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闪存芯片数据一般能保存多少年
如果持续通电,可以保存10年,因为固态硬盘存储数据靠的是电子,长时间不通电,电荷会一点点流失。所以要定期上电一次,一般为3~4个月。
⑵ 单盘3.84TB!金士顿发大容量企业级固态硬盘
作为消费级存储巨头的金士顿并同样在发展企业级存储产品,近日金士顿就发布了DC500企业级SATA固态硬盘。DC500分为DC500R和DC500M两个系列,分别针对读取密集型和混合型工作负载设计,最高容量3.84TB。
DC500使用了群联PS3112-S12DC主控搭配英特尔64层堆叠3D TLC闪存,金士顿宣称DC500的闪存擦写寿命高达5000次。PCEVA认为,这应该受到了加强的纠错算法、超量配备的预留空间和特别筛选的闪存芯片之共同影响。
由于采用SATA接口,普通的家用电脑也能安装和使用金士顿DC500。实际上DC500所用的PS3112-S12DC主控就是在消费级PS3112-S12主控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加了断电保护等企业级特性。PS3112主控具备八个闪存通道、LDPC3.0纠错引擎,标配端到端数据保护功能,能够支持多种类型的MLC、TLC和QLC闪存。
据悉金士顿还将在不久后推出NVMe协议的企业级固态硬盘DC1000M,提供3000/2500 MB/s读写性能与960GB至7.68TB的存储容量。我注:千万不要因为普及率颇高的廉价入门产品,就总把金士顿当作性能储备不足的埋汰对象啦。
⑶ 三星发布了永不损坏的PCIe 4.0 SSD
三星宣布推出的新型PCIe 4.0固态硬盘PM1733和PM1735,适用于所有容量(0.8TB至30.72TB)和主板(2.5英寸U.2或扩展卡)的多达19种型号。
除了PCIe 4.0接口外,三星优化最高连续写入3.8GB/s,连续读取8GB/s,随机读取1450K IOPS,随机写入260K IOPS速度,主控软件算法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最值得注意的是芯片故障保护技术(FIP)称SSD永远不坏的说法。在过去的60年里,三星一直是存储行业的一个新里程碑,即使发生SSD级故障,SSD也能够实现纠错算法,并将损坏的数据重定向到正常的工作空间,而无需像传统解决方案那样更换整个SSD。
例如,三星30.72TB PM1733中的512个NAND芯片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故障,都不会所导致数据丢失或丢失。
此外,三星还推出了SSD虚拟化和V-NAND机器学习技术,前者可以将SSD分为64个小磁盘,后者则是为了提高可靠性。
⑷ 紫晶存储的光盘摆渡机系统如何
还挺不错的,很耐用,能够实现在物理隔离的两个网络之间安全地、单向地传输数据。
⑸ 名词解释ssd
SSD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即固态电子存储阵列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固态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补充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是固态硬盘的主要类别,其内部构造十分简单,固态硬盘内主体其实就是一块PCB板,而这块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芯片、缓存芯片和用于存储数据的闪存芯片。
主控的功能:
控制数据写入,纠错,擦除等,可实现性能优化,数据加密和写保护功能,数据安全擦除模式,自毁功能等。
存储芯片
NAND Flash闪存芯片又分为SLC(单层单元)和MLC(多层单元)NAND闪存。
SLC全称是单层式储存 (Single Level Cell),因为结构简单,在写入数据时电压变化的区间小,所以寿命较长,传统的SLC NAND闪存可以经受10万次的读写。而且因为一组电压即可驱动,所以其速度表现更好,目前很多高端固态硬盘都是都采用该类型的Flash闪存芯片。
MLC全称是多层式储存(Multi Leveled Cell),它采用较高的电压驱动,通过不同级别的电压在一个块中记录两组位信息,这样就可以将原本SLC的记录密度理论提升一倍。作为目前在固态硬盘中应用最为广泛的MLC NAND闪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更高的存储密度换取更低的存储成本,从而可以获得进入更多终端领域的契机。不过,MLC的缺点也很明显,其写入寿命较短,读写方面的能力也比SLC低,官方给出的可擦写次数仅为1万次。
