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近代史上的大科学家有哪些他们的简介呢
数学家
华罗庚 “数学,如音乐一样,以奇才辈出而着称,这些人即便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也才华横溢。虽然华罗庚谦虚地避免使用奇才这个词,但它却恰当地描述了这位杰出的中国数学家。” --G·B·Kolata 华罗庚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国数学届陨灭一颗巨星-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华罗庚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与多复便函数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着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1957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研究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罗庚一生精勤不倦,奋斗不息,着作很多,研究领域很广。他共发表学术论文约二百篇,专着有《堆垒素数论》、《高等数学引论》、《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典型群》、《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数论引导》、《数值积分及其应用》、《从单位圆谈起》、《优选法》、《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偏微分方程》、《华罗庚论文选集》等12部。 吴文俊 数学家。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市。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进行数学研究,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7年被聘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所长、名誉所长、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主任等职。 吴文俊主要从事拓扑学、机器证明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突出成果,是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为中国数学研究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论文《球纤维示性类》是对球纤维理论基本问题的重要贡献。从40年代起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已被编入许多名着。这方面成果曾获195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金)一等奖。60年代继续进行示嵌类方面的研究,独创性地发现了新的拓扑不变量,其中关于多面体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庞特雅金示性类方面的成果,是拓扑学纤维丛理论和微分流形的几何学的一项基本理论研究,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近年来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文俊原理(国际上称为“吴方法”),实现了初等几何与微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重要创新改变了自动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机器证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将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数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和198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机器发现和创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乐 数学家。1939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62年毕业,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乐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领域,以其众多极富创造性的重要贡献,20年来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国际上的领头数学家之一。 一、对整函数、亚纯函数的亏值、亏量函数进行了深入研究 与张广厚合作在亚纯函数的亏值数目与Borel方向数目间首次建立了密切联系;在引进亏函数后,给出有穷下级亚纯函数总亏量的估计,从而证明了其亏函数是可数的;给出亚纯函数结合于导数的总亏量的估计,彻底解决了着名学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个问题。 二、对正规族作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规定则 杨乐建立了正规族与不动点之间的联系正规族与微分多项式之间的联系,解决了着名学者W.K.Hayman提出的一个正规族问题等。 三、对整函数和亚纯函数的辐角分布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杨乐研究在亚纯函数涉及的导数的辐角分布时,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奇异方向;对辐角分布与重值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的结果;完全刻划了亚纯函数Borel方向的分布规律;与Hayman合作解决了Littlewood的一个猜想。 杨乐的上述各项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许多引用,他所得到的亏量关系,被国外学者称为“杨乐亏量关系‘等。
㈡ 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有哪些,并做出解释。
1、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着《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网络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着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着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着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4、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5、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㈢ 术语的产生移植
术语是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在自己的语言中利用各种手段创制适当的词语来标记它们,这是术语的最初来源。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术语连同它们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传播开来,各族人民通过不同方式(自造或借用)把它们移植过来,这是术语的移植过程。
科技术语一般产生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时在不同国家探讨和出现,因而会产生许多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术语。另外,在术语的移植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少同义不同形的术语。术语的混乱,成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术语规范化问题。不少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术语委员会,专门负责整理审定各种术语。 有些学者正在倡导通过转写方式创制术语,以使术语统一和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都设有专门的术语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术语工作,1971年还成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有的地区(如经互会国家)组织了术语协调委员会,协调本地区术语方面的工作。
