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年级的估算解决问题难道不能精确计算吗
一、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生活中的很多计算问题是不需要得出精确值的,例如(二年级下册第96页例13):题目并不要求计算出精确值,只需要判断够或不够就可以了。第一次接触估算的学生,很容易想到直接列式计算,看结果有没有超过500元。这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题人手,指出不需要精确计算的原因并提出直接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更合适。要让学生明确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感受到根据需要找一个数的近似数是估算的基础;然后通过练习呈现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各种活动,使学生体会用估算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必要性。除了像这种买东西所带的钱够不够的问题,还有师生外出用车的问题,集体看电影时影院的座位问题,等等。
二、让学生分清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
学习估算后,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估算解决,什么情况下必须精确计算,这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进行对比练习是最好的方法。例如(二年级下册第96页例13):
这道题结合具体的购物情景给出两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策略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分清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问题都需要计算三种商品的总价格;问题(1)不需要得出精确数,用估算就可以了,而问题(2)需要精确数,必须要精确计算。这样,学生就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什么情况下要用精确计算,什么情况下要用估算,从而能够灵活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要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适切性
适切性主要是指事物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协调统一程度,是否针对、适应和切合某方面的需要。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会因内容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是核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估算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计数单位,有时需要把数据看作整百数,有时需要把数据看作整十数,如果选择不准,即使估算的策略选择正确了,也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5页例4):
解这道题时,如果用估算的方法把一到三年级的人数和四到六年级的人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明显不能正确判断学生是否坐得下,必须把这两个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才能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策略的调整过程,认识到选择适当计数单位进行估算的重要性。
2.正确判断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是估算的重要策略
什么情况要往小估,什么情况要往大估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学习难点,需要学生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感悟和总结。如图3的问题,采用的就是往小估的策略。将一到三年级的人数和四到六年级的人数通过估算得出的中间数后再与座位数比较,发现仍大于座位数,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是肯定坐不下的。又如(五年级上册第15页例8):
解决第一个问题采用往大估的策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1袋大米小于31元,两袋大米就小于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鸡蛋10元,总共小于62+27+10=99(元),所以剩下的钱买一盒10元的鸡蛋是够的。
解决第二个问题采用往小估的策略,同样利用不等式性质:一袋大米超过30元,两袋大米超过60元,0.8 kg肉也超过25x0.8=20(元),如果买20元的鸡蛋,总共就超过60+20+20=100(元),所以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第一个问题即使往大估仍然够,而第二个问题就算往小估也不够。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还在对比中明确了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估算的策略灵活多变,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估算方法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各种估算的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估算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贰’ 在五年级估算题目中规定什么时候用估大,什么时候用估小吗
当估算结果小于等于4时估小,大于等于5时估大。
‘叁’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易错题
如下:
1、学校买来10箱粉笔,用去250盒后,还剩下550盒,平均每箱多少盒?
2、四年级共有学生200人,课外活动时,80名女生都去跳绳。男生分成5组去踢足球,平均每组多少人?
3、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4、果园里有52棵桃树,有6行梨树,梨树比桃树多20棵。平均每行梨树有多少棵?
5、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是840平方米,底是140米,高是多少米?
方法
1、估算法:刚学解方程时的入门方法。直接估计方程的解,然后代入原方程验证。
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
3、合并同类项:使方程变形为单项式。
4、移项:将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左边,常数项移到右边。
5、去括号:运用去括号法则,将方程中的括号去掉。
‘肆’ 小学五年级估算的方法
是四舍五入原则。
1、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小于时则舍去,即保留的各位数字不变。
2、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大于5;或等于5,而其后跟有并非全部为0的数字时则进一即保留的末位数字加1。(指定“修约间隔”明确时,以指定位数为准。)
3、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等于5,而右面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则进一,为偶数(包含0)则舍弃。
(4)五年级上册估算法解决问题扩展阅读:
四舍五人逢4和4以下的数值便舍去,逢5和5以上的数值则进1。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的旧数值修约规则。但也由于对于有效位之后只有一个5的这种中间情况采取进位,会导致整体结果偏大。
所以还有这一个四舍六入五留双的修约规则。因为针对有效位后只有一个5时,距离两边都一样近,无论舍去还是进1,都有偏颇,为了达到平衡,便约定向有效数位为双数的一边靠近。
‘伍’ 五年级估算估大估小方法
今天,笔者要介绍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页例8《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本题以“购物”为情境,提出了“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鸡蛋?”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前,还是先让孩子找出例题中的信息和问题。这道题的信息比较多,因此建议用表格的形式整理信息,这样才能更清楚地呈现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这里,一会“估大”,一会“估小”,孩子可能会糊涂,到底什么时候该“估大”,什么时候该“估小”呢?
拿上面例题来说,想要判断“剩下的钱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的话,就得把所有的数据估大或不变。因为买各种东西的钱都估大了,剩下的钱都足够;而实际用去的钱并没有估计的多,所以剩下的钱会更多点,当然就更加“足够”了。
想要判断“剩下的钱买一盒20元的鸡蛋”不够的话,就得把所有的数据估小或不变。前面说了,买20元的鸡蛋用估大的方法也试一下,会发现“不够”,但是不能因此就断定不够。因为估计的时候,把各种东西的价钱都“估大”了,而实际用去的钱数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剩下的钱也应该比估计的情况要多”,因此判断剩下的钱“买一盒20元的鸡蛋不够”这个结论不严谨。
由此,就要用“估小”的方法来判断:把各种物品的价钱都估小了,所以剩下的钱应该比实际剩下钱的要多,这时买一盒20元的鸡蛋都不够,那实际上就更加不够了。
‘陆’ 五年级数学估算题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要培养自己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用一种简便的方法知道答案的范围。
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近似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结合规律估算、联系实际生活估算等。
这道题:876除以3怎么估算?
可采取近似数估算方法:876近似于900,900除以3为300(或把876近似于870,870除以3为290),因此可估算其结果在290—300之间(实际为292)。
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也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