Goldendisk 云存科技的固态采用循擦写功能,算法加密功能,一键销除功能,非法断电保护功能,防震功能,写保护功能为硬盘数据提供更好的资料保护功能。
Smartcom 睿通的产品采用平均抹写或称损耗均衡算法(wear leaving)可延长FLASH 的使用寿命。
⑹ 后来者居上!康佳K520固态硬盘评测
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依托大数据的尖端技术开始落地,数据存储行业真正迎来了大爆炸时代,当下存储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在朝着上升的方向大步向前。消费者的数据存储量级开始大幅提升,根据预测,到2023年数据存储量将超过100ZB,所以人们对于存储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
康佳K520
康佳SSD产品以高品质用料和品牌背书切入用户市场,成立康佳芯盈半导体 科技 推动康佳半导体业务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自主的存储芯片封装测试厂。旗下固态硬盘采用了三星高品质的V-NAND TLC闪存颗粒,以及慧荣的旗舰级主控芯片,这就注定了它拥有着极其稳定的产品质量以及优异的性能表现。
硬件信息
我们今天拿到的是康佳的K520固态硬盘,执行SATAⅢ传输标准,所以虽然这是一块M.2 2280规格的SSD,带宽为6Gb/s,这款固态硬盘可以提供250GB/500GB/1TB三种容量版本选择,我们此次测试的是1TB版本。
SM2258XT
这款固态硬盘采用的是单面PCB设计,这对于SSD的散热性能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一共有四颗闪存颗粒,没有搭载外置缓存,主控芯片为慧荣的SM2258XT。作为目前主流SATA SSD所采用的主控芯片,SM2258XT拥有4个闪存接口通道,还支持慧荣 科技 专利的NANDXtend数据纠错技术,能有效延长SSD的使用寿命。
磁盘0为康佳
闪存芯片表面上印有康佳的logo和编码,但是根据官方宣称资料来看,它采用的是三星的V-NAND闪存颗粒,所以咱们就来测测看。
三星64层TLC闪存颗粒
通过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款固态硬盘采用的的确是三星的64层闪存颗粒。三星的闪存颗粒在业界一直是标杆般存在,所以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款K520固态硬盘的可靠性。
实际测试
首先,我们选用CrystalDiskMark对这款SSD的持续读写速度进行测试。该软件读写速度测试倾向于非压缩算法,而非压缩算法SSD具备不掉速的特性。测试时选用的CrystalDiskMark版本为6.1.0 x64,默认队列深度为1,默认测试次数为5,下面我们来看看测试结果如何。
CDM测试
通过测试成绩我们可以看到,在CrystalDiskMark测试中,这款固态硬盘的连续最大读取速度为554.5MB/s,最大连续写入速度为504.1MB/s。这样的成绩达到了目前主流SATA固态硬盘的水准,整体表现比较优异。
在ATTO测试中, 由于测试衡量维度数据变成实际应用文档类文件的大小,所以测试成绩更符合我们日常的使用场景,测试成绩也就比较有参考意义。
ATTO测试
在ATTO测试中,这款固态硬盘读写成绩依旧延续了之前的表现水平,达到了556MB/s、505MB/s,依旧十分稳定,这足以可见其在日常真实使用场景下的优秀表现。
4k性能的高低,决定了产品在日常复杂的应用场景中的实际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出产品的实际性能,我们一般使用AS SSD Benchmak进行测试。
AS SSD
AS SSD
我们可以看到,在4K随机读写测试中此款K520固态硬盘的最大4K随机读取为46K,最大4K随机写入为76K,而在总分上则达到了825分,这样的表现依旧是中流砥柱的水准,这也就意味着其在日常使用中能为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
为了验证这款固态硬盘在大文件写入下的表现,笔者向其写入40GB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在整个写入过程中,这款固态硬盘的实际表现。