术语工作的现代化 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给术语工作带来了新的面貌。许多国家建立了术语数据库,并提供咨询服务。加拿大的术语数据库规模最大,存有400 万术语,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术语中心。翻译工作者借助术语数据库的作用可以提高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促进术语的统一。 研究概念、概念定义和概念命名基本规律的边缘学科——术语学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正式创立。是奥地利术语学博士欧根.于斯特(Eugen Wuister,1898—1977)教授提出来的,他也是术语学中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其他如前苏联的艾.德列曾、察普雷金(1868—1942)、洛特(1898—1950)等人也在三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术语学的研究工作。洛特院士撰写的《科技术语构成原则》始终是前苏联术语工作的理论基础。语言学中布拉格学派的后继者至今活跃在捷克斯洛伐克,致力于术语学课题的研究。三十年代初期,他们从术语标准化的角度对术语学发生兴趣,其论点受到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影响。术语学中加拿大的魁北克学派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并培养术语学硕士和博士。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国内相关学术研究方兴未艾。除在具体的学科名词定名上有较多研究以外,语言学界、翻译学界、中医中药学界等学科领域内开始涌现出一批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该领域国内最为权威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主编是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 研究概念、概念定义和概念命名基本规律的边缘学科———术语学,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创立。从那时起,术语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的术语规范工作。
一般认为,术语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奥地利的欧根·于斯特(1898~1977)教授提出来的,他也是术语学中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其他如苏联的艾·德列曾、察普雷金(1868~1942)、洛特(1898~1950)等人,也在30年代初就开始了术语学的研究工作。洛特院士撰写的《科技术语构成原则》始终是苏联术语工作的理论基础。察普雷金是空气动力学家,他和洛特同为后来兴起的术语学中莫斯科学派的鼻祖。
语言学中布拉格学派的后继者至今仍致力于术语学课题的研究。30年代初期,他们从术语标准化的角度对术语学产生兴趣,其论点受到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影响。术语学中加拿大的魁北克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建立术语库和翻译(包括机器翻译)工作方面成绩显着。在魁北克的拉维尔大学,由隆多教授开设了术语学理论讲座,并培养术语学硕士和博士(粟武宾,1990)。 术语学是指导术语标准化的重要工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术语标准化具有更加明显的现实意义。
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苏联、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即已开始提出术语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用以指导统一术语的工作。到1988年底,ISO发布的术语标准已经有334个。这些工作由161个分技术委员会以及若干个工作组分担完成,其中ISO/TC37(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奥地利)负责根据术语学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关的国际标准。
我国历史悠久,术语工作源远流长,但把术语学理论正式纳入术语标准化的议事日程,则是80年代才开始的。这期间,ISO/TC37的秘书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费尔伯教授和加林斯基先生等人曾多次来华讲学,介绍术语学的基本原则与应用方法。早在1968年,ISO就发布了其术语工作委员会(ISO/TC37)制定的推荐标准ISO/R704 1968《术语工作原则》。
1988年这个标准修订发布后,我国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便据以参照,制定了中国国家标准GB1087 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90年代初,国际上又开始修订关于术语的标准,前后提出了该标准的工作草案 WD 、委员会草案 CD 和国际标准草案 DIS 。
中国是ISO/TC37的积极成员,为了建立规范术语的标准,由原国家标准局组建成立的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基础标准,即《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国家标准代号GB10112 、《术语标准编写规定》 国家标准代号GB1.6 等国家标准。这些标准所确定的工作原则与方法以现代术语学思想和实践为依据,其中提出的原则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个知识领域,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术语工作。 规范术语及其定义是标准化基础领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就是术语的规范化(周有光,1997)。术语标准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分清专业界限和概念层次,从而正确指导各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的必须,是为了应对术语的急剧增长和高速传播。术语是概念的指称。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根数量都是有限的,与需要用这些词根表达的概念相比,词根数量是非常少的。中国的汉字很多,一部《康熙字典》收字47073个,80年代用计算机作字频统计一共找到8969个比较常用的汉字;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规定中文电脑用字以6763个汉字为度。但是,据说仅仅在电工电子领域现有的概念就已超过400万个(粟武宾,1990)。
相形之下,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词语爆炸更让人耳目常新。面对这样庞大的概念群落,如果不在术语工作中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交流上的问题。 就社会科学领域而言,要使中国的社会科学真正成为科学,成为与世界相通的学问,社会科学研究的术语规范化同样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术语规范化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而是统一表达。社会科学研究的术语规范化,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的千篇一律”,恰恰相反,术语是学术的前提,术语的规范化意味着科学的发达,规范术语,是学科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必定要求术语规范化的背景,而一言堂的家天下是不需要考虑术语问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术语既是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
2000年6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蓝生副院长倡议规范社会科学名词术语的发言成为最受关注的亮点。
这是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首次参加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盛会,在术语工作全国委员会上正式提出规范社会科学术语的问题,其影响已经超过社会科学术语标准化本身。如同自然科学一样,随着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各种研究工作的展开,学术讨论与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规范社会科学术语才会成为亟待解决的事情。
如果说统一科技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的话,那么,按照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术语审定,首先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内规范术语,然后逐步实现社会科学术语的正式发布,将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上的重要进步。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术语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旬子的《正名篇》是有关语言理论的着作,其中很多论点都与术语问题有关。汉唐时期的佛典翻译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术语。为了解决意译和音译问题,玄奘提出了“五不翻”原则。明代的科学着作翻译事业兴盛,中外学者合力译出不少有关天文历算、舆地测绘、农田水利和力艺之学的着作。19世纪下半叶,以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着作,引进了大量科学术语。例如,徐寿在译《化学鉴原》之前,中国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养气、轻气、氯气等。《化学鉴原》一书开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节创造新字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严复在翻译新名词时, 一方面选用意译词,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不少音译词。