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linux内核编译需要依赖库

linux内核编译需要依赖库

发布时间:2022-12-22 00:24:51

linux内核编译需要工具吗

帮主824289088,他回答的还是比较好的。
看了楼主的追问,明显是对Linux不太了解,最好考虑集中学习一下类Unix系统。
GNU toolchain是包含了很多与程序软件开发相关的一系列工具,它们能够完成代码的自动化编译、连接和可视化配置等功能。
如果实在Linux系统上编译Linux内核,通常需要确认一下gcc和ncurses是否已经安装。大多数的Linux发行版都能够直接编译Linux内核。
如果是在Windows系统上,暂时没法直接编译Linux内核,需要安装一些移植版的工具,也比较复杂,不推荐。

❷ Linux内核编译要用什么工具

GNU toolchain工具链
包含binutils/gcc/glibc
binutils包含链接器,汇编器等处理obj文件的工具
gcc是编译器
glibc是GNU的标准C库
这是一个最小集合,除此之外工具链还有其他的一些工具,比如:
make,tar,ncurses等等
参考资料是如何从源代码构造Linux(LFS)关于工具链的说明

❸ linux内核编译怎么找的依赖

linux内核不依赖gcc gcc只是一个编译软件,是在kernel的源码变成可执行文件的时候起作用,真正使用起来就没有什么关系。

❹ 如何编译linux版本

编译安装内核
下载并解压内核

解压内核:tar xf linux-2.6.XX.tar.xz
定制内核:make menuconfig
参见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编译内核和模块:make
生成内核模块和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
安装内核和模块:sudo make moles_install install
复制模块文件到/lib/moles目录下、复制config,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到/boot目录、更新grub
其他命令
make mrprobe:命令的作用是在每次配置并重新编译内核前需要先执行“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源代码树,包括过去曾经配置的内核配置文件“.config”都将被清除。即进行新的编译工作时将原来老的配置文件给删除到,以免影响新的内核编译。
make dep:生成内核功能间的依赖关系,为编译内核做好准备。

几个重要的Linux内核文件介绍
config
使用make menuconfig 生成的内核配置文件,决定将内核的各个功能系统编译进内核还是编译为模块还是不编译。
vmlinuz 和 vmlinux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initrd.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比如initrd- 2.4.7-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如果你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 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而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 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当我们在执行make menuconfig这个命令时,系统到底帮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这里面一共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文件我们来一一探讨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scripts文件夹
arch/$ARCH/Kconfig文件、各层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各层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的.config文件、arch/$ARCH/configs/下的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
1)scripts文件夹存放的是跟make menuconfig配置界面的图形绘制相关的文件,我们作为使用者无需关心这个文件夹的内容
2)当我们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现上述蓝色配置界面以前,系统帮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系统会读取arch/$ARCH/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生成整个配置界面选项(Kconfig是整个linux配置机制的核心),那么ARCH环境变量的值等于多少呢?它是由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决定的,在makefile下有此环境变量的定义: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
export KBUILD_BUILDHOST := $(SUBARCH)
ARCH ?= $(SUBARCH)
CROSS_COMPILE ?=
或者通过 make ARCH=arm menuconfig命令来生成配置界面
比如教务处进行考试,考试科数可能有外语、语文、数学等科,这里我们选择了arm科可进行考试,系统就会读取arm/arm/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选项(选择了arm科的卷子),系统还提供了x86科、milps科等10几门功课的考试题
3)假设教务处比较“仁慈”,为了怕某些同学做错试题,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参考答案(默认配置选项),存放在arch/$ARCH/configs/目录下,对于arm科来说就是arch/arm/configs文件夹:

此文件夹中有许多选项,系统会读取哪个呢?内核默认会读取linux内核根目录下.config文件作为内核的默认选项(试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一般会根据开发板的类型从中选取一个与我们开发板最接近的系列到Linux内核根目录下(选择一个最接近的参考答案)
4).config
假设教务处留了一个心眼,他提供的参考答案并不完全正确(.config文件与我们的板子并不是完全匹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直接修改.config文件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读取新的选项。但是一般我们不采取这个方案,我们选择在配置界面中通过空格、esc、回车选择某些选项选中或者不选中,最后保存退出的时候,Linux内核会把新的选项(正确的参考答案)更新到.config中,此时我们可以把.config重命名为其它文件保存起来(当你执行make distclean时系统会把.config文件删除),以后我们再配置内核时就不需要再去arch/arm/configs下考取相应的文件了,省去了重新配置的麻烦,直接将保存的.config文件复制为.config即可.
5)经过以上两步,我们可以正确的读取、配置我们需要的界面了,那么他们如何跟makefile文件建立编译关系呢?当你保存make menuconfig选项时,系统会除了会自动更新.config外,还会将所有的选项以宏的形式保存在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下