大文件写入测试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写入过程中,成绩表现十分稳定,没有出现性能大幅下降的现象,一直围绕在300MB/s上下波动,平均成绩在302MB/s,这也足以证明这款固态硬盘的可靠的稳定性。
最后一个理论测试环节,我们通过PC MARK8进行这款SSD的综合性能测试。作为一款老牌的pc测试工具,PC MARK8内置的存储性能测试,可以比较精准的反映存储产品在模拟的各种日常负载情况下的真实性能表现。
综合性能测试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看到康佳K520固态硬盘在PC MARK8的测试中的总得分为4952分,而在具体的带宽速度上则是232.4MB/s。这样的表现依旧是SATA固态硬盘第一梯队的水准,整体素质十分优秀。
实际应用测试
在跑完所有的理论性能测试之后,为了全面的展示这款固态硬盘,我们模仿了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分别从大文件实际写入和 游戏 载入测试两个环节来对它进行检验。
10GB文件写入
首先笔者选取了一个大小为10GB左右的大型视频文件包,对这款康佳的K520进行写入测试。我们可以看到在初步阶段,写入速度在500MB/s以上,即使到了平稳期也依旧维持在483MB/s的成绩,如此表现可以说相当出乎意料,足以可见这款产品强大的稳定性。
游戏 载入测试
为了将SSD的性能优势得到最直观展现,笔者选取了《刺客信条:奥德赛》这款大作来进行测试。在《刺客信条:奥德赛》的载入测试中,基于此款大作极致的画面分辨率带来的庞大数据吞吐量,所以对于SSD的性能有着巨大考验,康佳的这款K520仅仅花费16.38秒,已经与大厂产品并无差别,真正做到了后来者居上。
评测总结
存储行业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随着5G、内容创作者时代的加速到来,我们对于存储产品的性能、容量需求都在大幅提升。康佳的这款K520作为一个新入局者,能有如此稳定表现实在令人刮目相看,无论是大容量的文件写入还是 游戏 载入速度都可圈可点。当然这离不开三星的闪存颗粒和慧荣主控芯片的背书,最近有升级固态硬盘需求的小伙伴,我想你不应该错过这款康佳K520。
(7401034)
⑺ SSD主控芯片的未来战场
近期,SSD主控芯片的动态频频。忆芯流片高性能企业级PCIe4.0 SSD主控芯片STAR2000,该芯片基于12nm工艺,含50亿晶体管;华存研发出国内首颗 PCIe5.0 SSD存储主控芯片,预计 2022 年下半年量产。
而与此同时,全球第一大SSD主控芯片厂商慧荣寻求出售。在5月份,慧荣 科技 与MaxLinear共同宣布,由MaxLinear依约透过现金与股票交易的方式收购慧荣 科技 。
SSD主控芯片市场风雨欲来。
回顾2021年SSD的主控市场,全球SSD主控芯片出货量为4.19亿颗,较2020年3.85亿颗,年度增长8.83%。
在云计算、数字经济等需求的带动下,服务器市场不断扩张,随之带来的是SSD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国企业级SSD呈现高增长态势,根据预测2022、2023年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7%、28%,于2025年达到489亿元人民币。
作为SSD的三大件之一,主控芯片的作用不言而喻。SSD的主控芯片本质上是一颗小型处理器,主控芯片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固态硬盘的实际体验和使用寿命,不同架构、核心晶体管数量的多少、频率的高低都会影响主控的性能。
目前固态硬盘的主控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各存储原厂,诸如三星、Intel、美光等巨头基于IDM生产模式生产,其中三星的主控自产自销,基本不单独出售主控。另一类是Fabless厂商,例如Marvell、慧荣及群联电子。
从全球控制芯片市场来看,三星占据约45%的市场份额;慧荣 科技 、群联电子、 Marvell等厂商,合计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
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半导体产业链濒临供应链断裂与缺货危机,各个大厂也在面临产能危机问题。随着需求持续增加,某些渠道商与传统产品代理商为了加速获利开始囤货,最终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随着SSD主控芯片的需求剧增,相关主控芯片厂商业绩也有所增加。慧荣 科技 总经理苟嘉章也曾表示:“主控芯片供货的缺口很大,深圳的主力客户们2021年的业绩都比上一年成长了50%-100%。”
