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AMI码编码规则是什么
AMI码编码规则是:消息代码中的0,传输码中的0;消息代码中的1,传输码中的+1、-1交替。
1码通常称为传号,0码则叫空号,这是沿用了早期电报通信中的叫法。从形态上看,它已是三状态信号,所以AMI码是伪三进制码。
消息代码中的0,传输码中的0;消息代码中的1,传输码中的+1、-1交替。
例如:消息代码:1 0 1 0 1 0 0 0 1 0 1 1 1,AMI码: -1 0 +1 0 -1 0 0 0 +1 0 -1 +1 -1
由AMI码确定的基带信号中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所以由AMI码确定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量,且只有很小的低频分量。
(1)ami码编译的实验目的扩展阅读
双极性码是三进制码,1为反转,0为保持零电平。根据信号是否归零,还可以划分为归零码和非归零码,归零码码元中间的信号回归到0电平,而非归零码遇1电平翻转,零时不变。
作为编码方案的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但是"1"码是正电流,"0"码是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故称为双极性码。
此时的判决门限为零电平,接收端使用零判决器或正负判决器,接收信号的值若在零电平以上为正,判为"1"码;若在零电平以下为负,判为"0"码。
⑵ 关于AMI、HDB3编译码实验 有个这样的思考题,示波器看到的HDB3变换规则与书本上和老师讲的有什么不同
示波器上看到的HDB3编码器的输出P22点的波形比书本上的理论上的输出波形要延时5个码位。原因是实验电路中采用了由4个移位寄存器和与非门组成的四连零测试模块去检测二进制码流中是否有四连零,因此输出的HDB3码有5个码位的延时。
⑶ MATLAB: 数字通信系统信道编码 AMI 编译码
程序如下,现在原始序列长度20的随机0,1串,要变自己改。
clc;
clear;
source = randint(1,20);
%%%%%%%%%%%% Encode %%%%%%%%%%%%%
perbit = -1;
for i=1:length(source);
if source(i)==1
encoded(i) = (-1)*perbit;
perbit = encoded(i);
else
encoded(i) = source(i);
end
end
%%%%%%%%%%%% Decode %%%%%%%%%%%%
for i=1:length(source);
if encoded(i)~=0
decoded(i) = 1;
else
encoded(i) = 0;
end
end
source
encoded
decoded
⑷ 构成AMI码和HDB3码的规则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AMI:消息码的“1”交替地变换为“+1”和“-1”,而“0”保持不变。
优点:没有直流成分,高,低频分量少,编码电路简单,可利用传号极性交替这一规律 观察误码情况。缺点:当码元出现长连0时,信号电平长时间不跳变,造成提取定时信号困难。
HDB3:若消息码中连0个数小于等于3则编码规则同AMI码;若连0个数大于3则每 四个0化作一小节,定义为B00V。V与前一个非0脉冲极性要相同且与相邻的V码极性交替。相邻V码间1的个数为奇数时B为0,若为偶数时(包括0)则添B码再根据前后极性判断正负。
优点:AMI的都有,解决了连0问题,保证了定时信息的提取。缺点,编码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