内核中的源代码就都会包含以上.h文件,跟宏的定义情况进行条件编译。
当我们需要对一个文件整体选择如是否编译时,还需要修改对应的makefile文件,例如:

我们选择是否要编译s3c2410_ts.c这个文件时,makefile会根据CONFIG_TOUCHSCREEN_S3C2410来决定是编译此文件,此宏是在Kconfig文件中定义,当我们配置完成后,会出现在.config及autconf中,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整个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linux内核配置过程中,留给用户的接口其实只有各层Kconfig、makefile文件以及对应的源文件。
比如我们如果想要给内核增加一个功能,并且通过make menuconfig控制其声称过程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修改对应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按照Kconfig语法增加对应的选项;
其次执行make menuconfig选择编译进内核或者不编译进内核,或者编译为模块,.config文件和autoconf.h文件会自动生成;
最后修改对应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完成编译选项的添加;
最后的最后执行make命令进行编译。
Kconfig和Makefile
Linux内核源码树的每个目录下都有两个文档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到各目录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档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执行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时,从Kconfig中读出菜单,用户选择后保存到.config的内核配置文档中。在内核编译时,主Makefile调用这 个.config,就知道了用户的选择。这个内容说明了,Kconfig就是对应着内核的每级配置菜单。
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驱动到内核的源码中,要修改Kconfig,这样就能够选择这个驱动,假如想使这个驱动被编译,则要修改Makefile。添加新 的驱动时需要修改的文档有两种(如果添加的只是文件,则只需修改当前层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如果添加的是目录,则需修改当前层和目录下 的共一对Kconfig和Makefile)Kconfig和Makefile。要想知道怎么修改这两种文档,就要知道两种文档的语法结构,Kconfig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Makefile 文件包含 5 部分:
Makefile 顶层的 Makefile
.config 内核配置文件
arch/$(ARCH)/Makefile 体系结构 Makefile
scripts/Makefile.* 适用于所有 kbuild Makefile 的通用规则等
kbuild Makefiles 大约有 500 个这样的文件
顶层 Makefile 读取内核配置操作产生的.config 文件,顶层 Makefile 构建两个主要的目标:vmlinux(内核映像)和 moles(所有模块文件)。它通过递归访问内核源码树下的子目录来构建这些目标。访问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配置。顶层 Makefile 包含一个体系结构 Makefile,由 arch/$(ARCH)/Makefile 指定。体系结构 Makefile 文件为顶层 Makefile 提供了特定体系结构的信息。每个子目录各有一个 kbuild文件和Makefile 文件来执行从上层传递下来的命令。kbuild和Makefile文件利用.config 文件中的信息来构造由 kbuild 构建内建或者模块对象使用的各种文件列表。scripts/Makefile.*包含所有的定义/规则,等等。这些信息用于使用 kbuild和 Makefile 文件来构建内核。Makefile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参考文献
【linux-2.6.31】内核编译指南.pdf
【linux-2.6.31】kbuild.pdf
Linker script in Linux.pdf
linux内核的配置机制及其编译过程
Linux内核编译过程详解
Linux Kconfig及Makefile学习

❺ 嵌入式Linux内核编译求解!!!!!