而今年开年,SSD闪存芯片价格下跌的同时,主控芯片却宣布了涨价。国内SSD主控芯片企业得一微发布了涨价通知,宣布对旗下的嵌入式主控芯片涨价,而且涨幅一次就有50%。
2021年,海外SSD主控芯片厂商全球出货量占比89.67%,本土SSD主控芯片厂商全球出货量占比10.33%。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国内SSD主控厂商正在大力崛起。目前大陆在做SSD控制器的厂商多达三四十家,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越了美系、台系的品牌。这数十家的新兴势力加上中国台湾和美国等地方的厂商,毫无疑问,一场SSD主控争夺战正式开打。
Marvell性能较好,一直是主控市场上性能的佼佼者,其SSD控制器基于NAND Edge LDPC引擎,支持在企业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环境中使用高性能和大容量的SSD,并兼容TLC、QLC和SLC存储器,数据安全及数据纠错能力领先。
慧荣和群联是台系主控代表,慧荣是全球最大的NAND Flash控制芯片供应商,也是第一大SSD主控芯片出货商,其主控以不错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为主要特点,整体较为平衡。群联主控性价比好,中低端市场有优势。
而大陆厂商中,得一微、国科微、华存、华澜微、忆芯 科技 、联芸 科技 、得瑞都是SSD主控厂商的一员。
华澜微电子是我国首颗SATA接口SSD主控芯片推出者。华澜微已推出一系列的SSD主控芯片,涵盖SATA接口和PCIe接口。官方信息披露,华澜微SATA3 SSD控制器单月出货突破30万套。同时,华澜微也拥有基于自家主控芯片的SSD解决方案,可提供给客户采用。
忆芯 科技 由原Memblaze的芯片开发部拆分而成立,初始目标是设计高性能企业SSD控制器。最近忆芯 科技 集中发力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高端企业级PCIe Gen4 SSD主控芯片STAR2000即将推出。下一代PCIe Gen5的产品忆芯 科技 已经开始预研,DPU的应用在加速落地。
得一微在2019年全面进军固态存储主控市场,从消费级到企业级,从SATA到PCIe。其消费级产品主要是SATA SSD主控芯片,以及PCIe3主控芯片已经量产,明年会有企业级PCIe3产品上市。目前从得一微的规划来看,消费级PCIe4研发已基本完成,企业级PCIe4和PCIe5产品也将同步进行研发。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得一微开始IPO并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报告。
联芸 科技 则是国内SSD主控的一个重要玩家。联芸 科技 推出一系列PCIe接口固态硬盘(SSD)控制芯片和解决方案,其SSD控制芯片支持所有主要NAND Flash原厂的MLC、TLC及QLC NAND Flash,同时支持最先进的安全协议,支持SM2、SM3、SM4、AES256、SHA256、RSA2048加解密安全算法。PCIe接口SSD控制芯片可全面覆盖消费级、工业级以及企业级应用SSD产品中,大幅度提升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性能和安全性。
去年国内本土SSD厂商主控芯片原厂出货量快速增长,并被全球主流SSD模组和品牌厂商所接受。整体上看,国内的SSD主控芯片已可实现低端替代,并向中高端迈进。
这些年SSD主控市场风云变幻,美国公司是SSD主控行业的先驱,但是日渐衰落,随之而起的中国台湾公司凭借更好的性价比成为主流,同时大陆市场上也崛起了多家SSD主控厂商,正在成为SSD主控第三波的主战场。
但是SSD随着NAND闪存正式进入3D制程发展,主控芯片的设计愈加复杂、门槛也越来越高。对相关新入者来说,这是一个挑战。
PCIe接口SSD主控距离量产尚有距离
国产SATA接口SSD主控器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PCIe方面大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国内有多家国产SSD主控器厂商宣布推出研发PCIe接口SSD主控器,但实际量产仍然较少。SSD主控器研发的成功与否于是否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并非同一件事。