这个时期,胡以鲁在《论译名》一文中虽然力主意译,但也提出了不妨音译的十类词。这些都表明术语的制定和规范化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年5月,学部奏派候选道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9月复奏设编订名词馆,以严复为总纂。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词的统一机构。但没有发表什么成果。辛亥革命以后,博医学会、江苏教育会、中国科学社等单位进行了科学名词审定工作。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在上海设立译名统一委员会。但是,真正集中管理全国科学术语的审定工作,可以说是由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年成立)开始的。它于1933年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共编成各种术语约50种,其中已出版的近20种。1949年后,术语工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1950年5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五大组。1956年文化教育委员会撤销,国务院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交给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中间曾改为“中国科学院翻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文化大革命” 期间术语审定工作完全中断。 1978年,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筹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几年来,成立了 6个分科委员会,召开了一系列名词审定会和讨论会。1985年 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为钱三强,委员约70人。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订全国自然科学名词统一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的统一名称,并予以公布施行。
1995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由卢嘉锡任主任。会议召开之后不久,为更好完成国务院授权的科技名词审定任务,更加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完整、准确表达委员会的工作性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卢嘉锡主任2001年6月不幸逝世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接任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五届委员会主任。2010年9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将在北京召开第六届委员会全体会议。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确指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任务是负责制定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规划;负责组织科学技术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及协调、推广应用工作;开展海峡两岸及华语地区科技名词的交流、协调和统一工作;组织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着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着名化学家卢嘉锡院士先后担任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现任主任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着名科学家和学者吴阶平、钱伟长、朱光亚、许嘉璐任全国科技名词委特邀顾问。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及若干位科学家组成常委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任为程津培、江蓝生、于永湛、赵沁平、朱作言、刘青(专职);常委为陈运泰、贺化、金德龙、李济生、李宇明、陆汝钤、马阳、汪继祥、王永炎、宣湘、张焕乔、张礼和、张先恩、张晓林。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聘请了我国各学科着名学者、专家、教授108人担任全国委员。
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办事机构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全国科技名词委各项决议;组织实施和落实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名词审定任务;组织与协调各学科分委员会的工作;编辑出版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处理全国科技名词委日常事务。
审定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李鹏、万里、方毅、张劲夫、严济慈、吴阶平、卢嘉锡、周光召、许嘉璐、路甬祥、钱学森、钱伟长、宋健、朱光亚等国家领导人多次给予全国科技名词委指示、贺信、题词和莅会指示,严济慈、卢嘉锡、路甬祥等领导人还亲自主持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名词工作者。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指示精神,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三日发出联合通知,提出三项明确要求:一、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二、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三、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这一通知精神,极其有力地促进了规范名词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共组建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78个,3000多位一流的科学家参加了名词审定工作。已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等88种规范名词(其中有35种为定义版科技名词),出版了5种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和八个学科的繁体字本。这些规范名词的陆续公布出版,对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国科技名词委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同国内外主要的术语学组织和专家建立了密切联系,积极参加有关科技术语的活动,学习和借鉴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经验,培养、充实和增强自身的名词审定队伍,提高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并致力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国内外术语学理论,结合汉语特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逐步建立起我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而努力。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腾飞,中国的科技名词规范统一事业在发展,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前进。全国科技名词委将与全国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对这项与科技发展配套的奠基性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㈣ cn是什么意思
CN,Internet网络域名,国家顶级域名,表示中国国家域名。
它由我国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 NIC)正式注册并运行。.CN域名是全球唯一由中国管理的英文国际顶级域名,是中国企业自己的互联网标识,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认同、自身的价值和定位。
(4)国立编译馆术语扩展阅读:
申请流程
.cn域名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负责管理。根据最新实施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CNNIC针对现有的三级CN域名的注册流程进行了修正。
注册三级CN域名将不再需要提供书面的注册材料(在cn前冠有gov的除外),生效周期缩短到5个工作日(一般来讲,只要您注册的域名不违反《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及其相关规定,那么生效周期更可缩短到1-2个工作日)。
同时,注册三级CN域名将不受域名名称的限制,即您可以随意注册含有china、cn、chinese等地理名称的域名,您还可以随意注册通用、行业、专有名词。
为了保证域名注册的公正性,CNNIC更引进了争议解决方法,由对域名仲裁很有经验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负责进行对域名争议的仲裁。