本人也是试验中的菜鸟一枚,有些经验还有理解大家分享。
你说的这些步骤,是开发板移植或者产品移植过程中的一环,移植,就是把PC上编写好的,已经可以完成功能的程序编程开发板芯片,你用的是arm的芯片,那就是用arm的指令系统可以辨认执行的文件。
zimage是内核映像的image文件的压缩版,主要减少映像大小。如果是用pc机的编译系统编译出来,就是能在PC机上运行的linux内核,OS,放在开发板上,也是一样的功用。
至于开发板内核会不会变,应该说你每一次烧入一个内核的时候,效果都相当于对PC机进行了一次系统重装,系统肯定是会变的,变成了你烧录进去的编译好的linux2.6.28.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是不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就不一定了,也许内核的文件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更有可能的是你手上就没有出厂时烧入的内核程序,人家没给你,那么你除非不烧,掠过内核的部分永远不变,只改变文件系统,那么内核肯定是会变的。另外对内核改变不需要太犹豫,没有那块开发板上的文件从头到尾没变过的,内核文件也一样,会有这种情况的只有出厂产品。开发板就是大胆折腾,才能把开发板玩好。
系统内核用zimage这样的形式,是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节省固化flash空间,还是有利于cpu内部结构运行,没有研究过。
zimage不是直接下到板子里就能运行的,配置的问题先不说,启动不是直接从zimage启动的,因为这个是压缩文件,至少要解压之后才能使用。
但是实际上用的也不是zimage映像文件。而是uimage文件。zimage和uimage差不多。
uimage文件是用于被uboot引导的文件,是一个64K的文件头和一个zimage文件组成的。
从编译角度来说,现在手上的内核的创建映像的makefile文件中的目标似乎是一口气把这几个映像文件都生成了。单独使用make uimage也能生成uimage映像文件。但既然uimage是从zimage转化而来,那么应该是必须先要编译出了zimage才能有uimage文件生成。
有了uimage文件后,就要有uboot文件,有的板子因为搬运和运行的操作流程,还会有一级bootstrap,这是因为内部ram大小决定的。uboot是为了必要的硬件初始化和引导内核和文件系统而存在的,uboot将内核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环境都配置好了之后,将内核复制解压到内存中,并跳转到内存里内核的入口,将操作权交给内核。内核正是启动,配置无误后挂载文件系统。
如果这些程序都完成,那么开发板就可以运行起来了。
很不幸,我现在还没有搞定。
但是如果你不需要移植,只是要运用一个配置好的开发板,那么你想了解的可能是这个,下载到flash中文件的名称和顺序和地址。
名称没有确定的,但是大概是这样的形式:bootloader.bin(其中包括uboot和其它形式boot,可能最初还会有bootstrap)+zimage+root.(jffs*/yaffs*/etx*)等。
烧入的地址也是要严格对应程序,或者手册说明建议中的,如果出现相互覆盖或者该有的文件不在应该的位置,那么也是不会启动成功的。
linux和嵌入式linux都不是很简单的,任重道远,共同进步吧。

❻ linux怎么配置库目录附加依赖项

一、添加附加包含目录
      法1:-I path(path为头文件路径)
      法2:将头文件拷贝到 /usr/local/include中
      相当于VS中添加包含路径。
二、添加依赖库
       法1,编译阶段,g++编译器编译:
       -L path –lcaffe(path为附加库目录路径;-l指定附加依赖项,比如-lcaffe表示附加libcaffe.so动态库文件)。
执行阶段,在工作目录或环境变量中搜索dll文件:
       添加环境变量:
2.1 /etc/ld.so.conf 文件中方法:
添加库目录,使其成为共享库:
2.1.1、 打开文件:sudo gedit /etc/ld.so.conf
2.1.2、在文件中添加路径(如libnnpack.so的路径)
2.1.2、使其生效:sudo ldconfig
2.2     export方法,参考:http://blog.csdn.net/xzzppp/article/details/53305120
VS中添加附加库目录路径和附加依赖项,分别如下图所示:
法2,在编译阶段直接指定: path/libcaffe.so(path为附加库目录路径,libcaffe.so为动态库,在执行阶段可以直接运行)
法3,, Linux动态库的默认搜索路径是/lib和/usr/lib,将动态库拷贝到这两个文件夹下面。

❼ Linux内核编译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注意问题

你好,楼主:
1、配置.config文件,将你要编译的配置XXX_config准备好,使用make XXX_config来进行配置;
2、这时你就可以在内核根目录下进行make menuconfig来使用图形界面配置内核选项,配置后保存即可;
3、最后只需要使用make或者make uImage生成相应的镜像即可。
注意问题多在config这里,如果配置时报错,可尝试make clobber来清除原来的依赖关系。

❽ linux内核编程 怎么知道自己的内核程序依赖哪些模块

usb_register_notify,你当前的系统中运行的内核缺少这个函数定义,你这个因为你要安装的模块,并没有在这个你运行的这个系统中编译生成,而是拿别的机器,或者别人的模块安装在你当前的机器上,不提倡。

有源码的话,在你本机上重新编译一次,模块是要和你当前运行的kernel版本相匹配的。

阅读全文

与linux内核编译需要依赖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hp开发客户端 浏览:988
theisle测试服怎么搜服务器 浏览:445
广播PDF 浏览:216
单片机编程300例汇编百度 浏览:33
腾讯云连接不上服务器 浏览:221
不能用来表示算法的是 浏览:859
6轴机器人算法 浏览:890
手机主题照片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294
安卓手机后期用什么软件调色 浏览:628
cad修改快捷键的命令 浏览:242
好钱包app怎么登录不了 浏览:859
树莓派都用python不用c 浏览:757
access文件夹树的构造 浏览:662
安卓多指操作怎么设置 浏览:658
linux树形目录 浏览:727
平方根的简单算法 浏览:898
千牛订单页面信息加密取消 浏览:558
单片机自制红外遥控灯 浏览:719
服务器最小配置怎么弄 浏览:853
ibm服务器硬件如何升级 浏览: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