华存电子今年宣布了自主研发出国内首颗PCIe5.0 SSD存储控制芯片,并于4月底在台积电成功流片。但当时主要还处于样品和小规模试产阶段,要达到规模量产程度还需求较长路要走,华存也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SSD主控器研发技术难度更需要综合考虑SSD主控器研发难度、与之适配的固件研发难度、大规模量产研发难度等整体难度。国产PCIE接口SSD主控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并且,SSD主控的量产还需要于不同厂商的NSND闪存颗粒进行搭配。SSD产业链中NAND原厂的话语权最高,不同厂商的NAND闪存颗粒特性差异较大,同一厂商NAND颗粒制程不同,产品差异性也非常大。而目前掌握NAND闪存颗粒核心技术的厂商中,三星、铠侠、美光、SK海力士、西部数据、英特尔这六家长期垄断者全球95%以上的份额。实力非常小的国产SSD主控器厂商,很难获得这些原厂支持,也就很难实现规模量产。
部分企业核心IP从国外授权/购买使用许可
如果从国产的角度看,国内目前的SSD控制器实际上并非“全国产”。即使是国产的控制器其中的核心IP也是从国外授权或者购买使用许可的。SSD主控芯片架构主要基于ARM架构,也有部分SSD厂家采用RISC架构。由于IP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在成本上面没有竞争力,在技术演变发展方面也是被制约的。
总的来讲,中国不缺芯,缺的是高端芯片的生产能力。众所周知,芯片行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创新研发积累。截止目前SSD主控器依旧是一款高技术门槛的集成电路芯片。随着国内创新大环境不断活跃,中国SSD芯片行业也需要主动抓住市场优势,利用政策、资金、人才等优势,着力强化自身。国产化才是唯一出路。
当前,全球范围内SSD主控制造能力仍集中在少数 IT 巨头及芯片代工厂手中,国内厂商出产的主控更多集中于消费级产品,而企业级 SSD 主控主要由三星、英特尔、美光等国际巨头垄断。但随着中国企业级SSD市场不断增长,企业级SSD无疑是继消费级之后的又一条出路。
国产SSD主控芯片迎来新的战场。
⑻ 国内首颗12nm PCIe 5.0 SSD主控芯片流片背后的故事
“芯片企业不能依据现有市场需求来做IC,芯片的研发、量产等需要提前好几年来布局,仅看现在的市场是跟不上变化的。企业要预判未来一代、甚至两代的市场,还要保证量产后能销售5年以上。”江苏华存电子技术总工程师魏智泛先生在集邦咨询2022存储产业峰会上介绍PCIe Gen5固态硬盘(SSD)新品时如是说。
据了解,江苏华存的PCIe Gen5 SSD配置了其自主研发的PCIe Gen5 SSD主控芯片HC9001,这是一颗历时四年打磨出来的企业级存储SSD主控芯片,也是国内首颗企业级PCIe 5.0存储主控芯片。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没有PCIe 4.0主控芯片,在四年前一举选择了PCIe 5.0赛道,在后续的媒体群访环节,魏智泛向《国际电子商情》解释了选择PCIe 5.0的原因。
在5G+AI万物联网的时代,服务器需求量迎来急速爆发,服务器效能也需要飞跃式的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创新需求。对比PCIe 4.0和PCIe 5.0,最明显的区别是后者在效能上的提升。魏智泛感叹说,无论是在哪一个产业,大家都会聚焦追求效能。从理论上来看,PCIe 5.0的接口速度是PCIe 4.0的两倍。
据介绍,HC9001采用台积电12nm工艺流片,具备多重创新架构,包括了创新XSDirectA(eXcellent-Scheling&Direct-Arrival)架构、创新第二代LPDC(Low-Density Parity-Check)纠错算法架构以及创新iPower架构。以上这些创新架构为其带来优异的性能,不论是在接口速度、读写效能、闪存纠错等规格上都处于行业先进。
魏智泛介绍说,江苏华存当前更关注PCIe 5.0新品在服务器上的应用。预计到2022年,PCIe 5.0将在服务器市场首先引爆,之后个人PC、智能家庭等应用场景也会随之爆发。在此基础上再过两年,细分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不同的装置形态。