注1: 在cn前冠有gov的域名仍需提交书面材料,包括:盖有申请单位公章的域名注册申请表,证明申请单位为政府机构的相关资料。
注2: 本介绍中提及的域名有可能已经被其他单位注册,我方不保证用户一定能注册到这些域名。
注3: 域名注册申请者应当是依法登记并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㈤ “术语”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
术语
terms
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
比如: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
基本特征
①专业性。术语是表达各个专业的特殊概念的,所以通行范围有限,使用的人较少。
②科学性。术语的语义范围准确,它不仅标记一个概念,而且使其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
③单义性。术语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单义性,即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有少数术语属于两个或更多专业,如汉语中“运动”这个术语,分属于政治、哲学、物理和体育 4个领域。
④系统性。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加以规定。
术语往往由本民族的一般词汇(包括一些词素)构成。成为术语后,与原词的意义部分地或完全地失去了联系。 术语也可来自专名(人名、地名), 如“瓦(特)”(Watt),“喀斯特” (Carst)等等。但一般的专名不是术语,尽管它们也以单义性为基本特征。术语还常来自外来语,通过音译(如“雷达”、“坦克”)、意译(如"硬件"、"软件")或半音半意译(如“拖拉机”、“加农炮”)等方式借入。在一些语言中越来越多的术语来自外来语。术语和外来语的引进方式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二者之间不完全相等,有专业性,既是术语,又是外来语(或借词);无专业性,则只是外来语。 另外,术语根据其使用范围,还可以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其中纯术语专业性最强,如“等离子体”;一般术语次之,如“压强”;而准术语,如“塑料”,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
术语的产生和移植,规范化和标准化
术语是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在自己的语言中利用各种手段创制适当的词语来标记它们,这是术语的最初来源。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术语连同它们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传播开来,各族人民通过不同方式(自造或借用)把它们移植过来,这是术语的移植过程。
科技术语一般产生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时在不同国家探讨和出现,因而会产生许多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术语。另外,在术语的移植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少同义不同形的术语。术语的混乱,成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术语规范化问题。不少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术语委员会,专门负责整理审定各种术语。 有些学者正在倡导通过转写方式创制术语,以使术语统一和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都设有专门的术语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术语工作,1971年还成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有的地区(如经互会国家)组织了术语协调委员会,协调本地区术语方面的工作。
术语工作的现代化 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给术语工作带来了新的面貌。许多国家建立了术语数据库,并提供咨询服务。加拿大的术语数据库规模最大,存有400 万术语,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术语中心。翻译工作者借助术语数据库的作用可以提高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促进术语的统一。
中国的术语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术语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旬子的《正名篇》是有关语言理论的着作,其中很多论点都与术语问题有关。汉唐时期的佛典翻译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术语。为了解决意译和音译问题,玄奘提出了“五不翻”原则。明代的科学着作翻译事业兴盛,中外学者合力译出不少有关天文历算、舆地测绘、农田水利和力艺之学的着作。19世纪下半叶,以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着作,引进了大量科学术语。例如,徐寿在译《化学鉴原》之前,中国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养气、轻气、氯气等。《化学鉴原》一书开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节创造新字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严复在翻译新名词时, 一方面选用意译词,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不少音译词。这个时期,胡以鲁在《论译名》一文中虽然力主意译,但也提出了不妨音译的十类词。这些都表明术语的制定和规范化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年5月,学部奏派候选道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9月复奏设编订名词馆,以严复为总纂。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词的统一机构。但没有发表什么成果。辛亥革命以后,博医学会、江苏教育会、中国科学社等单位进行了科学名词审定工作。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在上海设立译名统一委员会。但是,真正集中管理全国科学术语的审定工作,可以说是由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年成立)开始的。它于1933年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共编成各种术语约50种,其中已出版的近20种。1949年后,术语工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5月, 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五大组。1956年文化教育委员会撤销,国务院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交给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中间曾改为“中国科学院翻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文化大革命” 期间术语审定工作完全中断。 1978年,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筹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几年来,成立了 6个分科委员会,召开了一系列名词审定会和讨论会。1985年 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为钱三强,委员约70人。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订全国自然科学名词统一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的统一名称,并予以公布施行。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共出版 160多种术语集,最早的几种是《中外病名对照录》(1909)、《英汉汉英军语词汇》(1911)、《英汉商业用语手册》(1913)、《华、德、英、法铁路词典》(1916)、《船学名词表》(19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1983年上半年,共出版760多种(其中大陆出版的约占660种)。
目前,多语种的术语出版物和带解释的术语词典日益增多,专业性的缩略语词典的出版也受到重视,如《英汉电子技术略语与缩语词典》(1981)、《英汉计算机缩略语词汇》(1982)。为了使术语工作现代化,不少单位正在建立术语数据库。
选择和构成要求
单名单义性∶在创立新术语之前应先检查有无同义词,并在已有的几个同义词之间,选择能较好满足对术语的其他要求的术语。
顾名思义性∶又称透明性。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定义的要旨。
简明性∶信息交流要求术语尽可能的简明,以提高效率。
派生性∶又称能产性。术语应便于腹词,特别是组合成词组使用的基本术语更应如此。基本术语越简短,构词能力越强。
稳定性∶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俗成的术语,没有重要原因,即使是有不理想之处,也不宜轻易变更。
合乎语言习惯∶术语要符合语言习惯,用字遣词,务求不引起歧义,不要带有褒贬等感情色彩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