 + 到文本((数值×容器))计次循环尾()
下面这段代码的执行速度是上面代码的20倍。
容器名: 数值 类型:整数型容器名: 容器 类型:整数型容器名: 文本 类型:文本型
文本 = 文本1.内容 计次循环首(7,容器) 文本 = 文本 + #换行符 + 到文本((数值×容器))计次循环尾()文本1.内容 = 文本
另外要注意,这个涉及一个编程思路, 用属性当变量的作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简化算法。所以有时候也不能一味强调用变量代替属性。
6. 避免调用很短的子程序
调用只有几行代码的子程序也是不经济的--调用子程序所花费的时间或许比执行子程序中的代码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子程序中的代码拷贝到原来调用子程序的地方。 但是有时候小的子程序可能会被调用很多次而不是只有两三次,这时就应该调用它。
7. 减少对子对象的引用
在易语言中,通过使用.来实现对象的引用。例如:
窗口1.编辑框1.内容
在上面的例子中,程序引用了两个对象:窗口1和编辑框1。利用这种方法引用效率很低。但遗憾的是,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它。我的“多媒体模块”就有这个缺点。
8. 检查文本型数据是否为空
大多数易语言用户在检查文本型数据是否为空时会使用下面的方法:
如果 (文本1.内容 = "" ) 注释: 执行操作 结束如果
很不幸,进行字符串比较需要的处理量甚至比读取属性还要大。因此我建议大家使用下面的方法:
如果 (到数值(文本1.内容) = 0 ) 注释: 执行操作 结束如果
另一个不同的意见是:问题在于当文本字串为 "ABC"之类的非数值型时, 到数值("ABC")=0并不表示为空。文本比较的效率并不低,在底层算法中,一般会直接比较长度才会继续比较内容。
9. 使用数组,而不是多个变量
当你有多个保存类似数据的变量时,可以考虑将他们用一个数组代替。在易语言中,数组是最高效的数据结构之一。
10. 尽量使用动态数组,而不是静态数组
使用动态数组对代码的执行速度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11. 销毁对象
无论编写的是什么软件,程序员都需要考虑在用户决定终止软件运行后释放软件占用的内存空间。但遗憾的是很多用户对这一点好像并不是很在意。正确的做法是在退出程序前需要销毁程序中使用的对象。例如:关闭数据库:关闭(数据库名称)、全部关闭(),关闭打开(播放)的文件,关闭载入的图片等。 中止程序执行时应该要关闭打开的文件(包括数据库文件、图片文件等),但是窗口销毁对销毁窗口及窗口单元来说是自动的,已足够做释放用,在窗口内最好不要随意销毁窗口单元,可能会导致程序运行中的潜在的单元数据访问而崩溃.只有在图形buffer情况才需要经常销毁。
12. 尽量使用内部子程序,减少易模块的数量
因为从易语言连接到一个外部对象需要耗费大量的CPU处理能力。每当你调用接口函数的时候,都会浪费大量的系统资源。 另外只有在易模块中的接口函数或变量被调用时,易语言才将易模块加载到内存中;当易语言应用程序退出时,才会从内存中卸载这些模块。如果代码中只有一个模块,易语言就只会进行一次加载操作,这样代码的效率就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代码中有多个模块,易语言会进行多次加载操作,代码的效率会降低。
13. 使用对象数组
当设计用户界面时,对于同样类型的控件,程序员应该尽量使用对象数组。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在窗口上添加100个图片框,每个图片框都有不同的名称,运行程序。然后创建一个新的工程,同样在窗口上添加100个图片框,不过这一次使用对象数组,运行程序,你可以注意到两个程序加载时间上的差别。 也有人认为两者从逻辑上看效率应该差不多。
14. 使用窗口单元“移动”方法
在改变对象的位置时,有些用户喜欢使用“宽度”、“高度”、“顶边”和“左边”属性。例如:
按钮1.宽度 = 100 按钮1.高度 = 100 按钮1.顶边 = 0 按钮1.左边 = 0
实际上这样做效率很低,因为程序修改了四个属性,而且每次修改之后,窗口都会被重绘。正确的做法是使用Move方法:
按钮1.移动(0,0,100,100)
15. 减少图片的使用
图片将占用大量内存,而且处理图片也需要占用很多CPU资源。在软件中,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考虑用背景色来替代图片--当然这只是从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看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为了优化程序界面,使用图形换来的好处可能远胜节约下的资源,否则就不会有XP,也不会有游戏的进步了。
16. 编译优化
易语言的程序编译有三个选项:“编译”、“独立编译”、“编译生成安装软件”。优先使用的次序应该是“编译生成安装软件”、“编译”、“独立编译”,因为“独立编译”会将易语言系统中所有的支持库都编译进去,而“编译生成安装软件”只选择程序中必要的支持库编译。要脱离易语言环境也可以运行,就不要使用“编译”而应用“编译生成安装软件”或“独立编译”。 总结:执行效率和程序可读性永远是对矛盾 ,两者应该通盘考虑;资源占用和程序易用性永远是对矛盾,两者也应该通盘考虑。基于此,下面探讨一些提高程序的效率的规则。
不要一味地追求程序的效率,应当在满足正确性、可靠性、健壮性、可读性等质量因素的前提下,设法提高程序的效率。
以提高程序的全局效率为主,提高局部效率为辅。
在优化程序的效率时,应当先找出限制效率的“瓶颈”,不要在无关紧要之处优化。
先优化数据结构和算法,再优化执行代码。先考虑某功能是否可以用函数(命令)来实现,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函数,再考虑用其他代码实现。
有时候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可能对立,此时应当分析那个更重要,作出适当的折衷。例如多花费一些内存来提高性能。
不要在什么时候都只追求紧凑的代码,因为紧凑的代码并不能产生高效的机器码。
Ⅳ 脚本语言不需要编译怎么执行呀
因为大多数脚本都是解释型语言。
解释型语言是相对于编译型语言存在的,源代码不是直接翻译成机器语言,而是先翻译成中间代码,再由解释器对中间代码进行解释运行。比如Python/JavaScript / Perl /Shell等都是解释型语言。 解释型语言:程序不需要编译,程序在运行时才翻译成机器语言,每执 行一次都要翻译一次。因此效率比较低。比如Basic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Basic程 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专门有一个解释器去进行翻译,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效率比较低,依赖解释器,跨平台性好.)
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两种方式只是翻译的时间不同。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比如exe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新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exe文件),因为翻译只做了一次,运行时不需要翻译,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部分解释型语言的解释器通过在运行时动态优化代码,甚至能够使解释型语言的性能超过编译型语言。
解释则不同,解释性语言的程序不需要编译,省了道工序,解释性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比如解释性basic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basic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这样解释性语言每执行一次就要翻译一次,效率比较低。解释是一句一句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