在他看来,一个新标准的推动,谁都无法独揽权益。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当一个新技术起来时,参与者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把市场蛋糕做大”,最终大家自然会吃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蛋糕。现在,国内有很多服务器系统厂商在往PCIe 5.0标准靠,这也是江苏华存看好服务器市场的原因。
江苏华存电子成立于2017年,其首颗主控芯片基于PCIe 5.0标准。面对为什么要从PCIe 5.0开始,魏智泛解释说,PCIe 5.0标准能向下兼容PCIe 4.0标准,所以第5代主控芯片能向下支持第4代产品。另外,在他看来PCIe 4.0其实是一个过渡标准。“PCIe 3.0 SSD每年的总量约是PCIe 4.0 SSD的10倍以上,但PCIe 4.0的总量并没有起来。四年前,我们决定要做PCIe 5.0标准芯片时,就已经判定了PCIe 4.0只是一个过渡性标准。”
从现在的商用现状来看,江苏华存的预判似乎相当准确。PCIe是一个偏向PC的标准,英特尔和AMD的产品路线图在这个标准演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8年,英特尔开始推PCIe 4.0 CPU,该时间点比此前预期的整整延迟了两年,但下一代的PCIe 5.0标准如期而至,这就注定了PCIe 4.0是一个过渡性标准。
在2018年,PCIe 5.0相关的规格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华存团队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PCIe 5.0产品将会在一年内获得订单。而对于PCIe 4.0标准产品来说,两年的时间不足以让它普及,当它还未大批量商用时,市场就出现了PCIe 5.0产品。
“由于芯片行业的特殊性,一般要成功量产一颗IC,大约要耗费3至4年的时间。因此,芯片企业不能依据现有市场需求来做IC,芯片的研发、量产等需要提前好几年来布局,仅看现在的市场是跟不上变化的。企业要预判未来一代、甚至两代的市场,还要保证量产后能销售5年以上。”魏智泛回忆,在公司刚开始立项时,周围都是PCIe 3.0,国际大厂也刚刚开始推广PCIe 4.0。曾经有许多人问他,为什么要选择PCIe 5.0,他每次都给对方回复以上的内容。
对任何一家初创企业而言,预判未来的市场走向,并提前多年布局产品,整个过程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在当时PCIe 5.0还是一个很超前的概念,就算到现在,它在个人市场都没有很普及。
“对电子行业的企业而言,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不是需要它着重发力的点。我们在看的是未来一两年内的趋势,怎么样根据市场趋势来制定战略决策,这才是克服困难的重要方法。在面对困难时,关键是靠团队来做抉择,不能仅靠个人去判定,因为这样很容易出错。”
虽然江苏华存有自研主控芯片,但是它不是一家存储主控公司,而是一家具备存储主控设计能力的存储模组公司。“我们不直接销售主控芯片,我们的主控芯片以模组的形式售卖给客户。”魏智泛强调说,江苏华存从创立初期,就明确了这种商业模式。
“我们的创始人团队中,有很多人在主控芯片厂工作过,我们深刻理解主控芯片厂商的困难。台湾群联电子的潘董曾经感叹说,‘做主控芯片其实赚不了大钱’,我非常认同他的这句话。”
主控芯片厂需长期、大量地投入,相比之下,最终所获取的净利润并不多。江苏华存在一开始就顺应国家政策的指导,把自己定义为“拥有主控设计能力的模块生产公司”。当前,该公司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做到中国业内TOP3企业。魏智泛坦言,虽然公司原本设定的目标是业内TOP3,但是公司内部希望能跻身业内前2或前1。
研发一颗存储主控芯片,不仅要有开发硬件的能力,还要有与硬件搭配的固件的研发能力,从系统端来看,还要有软件开发能力。这样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存储方案。这要求团队中必须有各类型的专业人才。目前,江苏华存的主力研发团队分布在台湾、深圳、上海和广州,团队中不乏有15年、甚至20多年经验的专家。“一群有经验的老师傅,知道该怎么按部就班做事情,能避免走弯路。产品开发前期,从整体架构,到各IP架构,再到设计相关的事,并不是靠人多就能取胜,而是靠是否走对方向以及后续验证、时间的积累等。做IC没有捷径,只能扎实把事情做好,仅此而已。”
江苏华存在研发芯片的同时,也在训练新一代的人才。通过跟着“老师傅”一起做研发,新一代人才将会对企业级存储有更深的理解。预计在未来1-2年的推进过程中,新一代人才将会扮演关键角色。
在2020年底,江苏华存已经完成了1.7亿元人民币的A轮的融资,2021年计划新一轮融资。魏智泛透露说,新一轮融资将主要应用在HC9001的量产上。“量产阶段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来推动商业化,未来HC9001会搭载在PCIe 5.0固态硬盘上流向市场。”他还表示,江苏华存非常重视国产存储产业链的建设,公司将会持续关注长江存储。未来十年的新时代,云/边/端还存在许多创新的可行方向。希望与业界结伴快速前行,共同打造国产竞争力。
⑼ ssd器件有哪些
随着TLC介质和3D NAND的普遍应用,同样的数据块,其寿命末期的出错率将会大大增加,BCH编码的纠错能力显得非常无力,这也使得LDPC纠错算法在SSD领域有了用武之地。LDPC算法是一个纠错能力很强的算法(相比BCH,可以纠正更多的数据跳变),复杂度较高,最早应用于通信行业。1963年Gallager的一篇名为《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的论文详细描述了该算法思想,从此LDPC就此诞生,LDPC 编码已经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卫星通信、通信等领域,可以说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纠错算法。SSD的高性能是如何体现的。存储系统的性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上,一个是IOPS代表每秒存储处理的IO数量,另一个是时延代表存储接收到IO之后处理的速度。上表为SSD和传统HDD的性能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IOPS还是从时延角度SSD均远远好于HDD。
⑽ 手机用上金属中框 固态硬盘却开始流行塑料外壳
京东上目前有接近1.6万款固态硬盘产品,越来越多的型号换上了塑料材质的外壳。在这个手机流行金属中框的时代,固态硬盘的外壳材质是否已经无所谓了?
金属中框在手机当中起到增强结构强度的作用,同使也会辅助处理器热量散发。固态硬盘的外壳与之类似,同样起到防护和散热两大作用。
塑料壳能否胜任防护功能?
抛开二三线小厂牌不说,在闪存原厂SATA固态硬盘当中,东芝和英特尔的外壳沿用了全金属材质,闪迪低端用全塑料高档用半塑料(留主控一面的金属散热),美光BX500是全塑料。
拆开一张东芝TR200,可以看到冲压成型的金属结构牢牢卡住了PCB电路板,免去了过去螺丝固定的步骤。
拆开一张美光BX500固态硬盘,可以在里侧看到加强筋设计,这有助于保持外壳的结构强度。在固定螺孔部位,美光用金属补丁片的形式来弥补塑料材质强度上的缺陷。
塑料跟金属外壳比起来还是略有不足。好在固态硬盘虽然抗震能力强,却也少有人会经常摔着玩,塑料外壳在防护功能方面基本能够胜任。
塑料壳能否胜任散热功能?
翻开PCB的另一侧,我们来看主控一面的情况。由于塑料难以导热,美光BX500没有配备导热垫等辅助散热措施。
通上电看看主控工作的时候热量和温度表现如何:
虽然近几年半导体工艺不断进步有利于降低发热量,但新生的LDPC纠错算法非常复杂,当代固态硬盘主控的发热量不容小觑。红外热成像显示,BX500的主控位置温度接近90度,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对于主控周边的元件寿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再来看东芝TR200。TR200的PCB版型要比BX500大出不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大热量散发的面积。TSOP闪存虽然不如BGA封装的密度高,但是分散后的闪存颗粒避免了集中的发热:高速接口的闪存在重负载工作中也会产生不小的热量。
红外热成像可以看到,整个PCB板都是热的,说明主控产生的热量可以被PCB分散。东芝TC58NC1010GSB主控的温度最高点为70度出头,本身发热量要比BX500使用的SM2258XT要低一些。
同时TR200还拥有自己的优势,主控上方的导热垫使得TR200的整个金属外壳在正常使用中都可以起到"散热片"的作用。所以如果不是拆外壳的话TR200的工作温度会更低。
固态硬盘使用塑料外壳和迷你PCB板主要是出于成本控制的原因,但从使用效果来看,不难发现它相比传统的金属外壳工艺依旧存在一定的劣势。